第六章技能的形成

第六章技能的形成
第六章技能的形成

第六章技能的形成

一、名词解释

1.技能2.心智技能3.操作技能4.练习曲线5.高原现象6.心理练习

二、填空题

1.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三个阶段:____、____和____。

2.技能都具有以下三个特点:____、___、____。

3.关于操作技能学习的理论主要有____和____两种。

4.在练习过所要学习的操作技能后,要想知道操作技能是否已习得,需要通过____测验或____测验来判断。

5.练习中的反馈可以分为____和增补的反馈,增补的反馈的两种主要形式是____和____。

6.操作技能按类型可以分为:____、____、____。

7.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

8.操作技能除具有一般的技能特点外,还具有动作的____、____、____

等特点。

9.心智技能具有如下特点: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1.操作技能的教学方法一般宜于采用( )。

A.发现法

B.讲解法

C.示范法

D.示范与讲解相结合方法

2.操作技能学习与认知学习的关系是( )。

A.互不影响

B.操作技能是前提

C.认知学习是前提

D.经常交织在一起

3.下列不属于操作技能的例子是( )。

A.婴儿叫“mama”

B.在教练指导下缓慢地进行深呼吸运动

C.走楼梯

D.唱歌

4。连续地操作技能的例子是( )。

A.打开收音机

B.抄书

C.实弹射击

D.跑动跳远

5.开放的操作技能的例子是( )。

A.做广播体操

B.排球中的扣球动作

C.三大步上篮

D.引体向上

6.实心球的原地练习有四种方法:前抛练习,后抛练习,下抛练习,双脚夹球练习。在进行实心球的原地练习时,合适的练习形式是( )。

A.整体练习

B.部分练习

C.随机练习

D.区组练习

7.下面是反馈的例子,请指出其中增补反馈是( )。

A.小学生对老师说,他写字时手很酸痛

B.教练对运动员说,“请告诉我,你的防护帽是否太紧?”

C.妻子对丈夫说,“我今天很累”

D.老师告诉学生,“双手侧平举时你的手举得太低”

四、判断题

1.习惯论把复杂的操作技能看成是一系列刺激与反应的联结的形成。

2.对运动技能的解释,习惯论优于认知论。

3.在操作技能学习的不同阶段,反馈信息的来源和作用不同。

4.在贾德的水下击靶实验中,智力技能表现在学生有很高的目测能力。

5.初入学儿童在习字时运用书空形式帮助记忆字形,这是一种很好的心理练习形式。

6.运动技能的遗忘进程与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有很大的区别。

7.技能有时是天生就形成的,不需要后来的学习或联系。

8.技能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认知经验的知识。

9.技能有时完全不受人的意识控制。

五、简答题

1.简述心智技能形成的过程。

2.简要分析操作技能遗忘进程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区别及原因。

3.简述技能的作用。

六、论述题

1.论述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的教学要求。

2.论述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的趋势,以及如何有效组织练习。

3.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技能:指个体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定的、合乎法则的动作进行方式。

2.心智技能:心智技能主要是认识活动,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而以思维为它的主要成分。例如解题、心算、阅读、作文等的技能都属于这一类。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是心智技能的主要特点。

3.操作技能:操作技能主要是肌肉运动。它表现在外部行动上,表现在对事物的直接行动中。例如操作机器、写字、弹琴、打球等技能都属于这一类。

4.练习曲线:练习曲线是描述操作技能随练习时间或次数的变化而变化的图形。借助

练习曲线,我们可以分析、考察操作技能随练习量的增加而改进的一般趋势。

5.高原现象:高原现象一般在练习中期出现。这一现象在练习曲线上表现为出现一段接近水平的线段,此时曲线不但不上升,甚至还可能会出现少许下降。但在高原期后,曲线又继续上升。高原期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感觉机能和中枢机能对动作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减弱;提高练习成绩的新的活动结构和方法尚未形成;练习方法不当;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式;产生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劳;动机强度减弱;兴趣降低甚至产生厌倦等消极情绪;意志品质差等。只有消除这些消极因素的干扰,才能避免高原现象的发生。

6.心理练习:仅在头脑中反复思考操作技能的进行过程的练习形式,称为心理练习。心理练习不受时间、地点、器械的限制,而身体几乎不会产生疲劳。

二、填空题

1.认知阶段联系形成阶段自动化阶段

2.技能不是生下来就会的技能只是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技能受一定的意识控制

3.行为派认知派

4.保持迁移

5.固有的结果的知识表现的知识

6.连续的和不连续操作技能封闭的与开放性的操作技能细微型与粗放型操作技能

7.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联系

8.客观性动作的精确性动作的协调性

9.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执行的内潜性动作结构的简约性

三、选择题

1.D

2.D

3.A

4.D

5.B

6.B

7.D

四、判断题

1.√

2.x

3.√

4.x

5.×

6.√

7.×

8.√

9.x

五、简答题

1.简述心智技能形成的过程。

答:(1)原型定向

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和动作的执行要求),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原型定向阶段也就是使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即程序性知识)的阶段。

(2)原型操作

所谓原型操作,即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应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执行。

(3)原型内化

所谓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也就是动作离开原型中的物质性客体及外显形式而转向头脑内部,借助言语来作用于观念性对象,从而对事物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并使其发生变化。

2.简要分析操作技能遗忘进程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区别及原因。

答:操作技能一经形成,就不易遗忘。操作技能的保持比知识的保持更牢固,越是复杂

的操作技能,保持的时间越长;越是简单的操作技能,保持的时间越短。可见,操作技能的遗忘进程与艾宾浩斯的无意义音节的遗忘进程有很大的区别。

(l)操作技能是在大量练习的基础上获得的。大量的练习往往意味着过度学习,而且在练习过程中常凭借外部和内部反馈信息来不断地校正动作,完善动作。因此经过过度学习的任务是不易遗忘的。研究表明,操作技能越复杂,练习量越多,遗忘发生得越少;操作技能越简单,练习量越少,遗忘也越明显。

(2)许多操作技能是以有序连续的局部动作为基础的,有序连续的动作只要出现某一局部动作,动作的其他连锁就会相应出现,因此连续有序的动作序列构成的动作系统不易遗忘。如果操作技能是由许多完全不同的孤立的动作成分构成,其遗忘程度也会与言语材料的遗忘相去无几。

(3)操作技能不同于言语知识,它的保持高度依赖小脑的低级中枢,这些中枢可能比脑的其他部位有更大的保持动作痕迹的能量。

3.简述技能的作用。

答:(1)可以提高活动效率

技能可以调节和控制动作的进行,进而提高活动的效率,以使人们更经济合理地进行创造性学习。

(2)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经验获得的过程是人脑对外在事物的反映过程,而这种反映又是通过一系列的心智动作实现的。通过心智活动,对感性经验进行加工,形成更高级的理性经验。技能调节着经验获得的过程,决定着经验获得速度、水平,是经验获得的手段。另外,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包含着一系列的心智活动和外部操作活动。合法则的心智活动与操作技能保证了问题的顺利解决,也达到了变革现实的目的。

(3)技能是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虽然知识和技能本身并不是能力,但是通过广泛的迁移,可以逐步地概括化和系统化而发展成为能力。所以,技能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应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迁移入手来培养能力。

六、论述题

1.论述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的教学要求。

答:(1)在原型定向阶段,主体的主要学习任务可以归结为亮点:首先要确定所学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操作活动程序),其次要使这种实践模式的动作结构在头脑中得到清晰的反映。为完成这些任务,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①要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即了解构成活动的各个动作要素及动作之间的执行顺序,并了解动作的执行方式。这样,学生对于活动才能有一个完整的映象,才能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②要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要素、动作执行程序和动作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③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构成活动的动作不能以现成的形式教授,而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师生共同总结各步动作及其执行顺序。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各动作划分的原因及动作顺序的合乎法则性,从而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④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

⑤教师可以用复述动作要领的方法来检查原型定向的学习成效。

总之,通过原型定向阶段的教学,学生建立起了关于活动的初步的自我调节机制,从而

为进行实际操作提供了内部控制条件。

(2)为了使心智技能能在操作水平上顺利形成,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①要使心智活动的所有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也就是说,主体要依据心智活动的原型,把构成这一活动的所有动作系列,依次按照一定的顺序做出,不能遗漏或缺失。而且每个动作完成之后,要及时检查,考察动作的方式是否能正确完成,对象是否发生了应有的变化。因为只有在展开的活动中,主体才能确切了解活动的结构,才能在头脑中建立起完备的动作映象,同时也才能获得正确动觉经验及确保活动方式的稳定性。

②要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使心智活动在直觉水平上得以概括,从而形成关于活动的表象。心智技能作为合法则的活动方式,其适用范围应具有广泛性。采用变式加以概括,有利于学生心智技能的掌握和内化。

③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并适时向下一阶段转化。强调原型操作阶段应以展开的方式出现,并不是说最终不要简缩。当学生连续多次能正确而顺利地完成有关动作程序时,应及时转向内化阶段,以免活动方式总停留在展开水平,阻碍心智活动的速度。

④为了使活动方式顺利内化,动作的执行应注意与言语相结合,一边进行实际操作,一边用言语来标志和组织动作的执行。因为心智技能作为一种心智活动方式,是借助于内部言语默默进行的,而内部言语必须以外部言语为基础。在原型操作阶段,外部言语作为心智动作的标志及执行工具,在“内化”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在边做边说的场合下,活动易于向言语执行水平转化。如在数量关系的解析过程中,要求学生用言语描述它的实际操作过程,即做什么说什么,但对言语不作统一要求,只要基本反映解析过程就可以了。

总之,通过原型操作,学生不仅有了程序性知识,而且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了完备的动觉映象,这就为原型内化奠定了基础。

(3)为了使操作原型成功地内化成心智技能,使活动方式定型化、简缩化、自动化,教学中必须注意:

①动作的执行应从外部言语开始,而后逐步转向内部言语。在采用外部言语的场合,还应注意从出声的外部言语转向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顺序不能颠倒。

②在开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即用出声或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完整地描述原型的操作过程(此时已没有实际操作)。然后,再依据活动的进行程度逐渐缩减,其中包括省略一些不必要的动作成分与合并有关的动作。

③在这一阶段也要注意变换动作对象,使活动方式得以进一步概括,以便广泛适用于同类课题。

④在由出声到不出声、由展开到压缩的转化过程中,也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不能过早转化,也不宜过迟,而应适时。

2.论述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的趋势,以及如何有效组织练习。

答:(1)各种技能形成的进程不尽相同,但它们之间又具有某些共同特点和规律,具有一般的发展趋势。

①总的趋势是练习成绩逐步提高。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第一,练习进步先快后慢。如跳高、射箭、跳远等,在多数情况下,技能在练习初期的成绩提高较快,以后逐渐变慢。第二,练习的进步先慢后快。如投铅球、投标枪、游泳等,在少数情况下,练习初期的进步比较缓慢,以后逐步加快。第三,练习进步先后比较平均。在极少的情况下,练习的进步既没有明显的先快后慢现象,也没有明显的先慢后快现象,练习进步的速度比较均匀,在练习曲线图上表现为接近于直线。

②高原期现象。这是指在结构比较复杂的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到一定时期会出现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高原现象一般在练习中期出现。这一现象在练习曲线上表现为出

现一段接近水平的线段,此时曲线不但不上升,甚至还可能会出现少许下降。但在高原期后,曲线又继续上升。高原期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感觉机能和中枢机能对动作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减弱;提高练习成绩的新的活动结构和方法尚未形成;练习方法不当;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式;产生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劳;动机强度减弱、兴趣降低甚至产生厌倦等消极情绪;意志品质差等。只有消除这些消极因素的干扰,才能避免高原现象的发生。

③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在练习成绩随着练习而提高的总的发展趋势下,练习成绩也会出现时而上升,时而下降,进步时快时慢的起伏现象。造成练习成绩起伏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客观环境的变化,如练习条件、工具、训练方法的改变等;第二,学习者主观状态的变化,如健康状态欠佳,苦闷消极的情绪体验,注意涣散,缺乏兴趣和动机等等。只有克服这些消极因素,暂时的停滞才会消除,练习成绩会进一步上升。

④练习成绩相对稳定的现象。在操作技能发展的最后阶段,出现练习成绩相对稳定不再继续提高,通常称为操作技能发展的极限。从人的生理素质和机能来看,每个人掌握某种技能都有一定的发展限度。操作技能之所以有生理限度,是因为动作是身体的机能,是通过骨骼、肌肉的运动来实现的。身体有其固定的物质结构,动作的准确性、速度、灵活性不能超越身体的物质结构的许可的限度。但在实际生活中,真正达到生理限度的情况是极少的.操作技能发展的“极限”是相对的,因此提高技能的潜力很大。只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操作工具和方法,就能促进技能的发展。

⑤练习曲线的个别差异。虽然各种操作技能的发展都遵循技能发展的总规律。但由于各种技能的复杂程度不同,学习者的知识经验、人格特征、练习态度、练习方法、主观努力、习惯、能力等存在差异,因此练习的进程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习者进行练习时,既要考虑练习的一般规律,又要考虑学习者的个别差异。

(2)合理地组织好练习

影响练习效率的因素很多,要使学习者顺利获得操作技能,必须组织好练习。

①要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这是影响练习效率的最重要的因素。练习目的明确,要求具体,可以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提高练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练习常处于意识控制之下,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同时,具体明确的练习要求,难度适中的练习目标,近期目标等对提高练习效率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②要合理分配练习时间。操作技能的学习需要充足的时间进行练习,因此要制定合理的时间分配表。根据时间分配上的不同,可以把练习分为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两种。集中练习是指长时间不间断地进行练习,直到掌握某种操作技能为止,中间不安排休息时间。分散练习指把练习分成若干阶段,在各阶段之间插入适当的休息时间。许多实验表明,分散学习优于集中学习。

③要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获得操作技能的练习方法主要有整体练习和部分练习。所谓整体练习,是指把要学习的操作技能作为一个整体重复加以训练的练习形式。所谓部分练习,是指把一套完整的操作技能分解成同时或按先后次序出现的许多部分,每次分别进行其中一个部分的训练,最后获得完整的操作技能的练习形式。采用整体练习还是部分练习,应视操作技能的性质及复杂程度而定。一般认为,当操作技能的各部分的独立性较大,或操作技能较为复杂时,采取部分练习的效果较好;当操作技能较为简单,或操作技能的结构严谨、完整,需要细心整合时,则采用整体练习效果较佳。

3.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答:(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准确的示范与讲解有利于学习者不断地调整头脑中的动作表象,形成准确的定向映象,进而在实际操作活动中调节动作的执行。示范者的身份、示范的准确性以及何时给予示范很重要。在示范与讲解时,通过讲解突出重点、言语讲解要简洁概括、鼓励学生发出声音进行

语言描述,同时示范要与讲解结合。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的关键环节,应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练习要考虑两个问题:①练习量:过度练习是必要的,但不是越多越好,要防止疲劳、错误定型;②练习方式:根据分配时间不同有集中练习、分散练习;根据完整性不同有整体练习、部分练习;根据联系的途径不同有模拟练习、实际练习、心理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反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提供的感觉系统的反馈;二是外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映象

动觉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主要是身体运动的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如紧张、放松等,而不是外界事物的特性。运动知觉具有模糊性,学习者会对自己的错误动作不能明确地意识和感觉到,因此,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动觉训练,以提高动作的稳定性和清晰性,充分发挥动觉在操作技能学习中的作用。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核要点:第十一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与学习的迁移

第十一章动作技能的学习与学习的迁移 (一)什么是动作技能 领会: 对动作技能概念的分析:所谓动作技能是在练习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如书写、游泳、驾车、打字等都是动作技能。第一,动作技能是习得的。第二,动作技能是有一定操作程序要求的。第三,动作技能是一种能力。 (二)动作技能的特征 领会: 动作技能的特征:第一,准确性。动作技能形成后,相应的动作越来越准确。第二,动作的速度加快。动作技能形成后,相应动作的速度越为越快。第三,多余动作的减少。所谓多余动作是指与完成某项任务无关但却在完成过程中参与其间的动作。如初学写字时,牙关紧咬;学打乒乓球时,非优势手拳头紧握等等。等到熟练后,这些多余的动作就减少了。第四,灵活性。一种动作技能形成后,其固定的动作程序不是单纯的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固定衔接,而是具有灵活性。 (三)动作技能的分类 领会: 动作技能的分类:(一)从有没有器械来划分,一类是操纵器械的,如写字、绘画等;另一类是不操纵器械的,如唱歌、跳舞等。(二)从动作技能操作时调节方式的不同来划分,动作技能可分为连续的和不连续的两大类。连续的动作技能一般较多受外部情境所制约,如开汽车、滑冰等;不连续的动作技能一般由自我调节,较少受外部情境控制。 (四)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领会: 动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一)认知阶段,这一阶段也称为知觉学习。其学习重点是观察动作反应的线索,即观察操作程序。(二)联系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重点是使某一特定的刺激与某一特定的动作反应形成联系,即有意识地使操作程序支配动作反应。(三)自动化阶段,技能学习进入这一阶段时,一边串的动作系列能够自动地连续下来,即操作程序自动支配动作反应,无需特殊的注意和纠正。 (五)动作技能形成的一般趋势 1、识记: 练习曲线:是指在连续多次的练习期间所发生的动作效应变化的图解。 2、领会 动作技能练习曲线的趋势:1、练习成绩逐步提高。练习成绩逐步提高又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1)练习的进步先快后慢。(2)练习的进步先慢后快。2、高原期现象。在技能形成中,练习中期往往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这就是练习曲线上所谓的“高原期”。3、练习布线的起伏现象。在各种技能形成的过程中,都可以看到成绩在某一水平上下小有波动的现象,这是因为影响技能进步的因素太多了。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外部条件的变化;二是内部条件的变化。 动作技能练习曲线的个别差异:可从活动的速度和质量上概括为四种类型:1、速度较快,错误很少;2、速度较快,错误较多;3、速度较慢,错误较少;4、速度较慢,错误较多。 (六)动作技能形成的有利条件 简单应用: 举例说明动作技能形成的有利条件:(一)动作概念(或操作程序)的掌握;掌握动作概念是技能形成的关键。(二)示范;示范指教师通过动作和言语活动将动作技能演示给学

教育心理学专题练习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一、单选题 1.就动作技能的学习而言,“见者易,学者难”这句话强调的是()对动作技能学习的重要性。 A.言语指导 B.示范 C.练习 D.反馈 2.教师罚学生抄写课后生字五遍,这时学生的抄写行为属于()。 A.集中练习 B.分散练习 C.实际练习 D.不属于动作技能的练习 3.练习扔铅球的动作时,宜采用的动作练习形式是()。 A.心理练习 B.整体练习 C.集中练习 D.分配练习 4.桑代克曾做过一个实验:被试蒙上眼睛后练习画4寸长的线段,经过3000多次练习,毫无进步。其最适当的解释是()。 A.被试缺乏学习动机 B.练习过多导致疲劳 C.被试不知练习的结果 D.缺乏适当的指导 5.动作技能的教学方法一般宜于采用()。 A.发现法 B.讲解法 C.示范法 D.示范与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6.绘画属于()。 A.心智技能 B.操作技能 C.陈述性知识 D.认识策略 7.以下哪个不是操作技能的特点()。 A.对象具有客观性 B.动作的执行具有外显性 C.对象具有观念性 D.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 8.技能的种类有()。 A.工作技能和生活技能 B.动作技能和操作技能 C.智力技能和认知技能 D.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 9.在技能形成的练习过程中,其进步情况的表示方法是用()。 A.图示 B.坐标 C.遗忘曲线 D.练习曲线 10.以下属于动作技能的是()。 A.阅读 B.写字 C.解应用题 D.笔算 11.下列特点中不属于智慧技能的有()。 A.对象具有客观性 B.动作的执行具有内潜性 C.对象具有观念性 D.结构上具有简缩性

12.区分字母B、F、H和汉字已、巳、己属于智慧技能的()。 A.辨别 B.概念 C.规则 D.高级规则 13在操作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中,主要靠视觉控制,动觉水平较低的阶段是()。 A.操作定向 B.操作熟练 C.操作模仿 D.操作整合 14.操作技能形成的第一个阶段是()。 A.操作模仿 B.操作熟练 C.操作定向 D.操作整合 15.操作技能形成的第三个阶段是()。 A.操作模仿 B.操作熟练 C.操作定向 D.操作整合 16.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是指()。 A.操作定向 B.操作整合 C.操作熟练 D.操作模仿 17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或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叫()。 A.操作模仿 B.操作熟练 C.操作定向 D.操作整合 18.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这是()。 A.操作定向 B.操作整合 C.操作熟练 D.操作模仿 19.下列活动中,属于动作技能的是()。 A.阅读 B.驾驶 C.运算 D.写作 20.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这说明该动作处于()。 A.操作模仿 B.操作熟练 C.操作定向 D.操作整合 21.主要靠视觉控制,不能主动发现错误与纠正错误是处于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练 22.动作的各个成分趋于分化、精确,整体动作趋于协调、连贯,说明该动作处于()。 A.操作模仿 B.操作熟练 C.操作定向 D.操作整合 23.完成一个动作比标准速度要慢,个体常感到疲劳紧张,说明该动作处于()。 A.操作熟练 B.操作模仿C.操作定向 D.操作整合 24.学生在几何课上学会用圆规画圆,这种学习属于()。 A.概念学习 B.言语信息C.操作技能学习D.辨别学习 25.在大脑皮层建立了动力定型,这说明动作属于()。 A.操作熟练 B.操作模仿 C.操作定向 D.操作整合 26.各个动作之间的干扰消失,衔接连贯、流畅,多余动作消失,该动作处于()。

技能的形成

技能的形成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教育心理学笔记之技能的形成 1.什么是技能 技能是指学习者在特定目标指引下,通过练习而逐渐熟练掌握的、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运用的操作程序。 技能水平有高低之别,初级水平的技能只要具有一定的初步知识和一定的练习就可获得,高水平的技能则需要较丰富的知识经验,而且在其活动中的基本动作已达到自动化水平。可以把高水平的技能称之为熟练技巧。 2.技能的形成与知识的掌握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技能的形成与知识的掌握是有密切联系的。技能的形成是以掌握知识为必要条件的,掌握知识不仅要掌握陈述性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掌握程序性知识,人们掌握的知识越巩固,越有助于技能的形成。反之,技能一经形成又会促进对新知识的掌握。 但是,技能的形成与知识的掌握又有区别。具体表现在: (1)从基本结构看,知识是符号所代表的概念、命题与原理的意义,掌握知识的关键是理解符号所表征的意义(即认知内容);技能是对知识进行应用的程序,其基本结构是动作或产生式,形成技能的关键是对应用知识的方法的正确应用。 (2)从输入输出看,知识是相对静态的,容易用言语表达清楚;技能是相对动态的,通常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 (3)从意识控制程度看,知识的意识控制程度较高,激活速度较慢,往往是有意识的搜寻过程;技能的意识控制程度较低,激活速度较快。 (4)从学习速度看,知识学习速度较快,能够在短时期内突飞猛进或积累,但遗忘也较快;技能学习速度较慢,需要大量的练习才会达到熟练技巧的程度。技能的保持也比知识要牢固的多。 (5)从记忆贮存看,知识的贮存呈现网络性,知识具有结构化、层次化的特点,知识的迁移具有叠加扩充的特性;技能的贮存呈现模块性,技能的迁移具有序列转移的特性。 3.技能学习有何意义 技能学习在人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各种知识是不能直接转化为能力的,必须通过技能这个中介环节。现代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且还要使学生形成一系列的技能,知道“怎么办”“如何做”。教师教学的关键就是使学生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发展其能力。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只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基本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 其次,技能的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使之更经济合理地进行创造性学习。 4.技能有哪些种类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汕头市海棠中学陈敬平 教学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既要让学生得到必要的传统数学知识,打好扎实的数学基础,又要让学生能学到一些反映现代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容.不要把学生看成是装载知识的容器,而要把今天的学生当做国家和人类社会未来的主人.让他们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然而长期以来,存在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用,忽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应用过程的教学现象,应引起我们的反思. 1 数学教学的目的意义 数学学习不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学习,教师不能单纯地教给学生数学结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障碍或困难,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思维,使之不但掌握数学结论,而且了解结论背后的丰富事实.从而对数学概念法则、公式、定理等结论的形成与发展有充分的认识.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现成的数学结论,数学教学的价值不仅局限于帮助学生获得和记住书中知识,要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与认识能力的提高.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备的应用技巧,学到终生学习的本领. 2 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 从学生的认知角度看,把大量的知识讲给学生听,学生被动学习是很难接受.著名数学家兼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自体验仅从书本靠听讲或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非形式的数学知识,又在课堂上学习了用符号表示的形式数学,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认知结构,如果教师的讲课不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相结合,那么数学教学就无意义.有的教师认为,现在反复地讲学生尚且不懂,若寄希望于他们自学,岂非缘木求鱼?这种观点是教师过分迷信自己讲解的表现,教育心理学专家早已作出论断,学生听教师讲,只能记得15﹪.如果学生自己看书,可以记得期中25﹪.如果既看书又听,效果不是这二者的代数和,而是65﹪(全国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材协作编写组编《学校心理学》第73页).因此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学习过程,启发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教师对教学过程要进行认真设计,改进课堂教学过程. 3 教学方法和建议

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解题技巧与策略

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解题技巧与策略 综合性学习是初中语文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反映新课程理念,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人文性,它强调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体验相结合,体现为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并提供给他们多渠道、多层面的语文实践机会,展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和协调发展。考生对此类题目有些难以应付。由于综合性学习试题考查的内容是丰富的、开放的,对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有独到的优势,因而又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综合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在中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下面就来分析综合性学习题的特点及应采取的答题策略。 首先,我们要明确综合性学习题的考查目的。 1、文化积累的考查,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了解; 2、语文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对一文化现象进行分析 3、社会实践,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如提出建议、说出调查的方法等; 4、对材料的分析探究,如出示几则材料要求提炼隐含观点并形成自己的评价; 5、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如设计一定情景,要求表现考生自己的情感与观点。 二、中考综合性学习题的主要特点有: 第一,试题的呈现方式上以独立的综合性学习考试板块出现,题内所需的学科间知识的综合交叉比较充分,着眼于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水平,重点考查学生语文实践的综合能力.设题的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因此有一定的阅读量,还有一定的题量;设题主要着眼于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注重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有时还关注到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第二,这种题型一定不是客观题,它切切实实地需要考生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或探究结果。它常常将多个小题集中于一定的话题或者说一定的”主题”,因此角度比较丰富而且答案个性化。在内容上注重对能反映考生生活的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机地扩展考生自我表达的答题空间. 第三,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能否很好地运用自己所积累的语文知识和表现自己综合运用的能力。 第四,综合性学习题答题的要求是:得体,简明,准确;考生的语言表述、对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以及各种思维能力的综合运用都是重要的得分点。 总的来讲,综合性学习中考题目前主要有如下表现形式:1。提供一定的甚至是多则的语言材料,要求提炼出其中隐含的观点并形成自己的评价;2.设计具体的语境,要求考生在这具体的语境中表达自己的创意、表现自己的积累;3。设计一定的情景,要求考生在这具体的情境中表现自己的情感与观点,表现自己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 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根据练习时间分配不同,练习方式分为( )。 A.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 B.整体练习与部分练习 C.模拟练习与实际练习 D.实际练习与心理练习 2.按照肌肉运动强度的不同分类,弹钢琴属于( )。A.闭合型操作技能 B.开放型操作技能 C.细微型操作技能 D.粗放型操作技能 3.下列属于连续操作技能的活动是( )。 A.打开收音机 B.练字 C.实弹射击 D.开车 4.在技能形成的练习过程中,其进步情况的表示方法用( )。 A.图示 B.坐标 C.遗忘曲线 D.练习曲线 5.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 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称为( )。 A.操作的定向 B.操作的模仿 C.操作的整合 D.操作的熟练 6.在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 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阶段称为( )。 A.原型启发 B.原型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7.操作技能的特点是( )。

A.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B.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C.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 D.观念性、内潜性、展开性 8.( )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 A.内部反馈 B.外部反馈 C.动觉反馈 D.过程反馈 9.心智技能的结构具有( )。 A.简缩性 B.外显性 C.内潜性 D.观念性 10.加里培林及其心理学派的著作中,被称为“物质或物质化阶段”的是( )。 A.原型设计阶段 B.原型内化阶段 C.原型操作阶段 D.原型定向阶段 11.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A.抑制现象 B.挫折现象 C.高原现象 D.低谷现象 12.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在结构上的特点是( A.具有观念性 B.具有内潜行 C.具有简缩性 D.具有整体性 13. 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 把模仿阶段练习的动作固定下来, 并使各种动作成分相互结合, 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称为( )。 A.操作的定向 B.操作的模仿 C.操作的整合 D.操作的熟练 14. ( ) 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 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A.认识技能 )。

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精修订

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操 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一、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一)操作的定向 1.操作定向的含义 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 2.操作定向的作用 操作定向是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操作活动的自我调控机制。 3.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在操作定向阶段形成的映像应包括两方面,一是有关操作动作本身的各种信息,包括对操作活动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的认识和对操作活动方式的认识等;二是与操作技能学习有关或无关的各种内外刺激的认识与区分。 定向映像的建立,是通过如下心理活动完成的。首先,通过对教师示范动作的直接感知而形成动作表象。然后,通过教师的进一步讲解,学生在头脑中正确区分动作的内部特性,建立有关动作的基本概念,掌握动作要领。 (二)操作的模仿 1.操作模仿的含义操作的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2.模仿的实质

模仿的实质是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像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 模仿是形成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模仿可以检验已形成的动作定向映像。二是可以加强个体的动觉感受。 3.操作模仿阶段的动作特点 (1)动作品质。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 (2)动作结构。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互相干扰,相互衔接不连贯,常有多余动作产生。 (3)动作控制。主要靠视觉控制,动觉控制水平较低.不能主动发现错误与纠正错误。 (4)动作效能。完成一个动作往往比标准速度要慢,个体经常感到疲劳、紧张。 (三)操作的整合 1.操作整合的含义 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2.操作整合的作用 只有通过整合,各动作成分之间才能协调联系.动作结构才逐步趋于合理,动作的初步概括化才得以实现。因此,整合是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是从模仿到熟练的一个过渡阶段.也为熟练的活动方式的形成打下基础。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片段及反思 [背景与导读]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是它在呈现时,常常省略了发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但是个体的认识应遵循人类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小学生也不例外。因此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这样即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 《统一长度单位》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是新增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的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在编排上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注意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类似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感悟数学思想,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因此,本课最主要的设计思路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推理、交流)的机会,通过“物园里的争执”、“混乱的长度”、“我们的思考”、“标准的选

择”、“用选定的物品做标准量任意物体的长度”几个版快,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片段与反思] [片段一:动物园里的争执] 师:同学们,小熊和小猴都爱吃玉米棒,饲养员阿姨给它们两个一人一个玉米棒,可是小猴一定要把长一点的玉米棒让给小熊,它两争执起来,不知道到底哪一根更长。 (课件演示;两跟玉米棒比较长短) 生:左边一根长些,右边一根短些。 师:是这样吗?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哪根长? 生1:放在一起比。 生2:我拿一条线来比………….. (教师课件演示:把两根放在一起比发现------;还可以用一根小棒做标准来比较也发现:它们一样长。) 师:原来—— 生齐答:——一样长! 师:看来我们的眼睛也常常会发生错觉。要想知道物体的长度,我们就应该去比一比、量一量,我们还可以找一些物品作为我们的标准去量。 [反思] 通过“动物园里的争执”,学生既生动的回顾了比较物体长短的旧知,又真切的感受到测量物体长度的需要,通过学生的比较方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途径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途径 一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就学习动力而言,研究普通青少年的种种活动与兴趣,从中可以归纳出能够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各种教学方式、手段、工具、设施、方案、问题,以及如何布置作业、安排课堂内外学习等诸多要素,帮助学生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 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充分利用公共设施和社区资源,使学生亲眼观察自己将要学习的知识、技能等在现实中的作用;运用种种声像手段可以向学生展示实际工作技能、口头表达能力、无私的行为及其他可观察的业绩。 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请一些在有关方面颇有建树的人士到学校讲课,他们可以结合自身的感受向学生介绍并共同讨论在学习上应该奋力达到的目标及其意义等。 二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及相应的教学材料 学生的水平难以整齐划一,为了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各门课程的选材不但需要了解学生目前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而且还应该兼顾他们之间的差异,设计大量方案,组织多种活动,准备相应的教学材料。比如, 阅览室和其他阅读材料汇编就应该备有从不同层次介绍同一主题的资料;布置作业,也应根据实际情况,从众多的方案和活动中选取与他们的知识、技能水平相当的题目;各种练习材料的具体内容往往需要课程设计者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加以提取和编排。 三创造性开发和使用教学用具

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具和学具,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服务。教学用具的开发和使用要因地制宜,简便实用,与学校和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四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学生能否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生活环境。一般说来,教师对校内环境及所在社区的某些方面都有所了解,应该加以很好地开发和利用。教师应该注意发掘学生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五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 能通过调查整理,形成一个对各门学科和多种课外情境都有参考价值的技能清单。如:人文与社会课程学习领域的技能清单:要求:学生整理 六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教学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策略有多种多样的来源———来源于研究,来源于新教材和新手段,来源于先进教学法的报道,来源于同事,来源于督导人员,来源于对教学的自我总结,来源于对课堂学习情况的思考等。教师们要不断地考虑如何来充实自己的教与学的知识库,并且为增加这方面的知识作出不懈的努力。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高通过自我总结和积极借助他人的反馈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风格的能力。教师应该善于运用教学日志、研究小组和个人教学心得集锦夹、同事指导、他人帮助、同事建议等自我评价和合作总结的手段、方法

促进全面发展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014420300.html, 促进全面发展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作者:赵志群 来源:《职教论坛》2009年第09期 现代职业教育是就业导向和以人为本的教育,应满足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职业资格,二是职业成长和个性发展,职业教育同样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普通教育相比,它采用了不同的“内容载体”:普通教育的主要载体是科学文化甚至生活中的知识,而职业教育的载体则是来自职业实践的“综合性的职业行动”(不仅仅是操作技能)。 职业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职业院校的核心任务是发展学习者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是人们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是从事一个(或 若干相近)职业所必需的本领,是在职业工作、社会活动和私人生活中科学的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社会与交流能力以及个性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它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物质化表现。 要想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应当明确一系列的相关问题: 一、明确能力研究的重点。能力不是简单的客观事实,而是一种个体特征。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按照不同原则对它进行定义,但没有必要对能力内涵和分类等进行精细的研究,也不可能建立统一的能力体系。学者Resse曾系统研究过600种能力,但始终无法找出它们与能力发展之间的联系。当前,能力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应当是寻找能力的载体和促进能力发展的方法。 二、了解能力需求方的特点。对综合职业能力的需求主要来自那些采用现代生产组织方式的企业和组织。进入21世纪,为了实现“质量更高、技术更新、成本更低、离客户更近”的目标,先进企业大量引进新的管理方式(如偏平化管理)、组织流程(如持续优化过程)和生产方式(如柔性生产),这要求专业人员不仅具备专业能力,还要主动参与劳动组织构架。作为自主管理的工作小组成员,员工要具备解决问题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能对新的、不可预见的情况做出独立判断和灵活反应,因此,专业交流、顾客导向、团队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现代企业员工的重要能力。 三、理解能力提供方的特点。作为能力提供方,职业教育的学习者(包括他们的家长)已经意识到,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并努力发展个性能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有条件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动机。学习者必须对所学职业领域的工作感兴趣,有长期投身其中的愿望,才有可能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有时外部环境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如政府和企业的激励措施。但是对职业院校来讲,更重要的是帮助学习者建立“职业认同感”(identity),这是职业道德的基础。学习者要想建立职业认同感,必须全面了解所学职业的工作内涵,包括专业技术、专业工作和专业劳动的社会组织规则,这对教学内容选定提出了新的挑战。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七章技能的形成+实战演练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 技能的两大分类及形成阶段。 (2) 操作技能及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3) 心智技能形成的有关理论。 考纲链接 1.技能的概念: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技能的特点:(1) 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2) 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 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认知经验的知识;(3) 技能中的各种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3.技能的种类: (1)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指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完善、合理的方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它具有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的特点。 (2) 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它具有以下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4.技能的作用:(1) 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2) 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3) 影响着学习者的个性品质。 5.操作技能的分类: (1) 从对外部刺激的调节方式看,分为连续性动作技能和非连续性动作技能;(2) 从对外部条件的利用程度看,可分为封闭型动作技能和开放性动作技能;(3) 从所涉及的骨骼、肌肉及动作幅度大小,可分为精细动作技能和粗放动作技能。 6.心智技能的分类: (1) 根据适用范围不同,分为一般心智技能和专门心智技能;(2) 根据学生学习的结果,分为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7.操作技 能形成的阶段: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8.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在操作定向阶段形成的映像应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操作活动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的认识;二是与操作技能学习有关或无关的各种内外刺激的认识与区分。 9.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1) 动作品质: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 (2) 动作结构:各个动作之间的协调性较差; (3) 动作控制:主要靠视觉控制,动觉控制水平较低; (4) 动作效能:完成一个动作往往比标准速度要慢,个体经常感到疲劳紧张。10.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 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1) 动作品质:动作可以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精确性和灵活性,但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动作的这些特点都有所降低;

备考2020湛江教师招考:菲茨与波斯纳的操作技能形成阶段理论

备考2020湛江教师招考:菲茨与波斯纳的操作技能形成阶段理 论 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关于操作技能的形成与培养,菲茨与波斯纳的三阶段模型是教育心理学部分考查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本文在此对其进行总结,希望对各位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 动作技能的形成是指通过练习逐渐掌握某种外部动作方式,并使之系统化的过程,在众多关于动作技能学习过程的阶段和步骤观点中,菲茨和波斯纳1964年提出的三阶段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这三个阶段分别是认知阶段、联系形成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一、认知阶段 动作技能形成的认知阶段是指学习者通过指导者的言语讲解或观察他人示范的动作模式,试图对所学技能的任务、性质、要点进行分析、了解和领会。换言之,认知阶段的任务是学习者了解要完成的任务,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在知觉机制上,为学习者提供视觉的、听觉的和肌肉运动知觉的线索,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领会技能的基本要求和要点,掌握组成技能的局部动作。 例如:在学习蛙泳时,首先在泳池边观察教练如何游泳,紧接着开始在教练的指导下分别练习手部的划水和腿部的蹬腿动作。 二、联系形成阶段 联系形成阶段,实质上就是学习者把局部动作综合成更大单位,从认知方面转向动作方面,最后形成一个连贯的初步动作系统的阶段,即学习者不断接受反馈,逐步消除错误,做出精确的调节,以达到最大效率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学习

者通过练习把已掌握的局部个别的动作联系起来,形成比较连贯的初级动作系统,在此阶段局部动作虽然已经形成了联系,但动作之间的联系尚不够紧密牢固。 例如:初学蝶泳的人,手臂、脚、头、腹、换气的动作常常相互干扰和不协调,顾此失彼,手臂动作正确却忘了收腹,或有了收腹动作,脚部动作却又成了蛙泳时的蹬水,或手臂双脚和收腹的动作协调了,却忘了抬头换气等等。 三、自动化阶段 自动化阶段是动作的协调和技能的完善阶段,是动作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在此阶段各个局部动作联合成为一个完整的自动化的动作系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固定下来,整套动作序列能够依照准确的顺序和连锁反应的方式实现。这一阶段意识成分的参与减少,多余动作和紧张状态消失,注意范围扩大,并能根据情境变化灵活准确迅速地完成整套动作,整套动作如泉水自动涌现,无需特殊的注意和纠正。 例如:书法家在完成书法作品时,每一个字的起笔、运笔、收笔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而且字的间架结构安排合理,笔画的粗细得当,用力轻重适中,书写高速轻松、精确、连贯。 以上便是有关菲茨与波斯纳的操作技能形成阶段的相关知识点的总结,在教师招聘考试备考过程中,各位考生可以结合以上梳理的要点和例子来对这一知识点进行熟练地把握。 中公讲师解析

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

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理解面积单位建立的规则,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获得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并会用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3.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胆猜测、有序操作、抽象概括,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建立面积单位的概念。 难点:建立面积单位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师:同学们,你会拍手吗?今天你可不一定会哦,不信咱们

试试?把你的双手背在身后,伸出右手(学生伸出右手)。好,拍。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一句话:一个巴掌拍不响。下面,我们请出右手的合作伙伴――左手(学生伸出左手)。预备,拍(学生拍手)。拍手这个简单的动作没有合作是完不成的,今天这节课老师也需要我们大家的合作,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预祝本次 合作成功(学生鼓掌)。 2.理解面积的含义 (1)理解物体表面的面积 师:刚才我们拍手时,拍过的部分也叫做手的表面。谁想摸摸老师手的表面?大家再摸摸你的手表面。伸出手,和老师的比一比,谁的手表面大? 学生伸出手摸教师和自己的手,并进行比较。 师:手的表面有大小。那么,其他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吗?请大家再摸一摸。 学生摸其他物体的表面。 师:你感觉到它们的大小了吗?谁愿意说一说哪个物体表面大,哪个物体表面小? 学生边比划边交流。 师:物体表面是有大小的,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谁能像老师这样说说? 学生交流。 电子白板出示: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

(2)理解平面图形的面积 师:物体的表面有大小。那么,这些平面图形有大小吗?谁能上来指着说一说? 电子白板出示四个平面图形:梯形、三角形、圆形、长方形。学生在白板上边比划边比较。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很容易地比较出了这些图形的大小。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学生在电子白板上使用拖曳功能,对四个图形进行重叠摆放(如图1),从而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学生鼓掌。 师:平面图形也有大小,我们把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 学生交流。 电子白板出示: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师:刚才我们得出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现在,你能根据这两个定义来总结一下到底什么叫做面积?小组讨论讨论。 小组讨论面积定义。 利用电子白板的隐形幕布功能出示面积定义:物体的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师:大家同意吗?看来你们和数学家想的一样,真厉害!骄傲地跟你同位说一说自己对面积的理解吧。

智慧树知到 《课程与教学论(西南大学版)》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课程与教学论(西南大学版)》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也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最主要的依据。 A:对 B:错 答案: 对 2、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单向知识讲授的活动。 A:对 B:错 答案: 错 3、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教的行为应该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又反过来作为教师调节自身教的行为的依据。 A:对 B:错 答案: 对 4、教学是学校的次要任务,居于学校教育系统的非中心地位。 A:对 B:错 答案: 错 5、教学的个体发展功能体现在 A:创新知识 B: 传递知识、形成技能 C:培养智力和能力

D:形成规范 E:拓宽研究领域 答案: 传递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智力和能力,形成规范 第二章 1、为了完成课程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这是()。 A:教育目标 B:课程目标 C:教学目标 D:学习目标 答案: 教学目标 2、一门或一类课程对处在一定阶段的学生学习本课程之后,在身心发展上的预期结果和基本要求,这是()。 A:教育目标 B:课程目标 C:教学目标 D:学习目标 答案: 课程目标 3、一个规范的行为目标陈述包括四个要素:()。 A:行为主体 B:行为动词 C:行为条件 D:表现程度

E:学习科目 答案: 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4、教学目标还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时间周期进行划分,一般分为( )。 A:学年(或学期)教学目标 B:单元教学目标 C:课时教学目标 D:课程总目标 E: 课程阶段目标 答案: 学年(或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 5、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表现性目标三种目标取向各有所长,也各有其短,三者均有存在价值,可以互为补充,而不是相互对立。 A:对 B:错 答案: 对 第三章 1、以下哪几个要点属于传统的学生观的内容()。 A:学生是完整的人 B:学生是加工对象、知识容器 C:学生是小大人 D:学生是可以任意描画的白板 E:学生是动态发展的人 答案: BCD 2、新课程教学视野中的教师角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相关概念及其一般性发展方法

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相关概念及其一般性发展方法 第一、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又称“动作技能”。指人体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一种能力。包括大脑皮质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性.即指在空间内正确运用肌肉工作的能力。按条件反射学说的观点,是一种复杂的一个动作接连一个动作的肌肉所感觉的运动条件反射。它的形成要经历肌肉感觉不明、分化、巩固稳定和自动化的过程,而这几个过程前后相联,在运动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逐渐过渡。运动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教学训练的方法、运动员的训练程度、学习目的性和自觉积极性,以及身体健康程度。 摘自:https://www.360docs.net/doc/7014420300.html,/view/222675.htm 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性 一、运动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 运动技能的形成是有阶段性的,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通常把运动技能的形成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动作的认知阶段 在技能学习的初期,练习者的神经过程处于泛化(或类化)(generalization)阶段:内抑制过程尚未精确建立起来;注意范围比较狭窄;知觉的准确性较低;动作之间的联系不协调,特别是肌肉的紧张与放松配合不好;多余的动作较多,整个动作显得忙乱紧张,完成的动作在空间、时间上都不精确;能初步利用结果的反馈信息,但只能利用非常明显的线索;意识的参与较多。在此阶段,练习者主要是通过视觉观察示范动作并进行模仿练习,较多地利用视觉来控制动作。因此,动觉的感受性较差,对于动作的控制力不强,难以发现自己动作的缺点和错误。 (二)动作的联系阶段 练习者经过一定的练习之后,初步掌握了一系列局部动作,并开始把个别动作联系起来。这时,练习者的神经过程逐渐形成了分化性抑制(或差别抑 制)(differentialinhibition),即只有条件刺激才能引起条件反射性反应,而近似刺激具有抑制作用,不引起条件反射性反应。近似刺激在相应皮质细胞内形成的抑制过程叫分化性抑制。在动作的联系阶段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更加准确,内抑制过程加强,分化、延缓及消退抑制都得到发展;注意的范围有所扩大;紧张程度有所减少,动作之间的干扰减少;多余动作趋向消除,动作的准确性提高;识别错误动作的能力也有所加强;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技能,但在动作之间的衔接处常出现间断、停顿和不协调现象。在此阶段,练习者的注意主要指向技能的细节,通过思维分析,概括动作的本质特征,逐步完善地意识到整个动作,把若干个别动作结合成为整体。这时视知觉虽然起一定作用,但已不起主要作用,肌肉运动感觉逐渐清晰明确,可以根据肌肉运动感觉来分析判断。 (三)动作的完善阶段 在这个阶段,练习者的动作已在大脑中建立起巩固的动力定型,神经过程的兴奋与抑制更加集中与精确,掌握的一系列动作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有机系统,各动作都能以连锁的形式表现出来,自动化程度扩大,意识只对个别动作起调节作用。此时,练习者的注意范围扩大,主要用于对环境变化信息的加工上,对动作本身的注意很少;视觉控制(controlbyvision)作用减弱,动觉控制(controlbykinestheia)作用加强,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动作的错误。 第二、身体素质

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技能的形成这部分知识点在教育心理学的考试中通常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在本文中,将结合常见的考题,带领大家对这部分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一定的帮助。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操作活动方式。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一、操作定向 这个阶段也可以叫做操作认知阶段,在这阶段里学生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和程序的要求,是在头脑中建立起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通常在这阶段中,老师给学生做出准确的示范与讲解,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将要学习的技能是什么。 二、操作模仿 学生观察老师的动作,再现出特定的示范动作或行为模式。在这阶段学生的动作有如下几个特点:(1)稳定性、灵活性较差;(2)常有多余动作产生;(3)主要靠视觉控制;(4)比标准速度要慢。因为在这一阶段中,学生主要考观察老师的动作进行模仿,因此,动作控制上以视觉控制为主。 三、操作整合 学生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依据其内在联系联结起来,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在这阶段学生的动作有如下几个特点:(1)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精确性、灵活性;(2)多余动作减少;(3)视觉控制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4)疲劳感、紧张感降低。 这阶段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动作品质变高,多余动作比模仿阶段减少,动作控制上也不再是视觉控制起主导作用。 四、操作熟练 该阶段是操作技能掌握的高级阶段,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这阶段中学生的动作有如下几个特点:(1)表现出高度的稳定性、精确性、灵活性;(2)干扰消失,多余动作消失;(3)动觉控制增强,视觉注意范围扩大;(4)动作具有勤快感。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在操作熟练阶段的动作控制上是动觉占据主导地位,当动作已经高度熟练时,我们的注意力资源就可以用在其他方面。如:我们在织毛衣技能高度熟练时,即可以边织毛衣边看电视,视觉范围变大。 结合常见的考题,我们将这部分内容进行相应的巩固。例如: 活动方式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在执行方面能达到高度的完善和自动化的阶段是( )。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内化完善知识网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内化完善知识网 发表时间:2012-08-28T11:15:50.420Z 来源:《数学大世界(教育导向)》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沈加安 [导读] 创设情境,引导经历知识的探索与发现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永丰小学沈加安 张丹教授在解读数学新课标时,指出:小学数学的学习,首先需要经历,无论是生活中的经历、还是学习活动中的经历,对于学生基本经验的积累是必须的。但仅仅是经历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调动数学思维,将活动所得不断内化和概括,最终迁移到其他的活动和学习中。笔者认为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即让学生亲自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法则和公式的推导及归纳过程、解题方法的思考过程。这个过程的关键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归纳、抽象等活动,让他们在参与中理解,在参与中获得并同化知识,同时完善个体的知识网络。 一、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等,促进具体知识抽象化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决定了教学方法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因此在教学中,对于一些较复杂的知识点,我们可以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给学生能提供动感丰富的图像、图形,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从而展现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投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新鲜与愉悦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于一些较简单或初级的数学结论,我们可以借助于实物操作或模型演示,尤其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新获得的知识必须有实例作支柱,因此又要有明显的认知直观性特征。如,归纳百以内退位减法的退位规则:“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借1 个,在个位上加10 个再去减”,这就要使学生借助于木棒操作来理解算理:从十位退l 当10。学生在操作“43-28” 时,用“43 根小棒去掉28根”,个位上单根不够减,便打开1 捆(10 根) 和个位上单根的合起来再减去8 根。这个动手操作的过程使学生受到原型启发,为理解“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 再减”,提供了感性的认识,这样也有利于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百以内退位减法的退位规则理解,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注意力,发展观察与思维能力。 二、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催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许多新知识往往可以归属于已有认知结构的某一点并使之相互联系,新知识可以直接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推衍出来,因而这种学习比较省力。如,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就是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只要点拨一下,指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相同,学生就很容易地掌握了其运算法则。但如果在原有知识结构上再学习一个要求更高的知识点,这类学习学生往往感到困难。由此我们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转化,完善学生的知识网络。首先,要提高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学习具有种属关系知识的前提是已有知识体系中相应成分的要稳定和清楚,这样才能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到正迁移的作用。如,在学习小数加减之前,要使学生在更高层次上重新认识整数加减法则,将能有效地防止负迁移,促进正迁移。其次,抓住联系,实现转化。学习新知识关键是要避免机械学习而实现有意义学习。在许多情况下,借助于旧知识去理解新知识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因而教学中要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以便实现转化。比如,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抓住比与分数、除法 的联系,就能借助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推导比的基本性质,使学生得以借助旧知识经历新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提升知识体系。 三、创设情境,引导经历知识的探索与发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对知识和经验的获取是以已有知识经验为依托的;贮存在头脑中的知识和经验如何提取是以知识的联系为基础的;知识与经验如何与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产生作用是由情境来激发的,只有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随时创设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认知和元认知能力,他才能完成当前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皮亚杰所说:“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重建,而不是简单的传递给他。”因此对于新知识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教师一定不能让学生坐享其成,消极接受,而要精心静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主动探索发现结论,促进自身知识的内化,补缺其知识结构。如,我是这样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片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