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少功与寻根文学
韩少功

• 王尧 你在《文学的“ 根” 》中说过, 需要寻找到异己的参照系, 但同 时认为以人家的规范来规范自己, 以模仿翻译作品来建立中国的“ 外 国文学流派” 前景是黯淡的。 • 韩少功 当时中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很感兴趣, 有的模仿苏联作家艾特玛 托夫, 有的模仿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短句型, 有的模仿赛林格的《麦田里 的守望者》那种嬉皮风格, 作为学习的初始过程, 这些模仿也许是难免 的, 也是正常的。但以模仿代替创造, 把复制当做创造, 只会“ 移植外 国样板戏” , 可能没什么出息了。还有一种现象, 就是某些批“ 文革” 的文学, 仍在延续“ 文革”式的公式化和概念化, 仍是突出政治的一 套。“ 寻根”话题就是在这种语境下产生的。年代中期, 全球化的趋 向已经明显, 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和深度交流正在展开, 如何认清中 国的国情, 如何清理我们的文化遗产, 并且在融人世界的过程中进行创 造, 就成了我和一些作家的关切所在。
• 王尧 你担心“ 寻根”变成一种新的僵化, 后来就出现了。 • 韩少功 有些“ 寻根”之作变成了跳大神、卖野人头、“ 民情风俗三 日游” , 被很多读者怀疑和垢病, 也在所难免和合情合理。从我个人 兴趣来说, “ 寻根”是了解过去, 但目的是更好地了解今天“ 寻根”是 了解中国, 但目的是更好地了解世界。文化自卑主义是一种弱视症, 看 不清自己,同样也看不清他人。黄平告诉过我一件事有一本在国外非常 走红的书, 已经被西方国家的很多大学列为了解中国的必读书。作者 是黄平学生时代的邻居。这本书说, 作者刚到英国的时候, 差点进错了 厕所, 因为她在中国从来没有看到过裙子, 不知厕所门前图标上那个穿 裙子的小人是什么意思。作者也从没有在中国看到过鲜花, 一到英国 就被满地的鲜花给震了。如此等等。这当然让西方读者大为惊讶, 对 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大为怜悯。但黄平说, 他父母以前最爱种花, 这位 小邻居经常来偷花, 而且这位偷花小女孩常常穿着花裙子。我们不是 她的邻居也知道, 即便在“ 文革”时期, 江青也提倡女性穿“ 布拉 吉” , 自己还带头穿。我们不是说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没有毛病, 但一 个连自己亲身经历都说歪了的人, 还能真正了解英国吗这种捏着鼻子 哄眼睛的人, 今天可以妖化中国, 一旦有了新的利益需要, 明天会不会 妖化英国
寻根文学论文 韩少功

韩少功与寻根文学【摘要】“文化寻根”为主题的寻根文学最主要代表人物是韩少功。
本文通过分析寻根文学的背景等结合韩少功的作品来探寻寻根文学的主要思想理念和在作品里的表现。
寻根文学立足中国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寻根文学是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的以“文化寻根”为主题,作家们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的文学形式。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综合来看,“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寻根派”作家往往会选择一个地域作为文化层面的切入点,因此寻根文学往往分为城市文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
韩少功作为“寻根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在乡野文化寻根这一方面具有典型性,他的作品,如《归去来》、《爸爸爸》、《女女女》等都是在一些远离现代文明的地域为背景的,这大概是因为他曾经是作为知青下乡插队经历影响而来的。
而正由于他曾经居住过这样的封闭的乡土地方,所以他的乡土小说中对于那种乡土人文环境的描写就更有其代表性。
下面将通过他的几部作品来分析他的寻根文学观念。
《归去来》中,主角黄治先初到某地有莫名的熟悉,他被当地人认作文革时在此插队的知青马眼镜,当以恐慌的心境逃出了乡村重返城市, 但却发现自己已深陷在被误认者的角色位置中难以自拔,好像自己既不属于城市也不属于乡村了。
作为韩少功提出寻根文学理念后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很明显这是体现他寻根理念的。
其实这写的也是作者为代表的知青作家当时的那种迷茫困惑感。
一方面他们插队在乡村,远离了城市,但当他们再度回到城市的时候却发觉那已经不是他们印象中的城市了。
韩少功与寻根文学

文学的苏醒——解读寻根文学中的韩少功摘要:寻根文学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兴起的一个文学派别。
其重要文学史意义就是倡导从民族历史文化中汲取深层的养料进行创作,唤起了文化审美性的苏醒,推进了新时期小说艺术观念的转型。
本文以韩少功20世纪80年代创作为中心,着重分析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爸爸爸》探讨了这一转型的过程,及这一过程中寻根文学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关键词:寻根文学韩少功文学苏醒中国文学史上出现过一个短命而亡但是影响深远的文学派别——“寻根文学”。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批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发表《文学的"根"》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
八十年代的许多作家秉承这个理念开始进行新的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韩少功、叶蔚林、何立伟、谭谈等人被称为“文学湘军”。
在这些寻根作家中,对寻根文学思考最为深入,最为系统,探索最富创造性的作家当属韩少功。
他在1985年相继发表的寻根文学纲领性文章《文学的“根”》与寻根文学标志性小说《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等,显示出他在理论与创作上的高度自觉。
以韩少功为首的“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品行,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质的文学。
“寻根文学”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上无疑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很多寻根作家在创作时吸收了大量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在促进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上功不可没。
寻根文学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寻找民族文化、民族内涵。
寻根文学作家群致力于挖掘出中国落后乡村的民俗社会的一切阴暗面:偏僻、贫困、荒诞、迷信、懒惰、保守、肮脏、冷膜、残酷。
作家韩少功

一、韩少功韩少功的创作韩少功(1953-)湖南长沙人。
1968年初中学毕业后到农村“插队”。
文革后期在湖南泪罗县文化馆工作。
1982年毕业于湖南师院中文系。
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月兰》、《爸爸爸》,长篇随笔《暗示》,长篇散文《山南水北》,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1.第一阶段——“伤痕文学”阶段上世纪70年代末与“伤痕文学”一道正式进入文学主流借助人道主义的思想资源,控诉当代政治斗争和错误观念对人的摧残。
《月兰》是极左路线造成的一个悲剧。
“我”单纯而热情地执行上面的政策,而对农村生活状况缺乏真实了解,造成了月兰自杀的悲剧。
2.第二阶段——“寻根文学”阶段1985什发表《文学的根》被视为“寻根派宣言”:“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文化民族传统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他们(贾平凹和李杭育等)都在寻‘根”都开始找到了自己的文化根基和文化依托。
这大概不是出于一种廉是一种对民族的重新认识,一种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觉醒.一种追求和把握人世无限感和永恒感的对象化表现。
中篇小说《爸爸爸》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
故事发生在一个与世隔绝、时间凝固和停滞、充满原始蛮荒气氛、不知现代文明为何物的山寨——鸡头寨,展现了鸡头寨蒙昧、迷信、保守、原始、落后的风俗习惯。
在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影响下,新时期文学中产下了一批白痴的人物形象,而丙崽则是他们中的第一个。
丙崽是个永远长不大,却也死不了的白痴、侏儒他生活在愚味、龌龊的环境中,长相丑陋,思维混乱,言语不清,行为猥琐是作为民族文化“劣根性”的象征物来创造的。
《爸爸爸》是一部寓言作品,模糊了时代背景,象征超稳定的古中国文明,揭示中国文化在时空的停滞,继承了“五四”以来启蒙主义和国民性批判的传统3.第三阶段——跨文体写作的长篇小说创作的阶段90年代以后,韩少功在小说艺术创新上的探索主要出于对“小说”的功能和形态拓展的考虑。
浅论寻根文学与新时期小说艺术观念的转型——以韩少功20世纪80年代创作为中心

以韩少功作品为例分析"寻根文学"的特征。
《爸爸爸》是韩少功“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他主张文学创作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辨,希望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之迷。
作品通过一个山寨的衰微,反思全民族发展的途径。
作品在进行民族自审方面,外化了人民身上世代流传、绵绵不绝的深厚文化积淀:对落后、愚昧、原始祖训奉若神明,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本能地抵御和反抗,乃至于拚命的排斥、打击和扼杀。
丙崽的形象是民族劣根象征体。
而革新者在“离经叛道”上都失败了,比如丙崽娘带来的些许文明的消失,及至后来她本人也杳无音信;仁宝想按照山外的风习搞些改革,得到的却是其父响亮的耳光。
这些,都深刻地表现了民族自审、文化反思的主题。
作品里面具有深厚的象征意义,如丙崽代表野蛮、愚昧,裁缝仲满是固有传统的象征,丙崽娘的变化正是文明的种子被同化的标志,仁宝似乎象征着改革的力量。
所以“寻根文学”它是在对民族文化的审视,挖掘病根、批评国民劣根性,和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价值选坐桩而死、过山等等。
虽然作者有着强烈的启蒙功利意识,但似真似幻,怪异荒诞的文本实际效果却在相当程度上稀释了作者的启蒙动机,使文本的意义由功利走向审美。
如果说,韩少功初期创作,主题的明确性、人物的典型性、细节的真实性是他的追求目标,那么,在发表寻根宣言以后,他显然放弃了对上述艺术成规的追求,主题的含混幽深、细节的荒诞性成为他的创作主调。
如在《鞋癖》中,他写到惨遭不测的父亲亡灵不断显迹在父亲以前坐的藤椅上,常用的蓝花釉瓷碗上和公共卫生间的墙壁上,因为藤椅会无声发声,瓷碗会无端破裂,墙上一片暗色的水渍完全是父亲正面的剪影。
这些细节展示的是人与自然的通灵性,在特定的时刻与氛围中,人可能转化为自然,自然也可能具有人的灵性。
正所谓天人感应,物我归一。
显然,韩少功的这些作品在精神和情感方面已经超越了功利色彩浓烈的文学,其中的审美韵味的悠长不再依赖既有的写作模式,而是让你在文本的意趣氛围、行文遣词中去领略。
韩少功寻根文学的历史性和现实性

对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文化寻根”,虽然已有不少出色的意见,但至今仍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解释。
这个概念常伴随着“寻根”出现的“乡土”“民族”“传统”等词汇,很容易让人把“寻根文学”联系到民俗性或地方特色,如韩少功的楚文化、张承志的北方、贾平凹的商州等。
但为了正确理解中国新时期文学的这一文学现象,就必须要关注“寻根文学”所承载的时代矛盾。
韩少功在一篇文章中解释了“文化寻根”与现代化期待之间的关系:新中有旧,旧中有新,“传统”与“现代”在很多时候是一种互相渗透互相缠绕的关系。
正如阅世已深的成年人才能欣赏儿童的天真,任何一次对“传统”的回望,都恰恰证明人们有了某种“现代”的立场和视角,都离不开现代的解释,现代的选择,现代的重构,现代的需要。
因此任何历史都是现在时的,而任何“传统”事实上都不可能恢复而只能再生。
①最近召开的一次文学座谈会上,蔡翔与罗岗说到寻根文学的“地方性”既是全球化的产物,又是对全球化的抵抗。
这与上述韩少功的观点也有相通之处。
就是说,当时的寻根文学承担着双重课题:对内抵抗以反映论、因果律、目的论等为代表的教条化社会主义文学规范,对外则抵抗西方现代主义的盲目移植。
“民族热”正是源于“现代热”。
处于走向现代的转折点,为什么会提出民族文化——即传统?其实,伟大的文学一直是传统的一部分。
艾略特(T. S. Eliot)曾提出历史意识不但使诗人深刻地认识到他所属的时代,而且还使他在写作时感受到荷马以来的整个欧洲文学与本国文学在一个同时的存在中,组成一个同时的秩序。
诗人的使命就是从历史的整体脉络中把握自己的时代,并通过整个生涯来提升其历史意识。
②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文化寻根”,就是充溢着要提升自己时代的欲望、以及把此欲望放入历史与传统这一宏观框架的要求。
这一现象给我们某种熟悉感。
即使没有“民族文化/文学”这一类相似的用词,文化寻根还是让我们想起20世纪70年代韩国的民族文学论。
当然,韩国民族文学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日据时期的文学论战,但前后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非连续性。
论文题目韩少功寻根文学价值取向研究

值去想的渗透力。 三 、研究的内容
本文从四个方面研究韩少功“寻根文
学”价值取向意义
1. 有利于对韩少功“寻根文学”的正确
认知
2. 有利于对中国古文化一次全面的弘扬 3. 有利于现代人们正确的价值取向定位 4. 把文学真正的精髓注入到人们的价值
取向中
研究结果
我们通过对韩少功“寻根文学”的研
究来为现在的人们建立正确的价值取
向,进而将文学的精髓注入到我们的
对社会对生活的一种价值取向中。
论文题目韩少功寻根文学价值取向研究
一 、论文题目:韩少功“寻根文学”价值
取向研究
二 课题研究的意义 在现在这社会价值取向不断地缺失,什么是
“规范”什么是“不规范”已经成为一个模
糊的话题,人们似乎已经对规范和不规范的
概念日渐模糊。韩少功所提出的“寻根文学”
倡导思想是传统文化有“规范”和“不规范”之
分,他们认为传统文化中更多需要肯定和
弘扬的是“不规范”的、存在于野史、传说、边地风俗以及道家思想和禅宗哲学中的文
化精华,就如阿城在“三王”系列中所描述
的;而对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被体制化
了的“规范”化的价值取向的片
面性对我们古文化发展影响以及现代人的
价值取向也造成了影响,我们需要对寻根
文学意义与价值给予正确认识应用到我们
寻根文学 《爸爸爸》

寻根文学《爸爸爸》寻根文学代表作《爸爸爸》把笔触深入到了民族文化之中,既追寻"根源",在作品中呈现出了一幅瑰丽奇特的文化空间,又找寻"劣根",用理性来审视民族文化的腐朽成分,从而使作品具有了繁复的审美意味和批判的高度。
但是,同其它寻根作品一样,《爸爸爸》中也不由流露着对传统文化的得意赏玩,由于对其有着根本上的摇摆态度和暧昧,作品的思想力度被削弱。
更重要的是,寻根文学最大的努力也只是一种文化的批判性重铸,无法从本体上实现超越,这一局限性注定了寻根潮流的思想境界。
作品赏析《爸爸爸》作者韩少功,1953年生于湖南长沙。
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陆续发表短、中篇小说,出版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等。
韩少功是以“知青文学”名世的。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在对民族历史文化进行探寻、反思的同时,十分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在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同时,不断向现代派小说吸取有益的营养,特点是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技法进行移植、借鉴,小说语言带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和地域特点。
这些,使他成为人们公认的有成就的“寻根”作家”。
《爸爸爸》是韩少功“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是他主张文学创作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辨,希望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之迷的具体实践。
这篇小说,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艺术方面,均有修复我们重视之处。
首先,作家进行民族自审的深刻立意颇为精警。
作家将目光投向了湘西的古老山寨,描写了似乎是化外之地的山乡,那种怵目惊心的原始洪荒和愚味闭塞。
那山、那寨、那人、那事,都很难用现代化眼光去观照,很难用现代意识去评断。
实际上,这种蛮荒落后的文化特点,即巫楚文化的原生状态,只是作家寄慨遥深的一个认识层面。
他真正要开掘的则是蕴藏其中的深层含义,他要清理的则是这些化外之民身上世代流传、绵绵不绝的深厚文化积淀:对落后、愚昧、原始祖训奉若神明,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本能地抵御和反抗,乃至于拚命的排斥、打击和扼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确韩 关 的少 于 交功 《 待在 马 :《 桥 后词 记典 》》 中的 有成 很书 明,
《归去来》
《归去来》是韩少功提出寻根文学理念后发 表的第一篇小说,作者试图以人物意识及自 我怀疑达到对传统老庄文化中庄周与蝴蝶的 象征意蕴进行解读的效果。小说写黄治先初 到某地有莫名的熟悉,他被当地人认作文革 时在此插队的知青马眼镜,于是他开始顺势 扮演马眼镜,最后以他竟跳不出双重身份的 纠结结尾。
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 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 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 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 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 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 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 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综合来看,"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 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 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 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 族气派的文学。从作家选取的某个地域做为切入文化层 面基点的角度来分析,可以把"寻根文学"划分为"城市文 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两个大范围。代表作家有阿城、 张承志、韩少功等。
《女女女》
《女女女》着眼于人类生存的个人行为不端, 这些行为是善与恶互为表里,是禁锢与自由 的双双变质,如幺姑性格的变异。其中写 “媭”即是楚文化中的女性角色。幺姑年轻 时为家族奉献心力,年老后性格转变,最后 甚至有一种“非人化”的倾向:大家起初觉 得她有点像猴,后来又有些像鱼,最后只把 她当作一个活物,有一种由文明退至蛮荒的 神异恐怖气氛。
事发 讯 词 里 一 境 死 有 合 常 密 词 ,现 和 。 就 段 里 亡 情 , , 繁 是 于隐 调 我 捕 时 度 。 感 有 沉 殖 有 是藏 查 反 捉 间 过 它 , 疾 浮 , 生 就在 , 复 和 以 或 们 有 病 不 频 命 有这 力 端 囚 来 长 在 兴 有 定 频 的 了些 图 详 禁 , 或 特 旺 遗 , 蜕 东 这词 做 和 了 我 短 定 有 传 有 变 西 一后 一 揣 这 的 的 的 衰 , 迁 , 。 本面 个 度 样 笔 生 事 落 有 移 聚 它 书的 侦 、 一 记 命 实 还 性 和 散 们 。故 探 审 些 本 。 情 有 格 婚 无 密
“寻根”之路的回顾与比较
《归去来》 《爸爸爸》 《女女女》 《马桥词典》
《爸爸爸》
《爸爸爸》通过描述鸡头寨连 年歉收,民众迷信鸡头寨的 “鸡头”吃粮而使“鸡尾”有 肥,所以鸡尾寨丰足、鸡头寨 缺粮,于是鸡头寨村民想炸掉 鸡头峰,鸡尾寨却反对。鸡头 寨为解除荒灾困境,决定对内 以祭谷神,“吃年成”等仪式 祈求丰年,对外则宰牛占卜凶 吉,到鸡尾寨“打冤”,不料 祈神无效,“打冤”失利,鸡 头寨为能以有限的粮食留存后 代延续种族,不得不让年长体 弱者服毒自杀,年壮者唱着 “简”离开当地另谋生活。而 只会说“爸爸爸”、“×妈妈” 两句话的活卦丙崽在服毒后仍 出现在鸡头寨。
写作风格
韩少功在提出“寻根文学”的理念之后,他 跳出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写作风格,不但在民 间文化中找寻创作素材,也为呈现楚文化的 奇幻瑰丽色彩开始运用虚实相融的写作手法, 而这种通过夸张、荒诞、虚幻等情节表现超 现实氛围的技巧,与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 义有着极其惊人的相似。
谢谢观赏
马桥词典
《马桥词典》集录了湖南汨罗县马桥人日常用词,计一 百一十五个词条。它以这些词条为引子,讲述了古往今来一 个个丰富生动的故事,引人入胜,回味无穷。 这部长篇小说没有采取传统的创作手法,而是巧妙地糅 合了文化人类学、语言社会学、思想随笔、经典小说等诸种 写作方式,用词典构造了马桥的文化和历史,使读者在享受 到小说的巨大魅力时,领略到每个词语和词条后面的历史、 贫困、奋斗和文明,看到了中国的“马桥”、世界的中国。 小说主体从历史走到当代,从精神走到物质,从丰富走到单 调,无不向人们揭示出深邃的思想内涵。 这是一次成功的创作实践,是中国当代文学一个重要的 收获。
然而,无疑,鸡头寨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它有自己 的神话传说,有自己的文字历史,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处事 规则,甚至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语言模式--即,它形成了自 己的一套"文化"。鸡头寨无疑是一个奇异的地方,然而似乎 它又真的有可能存在于某个角落。
小说中的中心人物丙崽身上,有许多奇异之处。他长大十几岁,却只会 说两个词:“爸爸”和“×吗吗”。与他同龄的孩子,一个个长成壮年 汉子,他却仍然“只有背篓高,仍然穿着开裆的红花裤。母亲总说他只 有‘十三岁’,说了好几年,但他的相明显地老了,额上隐隐有了皱 纹”。他“眼目无神,行动呆滞,畸形的脑袋倒是很大,像个倒竖的青 皮葫芦,以脑袋自居,装着些古怪的物质。……见人不分男女老幼,亲 切地喊一声‘爸爸’。要是你冲他瞪一眼,他也懂,朝你头顶上的某个 位置眼皮一轮,翻上一个慢腾腾的白眼,咕噜一声‘×吗吗’,调头颠 颠地跑开去。他轮眼皮是很费力的,似乎要靠胸腹和颈脖的充分准备, 才能翻上一个白眼。调头也很费力,软软的颈脖上,脑袋像个胡椒碾晃 来晃去,须沿着一个大大的弧度,才能成功地把头稳稳地旋过去……”传 说丙崽的降生是因为他的母亲杀死了一只蜘蛛精。他被鸡头寨的孩子们 任意欺侮,似乎毫无做人的乐趣,但小说结束处鸡头寨的老弱病残都服 毒自尽了,喝了双倍分量的丙崽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丙崽只会说两个 词语,在他的感觉世界里,外界被概括为简单而抽象的两:"好"与"坏 "、"喜"与"憎"。丙崽的存在似乎毫无价值,"活着还不如死了的好"。然 而恰恰是他总是活着,永远穿着开裆裤,挂着鼻涕,长着脓疮,垂着硕 大无比而又空空如也的脑袋,额上布满皱纹--一个永远停滞在"十三岁 "的小老头。 这个形象象征了人类自身时常会遭逢的一种境遇,一种无 力把握世界、无法表述自我、弱小无助浑浑噩噩的存在状态。他的长存 不死,则象征了人类自身永恒的虚弱与渺小。 后生仁宝身上明显具有"阿Q"的影子,甚至当描写到他的时候作品的语 言也开始带有鲁迅式反讽的味道。然而作品中更具象征意义的人物却应 该是那个痴呆儿丙崽。
细谈丙崽的意象
在韩少功象征作品<爸爸爸>中,作者淡化历史背景,打破时空界限,为读 者构建了一个神秘荒诞,愚昧无知的山寨世界来隐喻封闭,凝滞,落后的民 族文化形态.在描写鸡头寨变迁的历史中,作者着力刻画了一个叫丙崽的 极具象征意义的弱智小老头.这个小老头异乎常人的特点在于:一他只会 说"爸爸爸"和"x妈妈"这两句话;二他是个侏儒,永远也长不大;三他在被 寨里人灌毒药后依然不死. "爸爸爸"和"x妈妈"是小老头语言世界里的唯一两句话.高兴了,他就喊" 爸爸爸",愤怒的时候则是一句"x妈妈".作者寓意深刻,人最初张口会的两 句话就是爸爸和妈妈,作者把丙崽的语言永远定格在这最原始的两句话里 面表现的是一种文化的失语和先天畸形,更多则是隐喻鸡头寨山民阴阳两 极,非人即神,非此即彼的简单思维模式和世界观. 丙崽永远长不大则象征着乡民盲目崇拜神怪,文化和文明都无法在这 种落后愚昧的精神世界统治下健康正常的发展;丙崽的弱智和畸形则隐喻 了在这样原始的山寨世界中,它所形成的文化体系的后天不足即:礼俗和 武术成为权威,支配真寨民的生死,决定着山寨的变迁,甚至一个种族的命 运. 丙崽的不死则寓意传统文化中的陋习,民族精神的病根以及寨民落后 的文化心态,野蛮的生活方式,它们生命力的顽强,它们将世代沿袭,绵绵不 绝. 丙崽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文化象征,集结着所有传统文化中的陋习和 畸形,落后和变态,是作者对文化之根悲观的理性思考.
寻根文学
文化的“根”
“我以前常常想一个问题:绚丽的楚文化流到哪里去了?我 曾经在汨罗江边插队落户,住地离屈子祠二十来公里。细察 当地风俗,当然还有些方言词能与楚辞挂上钩。如当地人说 “站立”或“栖立”均为“集”,与《离骚》中的“欲远集 而无所止”相吻合,等等。除此之外,楚文化留下的痕迹就 似乎不多见了。如果我们从洞庭湖沿湘江而上,可以发现很 多与楚辞相关的地名:君山,白水、祝融峰,九嶷山……但 众多寺庙楼阁却不是由“楚人”占据的:孔子与关公均来自 北方,而释迦牟尼则来自印度。至于历史悠久的长沙,现在 已成了一座革命城,除了能找到一些辛亥革命和土地革命的 遗址之外,很难见到其他古迹。那么浩荡深广的楚文化源流, 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中断干涸的呢?” “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 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故湖南的青年作家有一个‘寻根’ 的问题。” 一南一北两个例子——南是广东 北是新疆
作品简析
“鸡头寨”有很多怪异的习俗,如他们迷了路要赶紧撒尿、 骂娘,以驱赶所谓的“岔路鬼”;他们的居民会患一种名为 “挑生虫”的怪病,症状是“吃鱼腹生活鱼,吃鸡腹生活 鸡”,其治疗方法居然是喝白牛血后学三声公鸡叫;山上的 语言也与别处不同,例如把“说”说成“话”,把“父亲” 称为“叔叔”,把“姐姐”称为“哥哥”。
韩少功和寻根文学
演讲:04080212 黄江艳
韩少功的简介
韩少功,笔名少功、艄公等。湖南长沙人。1974年 开始发表作品,执笔含有大量史料的传记《任弼时》 (与甘征文合作)。199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马桥 词典》引起各方争论。他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 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的口号, 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比较著名的有 《爸爸爸》、《女女女》等,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 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逢的哲学意蕴,在 文坛产生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