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精度设计实验报告简述
机械精度设计实训报告

机械精度设计实训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机械精度设计实训报告旨在探讨机械工程中的精度设计及其相关内容。
本次实训涵盖了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两个方面,通过对机械精度设计的学习和实践,进一步了解和熟悉了机械精度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
文章将按照以下顺序展开。
首先,本文将在引言中对机械精度设计实训报告进行总体概述和结构介绍。
接下来,理论基础部分将对机械精度设计的相关知识和理论进行详细讲解,包括机械精度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常用的精度评定方法等。
在实训内容一节中,将介绍实际操作中所涉及的具体实训项目和实践技巧,包括测量仪器的使用、精密加工工艺流程的掌握等。
在结论部分,将对本次实训的成果进行总结,并对机械精度设计的一些思考进行探讨。
通过实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不仅提高了对机械精度设计的理论认识,还磨练了实际操作的技能,加深了对机械工程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我们也对机械精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和改进意见。
通过本次机械精度设计实训报告的撰写和分享,希望能够给读者提供一些关于机械精度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促进机械工程学习和实践技能的提升。
期待本文能够对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和研究者有所启发和帮助,也欢迎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机械精度设计的发展和应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编写,以下是一个示例:本文主题是机械精度设计实训报告。
为了更好地组织文章,我们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首先,我们将概述机械精度设计实训的背景和意义,介绍在实训中所涉及的机械精度设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我们将详细说明本文的结构和各部分内容安排,使读者对全文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最后,我们将明确本次实训的目的,即通过实际操作和理论学习,提高对机械精度设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二部分是正文,包括理论基础和实训内容。
在理论基础部分,我们将介绍机械精度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测量方法、误差分析、精度控制等内容,为实训的进行奠定基础。
机械精度设计实验报告-三坐标测量机

西安交通大学实验报告课程:精度设计实验(八)实验名称:三坐标测量机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三坐标测量机的结构,学习三坐标测量机的测量原理和操作。
二、实验内容:1、建立测量坐标系;2、测量零件的尺寸;3、测量零件的形状和位置误差。
三、实验心得:1、三坐标测量机的使用方法建立坐标系⑴测头坐标系(A,BC)Y′不同测针在此坐标系中有不同的坐标位置,引起测量数据基准不统一。
测头校验,相当于将不同位置的测针统一到一个位置固定的“虚拟”测针上。
⑵三坐标测量机坐标系(X ,Y ,Z )⑶ 工件坐标系(X ′,Y ′,Z ′) ① 建立坐标系按工件的实际位置确定虚拟坐标系的位置,即测定工件坐标系与测量机坐标系的相对位置。
② 坐标转换每次测量后,用程序将采得的测量机坐标值转换到工件坐标系中,再进行几何参数计算。
根据工件表面各测点的坐标值,计算各种几何参数值,如 ① 两点间距离的测量A(x l ,y 1,z 1),B(x 2,y 2,z 2)两点的距离L 可由下式计算:)z ()()(122122122---++=z y y x x L② 圆的直径和圆心的测量测量圆上任意三点的坐标值 (x 1,y 1),(x 2,y 2), (x 3,y 3),则圆心C 的坐标x c 、y c ,半径R 通过公式即可计算出来,在三坐标机上用类似的方法可以测量球面的曲率半径,这时,需在球面上测取不在同一圆周上的4点的坐标值。
③ 求直线方向根据空间两点P 1(x l ,y 1,z 1),P 2(X 2,Y 2,Z 2),可以确定它在XY 平面上的投影与X 轴夹角θ,直线与同XY 面相垂直的轴的夹角β。
X l1 m 1n 1 x ′ gY = l 2 m 2 n 2 y ′ + h Z l 3 m 3 n 3 z ′ k类似的,直线与其他坐标轴的夹角,直线在其他坐标平面的投影与坐标轴的夹角也可计算出来。
2、三坐标测量机的测量原理:三坐标测量机是测量和获得尺寸数据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为它可以代替多种表面测量工具及昂贵的组合量规,并把复杂的测量任务所需时间从小时减到分钟。
精密机械设计实习报告

精密机械设计实习报告在大学的学习生涯中,实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实习,我们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我有幸在_____公司进行了为期_____的精密机械设计实习,这次实习让我收获颇丰。
一、实习单位简介_____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精密机械设计与制造的企业,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团队。
公司的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等领域,以其高精度、高质量和高性能而受到客户的青睐。
二、实习目的1、深入了解精密机械设计的实际流程和方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2、熟悉各种精密机械加工工艺和设备,提高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
3、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文化。
三、实习内容1、项目参与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多个精密机械设计项目。
其中一个项目是设计一款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精密零部件。
在项目开始前,我与团队成员一起进行了详细的需求分析,明确了零部件的功能、性能、尺寸精度等要求。
然后,我们运用所学的机械设计原理,进行了初步的方案设计。
在方案设计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了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合理性、加工工艺的可行性等因素。
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最终确定了一个较为理想的设计方案。
接下来,就是详细设计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使用了 CAD、CAM等软件,对零部件进行了三维建模和二维图纸绘制。
在建模和绘图过程中,我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企业规范进行操作,确保图纸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同时,我还对零部件的强度、刚度等进行了分析计算,以验证设计的合理性。
2、加工工艺学习为了更好地了解精密机械加工工艺,我在实习期间还深入到生产车间,观察和学习了各种加工设备的操作和工艺流程。
我了解了数控车床、铣床、磨床等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以及它们在精密机械加工中的应用。
同时,我还学习了一些先进的加工工艺,如电火花加工、线切割加工等。
通过实际观察和学习,我对加工工艺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明白了在设计过程中如何考虑加工工艺的限制和要求,以提高设计的可制造性。
机械精度测量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机械产品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提高机械产品的质量,保证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机械精度测量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使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机械精度测量技术,我们开展了机械精度测量实训。
二、实训目的1. 使学生了解机械精度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使学生掌握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4. 提高学生对机械精度测量技术的认识,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三、实训内容1. 机械精度测量基本原理介绍了机械精度测量的基本概念、测量误差的分类、测量方法及测量仪器的选用等。
2. 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讲解了游标卡尺、千分尺、内径千分尺、深度尺、角度尺等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3. 机械精度测量实验(1)平面度测量:采用平板和直角尺进行测量,分析测量结果。
(2)圆度测量:采用圆度仪进行测量,分析测量结果。
(3)直线度测量:采用直尺和塞尺进行测量,分析测量结果。
(4)垂直度测量:采用直角尺和塞尺进行测量,分析测量结果。
(5)平行度测量:采用平板和直角尺进行测量,分析测量结果。
4.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和分析,得出结论。
四、实训过程1. 实训准备:了解实训内容,熟悉实验设备,掌握实验原理和方法。
2.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确保实验数据准确可靠。
3. 数据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和分析,得出结论。
4. 实验总结:总结实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
五、实训结果与分析1. 平面度测量:通过实验,掌握了平板和直角尺的使用方法,分析了测量结果。
2. 圆度测量:通过实验,掌握了圆度仪的使用方法,分析了测量结果。
3. 直线度测量:通过实验,掌握了直尺和塞尺的使用方法,分析了测量结果。
4. 垂直度测量:通过实验,掌握了直角尺和塞尺的使用方法,分析了测量结果。
5. 平行度测量:通过实验,掌握了平板和直角尺的使用方法,分析了测量结果。
机械精度设计实验报告

西安交通大学实验报告课程:精度设计实验(七)实验名称:丝杠传动机构定位误差测量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光栅测量原理。
2、了解丝杠传动机构定位误差的种类和测量方法。
二、实验内容:测量丝杠传动机构的定位误差。
三、实验数据和分析1、计算丝杆螺距误差和螺距累积误差由上述数据可知:丝杆螺距误差△P={ |△Pi|max }=0.020mm 丝杆螺距累计误差为:△P∑(L)= (∑△Pi)max -(∑Pi)min=0.024-(-0.063)=0.087mm2、回程误差的计算牙侧序号正向(mm)反向(mm)正向回程误差(mm)0 3.769-3.815-0.046 17.78-7.820-0.040 211.785-11.828-0.043 315.791-15.830-0.039 419.801-19.835-0.034 523.81-23.839-0.029 627.815-27.838-0.023 731.825-31.827-0.002 835.821-35.8190.002 939.825-39.8000.025 1043.824-43.7990.025 1147.82-47.7790.041 1251.829-51.7750.054 1355.827-55.7720.055 1459.828-59.7700.058回程误差H=(hmax/A)*100%=(0.169/160)*100%=0.106%四、实验报告要求1、计算丝杠螺距误差和螺距累积误差。
答:由数据分析可知:丝杠螺距误差为:0.020mm丝杆螺距累积误差为:0.087mm 2、计算丝杠的回程误差,并分析回程误差产生的原因。
答:回程误差:0.106%产生原因:同一个尺寸进行正向和反向测量时,由于结构上的原因例如结构间隙、运动部件的摩擦、弹性元件滞后等,致使刚刚回程时就产生了误差。
3、说明螺纹测量与丝杆定位精度测量方法的各自用途。
答:螺纹测量的用途:主要是对螺纹的静态测量,一般用于紧固用螺纹和紧密螺纹的测量。
机械加工精读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精读机械加工相关知识,加深对机械加工工艺的理解,掌握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提高对机械加工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背景机械加工是制造工业的基础,涉及各种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加工。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械加工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
本实验通过对机械加工相关知识的精读,使学生对机械加工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三、实验内容1. 机械加工概述(1)机械加工的定义:机械加工是指利用各种机床和工具,对原材料进行切削、磨削、钻孔、镗孔、铣削等加工方法,使其达到设计要求的形状、尺寸和表面质量。
(2)机械加工的分类:根据加工方式,机械加工可分为切削加工、磨削加工、电加工、热加工等。
2. 切削加工(1)切削加工的定义:切削加工是指利用刀具的切削运动,使工件表面产生切屑,从而改变工件形状、尺寸和表面质量的过程。
(2)切削加工的基本要素: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
(3)切削加工的分类:外圆车削、内孔加工、螺纹加工、铣削、磨削等。
3. 磨削加工(1)磨削加工的定义:磨削加工是指利用磨具对工件表面进行磨削,使其达到较高的表面质量、尺寸精度和形状精度。
(2)磨削加工的分类:外圆磨削、内孔磨削、平面磨削、工具磨削等。
4. 电加工(1)电加工的定义:电加工是利用电能产生的热能、化学能、电磁能等对工件进行加工,实现工件形状、尺寸和表面质量的改变。
(2)电加工的分类:电火花加工、电解加工、电化学加工等。
5. 热加工(1)热加工的定义:热加工是利用高温或低温对工件进行加热或冷却,使其产生塑性变形或相变,从而改变工件形状、尺寸和表面质量。
(2)热加工的分类:锻造、热处理、焊接等。
四、实验过程1. 精读机械加工相关教材和资料,了解机械加工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通过网络资源、图书馆等途径,查阅相关机械加工技术文献,拓宽知识面。
3. 参观企业、实习基地,实地了解机械加工的生产过程。
4. 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学习实际操作技能。
机械加工精度统计分析实验报告

机械加工精度统计分析实验报告本实验旨在通过统计分析机械加工的精度,探究机械加工过程中不同因素对精度的影响,为提高机械加工精度提供科学依据。
一、实验原理机械加工精度的影响因素非常多,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机床精度:机床本身的精度、刚性和稳定性对精度有重要影响;(2)刀具:刀具的质量和几何参数对精度有直接影响;(3)工件材料和形状:不同材料和形状的工件对加工精度有一定的要求;(4)加工工艺和操作者技术水平:包括切削参数、刀具与工件的相对位置关系、刀具使用寿命等等。
二、实验设备和实验材料(1)机床:普通数控加工中心(2)刀具:含钨合金刀片、硬质合金刀片、PVD涂层刀片(3)工件材料:铝合金(4)测量仪器:三坐标测量仪、千分尺三、实验步骤(1)将铝合金工件装夹在机床上,并使用不同品牌和型号的刀具进行加工,记录加工参数。
(2)将加工后的工件放在三坐标测量仪上进行精度测量和分析。
(3)记录每组数据,并根据不同刀具和加工参数进行分析、比较。
四、实验结果分析本次实验所得到的加工精度数据如下表:| 刀具类型 | 刀具品牌 | 加工参数 | 加工精度(mm) ||----------|----------|---------|----------------|| 钨合金刀片 | 刀片A | 速度18m/min,进给量0.2mm/r,切深0.5mm | 0.02 || 钨合金刀片 | 刀片B | 速度15m/min,进给量0.1mm/r,切深0.3mm | 0.01 | | 硬质合金刀片 | 刀片A | 速度20m/min,进给量0.2mm/r,切深0.5mm | 0.015 | | 硬质合金刀片 | 刀片B | 速度22m/min,进给量0.2mm/r,切深0.4mm | 0.018 | | PVD涂层刀片 | 刀片A | 速度25m/min,进给量0.3mm/r,切深0.6mm | 0.015 | | PVD涂层刀片 | 刀片B | 速度20m/min,进给量0.2mm/r,切深0.5mm | 0.013 |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刀具、不同品牌和型号的刀具加工同一种材料的精度差异很明显。
精度设计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实验二、实验目的1. 了解机械精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机械精度检测的常用仪器和测量方法。
3. 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器材1. 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实验台一套2. 量具:千分尺、游标卡尺、内径百分表、外径百分表等3. 计算器4. 记录本四、实验原理机械精度设计是指在设计机械产品时,根据产品的工作要求,合理选择和设计零部件的尺寸、形状、公差和配合等参数,以满足产品在规定的工作条件下,达到预定的精度要求。
机械精度检测则是通过实验方法,对机械产品进行精度测试,以验证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五、实验过程1. 实验一:机械精度设计(1)根据实验台提供的机械零件图纸,分析各零件的精度要求。
(2)根据精度要求,选择合适的尺寸、形状、公差和配合等参数。
(3)设计各零件的加工工艺和装配工艺。
(4)绘制各零件的加工图和装配图。
2. 实验二:机械精度检测(1)将实验台上的机械产品进行组装。
(2)使用量具对组装好的产品进行测量。
(3)记录测量数据,分析各零件的精度情况。
(4)根据测量结果,评估产品的精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六、实验结果及分析1. 实验一:机械精度设计(1)根据图纸分析,选取合适的尺寸、形状、公差和配合等参数。
(2)设计的加工工艺和装配工艺合理,可保证产品的精度要求。
(3)绘制的加工图和装配图清晰,便于加工和装配。
2. 实验二:机械精度检测(1)组装好的产品各零件精度符合设计要求。
(2)测量数据准确,分析结果可靠。
(3)产品的精度满足设计要求。
七、认识体会、意见与建议1. 通过本次实验,加深了对机械精度设计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2. 掌握了机械精度检测的常用仪器和测量方法。
3. 提高了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建议在实验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实验效果。
5. 建议增加实验项目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机械精度设计》课程实验
1.1 绪论
1.1.1 实验特点:
机械精度设计是根据机械的功能要求,正确地对机械零件的尺寸精度、形状和位置精度以及表面精度要求进行设计,并将它们正确地标注在零件图、装配图上。
1.1.2 实验总体要求:
由于机械精度设计实验所用到的仪器设备精密、操作过程繁琐,学生在实验中一定要仔细听教师的讲解,正确操作,否则容易对设备造成损坏。
1.2 实验项目指导
实验一用形位误差测量仪测量圆度、圆柱度、同轴度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形位误差测量仪的使用方法和软件数据处理方法。
2.学会调节仪器零位。
3.巩固圆度、圆柱度、同轴度有关的概念。
二.实验原理
过去,检测人员常采用作图法或表格法来完成其计算评定工作。
为了简化数据处理工作,实际上大都选用一些近似算法完成数据结果评定。
如何在形位误差测量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来提高测量和数据处理的效率,提高测量的准确度一直都倍受机械制造企业的关注。
XW-5形位误差测量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包括了测量轴类零件的通用的XW—250形位误差测量仪及专用的JXW柴油机机体主轴承孔形位误差测量仪,又为多种普通测量仪器(如水平仪,准直仪等)提供了数据处理软件和数据采集设备。
形位误差采用的评定方法以最小区域法为主,此外还有最小二乘法等六种评定方法,并据此设计编制数据处理软件。
在圆跳动和全跳动项目中,既有按模拟基准测量跳动的软件,也有当模拟基准与设计基准的差异较大时,通过测量基准部位修正基准测量跳动的软件。
各项目的最小二乘评定法均用解析法计算(此法已较成熟)实现,直线度的两端点连线法、平面度的对角线法按国家标准的定义计算方法实现,故系统中软件设计的重点是解决最小区域评定的计算方法。
按最小区域法评定形位误差是国家标准规定的基本方法。
四.实验内容与记录
1.系统各部分的连接
2.安装测试工件和电感测微仪(需要对中)
3.多功能便携式形位数据采集器的使用
1)、开机、时间设定及复位
2)、测量仪器选定
4)、截面数设定
5)、测点数设定
6)、跨距的设定
7)、进入采集状态
8)、进行采数
9)、键入数据文件名
10)、数据文件存卡(存入IC卡)
11)、查IC卡内所存的数据文件
12)、数据文件传送
13)、清除IC卡内所存文件
4.用形位误差系统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圆柱度(YZD_XP)数据处理说明)
1)、调用圆柱度系统:进入工作目录,双击“YZD_XP”图标,调用YZD_XP.EXE文件。
圆柱度主窗体包含两种测量方法, 即“半径法”和“分离法”。
“分离法”用于XW-250形位误差测量仪上分离导轨平行度误差测量圆柱素线直线度。
2)、运行《传送测量数据》窗体,选好串口,点击计算机窗体上“传送”键,再按采集器上的“传送”键后, 蜂鸣器连响四声,采集器显示屏黑屏,计算机屏幕显示数据文件已接收,采集器显示回到发送前的状态。
数据传送结束后,屏幕上会自动弹出“传送文件信息接受显示”窗体,显示出传送数据文件的基本信息,使用者检查后认为正确,单击〖确定〗按钮,屏幕上又弹出“原始数据保存”窗体,这时系统是同时以“.DAT”和“.%”的扩展名进行测量数据文件的保存。
3)、打开文件:
5)、点击”结果数据”,显示评定后的结果数据。
数据显示格式同“键入测量数据”窗体。
六.实验预习与思考题
1.实验预习要求:对实验操作步骤有一个大致了解,实验中仔细听老师讲解。
2.思考题:圆度、圆柱度、同轴度的定义是什么,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
七.实验报告要求
1.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实验二用电动轮廓仪测量表面粗糙度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电动轮廓仪的结构并熟悉其使用方法。
2.熟悉用针描法测量表面粗糙度的原理。
3.加深对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中的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和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 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图1为电动轮廓仪的测量原理图。
传感器测杆上装有金刚石触针,其针尖与被测表面接
触。
当传感器在驱动箱的拖动下,沿被测表面匀速移动时,被测表面轮廓上的峰谷起伏使金刚石触针上下移动,这一微量移动使传感器内电感线圈的电感量发生变化。
经过一定的电子线路,就可以由平均表(Ra 值指示表)读出被测表面的Ra 值,也可以根据从记录器得到的被测表面记录图形加以数学计算来获得该表面的Ra 值和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 值。
图2-1 电动轮廓仪测量原理图
图2-2 电动轮廓仪
A 一被测工件;l 一记录器开关;2一变速手柄;3一触针;4一传感器;5一螺钉;6一立柱;7一手轮;8一启动手柄;9一驱动箱;10一变速手柄;11一电器箱;12一旋钮;13一平均表;14一指零表;15一旋钮;16一电源开关;17一指示灯;18一选择开关;19一调零旋钮
(2)粗略估计被测表面粗糙度参数Ra 值的范围,按表3的规定,转动电器箱11上的旋钮12和15,选择垂直放大倍数和取样长度。
表1 垂直放大倍数和取样长度选择表
(2)根据粗略估计的被测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参数Ra值范围和表1,用旋钮12选择垂直放大倍数My。
用记录器上的变速手柄2选择水平放大倍数Mx(即排纸速度),这时要考虑便于按测量所得的记录图形进行计算。
当计算Ra值时该图形应较疏,当计算R´z值时该图形应较密。
(3)利用手轮7移动驱动箱9,使传感器4上的导头和触针3与被测表面接触,直至记录笔尖大致位于记录纸中间位置,然后用电器箱11上的调零旋钮19调整记录笔,使它处于理想位置。
打开记录器开关1,将启动手柄8转到右边“启动”位置,即开始测量。
触针3运动,则记录笔画图。
(4)若需停止记录,则将记录器开关1脱开。
若需传感器停止工作,则把启动手柄8转回到左边。
4.记录图形的数学处理
1)、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值的计算
参看图3,在记录纸的x方向(水平方向)将记录图形按取样长度l和水平放大倍数Mx 分段,即在记录纸上截取ll=l2=l3=l4=Mxl。
在每个Mxl范围内,根据记录图形所示轮廓走向目估中线方向,确定计算时的参考轴oo´,如图4所示。
按照一个峰与相邻的一个谷的间隔内至少包含5个点的评定要求,将ox轴等分为n段,然后相应等分oo´轴,量取从oo´轴至记录图形上各点的垂直距离hi(mm)。
计算各个hi的平均值a
再按a作平行于oo´轴的中线m—m。
因此,记录轮廓上各点至中线m—m的距离Yi=hi-a。
被测表面的Ra值按下式计算
七.实验报告要求
1.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体时,使用R20的球形测帽;
测量圆柱
图3-1 投影读数原理一对(32),它装于尾座
刻度尺的修正值
六.实验预习与思考题
1.了解卧式测长仪的工作原理
2.了解轴承的公差带特点。
七.实验报告要求
1.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实验四单个齿距偏差和齿距累
积总偏差测量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万能测齿仪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图1,所示为万能测齿仪。
它是以内孔定位方式工作的。
图中件3为上顶尖,它与下顶尖一起用于
安装被测齿轮;件4为测头座及可更换测头,测量时右边测头定位,左边测头连同测头座一起微动,用于感受尺寸变化(反映齿距变化),并由指示表5指示出来。
测量低精度齿轮时,要将仪器按图
2(a)
调整。
测量三.实验设备与器材
1.万能测齿仪 2.齿轮 3.电脑 4.打印机
四.实验内容与记录 齿轮
图4-2
台,使测头进入被测齿轮任一齿距的分度圆附近,右测头靠向右齿廓作定位用,左测头是与比较仪相连的,使其与另一齿槽的同名齿廓接触。
△,因此所有相对齿距偏差之和并不等于零。
所有相对齿距偏差之和 = 系
∆∙z ,z 为被测齿轮的齿数。
系∆ =公称齿距一作为基准
的实际齿距
计算法的数据处理步骤:
1小累加值之差,即为齿距累积总偏差p
F ∆。
其计算法示例如表7.1所示。
3、合格性判断条件
pt
pt pt f f f +≤∆≤-
p
p F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