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唐诗宋词)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唐诗宋词)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唐诗宋词)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唐诗宋词)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四)论述题

1·试论诗体和词体在文学特征上的异同。

(1)诗词和音乐的关系上来看

词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的特征。词的合乐和诗的合乐是有区别的。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配合的音乐体系是不同的。诗所配音乐的主流是清乐;词相配合的是燕乐。二是与乐配合的方式不同。诗与乐相配的形式上是“以乐就诗”,即先有诗,然后给诗配乐;而词大体上是“以诗就乐”,倚声填词,言合于声。

(2)诗词外部的形式上看;(见论述题2)

(3)诗词的题材上看:

中国历代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便是“诗言志”,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即主要抒写男欢女爱的恋情。

(4)从诗词的风格上看

词的总体风格特征是细腻深婉:词不是以表达群体共同情感为能事,而是以表达个体特殊情感为擅长;词不是向所抒感情的广度上横向推进,而是力求向所抒感情的深度上纵向开掘;词不是向情感的强烈显露方面积极扩张,而是向情感的含蓄蕴藉方面刻意追求;词不是向情感的粗率豪放方面努力攀登,而是向情感的细腻婉曲方面顽强渗透。

(5)从诗词的语言特色上看诗,无疑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则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词的语言追求轻灵细巧。诗中所常用的铁马秋风、大漠风尘、长河落日、急湍飞瀑这类词语,在后起的豪放词中或可见到;但被视为词坛正宗的婉约词,为表达委婉细腻的情思,在铸辞炼句时却特别偏爱取资微物。词的语言还追求色彩鲜美。色彩与线条是构成绘画的两大要素;色彩给人的美感,既是最直接、最大众化的,又是最强烈、最独特的。以上从五个方面分析了词体相对于诗体在形式、题材、风格、语言等方面的特色,词合乐歌唱,音律委婉,声调悠扬;其形式长短错落,变化丰富;其意境空灵幽渺,如“深岩曲径,丛筱幽花”;其风格婉约细腻,要眇馨逸;其语言轻灵细巧,典雅浏亮。

2.试结合作品,分析诗与词外部形式上的异同。

(1)词的句式长短不齐

诗的句式有长有短,但是诗中的长短句式不是主流,在数量上也是极少的一部分;而且自从初唐时格律诗产生以后,格律诗成为诗歌主流,而格律诗的句式必须是整齐划一的。

(2)词的句法灵活多样

(3)词的押韵上的多种新变

诗和词都必须押韵,故称为韵文。诗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平仄相间、押韵固定上。律诗的押韵,基本上只有一个模式,即:两句一韵,首句可押韵可不押韵,偶句必须押韵;必须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许换韵。词的音乐性不仅体现在平仄和押韵上,而且每一种不同的词调都有自己所独有的押韵规则。词韵脚的位置疏密不定。

(4)词的对仗多样(5)词的体式繁富

3.试结合作品阐述你对“诗庄词媚”一语的理解。

“诗庄词媚”,不仅指题材而言,更主要的是指与题材相关联的风格来说的。即便是相同的题材,但诗和词所呈现的风格却大不相同。如怀古题材的诗,风格大都沉郁苍凉被口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即景抒情,感伤往事,故垒残破,愈显沉痛。而在怀古题材的词中,也往往插入艳情,如王安石的金陵怀古词《桂枝香》的结尾写道:“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全词由此而笼罩上一层冷艳的氛围。又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在豪语健笔中,插入一句“小乔初嫁了”,温情柔笔,相映生色。就连范仲淹边塞词《渔家傲》,也在烽火未熄、功业未就的慷慨悲凉中,浸透进征帅戍卒思乡怀亲的柔情。即便是同一位作者,所写的诗和词的风格,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欧阳修的诗和词,不但题材内容相去甚远,而且艺术风格也迥然不同。另外,如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的诗和词也风格判若云泥。她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她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等等,婉约缠绵,堪称极致。而她的《夏日绝句》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短短二十个字,惊天地,泣鬼神,近千年来,令多少男儿汗颜。可见诗词在风格上的差异是很大的。

4.结合作品分析词的语言特色。

诗,无疑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则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词的语言追求轻灵细巧。诗中所常用的铁马秋风、大漠风尘、长河落日、急湍飞瀑这类词语,在后起的豪放词中或可见到;但被视为词坛正宗的婉约词,为表达委婉细腻的情思,在铸辞炼句时却特别偏爱取资微物。词的语言还追求色彩鲜美。色彩与线条是构成绘画的两大要素;色彩给人的美感,既是最直接、最大众化的,又是最强烈、最独特的。词的语言风格也是多样化的,色彩鲜艳是一种美,本色自然也是一种朴素的美;如果能把握其度,浓淡适中,则又是一种美。

5·试结合作品分析王维山水诗的特点。

王维的山水诗以独特的风貌,将古代山水诗创作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这就是在谢灵运模山范水精雕细刻的追求“形似”基础上,开始追求“神似”,即在山水诗的描写中追求一种空灵的意境,寄寓一种醇雅的意趣,如《山中》;追求在山水诗中蕴涵着佛理禅趣,如《终南别业》;而且还特别地追求画意。王维擅长绘画,曾自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偶然作》);他主张“凡画山水,意在笔先”,自创破墨山水的画法。他将绘画艺术中讲究线条、色彩、构图、意境之美的做法,运用到山水诗的创作中,如五律《终南山》:首联是远眺,如绘画中先以大笔濡染,勾画出终南山的总轮廓;说“连山到海隅”,乃由近到远,渐远渐无穷;笔意在于夸张其绵延不绝。次联写近景,步人终南山中,白云弥漫,时分时聚,飘忽不定;青霭在蒙蒙烟岚中时隐时现,若有若无;移步换形,美不胜收。第三联又跳到一个更高的视角上,俯视整个山景,以中峰分野,变化阴晴,千山万壑,千姿百态。末尾又收结到“隔水问樵夫”的一个具体的画面上。像这样的诗歌是需要反复玩味的,也只有在反复玩味中,才能像苏轼所体味到的那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6·盂浩然的《临洞庭》和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是描写洞庭湖的名作,试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

孟浩然的《临洞庭》诗:这首诗的擞分工整,四联中起、承、转、合分明;第二联写景气魄宏大,乃描写洞庭湖壮阔和气势的名句。唐诗中同样是描写洞庭湖壮阔和气势的,形式上也是五律的,我们一下子便联想起杜甫的《登岳阳楼》诗:这首诗的结构也同样十分工整,四联中起、承、转、合也一样分明;第二联写景气魄更为宏大,也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是我们看一看这两位诗人由写山水之景、进而所抒发的情感,就会发现两者有天壤之别:孟浩然想到的是自己空有才能,但没有人来提拔,没有渡河的舟船和桨楫,没有钓得大鱼的渔具(即与自己才能相配的职务),所以只能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而杜甫则由自身的不幸。一下子便想到国家的不幸、人民的不幸,于是禁不住涕泗横流。两人写景的气势虽大体相若,但思想境界、人格胸襟却大不相同。所以盂浩然只能算是名家,而杜甫才是真正的大家。可见,大家者,不仅仅要有大才华、大手笔,而且最重要的是要有大境界、大胸襟也!

7·试结合作品分析李白山水诗的特色。

盛唐山水诗的风格基本上分两大类:一是清,以王孟为代表;二是雄,以李白(70l-762)为代表。李白的一生差

不多有一半的时间用在仗剑远游纵情山水上,足迹遍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山山水水;对祖国的江山美景和乡土风物,有着十分浓厚的热爱之情,写下了许多气魄宏大的山水诗。李白笔下的华夏山水,总是气势雄伟、神奇秀丽。(结合作品见简答11《蜀道难》)

8·试以孟浩然、王维为例,分析陶渊明对盛唐田园诗的影响。

盛唐的田园诗和山水诗风格相近、意境相仿、特色相同、成就相当。盛唐的田园诗描写自然,风格淡雅,手法白描,情趣盎然,明显地受陶渊明的田园诗影响。

结合作品:孟浩然《过故人庄》、王维《渭川田家》(见简答题16、17)

9·结合作品,分析王维田园诗的特色。

王维的田园诗是以画家的眼光和绘画的笔调,来描绘田园风光的淡雅优美,着色不浓,而意境清远。如《渭川田家》,像一幅田园风景图:夕阳的余晖给这幅图画打下了一个淡黄色的底色;牛羊从野外归来,笔墨遂勾连到墟落;接下来是村口的一个特写:“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这是一个充满田园亲情的永恒的雕塑,有着永不衰竭的艺术魅力!再下来又是一个原野的远景:雉雏在已经抽穗的麦田里欢叫,蚕儿已经快要作茧,桑树上的叶子也开始稀疏;又是一个近处特写:“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劳作归来,碰到一起亲切交谈。最后系之以诗人的感慨。

10·试以七绝作品为例,分析盛唐送别诗的特点。王维的送别诗中最脍炙人口的要数《送元二使安西》,亦称《渭城曲》。诗前两句写景,热烈美好,春意盎然;后两句抒情,情意绵绵,依恋感伤。临别时刻频频劝酒,干了一杯,更尽一杯,将深情厚谊倾注在杯杯美酒中,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影响很大,后来被谱成了《阳关三叠》,更是深情绵邈,荡气回肠,广为传唱。

诗人高适写过一首《别董大》,在昏暗、寒冷、迷茫、凄清的背景下,诗人送朋友远去。后两句变哀怨、为开朗,改惆怅为振作,化消极为进取;劝朋友不要为离别而难过,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还会结识许多新的知心朋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二句,变哀怨为开朗,改惆怅为振作,化消极为进取,显示了友谊的深厚和襟怀的旷达,造语平常而含义警拔.

11.宋代以言志为主的送别词有什么特色?试结合其代表作进行分析。

辛弃疾的词《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首先他指出汉中是汉朝建立帝业的基地,刘邦凭着这一隅之地,终于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这是一层意思;这和南宋朝廷的偏安江左、一蹶不振,恰恰是一个相反的对照。下文一转,…追亡事,今不见?,点明今不如昔,点明南宋不能建立中兴事业的关键是由于统治者不重视才能,又是一层意思。作者写到这里,怀才不遇的苦闷已呼之欲出了,可是他没有沿着这条线索写下去,而把自己的痛苦紧密地联系敌人不断的侵扰和南宋王朝的不战而和来说,又是一层意思;这样就把全词的思想意义提得更高。

12结合作品分析送别诗词中的“南浦”这一意象。

所谓“南浦”,一是实指某一具体地名,另一种是泛称,泛指河流分口处。是什么时候开始演变为水路送别诗中比较固定的意象的呢?最早是跟屈原《九歌·河伯》中“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言有很大关系。南朝宋齐之后的送别诗中,“南浦”的意象明显的多了起来;而且基本上不再是用于专称某地,而成了水路登舟送别地点的泛称就这样,一代一代的诗人承袭了这一手法,将离愁别绪的情怀,不断地添加到“南浦”这一意象上。到了唐代诗人笔下则更为普遍,“南浦”在诗中俯拾即是。如盛唐诗人王维《送别》诗日:“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为报故人憔悴尽,如今不似洛阳时。”李白《赠汉阳辅录事二首》(其二)前四旬日:“鹦鹉洲横汉阳流,水引寒烟没江树。南浦登楼不见君,君今罢官在何处。”中唐诗人白居易《南浦别》诗日:“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李贺《黄头郎》诗日:“黄头郎,捞拢去不归。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清人王琦注中引曾益日:“南浦,送别之地。”总之,在“南浦”这个意象上,积累和沉淀了战国诗人屈原之后历代诗人们的离别情感。

13·试结合作品分析送别诗诃中的“杨柳”这一意象

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也是最优美动人、情意缠绵的一个意象。追溯一下最早在诗中写到杨柳、并且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的是先秦第一部诗歌总结——《诗经》中的《小雅·采薇》篇。《小雅。采薇》篇描写的是战后幸存的征人,于归家途中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诗共六章,最后一章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四句,最为后人所称道。杨柳的依依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使“杨柳”这个意象开始注入了惜别之情的意蕴。汉乐府《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曲。因为杨柳和离别的关系密切,致使《折杨柳》曲也多写离愁别绪。其次,杨柳的意象跟离别联系在一起,还

有一个因素,就是在汉字中“柳”与“留”谐音相近,折柳送别,暗中寄寓殷勤挽留的意愿。宋词中的“杨柳”意象也十分丰富。淇中有的是作为实物来歌咏春天风景或伤春惜春之情的。如晏殊《诉衷情》词中有旬日:“春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 但是,宋词中写到杨柳的,更多的还是承袭了唐诗和前人诗中“杨柳”意象的本意,即跟离情结合在一起。这样的例子很多,柳永惜别名篇《雨霖铃》中有名旬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关于送别诗中为什么多写杨柳,归结为两点:一是表示依依惜别之情,二是表示殷勤挽留之意。杨柳已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常用意象

14·试结合作品分析咏史诗词的艺术特征。一、“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统一咏史怀古类诗词作为一类独特的诗歌题材,就其自身而言,就注定了它拥有着“诗”和“史’的双重特征。首先,文学性是咏史诗的永恒魅力,其次,咏史怀古诗词要有“史”的根据,即历史性。即使是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四句诗纯是诗人的主观抒情,也依然需要依托于幽州台这一历史古迹的触发,有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这一历史事件为本。两者的和谐统一便构成了咏史诗词的第一特征。

二、“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从外在形态上讲,咏史怀古诗词是文学和历史的统一;而从诗歌的内容构成上说,咏史怀古诗词的独特内涵则在于“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并且最终归结于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不是目的,咏史是动因,言志抒怀才是最终的旨归。如李白的《古风》三、“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咏史怀古诗词区别一般抒情诗歌的另一个显性特征,是它的多维时空跨度。一般的抒情诗歌,多集中于某个时空断面的书写,无论是边塞风物的叙写,还是山水田园风光的描摹,诗歌的视角范围多局限于现在、眼前;咏史怀古诗词则不然。因为题材的关系,咏史类诗歌可以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具有着无限自由伸展的容量。概而言之,咏史怀古诗词是“诗”与“史”、“咏史”与“言志”、“古”与“今”的结合与统一,这是咏史怀古诗词所独有的艺术特征

15·试以王维和李白的作品为例,分析盛唐咏史诗对“诗言志”传统的继承.

王维是盛唐诗坛上一位大师级的诗人,他虽然是一位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于世的大诗人,但也写了一些咏史诗,如《西施咏》自古对西施的吟咏多着眼于吴王夫差贪色误国这一事件本身,而王维的这首《西施咏》却别具一格,以西施的美貌为关注点,有感而发。整首诗围绕着西施的美貌而展开,而实际上则是王维借史咏志,有所寓托。王维这里用的是比兴手法,以色比才,借对西施美貌的赞颂,透露出对自身才能价值的肯定,并寄托着有朝一日为君王所赏识的愿望。诗歌语言流畅,转接自然熨帖

李白是盛唐诗坛上一颗无与伦比的耀眼明星,他的光芒映照了盛唐,映照了唐代,映照了整个古代诗坛。他那豪放高洁的诗格和人格魅力,充分代表了盛唐文化养育下的一代士人的精神与理想,并充分展现于他不同题材的诗歌当中。《登金陵风凰台》也是李白咏史怀古作品中的佳作,首二句从登临故地览古开始,诗思直接千古以前。传说中凤凰飞临的地方现如今已凤去台空,亘古不变的只有它旁边的长江水千古以来兀自地不息地流淌着。颔联二句,依然是思古,只是诗人的视野更加开阔。诗人登临金陵旧地,思绪自然而然地引到了曾建都于此的六朝,止不住的时间之流带走的是六朝的繁盛,往昔的风流俊迈,已尽化作现在诗人眼前的一丛丛幽草、一座座荒丘。颈联纯为写景,历史的长河川流不息,惟有远天外的山峰在夕阳中若隐若现,和近前的江水为白鹭洲一分为二。人事的代谢与自然的永恒,因此构成了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思古之幽情的抒发,更引动了诗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句既是实写浮云蔽日之景,使诗人难以望见长安,又是化用前人典故,寓托胸臆。

16.为什么说咏史怀古诗词是“古”与“今”的结合?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咏史怀古诗词区别一般抒情诗歌的另一个显性特征,是它的多维时空跨度。一般的抒情诗歌,多集中于某个时空断面的书写,无论是边塞风物的叙写,还是山水田园风光的描摹,诗歌的视角范围多局限于现在、眼前;咏史怀古诗词则不然。因为题材的关系,咏史类诗歌可以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具有着无限自由伸展的容量。,从前面所举的苏轼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多维的时空跨度。唐宋咏史怀古诗词,一般都有着相似的创作路数。或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发思古之幽情,此为怀古;然后再由凭吊古人引发对当下的时代社会或者自我生存状态的思考,此为伤今。诗歌在古代与当今、过去与现在的转接切换中行进,这是时间的转换。还有空间的转换,从眼前所见景物的破败,遥想昔日的富庶与繁华,这是跨越历史时间的空间切割。刘禹锡的那组名诗《金陵五题》就是很好的例证。昔日六朝万户千门的繁华和现在的野草丛生,既有时间的跨度,又有空间的对比和转换,体现了咏史诗作为一类诗歌题材所独有的艺术特质。

17·唐代的咏物诗具有哪些艺术特点?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一、描绘生动,新颖传神。杜甫的《初月》,作者所抓住的正是初生之月的特色。首两句写月之形,突出一个“细”字。颔联写初月之光影柔淡,“微升”、“已隐”传其初生微弱娇柔的姿态。同时,选用“古塞”、“暮云”这样的背景陪衬,又使全篇的韵味高古,不至于流人纤弱一途,这是与齐梁时期不同之处。“河汉”、“关山”句,一方面尽把诗意往高古寥廓的境地引,一方面渐渐写至作者的寄托处。“不改色”喻指意志坚定有气节,恰如言忠贞爱国的作者自己。“空自寒”亦为抱定贞直之志,宁为流俗不理解,而甘于寂寞的情操的自况。此两句是全诗的中心,体现出咏物诗的“不粘不脱”的特点来,并可见出唐诗与前代不同的精神气骨。结句点明时节正是秋天,一种淡淡的余韵袅然其间;初月之静、之淡、之寒、之贞至此全然呈于读者眼前。

二、不求形似,遗貌取神。杜甫的〈房兵曹胡马〉(见简答31)

三、以物拟人,移情于人。

李商隐的〈流莺〉,这首诗中作者以黄莺比拟自身,伤感的情绪借物吟出。黄莺未见得有作者所看到的那样凄惶,但因为主观情意的投射,遂使它也充满了身世的悲苦。李商隐善于移情于物,又善于抓住事物主要的特征,写来不刻意,不牵合,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四、借物抒怀。咏物明志。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见简答32)

18.结合作品。分析优秀的唐代咏物诗是如何实现“不粘不脱”的?

杜甫的《初月》,作者所抓住的正是初生之月的特色。首两句写月之形,突出一个“细”字。颔联写初月之光影柔淡,“微升”、“已隐”传其初生微弱娇柔的姿态。同时,选用“古塞”、“暮云”这样的背景陪衬,又使全篇的韵味高古,不至于流人纤弱一途,这是与齐梁时期不同之处。“河汉”、“关山”句,一方面尽把诗意往高古寥廓的境地引,一方面渐渐写至作者的寄托处。“不改色”喻指意志坚定有气节,恰如言忠贞爱国的作者自己。“空自寒”亦为抱定贞直之志,宁为流俗不理解,而甘于寂寞的情操的自况。此两句是全诗的中心,体现出咏物诗的“不粘不脱”的特点来,并可见出唐诗与前代不同的精神气骨。结句点明时节正是秋天,一种淡淡的余韵袅然其间;初月之静、之淡、之寒、之贞至此全然呈于读者眼前。

19、唐代咏物诗是如何在咏物中寄托情志的?(这道题答咏物诗的艺术特点也可以。论述题17)

古典诗词鉴赏尔雅答案100分

.......................................................................................................................................................... 1.1 《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1 【单选题】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出自(C)时代的作品。 ?A、 夏代 ?B、 商代 ?C、 战国 ?D、 西汉 2 【多选题】下列关于《诗经》的介绍,描述正确的是(ACD)。 ?A、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B、主要产生于今长江流域地区 ?C、是儒家的经典之作 ?D、是中国文化的元典 3

【判断题】汉代儒生对《诗经》的解释是既有赞美的部分,又有批评的部分。(正确) 4 【判断题】从中国古代文化区域来说,《诗经》属于荆楚文化。(错误) 1.2 中国文化传统的形成 1 【单选题】 考虑到文化的系统性、完整性等因素,回溯中国文化传统最早的时期是(C)。 ?A、 夏代 ?B、 商代 ?C、 周代 ?D、 汉代 2 【多选题】周代时期形成了很多重要的典籍,包括(ABCD)。 ?A、《诗经》 ?B、《周易》 ?C、《尚书》

?D、《仪礼》 3 【判断题】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看作是中国文化的源头。(错误) 4 【判断题】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可以确认的朝代。(正确) 1.3 《诗经》的用途 1 【单选题】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中“迩”的意思是(B)。 ?A、 浅 ?B、 近 ?C、 亲 ?D、 疏 2 【多选题】以下属于《诗经》中《雅》诗的主要组成部分是(ABD)。 ?A、祭祀乐歌

《中国思想史》题库及答案

《中国思想史》题库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美德合称。 2.西周的治国安民大纲是。 3.古代周朝的五种酷刑是指、、、、。 4.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5.“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在一书中提出的。 6.《告子上》中写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体现了孟子的价值原则。 7.阴阳五行中的“五行”是指、、、、。 8.禅宗真正形成为宗派,应从唐中叶(公元7世纪下半叶)算起,被推尊为禅宗六祖,是禅宗正式诞生的标志。 9.宋代理学朱陆之争指的是和两大思想家的斗争。 10.《明儒学案》的作者是。 11.战国末年的为法家思想的总结者。 12.“,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这句话表现了孟子的思想 13.“尚贤”“尚同”思想是的思想主张。 14.邹衍的历史学说“五德终始说”,是一种神秘的历史循环观念。它以五德相生关系说明王朝更替,这五德的先后顺序为:、、、、。 15.“荆公新学”是北宋改革者的思想内容。 16.《周易》中八卦是指、坤、、、艮、、兑。 17.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三等:、“斗筲之性”、。 18.《中说》的作者是唐代。 19.理学的认识论和道德修养论往往是不分的,这在二程表现得尤为明显,它反映在“格物致知”和

这两个命题上。“格物致知”一词源于。 二、名词解释 1.性恶说 2.“大宗师” 3.“参验说” 4.名辩思潮 5.正始之音 6.性善论 7.谶纬8.“言不尽意” 9.《五经正义》 10.经世致用 11.“反者道之动” 12.黄老学派 13.玄学 14.洛学学派 15.公羊三世说 16.“天人感应” 17.“效验”学说 18.鹅湖之会 19.“致良知” 20.中体西用 三、简答题 1.简答墨子的“尚贤”思想。 2.简要谈谈商鞅、慎到、申不害的法、势、术思想。 3.什么是陆九渊的心学体系? 4.法家韩非对朴素唯物主义的贡献是什么? 5.“本无”“即色”“心无”三宗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6.简答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思想。 7.如何评价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 8.简答桓谭批判谶纬迷信的主要论点? 9.谈谈王夫之“继善成性”观点的主要内容。 10.墨子也把“兼爱”称为“仁”,谈谈他的“仁”与孔子有哪些不同? 11.《庄子注》的作者是谁?他们对《庄子》作了哪些解释发挥? 12.隋唐时期儒学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四、论述题 1.论述《易传》的思想体系。

浙江省自考宋词研究试题

浙江省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宋词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740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唐宋词配合的音乐主要是() A.雅乐 B.燕乐 C.胡乐 D.清乐 2.______首先提到"依曲拍为句"这种新的制词方式。() A.白居易 B.刘禹锡 C.温庭筠 D.周邦彦 3.王国维认为______词"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A.李煜 B.冯延巳 C.温庭筠 D.韦庄 4.将宋词分为婉约、豪放两派,始起于() A.张綖 B.周济 C.陈廷焯 D.张炎 5.下列词作,歌咏杭州的是() A.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B.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C.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D.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 6.现存宋人词集,保存有17首完整词曲谱的是() A.《梦窗词》 B.《花外集》 C.《白石道人歌曲》 D.《片玉集》 7.主张以"经济之怀"入词的词人是() A.辛弃疾 B.陆游 C.陈亮 D.吴文英 8.《词律》的编者是() A.陆行直 B.万树 C.王奕清 D.陈振孙 9.欧阳修的词集是() A.《乐章集》 B.《阳春集》 C.《清真集》 D.《六一词》 10.《全宋词》的编者是() A.王重民 B.任二北 C.饶宗颐 D.唐圭璋 二、填空题(一)(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词在唐五代时称为______或曲子词。 2.曲调是一首歌曲的音乐形式,词调则是符合某一曲调的______. 3.词大都分为数片,以分______的居多。 4.唐宋词人在依曲定体的基础上,借鉴前代诗歌主要是唐代______的声律,创制了千百个词调。 5.词与燕乐既有"诗乐相生"的一面,同时又有"______"的一面。

国学试题

1.“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下半句是什么? 2.李商隐的诗“昨夜星辰昨夜风”的下一句是什么? 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出自哪一部著作? 4.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是什么? 5.“岳父”这个称呼与山东哪座名山有关? 6.“闭月羞花”中的“闭月”指的是历史上的哪位美人? 7.“纸上谈兵”说的是古代哪位将领的故事? 8.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是哪部著作? 9.古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烽火”指什么历史事件? 10.阎立本的《步辇nian图》中,有一位皇帝形象,这位皇帝是谁? 11.成语“望穿秋水”中的“秋水”指什么? 12.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的第二名叫什么? 13.北宋的都城汴京是现在哪座城市? 14.东汉末年,描写“聂政刺韩王”这一故事的琴曲是什么? 15.相传中国汉字的创造者是谁? 16.“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谁的诗歌? 17.“三曹”分别指曹操,曹植和谁? 18.《孙子兵法》的作者是? 1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谁提出? 20.“五千仞岳上摩天”说的是陕西哪座名山? 21.唐代岑参、高适擅长写作何种类型的诗作? 22.“封狼居胥”说的是哪位古代名将的典故? 23.记载地方情况的史书称为什么? 24.北宋年间,因“乌台诗案”获罪的诗人是谁? 25.“飞毛腿”最早形容的是什么人? 26.《会稽刻石》是哪个朝代的作品? 27.“春江潮水连海平”的下一句是什么? 28.“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色? 29.诗文中的“四君子”是哪四种植物? 30.传说中“哭长城”的主人公是谁? 31.宋词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苏轼、辛弃疾属于哪一个词派? 32.“千金”最早指的是男孩还是女孩? 33.“红学”指专门研究四大名著中哪一部著作的学问? 34.“青梅煮酒论英雄”说的是曹操和谁的故事? 35.《智取威虎山》属于戏曲中的何种类型? 36.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指哪条河? 37.“鼓楼”是哪个民族村寨中的特色建筑? 38.我国传统的“上巳(sì)节”是指农历的哪一天? 39.传说中,“规”是伏羲发明的,“矩”是谁发明的? 40.名篇《报任安书》是什么文体? 41. “一日夫妻,百日姻缘”,古代以多少年为一世? 42.中国古代的“四灵”指“青龙”、“白虎”、“朱雀”和什么? 43.“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的是什么乐器的弹奏声?

诗词赏析试题含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诗词赏析试题含答案 一、《次北固山下》 1、请描述颈联(第三联)诗句在你脑海中的画面。(不超过40字)。 答: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船行江中,和风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2、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思念故乡。 3、这是朝诗人王湾的代表;体例上属于律诗诗,内容上属于___思乡__之作。 4、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还是不顺利的从诗中哪个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答:顺利。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5、翻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并回答这写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答:意思: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哲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旧事物孕育着新事物,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出了作者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 6、翻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思念家乡的书信什么时候才能到达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7.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客游他乡思念故乡的情怀。 8.全诗共有四联,选取你最喜欢的一联,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例如颈联: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9、“风正一帆悬”的“正”可否改为“顺” 答: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10.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11.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二、 (1)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3分) 答:咏史诗(1分)。特点:借史实抒情。(2分)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 答:“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1分)。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2分)。

史记研究期末作业答案

《史记研究》期末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38小题,每题1分,共38分) 1.被司马迁称为“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的人物是: ①韩信②李陵③李广④霍去病 2.认为李广“数奇”的汉皇是: ①汉文帝②汉景帝③汉武帝④汉宣帝 3.“于汉最为名将而卒无功”的将军是: ①韩信②张骞③李广④霍去病 4.为刘邦提出还定三秦、逐鹿中原战略决策的人物是: ①韩信②张良③萧何④陈平 5.“拔魏赵,定燕齐,使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灭项籍”的汉初功臣是: ①英布②萧何③彭越④韩信 6.韩信被杀之后,刘邦下一个要消灭的目标是: ①英布②萧何③彭越④张良 7.与刘邦有孩提之谊而最终亡入匈奴的异姓王是: ①英布②卢绾③彭越④樊哙 8.在“十二月晦”这一天被“弃市渭城”的人物是: ①英布②韩信③灌夫④窦婴 9.早年“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的人物是: ①韩信②项羽③荆轲④春申君 10.暗杀春申君的“弱人”是: ①朱英②李园③庄贾④田蚡 11.缇萦救父的故事出自于 ①《伯夷列传》②《游侠列传》③《扁鹊仓公列传》④《儒林列传》 12.发誓要做人中“仓鼠”的人物是: ①韩信②韩非③李斯④张汤 13.临死前慨叹“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的人物是: ①韩信②李斯③李广④张汤 14.说出“富贵多士,贫贱寡友”这句话的人物是: ①冯谖②春申君③窦婴④灌夫 15.慨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的人物是: ①齐桓公②管仲③韩信④范雎 16.说出“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这句话的人物是: ①鲁仲连②荆轲③孔子④孟子 17.《史记》七十列传的第二篇是: ①《伯夷列传》②《管晏列传》③《孟子荀卿列传》④《李将军列传》

国学试题与答案

国学试题100题 1、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时引用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谁的名言? A顾炎武B关天培C林则徐 (答案:C林则徐。出自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全诗如下: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这首诗作于一八四二年八月,林被充军去伊犁途经西安,口占留别家人。诗中表明了林在禁烟抗英问题上,不顾个人安危的态度,虽遭革职充军也无悔意。赴戍:到充军的地方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大意是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可以把生命交付出来;难道可以有祸就逃避,有福就迎受吗?春秋时郑国子产受到诽谤,他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趋:迎受。苟利二句是林则徐最喜爱,经常吟咏的诗句。) 2、我国很早就有了穿木屐的相关记载,例如东晋诗人谢灵运发明的“谢公屐”,它在当时的用途是: A、舞鞋; B、上朝穿的朝鞋; C、登山鞋。 (答案:C、登山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日:“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历史上传说的南朝诗人谢灵运发明的“谢公屐”是一种活齿木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便于蹬坡和泥泞中行走,给旅游活动带来极大方便。据传说当时的人们争相效仿,并名之日“谢公屐”。) 3、唐代诗人顾况曾对白居易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他在看完白居易的一篇诗作后,马上转变态度,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顾况看到的是白居易的哪句诗? A、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答案: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十六岁时,白居易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当时的考试,考生公开在试卷上题写姓名,试卷并不密封。主考官在决定考生的“去取高下”时,考生答题的好坏只是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考生平日所作诗文及声望,还要照顾推荐者的意见,说情者的面子,权势者的人情。因此,许多应试举人为增加及第的可能性,就会将自己平日的诗文加以编辑,考试以前呈送给当时在社会上、政治上和文坛上有地位、有影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从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白居易就将自己的诗集投给当时的名士顾况。顾况这个人很有才气,但脾气高傲,瞧不起后辈的文章。如果诗文他能连看上两遍,就算上等的了。所以很多人送诗都不敢进门,因此他家的门被戏称为“铁门关、金锁匙”。白居易到顾况的府中呈上自己的诗作。顾况一见白居易是个乳臭未干的年轻人,心里就已经不以为然了。等到接过诗

课外古诗词鉴赏答案

诗词赏析答案 一、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 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 (答案: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二、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③曛: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 (答案:1、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2、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三、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 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答案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四、山行留客

《史记研究》期末作业

《史记研究》期末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共38小题,每题1分,共38分) 1.被司马迁称为“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的人物是:③李广 2.认为李广“数奇”的汉皇是:①汉文帝 3.“于汉最为名将而卒无功”的将军是:③李广 4.为刘邦提出还定三秦、逐鹿中原战略决策的人物是:①韩信 5.“拔魏赵,定燕齐,使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灭项籍”的汉初功臣是:④韩信 6.韩信被杀之后,刘邦下一个要消灭的目标是:③彭越 7.与刘邦有孩提之谊而最终亡入匈奴的异姓王是:②卢绾 8.在“十二月晦”这一天被“弃市渭城”的人物是:④窦婴 9.早年“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的人物是:②项羽 10.暗杀春申君的“弱人”是:②李园 11.缇萦救父的故事出自于③《扁鹊仓公列传》 12.发誓要做人中“仓鼠”的人物是:③李斯 13.临死前慨叹“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的人物是:②李斯 14.说出“富贵多士,贫贱寡友”这句话的人物是:①冯谖 15.慨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的人物是:②管仲 16.说出“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这句话的人物是:①鲁仲连 17.《史记》七十列传的第二篇是:②《管晏列传》 18.“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出自于:③《货殖列传》 19.“出见纷华盛丽而说,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这句话是孔子哪位学生所言:④子夏 20.年方三十二岁而死的历史人物是:④贾谊 21.“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的战国公子是;③信陵君 22.“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的历史人物是:①苏秦 23.被吴王夫差赐剑而死的历史人物是:③伍子胥 24.被秦王赐剑自裁的历史人物是:①白起 25.临死前哀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的汉初功臣是:①韩信 26.临终前慨叹“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的历史人物是:②孔子 27.临死前哀叹“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的历史人物是:①白起 28.集中表现出司马迁既愤天命、又悲天命内在苦痛的《史记》篇目是:②《伯夷列传》 29.“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出自于:②《伯夷列传》 30.见到秦始皇时慨叹“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的历史人物是:①刘邦 31.被人斥为“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的汉儒是:②叔孙通 32.被人斥为不“正学以言”,反“曲学阿世”的汉儒是:③公孙弘 33.遭汉儒诋毁而被杀的义侠是:③郭解

最新7月浙江自考宋词研究试卷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7月自考宋词研究试卷 课程代码:0740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文人填词风气渐开,“依曲拍为句”填词方式开始确立的时期是( ) A.盛唐 B.中唐 C.晚唐 D.五代 2.下列关于词调句式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以长短句为主,少数齐言句式。 B.宋人所创词调全是长短句。 C.唐五代词调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 D.宋人所用词调全是长短句。 3.以下词集中,属于最早一批词人专集的是( ) A.孙光宪《乐府歌舞》 B.晏殊《珠玉词》 C.欧阳修《六一词》 D.张先《子野词》 4.以下词集中,属于词人别集的是( ) A.《云谣集》 B.《尊前集》 C.《乐章集》 D.《乐府雅词》 5.在慢词的创制与运用上分别作出重要贡献的三位北宋词人是( ) A.欧阳修苏轼周邦彦 B.柳永张先苏轼 C.柳永苏轼周邦彦 D.柳永苏轼晏几道 6.南宋词人吴文英《梦窗词》见称于世的风格特色是( ) A.绵密研炼 B.清空骚雅 C.雅俗共陈 D.豪放旷达 7.南宋后期左右词坛的一个重要派别是( ) A.辛弃疾爱国词派 B.姜夔词派 C.大晟词派 D.朱敦儒词派 8.辛弃疾“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的名句,出自于他的词作( ) A.《永遇乐》 B.《水龙吟》

C.《摸鱼儿》 D.《贺新郎》 9.下列词作中,主要内容为咏月的是( ) A.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 B.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 C.王沂孙《眉妩》(渐新痕悬柳) D.刘辰翁《柳梢青》(铁马蒙毡) 10.下列词的选集中,属于南宋人编选是( ) A.《花庵词选》 B.《中州乐府》 C.《词综》 D.《宋四家词选》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唐代崔令钦的《__________》有一张《曲名表》记载了唐玄宗建立教坊后所演奏的乐曲。 2.词的社交功能与娱乐功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同它的__________功能相伴而行的。 3.五代词有两个中心,一个在__________,一个在南唐。 4.词与燕乐既有“诗乐相生”的一面,同时又有“__________”的一面。 5.唐宋词调,大多从曲调转化而来,其中有来自民间的,也有创自唐教坊、宋__________等官方音乐机构的。 6.作词与作诗不同,一般是“前人按律以制调,后人按调以__________”。 7.令、引、近、慢各有其不同的节奏,它们的区别,首先在于__________。 8.苏轼对词的全面革新,集中到一点,就是陈师道《后山诗话》所说的:“__________”。 9.姜夔《疏影》“客里相逢,篱角黄昏,__________”这三句,化用唐代诗人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句意。 10.张孝祥的词集《__________》二百二十余首,词风介乎苏、辛之间。 11.辛派词的传人__________,作词“以词存史”,有《须溪词》三卷、三百五十余首,从中可借以窥见宋元之际的某些史迹。 12.自称“张三影”的词人是__________。 13.人称“贺梅子”的词人是__________。 14.论词而有专文,首推后蜀欧阳炯的《__________》。这可以说是唐五代时专文论词之始。 15.《词话丛编》收历代词话八十五种,其主编是__________。 16.“盖山谷是东坡一派,少游则纯乎词人之词也。”(夏敬观《淮海词跋》)其中“山谷”是指__________。 17.“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名句的作者是__________。 18.“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出自于陆游的词作《__________》。 19.南宋词的一部重要选集《绝妙好词》的编者是__________。 20.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有《龙川词》一卷,“龙川”实是南宋浙籍词人__________之号。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下加横线的词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国学经典测试题二

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用现代汉语翻译正确的是 A:别人不知道我,我却生气,不也是君子吗B: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正确答案:B 2. 孔子为什么“三月不知肉滋味”() A:读到一本好书B:听到一首好曲正确答案:B 3. 在《西游记》中,石卵遇见()化作一个石猴。 A:阳光B:月光C:雨水D:大风正确答案:D 4. 三圣母被()逼迫,交出了宝莲灯。 A:杨戬B:孙悟空C:岳飞D:神农氏正确答案:A 5. ()彻底治理好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A:鲧B:大禹C:尧D:舜正确答案:B 6. 下面的上下连接不对的是() A:牛一一马B:犬一一猫C:作酒固难忘曲蘖一一飘扬竞把秋千舞D:虎兕——猿猱正确答案:C 7. ()是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A:黄帝B:燧人氏C:仓颉D:神农氏正确答案:D 8. 西湖的白堤的得名与哪位诗人有关() A:白居易B:李白正确答案:A 9.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骚首踟蹰。”这是一首()诗 A:爱情B:团聚C:思亲正确答案:A 10. 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的线索是()

A:思亲B:欢聚C:离别正确答案:C 11. 以下最能表达诗人和老朋友依依惜别的诗句是() A:落花时节又逢君B:朝辞白帝彩云间C:闻郎江上唱歌声D:劝君更尽一杯酒正确答案:D 12. 下列不是出自《论语》的成语是哪一个? A:朽木粪土B:杯水车薪C:祸起萧墙D:一匡天下正确答案:B 13. 商朝的最后一个国君是() A:舜B:禹C:纣正确答案:C 14. 下面的上下连接不对的是() A:好友一一嘉宾B:弹冠一一结绶C:蝉鸣哀暮夏一一野烧焰腾红烁烁 D: 哀——乐正确答案:C 15. 九十年,国祚废。中的“祚”读作() A: zh a B: zh a C: zu o 正确答案:C 16. 头悬梁,锥刺股。中的“头悬梁”讲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位名人 () A:孟子B:苏秦C:孙敬正确答案:C 17. “楚河”和“汉界”在今天的哪个省 A:湖北B:河南C:河北D:湖南正确答案:B

诗词鉴赏及答案(课内)

课内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 1、下面对《梦江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梳洗罢"才"独倚望江楼",表明她精心打扮,是为了时刻准备心上人的归来,"女为悦已者容",一个"独"字,写出了妇女只希望一个人静静等待思念的人归来的心态。 B、"斜晖脉脉水悠悠"表面上是写水,实际上也是喻望穿秋水的眼神--那每天不知疲倦地注目的眼神。 C、这首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 D、温庭筠的这首小词一洗常见的浓艳风格,写得清新淡雅,空灵秀丽,而又朴实自然。后人评价说:"绝不着力,而款款深深,低徘不尽"。 11、选出对陶渊明《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开头四句道出了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其中"心远"二字是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之关键,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B、"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实际上是说,由于诗人眼中的景色是如此的美丽,因此让人只顾得上去细细观赏,却忘记了用语言表达出来。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而"望"字则很好地体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D、《饮酒》是一首五言律诗,共二十首,本诗是其中最有名的第五首,写出了诗人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体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2、选出对《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 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在酒宴时,即将离开朋友而产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连平时号称"酒仙"的他难以豪饮而醉。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巧用典故"吕尚垂钓""伊尹乘舟日边"表明自己虽然有着决意和无奈,但并没有就此消沉,想到政治上也曾尽坎坷的吕尚和伊尹,他们的经历又增强了诗人的信心和信念。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

汉语言文学期末考试题(有答案)

《汉语言文学》期末考试题 一.填空题 1 .“大历十才子”是指李端.卢纶.吉中孚___ .____. ___.____. ___ ___. ___等。 2. 杜牧时称“小杜”,因与____齐名,被称为“小李杜”。 3.韦应物以____ 著名。 4.《滁州西涧》是_______的代表作。 5.世称“韩孟诗派”中的“韩”指_______,“孟”是指___________。 6.李商隐的抒情之作中,最为杰作的是以______为中心的情诗。 7.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它和《诗经》并成为“__ __”。 8.《离骚》全诗372句2400余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宏伟瑰丽的_______。 9.《离骚》是我国古代_______的典范之作。 10.《离骚》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____ . ___。 11.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是_______和_______。 12.《尚书》意为“_______”是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作品汇编。 13.《尚书》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部分。 14._______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15.庄子名____,____时期____国人。 16.《论语》是___家的代表作,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及其弟子篆录而成。 17.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具有文学价值的首推为____共____篇分为内、外、杂三部分。 18.《庄子》的哲学思想起源于____,而又有所发展。 19.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为:____。 20.《韩非子》是先秦____家的代表作,共55篇,着重谈治国的法术,为君王所

采用。 21._____是汉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22.汉赋经历了_____,_____,_____几个发展阶段。 23.西汉前期,在传统的骚体赋方面取得较高成就的是_____,其代表作有_____和_____。 24.______的______,奠定了典型的汉代大赋的基础。 25.杨雄的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史称“四大赋”。 26.两汉乐府是继______、______之后,中国诗歌史上又一座辉煌的里程碑。 27.______多数独立成篇,还有一些附在______的结尾。 28.______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 29.曹丕在《______ 》中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建安七子”。 30.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获得更加自觉的发展,诗歌、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文学样式,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期中______的地位尤为突出。 31.曹丕博学多识,勤于著述,他的《典论·论文》是中国______史上第一篇专门性的论著。 32.魏晋南北朝小说可以分为______和______两类。 33.《文心雕龙》的作者是______。 34.曹丕的______探讨了个性与风格的关系,标志着古代文学批评进入一个新时期。 35《三国演义》中的“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等情节都是取材于______。 36.西晋陆机文学创作的专论是______。

唐诗宋词研究试题

一、 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1.杜甫《春望》抒发国忧家愁的名句是“_______,家书抵万金。” 2.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的尾联怀古慨今:“今逢四海为家日,___________。” 3.《行宫》一诗的作者是_______。 4.李清照《醉花阴》中的结句是:“___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5.“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出自岳飞的词______。 6.陈子昂现存的三十八首咏怀诗篇的总题目是________。7.孟郊《游子吟》中以“______________ ”来比喻慈祥温暖的母爱。 8.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一诗中以眼前景色象征当时政治斗争情势以自已感觉态度的是颔联“___________,密雨斜侵薛荔墙。” 9.李清照《醉花阴》词中以菊花自喻的名句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___________。” 10.辛弃疾《水龙吟 登健康赏心亭》以“遥岑远目,_______,________”描绘登高所见江天远景,借景抒怀。 11.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表达凌云壮志:“俱怀逸兴壮思飞,____________。” 1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乐天”是指____。

13.《稼轩长短句》是________的词集。 1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岑参___________中的名句。 15.元稹的著名悼亡诗是________三首。 16.范仲淹写边塞生活的词________,计宋代豪放派之先声。17.“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这是陈亮_____中的句子。 18.“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是陆游______词中的句子。 19.盛唐时期著名诗人、草书家,与贺知章、包融、张若虚号“吴中四士”的是_______。  20.黄庭坚词集名为___________。  二、 选择题(每题3分,共计36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贯穿全诗的中心景物是( ) A.江 B。月 C。 花 D。 夜 2.《山石》一诗的作者是( ) A.顾况 B。 贾岛 C。 孟郊 D。 韩愈 3.王勃的诗歌佳句“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或有所本,予以启迪的作品的作者是( )

国学试题一带答案

国学达人竞赛试题(一)带答案 一、选择题: 1.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中,“一门父子”指的是(B)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 C、班彪班固班超 D、杜审言杜甫杜牧 2. 咏花是自古以来文人的一大爱好。请指出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和“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分别是咏的是什么花?( C ) A、荷花和菊花 B、菊花和梅花 C、梅花和菊花 D、梅花和荷花 3. 鲁迅先生称(A )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A、史记 B、汉书 C、三国志 D、资治通鉴 4、“名不正则言不顺”是哪家的思想?(A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佛家 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诗句,请问,鹳雀楼在下面哪个省?( A ) A 山西 B 陕西C山东D江西 6. 《百家姓》编于哪个朝代?(C)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7.下面四句话中,意义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D) A、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B、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一日之行在于清晨8.被誉为“万国之园”的是:(B) A、颐和园 B、圆明园 C、古漪园 D、拙政园 9.《在水一方》的歌词来源于:(A) A、《诗经》 B、《陌上桑》 C、《楚辞》 D、《孔雀东南飞》 10. “苦心人,无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申可吞吴”描写的是谁?(B) A、伍子胥 B、勾践 C、曹操 D、刘备 11. “交子”是我国古代发行的一种纸币,可以兑现,便于流通。初由民间发行,天圣元年,改由政府发行。请问,“交子”是何朝代所发行的纸币?(A) A、宋朝 B、清朝 C、汉朝 D 、明朝 12. 下列选项中与“亡羊补牢”意思最接近的是:(C) A、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祝之所伏 C、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13. 北京的天坛古时候是用来干什么的?(B)A.观测天象 B.祭天 C.皇帝登基典礼 D.拜祖 14.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是谁写的:(A) A、诸葛亮 B、岳飞C 、左宗棠D、张飞

期末宋词赏析答案

初一(下)语文练习期末诗词赏析复习卷 2013.06.7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一.词语注释: 1、聊:(姑且) 2、黄:(黄犬)擎:(举,向上托住)。苍:(苍鹰) 3、锦帽貂裘:(这里指随从将士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 4、千骑:(形容随从乘骑之多) 5.太守:(此指作者自己) 6.孙郎:(即孙权,此处作者借指自己) 7.尚:(更) 8.霜:(白) 9.会:(会当,将要) 10.天狼:(星名,这里隐指西夏) 二.文化常识 1、作者(苏轼),(宋)代文学家。 三.内容理解 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可解释为豪迈狂放。 2、词人以“孙郎”借指自己。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首句“狂”字统摄全词,表现词人神态、举止和情怀之“狂”。 B.“锦帽”两句描绘出猎的壮阔场面,也烘托出词人豪迈的气概。 C.“亲射虎”“射天狼”两处虚写都突出了词人高超的射猎本领。

D.作者以魏尚自比,抒发了他渴望为国效力、抗敌戍边的豪情。 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句“老夫”点明所写之人,“狂”点出所写的神。 B.“锦帽”两句气势恢宏,画面壮观。 C.“鬓微霜,又何妨?”是词人狂傲不羁的自我画像 D.词中“亲射虎”与“射天狼”,虚实相间(都是需写),相映成辉。 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一.词语注释: 1、缫车:()缫:() 2、牛衣:() 二.内容理解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是一首描绘农村风光、表现词人自由洒脱风范的小词。全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全篇如出水芙蓉,清新朴实,浑然天成。 B.首句以纷落的枣花点明此时季节为仲夏,紧接着以处处响起的缫丝之声表现农村繁忙的景象。 C.最后一句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生动描摹出词人与平民关系的融洽、随和。D.全词以白描手法绘村景,写真情,如话家常,诉衷肠,毫无雕饰。可见艺术上达到了返璞归真、炉火纯青的境界。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词语解释 1.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2.浓睡:(酣睡)

史记研究期中作业答案

《史记研究》期中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① 2.④ 3.② 4.② 5.④ 6.① 7.② 8.③ 9.④ 10.② 11.③ 12.③ 13.② 14.③ 15.② 16.① 17.① 18.④ 19.② 20.③ 21.④ 22.③ 23.② 24.④ 25.② 26.② 二、多项选择题 1.①④ 2.①②③ 3.①③ 4.①②④ 5.①④ 6.①② 7.②④ 8.②③ 9.①④

10.②③ 11.①②④ 12.①③ 13.①③ 14.①② 三、填空题 1.必待非常之人 2.俶傥非常之人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4.彼可取而代也 5.《太史公自序》 6.思来者 7.成一家之言 8.《春秋》 9.《伯夷列传》 10.五种 11.见盛观衰 12.九个 13.女为悦己者容 14.《魏公子列传》 15.时不利兮骓不逝 16.虞兮虞兮奈若何 17.《魏公子列传》 18.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9.《屈原贾生列传》 20.死国 2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2.伍子胥 23.伍子胥 24.越王勾践 25.越王勾践 26.膑脚 27.程婴 28.刘邦 29.《伯夷列传》 30.《报任安书》 31.《廉颇蔺相如列传》 32.狂惑 33.伍子胥 四、标点题

1.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载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王孙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与一钱也。”人或谓王孙,王孙终不听。文君为之久不乐,曰:“长卿第俱如临邛,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褌,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 2.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3.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4.范雎者,魏人也,字叔。游说诸侯,欲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故得此馈,令雎受其牛酒,还其金。既归,心怒雎,以告魏相。魏相,魏之诸公子,曰魏齐。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戮辱以惩后,令无妄言者。雎从箦中谓守者曰:“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守者乃请出弃箦中死人。魏齐醉,曰:“可矣。”范雎得出。 5.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可以其父质而召之,不然且为楚患。”王使使谓伍奢曰:“能致汝二子则生,不能则死。”伍奢曰:“尚为人仁,呼必来。员为人刚戾忍垢,能成大事,彼见来之并禽,其势必不来。”王不听,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雠不得报耳。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伍尚曰:“我知往终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后不能雪耻,终为天下笑耳。”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雠,我将归死。”尚既就执,使者捕伍胥。伍胥贯弓执矢向使者,使者不敢进,伍胥遂亡。 6.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五、简答、简析题 1.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试作简要叙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