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64例的疗效观察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与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比较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与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比较郭伟杰(罗定市人民医院,广东罗定527200)【摘要】目的比较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与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效果。
方法选择罗定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治疗的64例NRDS患儿,随机分为NCPAP组与NIPPV组各32例。
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在此基础上,NCPAP组采用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方式,NIPPV组采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方式。
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氧疗时间与呼吸机使用时间、相关并发症。
结果治疗前,2组PaO2、PaCO2无显著差别(P>0.05);治疗1h和12h,NIPPV组PaO2均明显高于NCPAP组(P<0.05),PaCO2均显著低于NCPAP 组(P<0.05)。
2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NIPPV治疗NRDS效果优于NCPAP,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经鼻间歇正压通气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血气分析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721(2021)04-0524-02DOI:10.19435/j.1672-1721.2021.04.038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是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安全的疾病,多发于早产儿,是指在新生儿出生4~12h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现象[1]。
无创呼吸机是当前治疗NRDS的主要方式,其中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NCPAP)和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是治疗NRDS的两种常用方法[2],本研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了观察比较,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7月—2020年6月罗定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治疗的64例NRDS患儿,随机分为NCPAP 组与NIPPV组各32例。
新型鼻塞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困难临床观察

疗前 与 治 疗后 05h比 较 差 异 不 显 著 ( >0 0 )但 治 疗前 与 治 疗后 6h比 较 则 示 显 著 性 差 异 (P < .1 。 . P .5 , 0 O )
河北 医药 20 年 1 0 8 2月 第 3 卷 第 1 0 2期
H bi ei l ora, e 0 8 V l 0 N . ee M d a Jun D c 0 , o 3 ,o 1 c l 2 2
19 85
炎的早期诊断 。对 3 例恶性胸 腔积液行实时荧 光定量 P R检 2 C 测阳性 1 ( .3 , 虑其 原 因可 能为 同时合 并 结 核 菌感 例 3 1%) 考 染、 或试剂 、 实验 因素所 致 。如 何减 少假 阳性率 尚需 进一 步探 讨, 但采取相应措施减 少标 本采集 过程 及实 验室 环境 污染 、 严 格实验操作 流程无疑可减少假阳率 。 既往认 为结 核性 胸膜 炎 的发病机 制 主要为 结核感 染 引起
核性胸膜炎胸腔镜检查 或开胸 探查 约 8 %患者胸 膜上 有结核 0 病灶形成 , 目前认为结核性胸膜 炎 的发病 是胸膜 在遭受结 J故 核杆菌感染后产生针对其抗原成分 的变态反应 , 免疫 调节细胞
3 邝小佳 , 林兆源 , 冯玉玲 , . 核分 支杆菌 荧光定 量聚 合酶链 反应 等 结 及噬菌体生物扩增法对结核性渗 出性 胸膜炎 的检测意义 . 国际医学
1 及 6hPO ,a O , 1h 2 a 2P C 2氧合指数 (a 2FO )p PO /iz ,H值 的变化情 况 , 各指标 分别进行 统计 学分析。结果 对
鼻塞CPAP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鼻塞CPAP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中的临床效果研究目的:进一步研究和比较临床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实践过程中,采用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给氧(鼻塞CPAP)治疗方法与传统头罩吸氧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差异,从而为相关临床实践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4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实施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前后的血气分析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的PaO2、PaCO2和SaO2等指标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临床针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实施治疗的实践过程中,采用鼻塞CPAP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显著,是临床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可靠选择。
标签: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给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效果回顾以往临床上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同类报道后笔者发现:采用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给氧(鼻塞CPAP)进行治疗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1-2]。
鉴于此,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比较临床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实践过程中,采用鼻塞CPAP治疗方法与传统头罩吸氧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差异,从而为相关临床实践研究提供依据,本文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4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4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其中男22例,女18例,胎龄28~36周,体重1365~2578 g。
按照患儿实施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将其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
治疗组20例患儿中,男12例,女8例,胎龄28~35周,体重1388~2578 g;对照组20例患儿中,男10例,女10例,胎龄29~36周,体重1365~2544 g。
两组患儿性别、胎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鼻塞式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应用

1 1 一般资料 .
笔者所 在医院儿科 2 0 0 7年 3月至 2 0 0 9年 2
用鼻导管给氧或头罩给氧 , 并逐步停氧 . 经治疗后 lh呼吸困
难加重 , 自主呼吸频率过快 (>6 0 ̄/ n ,i: 0 , 气 mi) FO >5 % 血 分 析指标无 明显 改 善 或改 用 其 他 机 械通 气 模 式 治 疗 者 为
无 效。
月收治 3 2例 呼 吸 窘 迫 综 合 征 的 新 生 儿 , 常 规 方 法 给 氧 无 经
效而采用鼻塞式持续 气道 正压 通气 ( P P , 1 , 1 C A ) 男 7例 女 5
例 , 院时间 : 入 最短生 后 7r n 最 长 1d 胎 龄 : 8周 8例 , i, a ; <2
8e O, 持 FO ≤5 % ,a 2 0 , a 2>6 m H , m H2 保 i 2 0 SO ≥9 % P O 0 m g
乏而导致 , 以生后 不久出现呼吸窘迫 并呈进 行性加重 的临 床
综 合征 , 是新生儿严重 呼吸道疾病 , 亡率高 , 死 尤其是 早产儿
其 他治疗 : 保证患儿每 日所需热 卡 , 注意保 暖 , 保持 呼吸道通 畅,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 出血者予止 血药。 有效标 准为使用 C A P P后 患儿 病情 稳定 , 发绀 、 吟 、 呻 三 凹征及 呼 吸 急促 于 1h后 明 显缓 解 或 消 失 , i ,<0 2 , FO .5
P O 、a O 维 持 在 正 常 范 围 , 于 5d内顺 利 撤 离 C A , a 2P C 并 P P 改
多见。笔者所在科应用 鼻塞 式持 续正 压通 气 ( C A ) N P P 治疗
新生儿 呼吸窘迫综合 征 , 取得较好 的疗效 , 现报告如下 。
持续正压通气及固尔苏联合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及护理

新生儿 呼吸窘 迫综合 征 ( R S N D )是 由于早产儿肺 部不 成熟 、 肺 表面 活性 物 质 ( s P )缺乏 而导 致肺 不 张 、肺液 体 运转 障碍 ,引 起 肺毛 细血 管 肺泡 间高 通 透性 、渗 出性 的病 变 ,广泛 肺 泡萎 陷和 肺 顺应 性 降低 ,临 床上 以进 行 性 呼吸 困难 为 主要 表现 。 目前 ,国
4 讨论
新生 儿 呼吸 窘迫 综合 征 的治疗 关 键是 及 时补充 外 源性肺 表 面 活 性 物质 。固 尔苏 主 要成 分 为磷 脂 酰 胆碱 ,可 以减 少肺 表 面 张 】
力 ,抵 制肺 泡不 张 。NC A 是 一种 无创 正 压通 气方 法 ,在其 呼 吸 PP 周 期均 使气 道 保持 正 压 ,在 吸气 时 防止肺 泡 和终 末 气道 萎 陷 ,增 加肺 泡氧弥 散面积 ,改善 氧合 。由于不经 气管插 管 ,避 免了喉头水 肿 、声带 损伤等 。研 究结 果显 示 ,对NR 患儿 ,经 气道 内给予 固 DS
从 气 管 插管 内缓慢 注入 固尔 苏 ,给 药后 予 气 囊 面 罩加 压 给 氧 1 ~ 2mi 拔管 ,迅 速连 接NC A ,初 调 参数设 置 为氧 浓度 4% ,氧 n d PP 0 流量 8 / n mi,呼气 末 正压 5c H O ( m 2 = . 8k a L m 2 1c H O 0 9 P );观 0
( 0 20 0±5 0) 0 g;③ 临 床 症 状 、体 征 及 x线 胸 片 明确 诊 断 为
给 药 时严 密 观 察 面色 、心 率 、 呼吸 、氧饱 和 度 变化 。 给 药
新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新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所收治的40例患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对象,通过其接受的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划分为两组: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患儿各20例。
其中对照组患儿采用普通的双鼻塞吸氧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儿则应用新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
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情况治疗前后的患儿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变。
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是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组p<0.05;相较于对照组患儿而言,观察组患儿的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变。
水平比较是明显更好的,p<0.05;两组患儿在接受治疗后,都未出现较多或较为明显的并发症情况,组间对比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
结论:针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采用新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治疗有效率更高,患儿的血气指标更能得到有效的改善,且无明显的并发症情况,安全性较高,具有优秀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新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属于围生医学研讨范畴之内的,不断对新生儿的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各项相关防治措施进行深化与改善可以有效提升早产儿以及有着极低体重的新生儿的存活率[1]。
新生儿的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起病原因通常是由于新生儿的肺部结构发育未成熟以及其肺部表面活性物质的缺乏导致的,新生儿会在出生后的6小时内发病且会在2天内有进行性的恶化,如果不对患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进行及时的治疗,其极有可能由于进行性的缺氧或是呼吸衰竭而死亡。
本次研究选取了我院收治的40例患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作为样本对象,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给予了两组患儿不同的治疗干预进而探究分析新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效果,现作出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所收治的40例患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对象,通过其接受的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划分为两组: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患儿各20例。
柯立苏联合持续气道正道通气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正道沧桑,苏联模式

柯立苏联合持续气道正道通气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正道沧桑,苏联模式2 方法2.1 一般方法及观察指标治疗组患儿发病后12 h内气管插管下给予PS(柯立苏)治疗,均应用1次为70 mg/kg,后拔出气管导管运用NCPAP治疗,对照组未使用PS,诊断新生儿RDS后即给予机械通气治疗。
柯立苏为一种国产PS,自小牛肺中提取。
观察两组患儿均于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各时间点血气指标的变化,比较两组患儿的氧合指数(PaO2/FiO2)、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及随访情况。
2.2 呼吸机参数治疗组(NCPAP):呼吸末压力4 cm H2O,氧流量初始为10L/min,病情稳定后渐下调;吸入氧浓度(FiO2)随病情调为30%~50%,当CPAP压力降为2~3 cm H2O,氧浓度降至30%以下时血氧分压仍维持正常,便可改为鼻导管或面罩吸氧。
对照组(机械通气组):呼吸机初调参数PIP:20 cm H2O,PEEP:4 cm H2O,气体流量10 L/min,呼吸频率40次/min,呼吸频率40 L/min,吸呼比1:1.5,并根据病情及血气变化调节相应参数。
2.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2.1 指标变化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经治疗24 h、48 h后PO2氧合指数增高,FiO2、PaCO2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效果、并发症等情况比较治疗组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是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引起,临床上以进行性加重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主要发生于早产儿,随胎龄增加,RDS发生率下降。
PS替代疗法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预防和治疗RDS的有效措施。
PS制剂有很多种,本研究运用的是一种国内生产,自牛肺中提取的肺表面活性物质柯立苏,本研究提示患儿氧合状况及肺部换气功能逐渐好转,并且在用药1 h后作用最明显,说明柯立苏可迅速降低肺泡气液界面张力,增加肺顺应性,有效扩张萎陷的肺泡,改善肺泡通气和换气功能,且95%的患儿应用1次70 mg/kg的柯立苏就可取得较好疗效。
新型气泡式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 生儿 气泡式鼻 塞持 续 气道 正压 通 气
早产儿 由于肺 发 育 尚不 成熟 , 表 面 活性 物 质 肺
气 管充气 征 明显 ; Ⅲ级 : 上述 影 像 学 外 , 除 心影 及 横
膈模 糊 , 支气 管充气 征 明显 ; 1 : 泛 的 白色 阴影 , V级 广
合成 不 足 , 易 发 生 呼 吸 窘 迫 综 合 征 (eprty 容 rsi o ar dses ydo eR S , ir nrm , D ) 临床 上如何 预 防 肺泡 萎 陷 , ts s 保证 良好 的通 气是 早 产 儿 娩 出后 首 要 解 决 的问题 。 新 型气 泡 式 鼻 塞 持 续 气 道 正 压 通 气 ( ubensl bbl aa
体重 <10 g 不列 入本 研究 。 50 则
2 治疗方 法
加跨肺 压 , 萎陷 的肺 泡 复 张 , 加 功 能 残 气量 , 使 增 减
少肺 表面活性 物质 的消 耗 和 呼 吸作 功 , 强 呼 吸 驱 增
动力 , 同时 B C A N P P能 产 生 高 频 振 动 , 到高 频 通 达
cniusps i i a spesr , N P P 可 以 增 o t o oic ar y rsue B C A ) n te w
又 称 白肺 。胸 部 x线 片分 级 为 I 或 Ⅱ级 R S若 级 D, 胸部 x线 分级 在 Ⅲ或 Ⅲ级 以上 , 龄 < 2周 , 生 胎 3 出
例 发生并 发症 , 鼻黏 膜糜 烂 、 内出血 、 出血 、 如 颅 肺 坏
40 3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 1 00年第 2 卷第 7 0 期
0 0 ) 见 表 1 2例均 , 充气 不佳 , 亮度 减 弱 , 肺 透 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 生 儿 呼 吸窘 迫 综 合 征 ( ent ep a r noa r it y M s ro
dsessnrm , R S 又 称 新 生 儿 肺 透 明 膜 病 irs ydo e N D ) t
一
( M )是 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 S 缺乏而导致 的 H D , P) 系列呼吸系统症状 , 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窘迫和
14 疗效判断标 准 应用 n P P6h 2 判 断疗 . C A 、4h 效。显效 : 呼吸困难、 鼻扇 、 吸气三 凹征、 呼气性呻吟 及发绀等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 x线胸片、 血气分析恢 复正常 。好转 : 呼吸困难 、 鼻扇、 吸气三 凹征、 呼气性 呻吟及发绀等症状体征缓解 , x线胸片、 血气分析显
如下 。
Hale Waihona Puke 始呼吸末正压( E P 为3 4c H 0 然后根据血气 P E ) — m , 分析结果逐步调高 , 每次调 1 2c H 0, ~ m : 但最高不超 过 8c H 0 吸人氧浓度为 2 % 一 0 , m : ; l 6 % 使经皮血氧
饱和度维持在 9 % 一 3 0 9 %。气流经加温湿化后通过
【 摘要】 目的 观察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 A ) n P P 治疗I Ⅱ 级、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R S 的疗效。方 NO ) 法 6 例 x线胸片 4 诊断为I Ⅱ N D 级、级 R S患儿, 均采用 n P P治疗, CA 观察 n P P治疗前及治疗后 6h2 CA 、 h的临床疗 4
效及 X线胸片和血气变化。结果 治疗后 6h2 、 h临床症状体征改善 , 4 总有效率分别 9.%(86 )9.% 0 6 5/4 、 9 6
( / )x线胸片明显改善;a p 66 ; 24 PO 、H明显提高,aO 明显下降, PC 与治疗前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0 ) P< .5 。 结论 nP P C A 治疗I Ⅱ 级、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能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 疗效肯定, 值得临 床推广应用。
呼吸衰竭。主要见于早产儿 , 糖尿病母亲的婴儿也可 发生该病。该病据 x线胸片表现分为 I 级、 级、 Ⅱ Ⅲ 级、 Ⅳ级 。鼻塞持续 气道正压通气 ( C A ) 于 ] nP P 用 治疗 轻 症 N D R S已得 到 广 泛 的认 可。我 院 应 用 nP P C A 治疗 I Ⅱ级 N D 级、 R S取得 良好疗效 , 现报告
( a O ) p 的变化 。 PC 2 和 H
合《 实用新生儿》 标准 : 出生后 6h内出现进行性呼
吸困难 、 鼻扇、 吸气三凹征、 呼气性 呻吟及青紫 , 常规 吸氧不能缓解 , 听诊双肺呼吸音减弱 , 吸气 时可 闻及 细湿哕音 , x线胸片证 实为肺透明膜病表现。所 经 有患儿入院时临床表现均有 呼吸 困难 、 吸气三 凹征、 呼气性呻吟及发绀等 , 体检双肺 呼吸音减弱 , 均摄 x 线胸片诊断 I Ⅱ级 N D 。本组男 3 例 , 2 、 RS 5 女 9例 ;
著改善 。无效 : 症状 、 体征、 x线胸片和血气分析无改 善甚至加重 。 15 统计 学分析 .
应用 P M . 统计软件进行统 E S3 1
胎龄 2 — 2周 4 8 3 3例 ,3— 4周 1 例 ,5— 8周 3 3 3 8 3 3
例 ; 院时年龄 05~ 2例 ,. ~ 0 0h 2例 ; 人 . 6h2 6 1 3 . 4 出生体重 90~1 0 4例 , 5 1~ 0 例 , 0 0g 5 5 1 0 250g8 > 0 2 ; 250g 例 x线胸片诊断 I 2 例 , 级 4 例。 级 3 Ⅱ 1 12 治疗方法 患儿人院后均加强护理、 暖、 . 保 监测
【 关键词 】 呼吸窘迫综合征 ; 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新生儿 【 中图分类号】 R53 8 . 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5 - 0 (0 1 1— 5 - 234 4 2 1 )01 0 2 3 3 0
中心供氧站供给, 专用空气压缩机供给空气 , 经空氧
连接管道、 乳胶鼻塞 固定 于鼻前庭 内, 根据患儿鼻腔 大小选择鼻塞 , 整个管道密闭防止氧气外漏 , 使患儿
在吸气相、 呼气相气道内均保持一定正压 。当病情好 转、 临床症状消失 , 血气指标稳定后逐步降低 P E , E P 每次降低 1 2c H O 当压力达 2— m : ~ : , m 3c H O时 , 可
生命体征 , 给予常规治疗 , 如营养支持、 对症治疗、 预 防感染 、 液体疗法等 , 在此基础给予n P P C A 。采用德 国生 产 的 SehnN P Pss m型 呼吸机 ,C A t a C A yt p e n P P由
计学处理 , 计量 资料 以 - 表示 , 4s 治疗 前 后 PO 、 a PC p a O 、H值 比较采用重复测量 的方差分析 , O0 P< .5
15 30
G a g i dc Z o r a , c. 0 1 f3 No 1 u n x Me ia u r Z O t2 1 , . 3, . 0 J t
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6 4例的疗效观察
周 兴 良
( 广西北流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 , 北流市 5 70 ) 34 0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 资料 20 年 1 月至 2 o 年 1 月在我 . 08 1 09 1 院新生儿监护室住院的 N D R S新生儿 6 4例 , 诊断符
撤除 n P P 并适 当给予鼻导管输氧。 CA ,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儿 n P P前后的临床症状 、 . CA 床边 x线胸片、 动脉血氧分压( a 、 P O )二氧化碳分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