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教学案中图版选修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教学案中图版选修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教学案中图版选修

第二节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情景导入先思考——————

思考探究:此漫画的主题可概括为什么?易产生哪一类环境问题和后果?

提示:“枪下留情”或“滥捕滥杀”。导致生物物种锐减和物种灭绝。造成生物基因库的巨大损失,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基础知识要记牢——————

1.环境问题的概念

指因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

2.环境问题的分类

类别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

含义也称第一环境问题,是由

自然环境本身变化引起

的,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

因素很少的环境问题

也称第二环境问题,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问题,目

前人们所说的环境问题一般指次生环境问题

表现自然灾害等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举例火山喷发、地震、台风、

洪涝、干旱、海啸等

生物物种锐减、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减

全球气候变暖、酸雨污染、

臭氧层破坏、城市垃圾污

少等染等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

———————重点难点掌握好——————

结合人类与环境关系模式图,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该模式图说明了人类通过生产消费活动与环境发生关系,这种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图解如下:1.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

2.箭头①②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3.箭头③④代表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4.箭头⑤⑥指人类通过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二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恶化。

5.箭头⑦⑧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人类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将使人类获得可持续发展;一种是恶性的,会产生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

[拓展提升]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1)威胁生态平衡。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失调,生态失衡,致使环境质量下降,甚至造成生态危机,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2)危害人类健康。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致使人们呼吸被污染的空气,饮用被污染的水,吃被污染的鱼、肉、果、菜、遭受噪声的折磨,这些都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3)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会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应用体验不可少———————

广义的环境问题,既包括人为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包括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和发生机制,一般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环境问题主要由自然原因引起的是( )

A.地方病

B.土壤次生盐碱化

C.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D.公害病

2.下列各组环境问题或自然灾害中,可能主要由人为原因诱发的是( )

①地震、泥石流②水土流失、地面塌陷③环境污染、森林火灾④火山爆发、台风

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1.A 2.B 第1题,地方病是某些地区水土中缺少人体需要的某种化学元素,或含有某种不适合人体需要的化学元素,人们长期饮用这种水,或食用这类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农产品而产生的。公害病是工业排放的有害物质(如汞、镉等),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起,属于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和土壤次生盐碱化,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以后者为主。第2题,地震、泥石流主要是自然原因导致的地质灾害;火山爆发是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之一,台风是气象灾害,它们都是自然灾害;水土流失的成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现代水土流失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地面塌陷、森林火灾都可能主要由人为因素造成。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使用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从而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带来气候多变、灾害丛生等严重后果。为此全社会在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图中示意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 )

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

B.⑥环节在人类的作用下,会导致岩石圈物质循环受阻

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

D.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之一

4.有关人类活动作用于⑤及可能的后果是( )

A.人工增雨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B.建设水电站后容易加剧洪涝灾害

C.发展火电站可能导致沿海低地被淹

D.北京冬季燃煤取暖导致河流污染

解析:3.D 4.C 第3题,由图可知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循环的过程,故A选项错;⑥环节在人类的作用下,会影响岩石圈物质循环,但不会导致其受阻;

⑤环节箭头是双向的,其循环速度如果加快,不会单方面减缓碳排放的速度;再结合题干材料可判断D选项正确。第4题,人工增雨不能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建设水电站后可以防治洪涝灾害;燃煤取暖会加剧大气污染;发展火电站可能导致沿海低地被淹的原因是火电站要燃烧矿物燃料,产生二氧化碳,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情景导入先思考——————

思考探究:观察图示,找出图中显示的当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提示:图中显示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乱砍滥伐、温室效应、噪声污染、火山爆发、海啸、土地荒漠化。

———————基础知识要记牢——————

1.环境污染

(1)全球气候变暖:

①概念:地球低层大气和地表温度的上升。

②特点:全球气温呈略有波动的逐步上升趋势。

③我国的表现:气候变暖最明显的是西北、华北、东北地区。

(2)酸雨污染:

①概念: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②三大酸雨区:欧洲、北美和中国。

③危害:使水体酸化,威胁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导致森林生产力下降,土壤酸度增加,腐蚀建筑物等。

(3)臭氧层破坏:

①概念:某些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氟氯烃,可以通过光化学作用耗损大气屋中的臭氧。

②典型地区:南极、北极、青藏高原。

③危害:危害人体健康,增加患皮肤癌和白内障的危险,也使海洋浮游生物受到伤害,使部分海洋生物难以生存。

2.生态破坏

(1)生物物种锐减:

①原因:人类对野生生物的滥砍乱杀以及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②危害:使生物食物链断裂,生态失去平衡。

(2)水土流失:

①原因:人类大规模地破坏森林。

②危害:耕地越来越贫瘠,造成水库、湖泊的淤积,从而抬高河床,减少水库、湖泊的库容,加剧洪涝灾害。

(3)土地荒漠化:由于不合理地利用土地造成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问题尤为严重。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当代环境问题分布的区域差异

我国长江以南重酸雨区成因分析

酸雨的形成与大气中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有关,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长江以南地区工业发达,燃煤较多,硫氧化物排放量大;交通发达,汽车尾气排放大量氮氧化物,使大气中酸性气体增多。

(2)长江以南地区,空气中水汽含量大,降水多,酸雨较严重。

(3)长江以南酸雨比北方严重,与土壤性质有一定关系,北方土壤大多为碱性,飞扬的土壤颗粒可以和空气中的酸性气体中和,而南方土壤大多为酸性,缺少中和作用。

三、生态破坏及其危害

生态破坏主要包括生物物种锐减、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其成因及其危害如下表所示:

土地

荒漠

多数是不合理地利用

土地,如毁林开荒、

过度放牧等

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减

少,土壤肥力下降,

环境恶化等

控制人口增长;扩大

植被覆盖率;调整土

地利用结构,合理放

牧,营造护田林网;

合理分配水资源,发

展节水农业

阅读下列诗句,完成1~3题。

①英国令人毛骨悚然的煤烟云飘然而至……城市如同面对中世纪的教皇。(挪威·易卜生)

②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李白·《秋浦歌》)(注: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在唐代时是著名的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③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④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上述诗句描述的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诗句①描述的景色是与下列哪幅图片描述的一致( )

A.甲 B.乙

C.丙 D.丁

3.诗句②描述的景象不会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

A.植被破坏 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 D.酸雨

解析:1.C 2.D 3.B 第1题,英国与挪威远隔北海,煤烟云中的SO2等酸性气体可

随西风扩散,形成酸雨;银、铜等有色金属的冶炼需要大量的煤炭和木材,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和固体废弃物;诗句③描述的是荒漠景观;诗句④描述的是气候特征。第2题,诗句①描述的是酸雨。甲图表示水资源短缺,乙图表示水污染,丙图表示毁林开荒,丁图表示酸雨。第3题,安徽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不会出现土地荒漠化。

4.(山东高考)下图为我国华北某沿海地区景观剖面示意图,图中海岸为沙质海岸。读图,回答问题。

(1)分别说明图中甲、乙、丙三处植被的主要生态功能。

(2)近年来,该地区的荒草地不断开垦为农田,指出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第(1)题,甲处植被位于山坡,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乙处植被位于沿海地带,有减弱海风、阻挡风沙、保护农田的作用;丙处植被位于海岸线上,有固沙阻浪的作用。第(2)题,过度开垦荒草地容易产生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盐碱化(蒸发旺盛导致盐分在地表积聚)以及水污染(农药、化肥等对水体产生污染)等环境问题。

答案:(1)甲: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乙:降低风速、阻挡风沙;丙:固沙阻浪。

(2)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盐碱化;水污染。(答出两点即可)

[教材问题提示]

P12思考提示 1.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工厂和发电厂及交通工具燃烧矿物能源、焚烧固体废弃物、树木燃烧、森林破坏、牲畜的反刍或呼吸、农业活动等。此原因可大致归纳为两类: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2.例如: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提倡节俭;节约能源;在居室、庭院中种植多叶植物;爱护每一片绿地等。

一、选择题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图中四个箭头反映人与环境的几个过

程),回答1~2题。

1.人类乱采滥用自然资源属于图中哪一个过程的过失行为( )

A.①B.②

C.③ D.④

2.近年来的夏秋季节在港澳水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赤潮”,导致大量的海洋生物

死亡,其根本原因属于上图中哪一个过程的过失行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C 2.D 第1题,图中箭头①表示人类对环境的作用,②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③表示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和能量,④则表示人类将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中。人类乱采滥用自然资源是从环境获取物质、能量的一种过失行为。第2题,“赤潮”是由于工业生产及生活废水排放到封闭的水域引起的海水富营养化现象。

水土流失是土壤侵蚀的一种主要形式,现在我国的水土流失状况十分严重,大约有1.8×106 km2的水土流失面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丘陵山地等地有水土流失的现象发生。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因素为主,人为因素为次

B.人为因素为主,自然因素为次

C.气候、植被因素为主,地貌、土壤因素为次

D.地貌、土壤因素为主,气候、植被因素为次

4.下列关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生态环境的正确叙述是( )

①生产能源短缺,乱砍滥伐现象严重,导致水土流失

②因气候多雨湿润,植被即使被破坏,恢复也容易

③生态环境被破坏后会危及下游地区的工农业生产

④由于植被的破坏及水土流失,该地区的土壤变成了红壤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3.B 4.C 第3题,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以自然因素为主,人类社会出现以后以人为因素为主,自然因素为基础。第4题,南方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乱砍滥伐、过度开垦。水土流失不但造成本地生态系统的破坏,而且还危及下游地区的工农业生产。

有资料表明,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了0.4 ℃~0.8 ℃,当今全球气候仍具有变暖的趋势。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的气温变化曲线反映的是仪器观测近百年的气温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一阶段地球平均气温波动上升

B.该曲线变化的总趋势与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的趋势一致

C.近百年来的全球平均气温仍低于地质时期各阶段气温

D.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今后一段时间全球将继续变暖

6.全球气候变暖对工业造成的影响可能有( )

①增加高纬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②明显增加低纬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③导致各地电力需求减少④节水节能技术将获得广阔市场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①②

解析:5.C 6.B 第5题,近百年来气温波动上升,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增加。地质时期有三次大冰期,因此近百年来的全球平均气温不一定低于地质时期各阶段气温。第6题,全球变暖导致空调等制冷设备的使用频率提高,电力需求增加。全球变暖可使那些产生大量温室气体的工业活动承受越来越多的政策性压力和税收负担,而使节能等技术获得广阔的市场。

7.环境问题的后果、环境问题和主要污染物的连线正确的是( )

A.南美南部动物视力障碍——臭氧空洞——氟氯烃

B.挪威沿海渔业减产——温室效应——二氧化硫

C.太平洋岛国图瓦卢举国搬迁——酸雨——二氧化碳

D.旅行鸽灭绝——突发性污染事件——氯气泄漏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对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掌握,臭氧空洞使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增加,强烈紫外线可灼伤动物眼睛直至失明,其主要污染物是氟氯烃。挪威渔业受酸雨影响而减产,其污染物以SO2和NO2为主。图瓦卢搬迁是因为温室效应。旅行鸽灭绝是人类大量捕杀造成的,不属于环境污染。

二、综合题

8.下图为某区域模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简述形成①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的自然原因。

(2)说出②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

关于环境污染问题

关于环境污染问题 (一).大气污染:硫化物、氟化物、氯化物、氮氧化物、粉尘和带有金属元素的气体气孔(危害:白天大于夜晚) 叶内:首先破坏叶肉细胞的同化机能和其它生理过程。 表现:叶子出现伤斑枯萎脱落。 (1).SO2:产生:是含S的各种燃料燃烧时的产物之一。 危害:①.形成酸雨 ②. SO2气孔叶肉细胞,形成亚硫酸,使叶绿素变成去镁叶绿素而受到 破坏。 ③. SO2对细胞生物膜选择性的破坏,使细胞的离子平衡失调,气孔开闭运 动的机能瘫痪,蒸腾失水加快,使同化组织迅速枯萎。 ④.使土壤酸化。 (2). 氟化物(HF.SiF4.NaF.AlF3等):毒性很大 破坏许多酶促反应①.酶失活:取代酶蛋白中的金属元素(辅基)或与Ca2+.Mg+ 的代谢过程等形成络合物 ②.酶抑制剂 (3).光化学烟雾:指工厂和汽车尾气中排放出来的氧化氮类物质和燃烧不完全的烯烃类碳氢化合物,在强烈的紫外线作用下,形成的一些氧化能力极强的氧化性物质, 它实际上是臭氧(O3)、NO2和硝酸过氧化乙酰的混合物。 ①.2NO+O2 2 NO2 ②. NO2 紫外线NO + [O] ③.[O]+O2 O3 --------------- 危害症状:叶片退绿,上表面漂白化,出现白色小雀斑和暗褐色斑点,不规则的大型坏死组织等。 慢性伤害:落叶、落花和落果。 (4).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二).水质污染:工业废水 生活污水重金属、盐类、洗涤剂、酚类化合物、氰化 大气污染物质物有机物、含氮化合物、油脂、漂白粉、染 矿山残渣料等。 化肥、农药的残留成分 1.有毒物质:如重金属离子、氰化物、酚类化合物、农药等。 高浓度:引起植物中毒而抑制生长甚至死亡,使水中动物中毒死亡。 低浓度:通过食物链富集,危害高营养级的生物及人类。 2.富营养化

环境地质问题

一、当前出现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⒈地面沉降 我国地面沉降最早发现于沿海工业城市,首先是上海,其次是天津,后来又陆续报导浙江省的嘉兴、宁波、杭州等地也发生地面沉降。究其原因是由于松散介质中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孔隙水压力降低,导致土层固结。另外,由于基础处理不当,引起地面均匀沉降或大幅度沉降的事例也不少见。杭州武林门附近一幢4层楼房由于楼房一角有暗河,为淤泥及人工土地基,部分桩基础的软弱持力层明显压缩,致使建成不久就开裂。 ⒉地表塌陷 主要发生在石灰岩喀斯特溶洞区,由于过量开采浅埋溶洞水或排水疏干溶洞水所致。杭州玉泉前山某疗养院深井,因过量开采地下石灰岩溶洞水,引起地表严重塌陷,使周围6幢大楼严重开裂,并波及到200m远的地方。 ⒊滑坡 早在建设新安江水电站时,工程勘察就注意到大坝左岸坝头的千里岗砂岩层面裂隙与顺坡节理和一条逆断层三者相互切割,形成一个不稳定的岩体结构面,加之粘土充填,很可能形成滑坡,施工时证实了这一情况,由于预先采取了有效措施,故未造成损失。温州瓯江沿岸,以及三门健跳码头,舟山部分码头,杭州至长兴铁路等,在工程建设

中都遇到过这类问题。 二、工程建设中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防治意见 ⒈应高度重视对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调查研究 重视对工程建设范围内场地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调查研究,特别是一些重要建设项目,如城市基础设施、能源基地、水利工程、交通运输干线、地下铁路等,认真调查了解该地区是否发生过或今后有可能发生地面沉降、地表塌陷、滑坡、崩塌、水土严重流失、砂土震动后引起液化,以及水库蓄水时是否可能引起诱发地震等不良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或针对今后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出预防或治理的意见,供规划和建设部门决策参考。 ⒉合理开发地下水,积极开展地下水人工回灌 严格管理地下水的开采,开采量与天然补给量的大致平衡,并对开采地下水源地的补给量进行水量均衡分析,做到计划开采。有条件的单位应积极开展地下水人工回灌,利用人工回灌的方式将低温水灌入含水层,冬灌夏用。由于灌入的低温水与原含水层中的水存在温差而产生热交换,灌入的低温水使含水层变成一个“冷库”。夏季将水从“冷库”中抽出,其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杭州第二棉纺厂每年冬季回灌110万m3低温水,夏季抽用,每年可获得冷量335~394亿kJ,仅节能一项可省10万元,而且还防止了地面沉降。在石灰岩溶洞区开采岩溶水,也要严格限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情况汇报

三一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7016968540.html,)/总结报告/工作汇报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情况汇报 自治区人民政府: 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国土资源部的领导下,全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始终把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工作目标,积极转变观念,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夯实工作基础,加大工作力度,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实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区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伴随着矿业开发的迅速发展,全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逐步显现。主要表现为:一是治理区域点多、面广。调查显示,全区需要治理的集中区域达88处,占用破坏土地79108.14公顷,涉及耕地7552.11公顷、林地3048.91公顷、草地34539.44公顷,面积庞大。二是危害严重,治理形势紧迫。全区矿业开发形成的采空区地面塌(沉)陷总面积达到226.21km2;形成的塌陷坑、塌陷群323处,已发生矿山地质灾害541处,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5.5575亿元,伤亡人数共计62人。三是污染严重,危及民生。全区矿山年产固体废弃物2.86456亿吨,综合利用率仅为10.7%,累计积存量高达29.7774亿吨;全区矿山年产废水废液

3.1185亿吨,综合利用率仅为55.5%。矿山废弃物引起的淋滤、扬尘、自燃和渗漏,严重影响了周边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产生活。随着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力度的加大和制度、措施的完善,全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已取得初步效果,不仅解决了部分重点区域历史上形成的地面塌陷、占用破坏土地和地质灾害等问题,而且使新出现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形成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局面。 二、全区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基本情况 近年来,自治区高度重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特别是XX年以后,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同时督促矿山企业履行恢复治理地质环境的责任,治理取得明显效果。 (一)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重点,实施民生工程。 XX年以来,自治区把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作为实现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性工程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民生工程,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优先治理自治区确定的8个采煤沉陷区、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问题突出区域、影响城市周边景观的区域和以利于解决恢复成为建设用地与耕地及改善生态环境效果明显的区域。项目资金由XX年的0.013亿元增加到XX年的4.63亿元,9年增加356倍。 XX年至XX年,全区共安排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186个,下达项目资金11.57亿元。其中,国家项目54个,投资3.19亿元;自治区项目132个,投资8.38亿元。XX年至XX年,全区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练习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环境概念的叙述错误的是() A.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 B.环境是相对某项中心事物周围的所有事物 C.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含义也不同 D.人类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与人类相关的所有事物 2、下列环境属于天然环境的是() A.城市环境 B.农田 C.高山草甸 D.黄河大堤 3、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的生产活动是() A.山区毁林开荒 B.围湖造田 C.黄淮海平原上建造林网 D.过量抽取地下水 4、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社会环境的是() A、土地、岩石、矿物 B、社区、村落、动物园 C、丘陵缓坡、梯田、水产养殖场 D、阳光、空气、水 环境与人类既对立又统一。据此完成5题。 5、人与环境的对立性表现在() A.环境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环境可供给人类的物质和能量是有限的C.环境无法容纳人类产生的日益增多的废弃物 D.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6、能正确反映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模式图是() 7、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①环境污染②人口增长过快③生态破坏④资源短缺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图7),回答8~10题。 8、图中a、b、c、d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A.酸雨问题、荒漠化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 原始森林破坏问题 B.荒漠化问题、酸雨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 农田土壤侵蚀问题 C.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荒漠化问题、 原始森林破坏问题 D.荒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酸雨问题、 农田土壤侵蚀问题 9、与图中b环境问题无关的污染物是() A.工业排放的废气 B.家庭炉灶排放的废气 C.汽车排放的废气 D.建筑工地的扬尘 10、图中c环境问题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①加剧水土流失②诱发地质灾害③增加a的频率④增加地表水的下渗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1、下列环境问题的表现,主要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①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②土地荒漠化的加剧③放射性物质泄漏④土壤次生盐碱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导学案

1.2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导学案 1.2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导学案【学习目标】1. 明确环 境问题的表现,理解当今环境问题的特点。 2. 以某种环境问题为例,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重点难点】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 因及危害。【课前预习】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严重的①______________、环境污染、②____________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等。 2.资源短缺:资源需求的无限增长导致 ③____________,当前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某种程度上面临着这个问题。 3.环境污染:随着生产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弃置到环境中的④________________越来越多,造成了严重的⑤____________。 4.生态破坏:生态破坏主要是 ⑥________的破坏。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 ⑦______________受损害、⑧____________下降、水土流失、 ⑨____________降低、土地荒漠化等。 5.全球环境变化: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最近50年来,全球环境趋于恶化,如 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臭氧层破坏、?________、生物多 样性锐减和?____________等问题备受世人关注。二、当代环境 问题的特点 1.危害的?________________性:环境变化是一个规 模极大、?________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 2.过程的?__________性:由于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人类具有了大规模 ?____________的能力,使环境中经长期演化形成的物理、 ?________、生物过程发生改变,而其中有些过程是?____________。3.规模的?________性:有些环境问题不只是影响某一国家或地区,而且还影响到其他?______________。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①________的原因,也有②________的原因,而以③________原因更为重要。 2.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表现为以下几对矛盾的冲突: (1)资源的④________与人类需求的 ⑤________的矛盾; (2)短期⑥____________与长远⑦____________的矛盾;(3)⑧____________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4)个人行为和 ⑨____________的矛盾。【学习过程】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问题的概念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与环境矛盾的激化状态,表现

矿山环境地质学论文

矿山环境治理的基本原则 ) 摘要:矿山在开采资源的同时,不仅有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变性地质灾害的可能,而且有诱发地面沉降、土壤荒漠化、水环境恶化、生态环境恶化等缓变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因此,必须做好从勘查、设计、开采到闭坑四个阶段的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关键词:地质灾害; 矿山地质环境; 矿山环境治理 一、概况 我国是一个矿业大国,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产量均排于世界前列。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矿产资源的需求和消耗越来越大,而采掘业的发展使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广度和深度也越来越大。目前品位较富、埋藏较浅,易采易选、交通方便的矿床已优先开采。矿床开采的趋势趋于深部复杂地层。矿山在开采资源的同时,不仅有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变性地质灾害的可能,而且有诱发地面沉降、土壤荒漠化、水环境恶化、生态环境恶化等缓变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原则 1 以人为本、防灾减灾 所有的地质灾害,直接或间接的对矿山职工和矿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矿山环境治理首先要保证矿区免遭矿山开发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危害,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2 因害设防、综合治理 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拦、排、护、整、填、植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措施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 3 注重效益、分期实施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应遵循生态社会效益优先的同时,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区别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同时根据资金情况、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的危害大小、轻重缓急,分期、分阶段进行治理。 4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矿山环境治理只有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紧密结合,才能达到矿山环境治理的最终目标。各种工程措施只要配置合理,就能根治地质灾害。但其缺点是投资过大,而生物措施恰好弥补工程措施的缺点,其投资较小,能改善小气候的特点,使其广泛应用于矿山环境治理中。 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具体措施 1 地下采空区和矿山疏干排水导致地面沉陷、形成地裂缝,影响地面的农田和建筑物。采空区是地下固体矿床开采后的空间及其围岩失稳而产生位移、开裂、破碎垮落,上覆岩层整体下沉、弯曲并引起的地表变形和破坏,在地面上常可见到圆形塌陷坑及平行于地下开采巷道的地裂缝。由于疏干排放地下水,改变了地下水流的自然渗流、径流条件,水浮力消失,水的潜蚀作用使充填物流失,形成空洞,在真空吸蚀力和重力作用下也可造成塌陷。对采空区的治理主要是为了预防与控制地表残余沉陷的发生。此类方法可细分为4 种: (1) 全部充填采空区支撑覆岩,以彻底消除地基沉陷隐患。充填法可分: 干石充填法、尾砂充填法、胶结充填法、注浆充填、水力充填和风力充填等。其中,以注浆法应用最广泛、效果最好; (2) 局部支撑覆岩或地面构筑物,减小采空区空间跨度,防止顶板垮落。常用的方法有注浆柱、井下砌墩柱和大直径钻孔桩柱或直接采用桩基法等; (3) 注浆加固和强化采空区围岩结构,充填采动覆岩断裂带和弯曲带岩土体离层、裂缝,使之形成一个刚度大、整体性好的岩板结构,有效抵抗老采空区塌陷向上发展,使地表只产生相对均衡的沉陷,以保证地表构筑物的安全;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矿山地质论文有关矿山地质的论文关于矿山地质的论文: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摘要]我国矿山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十分严重,矿山开采不当造成地表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水体污染、矿震等各种地质灾害,给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矿山环境治理工作,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签署第44号部令公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明确提出了保证金制度等解决措施。严峻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全国矿山环境治理规划,确实保护好矿山地质环境。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我国是全球矿业大国之一,现有各类矿山约15万个,个体采矿点约10万个,矿业城市300多个,矿业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从业人员约2000万人,矿业开发总规模居世界第3位。我国矿山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十分严重,矿山开采不当造成地表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水体污染、矿震等各种地质灾害,给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现状 我国较为系统的矿山环境调查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较大规模的矿山环境治理工程则始于新世纪。由于我国矿山数量众多,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因此,矿山环境治理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特点。从总体上看,成绩显著,任务艰巨,问题突出,有喜有忧。近几年,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开展的矿

山地质环境保护管理主要工作:1)完成以省为单元的矿山地质环境摸底调查,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编制工作;2)积极推进矿山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建设;3)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力度;4)推进矿山公园建设工作,保护矿业遗迹。 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矿山生态环境存在诸多问题,矿业开发在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效应。可大致划分为以下五大种类。 1)占用和损毁土地。据国土资源部门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国矿业开发占用和损毁土地约166万公顷,其中尾矿堆放占地约91万公顷,露天采坑占地约52万公顷,采矿塌陷占地约20万公顷,以及为采矿服务的厂房、矿区、交通设施(公路、铁路)等所占用的土地。2)引发地质灾害。我国矿山地质灾害类型较多,井下开采导致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矿井突水等,主要发生在煤、磷等非金属矿床和铁、铜等金属矿床开采中。3)破坏地下水资源。采矿使地下水均衡系统得到破坏,导致部分区域地下水、地表水渗漏,有的地区地下水位下降达几米甚至数十米,造成大面积疏干漏斗,引起地表严重缺水,影响农作物生长,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引发了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4)“三废”(废石、废水、废气)问题严重。全国矿山企业每年产生的废石和尾矿量巨大,占用大量土地,污染周边环境;大量未处理合格的矿山废液废水的排放,加剧了区域性、流域性水体污染及部分湖泊富营养化;采矿产生大量废气、烟尘、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导致空气浊化,酸雨区扩大。5)

《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研究》

《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研究》摘要。分析了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关系及相互影响的方式以及各种地质环境问题之间的因果关系。尤其对突发性地质问题——地质灾害,通过了解其现状、发展趋势、危害等建立并完善不同的防治措施体系,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含义 1.1地质环境问题的含义。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指的是由地质作用导致的环境问题,这一类问题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会产生较大的危害,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地质问题是由地壳和地层相互作用而引发的,包括自然地质作用、人为地质作用和两者之间的耦合作用,其中地质作用的驱动力则来自内动力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两者综合的作用。正是由于地质作用的存在,从而引发地质现象及其持续的时间过程,这些地质现象的产生又将影响自然环境中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或者个体,对其生产生活有较大的影响,出现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的现象,即为地质灾害。地质环境问题分类较为多样性,按照地质作用类型可以分为原生地质问题和次生地质问题。顾名思义,原生地质问题主要是由自然环境引起的,受到强烈的地质作用,如地质现象和地质过程,包括火山喷发、地震、洪水等。次生地质环境问题是指由人类活动导致或诱发的地质现象及其他地质作用产生不利于人的地质现象和过程,如矿山开采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按照地质作用的动力学形式可以分为突发性地质环境问题和渐

进性地质环境问题;突发性地质环境问题即是地质灾害,如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是指地质环境系统以渐进方式失稳而伴生的地质现象和地质过程,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盐渍化、海平面升高等。 1.2地质灾害的含义。在地球生物和生态的逐渐演化和变化中,由于受到各种环境因素或是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逐渐引发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具有诸多特点:比如具有偶然性、经常性和多发性的特点,地质灾害比渐进环境问题造成的影响更大,往往会造成较为惨痛的人员伤亡事件,给社会带来财产损害。所以在地质环境影响中,地质灾害的影响较大。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质动力灾害和地质灾害结果,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力的作用分不开,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因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不断进行着生产活动,于是在生态环境和地球表面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破坏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一直充当着重要角色,不断地进行着生产活动,在生态环境和地球表面形态及物质组成产生巨大影响,改变或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即在引发地质灾害的过程中,人为活动在引发地质灾害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地质灾害与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的关系 2.1地质灾害与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可以同时发生。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中,除地震之外,一般的地质灾害呈现出单独个体的形态发育,其不具备面状的特点,如崩塌、滑坡、不稳定边坡等,可以用“灾害点”的形式来表述。但也存在地质灾害的影响超出了以“点”

露天采矿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露天采矿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贵州大学矿业学院采矿工程王继远 摘要: 矿产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社会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造成矿山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矿区周围群众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稳定,也使得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十分艰巨繁重。同时,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持续、稳定的阶段,对矿产资源的需要将持续增加,由此引发的矿山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加强矿山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露天;采矿;环境 Abstract: the mineral resources are important natural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material found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on,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in modern society cannot do without mineral resources. Exploit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causedenvironmental problems seriously affect the mining area around the people's normal life and social stability, but also makes the mineenvironmental recovery and management work is very arduous. At the same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is in a rapid, sustained, stable stage, the need for mineral resources will continue to increase, the mine environment problems caused by theincreasingly serious, therefore,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andmanagement of mine environment has been crunch time. Keywords: open pit mining; environment; 一、矿山地质环境存在的问题 1、地质灾害频繁发生。许多矿山在开采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害,露天矿山主要表现在:一是露天开采使边坡改变原有的天然平衡状态,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山体、斜坡稳定,导致岩(土)体变形,诱发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二是矿渣随意堆放,造成超负荷堆放,引起滑坡;三是部分矿山矿渣顺沟堆放,遭遇下雨,沟内汇水携带大量矿渣形成泥石流。 2、占用和破坏大量土地。采矿工业占用和破坏土地,包括采矿活动所占用的土地(如厂房、工业广场);为采矿服务的交通(公路、铁路等)设施,采矿生产过程中堆放的大量固体废弃物所占用的土地等。 3、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采矿往往把周围植被砍伐殆尽,水土流失严重,地表丧失或部分丧失了生态功能,造成水土流失、岩石裸露,甚至荒漠化。 4、环境污染。采矿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废水、粉尘和废渣。废水未经达标处理就任意排放,甚至直接排入地表水体中,使土壤或地表水体受到污染。 露天矿山生产的各个环节,如穿孔、爆破、铲装、运输、破碎、排土等均产生大量的粉尘,随风漂浮,弥漫空中,污染大气,危害人体健康。大量堆存的废渣占用土地资源,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3人类与环境习题含解析湘教版

第三节人类与环境 下图是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读图,完成第1~3题。 1.图中信息反映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具有的功能是( ) ①提供生存空间②提供物质和能量③消纳废弃物④消纳新陈代谢的产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樵采 D.过度养殖 3.下列地理事象属于该地自然环境对当前人类活动的反馈作用的是( ) ①土地沙化②水土流失③生物多样性减少④臭氧层破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第1题,当地的农业用地结构饼状图直接体现了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农产品和生产劳动场所的功能,而消纳废弃物及新陈代谢产物的功能未体现出来。第2题,根据当地地形结构图和农业用地结构饼状图可知,当地平原比重较小,但耕地比重过大,林地和草地比重小,说明当地存在过度开垦的现象。第3题,题干中的“江南丘陵”是题眼。严重的植被破坏将导致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问题,但不会出现土地沙化;臭氧层破坏是氟氯烃等破坏臭氧的物质大量排放造成的,与当地过度开垦无关。 答案:1.A 2.A 3.D 读人地关系相关模式图,完成第4~6题。

4.下列环境问题中,明显属于①环节后果的是( ) A水土流失 B.大气污染 C.地震 D.旱涝灾害 5.引发酸雨的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近年来的夏季在港澳沿海水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赤潮”,导致大量的海洋生物死亡,其根本原因属于图中哪一个过程的过失行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4题,水土流失是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引起的。第5题,酸雨是人类排放的酸性气体随降水降落到地面形成的。第6题,赤潮是人类排放的废水中含有丰富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使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的。 答案:4.A 5.B 6.B 人类文明经历了从采猎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以及后工业文明的演进,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不同,环境问题也不同。据此完成第7~9题。 7.采猎文明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 ) A.自然灾害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B.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C.人类对生物资源的破坏 D.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加剧 8.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是从( )

关于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些看法

关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些看法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界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财富。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肆意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却很少考虑环境的供给能力,结果造成全球生态环境危机,自然正以前所未有的反作用报复人类。 人类要敢于同大自然斗争,但不能破坏自然,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其主要表现为:能源危机以及石化企业突发性污染、物种灭绝、土地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森林面积锐减、淡水资源枯竭、臭氧层空洞形成、海洋污染及过度开发等。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全球变暧与海平面上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增加,将出现更严重的温室效应,旱涝灾害可能增加。 2、土壤过分失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1980-2000年之间,人均土地总量减少38%。 3、森林资源日益减少,世界森林每年几乎减少1%,土地荒漠化. 4、臭氧层的损耗将大影响水生生态系统。 5、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 6. 转基因生物的泛用以及所印记的生态危机 7.工业急剧发展,造成的资源枯竭及酸雨危害 造成这些的原因是多样化的,我觉得首先是人口压力过大。人口的不断持续增长给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了粮食短缺、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加重;其次是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类对自然过度开发、利用和索取,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及生态危机;第三是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传统发展模式只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而忽视了经济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和永续发展。从人类生存发展的漫长历史可以看出,人类、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正是由于人类没有处理好这个关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无节制地盲目开发、利用、索取,有时甚至浪费自然资源,对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结果造成全球环境的危机。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事实证明,我们不能走人口增长失控、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破坏的发展道路,不能为了追求经济的增长,追求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以致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如不能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就必然会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如何在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今天,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找到一条既符合当代人类利益,同时又不损害未来人类利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当前十分重要的和非常紧迫的问题。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对这些问题也进行了深入了解,以下想说几点我认为可行的解决办法: 1.生态保护要尊重自然规律。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检测卷

第一章测试卷 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大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黄河风情线、湿地保护、企业出城入园、大气污染防治……身居兰州,人们都能切身感受到近几年城市的发展和变化。2014年11月,国务院批复《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中明确提出,将兰州市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据此回答1~3题。 1。“环境友好型”中“友好”重在强调( ) A.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对立 B。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C。环境的客观性 D.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2。截至2014年,兰州市森林面积315、5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5、96%。下列措施中,能有效提高兰州市林木覆盖率的是 ( ) A。善待林木,防止水土流失 B。植树造林 C。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D.加强公园、比赛场馆及通往各个场馆两侧道路的绿化工程 3。下列叙述中,与“环境友好型”理念相符的是 ( ) A。在硬件建设方面,要把建设特色放在首位 B.全民参与 C。在市民中提倡主人翁意识、学习意识、参与意识、自律意识 D.兰州市要求公交车、环卫车、邮政车都使用清洁燃料 1~3、【解析】第1题,“友好”重在强调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的统一。第2题,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题目中“能有效提高兰州市林木覆盖率"这个要求,前三项都不能有效提高兰州市林木覆盖率,只有最后一项可以.第3题,“环境友好型”强调了市民的环境参与意识.A、B两项与“绿色"无关,C项因不明确市民与环境的关系故不能选。公交车和出租车等车辆使用清洁燃料能够减轻大气污染,有利于改善兰州市的大气环境。 【答案】1、B 2、D 3、D 4。下图中三幅漫画,联系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三幅漫画说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只能是对立的 B。图示环境问题都是原生环境问题 C。生物在地球上已无法生存 D.图中反映了全球气温升高、森林被严重破坏、水体污染日趋严重等环境问题 【解析】第一幅图反映的是全球气候变暖,第二幅图反映的是森林被破坏后,小鸟失去

最新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教案

1.2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教案 导入:刚才的MV叫地球你好吗?所以今天我来的目的很简单,我们的朋友地球很不好他生病了。同学们也算是半个地理专家,请大家对地球进行把脉并进行疹治。 为此,我们首先,来听听地球的的哭诉吧,疹状一:高烧疹状二:眼睛酸涩,疹状三太空服无故破损,疹状四脱发。疹状五伤口久久不能愈合。疹状六皮肤变黄。疹状七身体变脏发臭。 (承接):听完了地球的哭诉,各位专家,请问(语气)?地球生病了吗?这种病的名字是?-------看来,不是什么疑难杂症,那就好。如何进行描述这种疾病?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 因为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 (承接)哪位专家能告诉我们,该病的详细情况其表现形式是什么? (二)分类 原生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我们一般说的环境问题是指次生环境问题 (承接)了解了该病的表现形式,为了方便我们对症下药品,所以,我们需要寻找其病因。 (二)病因: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为了生存,我们从地球提供的环境中获取物质与能量,同时,又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但是,我们从环境中 获取的物质能量过多过快,高于环境自身的更新速度,生态环境便失 去平衡,即产生了生态破坏,当人类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过多,超 出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即人类作用环境之后,环境就反作用于人类, 也就是报复开始了。即出现了环境污染。 (承接)由此可见,地球生病的主要是因为我们人类随着自身的强大,错误地想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自然已经开始对我们进行疯狂报复了。因为地球已经病入膏肓。 目前,影响全球的环境问题主要主要有六个。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会疹第一个环境问题。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一)环境污染 1 全球气候变暖 师:刚才地球哭诉发高烧,我们称之为全球气候变暖 那么,如何用正式的语言来描述气候变暖?-------概念 目前变暖严重吗-?-------------------------------现状

关于环境污染与防治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环境污染与防治问题的调研报告 导语:空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类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下面是关于环境污染与防治问题的调研报告,欢迎参考。 【关于环境污染与防治问题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汨罗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日渐严重,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每个汨罗公民的应尽义务。 在环境科学中,一般认为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称。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进程中,环境对开创人类文明和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大气、水源、土地、草原都是让人类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森林、矿藏等资源又为人类的不断发展提供物质,创造出地球上高度的人类文明。但是,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也对自己的当下生存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的不良影响,危害了自身甚至是整个社会环境安全。 针对汨罗现实的环境问题,我做了一份调研问卷,在部分街道人口密集区随机邀请200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以下摘取几个主要问题简单展示:

一、请问您注意保护环境吗? 根据统计图表可知回答会的有80人,占40%;回答不会的有30人,占15%;回答有时会有时不会的有90人,占45%。由此可以得知,当下汨罗的社会环境人文程度还有待提高。 二、你会主动义务帮助保护环境吗(如清除“牛皮癣”、回收废电池、清除白色污染等)? 回答会的只有20人,都是老人,占10%;回答老师布置了就去,不布置就不去的有50人,占25%,都是小学生;还有回答不会去的有130人,占65%。由此可见,大家都是把这些工作当作别人的事情,不太关心。 三、平时,看报纸、新闻会不会对环境方面的新闻引起重视? 大多数回答不会,只关注一些娱乐或别的方面的新闻,占55%.;回答会的只有10位,占5%;回答有时候会看一看,但是不太会引起重视,只觉得这个事情与我们无关的有80人,占40%。由此可知,人们对于环境问题仍然是无动于衷,不太会去关心。 纵观世界,地球上共同存在的环境问题有: 一、臭氧层被破坏 臭氧层占平流层总量的十万分之一,虽然含量极低,却能吸收紫外线的功能,但是由于人类破坏,臭氧层迅速耗减,被极度破坏。如南极的臭氧层空洞,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被破

中国城市发展中的地质环境问题

中国城市发展中的地质环境问题 发表时间:2019-07-31T11:51:03.433Z 来源:《建筑实践》2019年第08期作者:张学房春蕾 [导读] 就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 天津华铁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天津 300011 摘要:地质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是毁灭性的打击,危害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因此,不管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还是地质灾害防治,都必须要进行考察和研究,以便为接下来的工作等做出方案。本文就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城市发展;地址;环境问题 引言 近20年间,地质灾害屡见不鲜,人们谈之色变,且地质灾害在自然灾害中最为常见,所以,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和地质环境应用工作十分必要。 一、城市地质研究的基本内容 制约城市发展的地质环境条件主要有: 一是场地的稳定性,考虑地震、火山及地震效应作用,在城市建设规划时选择稳定性条件好的场地;二是地基稳定性评价,研究建筑物地基岩土体的质量及空间分布,主要是地基的强度和变形问题;三是地形地貌条件,地貌受地质构造控制,现代地貌是地球内外地质营力长期作用的结果,所以地基土层分布、外力地质作用(现象)的类型和强度都取决于地貌条件;四是自然资源情况,水是城市生存、发展最基本和必要的保证,如矿产资源、景观资源和水陆港口资源的开发利用诞生和繁荣了我国的钢城马鞍山、铜都铜陵市、煤城淮南和淮北市、石油城玉门和大庆市、风景旅游城市黄山、港口城市天津、青岛和美国的新奥尔良市等。城市地质研究包括城市选址、规划和建设所遇到的工程地质环境问题,以及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地质环境反馈作用而产生的问题。 二、城市化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当今时代,随着各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化建设导致了越来越多的环境地质问题,例如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和建筑物开裂,深埋地下污染源因迁徙弥散引起地下水水质恶化而直接威胁着城市水资源。大规模基础工程建设导致大面积植被破坏而引起水文地质条件恶化,此外,废物堆放、路基工程、基坑工程、地下洞室及结构工程等还涉及边坡与围岩稳定性问题以及对周围地质环境的影响等。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突出表现在地表水环境恶化问题、地下水污染与污染源迁移问题、地下水开采引起地面变形与沉降及其治理问题[8]、地下结构工程施工安全性问题、高层建筑基坑开挖问题、打入式桩和强夯问题、桩基与土体共同作用及深基坑抗震问题等几方面。 2.1地表水环境恶化问题 随着城市化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地表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城市水灾害问题,由于防洪体系不健全,许多城市在遭受暴雨、台风袭击后常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灾难;二是水资源短缺问题,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是大气降水时间上分布不均匀,如降水量年际的差异和一年中各季节的变化大,常常造成旱涝灾害,并且诱发其它的自然灾害或地质灾害。水资源在地域上分布不均匀,且年际、年内的变化大,蓄调能力弱,因此水资源更紧缺,我国干旱、半干旱和沿海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因素之一。水环境污染、水质恶化,使部分水资源失去了可利用价值,更加剧了用水矛盾。随着经济的发展,沿海各大中城市都存在着水量不足的情况。例如,深圳市现有人口258.53万人,按人均0.25m3/d计算,深圳年需水量6.6亿m3,但深圳目前供水能力仅为2.3亿m3;且经济的高速发展,一方面造成水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也造成水资源的污染。据统计,深圳各大水源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个别水库的有关指标已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2.2地下水污染与污染源迁移问题 根据全国85座重点城市地下水主要开采层水质监测资料综合分析可知,我国北方城市污染严重,开采层水质较差。南方城市污染程度较北方城市轻,存在的主要水质问题是:在原生水质不良的基础上,遭受近期严重的生活污染,同时叠加酸雨的污染。造成我国城市地下水水质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有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农业污染源的农药、化肥以及酸雨等,不良工程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改变水动力条件也会引起水质不佳含水层或污染水体的越流补给,造成水质污染。 2.3地下水开采引起地面变形与沉降及其整治问题 本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特别是一些建在第四纪松散堆积平原区的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随着地面沉降范围的扩大和沉降量的增加,它对城市的危害越来越大,给城市建筑物、道路交通、管道系统以及给排水、防洪等带来了诸多困难和危害。城市地面沉降绝大多数与地下水开采紧密相关,如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和苏锡常地区的地面沉降。 2.4地下结构工程施工安全性问题 由于地下结构工程是在特定地质构造环境中,并在具有一定初始地应力条件下进行施工,在加荷形式、材料力学模量的模糊不确定性、主体或围岩体本构行为及岩土体—结构相互作用等的影响下,与地面工程的施工条件相比,地下结构工程要复杂得多。也正是由于这些复杂因素才造成地下结构工程的施工存在风险性大、可预见性差、经验性强等特点,因此,开展地下结构工程设计施工方案的安全性分析、仿真评估与决策等就显得十分必要。 三、城市环境地质与可持续发展 首先,城市建设要处理好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对上述第二个方面的认识,因为在这方面,许多人存在着很片面的观点,只顾自己这一代的眼前利益而全然不顾子孙后代的生存,这和当前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背道而驰。由于人们忽视了对城市地质环境的保护,许多城市的地质环境不断恶化,出现了众多由人为因素所导致的环境地质问题。因此,在资源开发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保护好地质环境是人类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首要任务,这是一个贯穿于整个人类和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工作。 其次,城市建设要考虑地质环境的容量和质量。地质环境的容量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工程发展的最大潜能。它的容量是有限的,因此,在发展建设城市中,要考虑可能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尽可能在其容量允许的限度内从事工程活动。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的,同时,与人类干预破坏活动的强度也有关,人为不良干扰程度愈强,地质环境质量就愈差,这就要求城市建设要减少人为破坏。 最后,城市建设要正确认识人为地质作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美国新奥尔良市的灾难说明人作为重要地质营力对地质环境有着巨大的改造作用。伴随着新奥尔良市的发展,整个城市慢慢变得完全依靠技术和工程力量而存在。在新奥尔良市面临地面下沉、海面上升、湿地以及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特点》教案

1.2 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教学目的: 1.了解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认识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教学重难点: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1、环境的概念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新课导入: 由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引入新课,如果人类对环境的作 用超过环境的承载力,那么环境会发生那些变化呢?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问题的概念 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当人类违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则把这种不良影响反作用于人类,就会出现影响人类的生存、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的环境问题。2.表现 (2)环境污染--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生态破坏--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①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植被 ②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生物多样性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荒漠化等,使这些地区的居民丧失了起码的生存条件。 (4)全球环境变化 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等问题。 [经典例题]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层空洞 b.全球变暖 c.酸雨 d.森林锐减 (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自然灾害 火山爆发、地震、台风等。 2.人为原因(更重要)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 1)资源的有限性: 让学生举例:如石油资源 2)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让学生举例:如毁林开荒 3)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4)巨大的人口压力 P6思考题: 1、庞大的人口数量给带来了巨大压力。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对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形成巨大的人口压力。人口的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弃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