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故都的秋》课后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故都的秋-答案

故都的秋-答案

《故都的秋》答案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

3、让学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与重点分析情与景的关系课时安排:三课时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曾参与组织“创造社”。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社会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其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触,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

因为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混混沌..沌(hùndùn)潭柘.寺(zhè) 一椽.(chuán) 房檩.(lǐn)驯.鸽(xùn) 落蕊.(ruǐ) 颓.废(tuí) 平仄.(zè)廿.四桥(niàn) 鲈.鱼(lú)二、想一想全文可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大意是什么?第一层(1至2段)以江南之秋来衬托北国之秋,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

《故都的秋》阅读练习和答案解析

《故都的秋》阅读练习和答案解析

《故都的秋》阅读理解试题第一部分1、在句子后面的括弧里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句中的空格处: A.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来得,来得。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空气来得,天的颜色显得,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淡、慢、静、清、悲凉、润)B.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秋的,秋的意境与姿态,总不饱,不透,不到十足。

(看、味、色、赏玩、尝)C.足见有的动物,有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来的。

(感触、情趣、感觉)D.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之与,之与,之与,之与。

(白干、骆驼、鲈鱼、馍馍、黄犬、黄酒、稀饭、大蟹)2.在下面句子的空格处填上适当的虚词:A.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B.我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C.不单是诗人,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受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D.可是这秋的深味,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感受得到底。

3.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1)—(6)题:(2)对这幅画面的背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南国的秋天。

B.第二句提及的五种景观。

C.皇城人海。

D.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3)作者说“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这“秋意”指的是什么?表现这“秋意”的景是什么?答:(4)作者置身“皇城人海”,却在斗室中“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为什么?答:(5)作者为什么说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又为什么说最好还要用秋草作陪衬?答:(6)与文中意境最相吻合的诗句是:()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故都的秋》习题精选及答案]

[《故都的秋》习题精选及答案]

[《故都的秋》习题精选及答案]《故都的秋》是郁达夫散文创作的代表作,也是高中学生需要学习的重点内容。

下面给大家带来《故都的秋》习题精选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1.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B.“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啦!”C.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D.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2.下列句中的划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切的一项是( )①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②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萧索的来的。

A.稀稀落落严厉感慨B.疏疏朗朗严厉感触C.疏疏落落严厉感触D.疏疏落落严肃感叹3.下列句中“像”字表比喻的一项是( )A.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B.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C.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D.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4.下列有关郁达夫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县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B.1922年,他从日本回国,参与组织“创造社”。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C.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D.散文《故都的秋》、《茫茫夜》等,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5.“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对这一句分析不妥的一项是( )A.蓝色、白色是冷色,能表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景物特点。

B.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切合作者当时那种落寞的情怀。

中职语文《故都的秋》课后“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中职语文《故都的秋》课后“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五故都的秋练习与思考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混混沌沌..(dùn)潭柘.寺(zhè)一椽.( chuán) 驯.鸽(xùn)点缀.(zhuì)颓.废(tuí)萧索.(suǒ )廿.四桥(niàn)二、“文眼”是指作者在文章中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是文章主旨的凝聚点。

本文的“文眼”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可课文开头与结尾都写南国之秋,文中还提到中外的文人、诗人,甚至牢狱里的囚犯对秋的情感,这与文章文眼”是否相背离?参考答案:这些内容与课文的“文眼”是不背离的。

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反衬只有故都的秋才“色彩浓”“回味永”,才能让人“看得饱”“尝得透”。

写中外文人、诗人,甚至囚犯,是为了说明凡是“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而且“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这种选材组材与组织结构,其目的是为了在对比、烘托中凸显故都之秋的特点,突出课文的主旨。

三、品味下列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

1.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参考答案:强调冷色彩“蓝色或白色者为佳”,不仅表达了故都之秋中“清”“冷”的特点,更凸现了作者的主观意识,因为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净,与作者闲适的心态最相吻合。

秋草,乃枯黄衰败之物,用它陪衬牵牛花的蓝朵,自然是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北国之秋的“悲凉”。

2.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参考答案:作者调动听觉(“声音也没有”)、嗅觉(“气味也没有”)、触觉(“极微细极柔软”)、视觉(“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多种感觉来写“落蕊”,既说明只有在心静的情况下才能如此细腻地去品味落蕊的情状,也点出了秋味中的清、静、悲凉。

故都的秋》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

故都的秋》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

《故都的秋》理解第一部分1、在句子后面的括弧里适当的填入句中的空格:A.秋天,无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地来得得,来得。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空气来得得,并且又常多雨而少。

(淡、慢、静、清、悲凉、),来,天的色B.一个人在州上海杭州,或厦香港广州的市民中,混混沌沌地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秋的,秋的意境与姿,不,不透,不到十足。

(看、味、色、玩、)C.足有,索的的物,有的人,于秋,是一的能特引起深沉,幽,来的。

(感触、情趣、感)D.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可是色彩不,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之与,之与,之与,之与。

(白干、、、、黄犬、黄酒、稀、大蟹)2.在下面句子的空格填上适当的虚:A.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在什么地方,都听得它的啼唱。

北平全着,屋子又低,所以B.我意等人的集子,外国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来,做一篇秋的歌,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各国的文的Anthology来,能看到多关于秋的歌与悲啼。

C.不是人,被关在牢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受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有国,何有人种的区呢?D.可是秋的深味,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感受得到底。

3.下面文段,回答后面(1)—( 6):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甲)一碗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的天色,(乙)到青天下的声。

从槐叶底,朝(丙)数着一一(丁)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着像喇叭似的牛花(朝荣)的,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到十分的秋意。

到了牛花,我以以色或白色者佳,紫黑色次之,淡者最下。

最好,要在牛花底,叫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且的秋草,使作陪。

A煮听列洒B泡听得漏C冲细听忙射D烫聆听点照( 2)对这幅画面的背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南国的秋天。

《故都的秋》同步习题(精)(解析版)

《故都的秋》同步习题(精)(解析版)

《故都的秋》同步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沉淀着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与力量?你是否可以体会到他的追求?B.我之所以喜欢朱自清的散文的原因,一是由于他作品的语言优美,二是由于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C.由于人工智能深度换脸技术引发激烈争议和严重后果,国外已经禁用这一技术,但是国内却出现了疑似用此技术制作的影视节目。

D.许多职业学院先后陆续开设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主要是想尽快培养电子竞技管理、游戏策划等方面的人才。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

B项,结构混乱,“之所以喜欢朱自清的散文的原因”句式杂糅,去掉“之所以”或“的原因”。

C项,搭配不当,“引发……严重后果”动宾不搭配,改为“引发激烈争议”和“产生严重后果”。

D项,成分赞余,“陆续”中包含“先后”的意思,去掉“先后”。

故选A。

2.下列对《故都的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体现了作者对北国之秋倾注的深情,作者愿以生命留住北国之秋,可见其情之深,其爱之切。

B.“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作者认为秋的“悲凉”容易引发文人的颓废情绪,中国诗文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就是证明。

C.“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通过对不同的饮食物产的口感、风味进行比较,说明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各有特色,各具风味。

D.“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把秋蝉比喻为蟋蟀、耗子,一方面说明秋蝉在北平数量极多,极为常见,另一方面说明秋蝉的嘶叫不被人们喜爱。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文章语言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故都的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结合语句和文章的内容理解分析句子的特色,再辨析选项分析的正误。

故都的秋习题(含解析)

故都的秋习题(含解析)

故都的秋习题1学生版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B)A. 凋.谢(diāo)似.的(sì)廿.四桥(niàn) 啼.笑皆非(dì)B. 驯.鸽(xùn) 混.沌(hùn)潜.意识(qián) 浑.水摸鱼(hún)C. 梧.桐(wú) 平仄.(zè)颓.废(tuō) 潭柘.寺(zhè)D. 歧.韵(qí) 落蕊.(lěi)着.衣(zhuó) 一椽.破屋(chuán)解析:试题分析:A、C两项,“啼”“颓”的声旁只是部分表音,“啼”应念tí,“颓”应念tuí。

A项,“似的”,“似”应读shì。

D项,“蕊”应念ruǐ,“蕾”才念lěi。

Side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A. 姿态赏玩既使黄城人海B. 细腻锤炼啼唱尘沙灰土C. 驯鸽藤缦消损不能自已D. 蓑弱幽远陶然回味不咏解析:本题考查字形辨析能力。

A项,“既使”应为“即使”,“黄城人海”应为“皇城人海”;C项,“藤缦”应为“藤蔓”;D项,“蓑弱”应为“衰弱”,“回味不咏”应为“回味不永”。

故选B。

3、下列句子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A. 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一叶而知天下秋)B. 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

(成语)C. 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

(文不加点)D. 早在30年代,他就因创作长篇小说《梦之音》而名噪一时,成为京派作家的后起之秀。

(名噪一时)解析:C项,“文不加点”形容构思写作速度快,而且不需修改。

“点”,修改涂抹,该项犯了望文生义的毛病。

B项的“成语”指现成的说法,是对的。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两项是( AE)A. 郁达夫小说奖审读委员、本市《文学自由谈》杂志主编任芙康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实名投票,评语公开,将是郁达夫小说奖独树一帜....、区别于国内其他文学奖项的重要标志。

《故都的秋》同步练习(含答案)

《故都的秋》同步练习(含答案)

《故都的秋》同步练习(含答案)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念北平林海音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

童年、少女,而妇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过。

快乐与悲哀,欢笑和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春光明媚,一骑小驴,把我们带到西山,从香山双清别墅的后面绕出去,往上爬,大家在打赌,能不能爬上“鬼见愁”的那个山头。

我常常念叨“鬼见愁”那块地方,可是我从来也不知道它究竟在哪里。

春天的下午,有时风沙也很大,风是从哪儿吹来的呢?从蒙古那边吹来的吗?从居庸关外那边吹来的吗?春风发狂,把细沙送进了你的眼睛、鼻子和嘴里。

出一趟门,赶上风,回来后,上牙打打下牙试试,咯咯吱吱的,全是沙子,真是牙碜。

“牙碜”是北平俗话,它常被用在人们的谈话里。

比如说:“瞧,我这两天碰的事儿都别扭,真是,喝凉水都牙碜!”——比喻事不顺心。

“大姑娘哪兴这么说话,也不嫌牙碜!”——比喻言语粗鄙。

“别用手指甲划玻璃好不好,声儿听着牙碜!”——形容令人起寒战的感觉。

“这饭怎么吃着这么牙碜!掺了沙子啦!”——形容咀嚼不适的感觉。

春天看芍药牡丹,是富贵花。

中山公园的花事,先是芍药,一池一畦地开,跟着就是牡丹。

灯下看牡丹,像灯下观美人一样,可以细细地品赏,或者花前痴望。

一株牡丹一个样儿,一个名儿,什么“粉面金刚”“二乔”“金盆落月”。

牡丹都是土栽,不是盆栽,是露天的,春天无雨不怕,就是怕春风。

有时一夜狂风肆虐,把牡丹糟蹋得不成样子。

几阵狂风就扫尽了春意,寻春莫迟,春在北平是这样的短促呀!许多夏季的黄昏,我们都在太庙静穆的松林下消磨,听夏蝉长鸣,懒洋洋地倒在藤椅里。

享受安静,并不要多说话,仰望松林上的天空,只要清淡地喝几口香片茶。

各人拿一本心爱的书看吧,或者起来走走,去看看那几只随着季节而来的灰鹤。

不是故意到太庙来充文雅,实在是比邻中山公园的情调,有时太嫌热闹了,偶尔也要躲在太庙里享受清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郁达夫《故都的秋》课后习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训练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凋.谢( ) 混.混沌沌( ) 椽.子( ) 廿.四桥( )
平仄.( ) 点缀.( ) 颓.废( ) 潭柘.寺( )
2. 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苦涩屋檐萧索落蕊
B. 幽深混钝落寞平仄
C. 训鸽细腻凋谢意境
D. 点缀颓废赏玩蟋摔
3.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秋天的倩.影倩:美好。

B. 不能自已.已:止,抑制。

C. 何尝不然.然:对,是。

D. 回味不永.永:久远。

4. 下列句子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B.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C.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D. 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5. 下列语段的语序已被打乱,其中排序正确的一项应为( )。

①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②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③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④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②④①③
D. ①③②④。

6.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故都的秋》的作者郁达夫是浙江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因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

B. 郁达夫是创造社的主要成员之一。

他的小说作品主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部分小说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并对封建道德作大胆挑战,但带有颓废情绪。

C.《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D. 用“故都”而不用“北平”,表明作者对封建王朝怀有眷念之情。

7.《故都的秋》全文描写了五幅秋景图,请根据文意把五幅图的标题补充完整。

秋晨小院图→→秋蝉残鸣图→→佳日秋果图二、阅读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②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
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③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④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⑤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打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⑥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⑦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

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⑧“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⑨“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1. 《故都的秋》是一篇散文,作者是。

他的代表作有、等。

2.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文中哪一句话概况了故都之秋的特点?
3. 选文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 选文的第①、②段,运用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抒发了之情。

5. 下列对选文第⑤段的内容和艺术手法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用南国秋天的蝉鸣反衬北国秋蝉啼唱的特点,用北国的蟋蟀、耗子类比北国秋蝉之多。

B. 北国秋蝉的啼唱,和蟋蟀耗子一样,为市井小民所熟知,体现了郁达夫审美趣味终生活化、平民化的一面,大俗即大雅,俗趣雅趣,统一在北国秋蝉的嘶鸣中。

C.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秋蝉之多,蝉声扰人的烦恼。

D. 郁达夫笔下秋蝉衰弱的残声表现出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6. 在写北国秋雨时,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对其表达效果分析最
恰当的一项是()。

A. 展现了老北平“都市闲人”的慵懒闲适的生活状态。

B. 用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风物,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

C. 一问一答着力表现老北平普通百姓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

D. 京腔京韵也是故都之秋富有魅力的一部分,对话表达了作者对京味语言的热爱。

7. 本文以饱含情愫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神韵清绝、极具个性的北国秋色图。

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笔下故都之秋的独特韵味也是他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的折射。

反复诵读以下文段,赏析文段的意境和情感。

(1)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2)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答案:
一、1. diāo hùn chuán niàn zè zhuì tuí zhè 2. A 3. C 4. B 5. C 6. D
7.秋槐落蕊图秋雨话凉图(意思答对即可)
二、1. 写景抒情郁达夫《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银灰色的死》等
2. 清、静、悲凉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的清,来的静,来得悲凉。

3.①总括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引出下文具体对故都之秋的描写。

②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喜爱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4. 对比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喜爱。

5. C
6. B
7.(1)提示:作者从平凡中写出不平凡的味道来,普通院落的清晨,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辽阔旷远的秋景立刻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秋意和秋味,这里有视觉形象,也有听觉形象,牵牛花的蓝朵,更饱含秋的色彩和姿态,与作者闲适又有些落寞的心境契合,也与北国之秋清、静的特点相呼应。

(2)提示:“像花儿又不是花”形容落蕊特别贴切,花铺满地,脚踏花地,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分别从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细腻传达了对秋之韵味的深深体验。

这份细腻独特的感受,寄托了作者忧郁而优美的情怀,而故都清、静、悲凉的秋味,也由这细致入微的描绘表现出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