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小论文

唐诗小论文
唐诗小论文

李白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字太白,还有“谪仙”、“青莲居士”等名号,生于公元七○一年,卒于公元七六二年,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热情奔放,想象丰富,语言清新,风格豪迈,个性鲜明,处处彰显清新飘逸的风格特色。过人的天赋,祖国瑰丽的山水,游侠的浪漫色彩,儒家兼善天下的政治理想,道家遗世独立的思想等因素是其浪漫主义风格的要素。

李白的明丽清朗的语言。李白的语言,真率自然,不加雕琢而脱口成章,果如他自己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一种天然混成的语言,是一种自然奔放的语言,这种清丽明朗的美,也是李白“清新飘逸”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李白的诗平易。他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说这样的诗明白如话,完全不是夸张。任何一个大诗人,找出几首这样平易的诗来都不是困难的事。但李白这样平易的诗歌简直多得不胜枚举,平易当然不是飘逸,但没有了平易也就不可能有飘逸。

李白的诗纯用自然之笔,不事雕饰;抒自然之情,不肯扭曲。语不牵强,韵不险怪,情真意切,真如“出水芙蓉”,天然可爱。比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是何等的文从字顺!再如“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我亦何有?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昔日芙蓉花,今成断

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完全是直抒胸臆,无所隐避。那些句子的组合,给人毫不费力的感觉,那些话就该那样说,那种感情,就应那样表达。就连押韵也不肯汲汲以求,怎么合适便怎么押。这就使得读者读李白诗,就好比和一个胸怀坦荡、率真质朴又远见卓识、文采飞扬的老朋友谈天,无拘无束,如坐春风,不觉壮思飞动,飘飘欲仙。因此,自然,是李白飘逸诗风的重要元素。

李白的诗想象奇特,出人意料的新颖,使人读李白诗就仿佛进入了神山仙境,处处使人耳目一新,浮想联翩,产生“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云”的感觉。《古风五十九》可谓是李白奇想构诗的代表作,写“扫六合”的秦王,只有二十四句,一百二十个字,但作者却用了四分之一的笔墨来写对于秦王来说,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射鲸:“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像五岳,扬波喷云雷,鳍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揣想李白写这首诗的思路,只能用“想落天外”来形容。他极力描写出了鲸的巨大形象,鲸的额头、鼻子竟像“五岳”,想得是何等的奇特和骇人。射鲸的壮阔场面,“扬波喷云雷”,何等的气势。这种铺陈渲染,淋漓尽致地衬托出了秦王的“壮”,也就更加突出了秦王“以力治天下”之蠢。最后两句真可谓飞流直下,惊波突起,巧妙绝伦。“鳍鬣蔽青天”是“连弩射海鱼”引出的壮观景象,既显示了大鲸的气势,更衬托了秦王的威风。秦王原本是去蓬莱寻仙的,却节外生枝,偏要耀武耀威去射长鲸,结果却被跳起的长鲸遮住了天,又哪里还看得见“蓬莱岛”呢?本来长鲸被箭射中,腾跃而起,充其量不过几秒钟就会落下去,根本就遮不住蓬莱岛,但李白却以对秦王的真知灼见,

凭自己的奇特想象,构思了这样一个富有哲理的特写镜头,来揭示秦王正是乱用武力,而断送了自己的高远目标。这六句诗,真抵得上贾谊的《过秦论》.

李白的奇想,无论用于布局谋篇,还是用于写景、抒情、记人、叙事,都能异想天开,涉笔成趣,使人读来妙思泉涌,意兴盎然。

李白爱运用有巨大气势的事物,和表现大起大落的动词。风、云、雷、电,天、海、月、涛,是李白爱入诗的事物。凌、挥、飞、吼,奔、卷、横、啸是李白最爱入诗的动词。比如“涛卷海门石,云横天际山。白马走素车,雷奔骇心颜”:“剑决浮云气,弓弯明月辉。马行边草绿,旗卷曙霞飞”:“朔云横高天,万里起秋色,壮士心飞扬,落日空叹息”:“长啸出原野,凛然寒风生”:“江沙横猎骑,山火绕行围,箭逐云鸿落,鹰随月兔飞”。尤其那个“凌”字,是李白最爱用的,比如“作赋凌相如”、“英风凌四海”、“逸翰凌长风”、“逸气凌青松”、“字字凌风飙”。上述那些词表达的事物,动作,本身就具有飞扬跋扈、迅猛阔大、不可一世的气势,易使读者产生激昂振奋的感觉。

李白爱用表示绚丽色彩的词语。如“樵女洗素足,行人歇金装”:“白沙留月色,绿竹助秋声”:“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荷花初红柳条碧”:“赵女长歌入彩云,燕姬醉舞娇红烛”:“远山积翠横海岛,残霞飞丹映江草”。诗句里的素、白、绿、红、紫、碧、丹、彩等表示色彩的词,金、月、竹、湖、涛、雪、草、残霞、积翠等有鲜明色彩的物,使得读者读到这些诗而有春风拂面、满眼生机的感觉。

由于上述诸多要素,使李白的诗歌具有了清新飘逸的味道,无穷的魅力。李白的诗,宛如惊雷狂飙,飞瀑怒涛,看他的《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读起来真有车下陡坡,不可遏阻的味道。再看《侠客行》,“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写的人物是金戈铁马式的,诗的意境词句,也如激流旋风,宛如长坂桥头的张飞,有大吼一声,江水倒流的气势。这种刚猛的气势,是激动人心的主要力量,是飘逸诗风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可以把李白的飘逸诗风的构成归纳为率真豪放的情志,平易自然的句子,超凡脱俗的构思,绚丽飞动的词语。这些,当然是来自李白的才、学、识。正因为他才高、学博、识见深,所以,顺手拈来的东西,也妙趣横生。李白的诗才当然不是天生的,他自己就说过“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有过苦读的经历;而李白生活的年代,不仅已经有了诗经、楚辞、汉赋、乐府、三曹、陶潜,陈子昂可以直接借鉴,而且已经有了诸子百家、史记、特别是儒、佛、道世界观的广泛传播,更加上唐王朝一百多年来的稳定和发展以及走向衰落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共同作用,而孕育出了李白这样的诗歌奇才。因此,可以说,李白是中国传统文化哺育出来的骄子。

宋词精选鉴赏论文

从词风看词人及时代背景 自隋唐五代开始各种风格的词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到了宋代,更是把词文化推向了顶峰,而通过词风我们可以更深入了解古代词人的的内心思想抱负以及时代背景,进而帮助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词的长短句形式,音乐性,婉约中甚至带着浮艳性,让词的起源众说纷纭,有的说与诗同源,有的说源自隋唐,也有说始于六朝。各种事物的产生必定带有与生俱来的时代气息,因此,确定词的源头对词风的演化也有一定意义。 关于词的起源细分至某朝代,某文化现象,我觉得没什么必要。中国是世界历史中唯一一个延续五千年文明而不曾中断的国家,其文化继承也包含在大一统的文化背景中。词本身,其押韵,朗朗上口,优美,音乐性本身就是文化的支流的一部分,其中蕴含的韵味是整个文化的精髓,只是终于在隋唐汇聚成流并在宋代汹涌澎湃起来。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正统王朝的恢弘大治年代,其诗深刻表现出时代背景的发达博大。而词,作为一种新生文学形式开始发展,其词风与唐诗中的山水田园派有点类似。像对江南美景及平静生活的向往的那种词气则反映了白居易刘禹锡等词人对美好恬静生活的向往,也可以看出二人对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的期待。与此同时这种词风反映了历经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尽管国力下降却仍大国气度犹存。因为只有大国或者盛世年代才会有这样的风气。还有以韦庄为代表的词风对游子思乡的尽情嘱托一方面反映这类词人对回归的渴望,当时的时代已经有了没落的迹象,又或许反映朝代本身对先朝盛世的渴望复兴。而到了晚唐五代之际乃至整个五代十国(下面会说到)词风已经变成了浮艳之词。反映的时代是堕落了。 五代十国在文学上的成就以江南政权为主,而十国是历史上少有的缺少英雄的战乱年代,当时的词风充满萎靡浮艳气息,从宫廷开始,对文采,艳丽,繁华的追求深刻表现在词风上,其中又以南唐为代表。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整个社会弥漫着婉约的爱好。词风的演化在南唐中主李璟时代尚属和平之词——而实际是藩镇割据年代。从《摊破浣溪沙》中的闺怨词还有对物逝人离的伤感俨然带着对国式日衰的忧愁开始,到后主李煜对风花雪月的深刻描述,已经表明了词风到了女人式的柔弱了。尽管词本身开始就是这种风格的,然而,这种演化已经表明了时代背景中在奢靡风气上的更深发展。而国主的词中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体会到了对江山社稷的忧虑,反映了社会中在重文的主流之中还有点尚武的风气。而到了后主李煜,其词作在文学上的成就接近十国的巅峰,然而其内容却是胭脂歌舞。当满天下的文采喜好都堆积在这“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时,这时代注定了被灭亡的命运。 重点要谈的是宋朝时期。北宋时期盛行婉约和豪放两种词风。婉约派的特质可以说继承且发展了五代十国时的词风。前宋是尤其真宗年间,其词风一如中唐时期的平静,有山水之情的诉说,闺怨的描述,甚至出现了对边疆景色描写以及思乡之情的诉说,大有令人心旷神怡视野宽广的意味。这反映了整个朝代积极向上,深有盛唐的气息,如反映了范仲淹、寇准等词人的心怀壮志自信豪迈且心静的情操。于此同时,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派也在民间集市大放异彩。其代表的词风在文学成就上更甚南唐。其脂粉味为历史词作之最。这些都说明北宋文化的极度发展,盛世繁荣。同时,社会弥漫的这种词风也在暗示这个民族步入重文轻武的时期。南唐的危机也许会在日后再现。不同的是,北宋并行着豪放派的词风。并且出现不少著名政治家同时也是文学名家对婉约派中低俗的批评,王安石甚至批评宰相晏殊的词作,这说明时代的高级知识份子对国家和文化的风气有深刻认识,。当两种词风同时绽放的时候说明这个时代到了盛世,与南唐相比,这种文学代表的朝代气息不同,一个是在沉迷中灭亡,一个是在开放与自信中洒脱。而历史也已公认,真宗时期是宋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盛世发展的顶峰时期。这其中又反映了柳永风流多情,王安石锐利坚强,苏轼自信豁达,欧阳修平静淡薄的心志…… 靖康之难后,豪放派的词作逐渐占上风,像李清照的对故事故人的怀念又带着“做鬼亦英雄”的气魄,更别提岳飞辛弃疾的“怒发冲冠”慷慨激昂了。这种词风又反映了北宋的落败即便是丢失半壁江山却实力犹存的状况,不像南唐李后主只能写出悔恨之意,反映的是南唐气数已尽的地步。对于李清照的词风,从前期欢快无忧到后来诉说对故国的思念,婉约到后来的豪放,作为封建时期最有名的才女,展现给世人及历史的李清照是一个思想先进,文采卓绝的女性。而岳飞和辛弃疾的词风则是体现大丈夫当在国难当头之

唐诗七夕简单赏析

唐诗七夕简单赏析 导读:【作品介绍】 《七夕》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27卷。 【原文】 七夕 作者:唐·杜牧 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注释】 ①七夕:旧历七月七日夜,相传此夜牛郎、织女渡银河相会。 ②洗车雨:农历七月初六日下雨,称洗车雨。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的.杜牧的诗全集栏目。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杜牧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

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繁体对照】 【七夕】杜牧 雲階月地壹相過,未抵經年別恨多。 最恨明朝洗車雨,不教回腳渡天河。 【唐诗七夕简单赏析】

唐诗宋词研究报告

唐诗宋词研究报告 一、研究题目:中唐山水诗与贬谪文化研究 二、本课题的目的与研究意义 1、中唐诗歌在整个唐代诗歌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其中又尤以山水诗分量最重。中唐山水诗与前代山水诗相比又有着自身独特的气质。结合中唐历史,笔者发现中唐山水诗的独特气质与其时政治导致的贬谪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分析中唐贬谪文化对中唐山水诗人的心理特征和情感倾向,从而进一步了解中唐山水诗的文学内涵——清冷疏淡的意境和愤激哀怨的基调。 三、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唐诗、中唐山水诗之特色以及中唐贬谪文化均分别有一定程度的深入探析。 1、有关中唐诗的论述: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 明高棅《唐诗品汇?五言古诗叙目?正变》; 郭延礼《中国文学精神·唐代卷》; 许总《唐诗体派论》; 许总《论元和诗歌变态美特征的形成与走向》; 许孝萱《漫谈中唐诗坛》 2、专论中唐贬谪文学: 尚永亮《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以中唐元和五大诗人之贬及其创作为中心》; 尚永亮《唐五代贬官之时空分布的定量分析》; 谭琳《浅论唐代贬谪诗流变》等。 3、稍涉中唐诗贬谪文化色彩: 戴伟华《唐代文学专论》; 郭延礼《中国文学精神·唐代卷》等 但是,对于鼎盛的中唐山水诗却少有专论,并且具体到中唐山水诗与贬谪文化之间的关系者就更是凤毛麟角了。而更多的是将中唐贬谪诗人的山水诗作或归为山水诗或类为贬谪诗研究,这样的做法都不利于分析了解中唐山水诗与贬谪文化之间独特而深刻的关系。

四、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思路 本课题针对课题研究之意义以及目前研究现状,亟欲通过分析中唐山水诗独特的创作内涵和诗人因贬谪遭遇而引起的心理特征与情感倾向变化,从而探索出中唐山水诗中隐含的贬谪情绪,反映贬谪文化在诗人创作中所产生的影响。具体思路简列为以下提纲: 1、中唐山水诗的独特气象——与盛唐山水诗比较 中唐山水诗非常鼎盛,其山水诗风对盛唐山水诗风既有承袭又有突破,成了自身的独特气象。这主要体现在中唐山水诗清冷疏淡的意境以及愤激哀怨的情感倾向上。 (1)清冷疏淡、寂寞萧索的意境。相异于盛唐山水诗的清幽泓澄清远高妙的特征,中唐诗在继承盛唐山水诗代表王维、孟浩然的基础上,又大多在清远当中显露出因积极用世又受惨重打击而来清冷疏淡,寂寞萧索的情致。如钱起《忆山中寄旧友》、韦应物《游溪》、戴叔伦《精舍对雨》、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司空曙《送下雪》等。 (2)愤激哀怨的情感倾向。沉郁之调贯穿唐诗,尤以盛唐杜甫为宗。中唐诗人在很大程度上也继承了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现实情怀,但是中唐诗人更多的是愤激哀怨之调,在山水诗中时有对政治腐败以及自身无辜获罪的愤怨情绪。如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正由于中唐山水诗承于盛唐又异于盛唐的特征,所以研究中唐山水诗背后的时代文化精神显得更加有必要。 2、中唐贬谪文化及其对诗人心理和情感的影响 (1)贬谪文化形成的原因 贬谪文化的形成有外部和内部两种因素。 外部即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在封建社会中,专制主义政治以及君权的集中,导致民主艰难地发展,即使得到短暂发展,比如元和中兴,那也只不过是统治者一时兴之所致,而真正主宰这些士人命运的是君主的利益,甚至乎君主的心情也能翻手为天,覆手为地。 “唐五代三百四十余年间,有姓名可考并有贬地记载的贬官共2828人次。从其分布时期看,中晚唐人次最多;而列前九位者依次为宪宗、文宗、玄宗、宣宗、懿宗、德宗、武后、代宗、高宗诸朝。从其分布地域看,南方是唐王朝流贬官员的主要地区,岭南道、江南西、东道和山南东道因荒远偏僻,更成了处置贬官的首选之地,就中岭南道、江南西道所辖39州共有贬官721人次,占唐五代贬官总数的25.5%,故最值得重视。”“中唐自仙踪至敬宗二十余年是贬官高峰期。中唐虽时间不长,但贬官总数与年均人次都居首位”。(尚永亮《唐五代贬官之时空分布的定量分析》)这样的数据,可谓是道尽了中唐山水诗中诗人激愤悲伤心态的客观原因。 而内部因素则为士人们自身的心理性格,尤其是对于政治的热衷和浓厚的儒家士大夫精神。这种积极用世的心态,往往导致他们对于现实和政治怀有极高的理想和执着。然而他们“执着地坚持真理,追求理想,首先便已单方面地蕴积了与时代文化紧相关联的悲剧性因素”。 中唐许多著名诗人,如“元和五大诗人”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元稹,本身都是极具政治才能,有着崇高治世理想,并且也曾一再位于高位。如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元稹当时积极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提出许多创见,

宋词欣赏论文

宋词欣赏结课论文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苏轼辛弃疾词之比较 姓名:马春燕 学号:2094021590 班级:09级土木工程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苏轼辛弃疾词之比较 摘要:王国维《人间词话》称:"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而缪钺说:“苏东坡词出于《庄》,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虽然两人说法不一,我想这都是有道理依据的,但我更倾向于前者。苏轼在词史上开创性地发展了豪放词,在内容和形式上均做出了突破。他的豪放词风飘逸、高旷,注重“放”。辛弃疾极大地继承了豪放词风,他传奇般的个人经历和家国民族大义深深地影响着他对词的创作,形成了雄浑、慷慨的豪放风格,其词注重“豪”。辛弃疾与苏轼并称“苏辛”,同列为豪放词的代表人物,但辛词和苏词的特色还是有不同。本文从他们的词作入手剖析他们各自词风格的异同。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风格 正文: 从小开始,受老师朋友的影响熏陶,我开始对宋词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当时也只是捧着书朗诵,因为朗朗上口而愈发着迷,却是不知其中深意。但读至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辛弃疾的“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内心都会激荡起汹涌的感慨。东坡和稼轩无异是宋词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豪放派词人。在分析他们之前先来了解一下他们的生平。 我国宋代的苏东坡和辛弃疾,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的风格,既有同,又存异,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

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苏轼是苏洵的次子,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为人宽大如海。苏轼中进士时二十一岁,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哲宗即位后,曾任、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苏轼的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叶燮《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古诗词鉴赏论文

浅析王昌龄《闺怨》 诗歌从形成之初到后来的一路发展其题材一直不拘形式,纷繁多样。闺怨诗就是其中一株奇葩,千百年来这类题材的诗一直层出不穷,在中国古代诗坛上大放异彩。这类诗或寄托着闺妇对出外宦游的郎君的牵挂,或对行军打仗多年却杳无音信的夫君的担忧,或是闺中寂寞凄清之情的排遣。无疑,王昌龄的这首《闺怨》是这类诗的代表。《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枝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的主旨一开始就在题目中点出:开篇就表明这是一首闺怨题材的诗。当然,如果只靠开篇点题这个常用诗歌创作技巧的话,这首诗也算不上什么佳作。下面慢慢道来。只看前两句的话有些令人诧异,因为诗中写着少妇没有忧愁啊,她悉心打扮登上翠楼观赏春景,观赏着这个朝气蓬勃,万物复苏能令人心中萌发出生机,兴起对未来美好憧憬之意的季节之景。其实不然,因为诗题已经暗示了奠定了这首诗的基调,所以很让我们产生疑问,迫切想知道这首绝句的后两句内容。果然,后两句笔锋忽然一转将诗的基调一下拉到主题上了。“忽见枝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少妇在楼上欣赏着春日之景:楼下不远处烟笼杨柳,莺啼鹊鸣之声不时入耳,堤上碧草凄凄,不少情侣骑马踏青打此而过。是啊,又是一年春游时,此情此景,让少妇忽然想起了往年郎君与自己一起郊游嬉戏的场景,往事不自觉地一一呈现在脑海中……多么美好多么令人怀念的时光啊!可惜如今只剩我一人独倚翠楼,夫君一去不觉已经三年了,不知道他过得好不好?他现在是不是也在和我一样触景伤情呢?他是否感受到了千里之外我对他的思念呢?想起当时临行时我对他的嘱咐:“大男儿当志立四方。只盼早日博得功名归来.愿君不负我。”如今他音书未寄,也不知道是否他赢得了功名,对当初的爱情还是否那般坚贞不渝呢?早知道这样,当初就不劝他去寻求功名了…… 诗中以一个“忽”字将女主人公内心表露无疑。她原本以为自己对夫君的思念已慢慢淡去。在这个春日灿烂的日子,兴致勃勃的登楼望景。纵是寻常的杨柳之景也让让她勾起了回忆,使得她本来压抑着的对夫君的思念之情一下子涌出……原来自己对夫君一直惦记牵挂着,那份思念从未淡去。可是如今却……悔恨自己当初劝夫君“觅封侯”。这个“忽”字表明女主人公对夫君的想念并非偶然,而是内心一直有这个想法但被压抑着,如今触景伤情爆发出来了,这也使得前三句与最后一句的衔接不显得那么突兀,使得最后一句的点题是情理之中的,表现出了少妇对出门在外的夫君的深切思念和对当初劝夫君去寻求功名的悔恨。 这首闺怨诗的成功之处还在于突破一般这类诗的写法(从头到尾都是闺怨之词),诗前两句却说少妇是“不知愁”的,她精心打扮了一番登上翠楼赏春。不过后两句却出卖了她内心的情感,她不是真的不知愁,她只是将这份情埋在了心底到现在而触发出来,她的这种闺怨来的更加深沉,更加真切,而是使得这种“怨”并不空洞,更不是无病呻吟。可以说诗的前两句看似是简单地交代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其实是为后句睹景伤情埋下了

高一作文:我眼中的唐诗宋词作文700字

我眼中的唐诗宋词 唐诗宋词充满神奇的色彩,洋溢着艺术气息,在我心中留下挥之不去的光影…… 唐宋时代是中华文化之鼎峰,是我国诗词文化的最鼎盛时期。高适,岑参的边塞长吟,李白的豪情奔放,杜甫的乱世悲歌,王维,孟浩然的田园淡泊之情……灿烂辉煌的诗坛是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王维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让我眷恋与向往,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死护国的精神让我钦佩,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让我向往,而“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又使我饱满伤感,刘禹锡的“沉舟喜欢、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给我哲理的启迪…… 宋代的词从依附音乐唱词发展为独立文体及其提升为一个时代的文学,词人们高奏过悲壮威武的慷慨悲歌,低吟过委婉动人的缠绵情话,形成了豪放与婉约两大牌,再创辉煌。 我向往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悲叹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同感与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我感慨柳永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唐诗短而简洁,佳作纷呈扩大诗的表现力,宋词长而有韵,极富音乐的韵律美,令人回味无穷。两者各具特色,宛如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成为瑰丽的宝藏!

唐诗宋词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段历程,更是一种传奇,集众人的智慧,即兴之作成为一个个永令人陶醉的王朝的代表,指引后来人的学习之道,弘扬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唐诗宋词那或豪情奔放活令人惆怅的意境是否令你身临其境,它们那些鼓励或警悟的语言是否令你有所感悟? 每每读起唐宋词、宋词,我都会有一种全部占有的冲动,我渴望汲取唐诗宋词的精华所在,我渴求从中得到启示和警示,这也许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吧!激发起莘莘学子的求学兴趣,让他们了解我国的古代文化。唐诗宋词,是你,让我心头荡期涟漪……

唐诗宋词阅读论文

唐诗宋词阅读论文作业题 采用抽签取题:每人抽一题。字数不得少于3000字。加封面。 1.唐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对唐诗有何影响? 2.中唐时期有哪些主要诗派?各诗派有哪些重要诗人? 3.以禅法入诗,对丰富唐诗艺术有什么积极作用? 4.谈谈韩愈在诗歌艺术上的追求及其得失。 5.为什么说李白和杜甫代表了盛唐诗歌的最高成就? 6.初唐四杰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 7.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在诗论发展史上有什么贡献?他所标举的"韵外之致"、"象外之象",是一种什么样的审美标准? 8.试述唐代科举制度对唐诗的影响。 9.前人评高适边塞诗“尚质主理”,岑参则“尚巧主景”,试就此举例予以剖析。 10.道教的盛行为什么能激发唐代诗人的艺术想象力? 11.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论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2.试论诗体和词体在文学特征上的异同。 13.试结合作品,分析诗与词外部形式上的异同。 14.试结合作品阐述你对“诗庄词媚”一语的理解。

15.结合作品分析词的语言特色。 16.试结合作品分析王维山水诗的特点。 17.盂浩然的《临洞庭》和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是描写洞庭湖的名作,试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 18.试结合作品分析李白山水诗的特色。 19.试以孟浩然、王维为例,分析陶渊明对盛唐田园诗的影响。 20.结合作品,分析王维田园诗的特色。 21.宋代以言志为主的送别词有什么特色?试结合其代表作进行分析。 22结合作品分析送别诗词中的“南浦”这一意象。 23·试结合作品分析送别诗诃中的“杨柳”这一意象 24.·试结合作品分析咏史诗词的艺术特征。 25.试以王维和李白的作品为例,分析盛唐咏史诗对“诗言志”传统的继承. 26.为什么说咏史怀古诗词是“古”与“今”的结合?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27.唐代的咏物诗具有哪些艺术特点?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28.结合作品。分析优秀的唐代咏物诗是如何实现“不粘不脱”的? 29、唐代咏物诗是如何在咏物中寄托情志的?

唐宋词论文

唐宋词 一.宋词中“婉约”和“豪放”两派代表作家和作品 1.婉约派:“诗庄词媚”,不仅指词在题材上以抒写男女恋情为主,更主要指词的风格。婉约是词的正宗。 (1)柳永采莲令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一叶兰舟,便恁急浆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2)秦观虞美人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清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人断肠。 (3)李清照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4)周邦彦 (5)姜夔 2.豪放派:打破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开拓词的内容,提高词的意境,开创了一种新的豪放风格。 (1)苏轼蝶恋花 花退残红春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春秋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2)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二.唐宋词的发展脉络 词是唐时兴起,宋代繁荣的一种新兴歌诗,最初称“曲子词”或“曲子”。词体虽句式参差,但“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唐代“燕乐”兴起,追求享乐的社会风气导致了以娱宾遣兴为目的的曲子词流行,吸引文人参与创作。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二词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唐时张志和的《渔歌子》、白居易的《忆江南》是词中小令的杰作。后经温庭筠、李煜、冯延巳等发展,到宋代迎来词创作的高峰。 北宋前期的词坛,承续晚唐、五代,以欧阳修、晏殊为首的文人代表在词中主要反映贵族士大夫闲适自得的生活及其流连光景,伤感时序的愁情。 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组织较为复杂的内容,用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声誉。柳永善于化旧曲为新声,创制大量的篇幅较长、句子错综不齐的慢词,使词的体式趋向完备了。 北宋苏轼高举创新的旗帜,首先打破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开拓词的内容,提高词的意境,开创了一种新的豪放词的风格。苏轼“以诗为词”,不仅用诗的某些表现手法作词,而且把词看作和诗具有同样言志的作用,使它具有较以前宽广得多的社会功能。他特别重视词的文学方面的意义,不把它作为音律的附庸,不让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受损害,给词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周邦彦以高度形式格律化被称为“集大成”的词人,他的词精于词法,在词的写作技巧上有所提高,开了长调咏物的风气。周邦彦精于音律,在词律方面起了规范作用,使词的语言风格趋向典雅、含蓄,受到文坛词人的推崇。 词到南宋发展到了高峰。中原沦陷和南宋偏安的历史巨变,激起了南渡词人的爱国觉悟,整个词坛的面貌为之一新。此时,在士大夫阶层里涌现出一批坚决抗敌的词人,如岳飞,张孝祥等人,他们的作品表现爱国情感,气势壮大,对于豪放刚健的新风格的形成,有一定的贡献。辛弃疾、陆游两个伟大的作家,进一

关于唐诗宋词的作文

关于唐诗宋词的作文 关于唐诗宋词的作文.“品味宋词” 关于唐诗宋词的作文.“品味宋词” 品味宋词 一曲终了一曲又起,一浪将覆又涌一浪,历史的曲子中隐藏着多少华词壮语,历吏的曲子中又包含舌多少婉约英豪。 -―题记 不知何时,曾掀开宋词的面纱,透过面纱,去品味那遥远的历史,遥远的人生。 唐宋八大家,豪放一词客,在月儿的清辉下,吟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婢娟”。明月高挂,此时的愁绪也化作片片月光,寄去那遥远的相思。你的豪迈,你的豁达,充满了整个词章。你就是,词坛才子――一苏东坡。 怀才不遇时,你吟出“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你吟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何等气势,何等豪壮!冲破了几千年的时光仿佛还能听见那锣铬有力的回声……汹涌澎湃的宋词激流,冲出历史的三峡,也有婉约清丽的时候,也有凄婉低吟的幽幽之声。这声音的歌唱者,正是易安居士――一李清照。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目睹秋日残花的你,燃起香炉,孤单地守在家里,西风卷帘,好一个“人比黄花

瘦”。 不知是你铸造了离愁,还是离愁铸造了你,在厚厚的宋词中,却往往抽出一卷离别愁绪,以至于怎一个“愁”字了得! 不管是“绿肥红瘦”,还是“莫道不消魂”,如此的如此,怎能不让人凄凄惨惨戚戚。你将你的后半生用眼泪凝聚了一汛清泉,这汛清泉幽咽历史的时空过滤出来的只剩)国破家亡的悲愤低吟,穿过,之声。 银河隔断了鹊桥年次的见面几许伤感天上的,, 一一,,却引出另一位词人――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倘若没有了云,没有了星儿,弄的什么巧义传的什么恨?“全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元数”,让多少人留恋和传诵。 柳巷街头,柳树旁的柳木凳上,一位姓柳的人独自喝着酒,天上下着雨,他也不管,骨子里透出一种放荡,一种不羁。他就是科考不第,只能“奉旨”填词的柳三变。“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此时骤雨初歇,虽饯饮于都门帐,但心头却是那样杂乱元绪,乘坐的虽是兰舟,但也不知道它发向何处,只知道“执手相看诅眼,竞元语凝喷”。清秋节的冷落让你放荡不枫,柳岸边,你感到的只是晓凤残月,透过那良辰,那美景,将你自己的风情说给了历史。历史不会倒流,那雕弓,那西风,那残月,以及那清秋,塑造了一个诗词荡

高中生议论文范文:飞翔在唐诗宋词里

飞翔在唐诗宋词里 是谁唱起黑色的挽歌,是谁建起白色的村落,我飞翔在这矫若惊鸿的唐诗宋词里,寻找我那随时播种随时开花的古典情结。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偏爱那“一处相思,两处闲愁”的黯然情怀,持有这“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点点哀绪。看不见的是你的样子,说不表的,是你的容颜。淡淡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让这宋词别有的朦胧愁情别有一番情味地在心头。看见的,消失了;既来的,离去了。“远方的弟弟,你还好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如是说到。好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知道那些梦里不知身是容的人儿听到这句话,会扬起怎样的尘埃。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你是在安慰我,让我不要为朋友的离去而怅惆若失吗?是啊,“海上井明月,天涯共此时。”尽管墓霭沉沉,但仍楚天阔。千言万语,道不尽的,是满腔的壮志豪情;低眉信手,弹不尽的,是彻夜的无尽哀愁。走在生命的路上,撒下一粒粒离愁别绪之种,用一滴滴春光秋月般的雨露浇灌出一片片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演绎出一幕幕的良辰美景!唐诗里的意蕴,亦不比宋词少几分唯美恬淡。宋词中的典雅,亦不比唐诗少几点雄浑壮丽! 飞翔在这古韵十足的唐诗宋词里,不免有些感化。一举手,一股足间,撒下的,就是片片奇美之花,溢放出斑斑夺目之光彩。我的古典情结,在其中应运而生。春花殷实,夏夜逸趣,秋叶静美,冬装素洁,唐诗宋词,常给我无尽的美感,谁说距离不是美,谁说无规矩便不成方圆,谁说遗憾不可挽回,谁说错误只能贬责……信手捻来的石破天惊,续续耳语的女娲炼石,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淡淡忧愁,不念朝朝暮暮,只求此情久长的

宋词鉴赏 期末论文

上海外国语大学期末论文宋词鉴赏 宋词中的浪漫爱情 作者: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时间: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引言 (3) 正文 (3) 一.少女.怀春 (4) 二.情殇.离别 (5) 三.爱恨.相思 (6) 四.生死.执念 (7) 结论 (8) 参考文献 (8)

摘要: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爱情可以是少女怀春的美好青涩,可以是情殇离别的悲凄伤感,可以是爱恨相思的缠缠绵绵,可以是生死执念的坚贞不渝······种种爱情都可以在宋词中找到对应,种种恋人都可以在宋词中体味深情。 关键词: 宋词,爱情。 引言: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而爱情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一棵常青树,当仁不让地在宋词中绽放出别样的风采。本文将就“爱情”这一主题,以李之仪,柳永,苏轼和李清照等著名词人的优秀诗篇为代表对宋词”进行探究。 宋词中的浪漫爱情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现代社会纷纷扰扰,匆匆忙忙,每当白天的忙碌沉入夜晚的宁静,我常会想起那些在青葱岁月里读过的宋词,那些温婉美好的爱情之词总会如一眼淙淙的清泉流入我的心田。都说“唐诗重情,宋词重理”,其实宋词中的情未尝不丰富,就比如这些宋词中的种种爱情就是这么多

样而细腻。 一.少女·怀春 一个豆蔻年华的少女加上一段青涩美好的爱情无疑是最牵动人们内心的。对已然老去的人们来说,那是他们最值得追忆的岁月;对于正值年少的人们来说,那是他们现在最宝贵的财富。文学作品中不乏此类作品,而宋代词人李清照之作无疑是最出挑的。 李清照,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虽然晚年遭遇坎坷,情感不顺,但她曾经豆蔻年华时的少女情怀经其之笔写出却是那么得如梦如幻。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多着笔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点绛唇》一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上片写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词中“慵整”“袜刬”“金钗溜”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特别是“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一句。“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这种少女怀春

唐诗宋词鉴赏论文

唐宋诗词鉴赏期末论文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唐诗、宋词各领风骚数百年,其实从广义上讲,词只是诗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而已,但其实在我们现在看来,诗和词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诗和词的区别主要是在起源上就已经很明显了,再加上它们所被推崇的时代不同,这才导致了诗与词在外部形式,题材内容,以及抒情风格等方面有了一些差异,但究其根本还是起源。 先讲宋词的成就。 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重要代表。他长期在都市里生活,作品多表现城市的繁华和男女的悲欢离合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的孤寂与乡愁。他的词作,多采用俚俗口语,通俗生动,“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因而流传很广。他的词作,还大量融入铺叙的成分,不仅扩大词的境界,也为元曲的发展开启了门径。苏轼是北宋中后期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他的词作题材十分广泛,大大拓展了词的内容,并以豪迈奔放的感情,为词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是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善于用白描手法、浅白词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南宋的辛弃疾和诗人陆游,主张积极抗金,作品都以豪放为主,深刻地表达了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最具代表性、成就最高的词作家,教材还在“历史纵横”小栏目和图注中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必须指出的是,宋代的豪放派作家,作品以豪放为主,但也写出一些非常动人的婉约词,并非只是一味地豪放。 再来看看唐诗的成就。 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风貌、代表盛唐诗歌高度艺术成就的,是伟大诗人李白。李白是一位性格豪迈、感情奔放、不受拘束而又向往建功立业的诗人。他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神采飞扬,充满理想色彩。他的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极大地丰富了古体诗的表现技巧,把乐府诗的写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的七言绝句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一起被后世推为唐人七绝的代表作。他的诗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爆发式的抒情、变幻莫测的想像和明丽的意象。他把乐府和歌行写得有如行云流水,感情喷涌而出时,便如黄河之水,奔腾千里,一泻而下。他生于盛唐,感受着盛唐昂扬的时代精神,晚年又亲眼看到唐代社会的衰败,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巨大反差。他的诗里既有建立不世功业在指顾之间的信心,又常常有愤慨不平和对于朝廷黑暗的抨击。他曾经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他以为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得意扬扬。不久被权臣毁谤,被逐出朝廷,他才明白朝政其实已经腐败不堪。他说自己是“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有才华而不得重用;而痛斥那些庸才却春风得意,“骅骝拳不能食,蹇驴得意鸣春风”,直骂那些奸佞之徒“董龙更是何鸡狗!”即使处在失意的境况中,他也不忘报国。安史乱起之后,他前后两次从军就是证明。他的诗想像瑰奇,常常想人所想不到处。前人评他的诗,说是“发想无端”,《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例子。在想像之中,又常常带着夸张的成分,写愁生白发,说是“白发三千丈”;写庐山的五老峰,说是:“青天削出金芙蓉”;写黄河,说是“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他是一位富于想像的诗人,他的诗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又由于他性格开朗豪放,他的诗意象明丽清新、色彩鲜艳。他纯然是一位天才的诗人。

唐诗宋词论文

唐诗宋词的美 流淌的历史长河淹没了无数的王朝,然而不曾磨灭的事文化的梦,奔腾的黄河之水讲述着中华五千年璀璨的文化,犹如绵延至群山,在唐宋时期奇峰突起,高耸入云,形成唐诗宋词两座高峰,因为他们的成就,中国才当之无愧的称之为“诗国”,诗词才成为中国文学最辉煌的部分。唐诗宋词加《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可以“颉抗西域”的主要资本。虽然时间改变了许多,泯灭了不知多少的富华,然而经典未曾消失,时间的沉淀孕育了文化的内涵,使之永恒不朽。 唐诗与宋词历来并称双绝,是中国古代文学阆苑里的两朵奇葩,以奇崛的姿态、脱俗的神韵争奇斗艳,代表了一代文学之胜。从古至今,唐诗、宋词蕴涵着的深沉的思想、挺拔的风骨、婉约的情致、诚实的品质,始终散发着无尽的魅力,以其卓越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两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辉煌。 唐诗 唐诗的形式而言,及其大成,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七言还发展为歌行体,中唐有发展为元和体,乐府又发展为新题乐府。尤其是五七言律诗,但唐代定型,成为官定考试及竞赛的诗题,人人能作,争奇斗艳,异彩纷呈。六言诗.词在唐代也有时创作,中唐晚期以蔚然为大国。 唐诗的体裁和类别

唐诗主要可分为律诗、绝句、古诗三大类。律诗、绝句、古诗又各分为五言、七言。如在格律上区分,可分为古体和近体两类。古体诗用字不讲平仄,句数多寡无定(但须偶数句),押韵可通可转,不受束缚自由地抒写。 近体诗(包括绝句、律诗和排律)用字讲平仄,句数有一定,讲究用韵,讲求对仗,有一定的规律。格律的基础在字调的平仄;字调有平上去入四声。上去入是仄声。因格律很严,故称律诗。 律诗:是四联八句, 五言的称为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的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一、二句为“首联”、“头联”或“起联”,三、四句为“颔联”或“前联”,五、六句为“颈联”或“后联”,七、八句为“尾联”、“末联”或“结联”。二、四、六、八句的末字同韵。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排律:也称长律。它是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每首句数不限。每句用字平仄有一定,双句末字须押韵。 对仗: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绝句的两联也是可对可不对。排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最后一联不对,以便结束。 对仗的特点是:1.字数要相同2.句法要相同(词性要相对)3.平仄要相反。 押韵: 1.开始的第一句与第二句可以连接用韵,其余都只限隔句用韵,亦即偶数句用韵。

唐诗宋词鉴赏论文_从“独上兰舟”到“人在何处”

从“独上兰舟”到“人在何处” ——品味李清照心中的“赵明诚”和宋王朝 李清照,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最杰出女性之一,却素来受到争议。有人说她身为封建女性,仅仅生活在狭小封闭的小圈子里,关心的只是儿女情长,爱恋的只是家中夫君。确实,李清照的特殊身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她的创作题材。但她绝非普通妇人家,她的词作从早期描写夫妻柔情和生活闲情,逐渐过渡到晚期展现国家危亡,倾诉人生不幸这一主题。本文将就这两个时期的典型作品论述李清照坎坷人生中词作风格的前后变化,以及她真实自然的写作风格。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是李清照早期为怀念离家远行的丈夫赵明诚而作的一首抒情小令。青梅竹马的丈夫外出求学,作者独守空房,空寂惆怅而无法排遣。瑟瑟秋风吹过肩头,遥望天边,更生凄凉。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荷残香消,光泽如玉的竹凉席顿显冰凉。秋意袭人,怀想远方夫君,睡意便无。轻轻脱下薄纱罗裙,独自泛起一叶扁舟。不知何来,不知何往。谁知这辽阔湖面上的小舟,却载不了许多之愁。相爱相恋的爱夫突然远行,这孤苦,这寂寞,却只能对这平静的湖面,无声地倾

诉。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鸿雁归来,划过女主人公的上空,却又飞走。那不是日思夜想的丈夫,幻想着雁儿寄来丈夫的家书,想着想着,月已高悬,银白色的月光,洒满夜空下独立的西楼。遥望西楼,恰似思妇,独立寒秋,等待着归人,等到的却只是夜夜降临的寒冷的月光。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逝去的青春年华,竟似凋谢的花瓣飘零,而久别的丈夫,也似秋水般自在流远。自然界的新旧更迭,是无法阻止的,而人生亦如此。远去的人定将远去,只耐得孤房厮守,只耐得银发泣泪。然虽身居两处,夫妻却共有一种相思愁。这愁愁得真挚,愁得欣慰,愁得令人心里一暖,却不知愁苦之人内心之寒。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只要丈夫未归,怀念之情就无法消除。日日在想,抑制自己不去想,却发现这思愁阁不下,不在眉头,便在心头。这与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本词的点睛之笔。它的直接,毫无保留的抒情,却更有愁情抒发不尽之感。 一曲一剪梅,一把辛酸泪。这爱情是令人向往的,共同的理想和事业的基础,让两个人生死相依,互相牵挂。而这种男女间的细腻柔情,也只有真正以一个女人的视角来描写,才真切动人,才令人信服。有人疑惑李清照的词并不像屈原的赋、李白杜甫的

作文之品味唐诗宋词

品味唐诗宋词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文人灿若星汉。白云般出世,春雨般入世。他们用自己旷达、豪迈的胸怀肆意书写着豪情壮志,勾勒出一幅幅清幽空灵的传世名作,语重心长地道出世间沧桑,天道无常。以对自然风景的写意朝觐生命的壮丽。 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文人们撑起一片底色常青的天空,满天星斗。我怀着无比的敬意揽下其中最眩目的两颗星辰:唐诗,宋词。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你是否已经从滚滚历史长河中,聆听到他豪放不羁的呐喊?提起唐诗,少不了的是李白,那个“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谪诗仙,那个伫立风雨中的飘逸的骚客,那个贵妃研磨、力士脱靴的狂傲诗人,一个传奇,一个陨落的不世之才…… 长安回望绣成堆,你是否能想象盛唐时的繁华景象,无数诗人们的豪情壮志便湮没在长生殿上的软语呢喃中。那“寂寂江山摇落处”的风急雨骤终究敌不过贵妃妖娆的“回眸一笑”,可那“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倾城之貌,却最终埋葬了一代江山,一曲《长恨歌》最终为这段为世人所称道的爱恋划上句号。无数的诗人在那“厩马肥死弓弦断”的年代,傲然挺立,弃笔投戎,挺拔为一介武将,铮铮的誓言萦绕于玉门关外。“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句豪言壮语化作斗志印入血肉之中,一颗颗赤子之心碰撞出厉声呐喊。那些诗意磅礴如喷发岩浆的歌者们以乱世为舞台,用战士们的血汗谱写出一首首边塞诗歌,鼓舞着他们悸动的心。 无论是豪迈、繁华抑或是悲壮,一切皆是唐诗的魂,为我们述说着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悲歌。 “以月为容,以柳为眉,以玉为骨,以冰为肌,以词为心。”只因这一段话,

我迷上了宋词。 一字一句地细细品读,余韵悠扬,一言一语之间无不洋溢着词人的心意。不仅仅是伤春悲秋的哀怨,更有“聊发少年狂”的豪迈,“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壮烈,一切都激荡着我的心,仿佛心中的一根弦,有了惊叹的弦音,我为之陶醉。 撑一叶轻舟,转过秦淮河畔,你是否听到岸上的歌女低唱《后庭花》,那被称为亡国之音的靡靡之声。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南唐李煜,一个生错帝王之家的词人,一个让我无法去忘怀的人。倾心“落花流水”,垂泪“故国难现”,忧思“梧桐深院”的亡国之君。在北宋兵马的凌厉攻势下,承受着南唐迅速灭亡的苦痛,终以脍炙人口的“一江春水”换取一杯毒酒,化作无尽的哀怨。诵读之间,不禁潸然泪下,心绪如同疯长的蒿草,似乎一刹那间填满,又被抽空。闭眼,感动着,品味着,陶醉着…… 黄昏时分,当天际晕染开一片暧昧的嫣红,手捧一本唐诗抑或宋词,轻吸一口气,翻开泛黄的纸张,淡淡的书香,携着情结入梦——扬鞭策马驼铃古道,玉骢踟躇杏花江南。 远处,一阵书香飘来,香如茉莉却又淡如芷兰。那书香,从一千多年前的唐王朝飘来,从烽烟四起的战场飘来,从青山绿水的大自然……在那个诗的王朝里,我们嗅着阵阵诗香,品读着诗一般的生活,诗一般的人生…… 诗里,我们读出了盛唐的精神,盛唐诗人所独有的高昂向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说的是一种超然的自信,像阳光下的花香四溢;“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道的是不畏艰险孤愁的侠客般的豪迈,如大山里飞舞的雪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抒的是男儿救国的一腔热血,一片赤诚……唐诗,让我们看到了多少诗人的抱负与志向。

唐诗宋词论文

我看苏轼 数千年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太多诗词文豪,但在大浪淘沙中,真正青史留名,登临巅峰者,不过寥寥数人,论诗,首推李太白,“千古谁堪伯仲间”,但论词,我以为,舍苏东坡世上如他能几人。 蔡嵩在《柯亭词论》有云:“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若徒袭其外貌,何异东施效颦。东坡小令,清丽纡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设非胸襟高旷,焉能有此吐属。”其对于苏词的风格描述是极为到位的,核心就是一如既往的豪放旷达,意境深远。我对于苏词,印象最深的有三首,一首为《水调歌头》,其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更是为人津津乐道,千古绝响。另一首为《定风波》,最有感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最后一首为苏轼为悼念早故妻子王弗所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其字字珠玑,感人肺腑,用情之深不知催泪多少感性之人,甚至于对于我这类年轻人来说,细品慢读一遍下来,至于深处,也如鲠在喉,不禁润湿眼眶。从苏轼的诗词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觉到其起起伏伏的坎坷命途,前期如《水调歌头》等作品,虽然诗人仍不得志,但也还有把酒以问青天的闲情逸致,然后期羁旅漂泊,其更趋向于一种困境中的大彻大悟,于风雨中拄杖前行,结合自身悲惨境遇悼念亡妻,看透官场仕途的转变。对此,我们不得不佩服的是,苏轼天生仿佛就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从他的诗词中,对于困境,不是那种认命的无奈,而是总是一种放开的自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毫无疑问,一个诗人诗词风格的养成和成就与其个人的境遇是分不开的。苏轼的人生总的来说经历有三起三落,我们且说说这三落,一落因著名的“乌台诗案”大难临头被贬黄州,东坡有感而发,叹道:“黄州真在井底”,字号“东坡居士”也在此期间而始。二落因与太后和司马光政见不和主动请辞,知难而退任杭州太史。三落也是最后一落,被哲宗一贬再贬直至贬无可贬的天涯海角,也就是今天的海南省境内,后遇大赦,却卒于途中。但他在生命的最后那几年,仍能自咏:“我心本如此,月满江不湍”。而苏轼在经过多次大起大落后,胸中郁积着无数要说的话,达到其创作激情的高峰。他一面在诗中倾诉自己的不得抱负,一面又在张罗日常茶饭的生活中寻找淡泊自得的喜悦,怀古通幽,以保持心理平衡。在这些年中,他刻苦读书,因而在知识方面有了新的拓展。又由于 "乌台诗案"等给他打击很大,从而他深深体会到自己在做人方面有些欠缺,因而写了不少与修养有关的诗词文章,来阐发自己旷达的人生态度。在此过程中的苏轼,不仅在文学艺术的造诣上逐渐达到顶峰,而且在做人的原则上也进入了极高的境界。 在苏东坡的身上,其最闪亮的人格魅力无疑恰恰就是他那无可救药的乐天之意,通达于世。我也曾深受其影响。记得我高三时曾效仿其风格,有一拙作如下:“天气初晴,阴云微消,才上眉梢。岂料得一纸成绩,诈惊,叹差差差!也罢,万里晴空自是好,纵黑云压地,谁怕?且走着,学个两三分东坡,哪管他风雨雷电交和加。最是意气风发,明日,试天下。”东坡的词,读着我便是欢喜得紧的,那种行云流水,由心所发的洒脱,丝毫不显得娇柔做作,是所谓真正情之所至的大自在。或许前文我说的有些不太准确,据考究,苏轼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诗词并不多,反倒是偏显婉约风格的诗作占了其传流作品的大多数,如“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之类,倘若不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