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鉴赏论文_从“独上兰舟”到“人在何处”
有关李清照的论文

有关李清照的论文篇一:李清照小论文高一 5 杨维晨李清照及其诗浅谈内容摘要:一、相关简介 1.李清照个人简介 2.靖康之变 3.婉约词二、李清照诗中的常用意象1.花的意象美 2.雨的意象美三、李清照前后诗词的比较 1.天真少女的貌态2.深闺思妇的形象 3.国破家亡的愁绪 4.惦念故乡的情怀四、结论附:参考文献资料相关简介 1.李清照个人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
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
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
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也很有文学修养。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
两人都十分喜爱收藏古文奇字,十分琴瑟和谐。
可之后赵明诚的父亲在官场上失利,于是李清照随赵氏一家回到在青州的私第,开始了屏居乡里的生活。
此后几年,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生活十分幸福美满,他们共同收藏了许多文物古器,同时在李清照的襄助下,赵明诚也大体上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
李清照44岁时,发生靖康之变。
是年三月赵明诚因母亲死于江宁(今南京市),南下奔丧。
当李清照押运15车书籍器物,行至镇江时,正遇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而去,而李清照却以其大智大勇在兵荒马乱中将这批稀世之宝,于建炎二年(1128年)春押抵江宁府。
不幸的是,由于途中感疾,赵明诚竟于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
赵明诚卒后,李清照大病一场。
颠沛流离中,所余文物又散失大半。
孤独无依之中,李清照再嫁张汝舟。
张汝舟早就觊觎她的珍贵收藏。
当婚后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便大失所望,随即不断口角,进而谩骂,甚至拳脚相加。
张汝舟的野蛮行径,使李清照难以容忍。
后发现张汝舟还有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罪行。
唐诗宋词论文

古诗词鉴赏论文:aiqingshi在中国,凡是稍通文墨的人,没有不喜欢唐诗的。
唐诗的魅力在哪儿?我觉得艺术之美是诗词最吸引人的地方。
以最切近而又最神秘的方式伴随着人类精神的历史,以最明显的表象和最莫测的本质挑战着人的智慧,以最崇高的承诺和最艰苦的承受塑造着人的心灵,因一个字麾集无数天才的激情:美。
唐诗宋词便是这历史长河沉淀出来最美的结晶,是美的化身。
诗歌中的色彩之美极大的吸引着我们的眼球,激发起我们的联想,带给我们一个色彩鲜明的的美丽世界。
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体验。
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斩醅酒,红泥小人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一首相饮的小诗,其诱人之处,正在于“绿”酒、“红”炉两种色彩的和谐配合,在天寒欲雪的背景下,产生了一种亲切而温暖的情味,仿佛在向客人含笑招手。
构成了一幅和谐温馨的画面。
色彩的组合给唐宋诗词带来了浓郁的画意和鲜明的节奏。
“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在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正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诗人爱用鲜明的对比色,来增加感情色彩的浓度。
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美,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的姿色风韵,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些佳句都是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诗人的情感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
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仿佛可以使人触摸,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也给我们一幅鲜明美丽的图画。
还有一种色彩的暗地对比,初看似不觉得,一加玩味,就感到富有含蓄的画意美。
杜甫的“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上句明言“黑”,下句暗点“红”;四野黑云中闪烁着一星渔火,以黑衬红,所以感到特别明亮。
钱起的“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两句都未明写色彩,而雨后之竹含“翠”,夕阳在山见“红”,仍暗寓鲜明的色彩对比。
走在唐诗宋词里的作文

走在唐诗宋词里引言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经久不衰地影响着后人。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唐代和宋代的文人雅士们留下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代代传诵。
每当我翻开唐诗宋词的一页,仿佛置身于古人的时代,感受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本文将以个人的角度探讨走在唐诗宋词里的感受和体会。
唐诗宋词的韵味唐代的诗歌以其豪放、奔放的风格著称,而宋代的词则更注重细腻、婉约的情感表达。
这两个时期的作品都有着独特的韵味和情韵,深深地吸引着我。
在唐诗中,我最喜欢的是杜牧的《秋夜将晓》。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中的静寂与孤独,让人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交融。
读完这首诗后,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清静的秋夜,听到了虫鸣鸟叫的声音,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
这种韵味和情感在其他唐诗中也能够找到,让人沉醉其中。
而在宋词中,我更加倾心于苏轼的作品。
他的词语简练,却又富有意境。
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词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首词通过对明月的描绘,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无尽的想象。
读完这首词,我仿佛看到了明亮的月光,感受到了苏轼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细腻而真挚的感觉令人陶醉。
唐诗宋词的情感唐诗宋词中融入了许多诗人们对生活和情感的思考和表达。
这些情感丰富多样,从忧伤到欢乐,从爱情到友谊。
每一首作品都像是诗人内心深处的心声,让人感同身受。
比如,在杜甫的诗中,常常出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思考。
他的《登高》一诗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一描写充满了忧虑之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动荡和混乱。
读完杜甫的诗,我不禁为古人的遭遇而感到心痛。
而宋词则更多地展现了词人对爱情的追求和情感的表达。
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是一首表达忠诚与悲壮的词,词中流露出对国家的深情和对理想的坚守。
这种激情和爱国之情让人动容,在读完这首词后,我不禁为古人的忠诚荡气回肠。
对唐诗宋词的思考唐诗宋词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古人思想和情感的结晶。
唐诗宋词心得体会的论文

唐诗宋词心得体会的论文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我通过研读唐诗宋词,进一步了解了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也领悟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首先,唐诗宋词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些作品以其简洁明了的文字、优美动人的词藻,描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传递了人类的情感和感悟。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徐陵的《白日依山尽》中写道:“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使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辽阔和宏伟。
这些诗句通过精准的语言表达和真切的感受,让人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和情感上的享受。
其次,唐诗宋词蕴含着深邃的思想。
在这些作品中,诗人们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社会等方面的独特见解。
他们关注现实问题,探索人性和社会的本质,表达出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追求。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表达了人生短暂,人们应当珍惜时光的观点。
这些作品通过诗人的深思熟虑和对人生的思考,使读者得到了启示和思考。
再次,唐诗宋词传递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在这些作品中,诗人们通过深刻的描写和诗情画意的叙述,表达了自己对于爱情、友情和亲情的感受。
他们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真实的情感体验打动着读者的心弦。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些作品中传递出的情感深深地触动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在阅读中温暖而感动。
最后,唐诗宋词体现了高尚的价值观念。
在这些作品中,诗人们表达了自己崇高的道德理想和人伦关系的追求。
他们反对奢华和享乐主义,并提倡节俭和淡泊名利的精神。
他们对于社会现象和人生境遇的批判和反思,表达出了对于人类精神追求的坚持和向往。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通过表达对于进取和超越的追求,传递了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念。
在唐诗宋词里孤独漫步 作文精选

在唐诗宋词里孤独漫步 _作文精选“抄袭、剽窃、盗版、作弊、考试泄题”作文题目:在唐诗宋词里孤独漫步作文内容: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不同于现代诗词,唐诗宋词透过文字传达了诗人们的内心世界,也透过时间传达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
读唐诗宋词,就像是在和诗人们进行一场心灵的交流,沉浸在他们的世界中,感受着他们的情感,体味着他们的心境。
在唐诗宋词里漫步,是一种孤独的享受。
那些古老的诗句,似乎把你带到了一个遥远的时空。
你可以在诗句中感受到诗人们的孤独和寂寞,体会到他们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你可以在诗句中探寻到更深的内涵和更广阔的意义,也可以在其中寻找自己的灵感和启示。
读唐诗宋词,不仅需要情感的投入,还需要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历史知识。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艺术表现和精神追求。
通过对唐诗宋词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也可以更好地体验诗歌艺术的美妙和魅力。
在唐诗宋词里漫步,需要一颗宁静的心。
唐诗宋词是一种对心灵的磨练和洗礼,需要用一种安静的心态去领悟和欣赏。
唐诗宋词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需要用心去品味和理解。
只有在心灵平静的时候,才能更好地感受到唐诗宋词的美丽和力量。
在唐诗宋词里漫步,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唐诗宋词蕴含着诗人们对于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也蕴含着他们对于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读唐诗宋词,可以从中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在唐诗宋词里漫步,是一种心灵的放松和愉悦。
唐诗宋词是一种对心灵的抚慰和治愈,可以带给我们心灵上的愉悦和感受。
读唐诗宋词,可以让我们放下疲惫和烦恼,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在唐诗宋词里漫步,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产。
通过读唐诗宋词,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古代文化的伟大和精髓,也可以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
语文论文(浅析唐诗与宋词的不同风貌)

浅析唐诗与宋词的不同风貌关键词:唐诗,宋词,文学特征,色彩描绘,艺术魅力摘要: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文化底蕴也是值得后世一直发扬下去的。
特别是唐宋时期的唐诗宋词更是把中国古代文化推向更高一层,但是虽然我们常把二者提到一起,他们之间区有着不同的特征和风貌。
本文就二者在特征,色彩描绘,和艺术魅力等方面做了阐述,说明它们的各有千秋。
正文:引言: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
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
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然而其风貌却各有千秋。
一、唐诗宋词说法的由来: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
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於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
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词最初主要流行於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
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
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和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词终於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
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
走进唐诗宋词作文(精选10篇)

走进唐诗宋词作文走进唐诗宋词作文(精选10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走进唐诗宋词作文(精选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喜欢宋词!便经常走进宋词。
走进宋词,我了解了豪放着的激昂,明白了缠绵中的婉约。
走进宋词,我明白了“少年不知愁滋味”的顽皮,也明白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奈。
走进宋词,我了解了苏轼的苦闷,哀伤了李清照的凄婉,品味了柳永的细腻。
走进宋词,便也就走进了词人。
词人的一喜一忧,一离一聚,一生一死,一情一爱,一心一意都在词中展露无疑。
苏轼泛舟赤壁,留下千古流传的名篇《赤壁怀古》,词风豪放却蕴含哲理,苏轼定是一个性情刚直,正气浩然的词人吧,不然怎能写出如此雄放的词来?然而当我吟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又惊讶于他凝重的思想,多情的笔调,理性的眼光。
走进宋词,便走进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痴情;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精忠;辛弃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
走进宋词,便走进“愿我如水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的完美爱情。
宋词是宝,宋词是我们身心修养的一部分。
走进宋词,我们的心将越来越美,我的思想也将越来越成熟。
嫣然摇动,冷香飞上宋词。
唐诗宋词在我国文学史上犹如两颗明珠熠熠生辉,它以多姿多彩的语言呈现出美丽的风格,向后人表述着超越苦难、豁达开朗的哲人胸襟和高洁的人格魅力;投射着古人热切关怀国家民族命运的情怀、折射出诗人在那个社会环境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走进唐诗宋词,和李白共邀明月,与杜甫忧国忧民,同辛弃疾慷慨激昂,和苏轼笑傲词坛,共唱“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豁达爽朗的曲调。
走进唐诗宋词,我们感受到了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愁苦;仿佛看到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豪气;听到了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
我眼中的唐诗宋词作文700字

我眼中的唐诗宋词作文700字我眼中的唐诗宋词作为一个高中生,我一直以来都非常喜欢唐诗和宋词。
在我的观察中,唐诗宋词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
仔细品味唐诗宋词,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其中的人生智慧,指引我们走出一条充满文化底蕴的路。
下面,我来谈谈我眼中的唐诗宋词。
唐诗宋词代表着中国文化的高峰,能够通过字里行间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情感、文化和生活。
他们以深刻的思想和精美的语言抒写了他们从容不迫的人生观和博大深邃的哲学思想,其中对于“忧国忧民”的态度和对于生命的独特见解是我最为欣赏和赞赏的。
唐诗宋词家喻户晓,真正达到了「诗为国韵,词为民声」的地步,成为一种文化信仰和传承。
举个例子,唐代诗人王之涣有《登鹳雀楼》这首名篇,这首诗主要反映的是诗人在登高远望时对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人生境遇的深入思考。
诗中“百川日东流,两岸日东流”等用典,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物我两忘,展现出巨大的哲学深度。
同样在宋代,苏轼的《赤壁赋》中讲述了他对于历史、战争和人生的认识,赋文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话更是表达他对于权贵社会的鄙夷,以及对于个人自由和尊严的追求。
总的来说,唐诗宋词不仅有思想深度,文化内涵,还有语言艺术上的魅力。
他们在"曲高和寡"的集体下披荆斩棘,展现出了独特的个性特点,成为中国文学的珍品产物。
而我认为,唐诗宋词的重要性在于能从中得到怎样应对生命、如何欣赏人生的哲学思考,进而启迪灵魂,指导我们生活。
此外,唐诗宋词的语言也很美妙。
他们能够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博大的思想和深刻的感情,而且他们的用词精准,韵律优美。
这些诗句在语言表达方面具有极大的表现力,能够在我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感染我们。
总之,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
唐诗宋词以朴素深刻的哲学思想、瑰丽生动的语言、独树一帜的个性特点,成就了中国诗词的辉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独上兰舟”到“人在何处”
——品味李清照心中的“赵明诚”和宋王朝
李清照,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最杰出女性之一,却素来受到争议。
有人说她身为封建女性,仅仅生活在狭小封闭的小圈子里,关心的只是儿女情长,爱恋的只是家中夫君。
确实,李清照的特殊身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她的创作题材。
但她绝非普通妇人家,她的词作从早期描写夫妻柔情和生活闲情,逐渐过渡到晚期展现国家危亡,倾诉人生不幸这一主题。
本文将就这两个时期的典型作品论述李清照坎坷人生中词作风格的前后变化,以及她真实自然的写作风格。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是李清照早期为怀念离家远行的丈夫赵明诚而作的一首抒情小令。
青梅竹马的丈夫外出求学,作者独守空房,空寂惆怅而无法排遣。
瑟瑟秋风吹过肩头,遥望天边,更生凄凉。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荷残香消,光泽如玉的竹凉席顿显冰凉。
秋意袭人,怀想远方夫君,睡意便无。
轻轻脱下薄纱罗裙,独自泛起一叶扁舟。
不知何来,不知何往。
谁知这辽阔湖面上的小舟,却载不了许多之愁。
相爱相恋的爱夫
突然远行,这孤苦,这寂寞,却只能对这平静的湖面,无声地倾诉。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鸿雁归来,划过女主人公的上空,却又飞走。
那不是日思夜想的丈夫,幻想着雁儿寄来丈夫的家书,想着想着,月已高悬,银白色的月光,洒满夜空下独立的西楼。
遥望西楼,恰似思妇,独立寒秋,等待着归人,等到的却只是夜夜降临的寒冷的月光。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逝去的青春年华,竟似凋谢的花瓣飘零,而久别的丈夫,也似秋水般自在流远。
自然界的新旧更迭,是无法阻止的,而人生亦如此。
远去的人定将远去,只耐得孤房厮守,只耐得银发泣泪。
然虽身居两处,夫妻却共有一种相思愁。
这愁愁得真挚,愁得欣慰,愁得令人心里一暖,却不知愁苦之人内心之寒。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只要丈夫未归,怀念之情就无法消除。
日日在想,抑制自己不去想,却发现这思愁阁不下,不在眉头,便在心头。
这与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也是本词的点睛之笔。
它的直接,毫无保留的抒情,却更有愁情抒发不尽之感。
一曲一剪梅,一把辛酸泪。
这爱情是令人向往的,共同的理想和事业的基础,让两个人生死相依,互相牵挂。
而这种男女间的细腻柔情,也只有真正以一个女人的视角来描写,才真切动人,
才令人信服。
有人疑惑李清照的词并不像屈原的赋、李白杜甫的诗、辛弃疾的词那样,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都达到了高度的成就,但却能流传后世,让人们爱不释手。
这也许就是原因吧。
领略了李清照的“赵明诚”,再品她眼中的大宋朝。
永遇乐元宵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一词则是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之一。
史书记载,李清照四十六岁时,由于丈夫病故,开始了孤苦无依的漂泊生活。
适逢金兵入侵,宋室南迁,家国衰败,岌岌可危。
元宵佳节,作者怀想当年的幸福岁月,感慨人生的苦难和国家的命运,不禁叹息“人在何处?”
徐徐沉落的红日,光芒融金般灿烂夺目。
那暮云聚合的壮丽之景,却引发出是作者“人在何处”的感叹。
这里的“人”就是作者自己。
历经国破夫亡等种种不幸,晚年的李清照只能沦落他乡。
看着其他人欢度元宵,自己却似一个局外人,不知是一场梦还是泪湿了眼角,面前的迷蒙让作者辨不清深处何处。
然而,她也不想知道,知道自己现在的处境,便会更加痛楚。
友伴来相召,一一被诗人委婉谢绝,诗人此时所想,不是个人的及时寻乐,不是醉生梦死地寻求解脱,而是国家破碎、身世飘零的感伤,不能
不思“中州盛日”、金瓯无缺的旧时胜景。
然而如今,憔悴之颜,蓬乱的发髻,弥散的云鬓,使词人不敢出门,而最后两句“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勾勒了一个穷愁潦倒、鬓发斑白的老妇人形象,听帘外之人欢声笑语,越发衬托出帘内的沉寂与痛楚。
难怪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也“为之涕下”,“每闻此词,辄不自堪”。
读此词,处处可感作者对故国旧乡的怀念以及郁郁寡欢的心情。
李清照的这些愁和泪,正是她作为社会的一个清醒者的可贵标志。
这就是李清照,一个敢爱敢恨,敢抒情怀,敢写内心世界的伟大女词人。
她有男人有的对社会现象敏锐的洞察力,有男人没有的敏感的情感世界。
她经历了男人所经历的历史的兴衰,人生的成败,也经历了男人没经历的封建女性的压迫与欺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她实现了她的人生理想,她的诗词,她的思想精神,是中国历史上最夺目的巾帼。
参考文献:《苦难时代的灵魂绝唱》孙乃修
《李清照词赏析》辽宁大学中文系
百度百科
唐诗宋词鉴赏论文:
从“独上兰舟”到“人在何处”
——品味李清照心中的“赵明诚”和宋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