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塑料加工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改性塑料加工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改性塑料加工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改性塑料加工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针对改性塑料颗粒在加工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对策,先总结分析如下:

一、黑点偏多的原因

原料本身质量差,黑点偏多;

螺杆局部过热,造成物料炭化加重,炭化物被带到料条中,造成给点偏多;

螺杆局部剪切太强,造成物料炭化加重,炭化物被带到料条中,造成给点偏多;

机头压力太大(包括堵塞、滤网太多、机头温度太低等),回流料太多,物料炭化加重,炭化物被带到料条中,造成给点偏多;

机台使用年限偏长,螺杆与机筒间隙增加,机筒壁粘附炭化物增多,随挤出时间推移,被逐步带到料条中,造成给点偏多;

自然排气口和真空排气口长时间不清理,堆积的炭化物增多,随后期连续挤出被带到料条中,造成黑点偏多;

外部环境或人为造成其他杂质混入,造成黑点偏多;

口模(包括出料口和内部死角)清理不干净,造成黑点偏多;

出料口不够光滑(如,一些浅槽及坑洼等),长时间可能积存物料,随挤出时间推移,被逐渐炭化,再被带到料条中,造成黑点偏多;

部分螺纹原件损坏(缺角、磨损等形成死角),造成死角处的物料炭化加重,在后续连续挤出过程中,被逐步带出到料条,造成黑点偏多;

自然排气和真空排气不畅,造成螺杆内物料炭化,造成黑点偏多。

二、成品加工过程问题分析

断条产生原不足:

增加滤网目数或张数;

适当调低主机转速或调高喂料转速;

适当降低挤出加工温度(机头或其他各区)。

外部杂质:

检查混料和放料各环节的设备死角是否清理干净及是否有杂质混入;

尽量少加破碎料或人工对破碎料进行初筛,除去杂质;

增加滤网目数及张数;

尽量盖住可能有杂物掉落的孔洞(实盖或网盖)。

内部杂质:

机头压力太高(包括口模堵塞、滤网太多、机头温度太低等),造成回流增加而导致炭化加重,炭化物被带出到料条中,在牵引力作用下,造成断条;

挤出机局部过热,造成炭化加重,炭化物被带出到料条,在牵引力作用下,造成断条;

螺杆剪切局部太强,造成物料局部炭化加重,炭化物被带出到料条,在牵引力作用下,造成断条;机器使用年限长,螺杆和机筒磨损,缝隙增大,回流增加,机筒壁粘附的炭化物增加,随挤出时间延长,炭化物逐步被带出到料条,在牵引力作用下,造成断条;

真空或自然排气口(此处包括垫片和死角)长时间不清理,存在的炭化物被带到料条,在牵引力作用下,造成断条;

机头口模(此处包括出料口和机头内部死角)未清理干净,口模里面含有炭化物或杂质被带到料条,在牵引力作用下,造成断条;

更换滤网的时间间隔太长,滤网被堵住,物料出不来,造成断条。

物料塑化不良:

挤出温度偏低或螺杆剪切太弱,物料未充分塑化,出现料疙瘩,在牵引力作用下,造成断条;

原料物性变化:

共混组分在同一温度,流动性存在太大差异,由于流动性不匹配或未完全相容(包括物理缠结和化学反应),理论上讲这种叫“相分离”,“相分离”一般在共混挤出不会出现,较多出现在注塑过程中,但如果MFR相差太大,在螺杆相对剪切较弱的前提下,可能出现断条;

共混组分黏度变化:对同一材料而言,如果MFR减小,硬度、刚性和缺口变大,有可能该批料的分子量较之前有所偏大,造成黏度变大,在原有的加工温度和工艺作用下,造成塑化不良,此时提高挤出温度或降低主机螺杆转速可解决。

料条困汽或排气不畅:

加工温度太高或螺杆局部剪切太强或螺杆局部过热,造成某些阻燃剂等助剂的分解,释放出气体,真空未及时将气体抽出,气体困在料条里面,在牵引力作用下,造成断条;

物料受潮严重,加工水汽未及时经过自然排气和真空排除,汽体困在料条,在牵引力作用下,造成断条;

自然排气或真空排气不畅(包括堵塞、漏气、垫片太高等),造成有气(或汽)困在料条里,在牵引力作用下,造成断条。

物料刚性太大、水太冷或过水太多、牵引不匹配:

物料刚性太大,水温太低,过水太多,机头的出料很软,过水则立刻变得非常硬,在牵引力不匹配的作用下,造成断条——这种现象常出现在PBT或PET加纤、PC加纤、AS加纤、ABS加纤等结晶速度非常快或刚性非常大的料,尤其是小机做实验较严重,此时提高水温、降低过水量,让进入切粒机的料条保持一定柔软度,可解决。

滤网目数过低或张数不够:

这种现象常出现在上述机头压力不足、外部杂质和内部杂质的时候。

三、造粒空心问题分析

排气不良:

排气(或汽)不畅:由于自然排气或真空排气不畅(可能材料自身水汽太重,也可能阻燃剂等助剂分解,还有可能真空堵塞或真空太小或漏气或真空垫片垫得太高等原因),造成颗粒中存在气(汽)体,形成空心。

塑化不良:

加工温度偏低,物料未完全塑化,轻者(小孔)造成颗粒空心,重者(大孔)造成断条;

低熔点助剂(包括EBS或PETS)太多,在螺杆剪切偏弱(例如,2号线生产普通ABS,EBS 不能太多,太多出现“气孔”)前提下,造成物料塑化不良,形成空心;

低熔点助剂(包括EBS或PETS)太多,在螺杆与机筒间隙增大(例如,1号线生产普通ABS,有时候EBS也不能太多,太多出现“气孔”)或螺杆剪切偏弱前提下,造成塑化不良,形成空心。水温太低:冷却水温太低,物料遇水收缩,造成收缩孔,例如做PP类产品——此类现象主要针对结晶类塑料;一般情况下,结晶类塑料(如PP、PA、PBT等)宜采用低水温,非结晶类塑料(如ABS、PC/ABS、HIPS等)采用高水温。

四、自然排气口、真空冒料

自然排气口冒料:

喂料转速与主机转速不匹配,适当降低喂料转速或提高主机转速;

加料段到自然排气口所含区域的温度太低,物料没塑化,在螺杆挤压作用下,造成冒生料;

自然排气口附近温度太高,物料黏度严重下降,此段螺杆打滑,物料不能及时被输送至前段,在后续的料流挤压作用下,造成冒熟料;

螺杆的自然排气口位置与机筒的自然排气口位置不相匹配,造成冒料;

此处未设置反向输送元件或反向啮合块,不能降低自然排气口螺槽压力,在后续料流挤压作用下,造成冒料。

真空冒料:

真空抽力太大,把物料吸进真空管道,造成冒料;

螺杆真空位没有设置反向输送元件或反向啮合块,不能降低真空段螺槽压力,在抽真空作用下,造成冒料;

真空段温度太高,物料黏度严重下降,此段螺杆打滑,物料不能及时输送至前段,在真空抽力作用下,造成冒料;

挤出加工温度太低,物料未塑化或阻燃剂等助剂未得到在树脂中得充分分散,在真空抽力作用下,造成冒料;

螺杆组合也合理,位置也匹配,温度以及主机和喂料转速也匹配的前提下,真空垫片偏低,在料流挤压和真空抽力作用下,造成冒料;

机头压力太大(原因包括:口模堵塞、过滤网太多、机头温度太低等),造成回流增加,在真空抽力作用下,造成冒料。

五、料斗架桥

填料太多、吸潮、团聚,造成混合料与料斗壁摩擦增大,添加“白油”等液态外润滑剂,降低混合料与料斗壁以及混合料之间的摩擦,可解决;

混合料结块(包括高温结块和液态助剂添加太多而结块),降低烘干温度或高混时间,减少液态助剂添加量,添加对“油状”物具有吸收作用的粉状树脂或助剂(如,高胶粉、AS粉料、PP粉料等),可解决。

六、下料架桥

主要是因某些加工助剂熔点太低,一区、二区加工温度偏高,物料在喂料料仓软化,粘附在设备壁,造成后续下料困难,适当降低一区、二区加工温度,可解决。

PP等工程塑料粒子;各种填充、阻燃、增强改性ABS、PP、PC/ABS、PA等工程塑料粒子;各种汽车门板、保险杠、仪表板、发动机盖板、车灯等汽车专用料。咨询热线:400-606-8757。

塑胶材料的选用原则

迄今为止,已见报道的树脂种类达到上万种,实现工业化生产的也不下千余种。塑料材料的选用就是在众多的树脂品种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品种。初看起来,可供我们选择的塑料品种太多,有眼花缭乱的感觉。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树脂品种都获得了具体应用。我们所指的塑料材料的选用,并不是漫无边际的选择,而是在常用的树脂品种中选用。 塑料材料的选用原则: 一.塑胶材料的适应性; 1.各种材料的性能比较; 2.不宜选用塑料的条件; 3.选用塑料的适宜条件。 二.塑料制品的使用性能 1.塑料制品的使用条件 a.塑料制品的受力情况; b.塑料制品的电性能; c.塑料制品的尺寸精度要求; d.塑料制品的渗透性要求; e.塑料制品的透明性要求; f.塑料制品的外观要求。 2.塑料制品的使用环境 a.环境温度; b.环境湿度; c.接触介质; d.环境的光、氧及辐射. 三.塑料的加工性能 1.塑料的可加工性; 2.塑料的加工成本; 3.塑料加工的废料处理.

四.塑料制品的成本 1.塑料原料的价格; 2.塑料制品的使用寿命; 3.塑料制品的维护费用. 五.塑料原料的来源。 在实际选用过程中,有些树脂在性能上十分接近,难分伯仲。究竟选择哪一种更为合适?需要多方考虑、反复权衡,才可以确定下来。因此说塑胶材料的选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可遵循的规律并不十分明显。有一点需提醒大家特别注意,从各种书刊上引用的塑料材料性能数据,都是在特定条件下测定的,这些条件可能与实际工作状态差别较大。如不吻合则要将所引数据转换成实际使用条件下的性能或按实际条件重新测定。 面对一个要开发制品的设计图纸,选材应遵循如下步骤。 首先要确定这个产品是否可选用塑料材料制造;其次,如果确定可用塑料材料来制造,究竟选用那种塑料材料是进一步需要考虑的因素。 根据产品精度选择塑料材料: 不同塑料材料对应的产品精度 精度等级可用塑料材料品种 1级无 2级无 3级 PS、ABS、PMMA 、PC、PSF、PPO、PF、AF、EP、UP、 F4 UHMW、30%GF增强塑料等,其中以30%GF增强塑料的精度最高. 4级 PA类、氯化聚醚 HPVC等 5级 POM 、PP、HDPE等 6级 SPVC、LDPE、LLDPE等 衡量塑料制品耐热性能好坏的指标有热变形温度、维卡软化点和马丁耐热温度三种,其中以热变形温度最为常用.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塑料的最高使用温度一般不超过400°C,而且大多数塑料的使用温度都在100到260°C范围内;只有不熔聚酰亚胺、液晶聚合物、聚苯酯(AP)、聚苯并咪唑(PBI)、聚硼二苯基硅氧烷(PBP)的热变形温度可大于300°C。因此,如果使用环境的温度长时间超过400°C,几乎没有塑料材料可供选用;如果使用环境的温度短期超过400°C,甚至达到500°C以上,并且无较大的负荷,有些耐高温塑料可短时使用。不过以碳纤维、石墨或玻璃纤维增强的酚醛等热固性塑料很特别,虽然其长期耐热温度不到200°C,但其瞬时可耐上千度高温,可用作耐烧蚀材料,用于导弹外壳及宇宙飞船面层材料。

2017《注塑缺陷的原因分析与解决对策》--邓益善

注塑缺陷的原因分析与解决对策 【主办单位】一六八培训网 【时间地点】2017年04月15-16日上海 04月22-23日深圳 2017年08月19-20日上海 08月26-27日深圳 2017年12月16-17日深圳 12月23-24日上海 【收费标准】¥3200元/人(包括资料费、午餐及上下午茶点等) 3. 大量典型实例讲解、分析; 4. 学员自带不良品、现场解决问题、互动探讨; 5. 世界最先进的、全国独有的系统,全真展现注塑生产过程,动态显示生产现场看得见以及 看不见的环节和变化,等于将注塑车间搬到培训大厅。 片面的经验,对一些综合性的问题缺乏科学系统的分析能力,对已经出现的生产问题缺乏解决问题的措施。 邓益善老师基于扎实的生产实践与技术指导经历,将实实在在从根源上帮助解决这些问 第二部分:最佳注塑工艺设定方法 1. 如何设定各项关键注塑工艺参数;

2. 时间、温度、压力、速度、位置等参数设定要点; 3. 螺杆相关设定要点; 4. 多段充填的设定与实际使用; 5. 多段保压的设定与实际使用; 6. 速度/压力切换点的设定方法; 7. 多视窗注塑成型技术运用; 8. 塑料分子排向对质量的影响以及如何控制 9. 注塑残余内应力对质量的影响以及如何控制 第三部分:注塑现场问题分析与解决对策 注塑问题描述、原因分析,如常见的缩孔、缩水、不饱模、毛边、熔接痕、银丝、喷痕、烧焦、翘曲变形、开裂/破裂、尺寸超差及其它等等,以及在产品结构设计、模具设计、成型工艺控制及塑料材料等方面之全面解决对策。 1. 注塑件周边缺胶、不饱模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2. 批锋(毛边)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3. 注塑件表面缩水、缩孔(真空泡)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4. 银纹(料花、水花)、烧焦、气纹的原因分析解决对策; 5. 注塑件表面水波纹、流纹(流痕)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6. 注塑件表面夹水纹(熔接痕)、喷射纹(蛇纹)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7. 注塑件表面裂纹(龟裂)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8. 注塑件表面色差、光泽不良、混色、黑条、黑点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9. 注塑件翘曲变形、内应力开裂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10. 注塑件尺寸偏差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11. 注塑件透明度不足、强度不足(脆断)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12. 学员自带产品问题解答。 第四部分:模具设计优化 实际上目前有相当部分产品品质问题是由模具设计不合理导致的,只是很多模具设计相关人员将责任推给了注塑相关人员。 1. 如何设计注塑车间生产OK的模具; 2. 如何设计注塑车间稳定、高效生产的模具; 3. 如何设计上档次的模具; 4. 浇口合理设计; 5. 流道合理设计; 6. 冷却水路合理设计; 7. 产品缩水率的设定与调整; 第五部分:模流分析技术应用(融汇于第三、四部分) 如何利用目前世界最强大的Moldflow模流分析技术快速地有效地预测问题、优化注塑工艺

如何提高塑料的耐热性

如何提高塑料的耐热性 如何提高塑料的耐热性塑料的耐热性一般定义为在高温环境下,还能保持常温下面多少特性的衡量标准。一般的高分子材料在高温下,因为分子运动加剧从而改变了材料的一些物理特性,最为明显的就是弹性。对于提高高分子材料的耐热性,最为普遍的办法就是抑制分子运动。一般有以下的方法1. 让高分子的分子模型架成三维结构,形成网眼,从而抑制分子运动2. 在分子机构里面加入难以运动的芳香族环和脂环结构3. 在高分子里面加入极性基,从而依靠像氢氧链的结合力量的来抑制分子结构4. 在高分子结构里面导入晶体构造做耐热改性,用耐热改性剂,现在市场上有: 1:SAM-Ⅰ耐热改性剂:SAM-Ⅰ耐热改性剂是一种专用树脂,是苯乙烯、丙烯腈和N-苯基马来酰亚胺的三元共聚物,具有很高的结构刚性和热稳定性,与ABS、PVC和SAN等有较好的共混相容性,是一种优异的高分子耐热改性剂,可以与ABS树脂共混制备耐热改性树脂,也可以进行PVC改性、玻纤填充,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维卡113-145℃,熔指1-5g/10min。 N-苯基马来酰亚胺:N-苯基马来酰亚胺(N-PM1)在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中可作为硫化交联剂,在ABS,PVC,PMMA树脂和感光材料中作为耐热改性剂,可提高树脂的耐热性,耐冲击性,热熔性和加工性等。N-PMI可用作树脂中间体,用来制造耐热聚合物,植物生长促进剂等农用化学品,N-PMI还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2.NR-188耐热改性剂:系α-甲基苯乙烯基聚合物,能显著提高PVC、ABS及共混物的热变形温度,并与PVC、ABS有很好的相容性,维卡>125℃,熔指>5g/10min。与国外品牌 Blendex 587、S700N相当 PVC专业知识(121)PVC耐热改性剂部分品种 (2010-06-19 21:09:32) 转载 分类:技术介绍 标签: 改性剂 abs pvc树脂 维卡 日本

改性沥青生产工艺

改性沥青生产工艺 影响改性沥青的质量因素众多,基质沥青与改性剂的剂量比是生产合格改性沥青的基础,恰当的工艺路线及技术参数的确定是关键,稳定的改性沥青设备是生产合格改性沥青的保障。基质 沥青种类繁多,不同型号、不同产地的基质沥青,其组成成分略有差异,而改性剂的种类也比较多,如何结合实际需要,使基质沥青与改性剂得到最佳匹配,如何使工艺路线及技术参数得到最佳设置,如何确保生产稳定的改性沥青,等等一系列问题。一般通过小试、中试,最终确定大生产的各项技术参数。 一、小试,根据样品,按照改性沥青指标,初步确定配方、工艺路线,技术参数,其过程一般为以下几步: 1根据样品性能、改性沥青指标要求,初步确定配方、制定工艺路线、技术参数等; 2、通过小试,模拟大生产,制备试样,并检测试样性能,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改性剂与沥青的配伍,或改变某些技术参数。经过反复试验使各项指标达到最优化;

改性沥青小试配方检测 3、初步确定配伍、工艺路线、技术参数。 二、中试,工艺转化的过渡阶段,小试的放大试验,基本接近大生产。采用正常生产改性沥青的成套设备,实现试验和生产 的完全接轨。其过程一般为: 1检查设备,确定设备处于安全、可用状态,如:改性系统、恒温

加热系统、控制系统,上料系统等;设定各部位的技术参数,如:温 度、配比、加工量等;沥青泵、高剪切均化机、高性能磨机转动是否灵活;调整磨机磨盘间隙;开启空压机,并调至合适压力;预热所有需要加热的部位。 2、严格按照设备的操作规程,输入规定的基质沥青(2-3 吨)、改性剂,经过溶胀、剪切、研磨、孕育生产出合格的改性沥青,其试验过程,应注意观察剪切机、磨机的电流;检查沥青 温度是否在工艺规定的范围内,遇到报警,应立即查明原因;改性沥青试验结束后,注意停机顺序。 3、跟踪检测改性沥青的质量,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配伍、技术参数等。 4、基本确定配比、技术参数。 三、大生产,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全接轨,充分检验小试、中试所确定的配方、技术参数的准确性,其操作过程和中试基本相同,但由于大生产具有生产连续性、质量具有稳定性,又有其不同于中试之处。其过程主要为: 1检查设备,确定设备处于安全、可用状态,如:改性系统、恒温加热系统、控制系统,上料系统等;按照中试的结果,设定各部位的技术参数;如:温度、配比、加工量等;检查沥青泵、高剪切均化机、高性能磨机转动是否灵活;磨机磨盘保持中试调整的间隙;开启空压机, 并调至合适压力;预热所有需要加 热的部位。

改性塑料简介

改性塑料简介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改性塑料改性塑料,是指在通用塑料和工程塑料的基础上,经过填充、共混、增强等方法加工改性,提高了阻燃性、强度、抗冲击性、韧性等方面的性能的塑料制品。

改性塑料是涉及面广、科技含量高、能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一个塑料产业领域。而改性技术—填充、共混和增强改性更是深入几乎所有的塑料制品的原材料与成型加工过程。 普通的塑料往往会有它自身的特性和缺陷,改性塑料就是给塑料改变一下性质,基本的技术包括: 1、增强:将玻璃纤维等与塑料共混以增加塑料的机械强度。 2、填充:将矿物等填充物与塑料共混,使塑料的收缩率、硬度、强度等性质得到改变。 3、增韧:通过给普通塑料加入增韧剂共混以提高塑料的韧性,增韧改性后的产品:铁轨垫片。 4、阻燃:给普通塑料树脂里面添加阻燃剂,即可使塑料具有阻燃特性,阻燃剂可以是一种或者是几种阻燃剂的复合体系,如溴+锑系,磷系,氮系,硅系,以及其他无机阻燃体系。 5、耐寒:增加塑料在低温下的强度和韧性,一般塑料在低温下固有的低温脆性,使得在低温环境中应用受限,需要添加一些耐低温增韧剂改变塑料在低温下的脆性,例如汽车保险杠等塑件,一般要求耐寒。 3、特点 改性塑料凭借优越的性价比在越来越多的下游领域得到应用,可以说改性塑料已经成为一种消费趋势,而这种趋势背后隐含了如下五种因素: 高性能:改性塑料不仅具备传统塑料的优势,如密度小、耐腐蚀等,同时物理、机械性能得到很好的改善,如高强度、高韧度、高抗冲性、耐磨抗震,此外塑料综合性能的提高为其下游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基础。 低成本:与其他材料相比,塑料得益于生产效率高、密度低等优势,具有更低的成本,单位体积塑料的成本仅为金属的十分之一左右。 政府政策:中国推行的“3C”强制认证制度,对目录内产品的安全性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从而推动了阻燃塑料在家用电器、IT、通讯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注塑常见问题及分析

1.塑料缩水就是塑料收缩的问题,很少有资料谈过.塑料收缩有四种情况:热收缩、相变收 缩、取向收缩、压缩收缩与弹性恢复。收缩过程有三部分组成:浇口凝固前的收缩、冷却收缩和脱模后收缩。 2. 缩水的主要原因:1,注射量不够2,熔体温度过高3,注射压力和保压压力过小4, 注射时间和保压时间过少5,注射速度过大6模具温度不当 3. 缩孔的主要原因:1,注射量不够2,注射压力太低3,注射速度不当4,模具温度 过低 4.注塑件缺胶、不饱模---Short Shot 原因分析 ?塑胶熔体未完全充满型腔。 ?塑胶材料流动性不好。 对策 ?制品与注塑机匹配不当,注塑机塑化能力或注射量不足。 ?料温、模温太低,塑胶在当前压力下流动困难,射胶速度太慢、保压或保压压力过低。 ?塑料熔化不充分,流动性不好,导致注射压力损失大。 ?增加浇口数,浇口位置布置要合理、多腔不平衡排布充填。 ?流道中冷料井预留不足或不当,冷料头进入型腔而阻碍塑胶之正常流动,增加冷料穴。 ?喷嘴、流道和浇口太小,流程太长,塑胶填充阻力过大。 ?模具排气不良时,空气无法排除。 5.披峰(毛边)---Burring & Flashing 原因分析 ?塑胶熔体流入分模面或镶件配合面将发生-Burring。 ?锁模力足够,但在主浇道与分流道会合处产生薄膜状多余胶料为Flash 对策 ?锁模力不足,射入型腔的高压塑胶使分模面或镶件配合面产生间隙,塑胶熔体溢进此间隙。 ?模具(固定侧)未充分接触机台喷嘴,公母模产生间隙。(没装紧) ?模温对曲轴式锁模系统的影响。 ?提高模板的强度和平行度。 ?模具导柱套摩损/模具安装板受损/拉杆(哥林柱)强度不足发生弯曲,导致分模面偏移。 ?异物附着分模面。排气槽太深。 ?型腔投影面过大/塑胶温度太高/过保压。 6. 表面缩水、缩孔(真空泡)--Sink Mark & Void & Bubble 原因分析 ?制品表面产生凹陷的现象。 ?由塑胶体积收缩产生,常见于局部肉厚区域,如加强筋或柱位与面交接区域。 ?制品局部肉厚处在冷却过程中由于体积收缩所产生的真空泡,叫缩孔(Void)。 ?塑胶熔体含有空气、水分及挥发性气体时,在注塑成型过程空气、水分及挥发性气体进入制品内部而残留的空洞叫气泡(Bubble)。 对策

改性沥青技术

改性沥青技术 一、改性沥青目标及应用场合 1、目标 a:改善感温性 b:提高水稳定性 c:提高耐久性 2、应用场合 a:普通沥青改性后用于高等级公路 b:提高路面使用品质,延长使用寿命 c:特殊要求之处,如自然条件或交通条件严厉,机场跑道,桥面、SMA、OGFC。 二、改性剂分类 1、聚合物类 a.橡胶类如丁苯橡胶(SBR) b.热塑性弹性体类如苯已烯、丁二烯嵌段聚合物(SBS) c.热塑性树脂类如聚乙烯(PE)、乙烯、乙酸乙烯脂(EVA)、APAO等 2、其他a.抗剥落剂如高分子有机胺 b.抗老化剂如受阻酚(胺)c.矿物添加剂如碳黑、硫磺、石棉、木质素、博尼维等狭义的改性沥青指聚合物改性(PMA 或 PMB) 三、常用聚合物改性剂 1、SBS 高低温 以丁二烯—1.3苯已稀为单位,通过离子聚合而成为嵌段聚合物——聚苯乙烯为硬段(S)段,聚丁二烯为软段(B段)。 SBS按其分子结构分为线型和星型,其玻璃化温度有两个 Tg1—— -80℃(聚丁二烯) Tg2—— +80℃ - +100℃(聚苯乙烯) 型号用四位数表示 第一位:1一线型; 4一星型第二位:于S/B 3-3/7 4-4/6 第三位:充油与否 0-未充油 1-充油 第四位:分子量 1-〈10万、 2- 14~16万、3- 23~28万星型:分子量大,高温效果好,但加工困难 充油:可改善加工工艺 S/B:视改性目的的而定,高温4/6,低温3/72.SBR 主要用于改善低温性能SBR 改性沥青加工工艺有;搅拌法、母体法、溶剂法和胶乳法。1、搅拌法:胶体磨或高速剪切机 2、母体法:用溶剂法制成橡胶:沥青=1:4的母体,施工时与沥青拌和3、溶剂法:将SBR 切片→与溶剂(二甲苯)溶胀→与液态沥青共混→回收溶剂4、胶乳法(1)直接加入法 利用合成橡胶制造过程中间产品(胶浆),再制成高浓度胶乳。在沥青混合料拌制过程中直接喷入拌和锅中(先拌沥青再喷胶乳)。 (2)预混法 将胶乳预先与沥青共混,脱水后再使用,能与沥青均匀混合,效果明显。 3、PE主要改善高温性能

注塑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注塑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对策?首先说说成型的原理,注塑成型又可称为模内浇注。简单说就是一个产品模型的空壳,通过注 塑机炮筒的高温溶解使塑胶原料成液体状,同时通过螺杆的旋转增压,使塑胶液体高速填充模型空隙。冷却后,开模后即成成品。 ?经常牵涉到的成型参数:注射速度、注射压力、保压压力、保压时间、炮筒温度、模温。 注塑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气眼/气泡 黑点/黑纹/异色 料脆/脆断 烧焦/焦痕 飞边/毛边/批锋 分层起皮 流痕 欠注/缺胶 银纹/料花 缩水 熔接痕/夹水线 1成型问题-气眼/气泡 气眼是指空气被困在型腔内而使制件产生气泡的现象. ?它是由于两股熔体前锋交汇时气体无法从分型面、顶杆或排气孔中排出造成的。 ?气眼通常位于熔体最后填充的地方。 ?缺少排气口或排气口尺寸不足将导致在最后填充部位产生气眼或其他表面缺陷. ?如果制件设计薄厚不均,也非常容易造成气眼现象。 气眼可能引起的问题: ?困在型腔内气体不能被及时排出,易导致出现表面起泡,制件内部夹气,注塑不满等现象。 改进方法 2成型问题-黑点/黑纹/异色 黑点/黑纹/异色是指在制件表面存在黑色斑点,或是其它色泽条纹。 黑点/黑纹/异色的起因 材料降解: 塑胶过热分解将导致黑点或条纹。塑胶如果在封闭的料筒内、螺杆表面停留时间过长,将导致炭化降解,故而在注塑过程中产生黑点或条纹。色粉分布不均或困气烧焦也会产生黑纹或异色。 材料污染: 塑胶中存在脏的回收料、异物、其他颜色的材料或易于降解的低分子材料,都可能引起上

述现象。空气中的粉尘也容易引起制件表面的黑点。 改进方法 材料?采用无污染的原材料 ?将材料置于相对封闭的储料仓中 ?增加材料的热稳定性 模具设计?清洁顶杆和滑块. ?改进排气系统. ?清洁和抛光流道内的任何死角,保证不产生积料 ?注塑前清洁模具表面. 注塑机?选择合适的注塑机吨位 ?检查料筒内表面、螺杆表面是否刮伤积料. 工艺条件?降低料筒和喷嘴的温度. ?清洁注塑过程的各个环节. ?避免已经产生黑点/黑纹的料被重新回收利用. 3成型问题-料脆/脆断 制件料脆是指制件在某些部位出现容易开裂或折断。发脆主要是由于材料降解导致大分子断链,降低 了大分子的分子量,从而使聚合物的整体物理性能下降。 发脆原因分析 ?干燥条件不适合 ?注塑温度设置不对 ?浇口和流道系统设置不恰当 ?螺杆设计不恰当 ?熔解痕强度不高 ?使用过多的回收料 改进方法 材料?注塑前设置适当的干燥条件 塑胶如果连续干燥几天或干燥温度过高,尽管可以除去挥发分等物质,但同时也易导致材料降解,特别是 热敏性塑料。 ?减少使用回收料,增加原生料的比例. ?选用高强度的塑胶. 模具设计?增大主流道、分流道和浇口尺寸 过小的主流道、分流道或浇口尺寸容易导致过多的剪切热从而导致聚合物的分解。 注塑机?选择设计良好的螺杆,使塑化时温度分配更加均匀。如果材料温度不均,在局部容易积聚过多热量,导致材料的降解 工艺条件?降低料筒和喷嘴的温度 ?降低背压、螺杆转速和注塑速度,减少过多剪切热的产生,避免聚合物分解. ?如果是熔解痕强度不足导致的发脆,则可以通过增加熔体温度,加大注塑压力的方法,提高熔解痕强度 4成型问题- 烧焦/焦痕

塑料改性的知识

本文摘自再生资源回收-变宝网(https://www.360docs.net/doc/7018149458.html,) 塑料改性的知识 何谓塑料改性? 塑料改性是将通用树脂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机械的方法,改善或增加其功能,在电、磁、光、热、耐老化、阻燃、机械性能等方面达到特殊环境条件下使用的功能。从原料树脂的生产到多种规格及品种的改性塑料母料,为了降低塑料制品的成本,提高其功能性,都会存在塑料改性技术。 改性的目的是什么? 塑料表面改性的目的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应用的改性,另一类是间接应用的改性。 (1)直接应用的塑料表面改性直接应用改性是指可以直接获得应用的一些改性,具体有表面光泽度、表面硬度、表面耐磨性及摩擦性、表面防老化、表面阻燃、表面导电及表面阻隔等。塑料表面这方面的改性近年来开发应用很快,如在塑料阻隔改性方面,表面阻隔改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2)间接应用的塑料表面改性间接应用改性是指为直接应用打基础的一些改性,具体如为改善塑料的粘接性、印刷性及层化性等而进行的提高塑料表面张力的改性。例如,以塑料电镀为例,未经表面处理的塑料品种只有ABS的镀层牢度能达到要求;尤其聚烯烃类塑料品种,镀层牢度十分低,必须进行表面改性以提高与镀层的结合牢度,方可进行电镀处理。 改变塑料的密度

(1)降低塑料密度 说降低密度可能你清楚,但是换个说法你就明白了:让塑料变轻。降低塑料的密度方法有发泡改性、添加轻质填料及共混轻质树脂三种。塑料制品的发泡成型是降低其密度的最有效方法。而添加轻质添料和共混轻质树脂两种改性方法,只能小幅度地降低密度,其降幅一般只有50%左右,最低相对密度只能达到0.5左右。塑料发泡制品的密度变化范围很广范,相对密度最低可达到10-3。 (2)提高塑料密度 提高塑料的密度是使原树脂相对密度升高的一种方法,主要为添加重质填料和共混重质树脂。添加重质填料提高塑料的密度方法主要的填料有金属粉、重质矿物填料;共混重质树脂提高塑料的密度,此种方法提高幅度比较小,一般最高只能达到50%左右。主要适于一些轻质树脂如PE、PP、PS、EV A、PA1010及PPO等。常加入的重质树脂有:PTFE、FEP、PPS及POM等。 塑料的透明性改进 关于塑料的透明性,在之前的文章中有所介绍,这里只简单介绍一下。改进塑料透明性的原理是利用晶体与透明性的关系。塑料的透明性大小与其制品的结晶度大小和结晶结构有关,通过控制制品的不同形态结构,可以改善其透明性。 衡量一种材料的透明性好坏,有许多性能指标都需要考虑。常用的指标有:透光率、雾度、折光指数、双折射及色散等。在上述指标中,透光率和雾度二个指标主要表征材料的透光性,而折光指数、双折射及色散三个指标主要用于表征材料的透光质量。一种好的透明性材料,要求上述性能指标优异且均衡。 常用的改变晶型方法有: ①控制结晶质量,例如晶型、球晶含量、晶体尺寸、晶体规整性的控制; ②提高折射率,主要是通过加入不影响透明性的高折射率有机物或无机物来提高;

沥青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培训

沥青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培训 一、原材料介绍 1、基质沥青:用于生产改性沥青,掺加改性剂进行改性的基础 沥青 2、SBS: 沥青改性剂,可提咼沥青的路用性能 3、橡胶粉: : 沥青改性剂,可提咼沥青的路用性能 4、硫磺:沥青稳疋剂,起稳疋作用,使改性剂不产生沉淀。 5、抽出油:石油馏分溶剂精制的抽出液经脱除溶剂后的油, 做道路沥青的调合组分。 二、生产流程 1、改性沥青生产流程 基质沥青通过卸油槽进入基质沥青罐,再通过基沥沥青泵进入高温罐升温至160-170 C通过快速升温罐升至180-195 C,通过阀门控制进入溶胀罐,投料并保持搅拌,溶胀30分钟后通过高速剪切机(或胶体磨)剪切到反应罐,加入硫磺搅拌30分钟通过成品泵打进成品罐,装车。 2、橡胶沥青生产流程 基质沥青通过卸油槽进入基质沥青罐,再通过基沥沥青泵进入高温罐升温至160-170 C通过快速升温罐升至180-195 C,通过阀门控制进入溶胀罐,投入橡胶粉并保持搅拌,溶胀30分钟后通过高速剪切机(或胶体磨)剪切到反应罐,通过成品泵打进成品罐,装车。 3、乳化沥青生产流程

乳化沥青主要由以下五种主要的材料组成:沥青、水、乳化剂、 酸和改性剂,为了储存稳定或者是为了满足其他的特殊用途,还会惨加少量的添加剂。 乳化沥青的生产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过程:沥青准备,皂液准备,沥青乳化,乳液储存。 (1 )、沥青的准备 沥青是乳化沥青中的最主要组成部分,一般占到乳化沥青总质量的50%-65% 。 (2 )、皂液的准备 皂液由水、酸、乳化剂等材料组成在进入乳化设备前的温度一般控制在55-75 C之间。 (3 )、沥青的乳化 将合理配比的沥青和皂液一起放入乳化机,经过增压、剪切、研磨等机械作用,使沥青形成均匀、细小的颗粒,稳定而均匀的分散在皂液中,形成水包油的沥青乳状液。合适的乳化沥青出口温度应在85 C左右。 (4 )、乳化沥青的储存 乳化沥青从乳化机中出来,经冷却后进入储罐。大型的储罐中应配置搅拌装置,定期进行搅拌。以减缓乳化沥青的离析胶体磨

改性沥青生产与技术要求

改性沥青生产与技术要 求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崇靖高速公路SBS(I-D)改性沥青生产与技术要求崇靖高速公路中上面层SBS(I-D)改性沥青技术要求: 崇靖高速公路中上面层SBS(I-D)改性沥青生产工艺要求: (1)制造改性沥青的基质沥青应与改性剂有良好的配伍性。供应商在提供改性沥青的质量报告时,应同时提供基质沥青的质量检验报告或沥青样品。 (2)改性沥青宜在固定式工厂或在现场设厂集中制作,改性沥青的加工温度不宜超过180℃。 (3)现场制造的改性沥青宜随配随用,需作短时间保存,或运送到附近的工地时,使用前必须搅拌均匀,在不发生离析的状态下使用。改性沥青制作设备必须设有随机采集取样口,采集的试样宜立即在现场灌模。 (4)工厂制作的成品改性沥青到达施工现场后应存储在改性沥青罐中,改性沥青罐中必须加设搅拌设备并进行搅拌,使用前必须将改性沥青搅拌均匀。在施工过程中,应定期取样检验产品质量,发现离析等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改性沥青不得使用。 生产工艺流程及特点 1、改性剂 采用复合改性技术,该生产技术去年在多条高速上也进行了应用,效果非常好。本复合改性方案为: ——主改性剂SBS选用岳阳石化4303(道改Ⅱ号改进型),含量3~%; ——辅助改性剂SBR,经过我们预先改性处理,含量~2‰; ——助剂,专门为本技术配方研制,含量~2‰。 以上具体含量要在工地生产现场通过对加工后的改性沥青指标的检测来调整实际含量,其是以最佳的性能指标来决定的。

SBS是目前广泛使用的、能基本适应各种地区气候环境条件的通用改性剂,其特点是能提供良好的高低稳性能,特别是高温性能突出,能大大提高沥青的软化点,防止路面高温时的软化拥包、车辙等损坏,并与沥青有很好相溶性和稳定性。 SBR则具有突出的延展性和弹性恢复,有着非常好的低温性能,对冬季防止路面开裂等问题有非常好的效果; 由于SBS和SBR的相溶性不同,因此需要专门的助剂来促使其发生反应,更好地分散、溶和,并使其被打乱的高分子结构重新结合,形成织构态,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沥青的各项性能。其反应温度在170℃以上。 由此可见,采用此复合改性技术,可以同时提高高温和低温的性能,更适合温差大的气候特点,保证路面的质量和耐久性。 2、工艺流程 A、将基质沥青从储罐或脱桶器中打入沥青升温罐中,升温至170℃; B、将升温后的基质沥青和改性剂按设计比例分别通过改性沥青设备上的计量泵和改性剂输送系统加入到改性沥青设备的搅拌罐1中,边加料边搅拌,进行溶涨,至预先设定的数量。这样搅拌罐1中就形成沥青和改性剂的混合料; C、打开并关闭改性设备控制柜面板上相应的沥青阀门开关(手动模式需人工设置,自动模式不用),启动胶体磨和变频调速泵,将搅拌罐1中的沥青混合料通过胶体磨磨一遍打入到搅拌罐2中,全部磨完停机; D、再将搅拌罐2中磨过一遍的沥青混合料通过变频调速泵和胶体磨磨一遍打入到搅拌罐1中,如此反复共磨3~6遍,即可得到加工好的改性沥青。磨的遍数是根据每磨一遍后,通过对磨后的改性沥青指标进行检验,以达到要求的遍数来决定的; E、将加工好的改性沥青泵到带有搅拌器的改性沥青储存罐中,在储存的时候进行后期发育,即成为合格的改性沥青,一般后期发育需要1~2个小时左右。 F在现场改性的情况下,发育罐和储存罐可共用一个罐。改性沥青储存罐可直接与拌和站相连,随用随抽。此时改性沥青的储存时间一般不要超过24小时,储存温度在150~160℃左右; 设备配置 此改性沥青工艺设计的生产能力为300吨/天,除去气候、设备维修等因素影响,其实际生产改性沥青能力可达到250吨/天以上。按此规模要求,其相应设备配置为: 1、改性沥青设备(12~15吨/小时)1台; 2、30万大卡导热油炉3台; 3、5~8吨/小时脱筒设备1~2个; 4、50吨沥青升温罐1个; 5、300吨改性沥青储存罐一个; 6、沥青及改性沥青实验及检验仪器一套; 7、电力:380V,三相,300KW以上,最好500KW。

塑料改性的目的、手段及方法

塑料改性的目的、手段及方法 第一章概论 塑料改性:是在把现有树脂加工成塑料制品的过程中,利用化学的或物理的方法改变塑料制品的一些性能,以达到预期目的。 塑料改性分类:物理改性和化学改性 物理改性:填充改性、增强改性和共混改性 化学改性:接枝共聚改性、嵌段共聚改性、辐射交联改性等 填充改性:是指在塑料成型加工过程中加入无机或有机填料,以满足一定的要求。填充改性能显著改善塑料的机械性能、耐摩 檫性能、热学性能、耐老化性能等,例如能克服塑料的低 强度、不耐高温、低刚硬性、易膨胀性、易蠕变等缺点。 所以选用合适的填料既可以有增量作用,又有改性效果。 但并非所有填料都能起这种作用:有些填料具有活性,起 补强作用,可显著提高塑料强度,如木粉添加到酚醛树脂 中,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起补强作用;而有些填料添加后起 到稀释作用,降低了机械强度,如普通轻质碳酸钙添加到 聚氯乙烯中,这种填料称为惰性填料。 增强改性:某些填料,如玻璃纤维,填充时对塑料的机械强度影响很大,如玻璃纤维填充聚酯,弯曲弹性模量可由原来的2764 兆帕提高到9800兆帕,提高近350%,增强效果极为明显, 于是把这种填料改性的塑料称为增强塑料,这种方式称为 增强改性。除玻璃纤维外,碳纤维、硼纤维、云母等填料 都可明显提高塑料的机械强度。 共混改性:是指在原来塑料基体中,再通过各种混合方法(如开放式炼塑机、挤出机等)混进另外一种或几种塑料或弹性体, 以此改变塑料的性能。例如ABS(丙烯氰-丁二烯-苯乙烯 共聚物),就综合了丙烯氰(A)、丁二烯(B)、苯乙烯(S) 三者的特性,其微观形态结构类似于合金。 接枝共聚改性:是先将母体树脂溶解在所要接枝的塑料单体中,然后使要接枝的单体聚合,这时形成的树脂便接枝到母体树脂 中去。 嵌段共聚改性:指每一种单体单元以一定长度的顺序,在其末端相互联结,形成一种新的线性分子。根据单体单元的种类,可 分为二嵌段、三嵌段、多嵌段共聚物。

改性沥青知识

1、我国改性沥青概述 根据《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6-98),所谓的改性沥青是指通过往沥青中掺加”橡胶、树脂、高分子聚合物、磨细的橡胶粉或其它填料等外掺剂(改性剂)”或采取“对沥青轻度氧化加工”等措施,“使沥青或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得到改善”而制成的沥青结合料。改性剂则指的是“在沥青或沥青混合料中加入的天然或人工的有机或无机材料”,它应“可熔融、分散在沥青中”、能够“改善或提高沥青路面材料性能”、“与沥青发生反应或裹复在集料表面上”。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沥青改性可以分为物理改性与化学改性两大类。本文仅涉及狭义的改性沥青,即化学改性沥青中的聚合物改性沥青。 我国对沥青及沥青混合料改性的技术研究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范围基本上涉及到路面使用性能改善的每一方面,并且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有较大实用价值的成果,主要表现为: (1) 广泛应用于工程实际的SBR橡胶改性产品,如重庆交通科研所研制的湿法SBR; (2) SBS等热塑性弹性体改性技术及PE等树脂类复合改性技术,如国创一号、二号; (3) 作为“八五”攻关项目的土工格栅、土工布等改善沥青路面结构力学性能的物理改性技术; (4) SMA(Stone Mastic Asphalt)及相应桥面铺装的研究;

(5) 成套沥青改性设备开发研制,如北京国创改性沥青有限责任公司的LG-8型炼磨式设备等; 总结我国改性沥青的研究与应用情况,主要呈现这几个特点:我国关于改性沥青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早,基本上是与国际同步的;我国的改性沥青研究工作主要停留在实验室与试验路上,而且各研究工作几乎是由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独立完成的,缺乏象美国SHRP那样的大型系统工程;我国改性沥青的应用规模很小,或者说根本谈不上应用规模,相应的沥青改性设备与成套生产-施工-管理工艺的研究工作显得滞后。也正是由于此,改性沥青的成本与国外相应改性沥青的成本而言,无多少竞争优势。 2、国内改性沥青的技术水平 2.1沥青改性的关键技术 沥青作为一种复杂的高分子碳氢化合物,在一定温度与荷载作用下表现为典型的弹-粘-塑性,并且在高温与紫外线照射下会产生老化现象。因此加入改性剂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改善沥青混合料在高温下的路用性能,提高其抗车辙、抗疲劳、抗老化及抵抗低温开裂等方面的性能。沥青改性效果的关键在于解决改性剂与沥青的相容性问题[1]。所谓相容性,在热力学上的含义是指明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按任意比例形成均相体系(或物质)的能力。但实际生活中能够完全互溶的物质几乎是不存在的,因此道路工程上

改性塑料调研报告

改性塑料调研报告 一、概述 所谓改性塑料,是指通用塑料经过填充、共混、增强等方法加工,从而使它们具有阻燃、高抗冲等性能,它具有取代钢铁的功能。几乎所有塑料的性能都可通过改性方法得到改善。 改性塑料产品主要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以粉体材料为主要原料 的填充改性塑料产品, 包括活性粉体、填充母料和粉体材料占20%-- 30%的改性塑料专用料;另一类是以不同类别的高分子材料经过共混制成的塑料合金专用料, 如ABS/聚碳酸酯( PC)合金、PA/ABS 合金、聚丙烯( PP)/PA 合金等; 第三类是为达到电、光、热、燃烧等方面的功能性, 综合使用功能性填料和不同类别的高分子材料, 以及适 量的相容剂、增韧剂而制成的功能性专用料, 如阻燃ABS、无卤阻燃PP、汽车保险杠、仪表板专用料等。三大类改性塑料产品的年总产量已超过3000kt , 三大类产品所占比例分别为50%、35% 和15%左右, 即1600kt、1000kt 和600kt左右。 行业内认为的改性塑料包括通用塑料中的PP、ABS、PS,工程塑料中的通用工程塑料(PC、PA、PBT、PPO 和POM)的树脂改性。经过改性以后,塑料的外观、透明性、密度、精度、加工性、机械性能、化学性能、电磁性能、耐腐蚀性能、耐老化性、耐磨性、硬度、热性能、阻燃性、阻隔性等某些方面有所改善或提高。 二、生产情况 根据2010 年中国改性塑料行业十佳企业评选活动中各改性塑料企业上报的数据分析, 全国已有以改性塑料产品为主营业务的企业近1000 家, 就业人数达十几万人,多数年产量在3000吨左右,超过3000吨的接近50家,万吨以上的屈指可数,而超过10万吨的仅

改性沥青生产工艺

一、小试,根据样品,按照改性沥青指标,初步确定配方、工艺路线,技术参数,其过程一般为以下几步: 1、根据样品性能、改性沥青指标要求,初步确定配方、制定工艺路线、技术参数等; 2、通过小试,模拟大生产,制备试样,并检测试样性能,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改性剂与沥青的配伍,或改变某些技术参数。经过反复试验使各项指标达到最优化;

改性沥青小试配方检测 3、初步确定配伍、工艺路线、技术参数。 二、中试,工艺转化的过渡阶段,小试的放大试验,基本接近大生产。采用正常生产改性沥青的成套设备,实现试验和生产

的完全接轨。其过程一般为: 1、检查设备,确定设备处于安全、可用状态,如:改性系统、恒温加热系统、控制系统,上料系统等;设定各部位的技术参数,如:温度、配比、加工量等;沥青泵、高剪切均化机、高性能磨机转动是否灵活;调整磨机磨盘间隙;开启空压机,并调至合适压力;预热所有需要加热的部位。 2、严格按照设备的操作规程,输入规定的基质沥青(2-3吨)、改性剂,经过溶胀、剪切、研磨、孕育生产出合格的改性沥青,其试验过程,应注意观察剪切机、磨机的电流;检查沥青温度是否在工艺规定的范围内,遇到报警,应立即查明原因;改性沥青试验结束后,注意停机顺序。 3、跟踪检测改性沥青的质量,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配伍、技术参数等。 4、基本确定配比、技术参数。 三、大生产,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全接轨,充分检验小试、中试所确定的配方、技术参数的准确性,其操作过程和中试基本相同,但由于大生产具有生产连续性、质量具有稳定性,又有其不同于中试之处。其过程主要为: 1、检查设备,确定设备处于安全、可用状态,如:改性系统、恒温加热系统、控制系统,上料系统等;按照中试的结果,设定各部位的技术参数;如:温度、配比、加工量等;检查沥青泵、高剪切均化机、高性能磨机转动是否灵活;磨机磨盘保持中

注塑件几种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注塑件变形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注塑件形状与模腔相似但却是模腔形状的扭曲版本。 可能出现问题的原因 (1)弯曲是因为注塑件内有过多内部应力。 模具填充速度慢。 模腔内塑料不足。 塑料温度太低或不一致。 注塑件在顶出时太热。 冷却不足或动、定模的温度不一致。 注塑件结构不合理(如加强筋集中在一面,但相距较远)。 补救方法 (1 )降低注塑压力。 (2 )减少螺杆向前时间。 (3 )增加周期时间(尤其是冷却时间)。从模具内(尤其是较厚的注塑件)顶 出后立即浸入温水中(38 C)使注塑件慢慢冷却。 (4 )增加注塑速度。 (5 )增加塑料温度。 (6 )用冷却设备。 (7 )适当增加冷却时间或改善冷却条件,尽可能保证动、定 模的模温一致。 (8 )根据实际情况在允许的情况下改善塑料件的结构。 透明塑料注塑过程中应注意的常见问题 透明塑料由于透光率要高,必然要求塑料制品表面质量要求严格, 不能有任何斑 纹、气孔、泛白、雾晕、黑点、变色、光泽不佳等缺陷,因而在整个注塑过程对 原料、设备、模具、甚至产品的设计,都要十分注意和提出严格甚至特殊的要求。 其次由于透明塑料多为熔点高、流动性差,因此为保证产品的表面质量,往往需 要较高的温度,注射压力、注射速度等工艺参数也要作细微调整, 使注塑料时既 能充满模,又不会产生内应力而引起产品变形和开裂。 (2) (3) (4) (5) (6) (7)

因此从原料准备,对设备和模具要求、注塑工艺和产品的原料处理几方面都要进行严格的操作。 (一)原料的准备与干燥 由于在塑料中含有任何一点杂质,都可能影响产品的透明度,因此和储存、运输、加料过程中都必须注意密封,保证原料干净。特别是原料中含有水分,加热后会引起原料变质,所以一定要干燥。在注塑时,加料必须使用干燥料斗。还要注意一点的是干燥过程中,输入的空气最好应经过滤、除湿,以便保证不会污染原料。其干燥工艺如下表,透明塑料的干燥工艺: (二)机筒、螺杆及其附件的清洁 为防止原料污染和在螺杆及附件凹陷处存有旧料或杂质,特别热稳定性差的树脂存在,因此在使用前、停机后都应用螺杆清洗剂清洗干净各件,使其不得粘有杂质,当没有螺杆清洗剂时,可用PE PS等树脂清洗螺杆。当临时停机时,为防止原料在高温下停留时间长,引起解降,应将干燥机和机筒温度降低,如PC PMM等机筒温度都要降至160C以下(料斗温度对于PC应降至100C以下)。 (三)在模具设计上应注意的问题(包括产品的设计) 为了防止出现回流动不畅,或冷却不均造成塑料成型不良,产生表面缺陷和变质,一般在模具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a)壁厚应尽量均匀一致,脱模斜度要足够大; b)过渡部分应圆滑,并逐步过渡,防止有尖角、锐边产生,特别是PC产品一定不要有缺口; c)浇口、流道尽可能宽大、粗短,且应根据收缩冷凝过程设置浇口位置,必要 时应加冷料井; d)模具表面应光洁,粗糙度低(最好低于0.8 ); e)排气孔。槽必须足够,以及时排出空气和熔体中的气体; f)除PET外,壁厚不要太薄,一般不得小于Imm (四)注塑工艺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包括注塑机的要求) 为了减少内应力和表面质量缺陷,在注塑工艺方面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a)应选用专用螺杆、带单独温控射咀的注塑机; b)注射温度在塑料树脂不分解的前提下,宜用较高注射湿度; c)注射压力:一般较高,以克服熔料粘度大的缺陷,但压力太高会产生内应力造成脱模因难和变形; d)注射速度:在满足充模的情况下,一般宜低,最好能采用慢一快一慢多级注射; e)保压时间和成型周期:在满足产品充模,不产生凹陷、气泡的情况下;宜尽量短,以

改性塑料简介

改性塑料 改性塑料,是指在通用塑料和工程塑料的基础上,经过填充、共混、增强等方法加工改性,提高了阻燃性、强度、抗冲击性、韧性等方面的性能的塑料制品。 目录1简要5改性知识6细分类别 2发展?简介7改性PA 3特点?分散状态8改进技术 4硬度?填充物态9、基本定义 中文名改性塑料加工方法填充、共混、增强 基础通用塑料和工程塑料作用提咼了阻燃性、强度、抗冲击性 1、简要 通过改性的塑料部件不仅能够达到一些钢材的强度性能,还具有质轻、色彩丰富、易成型等一系列优点,因此“以塑代钢”的趋势在很多行业都显现出来,而现阶段要找出一种大规模替代塑料制品的材料几乎是不可能的。 2、发展 改性塑料属于石油化工产业链中的中间产品,主要由五大通用塑料和五大工程塑料为塑料基质加工而成,具有阻燃、抗冲、高韧性、易加工性等特点。

我国改性塑料行业发展迅猛,产量、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长分别达到20% 15%国内改性塑料年总需求在500万吨左右,约占全部塑料消费量的10%左右,但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此外,我国人均塑料消费量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作为衡量一个 国家塑料工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一一塑钢比,我国仅为30:70,不及世界平均的50:50,更 远不及发达国家如美国的70:30和德国的63: 37。 塑料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始于20世纪50年代,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随着汽车向轻量化发展、节能方向发展,对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1kg塑料可以替代2-3kg钢等 更重的材料,而汽车自重每下降10%油耗可以降低6%-8%所以增加改性塑料在汽车中的用量可以降低整车成本、重量,并达到节能效果。 改性塑料是涉及面广、科技含量高、能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一个塑料产业领域。而塑料改性技术一填充、共混和增强改性更是深入几乎所有的塑料制品的原材料与成型加工过程。 普通的塑料往往会有它自身的特性和缺陷,改性塑料就是给塑料改变一下性质,基本的技术包括: 1、增强:将玻璃纤维等与塑料共混以增加塑料的机械强度。 2、填充:将矿物等填充物与塑料共混,使塑料的收缩率、硬度、强度等性质得到改变。 3、增韧:通过给普通塑料加入增韧剂共混以提高塑料的韧性,增韧改性后的产品:铁轨垫片。 4、阻燃:给普通塑料树脂里面添加阻燃剂,即可使塑料具有阻燃特性,阻燃剂可以是一种或者是几种阻燃剂的复合体系,如溴+锑系,磷系,氮系,硅系,以及其他无机阻燃体系。 5、耐寒:增加塑料在低温下的强度和韧性,一般塑料在低温下固有的低温脆性,使得在低温环境中应用受限,需要添加一些耐低温增韧剂改变塑料在低温下的脆性,例如汽车保险杠等塑件,一般要求耐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