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叔湘的_系_分类_向_理论的中国根[1]

合集下载

试谈吕叔湘先生的治学之道

试谈吕叔湘先生的治学之道

试谈吕叔湘先生的治学之道人物简介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1904.12—1998.4,江苏丹阳人),是继罗常培先生后语言所的第二任所长。

在他七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一直致力于语言教学和研究,出版专著和编译二十余种,发表论文及各种文章六百余篇(《吕叔湘全集》19卷,辽宁教育出版社)。

这些论著内容广博精深,涉及一般语言学、汉语语法、文字改革、语文教学、写作和文风、词典编纂和古籍整理等广泛的领域,丰富了我国语言学宝库,在海内外有广泛的影响,为推动我国语言研究和语文教学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图片一:吕叔湘工作照1978年,文革结束一年多后恢复了研究生制度,我很幸运地成为吕先生的入室弟子,度过了一生中最重要、最值得留恋的时光。

当时社科院刚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吕先生时为语言所的所长,工作十分繁忙,为了带动其他老先生带研究生,不顾自己已是73岁高龄,招了现代汉语、近代汉语、英汉比较三个专业七个学生。

我1981年研究生毕业后给先生当了三年多的助手,帮助他处理各种事务,整理补充早年未完成的书稿《近代汉语指代词》,这使我得以继续在先生门下学习,进一步体会到先生是如何搜集材料,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的。

这三年中我每两周到先生家一次,听先生论学和谈论时事,也因此对先生的治学和为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悟,这对我此后做人和做学问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下面拟从六个方面谈谈我所知道的吕叔湘先生。

一. 辩证、科学的学术思想作为语言学大师级的学者,吕先生治学有个很突出的特点——具有辩证的学术思想,这是一般学者很难达到的境界。

十年动乱结束不久,学术研究开始启动,吕先生发表了《把我国语言科学推向前进》一文,阐述了语言研究如何处理中和外、虚和实、动和静、通和专这四对关系。

这是他数十年来从事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集中反映了他的辩证、科学的学术思想。

在对待中和外的关系上,吕先生很注重对西方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借鉴,始终把国外的理论和方法当作研究汉语自身规律的工具和桥梁。

吕叔湘对汉语史分类

吕叔湘对汉语史分类

吕叔湘对汉语史分类
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诚如朱德熙在该套丛书总序中所言,是国内第一部也是而20世纪80年代以前唯一的一部“对汉语句法全面进行语义分析的著作”。

该书首次将汉语代词系统分为指称(有定)和指称(无定)两大部分,且在人称代词名称上沿用了严复的“三身代词”的说法,所研究的代词范围主要是近现代汉语代词,同时对汉语代词的来源进行了考察。

但书中对各个代词仅有简单的介绍,并没有深入剖析,且有一些代词用法规律的总结值得商榷。

如书中提到:“‘之’、‘其’这两个词没有一个能作句的主语”“‘之’、‘其’都有时候代表第一身,‘其’字有时还代第二身”。

50年代初吕叔湘在《语法学习》一书中单设一章讨论了代词的用法,仍然将代词分为有定和无定两大类,有定代词分为三身代词(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无定代词即疑问代词。

进而又在《中国文法要略》的基础上提出了代词的两种作用,即替代和指称。

第六讲 吕叔湘的语法论著

第六讲 吕叔湘的语法论著
忻州师院中文系 檀栋 制作
序文中说:第二章到第六章是主体。 特点: 1、采用语法修辞结合讲解的体例。 2、写作的目的不是以讲理论为主,而是以解决写文章 的实际问题为主。 3、从此目的出发,列举大量病句加以修改,所以具有 匡谬正俗的性质。 缺点:《再版序》“有‘过’和‘不及’两个方面。 ‘过’是有些论断过于拘泥,要求太严,对读者施加 不必要的限制;‘不及’是只讲用词造句,未触及篇 章、段落,只讲消极,如何不好,没讲如何才好。但 它无疑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作,在当时起了普及语法修 辞知识的作用。”
“著”本在动词后,在语录中变为语气词, 元话本变为“则个”。例:你且听著。
忻州师院中文系 檀栋 制作
2、《论“底”、“地”之辨及“底”字的由来》 说明“底”和“地”的用法,在唐宋口语中 的用法,同时说明“的”与文言中的“之”、 “者”的联系。 这两篇文章是近代汉语研究的最高成就者。 另有几篇古汉语虚词方面的研究。 《论“毋”与“勿”》《“相”字偏指释例》
198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收了吕1944-1982年 的32篇文章。
忻州师院中文系 檀栋 制作
6、《近代汉语指代词》 7、《语文杂记》 1984年上海教育出版社。80篇短文章。涵 盖了语法、语义、修辞、正误等。也有读书或 研究时的灵感闪念。
忻州师院中文系 檀栋 制作
受事动词受事今儿偏偏来了个刘姥姥动词施事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总结词类问题讨论试论非谓形容词与饶长溶合写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论自由和粘着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忻州师院中文系制作三中国文法要略1写作出版情况19421944分为上中下三卷
第六讲 吕叔湘的语法论著
忻州师院中文系 檀栋 制作
一、吕叔湘简介
4、对《要略》及吕氏其他论著的评价 吕对自己采用“三品说”的评价,引严伯常 的话:“‘马逸’ 中‘马’和‘逸’似乎是地 丑德齐,你凭什么说‘马’是甲级,‘逸’是乙 级。在‘马之逸’中变成‘马’乙‘逸’甲了?” 朱德熙对吕和王力词品说的评价。

吕叔湘的主要著作

吕叔湘的主要著作

吕叔湘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化学者和教育家,他的主要著作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教育、文化、历史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吕叔湘的几部主要著作,并给出具体的示例,以展示他在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

首先,吕叔湘的《中国古代教育史》是他最著名的著作之一。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儒家教育到近代的西方教育理论,吕叔湘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他通过大量的史料和文献资料,揭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例如,他在书中详细讨论了古代的私塾教育和科举制度,并分析了它们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影响。

其次,吕叔湘的《中国文化史》是另一部重要的著作。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吕叔湘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和其与西方文化的差异。

他在书中详细讨论了中国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并分析了它们对中国社会和思想的影响。

例如,他在书中提到了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道德观念的塑造和传统价值观的形成。

此外,吕叔湘的《中国历史教育论纲》也是他的一部重要著作。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中国历史教育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吕叔湘在书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历史教育理念,强调了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

他认为,历史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评价历史事件。

例如,他在书中详细讨论了历史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建议。

除了以上提到的著作,吕叔湘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著作,如《中国教育问题研究》、《中国文化问题研究》等。

这些著作涵盖了吕叔湘在教育和文化领域的广泛研究成果,对于推动中国教育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吕叔湘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化学者和教育家,他的主要著作涵盖了教育、文化和历史等广泛领域。

通过他的研究和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的特点以及中国历史教育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吕叔湘的著作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的教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语言学大师吕叔湘对我国汉语发展的探索

语言学大师吕叔湘对我国汉语发展的探索

1 . 吕叔湘的语言教学思想 。吕叔湘在其《 论语言学习及教学》 中 关于语言学的著作便是《 中国文法要略》 , 该书被称作半个世纪以来 提到 , 语言分为语音 、 语法 、 文字等多个部分 , 他反对不讲字义 , 只讲 语言学领域最具理论价值的作品之一 ,他的这部作品对汉语语法研 词义 的语 言教学方式 , 主张应将现代汉语中最具活力 的汉字教授给 究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 , 吕叔湘还著有《 汉语修辞讲话》 、 《 汉语 学生 。吕叔湘 的语言教学思想主要 围绕汉语语言规范展开的 , 特别 语法论文集》 等, 其涉及 的范围非常广 , 被学界认为汉语语法领域最 对语音 、 语法教学提出 自己的看法 。 他认为语音是语言 的外壳 , 两周 重要 的作品 , 被称作“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汉语语法 的总结 , 标志着新 岁的儿童便能掌握全部 的语音 。所 以, 吕叔湘认为推广普通话应从 的时期的来临” 。吕叔湘认为汉语语法的分歧非常多, 主要是 由于汉
论, 针对当时 出现乱用语言文字的现象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同时 , 他 连贯 , 甚至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 ; 有些人背诵很多的古诗 , 但是在生 对当时的语文教改的效率问题提出了意见 ,他认为 当前人们在生活 活中却不会灵活运用。 可见 , 这样的语 言教学根本没有什 么用处 , 培 中存在着乱用的现象 , 并于 1 9 7 8年初在《 人民 日报》 上发表《 当前语 养出来 的学生只是会说话 , 而并不会说漂亮的话 。 实际上 , 中国的语
老” 之一 , 他从汉语言教 育规律中得 出科学训练的方法 , 极 大地推动 主呢? 吕叔湘认 为两者应 同时兼顾 , 这样才能使两者 同时提 高。首
了汉语学 习与研究 的发展。他的论著丰富 、 内容充实 、 论证严谨 , 有 先 , 语言在人类生活中有着 重要 的作用 , 并随着社会 的发展其地位 着极高的学术价值 , 同时在方法论上有着 良好的示范作用。 总之 , 吕 逐渐提高。当前 , 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学标准就将以前的听说训练 以 叔湘的汉语学研成果及方法 ,为现代汉语学科 的建立奠定 了基础 , 口语交际替代 , 这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的重要 目标 。如果一个人没 对近代汉语研究有着重大贡献。

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

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

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现代汉语八大家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吕叔湘选集_吕叔湘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朱德熙选集_朱德熙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王力选集_王力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胡裕树、张斌选集_胡裕树、张斌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邢福义选集_邢福义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陆俭明选集_陆俭明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黎锦熙选集_黎锦熙三个平面的语法观_范晓中国语法学史稿_龚千炎俗语小词典_董小玉修辞学发凡_陈望道吕叔湘全集:中国文法要略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吕叔湘语文论集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汉语语法论文集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汉语语法论文续集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现代汉语八百词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语文教学论著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语文散论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语法修辞讲话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语言和文字_吕叔湘实用现代汉语语法_刘月华新华字典(第10版)_商务方言与中国文化_周振鹤、游汝杰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_徐杰朱德熙文集(第1卷)_朱德熙朱德熙文集(第2卷)_朱德熙朱德熙文集(第3卷)_朱德熙朱德熙文集(第4卷)_朱德熙李临定自选集_李临定汉字形义分析字典_曹先擢、苏培成汉语与中国文化_申小龙汉语功能语法研究_张伯江、方梅汉语口语语法_赵元任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_陆俭明、沈阳汉语复句研究_邢福义汉语成语词典_宋永培汉语描写词汇学_刘叔新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_詹伯慧汉语方言学_李如龙汉语方言学导论_游汝杰汉语方言概要_袁家骅汉语方言语法的参数理论_邓思颖汉语比较变换语法_李临定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_马庆株汉语语法专题研究_邵敬敏汉语语法分析问题_吕叔湘汉语语法学史稿_邵敬敏汉语语法理论研究_杨成凯现代汉字学纲要_苏培成现代汉语(上)_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_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_北大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_胡裕树现代汉语八百词_吕叔湘现代汉语千题解_刘小南现代汉语句法论_陆俭明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_沈阳现代汉语虚词散论_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词汇_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学_葛本仪现代汉语词类研究_郭锐现代汉语语法十讲_张斌现代汉语语法教程_朱成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_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_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讲话_丁声树现代汉语通论_邵敬敏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_沈阳、郑定欧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第二辑)_袁毓林、郭锐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_沈阳、何元建、顾阳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_张敏词义的分析和描写_符淮青话题与焦点新论_徐烈炯、刘丹青语法丛稿_朱德熙语法研究入门_吕叔湘语法答问_朱德熙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_袁毓林配价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_沈阳陆俭明自选集_陆俭明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_陆俭明音系学基础_王理嘉不对称和标记论_沈家煊词汇学简论_张永言词类辨难_邢福义词类问题考察_胡明扬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_戴浩一、薛凤生汉语词法句法论集_汤廷池汉语词语的产生与定型_贺国伟汉语的危机_朱竞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_冯胜利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_袁毓林汉语方言地理学_贺登崧汉语文化语用学_钱冠连汉语研究基本数据统计方法_张卫国汉语语法的意合网络_鲁川汉语语法基础_吕冀平汉语语法散论_朱英贵汉语语法学_邢福义汉语语法学_张斌汉语韵律句法学_冯胜利句法结构中的语义研究_邵敬敏林焘语言学论文集_林焘刘叔新自选集_刘叔新趋向补语通释_刘月华现代汉语短语_齐沪扬现代汉语方言概论_侯精一现代汉语句法分析_吴竞存、侯学超现代吴竞存、梁伯枢现代汉语句子_陈昌来现代汉语名词的多汉语句法结构与分析_ 视角研究_刘顺现代汉语实词_方绪军现代汉语通论参考文献精选_邵敬敏现代汉语语用平面研究_温锁林语法问题发掘集_邢福义语法问题思索集_邢福义语法问题探讨集_邢福义语法学探微_刘叔新语法研究和探索(二)_北大字本位与汉语研究_潘文国古代汉语《古代汉语》习题集_林海权、王尔康、陈玄荣《红楼梦》称呼语研究_陈毅平上古汉语词汇史_徐朝华上古汉语语法研究_方有国两汉汉语研究_程湘清中上古汉语音韵纲要_高本汉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_吴文祺、张世禄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_洪诚中国古代的语言和逻辑_陈汉生中国语历史文法_太田辰夫中国语言学史_王力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语言文献卷)_北大古今汉语词类通解_杨伯峻古代汉语(一)_王力古代汉语(二)_王力古代汉语(三)_王力古代汉语(四)_王力古代汉语(四)附录天文图古代汉语_郭锡良古代汉语虚词词典_社科院古代汉语题解辞典_伍宗古汉语常用字字典_商务古汉语词义论_张联荣古汉语词汇纲要_蒋绍愚古汉语语法学_张文国、张能甫古汉语语法研究论文集_何乐士古汉语语法精讲_许威汉古汉语语法论集_郭锡良同源字典_王力同源字典补_刘钧杰吕叔湘全集:文言读本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笔记文选读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马氏文通读本_吕叔湘周祖谟学术论著自选集_周祖谟汉字古音手册_郭锡良汉语介词词组词序的历史演变_张赪汉语历史音韵学_潘悟云汉语史专书复音词研究_程湘清汉语史稿_王力汉语史论文集_宋绍年、张猛、邵永海、刘子渝汉语词汇学史_符淮青汉语语音史_王力汉语语音史讲话_邵荣芬汉语音韵_王力汉语音韵学常识_唐作藩王力《古代汉语》注释汇考_富金壁、牟维珍简明汉语史(上)_向熹简明汉语史(下)_向熹语言文字学术论文集_吕叔湘音韵学教程_唐作藩马氏文通_马建忠马氏文通与汉语语法学_侯精一、施关淦说文解字注_段玉裁《说文解字》与中国古文字学_祝敏申《说文解字》导读_张舜徽《说文解字》精读_殷寄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_高明中国文字学_唐兰中国文字学史_胡朴安古文字趣谈_陈炜湛文字学概要_裘锡圭朱德熙文集(第5卷)_朱德熙甲骨文_范毓周甲骨文字典_徐中舒许慎与《说文解字》_姚孝遂说文解字_许慎_中华书局版说文解字_许慎_九州版说文解字新订_臧克和、王平说文解字系传_徐锴说文解字通论_陆宗达比较文字学初探_周有光二十世纪甲骨语言学_张玉金古汉字与中国文化源_李玲璞、臧克和、刘志基古文字类编_高明古文字论集_裘锡圭古文字通假释例_王辉古文字学导论_唐兰古文字研究简论_林澐汉字阐释与文化传统_黄德宽、常森汉字学概要_王宁汉字学十讲_吕浩汉字演变五百例_李乐毅汉字源流字典_谷衍奎甲骨金文与古史研究_蔡运章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台湾师大甲骨文通检_香港中文甲骨文字释林_于省吾甲骨文字学述要会论文集__邹晓丽、李彤、冯丽萍甲骨文字研究?殷契余论_郭沫若甲骨学一百年_王宇信、杨升南简明金文词典_王文耀金文编_容庚说文解字讲稿_蒋善国殷虚卜辞综述_陈梦家殷虚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_管燮初殷墟甲骨分期研究_李学勤、彭裕商中国古代文明--从商朝甲骨刻辞看中国上古史_阿马萨里中国汉字源流_董琨语言理论《普通语言学教程》精读_申小龙《语言学纲要》学习指导书_徐通锵、胡吉成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_陈保亚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_游汝杰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_束定芳乔姆斯基语言学文集_乔姆斯基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_刘坚历史语言学_徐通锵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_梅耶句法理论概要_宋国明句法结构_乔姆斯基哲学中的语言学_万德勒基础语言学教程_徐通锵声学语音学纲要_Peter Ladefoged多角度研究语言_王德春对比语言学_许余龙应用语言学_刘涌泉、乔毅应用语言学_桂诗春应用语言学理论纲要_于根元当代国外语言学:学科综述_徐烈炯当代语言学探索_陈国华文化语言学_邢福义文化语言学发凡_张公瑾新编语用学概要_何兆熊普通语言学教程_索绪尔普通语音学纲要_罗常培、王均汉彝缅语比较研究_丁椿寿汉藏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_瞿霭堂、劲松汉语非线性音系学_王洪君王力语言学词典_冯春田、梁苑、杨淑敏现代修辞学_王德春、陈晨现代语言学:理论建设的新思考_余志鸿现代语言学教程_霍凯特现代语言学流派_冯志伟现代语言学理论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_戴庆厦现代语言学词典_克里斯特尔生成语法理论_徐烈炯社会语言学_陈原社会语言学概论_祝畹馑简明语义学辞典_王寅简明语言学史_R?H?罗宾斯索绪尔:本真状态及其张力_裴文索绪尔与结构主义语言学_刘富华、孙维张结构语义学_A?J?格雷马斯胡明扬语言学论文集_胡明扬自然语言逻辑研究_邹崇理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_胡明扬认知语言学导论_Evans、Green认知语言学探索_王寅认知语言学概论_程琪龙认知语言学概论_赵艳芳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_洪堡特语义学_利奇语义学_徐烈炯语义学导论_伍谦光语义研究_石安石语用学教程_索振羽语用学概要_何兆熊语言与心理_乔姆斯基语言与文化_罗常培语言与理智--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研究_Cooke语言变异研究_陈松岑语言哲学对话_于根元语言学史概要_岑麒祥语言学常识十五讲_沈阳语言学纲要_叶蜚声、徐通锵语言文字百科全书_大百科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_刘润清、韩宝成语言的战争_罗宾?洛克夫(拉考夫)语言的符号性_丁尔苏语言的结构:20世纪语言学的焦点_云桂彬语言论_布龙菲尔德语言论_萨丕尔语言论_高名凯语言论--语义型语言的结构原理和研究方法_徐通锵语言问题_赵元任语音学和音系学词典L?特拉斯克语音学探微_石锋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_赵元任隐喻--语言的家_R?园_王松鹤。

汉族语言学家吕叔湘简介

汉族语言学家吕叔湘简介

吕叔湘1904年12月24日—1998年4月9日,享年93岁,汉族,著名学者,出生于华东地区江苏省丹阳市,逝世于北京市。

代表作《现代汉语词典》。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吕叔湘简介吕叔湘先生是江苏省丹阳市人,他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哲学家。

吕叔湘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大学,他在大学期间主修外国语文。

在大学毕业后,吕叔湘并没有停止对外国语文的学习和研究,所以他在1936年奔赴英国牛津大学学习人类学,后来又在伦敦大学学习图书馆学科。

两年之后,学成的吕叔湘回到了祖国,担任了云南大学文史系的副教授,后来的他又前往华西协和大学的中国文化研究所担任研究员。

吕叔湘先生主要致力于汉语言文学和外国语文的研究。

在数十年的研究中,他创作了一系列的汉语言文学著作,比如说《中国文法要略》、《语法修辞讲话》、《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等。

吕叔湘创造的这些作品为后人在汉语言文学的研究方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以他也算得上是我国近代史上汉语言研究的奠基人。

在近代汉语言研究方面,它不仅填补了白话文做为语言研究的空白,而且还为后代人在汉语言文化研究上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和领袖作用。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吕叔湘先生曾主持和参加了许多大型的语言活动和研究工作,为我国汉语言文化的研究和白话文的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除此之外,吕叔湘还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同时为我国的科学建设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我们对这位老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

吕叔湘作品吕叔湘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学家和教育家,他在我国文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吕叔湘是江苏省丹阳市人,曾毕业于南京大学。

从大学毕业之后,他就前往英国进行留学学习。

学成归来的吕叔湘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以及中国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语言研究所副所长等职位。

他的一生都致力于语言文学的研究,所以他创作了很多语言研究文学类的作品。

在吕叔湘作品中最著名的就是《中国文法要略》,这本书出版于1956年。

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

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
章节目录丁声树:语音声韵声声不息千家驹:初信共产主义后入佛门于光远:学识渊博学贯"两科"尹达:醉心考古博学研史王力:奠基现代语言 铸就一代宗师王亚南: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王学文:致力经济继学育人向达:遨游史海博学多才艾思奇:醉心哲学推而广之何其芳:漫步诗海弘扬古学吴玉章:改革汉字主力 规范拼音之父昊晗:历史大家 民主勇士吕叔湘:语言宗师 辞学泰斗吕振羽:从史入手继往开来李亚农:致力研史兼推教育李达:战士型的学者学者型的战士李俨:锲而不舍潜心算史杜国库:穷本溯源悉心研史沈志远:钻研经济传播马列狄超白:深研理论专攻经济周扬:积极投身文艺工作热心推动文艺发展季羡林:学贯中西融汇古今金岳霖:外道内儒兼容并蓄侯外庐:自强不息 融通历史胡乔木:亦学亦官 既"士"且"仕"胡绳:严谨求实 资政育人范文澜:孜孜不倦悉心写史茅盾:剖析社会绘画"人生"夏鼐:考古论今功绩卓著马寅初:关注民生论证人口马叙伦:天资聪颖博学多才张如心:人如其名 献身教育张稼夫:廉洁奉公鞠躬尽瘁许涤新:经济统战理论大家郭大力:红色经典译者大师郭沫若:孜孜不倦光大国学陈伯达:投机取巧作茧自缚陈垣:为人师表 学术典范陈寅恪:学术大师学界典范陈望道:德高学富 功业长存陈翰笙:实践至上 笔耕不辍陶孟和:为救国而"调查"谋改良之方法汤用彤:昌明国粹 融化新知冯友兰:光大哲学振兴中华冯至:人以诗名独领风骚冯定:传播马列自始至终黄松龄:痴心教育钻研经济杨树达:著书高数尺成就世公认杨献珍:学术独立坚贞不屈刘大年:潜心近代史纵论古与今潘梓年:普及哲学辩证法身体力行戒浮夸翦伯赞:赞马列之学开国史新篇邓拓:倚马可待真才子英年早殇新文人郑振铎:后今爱古传承创新黎锦熙:改革文字至死方休钱俊瑞:济世经国孜孜不倦骆耕漠:深研经济百年不辍包尔汉:致力统一语言学家薛暮桥:经国济世学界泰斗魏建功:关切声韵屡建奇功罗常培:苦研音韵学铸就宗师誉 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生物学地学部)》:共和国人物档案 目录丁颖:中国现代稻作科学的奠基人马文昭:中国细胞学、组织学的奠基人王应睐:中国现代生物化学的主要奠基人王家楫:中国原生动物学和轮虫学研究的奠基人贝时璋:中国生物物理学、细胞学和胚胎学的奠基人邓叔群:中国真菌学和森林病理学研究的创始人叶橘泉:中医中药学家冯泽芳:中国现代棉作科学的奠基人冯德培:中国神经生理学家朱洗:中国细胞生物学和实验胚胎学的开拓者伍献文:中国鱼类分类学、形态学和生理学的奠基人刘承钊: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学的重要奠基人刘崇乐:中国昆虫生物防治的奠基人汤佩松:中国植物生理学家李庆逵:中国土壤植物营养化学的奠基人李连捷:中国土壤学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李继侗: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的重要奠基人杨惟义:中国现代农业昆虫学创始人之一肖龙友:著名的中医临床学家吴英恺:中国胸心外科的奠基人吴征镒:中国植物区系和植物资源学的开拓者沈其震:中国医学生理学家张孝骞:中国消化病学的创始人张景钺:中国植物形态学和植物系统学的开拓者张锡钧:中国生理学界泰斗张肇骞:中国植物分类学家陈桢:中国动物遗传学和生物学史的创始人陈凤桐:中国农业科技事业的主要开拓者陈文贵:中国微生物学家陈世骧:中国昆虫学家和进化分类学家陈焕镛: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奠基入林镕:中国植物学家林巧稚: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罗宗洛:中国植物生理学家秉志:中国近代生物学的开拓者和主要奠基人金善宝:中国农业科学的开拓者和小麦科学的奠基人周泽昭:中国外科学家郑万钧:中国近代林业学的开拓者承淡安:中国近现代针灸学的开拓者赵洪璋:中国小麦育种专家胡经甫:中国昆虫学的主要奠基人钟惠澜:中国热带医学的奠基人侯光炯:中国土壤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俞大绂:中国植物病理学科的重要奠基人秦仁昌:中国蕨类植物学的奠基人钱崇澍:中国近代植物学的奠基人之一殷宏章:中国光合作用研究的先驱涂治:中国农学家和植物病理学家诸福棠:中国现代儿科学的奠基人黄家驷:中国胸外科和医学生物工程的奠基人盛彤笙:中国兽医学奠基人梁希:中国近代林学和林业杰出的开拓者梁伯强:中国病理学的奠基人童第周: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创始人蔡翘:中国航空航海生理科学的奠基人蔡邦华:中国昆虫生态学的奠基人潘菽: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戴芳澜:中国植物病理学和真菌学的奠基人戴松恩:中国作物育种家和细胞遗传学家魏曦:中国微生态学的奠基人尹赞勋:中国地质学家的杰出代表田奇埃:中国地质界的杰出代表乐森琦:中国地质科学发展的奠基人之一许杰:中国笔石学和笔石地层学的奠基人孙云铸: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主要奠基人李四光: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杨钟健:享誉中外的地质古生物学家何作霖:中国近代矿物学和岩石学的奠基人张文佑:大地构造学的创始人武衡:把一生奉献给祖国科技事业的科学家竺可桢: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孟宪民:杰出的矿床地质学家、勘查学家赵九章:共和国卫星事业的引路人侯德封:中国地球化学的奠基人俞建章:地学领域的英才夏坚白:“顶天立地”的科学家顾功叙:中国地球物理事业的开拓者涂长望:共和国气象事业的奠基人黄汲清:中国历史大地构造学的奠基人黄秉维: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开拓者斯行健:中国古植物学和陆相地层研究的先驱程裕淇:中国现代地质科学的开拓者谢家荣:中国现代矿产勘探事业的先驱裴文中:中国古人类学的重要创始人 马大猷:中国近代声学的奠基人王竹溪:中国热力学和统计物理研究的开拓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叔湘的“系”分类———“向”理论的中国根吴为章(北京广播学院,北京100024) [关键词]“系”分类;中国根 [摘 要]本文通过引证1987年出版的吕叔湘《语文近著》118页上的注释④和吕叔湘一系列重要语法论著的主要观点与特斯尼埃《结构句法基础》的主要观点对照,认为吕叔湘在20世纪40年代提倡的汉语动词“系”分类的主张是“向”理论的中国根,它和外国源———以特斯尼埃为代表的依存语法———都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汉语“向”或“配价”研究热的诱因,吕叔湘先生是中国“向”理论的先驱。

[中图分类号]H1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4)04-0001-04LüShu2xiang’s Classification of‘xì’WU Wei2zhang(Beijing Broadcasting Institute,Beijing100024)K ey w ords:classification of‘xì’;Chinese rootAbstract:By quoting the explanatory note④on page118of LüShu2xiang’s book‘Recent W orks of Chi2 nese’published in Dec,1987and by contrasting the main ideas of a series of LüShu2xiang’s im portant gram2 matical books with those of the book‘E lements of Syntactic Structure’by T esnière,this article holds that the view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verb‘xì’adv ocated by LüShu2xiang in the40th of the last century is the Chinese root of argument.Argument and its foreign s ource,which is represented by T esnière’s Dependent G rammar,are the mian induced reas ons for studying Chinese‘argument’or‘valence’which sprung up in the 80th of the last century.Mr LüShu2xiang is the forerunner of the theory of Chinese Argument. 一些探讨动词的“向(argument)”或“价(valence)”理论的专题论文、论文集・序和研究现状述评,大都认为:我国有关动词(随后涉及形容词、名词和动结式结构等)的“向”或“配价”研究,始于1978年朱德熙先生在《“的”字结构和判断句》中对国外语法理论的引入。

因此,在追寻“向”或“配价”理论的源头时,所关注的主要是国外语言学界。

迄今,被认定为先驱的有:前苏联科茨年松(Коцнельсон,1948),荷兰格罗特(A・W・de G root)的《结构句法》(Structurele Syntaxis,1949),法国特斯尼埃(Lucien T esnière)的《结构句法概要》(Esquisse d’une Syntaxe Structurale,1953)和《结构句法基础》(E2lèments de Syntaxe Structurale,1959)。

总之,认为“向”或“配价”理论是1978年以后的“舶来品”。

为此,1991年11月,在提交给“中国语言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的论文《“动词中心说”及其深远影响———〈中国文法要略〉学习札记之一》①中,我介绍了吕叔湘先生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出版的一系列重要论著中关于“动词中心说”和动词的“系”分类的观点,提出了下述看法:(一)与《中国文法要略》(1942)和《从主语宾语的分别谈国语句子的分析》(1946)的观点相比较,80年代兴起的“动①发表于韩国大邱大学校中国文化研究所出版的《中国文化研究》1993年第2期,又见《语言研究》(武汉)1994年第1期。

词‘向’理论是对它们的继承和发展”;(二)与《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和《句型和动词学术讨论会开幕词》(1985)的观点相比较,“动词的‘向’理论是对它们的最好实践。

”我认为:20世纪40年代吕先生的动词“系”分类是80年代“热”起来的动词“向”分类的中国根。

我还特地引用了《语文近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中吕先生新增补的一条注释作为佐证:关于及物动词句和不及物动词句里的名词性成分的性质,我在《从主语宾语的分别谈国语句子的分析》(1946)里已经触及,摘录有关部分如下:“可是细想起来,‘施’和‘受’本是对待之词,严格说,无‘受’也就无‘施’,只有‘系’。

一个具体的行为必须系属于事物,或是只系属于一个事物,或是同时系属于两个或三个事物。

系属于两个或三个事物的时候,通常有施和受的分别;只系属于一个事物的时候,我们只觉得这么一个动作和这么一件事物有关系,施和受分别根本就不大清楚……照这个看法,动词的‘及物、不及物’,‘自动、他动’,‘内动、外动’等名称皆不甚妥当,因为都含有‘只有受事一头有有无之分,凡动词都有施事’这个观念。

照这个看法,动词可分‘双系’与‘单系’,双系的是积极性动词(active verb),单系的是中性动词(neuter verb)。

”(《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469-470页)现在的语法理论文献里常用的是“一位动词”“二位动词”等名称,“位”或作“向”。

(见该书第118页注释④)与吕先生在《中国语文》1987年第1期上发表的《说“胜”和“败”》作比较,注释④最后的“‘位’或作‘向’”是新增补的,1992年出版的《吕叔湘文集》第三卷第589页的注释④同此。

1995年10月,在提交给德国歌德学院北京分院举办的“配价论学术研讨会”的论文《汉语动词配价研究述评》①第一部分《汉语配价理论探源》第一小节《配价理论的中国根》中,我又一次重申了“早在40年代,我国传统语法学中,就已经萌发了‘向’理论”的观点,并明确指出:“舶来的配价理论在我国得以广泛传播、落地生长,是因为它较为成功地嫁接在我国传统语法学的‘根’上”。

就笔者的视野所及,支持“向”或“配价”研究有它的中国根的论著还有:(1)1993年10月,胡明扬先生提交给“庆祝吕叔湘先生九十华诞学术讨论会”的论文《吕叔湘先生在语法理论上的重大贡献》②。

该文第一部分《“动词中心观”和动词的“向”》说:“吕叔湘先生的‘动词中心观’和动词的‘向’的理论和法国吕西安・泰尼埃尔(Lucien T esnière,1893—1954)的‘动词中心论’和动词的‘价’的理论真可谓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同。

”论文还不无遗憾地指出:“目前国内很多人接受了‘动词中心论’和动词的‘价’或‘向’的理论,还是受了国外格语法理论的影响而不是因为他们读过《中国文法要略》。

”说到这一点,我和胡先生的心情是一样的;我希望所有对“向”或“配价”理论感兴趣的人都能再认真深入地读读吕先生的一系列语法论著,因为它们能让你受益终身。

(2)1998年4月,陆俭明先生为沈阳主编的论文集《配价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2002年)写的《序》。

《序》中说:“关于配价语法,现在国际语言学界公认的,其奠基者是法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特思尼耶尔(Lu2 cien T esnière,亦翻译为特尼耶尔、泰尼耶尔、特斯尼埃)。

但是,类似配价的观念,在我国四十年代就有了。

”他引以为证的是收入1955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语法论文集》的《从主语宾语的分别谈国语句子的分析》(1946)中的一段话和这段话后的一个注释(见《文集》第116页)。

也许是没有注意到1987年吕先生所作的增补,因此陆先生在引文后紧接着说:“文中所说的‘系’,就大致相当于特思尼埃尔所说的‘关联(connexion)’;注中所说的‘双系’与‘单系’就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二价’和‘一价’(或‘单价’)。

可惜吕先生这个观念和思想,吕先生本人和其他学者在后来都没有引发,没有进一步论述和运用,鲜为人知。

所以七十年代后,中国有关配价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受到国外配价理论的影响而开展起来的。

”正是鉴于了解“吕叔湘先生的‘系’是‘向’或‘配价’理论的中国根”这一观点的人还不多,我才发表于《三明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后收入沈阳主编的《配价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2002年。

①②发表于《中国语文》1994年第1期。

在《汉语动词配价研究述评》(1995)中专门写了第一节《汉语配价理论探源》来探讨中国根和外国源的关系问题。

论文认为:“80年代初我国汉语语法学界兴起的关于动词‘向’的研究热,是舶来品和本土根的接通或殊途同归的结果”,“中国传统语法有一条粗壮的根,这就是重视语义分析和主张‘动词中心说”。

它的突出代表,可以溯源到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1942)、《从主语宾语的分别谈国语句子的分析》(1946)以及70年代后发表的一些重要论著,如《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句型和动词学术讨论会开幕词》(1985)、《说“胜”和“败”》(1987)等。

从这些重要论著中,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条根由幼嫩到粗壮的全过程。

关于这方面,我在《〈要略〉学习札记之一》中作过系统的论述。

这里扼要说说把吕先生的语法理论和特斯尼埃的《结构句法基础》进行对照之后所得的结论:两位学者提出了大致相同的理论———动词谓语句的“中心”是动词,句子中其他成分的选择决定于动词的性质;换句话说,两位学者都是倡导“动词中心说”和“向”或“配价”理论的先行者。

下面分别引用他们的一些主要观点,以便读者比较和思考。

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提出:“一件事情(一个动作)往往牵涉到许多方面,所以一个动词除起词止词外,还可以有各种补词代表与此事物有关的人或物”①。

叙事句是由一个作为“中心”或“重心”的动词和围绕着它的若干“补词”组成的。

对于一个叙事句来说,“动词是一定要有的”(《要略》39页),补词的出现情况,则决定于动词的类别以及其他种种原因。

“所有的补词和动词的关系并非同样密切,起词和动词的关系最密切,止词次之,其他补词又次之,如时间补词及方所补词和动词的关系就疏得很,有他不嫌多,无他不嫌少”(《要略》5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