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理论新编(教学大纲)
(完整word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word文档良心出品)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基本内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除理工类外各本科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
课内36学时,2学分,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我国民族的历史与现状和我国的民族政策等,具体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民族发展、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等方面的理论,介绍了我国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历史、现状,着重讲述了我国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干部政策、民族经济发展政策、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了解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自觉地维护祖国的统一,增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与进步,为加速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1.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文字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具体政策规定。
2.采用远程教学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授课中着重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加强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一、媒体资源的使用说明本课程采用全媒体教学资源,包括文字、音像、IP、PAD、手机终端等各种不同呈现方式的资源。
在多种媒体一体化整体设计的基础上,以文字教材为主媒体资源,录像教材、IP 课件、PAD资源、手机资源和网上动态教学资源及文本辅导等为辅助媒体资源,向学习者提供自主选择学习资源的便利。
1.文字教材本课程文字教材采取“分立式”,由基本教材、辅助教材两部分组成。
基本教材是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辅助教材是教师丰富教学内容、手段的辅助工具。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

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复杂,大多数民族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与汉族相同或基本相同,即封建制度。封建农奴制;奴隶制;原始公社制残余。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制度呈多种状况,如地主封建制度的保甲制度;世袭封建王公统治的盟旗制度;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支制度;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
民族文化特点:语言种类较多,约80种左右;22个民族使用着28种文字;语言,大体可分为5个语系、10个语族、15个语支。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萨满教、万物有灵和多神信仰、祖先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
民族心理特点:我国各民族的各自民族归属感很强。
(二)中国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
民族分布特点:我国与周边14个国家即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我国有30个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
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有比较发达的封建农业经济;有一定的资本主义产业活动;有主要从事渔业经济的;有的从事原始狩猎经济的;有主要从事畜牧业的;有的民族虽然已过渡到接近汉区的农业经济类型,但仍沿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原始生产方法;从事渔猎采集的民族。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
绪 论
一、中国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中国民族的特点
民族人口特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汉族人口有11.3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民族共1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千万以上的有:壮族和满族2个民族;人口在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16个民族;人口在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有: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仡佬、撒拉、毛南、锡伯等17个民族;人口在十万人以下、一万人以上的有:布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等13个民族;人口在一万人以下、五千人以上的有:独龙、鄂伦春、门巴等3个民族;人口在五千人以下的有:高山、塔塔尔、赫哲、珞巴等4个民族。
民族学教学大纲

民族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1. 了解民族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掌握民族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3. 熟悉各民族的文化特点和传统习俗;4. 培养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和包容意识。
二、课程内容:1. 民族学概述1.1 民族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1.2 民族学的历史沿革和学科发展1.3 民族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框架2. 民族学研究方法2.1 田野调查和实地考察2.2 民族学文献研究和资料整理2.3 民族学比较研究和跨学科交叉3. 各民族文化特点3.1 汉族文化传统和习俗3.2 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特点3.3 异域民族文化交流和交融现象4. 跨文化交流与对话4.1 多元文化社会的挑战和机遇4.2 文化认同与文化包容的探讨4.3 民族和国家的关系及文化多样性的维护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结合案例分析;2. 学生小组讨论和展示;3. 视频资料观摩和讲解;4. 学术论文撰写和口头答辩。
四、考核方式:1. 课堂参与及讨论表现(占20%);2. 课后作业和小组展示(占30%);3. 期末论文撰写及答辩(占50%)。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1. 主教材:《民族学导论》2. 辅助教材:《世界民族学》、《中国民族志》3. 参考书目:《民族学基础理论》、《文化人类学导论》六、其他注意事项:1. 本教学大纲仅供参考,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2. 学生有任何问题和建议,欢迎随时与授课教师沟通;3. 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和积极交流,共同促进民族学教学的深入发展。
(完整word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重点(第1-4章)(word文档良心出品)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重点及学习方法(第一章——第四章)第一章绪论1.学习重点(1)民族理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2)民族理论研究的方法(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2.学习要求及方法对民族理论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主要是理解和识记其中涉及到的有关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对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主要是联系实际加以理解。
在学习时,不仅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的有关部分,还可充分利用网上IP课与辅导材料中的重要概念、问题解答和自测题中的有关内容。
第二章民族1.学习重点(1)民族的概念:中外历史上呈现的各种定义(2)民族的基本特征:当代中国的六特征说(3)民族与宗教的联系(4)民族的历史类型(5)中国的民族识别:必要性,依据;实践2.学习难点关于民族的概念和民族的基本特征的不同表述3.学习要求及方法对教材所述中外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民族的概念,要能够理解其含义,并在此基础上着重识记马克思主义的说法。
对民族的基本特征,要能够识记和理解斯大林的四特征说与当代中国的六特征说的内容,并能联系实际来认识二者之间的同异。
对民族与宗教的联系,要理解教材所述。
对民族的历史类型,要能够识记。
对中国的民族识别,要联系实际认识其必要性,理解其依据;了解其实践过程。
在学习时,不仅要认真阅读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的有关部分,还可充分利用网上IP课与辅导材料中的重要概念、问题解答和自测题中的有关内容。
另外,应注意结合前三个学习重点,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或案例分析。
第三章民族发展1.学习重点(1)民族的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2)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3)民族的同化、分化、组合、融合与消亡2.学习难点民族的同化、分化、组合、融合与消亡3.学习要求及方法对民族的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基本条件和基本规律等内容,要能够联系实际理解。
对民族的同化、分化、组合、融合与消亡,不仅要能够联系历史和现实的实际加以理解,而且要能够清楚地辨识这些问题之间的不同。
谈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以《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少数民族经济部分为本

前状况及经济发展 的现状 , 旨在探讨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对 于解决 民族 问题的措施 和意义。
【 关键词】 少数 民族 经济; 民族理论 ; 新编 ; 民 族 问题
经济是少数 民族存 在和形成 的基础 . 少 数民族经济 因特殊 的政 治、 文化而具有 特殊性 。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是以某一少数 民族为主体 . 具有共同历史、 共同特 征、 共 同利益关系的群体的经济 。 具有 内部共 同 性和外部差异性的特点 . 中国少数 民族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存在形态多 种多样 , 但从民族与区域的关 系看 , 由“ 大杂居 、 小聚居” 的特点决定 了 存在不 同范 围和层 面的特定地 区内单一 民族经济和特定地 区内多 民 族经济。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 对解决 民族问题具有重要 意义 由吴仕 民主编 , 中央民族 大学 出版社 出版 的《 中国 民族理论新编》 是一部新世纪新阶段探讨 民族理论 的佳作 全书从不同的视 角全面 的 阐释和解答 了有关民族的一系列 问题 . 使我们在学习 的过程 中不断增 强对于 民族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全 书共分为十二个部分 . 其 中第十部 分少数 民族经济的发展 . 对本 文论述我 国少数 民族经济的发展起到 了 理论和实践性的指导作用
的过程之中 而政 治关 系是基于经济关系之上形成的 . 并随着各 民族 的经济发展而发展 在民族问题中 , 政治平等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经济问题 的解决是 政治问题解决的基础。 发展经济是解决 民族 问题 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 曾经指出 : “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 、 政治生活和精 神生活的过程。 ” 民族 的发展表现在政治 、 经济、 文化等方 面, 其 中起决 定作用的是经济发展。 民族是社会性群体 . 物质 资料 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 的基 础. 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主线 . 是社会前进 的动力 . 也是 民族发展 的内在 动力 , 并决定着 民族的外部特征。社会经济 的发展是支撑 民族存在 和 发展 的基础 . 是 民族发展程度的标志之一 。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是 民族 发展 的决定性因素 。 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为 民族发展的能量累积提供 了 基础条件 . 只有有了足够的能量 , 一个 民族 的族体规模 才会逐渐地 扩 大. 其素质才会得到提高 社会 主义的本质 , 是解放 生产力 , 发展生产力 , 消灭剥削 . 消 除两 极分化 . 最终达 到共 同富裕 我 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最高 目标是实现各 民族共同繁荣. 现阶段 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各民族人 民希望加快发展经 济、 文化的要求 , 缩小 民族 间的发展差距。邓小平强调 , 在认识什么是 社会主义的问题上 , 一定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在东部地区与西部 民族地 区的发展战 略上 . 邓小平提 出了“ 两个 大局” 的重要 思想 , 即东部地 区利用有利条件 , 先发展起来 , 这是大局 , 大家都要 服从。到 了一定 时候 ( 2 0 世纪 ) . 发展西部 地区少 数民族经 济, 大家也要服从。本世纪头 2 0年 。 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 时期 . 也是加快 民族地 区发展 . 促进各 民族共 同繁荣 的重要 机遇战略 时期 。随着我国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 的发展 . 各种生产要素 的自由流动 将更加频繁 . 各 区域 间合作与交流将进 一步扩大和深入 . 这为少数 民 族地 区发挥 自身的优势创 造了有利条件 . 同时随着“ 科教兴 国” 战略的 实施 . 民族地 区充分利 用科学技术进 步的后发优势 . 加快 推进产业 的 结构 化 . 经济 增长方式 的转变 。 进 一步加 强 自我创新 、 自我发 展 的能 力。 而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的和谐稳步推进 , 平等 、 团结 、 互助 、 和谐的 民 族 关系更加 巩固 , 也为 民族地 区的加快发展创造 了条件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重点知识总结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重点知识总结识记部分1.民族的含义: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
2.民族识别的含义: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3.民族形成的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多半也是又经济原因引起的)等是民族形成的外在条件。
4.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5.民族的基本发展阶段:民族的发展一般经历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发展阶段。
6.民族消亡的一般规律: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在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民族分化、组合、同化的过程,民族融合因素也不断出现和积累,并且经过量变到质变,最终民族将融合,民族将自行消亡。
民族消亡是民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历史过程的必然结果,也是在全世界民族范围内实现的世界性过程,是民族发展到最高阶段的最终结果。
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灭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
7.民族问题的含义:民族问题是在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遇到的具有民族性的社会问题,是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
8.民族问题与社会总问题的关系:民族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是和其他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的。
9.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10.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1.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
12.中华民族的内涵:中华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
理解部分:1.民族的基本特征:①共同历史渊源: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指民族起源的族体渊源(族源)、地域渊源(地缘)等。
②共同生产方式:经济生活、经济上的联系是把人们聚拢在一起的纽带。
民族学概论教学大纲

《民族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民族学概论》是历史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目的在于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各个民族起源、发展、变迁及消亡等规律,及其各族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服务,为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服务。
(三)教学内容:该门课程主要讲述民族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如民族的形成、民族与语言的关系、民族的经济文化类型;民族学的源流、研究方法和任务;民族的社会形态;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民族的文化;民族学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的应用。
(四)教学时数:全部课程的教学总时数约36个课时(一学期,周2课时)(五)教学方法:本门课程将采用课堂教学为主,可结合情况适当布置课外阅读书目、作业,以及课堂讨论等。
(六)选用教材:无指定教材。
二、本文第一章民族学研究的基础知识教学要点:民族、种族与族群概念。
语言与民族的关系教学时数:6课时。
教学內容:本章主要讲述民族的形成、民族与种族、族群概念的区分;语言与民族之间的关系;经济文化类型的划分及其民族的分布格局。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与民族的形成(2)人类的起源。
民族的形成;民族与种族、族群的异同。
第二节语言与民族的关系(2)语言的产生。
语言和民族的关系;语言学在民族学研究中的地位;民族学研究中的语言学方法。
第三节经济文化类型(2)经济文化类型的含义;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作用;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中国经济文化类型的基本框架。
考核要点:识记:民族、种族、族群的概念。
理解:语言与民族的相互关系。
综合运用:分析我国各民族经济文化类型及其分布状况。
第二章民族学的源流、研究方法和任务教学要点:民族学的源流与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任务。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内容:民族学的源流;民族学的实地调查方法;中国民族学的任务。
第一节民族学的源流(2)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创立;西方民族学流派;苏维埃民族学派;中国民族学的发展历程。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基本内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除理工类外各本科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
课内36学时,2学分,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我国民族的历史与现状和我国的民族政策等,具体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民族发展、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等方面的理论,介绍了我国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历史、现状,着重讲述了我国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干部政策、民族经济发展政策、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了解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自觉地维护祖国的统一,增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与进步,为加速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1.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文字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具体政策规定。
2.采用远程教学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授课中着重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加强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一、媒体资源的使用说明在建设过程中主要应突出趣味性、直观性、便利性,资源内容具有模块化、碎片化等特点,同时非常注重用户体验。
6.手机资源智能手机终端也是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在其上呈现的教学资源的主要功能与PAD终端在一定程度上有类似之处,但也有其特点。
手机终端在资源设计上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短信、电话等功能,更应是当作一个简易版掌上电脑,PAD 中的核心内容可以以APP的形式在手机中呈现。
6.网上教学资源网上教学资源是随时为学生提供的上述资源之外的动态性、补充性、参考性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教学大纲)一、课程概况1.课程名称:中国民族理论新编2.学时学分:40学时3.开课对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4.课程类别:公共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二、教学目的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少数民族预科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系统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纲领原则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预科生贯彻执行民族政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祖国观。
三、课程各章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总体要求】本课程教学,总体上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的教育,进行系统、深入的中国共产党关于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主要民族政策的教育;进行全面的民族基本知识的教育;进行良好的运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观察和分析以及解决实际民族问题能力的教育和训练。
[各章具体要求及教学内容]绪论【教学内容】一、中国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二、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三、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四、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要了解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掌握新中国历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主要观点。
【教学重点】中国民族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
【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理解;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第一章民族的一般特征【教学内容】第一章民族的一般特征第一节民族的基本特征第二节民族与宗教第三节中国的民族识别【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民族概念的定义和民族的基本特征,特别是要深入认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族六个特征的理论;掌握民族与宗教的联系和区别,深入领会中央提出的“有些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的论断;理解民族结构与民族素质;理解我国民族识别的依据和民族识别的意义。
【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六个基本特征的理论;民族与宗教的关系;我国民族识别的依据。
【教学难点】民族六个基本特征的理解。
第二章民族发展的规律【教学内容】第二章民族发展的规律第一节民族的产生第二节民族的发展第三节民族的消亡【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时间及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及特殊规律,要深入理解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要掌握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民族发展的基本规律,要深入理解社会生产力发展是民族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因;要掌握民族消亡的规律,要深入理解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自然的过程。
【教学重点】民族发展基本条件和发展规律;正确理解民族同化问题。
【教学难点】民族形成过程的理解;民族自然同化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第三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教学内容】第三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第一节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第二节民族特点、发展差距长期存在第三节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要了解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及原因,民族特点、发展差距长期存在的原因及表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含义及意义。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特点、民族差异长期存在的原因及表现【教学难点】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的发展规律。
第四章民族问题【教学内容】第四章民族问题第一节民族问题的内涵第二节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第三节民族问题的特性【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掌握民族问题的内涵,要深入理解民族问题内涵的新概括中包括“一个发展、三个关系”的重大意义;掌握民族问题的五个基本特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重点】民族问题内涵;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民族问题的五个基本特性。
【教学难点】民族问题包括民族自身发展的理解。
第五章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道路【教学内容】第五章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道路第一节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第二节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第三节中华民族复兴与民族问题的解决【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与社会总问题关系的理论,了解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四个特点,理解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复兴与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关系。
【教学重点】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着重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相互交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各民族团结奋斗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关系。
【教学难点】中华民族复兴与我国民族问题的解决。
第六章中国各民族与国家统一【教学内容】第六章中国各民族与国家统一第一节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国家第二节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全和利益第三节我国民族问题是国内事务【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深刻领会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并推动了其发展;理解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要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全与利益;理解中国民族问题是国内事务,反对利用民族问题干涉中国内政。
【教学重点】中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要自觉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全与利益。
【教学难点】我国民族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
第七章各民族一律平等【教学内容】第七章各民族一律平等第一节民族平等的含义第二节国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第三节维护法律尊严【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这一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的总原则、总政策;深刻领会各民族一律平等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并把握国家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的原则和保障机制;充分认识各族人民都有义务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教学重点】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总政策;国家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各民族都要维护法律的尊严。
【教学难点】理解民族平等的含义;理解民族平等中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第八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内容】第八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一节民族区域自治及其特点第二节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地位第三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持和完善【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理解和掌握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原则和内容,深入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基本政策;要了解和掌握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进一步理解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性和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内容、地位与作用;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和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第九章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教学内容】第九章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第一节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确立和发展第二节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第三节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民族关系的内涵和特点,要深入理解民族关系是既有社会性,又具有民族性的社会关系,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要掌握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本质特征的理解;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民族关系与一般社会关系的区别。
第十章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教学内容】第十章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第一节民族工作的主题第二节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性和有利条件第三节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深刻领会“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主题的内涵及重大意义;要理解和认识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理解和掌握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方针政策。
【教学重点】“两个共同”是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加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方针政策。
【教学难点】理解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理解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第十一章发展社会事业,提高民族素质【教学内容】第十一章发展社会事业,提高民族素质第一节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第二节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第三节少数民族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第四节少数民族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第五节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保持或改革【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理解和掌握国家关于民族文化、民族教育、民族语言文字、科技、民族传统体育及民族风俗习惯、民族宗教信仰等的政策,要理解和认识民族文化、民族教育对民族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要进一步理解国家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重要意义;要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发展民族文化、教育、科技等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事业政策措施【教学难点】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
第十二章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资源开发【教学内容】第十二章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资源开发第一节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第二节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第三节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理解和认识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刻领会“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要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要进一步理解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意义;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
【教学难点】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人才资源开发。
四、学时分配表本课程的总学时为40学时,每周2学时。
教学内容共13部分,学时分配如下:五、作业与考核方式考核形式采取平时考核和期中、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考核占20%,期中考试占30%,期末考试占50%。
平时考核包括多种形式,如考勤情况、平时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
期中和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形式。
通过以上形式,达到增强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和钻研理论的热情、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实践教学环节(一)实践环节安排:内容主要包括课堂讨论、观看影视录像、撰写观后感、社会调研等。
(二)培养目标及要求1.教学应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讲授,采用教师讲授、专题讨论、课堂辩论、影像观摩以及启发式、互动式等多种课堂教学形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通过观看影视录像资料,用形象直观的方式,增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3.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生社会调研,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课程教材及参考书【教材】:吴仕民主编,俸兰、金炳镐副主编:《中国民族理论新编》(全国民族院校统编教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当年最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