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
浅谈古典诗歌意境

浅谈古典诗歌意境浅谈古典诗歌意境作者:闫达尉意境是一种特殊的意象体系,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重要范畴。
它奠基于先秦,肇源于六朝,产生在盛唐,发展成熟于唐末至近代,对中国文艺影响深远。
意境在绘形上具有主观、虚化、集合性的特点,在表意上具有主导性、超越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根据侧重点的不同,意境又可分为情境、物境两种基本形态。
一、意境的基本定义我国学者对意境的普遍定义是:指创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川北教育学院蒋均涛教授在《审美诗论》中做了如下阐释:“意境不等于艺术形象。
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的人、事、物、景的表现特征相互交融形成的情与景、意与象的有机统一体。
是通过情景交融的形象展现出的能把人们引入进行充分想象的艺术空间的审美化境。
”①下面是一些当代文史工具书中关于“意境”的解释:1、《现代汉语辞典》:“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2、《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意境,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抒情诗及其它文学创作中一种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是由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
3、《中国诗学大辞典》:“意境是一种形象创造、具有味之无穷的独特审美品格”。
4、《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意境指的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能够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想象的空间的艺术境界”。
二、意境说的产生与发展古代意境说最早的源头是《周易》中的“象”和《周礼》中的“兴”。
“兴”与“象”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审美概念,已经具有后世成熟期意境理论的萌芽,即肯定心与物的合一,人的内部心灵与外部世界的统一,言语的有限表达与无限引发的统一。
它包含两个主要因素: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
②魏晋六朝儒释道融合,自觉抒情诗的大量产生,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为意境说奠定了创作上的基础。
③“意境”这一概念的提出,始于盛唐诗人王昌龄的《诗格》:“诗境有三。
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镜像,故得形似。
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美

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美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美中文摘要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一部分,集艺术、文学、哲学等多学科于一体,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以诗情画意写入园林”是中国造园艺术的特色。
而园林中意境的营造,更使得这种艺术发挥至极致,它区别于绘画、诗词等需要借助于线条、语言等无形意境的创造,而是在有限定范围内通过特殊手法来表达出创作者的思想、意蕴,使景传递出情,情与景交融,由此形成情绝风雅,神韵独高,蕴含哲理,耐人寻味的园林境界,进而体现出博大的中华文化及其精髓。
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实现人类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主张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密切结合的观点与中国古典园林不谋而合,因此分析中国古典园林意境对现代景观的发展尤为重要。
本文分析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文化内涵,提出要点,并结合现代景观设计实例分析其营造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的传承与创新。
明确现代景观实际事例应当以传统文化的蕴含为重,用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去剖析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丰富的内涵,使之能够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思想和实践起到借鉴和指导作用,为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景观设计传承与创新ABSTRACTAs a part of Chinese classical cultur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is a subject in integration of art,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and has a high cultural value.. "To write a quality suggestive of poetry or painting gardening art garden" i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in the garden, but also makes the art of play to the extreme, it is different in painting, poetry and other need with the aid of in lines, language, and other intangible artistic creation, but in limited range through a special way to express the creator of ideas, meaning to make the scene conveys emotion, feeling and scene blending, thus forming the vast artistic, verve alone high, contain philosophy, intriguing Garden State, which reflects the breadth of Chinese culture and essence. One of the important goals of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is to realize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harmony, advocate artificial landscape and natural landscape is closely combined with point of view and th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coincide. Therefore, the analysis of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to modern landscape developmen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culture i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and puts forward the main points, and combines with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case to analyze its creation techniques in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Clear practical examples of modern landscape should be in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ains, with modern people's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to analyze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rich connotation,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and guidance role in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idea and practice, find a feasible way for the Chines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1.意境之说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其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从哲学——文学——绘画——园林的过程。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一)山—园林的骨架
山和水是园林造景中的主要手段,山具有丰富的审美作用 1、分割景致。山的体积高大,可以将园林分割成不同的空间或坡面,通过布置适当的景物,营造出不
同特色的风景点或环境氛围。例如北京颐和园的万寿山,南坡排列着排云殿、长廊、智慧海和青晏 舫等建筑,造型美观,体量巨大,色彩绚丽,图案精美华丽,营造出恢弘华美的气氛;于此相反, 北坡布局以幽深宁静为主,水面狭长而曲折,林木茂密环境幽邃,与南坡的开阔明朗形成鲜明对照 。
充分吸取山水诗、山水画中的意境精髓 ,将自然山峦进行典型化处理,力求再 现自然山峦的种种形态和神韵,追求艺 术上的自然真实。 2、瘦、透、漏、皱、丑。瘦是山石要秀, 要棱骨分明,有迎风玉立之势;透是指 山石玲珑多孔,光线能够通过;漏是要 求山石上下左右相通;皱是指山石表面 有凹凸的这周,外形起伏不定,有明暗 变化而又富有节奏感,才具有真山之气
二 巧妙置景,酿造意境美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中,置景取得了最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 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置景又称“造景”,是按艺术构思对景物进行巧 妙布局,突破空间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常用的置 景手法有借景、分景、隔景、对景等。
(一)借景
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运用最普遍的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借”到 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目的则在于把各种在形态、声音、气味上能增添艺术情趣、 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引入到原本的景色空间中来,使的原本的景色更具特色和变化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湖万里船”,这是古代诗人的“远借”。中国古典园林借鉴的这 种诗情画意,也常常出现在邮票上。
(二)分景
中国园林以深邃含蓄、曲折多变而闻名于世,究其原因不外乎园林空间的分隔与组合。 所谓分景就是以山水、植物、建筑及小品等在某种程度上隔断视线或通道,造成园中有园,景中有 景,岛中有岛的境界。分景的作用在于增加景色的量和质,使园景虚实变换,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分景可以把游人的注意力缩小到一定空间范围内,使其能集中精神细致观赏,分景依功能与景观效果 的不同,可分为障景与隔景。
论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

论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
它的形成既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经验的概括,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标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审美心理的积淀。
一、诗词意境的源流意境在我国古典文艺创作中源远流长,最早可从中国古代的《诗经》、《周易》、《庄子》、《楚辞》中找到。
而诗词创作中意境理论的形成,则晚得多。
“意境”一词,盖出于佛经。
从哲学上讲,佛教所云之“境”,实质是指诉诸于人之感官与意识的形象感知,也就是审美欣赏中的“共感”,它指的是主体与对象之间心物两契,产生情感上的共振共鸣状态。
这一理论后被文艺理论所借用。
唐代诗人王昌龄最早使用“意境”概念,在他的《诗格》中提出了“三境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里的“三境”,实际上就是意境的三种类型。
只是把偏重于描写景物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写情怀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说理言志的称为意境。
中唐以后,刘禹锡则以“境生于象外”道出意境的内涵。
晚唐司空图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思与境谐”等,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的研究领域。
至此,意境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
宋至清代,关于意境的理论渐趋成熟。
宋代,苏轼主张“意与境会”,严羽“别材”、“别趣”则进一步扩大和规范了意境的范围,他在《沧浪诗话》中认为意境的妙处在于“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境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明代陆时雍研究了意境的韵味问题。
清代王夫之则探讨了情与景的关系,“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王国维对意境进行了深人研究,他将古典诗词中是否有境界的创造作为评判其优劣成败的关键,认为诗词曲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意境”说的形成及内涵

“意境”说的形成及内涵作者:黎鲲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13期摘要:“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经历了孕育、形成与不断发展的时期。
本文从不同时期的发展入手,简要论述了“意境”说的缘起与不断发展的过程,探讨了“意境”说的内涵。
关键词:意境意象审美内涵“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复杂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是意境的孕育时期;唐宋时期是意境的提出和形成时期;明代至近代为意境的发展时期。
下面谈谈意境的形成过程并从中概括意境的内涵。
一、“意境”说的孕育期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美学意义上的意境范畴还未出现,可以说是意境说的孕育期。
首先,先秦时期,言意之辩呈现出两条思路:一是以《易传·系辞》中主张的言—象—意:“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认为象比言更能表达主体情绪,立象是为了尽意。
二是以老庄为代表所主张的言-意。
老子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认为只有超越了“有限”的束缚,才能把握“无限”。
这时的言意之辩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哲学的思考,但它是后世文学文论中重视内心体验这一传统的滥觞。
从哲学“意象”发展到审美“意象”,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是转折点,而刘勰的“意象论”则完成了这种转换。
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把庄子的“得意忘言”发挥为“得意忘象”,同时更深一层地对“意”“象”关系作了探讨。
他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他的这种探讨对“象”转化成“意象”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因为陆机、刘勰、钟嵘等大文论家对相关内容的论述,意境已经取得了意象、隐秀、风骨等众多规定性,内涵大大丰富。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
中国古典园林既是艺术精品,也是历史珍贵的文化遗产。
它以其精致的设计、精美的建筑、精妙的结构和巧妙的布局,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空间美学。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体现在整个园林的构图、设计、建筑、景观上。
园林的构图以“山、水、建筑”的组合形式来构建,山表现为天然的山形,水比喻自然的江河,建筑表现为精致的殿堂,从而形成一幅宏大的图景,给人以宏伟的感受。
设计上,把建筑、景观和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形成一种和谐、美丽的视觉效果。
建筑上,以精致的建筑形式和巧妙的摆放来表现古典园林的精美,给人以舒适、宁静的感觉。
景观上,把建筑、植物、水池等景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幅美丽的图景,给人以宁静、怡人的感受。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还体现在园林内的文化活动中。
园林内的活动形式多样,有古代的饮茶礼仪、古典的舞蹈表演、古代的书法雕刻、古典的壁画、古老的棋艺等,这些文化活动都是园林营造出来的独特文化氛围,让人们能够体验到古典园林独有的和谐、宁静、怡人的感受。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在于它所营造出来的空间美学,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精神。
园林的构图、设计、建筑、景观以及园林内的文化活动,都能够营造出一种宁静、怡人的感受,让人们能够体验到古典园林的精髓。
它让人们从中感受到一股淡淡的中国古典文化气息,令人心旷神怡。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在于它所营造出来的空间美
学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精神。
它以其宏伟、宁静、怡人的意境,给园林的访客以莫大的视觉享受,并让人们体会到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
中国古代美学中意象的概念

中国古代美学中意象的概念
在中国古代美学中,意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意象,又称为意境,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通过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才华,将客观现实与主观情感相互融合,形成的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它是中国古典艺术,尤其是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的核心审美标准之一。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意象主要有以下特点:
1.寓意性:意象往往具有丰富的寓意,既表达了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又展现了其内在的情感和精神境界。
2.主观性:意象是艺术家主观情感的体现,它是艺术家通过对客观现实的观察和体验,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其中,形成的一种艺术形象。
3.审美性:意象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它通过艺术家的创意和才华,将自然、社会和人生百态升华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4.哲理性:意象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引导人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思考人生、社会和自然等方面的哲理问题。
5.抒情性:意象是艺术家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手段,它通过艺术家的描绘,展现了人类情感的丰富多样,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总之,中国古代美学中的意象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既体现了艺术家对客观现实的理解,又展现了其内在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通过意象的创造,艺术家们将各自的才华和情感融入
作品之中,使作品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的构成及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的构成及美学特征摘要: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都非常讲究意境美,尤其是抒情类的诗词曲赋。
中国文艺批评家也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作品艺术美的一个重要标准。
因此创造意境美也成了无数文学家和诗人毕生的创作追求。
那么,意境是怎样构成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意境美究竟有什么特征?本文就在学习前人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意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美学特征一、意境的构成1、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构成意境的一个重要方法,也就是说作者所描绘的景象要和诗人心中的情感达到和谐的统一。
其实,客观事物是没有情感的,有的甚至没有生命,只是由于我们的内心情感而给它们涂上了一层多情的外衣。
世间林林总总的外物进入我们的眼中,并不是每一个都能打动我们的内心,只有那些与我们当时内心情感产生共鸣的才会被放大,再经过精心的选择、组织后才可能在作品中创设出美的意境来。
我们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来进行分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词人离开汴京时与自己情人的话别之作。
这首词为我们创设出这样的意境:在深秋的郊外,天色将晚,寒蝉哀鸣。
向远处望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直接天际。
清秋的晓风是凉丝丝的,一轮残月挂在天边。
可以说诗人的满腔愁绪,一片离情都融入了对景物的描写之中。
但反过来看,也正是因为词人有这种离愁别绪所以在他的眼中这些景物似乎片片含情,个个有意。
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
这种景象背后的情感需要我们根据写作背景,和整首诗的意思去细细体会。
2、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味外之旨文学作品创造的意象总是有限的,我们要通过这有限的意象激发出读者更多更丰富的想象,这就像中国的水墨画一样,它不像西洋画那样细致地去描绘事物,而是通过简单几笔的勾勒给欣赏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这就是留白――一种非常高超的绘画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
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以及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重要范畴,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
故而美学与意境就有了那么一层深厚的关系。
美学里的意境理论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後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
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
艺理论界对“境界”说的阐述虽然众说纷纭,为轩为轾,但有一个地方却出人意外,绝大多数评论者都把“境界”和“意境”等同起来。
称之为“文学形象”、“作品中的世界”。
这种看法无疑是片面的。
“境界”一词作为一般习惯用法,如云“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泛指作品中的一种抽象界域而言者。
又如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言者。
又如云“‘明月照积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此处之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作者所描写的景物而言者。
中国古典美学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个性,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的美学命题和范畴。
“意境”这一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美学范畴的多义性,模糊性和辩证统一性;美学范畴的动态变异性;“以物观物”、“以我观物”的哲学认知和审美认知方式交融的艺术观照方式。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的范畴,这是从美学范畴说,这个范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炼出来的,同时也是中国历代许多艺术家有意识去追求的。
我国是一个抒情诗特别发达和成熟,源远流长的诗国。
诗歌理论遗产丰富和深刻,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别的民族所不可望其项背的。
诗的美学核心——意境,像一根红线,贯穿于古代诗歌理论发展中。
皎然的《诗式》以“境”肇始后,唐末司空图《诗品》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清末民初的王国维《人间词话》,清代王士祯《带经堂诗话》以及历代的诗人和诗话家逐步丰富和完美这一学说。
我国是个理论以意境为核心,从皎然到王国维,一千余年间,意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诗的美学。
唐代意境论的产生、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儒道佛的哲学思想母体中,经过长期孕育,然后呱呱坠地的。
尤其是佛家,对意境论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道家影响;再次是儒家影响。
在较多情况下,往往亦道亦佛,交互渗透,为意境论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喜欢画“远”,高远,深远,平远。
中国山水画家为什么要画“远”?因为山水本来是有形体的东西,而“远”突破山水有限的形体,使人的目光伸展到远处,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到无限的时间空间,进到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所以,“远”,也就是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中国古代诗人也都喜欢登高望远。
屈原、阮籍、李白都写过登高望远的诗。
为什么要登高望远,也是为了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到无限的时间空间,从而引发一种人生感和历史感。
中国的园林大概最能说明问题。
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
中国园林的特点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物的美,也不是一片孤立的风景的美,而是有意境。
那么什么是中国园林的意境呢?就是突破小空间,进入无限的大空间。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物,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物本身,而在于它们可以引导游览者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从而丰富游览者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明代有位造园学家,名叫计成,他有一部书叫《园冶》,其中有这么一段话:“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缦。
”这段话说得非常好。
中国园林中的建筑物,柱子高,窗户大就是为了“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也就是使游览者把外界无限的时间、空间的景色都“收”、“纳”进来。
意境是一种特殊的美感,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特点,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
意境就是如此。
我们前面说过,意境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
正因为如此,它往往使人感到一种惆怅,忽忽若有所失,就像长久居留在外的旅客思念自己的家乡那样一种心境。
这种美感,也就是尼采说的那种“形而上的慰藉”。
中国古代诗人喜欢登高远望,这样来引发自己对于人生的哲理性感悟,这种感悟,带给诗人的就是一种惆怅。
这种惆怅也是一种诗意和美感。
也带给人一种精神的愉悦和满足。
在这种美感中,包含了对于整个人生的某种体验和感受,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