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政治史
山师附中第07讲 魏晋南北朝经济、政治与文化-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通史版)之中国古代史

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之魏晋南北朝史总论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一定破坏。
尽管战火连绵,形势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进步,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
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课程标准】通过把握三国分合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及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成就。
【学习目标】1.掌握三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概况,有一个整体的认知。
2.探究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分析其弊端。
3.了解该阶段民族融合、民族交融的历史,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进一步发展。
4.分析儒学面临的挑战,认识文化领域的变化。
第07讲魏晋南北朝经济、政治与文化【知识整合】一、魏晋时期的经济:该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五胡内迁,北方民族政权更迭,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不断撞击、融合,北方农耕经济在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逐步恢复发展;特别是江南经济开始得到开发、初见成效,这是经济活动中的新现象与新趋势。
(一)农业1.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曹魏的翻车。
2.土地制度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税和力役。
3.江南的开发魏晋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江南得到初步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4. 寺院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统治者的支持下,佛教广为传播,导致寺院经济实力增强。
寺院占有许多劳动力,不在国家户籍。
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
寺院经济的发展,也为这一时期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当寺院经济过度发展,严重威胁国家财赋征发,政府就会采取限制或灭佛政策(如周武帝灭佛)(二)手工业1. 冶金业---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
2.制瓷业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三)商业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对其实行行政管理。
南北朝政治历史PPT课件

——《宋书》卷八三《宗越传》
门阀政治与门阀制度
鼎盛时期 :东晋、南北朝前期
特点3:社会风气上,士庶界限森严。 《宋书》卷四二《王弘传》所谓“士庶之际,实自天隔”。
南朝灰陶牛车
南北政治大势
梁
《廿二史札记》卷八《南朝多以 寒人掌机要》
武 帝
“至宋、齐、梁、陈诸君,则无
论贤否,皆威福自己,不肯假权
于大臣。而其时高门大族,门户
已成,令仆三司,可安流平进,
不屑竭智尽心,以邀恩宠,且风
流相尚,罕以物务关怀。人主遂
不能藉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
人。人寒则希荣切而宣力勤,便
南北政治大势
汉族建立的冉魏和鲜卑族建立 的西燕、代不在十六国之列。
南前北秦政(治35大1-势394)之统一
淝水之战后,姚苌回关陇,羌族反 秦。“慕容垂擅兵河北,泓、冲寇 逼京师,丁零杂虏,跋扈关、洛, 州郡奸豪,所在风扇,王纲弛绝, 人怀利己”。
——《晋书》卷一一五《符觉倚之为心膂”。
南北政治大势
前秦的统一(376) 淝水之战(383) 北魏的统一(439) 瓜步之战(450) 北周的统一(577) 平陈之战(589)
十六国 304-439
北魏 386-534 西东 魏魏
北北 周齐
隋 581-618
南北政治大势
十六国
匈奴 羯
鲜卑
氐 羌賨 汉
汉北夏后前后南南西前后后成前北西 ·凉 赵燕燕燕凉秦秦凉秦汉凉燕凉 前 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21张PPT)

人,亦无千金之家。 ( ——《史记·货殖列传》)
手工业:纺织、 矿冶、陶瓷、造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 船、造纸等有了
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明显进步。
……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扬
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
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 商业:长江沿岸
,覆衣天下。
最为活跃,外贸
——《宋书·列传第十四》)
重点3:民族融合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 ,合称“十六国”。大多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的割据政权 采取中原模式的国号、典章制度等打乱原有族群布局,缩 小民族差异前秦一度统一,经淝水之战迅速崩溃。
重点3:民族融合
淝水之战 ( 383年)
草木 风声 投鞭 东山
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 皆兵 鹤唳 断流 再起
西晋末年,晋元帝(司马睿)率 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后在 建康(今南京)定都,史称东晋。
二、政治:偏安一隅
3、南朝的更替
420年,出身 低级士族的武将 刘裕篡夺皇位, 国号宋。此后 170年间,南方 先后经历了宋、 齐、梁、陈4个 王朝,合称“南 朝”。
四、政治:天下归一
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一、政治:短暂统一
2、西晋(265-316年)的短暂统一 司马氏代魏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司马炎即晋武帝。
一、政治:短暂统一
2、西晋( 265-316年 )的短暂统一
八王之乱 (291年—306年,历时16年) 自永熙以来,十有一载,人不见 德,惟戮是闻。公族构篡夺之祸,骨 肉遭枭夷之刑,群王被囚槛之困,妃 主有离绝之哀。历观前代,国家之祸, 至亲之乱,未有今日之甚者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思潮和历史事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思潮和历史事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复杂的时期,其时期涵盖了3个皇朝,长达220年之久。
在这个时期,政治思潮和历史事件交织在一起,影响了整个时代的历史进程。
本文将结合历史事件和政治思潮的变迁,来探讨这段时间的政治发展。
一、政治思潮的变迁1. 儒家思潮的盛行在东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为后人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其思想强调尊重礼仪、道德和君臣之间的关系。
这种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大力的弘扬,并被广泛的应用到国家的治理中。
当时的政府官员普遍受到儒学思想的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决策都要受到儒家思想的规范和服从。
2. 道教和佛教的兴起道教和佛教的兴起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政治思潮之一。
这两种宗教思想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同时也改变了政治文化。
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对生命和宗教的看法发生了改变。
政府也将这种宗教文化转化为政治资源,来维护社会和谐和政权稳定。
3.名家思想的興起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家思想的兴起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思考方式。
这种思想倡导自由思想和个性化的表达,主张做真实的自己,反对奉行权威。
名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在古代中国思想史上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二、历史事件的影响1.黄巾起义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民变之一,它的爆发也标志着东汉末年的政治社会危机的恶化。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对黄巾起义的影响深远。
除了直接导致了东汉朝的灭亡,还使得人民对于政府政治失信、不满充满了心中。
公元220年,三国时代正式开始。
2.三国纷争三国纷争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政治事件之一,也是属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该事件产生了极大的政治和文化影响,它对于后来的时期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局非常不稳定,动荡的时期也给中国历史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3.南北朝分裂公元420年,中国北方的北魏王朝和南方的刘宋朝廷分别建立。
第05讲 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新教材)

为例,一时曾有“不堪寂寞,曹操出土”的说辞。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是
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和方法,合理的是( )
A.知人论世,以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
D
B.与时俱进,以今日之价值标准全面衡量前人之是非
C.察言观行,评价历史人物活动应侧重动机而非效果
D.综合考量,看是否符合历史运动趋势推动社会进步
B 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
注意:人口迁徙、经济交流、民族交融是相互影响的。
三、人口迁移与民族交融
人口迁徙的概况
1.根据下列材料,分析魏晋时期人口迁移的原因、概况和影响。
材料1:曹操斩杀三郡乌桓蹋顿单于, 并把其部众万多落迁至关内,并编入 军队。
影响: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极大的提高了南方的社会生产力, 从而有力地 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 , 为封建文化的更加繁荣准备了条件。 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
二、经济发展与区域开发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
朝代
特征
规律
魏晋南北朝 (永嘉南渡)
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项目 关键词 政治 门阀政治、九品中正制、三省制、州郡县、律令儒家化、
经济
思想 文化
区域大开发、屯田制、占田制、均田制、租调制、经济重心南移 佛教禅宗、道教、三教合一、玄学、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
近五年高考考点
时间 2023
全国卷
2022 2021
【甲】45·孝文帝改革 【乙】25·古代中国的经 济重心南移 【乙】47·历史人物评 价——冯道
【高中历史】魏晋南北朝史ppt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三)改革的内容 1、前期改革(迁都洛阳前) (1)推行均田制 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战乱) 内容: 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 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 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影响: 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1、农业:
工具的进 步: 土地所有 制:
三国时,马钧改进翻车 士族地主的田庄规模很大,自给 自足程度强化。 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主 要地位。
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主要地位。
由于士族享有特权,佛教盛行,地主庄 园经济、寺院庄园经济膨胀。这一时 期,战乱频仍,社会精壮劳动力的损 失极大。庄园经济恶性膨胀,大量隐 匿农户,封建国家与地主、寺院争夺 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也就非常剧烈。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三)改革的内容 1、前期改革(迁都洛阳前) (1)推行均田制 (2)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3)整顿吏治 内容: 俸禄制、考核与任期挂钩制 影响: 吏治得到改善,人民负担减轻 农民安心从事生产, 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二)改革的内容 1、前期改革(迁都洛阳前) (1)推行均田制 (2)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3)整顿吏治
2、中后期改革(自迁都洛阳开始) (4)迁都洛阳 (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总结:
均田、三长、整吏治, 迁都、易俗、改汉制。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和北方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 2、顺应了时代潮流(封建生产方式的扩展), 促进了鲜卑族社会的封建化。 3、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为多民族国家 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魏晋政治经济和文化 课件--2024届四川省叙永第一中学校高三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

(1)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2)魏晋南北朝 ①概况: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②代表: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 书圣”。
3.绘画 魏晋南北朝: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他提出“以 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 女史箴图 》和《洛神赋图》是他的代表作。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南北朝
阶段特征:封建社会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 展的历史时期。
政治: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大融 合的局面。
经济: 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封建生 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文化: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经学和玄学兴起;儒家思 想受到佛道思想冲击;科技文学艺术成果显著;民族间文化交流频繁,多姿多彩。
3、各级地方官吏按照官职高低授给不同数额的公田(职分田),离职时移 交后任官。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 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新旧任相交接,不许出卖。
租调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和均田制配套的税收法令,上接魏晋南北朝户调制, 下启唐代租庸调法。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 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
1、凡15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授给种植谷物的露田40亩,女子20亩。露 田都是无主荒地,因考虑休耕轮作,故授田时-般按休耕周期加一或两倍, 也称"倍田"。拥有奴婢和耕牛的人,可以额外获得土地,所受之田不准买卖, 年老身死,还田给官府。
2、初受田者,男子每人另授桑田20亩,限3年内种上规定的桑、枣、榆 等树。桑田可作为世业田,终身不还,可以世袭,但限制买卖。在不宜种桑 的地区,男子每人另授麻田10亩,女子5亩,奴婢同样受田,按露田法还受。 新定居的民户还可分到少量的宅田,每3口一亩,奴婢5口一亩,宅田也属 世业。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命题角度 西汉郡级政区变化 魏晋以后官修史书
汉承秦制 汉代外戚干政 汉代地方吏治 “君权神授” 从地方行政示意图看汉、唐 历史变迁 秦至唐官员选拔依据的变化 和原因
选择题考查趋向研究
皇帝纪年 汉高帝十二年 汉文帝十六年 汉景帝中六年 汉武帝元封五年
公元纪年 前195年 前164年 前144年 前106年
两汉时期,州逐渐成为一级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
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吏的考核和监督,汉武帝制定刺
三级 体制
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每州派刺史一人, 负责监视州内之郡县 东汉时期,刺史有了固定治所及正式的官属,凌驾
于郡守之上,迅速向行政机构过渡,由单纯的监察
官吏发展为总揽地方大权的行政长官
汉武帝时,察举作为仕进的重要途径被确立下来, 成为定制,诸列侯、郡守、二千石长吏每年必须向 朝廷举荐一次。察举的科目包括孝廉、茂才、贤良 方正、明经、明法等,其中孝廉为岁科,其他一些 概况 科目为特科,视需要而临时举行。征辟制也在汉武 帝时成为选拔官吏的制度,有皇帝征聘和官府州郡 征聘两种。所征之人不拘一格,凡有专长或被皇帝 看中者,皆可随时征召
1ITEM
高考怎么考——
从“学以致用”的角度着 眼,考历史的“核心素养”
NO. 3ITEM
NO. 2ITEM
高考考什么——
考“对客观历史主观描
述”的分析能力
NO.
4ITEM
仿真达标检测
NO.1
ITEM
备考学什么——
记牢“客观存在的历史”
知识点一制秦度朝的中形央成集权
①创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
选拔 产生
制等办法产生
知识点二
汉代和魏晋政治制 度的承袭与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试述吴国的世袭领兵制和复客制的只要内容和意义?三国时吴国将领占有士兵的制度。
孙吴政权的政治基础是江南和渡江南下的世族大地主。
他们大都同时出任军队将领。
孙吴为了获得世族大地主的支持,维护他们的特殊利益,实行领兵制度。
将领去世后,可由其子弟继领父兄兵马,形成世袭领兵。
如陆逊卒后,其子陆抗继领旧部众5000人;陆抗卒后,其子晏、景、玄、机、云又分领其兵。
士兵也是世代相传,以兵为业。
形式上士兵属于政府,但实际上领兵的将领可以使用他们为自己服役。
孙吴士兵例有屯田,因此大族将领占有士兵的同时也就占有了士兵的屯田。
这个制度本质上是孙吴政权内各世家大族对劳动力和田地的分配。
国家允许官僚大族所占有的佃客免除赋役。
他们的佃客多由国家赐予,如东吴政府曾赐吕蒙“寻阳屯田六百人”。
他们的佃客也有自行招募的,但也不向国家服役纳税。
世袭领兵制:东吴政权允许大族将领率领的兵可以世袭。
东吴的兵需为将领种地,服各种杂役,实际上是将领的农奴。
(二)、北被魏孝文帝的改革的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有利的社会条件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
(2)北魏参照汉族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拓跋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3)北魏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改革的必要性——社会矛盾尖锐由于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各种制度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致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一是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二是民族矛盾激化,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个人因素:执掌朝廷实权的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使年幼的君主孝文帝对汉文化十分敬佩和仰慕,深感要巩固统治必须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主要内容: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范围极其广泛,内容也极为丰富。
总体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第一,推行均田制。
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
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
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整顿吏治。
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
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
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
第三,促进民族融合。
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意义: 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
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
2.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三)、北魏立子杀母的影响:(四)府兵制的特点府兵制的特点可以简单概括为: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兵不识将,将不知兵。
府兵的户籍由军府——稱為折衝府,折衝一詞取於古語「折衝於樽俎之間」,有不戰而勝之意。
和平时期府兵耕地種田,并在折冲将军领导下进行日常训练。
战争发生时,由朝廷另派将领聚集各地府兵出征,府兵作战一般不能长期在外,也很少远征作战,更不能随意更换原驻屯地。
战事结束后各地府兵仍归本镇,重新纳入当地折冲将军的管辖下。
这种兵役制度的初衷本是为了解决自三国、南北朝以来军队成为将领个人私产的局面,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势力重新抬头,此外还结合了屯田制,有利于农业生产,減輕國家軍費開支,部分解決了後勤供給問題,也扩大了兵源。
府兵制過去說來被認為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礎上的,至唐朝后期,均田制被破坏,而且边患日深,机动性极强的北方骑兵入侵也要求唐朝军队作到兵将合一,能远征、能于边境长期驻防。
故府兵制难以继续推行下去,終被取消。
近年研究成果發現,府兵制及均田制的破壞同為唐代中央政府對於人口流動、戶口資料的掌握能力下降所造成的結果,兩者之間並非為簡單的因果關係。
军府所在有地团,兵士不能随便迁徙出界;平时务农,农闲练武,有事出征,其主要任务是番上宿卫和征防。
番上宿卫,即轮流到京师宿卫,由十二卫将军分领。
出兵征防则由朝廷命将统率,调遣时必须持兵部所下鱼符,经州刺史和折冲府将领勘合后,才得发兵。
战争结束则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这样,将帅就不能拥兵自重。
由于废置不常,唐代军府总数也有增减,较多时有 633府(一作 634 府),军府遍布全国。
府兵在唐初具有较强的战斗力,他们是军队的骨干。
唐朝有强劲的军事实力主要在于它有精良的府兵和尚武精神。
由于兵役繁重、均田制被破坏以及府兵地位低落等原因,府兵制自高宗后期以至武后时就逐渐被破坏,到玄宗统治时终于被废除,由募兵制所取代。
(五)试述唐代府兵制破坏乃至消亡的社会原因(400字左右)(六)解释一下三五一宗灭佛的含义、影响、原因含义:“三武灭佛”又称“三武之祸”,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
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
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
以上在佛教史中称“三武”之厄。
110年以后,即公元955年,五代时期后周的周世宗又下诏废天下无敕额之寺院,毁铜像,收钟磬钹铎之类铸钱。
合周世宗,称“三武一宗”。
北魏太武帝灭佛影响:当时太子拓跋晃监国秉政,一向笃信佛法,再三上表,向太武帝劝阻,虽然都不被采纳,但也由于如此,废佛的诏书得以缓宣,而使远近的沙门闻讯逃匿获免,佛像、经论亦多得密藏;然而魏国境内的寺院塔庙却无一幸免于难,史称太武法难。
废佛后不久,寇谦之病死,崔浩后来也因撰《魏史》,书中蔑视胡族而遭腰斩,其族人被诛者百余人。
废佛后六年,太武帝驾崩,文成帝即位,下诏复兴佛教,佛教才又逐渐恢复发展。
北周武帝灭佛影响:周武帝灭佛,时间较长,涉及面广,触动深,成绩可观,这一点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因此当时有人称赞说:“帝独运远略罢之(指灭佛),强国富民之上策”。
灭佛事实上也起到了“民役稍希,租调年增,兵师日盛。
东平齐国,西定妖戎,国安民乐”的作用。
正因为北周成功的灭佛运动,才使它国力大大增强,为北周灭齐乃至北周统一北方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武宗灭佛影响:会昌灭佛给佛教以沉重打击。
据日僧圆仁目击记述,山东、河北一带的寺院,到处是“僧房破落,佛像露坐”,“寺舍破落,不多净吃;圣迹陵迟,无人修治”(《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的景象。
在江南地区,也是“刹宇颓废,积有年所”(《修龙宫寺碑》,《金石萃编》卷一○八)的状况。
其后不久,唐末农民战争爆发,对佛教又是一次冲击。
由于寺院经济被削夺,僧尼被迫还俗,寺庙遭毁,经籍散佚,致使佛教宗派失去繁荣的客观条件。
因此,佛教需要新的权势者的倡导,采取新的生存和发展形式。
后周世宗灭佛影响:相传世宗下诏毁坏佛像时,镇州有一尊铜制观世音菩萨极为灵验,因此无人敢去毁损。
世宗乃亲自前往该寺,用斧头砍毁菩萨胸部。
显德六年,世宗在北征途中,胸部突发痈疽而身亡。
在这几次灭佛事件中后周世宗灭佛,是最有影响的一次。
其实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都前后采取过一些禁佛的措施,但其中周世宗灭佛则是比较大的一次。
从现有的资料上记载,周世宗此次灭佛,并没有大量屠杀僧尼、焚毁佛经,而是带有一种整顿佛教的性质,还保留着很多寺院与僧尼。
但由于整个中国佛教的发展,已经走向了勉强维持的阶段,经过这一个打击之后,就更显得萧条衰落了。
在这一背景之下,三教之争,就更趋于缓和,从这之后,儒佛道三教之争,已不像过去那么尖锐,也不像过去那样明显,虽然还是有,但相对而言,规模都比较小。
北魏太武帝拓跋灭佛原因在《魏书·释老志》中列有:1.帝虽敬重佛教,但自幼已讽诵老庄。
2.专念成功。
3.相信道士寇谦之得仙之术。
4.信谋臣崔浩谄言,以佛教为虚诞。
5.发现沙门在寺中专横于酒6.发现寺中藏有弓、矢、矛、盾兵器和宝物。
7.发现寺内藏匿贵族妇女。
8.沙门众多,影响缩小了国家的税源兵源役源。
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佛原因:据《广弘明集》中所载1.寺塔佛像无益治国安民,应当废除。
2.彻底改革佛教,寓佛教于国法世俗之中。
3.改变佛教贪婪腐化之风。
4.财政开支,佞佛已占三分之一。
5.佛教来自外域,不应供奉。
6.民众为逃避苛役重赋,相继投入空门。
7.认为僧尼是崇拜偶像,愚惑人民,自由地滥用公费。
唐武宗李炎灭佛原因:据《旧唐书》中分析1.阶级原因:“僧徒日广,佛寺日崇,劳人力于土木之功,夺人利于金宝之饰;遗君亲于师资之际,违配偶于戒律之间。
坏法言人,无愈此道”。
2.个人原因:唐武宗迷恋“长生”偏术;颇好道术修摄之事。
3.经济原因:十分天下财,而佛有其七八。
4.受道士赵归真煽言:佛教“非中国之教”,属于“异俗”。
5.道士编造谶言:李氏十八子,昌运方尽,便有黑衣天子登位理国。
后周世宗柴荣灭佛原因据《旧五代史》中所载 1.周世宗的统治政策:崇儒教为主。
2.铜钱出现短缺。
3.寺院成了逃避赋税的避身所。
(七)西晋灭亡的原因:西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命的王朝。
自氐族人李特率流民于巴蜀起义,经匈奴刘渊举事,东莱豪族王弥起兵,历十余年混战长安、洛阳相继陷落,建立仅半个世纪的西晋就此灭亡。
司马氏父子兄弟数十年经营,可谓苦心;晋武帝一统华夏,可谓威武。
如此苦心建立的威武天朝竟短命而亡,令人叹息之余不禁生问:西晋为何而亡?是流民起义,士族背弃,胡族进攻还是自已内乱灭亡了西晋。
其中,士族背弃是其灭亡的主要因素。
(八)刘宋乃至南朝解决荆扬之争的主要措施如下:一是派宗王出镇荆州【7】。
刘裕以荆州“上流形胜,地广兵强”,“遗诏诸子次第居之”。
《宋书·临川王刘义庆传》亦载,“荆州居上流之重,地广兵强,资实兵甲居朝廷之半,故高祖使诸子居之”,规定必委派诸子及宗室镇荆州。
宋武帝逝世后,文帝遵而行之,以彭城王刘义康为荆州刺史,而“总录百揆,兼牧畿甸”,却由王弘。
二是分割荆州【1l】(p90~93)。
永初二年(421),刘裕下令限制州府将吏人数,一般州置将不得过五百人,吏不得过五千人;荆州府待遇虽特殊,置将亦不得过二千人,吏不得过万人。
这种限制方法虽对荆州力量有所削弱,但作用并不十分大,荆州依然保持着强于他州的优势。
三然而,在中国南北分裂对峙的形势下,汉沔一线的阃寄功能其实是不能削弱的。
随着北方拓跋魏的兴起与强大,兵锋南指,南朝逐渐承受着北魏越来越大的军事压力。
为了能有效地防御北朝的攻击,必须构筑新的中间地带,这个新中间地带的中心就是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