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中的作用

影视作品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中的作用
影视作品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中的作用

影视作品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中的作用

摘要:

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对塑造国家形象起着重要作用,宫廷剧中后宫争斗、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影片叙事内容不胜枚举。这种叙事角度虽然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但却容易在国外造成一种文化扭曲。当今影视剧中极其流行的宫廷剧,像《宫》、《美人心计》、《步步惊心》这些“穿越剧”很容易让他国对中国文化造成曲解。本文就这一现象,以中国古装宫廷剧为切入点,思考在全球化视野中,更多相关资料、论文写作以及代你写等方法咨询请看我的白-度的号加我的扣,我们是高校老师硕博团队,乐意帮忙。如何制作优秀的国产影视剧作品以及建构正确的中国国家形象。

关键词:影视作品;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传播

一、中国国家形象构建

国家形象研究,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出的一个较新的概念。国家形象现在已经越来越为各国政府所重视,并且将它广泛应用到国家的各种宣传之中,成为一种公关、建立和维护国家良好的形象的工具,但是国家形象并无统一的明确的概念定义,而是随着研究角度的不同,界定各有差异。

对于国家形象的理解,不少人提出了他们的观点。例如,管文虎提出,“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它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国家形象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是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的体现。[1]”中国传媒大学的杨伟芬教授提出:国家形象是国际社会公众对一国相对稳定的总体评价[2]。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国家形象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诸多的观念和看法。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到底用什么来建立自身的国家形象,是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的。随着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中国的影视剧产业一直在稳步上升和发展。作为一种文化方式,影视剧可以直观的给予观众视觉的冲击。因此,在文化输出与传播时,影视剧便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手段。然而,近年来,中国的银幕上开始出现大量的古装宫廷剧,由于其获得了良好的收视率和口碑,于是大量影片开始跟风,愈演愈烈。在宫廷剧中,最重要的戏码便是后宫女人的争斗、权势的争夺,这依然成为影视剧的惯用手段。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这些影片也不断输出到世界各地,成为一种文化交流的工具。但我们不禁担忧起来,这样的影片会使得国外人将中国古代社会想象成怎样的一幅社会画卷。

外国人对于中国的认识,很多时候是通过影视作品这一交流工具进行建立的。通过影视剧,中国五千年来形成的璀璨文化能够跃然眼前。中国丰富的文化,对于其他国家的民众是极具吸引力的,它是中国国家形象的根基,也是一张最好的名片。然而,如果将“争斗”这一思

想不断植入到影片中,通过影视剧,为他们呈现出的是一幅“窝里斗”的社会画卷。这肯定完全曲解了中国原本的国家形象,甚至会影响到中国国家形象在国际社会上的构建。

二、他国对中国的国家形象“想象”建构

“人们对一个国家的了解和认识往往不是身临其境直接地获取第一

手资料的,而主要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电影甚至网络来获取第二手资料的,他们从这些资料中获取信息,并用自身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加工消化,形成自己的认识,从而完成对该国国家形象的构建。[3]”

一部影视剧会将那个时期的社会缩影通过镜头表现出来,让人可以通过视觉画面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现在银幕上出现的宫廷剧,一般都会将可能现代出现的故事移植到古代,也就是非常流行的“穿越剧”。“穿越剧”会以某个年代的社会为背景,而可能身处现代社会的人物由于某种特定的时空进入到那个年代中,在这样一种矛盾冲突下,为观众构建了一个想象的社会空间。确实这一形式十分新颖,但这本身就是一种虚构和想象,世界上不会出现真的时空隧道,这样的故事本身就毫无逻辑性。当一个现代人进入到与自己时代不符的年代时,矛盾就出现了:封建礼数的不可调和,处事风格的不可逆转等等。然而,更加难以适应的便是,后宫的争斗开始。在《步步惊心》中,

四阿哥为了上位,为了权势,不惜放弃对若曦的爱情;后宫的嫔妃为了保全自己,获得皇帝的宠爱,各种勾心斗角的较量就开始大范围的使用,可谓不折手段。人性这时根本就是陪衬,因为要保住自己,必须舍弃他人,有时为了一己私欲,不得不选择更加歹毒的方式。诚然,这样的宫廷剧得到了很好的收视率,“收视率是万恶之源”,随后,大批量的后宫剧开始涌现出来,让人目不暇接。但是,这一幅幅后宫争宠、权威争斗的图景传播到外,进入到他国人的眼球之中。虽然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为了争权夺利的事情出现,但是影视作品夸大化地强调刻画。这时,问题就出现了。

外国人通过自己的理解,开始构想中国的国家社会的状况。但是通过这些剧集的描画,他们形成了另外一幅中国景象——尔虞我诈、优胜劣汰的中国“压力”社会。这是因为“一国形象的他者建构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带有文化偏见的社会想象,诚如卡尔窖格所言,‘这种形象的再现根植于个体的无意识,并且确定其外延的方向并了解他人的自我模式,可是说,形象是一种主体间的文化现象,就现实而言,形象是一种变形’。他国人们对种信息进行反序的时候往往有不同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所以他们的理解或许是片面,或许是误读。[3]”

三、中国国家形象的表现与曲解

中国的国家形象一般用中国的四个文化符号来表现。第一,龙图腾。

第二,中国饮食。第三,中国武术。第四,中国“奇迹”。

龙,即中国龙。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在中国,龙是强大、进取的意义。“龙”(Dragon)最好被译为“中国龙”(Chinese Dragon)。这样一来,中国会在国际社会上树立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中国希望给他国一种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形象,但是由于各个国家语境、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这种误解也很正常。龙在国外会被误解读为危险、威胁和邪恶的意义。这从另一方面表明,影视作品给他国人是最直接最直观的图景构建,然而,充斥着后宫争夺等内容的故事传到他国,必然造成误解。后果也不堪想象。

中国饮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民以食为天”出自《汉书·郦食其传》,指人民以粮食为自己生活所系,说明了民食的重要,也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中饮食的重要性。然而,中国人乱吃乱捕动物的现象给国外人一种印象:认为中国是一个“吃老鼠的民族”。这也是一种曲解。其实,中国人早都看到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重要性。“熊胆粉”其实中药中非常重要的一味药,可以强身健体。然而,由于“取熊胆”这一事件,社会上就有人质疑到底该不该取熊胆汁,这就从侧面看出中国人对保护动物的行动已然开始。但是,他国人并没有改变对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的想法,这就需要我们传播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最近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获得了很好地收视率与口碑,在这部纪录片中,不仅表现了美味的食品,而且将中国千

年来的文化结合了起来,让观众看到了美食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是需要影视工作者不断加强与持续的。

提到武术,首先我们就会想到中国。武术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优秀的文化遗产。武术本身在中国是为了强生健体之用。中华武术,大仁大义为先,武德为上。然而,到了国外,逐渐地就演变成了“搏击”,对抗之意,俨然成为一种暴力文化的象征。这实则是一种扭曲。中国武术之中就有“十禁”一说,其中一禁便是欺弱,而他国人对于中国武术的解读完全违背初衷。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奇迹”一说由来已久,中国的“奇迹”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然而,中国“奇迹”与中国威胁论不时被他国同时提及,这是对于中国形象的完全打压和曲解。

其中,首先他国就认为中国的发展完全是通过破坏环境、盲目开采而来,但是他们没看到中国对于环境保护的行动,而且忽视了自己国家对于环境的掠夺,将这种偏见强加到中国等一批发展中国家身上。其次便是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我们能发现在他国购买的东西上都会发现“Made in China”的字样,有的国家就认为中国在“倾销”商品,然而,他们没有看见中国人口多这一事实,中国人有智慧,能够生产出消耗少、价格低的商品,因而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商品制作地,为世界创造了很大的价值。再次,劳动力成本低。中国现在的

农民工的基本工资一直徘徊在1600~1700元左右,可以看出中国劳动力的廉价。综上,中国的发展有赖于中国人自身的努力,并且抓住了历史发展的机遇和自身广阔的市场。

然而,这些曲解、误解依然存在,中国的某些影视作品也在推波助澜,让中国在他国人印象中形成一个可怕、邪恶的国度。

四、影视剧中塑造与构建中国国家形象

汉斯·摩根索说过:“在争夺生存与权力的斗争中,他人对我们的观点、看法同我们的实际情形一样重要、是我们在他人‘心镜’中的形象——哪怕这镜中之像是歪曲的反映,而不是我们原本的样子,决定了我们在社会中的身份和地位。[4]”正是因为这样,需要思考中国如何通过影片来构建自身的国家形象,如何用优秀的电影作品来展现一个个性和共性并存的中国——一个真实的中国社会以及开放自信

的国家和民族形象。以下就来探讨一下,中国人应该怎样在影视作品中塑造和解说自己的国家形象。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文化,通过发展和表现本民族的文化来构建中国国家形象。认识本民族文化中的“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这里所说的“强势文化”指的是本民族特别突出、特别卓越的文化本身;说“弱势文化”并非它不值得一提,而是可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并没

有发挥重要的作用,或者说它并不特别突出,或者为世人所熟知,但是这一“弱势文化”仍旧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善于发掘这些“弱势文化”,并且不断进行加工改造,也可能会转变为“强势文化”。只有认识到本民族文化中的这些独特与优势,才能在影视作品中不断体现与传承中国文化的传统与内涵。

其次,保留本民族文化的特质,并在国外文化中寻找共同性的文化特质,相互融合。在全球化的趋势下,需要我们在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吸收学习国外的文化。通过了解和学习,才能对多种文化符号保持敏感,发掘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深入挖掘文化中符合时代精神、可为国外传播对象接受的元素,有助于更好地传播和提升国家形象。《功夫熊猫》这一影片正是国外借鉴和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武术和中国的国宝——熊猫这两个元素,创作出的动画形象。国外找到了中国与他们国家的共同性,这是一个很好的实践范例。

再次,发挥移情作用。“通过移情,我们是要想象着把自己置身于与别人不同的文化世界并去感受他或她的感受”[5]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在跨文化传播中,移情的重要作用,布鲁梅(Broome)曾经说到,“移情对于人及与跨文化的普遍交流能力来说十分重要,同时也是成功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的主要特征”[6]。电影作为跨文化交流中的一种重要的传播手段和工具,电影中的文化表现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之下必然会产生移情的效果。长洛维·托马斯、库勃和布雷克也附和了

布鲁梅的论述,他们指出:移情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7]。

最后,不断适应不同的文化。适应不同文化就是要我们不断吸收学习他国文化,不断打破文化间的隔阂,从而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化交流。《花木兰》被美国迪斯尼公司翻拍,就表明他国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欣赏,通过吸收我国的文化进行影视作品的创作,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收益,值得我们学习。

五、树立国际化与本土化相融合的国家文化形象

中国影视作品要想走向世界,实现跨文化传播并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就必须走国际化与地方化、本土化相结合的文化传播道路,一味的迎合西方口味走国际化路线,或者过于偏执于中国独特的文化视角都不足以实现如上的抱负。

“如果一部影片只剩下可以容纳国际受众的那些电影文化因素,恰恰使影片失一去文化的稀缺性,电影的文化资本也随之失去它作为信息资本的条件”[8]。梅特·希约特把电影的文化因素分为三个层次:一个是晦涩的难以沟通的电影文化因素;一个是可以转换的电影文化因素;一个本身就是国际化的电影文化因素[9]。这就需要我国的文化工作者尝试进入西方文化本体内部把握文化的精神内涵,以此丰富和扩展电影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吸引力,这就是典型的国际化与地方化

与本土化结合的策略。

其实,在中国还有很多优秀的题材可以作为拍摄的文本,比如“郑和下西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郑和下西洋”传达了一种文化与和平的内涵,如果拍成影视作品,想必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影像作为大众化传播手段,具有传播快、受众广、时效强、形象生动可信的特点。通过好的故事,好的文化传播手段,在博得广泛观众认可的同时,也可以卓有成效地改变着外国观众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通过视听结合的影像作品传播国家形象已然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有效窗

口”之一。

在当今中国的影视剧中,剧情与国家形象仍存在形式与内容的不统一,穿越、浮夸、脱节现实等现象仍然严重。古装剧盛行,一方面表明中国大众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好奇与关注,可以在中国观众中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有益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但一方面,由于胡编乱造,现在的宫廷剧完全脱离了文化传统的内涵与历史的实际,其着重描画的不是文化,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通过广泛传播到国外,必然会使得国外社会产生误解,有损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的建构。“国家形象最具代表性的应在如何展现‘和平崛起、和谐发展’上下功夫,这是国家形象塑造的战略目标所在。[10]”

通过影视作品塑造中国形象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和手段。这也将成为影

视工作者在全球化语境中艺术创作中的重大使命,这一宏大使命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就需要我们影视工作者积极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更加富有价值的东西,将其呈现在镜头之上。创作者要加强国际性和现代性的创作意识,要以国家营销的意识去塑造国家形象的品牌。大力开发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素材,积极加强国际交流与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在影视作品中真正体现出中国的国家形象,使其更加鲜明与凸出。

参考文献:

[1]管文虎.国家形象论[M].成都:成都科技人学出版社,2000.

[2]杨伟芬.渗透与互动—广播电视与囚际关系[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3]姜宏敏.从跨文化传播视角探究走向世界的中国电影对国家形象

对的塑造[D].山东大学,2011.

[4]Hans Morgenthau.Politie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M].New York:Afferd A.Knopf Inc,1985.

[5]S.Ting-Toomey.跨文化交流[M].New York:Guilford Press,1999.

[6]B.J.Broome.建亿共享的意义:讲授跨文化传播的关系探究[M].传播教育,1991.

[7]拉里.A.萨默瓦.跨文化传播(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10.

[8]孟建,李亦中主编.冲突和谐:个球化与亚洲影视/全球化:文化差异与文化资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9]梅特.希约特.丹麦电影与囚际化战略,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学出版社,2000.

[10]张海君.论电视剧中国家形象之塑造——以《八百里洞庭我的家》为例[J].北京:当代电视,2010(7).·

2019年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

《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XX》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联合全球领先的市场调查及品牌咨询机构华通明略和 lightspeed gmi于18日在北京发布,发布显示:中国形象国际认可稳步提升,海外民众看好中国未来发展。迄今为止,这已经是中国国家形象调查平台开展的第三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 本次调查在延续往年调查的基础上,增加了对领导人和大型活动的评价等,涵盖了中国整体形象、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和科技的国际形象与传播,更加详实、立体地呈现出国际社会对XX年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XX 年调查的主要发现如下: 1.中国形象的国际认可度稳步提升,海外民众看好中国未来发展形势。相比XX年,中国整体形象得分高出0.8分(总分为10分)。 经济发展迅速但贫富差距较大是海外受访者对中国的主要印象。同时,国内治理被认为是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2.领导人形象成为新亮点,中国xxxx拥有较高的国际认知度,其治国理政能力受到广泛认可。在对受访9国领导人的认知调查中,xx的认知度排在第四位;在处理国内和国际事务能力方面,xx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排在第二位,仅次于XX年新当选的印度总理莫迪。 3.中国发展理念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对于中国提出的一系列发展理念和国际倡议,海外受访者有较高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其中,“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和“依法治国”是海外受访者最为熟知的 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被海外受访者接受的比例最高。 4.国际社会认可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中国企业“走出去”对当地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海外民众最熟悉的十大中国品牌依次为:联想、华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海尔、阿里巴巴、中兴、海信、tcl、中国银行和中国移动。对中国产品的整体评价相较XX年有所提升,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依然是阻碍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与软实力提升-管理聚焦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与软实力提升-管理聚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启动国家形象系列宣传片的拍摄工作该片塑造和提升中国繁荣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开放、和平和谐的国家形象而设立的重点项目是在新时期探索对外传播新形式的一次有益尝试。共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30秒长度的电视宣传片另一部分是15分钟长度的短纪录片国家形象系列宣传片自立项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踊跃参与和民众的广泛关注。此次的国家形象宣传片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30秒长度的电视宣传片即目前已经开拍的人物篇参与拍摄的人员都是国内外比较有影响力人其中有李嘉诚、王建宙、李彦宏、马云、丁磊、郎平、邓亚萍、姚明、刘翔、丁俊晖、陈鲁豫、马艳丽。陈鲁豫将会在国际主流媒体播出以“中国人”概念打造中国形象。另一部分是15分钟长度的短纪录片并供我国驻外使领馆及重要外宣活动使用力图从更多角度、更广阔的视野展示当代中国。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近日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表示此次启动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体现了中国国家形象与软实力的提升这标志着中国国家公关时代已经到来我们说国家形象宣传片体现了软实力——那么什么是“软实力” 国家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一个方茴而“软实力”和“硬实力”都属于“实力”的范畴。所谓实力”就是实力的拥有者在与物质世界和社会环境打交道的时候实现自己意志的能力。“软实力”区别于“硬实力”之处在于它的拥有者

要实现自己的意志必须经过对方的同意或配合或至少是不必通过对对方的物理的强制。因此“软实力”的施用对象——而不仅是它的拥有主体——只能是其他社会实体而不能是自然实体。“软实力”不仅与社会实体有关而且主要与国际关系中的行为实体有关。尽管经常有人在谈论一个地区如一个省份、一座城市的文化发展的时候也使用“软实力”这个概念但这个概念最初却是在有关国家与国家关系的战略思考和学术讨论中提出来的。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之间确实也有力量对比、实力竞争的关系但与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相比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相互协作、相互帮助而“软实力”概念的基本出发点却是当今世界秩序依然是一个主权国家体系这样一个现实。即使是谈论主权国家内部某个地区的“软实力”也应该放到这个地区的所在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之中。中国在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某些国家又开始妖魔化中国从过去的“中国崩溃论”到“中国责任论”出现“G2共治”恭维和讨论“中国模式”的捧杀汇率、贸易、气候问题频频向中国发难。自北京奥运以来中国展示“软实力”的工作开始加强放宽外国记者在境内采访的限制借助国际媒体的影响力来客观报道中国。而国家形象广告也成为展现“软实力”的另一渠道。去年底时长30秒的“中国制造”形象广告在CNN亚洲频道滚动播出被外界看成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软实力”的开始。目前正式启动的国家形象宣传片在谭小芳老师

2020年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

2020年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 自然空巢。由于有的老人终身未婚,有的老人虽已结婚,但未生育小孩,有的生育的 子女死亡,造成空巢。 《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20》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联合全球领先的市场调查及品牌咨询机构华通明略和Lightspeed GMI于18日在北京发布,发布显示:中 国形象国际认可稳步提升,海外民众看好中国未来发展。迄今为止,这已经是中国国家形 象调查平台开展的第三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 本次调查在延续往年调查的基础上,增加了对领导人和大型活动的评价等,涵盖了中 国整体形象、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和科技的国际形象与传播,更加详实、立体 地呈现出国际社会对2020年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2020年调查的主要发现如下: 1. 中国形象的国际认可度稳步提升,海外民众看好中国未来发展形势。相比2020年,中国整体形象得分高出0.8分(总分为10分)。经济发展迅速但贫富差距较大是海外受访 者对中国的主要印象。同时,国内治理被认为是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2. 领导人形象成为新亮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拥有较高的国际认知度,其治国理 政能力受到广泛认可。在对受访9国领导人的认知调查中,习近平的认知度排在第四位; 在处理国内和国际事务能力方面,习近平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排在第二位,仅次于2020年新当选的印度总理莫迪。 2020年,高工LED通过对国内几百家主要LED照明企业的实地调查,结合对国内外LED照明行业领军人物的面对面采访,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本报告的编写提供了 坚实的基础依据。 本次调查广大市民和出租车司机对全市出租车行业发展共提出286条意见和建议,经 归纳整理,主要有如下几方面问题。 在整治的同时,鼓励发展生态农业,市农办每年争取国债资金1000万元,利用养殖 污水粪便建沼气池,,每家农户补助1200元,每年建设沼气池8000 余个。畜牧部门还在三年内争取到3600万元的扶持资金,用于养猪小区的栏舍建设,2020年改进完善规模养 殖小区(场)76个,2020年再度改良小区(场)65个。 第三,过度迷恋网上交友,导致大部分中学生丧失在现实生活中的交际能力;同时, 中学生涉世未深,容易受骗,虚拟的网络世界并不像他们想象那般美好,不乏存在一些居 心叵测之人,例如,网上聊天引发网恋,在网恋中存在许多情感陷阱,中学生往往是受害者。这样不仅伤害了他们脆弱的心灵,而且也耽误了学业。 3. 中国发展理念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对于中国提出的一系列发展理念和国际 倡议,海外受访者有较高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其中,“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和“依法治国”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角度篇)英文稿+中文翻译(包括人物采访)

国家形象宣传片《角度篇》中英文稿 In October 2003, the first Chinese citizen saw his homeland from outer space and the mythology and dreams of thousands of years became a reality. Our songs of how the earth is our garden and our pride in surviving our long history suddenly became more vivid and clear. Who are the Chinese? What makes us who we are? But even before this momentous chapter in our history, Chinese people have always regarded themselves from multi-faceted angles. Is tradition a burden or kind of a driving force for development? Do we take our cultural heritage too seriously or not seriously enough? Do you see conflict or fusion, nostalgia or visions of the future? Opening the door with confidence In 1979, China opened the biggest window in the world to the outside and China suddenly dazzled people with the panorama of change. Some may argue under such huge material and mental stimulation, it would be hard to maintain equilibrium. In my mind, china is a country that has very strong inclusiveness. She is a country with rich culture. She has a long history, but also changes every day. But after 30 years, the world has seen how much China’s profound history and cultural essence has given, lead us to flexibility and unity when facing fast transformation. China’s WTO accession negotiations Chief Expert Long Y ongtu Chinese people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confident because of the increasing national strength. Observers must admit in its meeting with the world, China has preserved its own special character. Thirty years of opening has been a time of bravely facing the new and stepping forward on a path of our own choosing. Several respective international polls rank us No.1 in terms of public confidence in the future. Is this confidence underpinned by GDP growth or thousands of years of culture or the efforts of many millions of people. We believe China will deliver an answer before too long. Growth with sustainability Over two thousands of years ago, the great Chinese philosopher Mencius observed, “a refraining from overfishing will ensure fishing last forever, and also cutting wood according to the season ensures healthier forest.” Such century-resulted wisdom now goes by the name

以传播学理论来分析我国国家形象建构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07195430.html, 以传播学理论来分析我国国家形象建构策略作者:朱洪坤 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4期 【摘要】我国的国家形象是外部公众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理等方面的 总体认识和评价。从根本上讲,国家形象取决于综合国力,但是传播学理论认为大众媒介从客观真实中提取符号真实,并可以影响受众的主观真实。相似的,国家实体形象(客观真实)由国际性媒体提取并塑造出国家虚拟形象(符号真实)。最终影响国内外受众的国家主观形象(主观形象)。因此,国家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塑造的,下面我们将从必要性、可能性和方向性三个方面来剖析国家形象建构的策略。 【关键词】国家形象建构;传播学;符号真实;客观真实 一、国家形象塑造的必要性 近年来,中国饱受“中国威胁论”、“中国战争论”的国际舆论的影响,国家形象遭到抹黑。然而众所周知,国际传播具有政治性,国家的传播活动都是服务于本国利益,美国一再提出中国威胁论,其本质上也是为了打击中国,为本国牟利。 文化帝国主义学者席勒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跨国媒介公司和广告,向世界各国进行意识形态的侵蚀和文化的入侵,然而中国作为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想迥异的社会主义国家,对美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入侵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为了让美国跨国公司(跨国媒介公司)顺利进入中国获取利润,并影响中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美国不遗余力的影响国际舆论,通过抹黑中国来对中国政府施加压力,迫使中国服从美国的利益。埃及学者萨米尔*阿明认为,若中国屈从于美国,势必形成“中心--边缘”的依附格局,边缘化的中国的发展将受到美国的掣肘,大国崛起将遥遥无期。 从近年来尘嚣日上的中国威胁论、中国战争论之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如果再不采取措施,将中国的声音传递给全世界,让世界看到真实的中国,将是非常危险的。我们不能说这些论调是虚假的,毕竟中国发展的欣欣向荣是事实。但这种媒介虚拟形象是歪曲的,是外媒通过洗牌作弊法的宣传技巧进行选择性报道,和中国的国家主观形象几乎完全不符合。 因此,中国的国家形象由外媒来构建是非常危险的。中国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自己根据国家实体形象(综合国力)来构建自己的国家虚拟形象,那么外部受众的国家主体形象才可以尽可能的和国家实体形象相符合。 二、大国形象塑造的可能性 麦库姆斯和肖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作为具体议题和非强制性议题的国家形象宣传片通过国际性媒体设置议程,能够在一段时间滞后到达受众,“告诉受众想什么”。框架理论指出,媒

中国形象宣传片 国庆前全球开播

中国形象宣传片国庆前全球开播 2010年08月04日08:20:09 来源:北京青年报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近日在京开拍,此次的《国家形象宣传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30秒长度的电视广告片——《人物篇》,将以“中国人”概念打造中国形象,并将于国庆之前通过BBC、CNN等国际主流媒体面向全球播出;另一部分是15分钟的专题长片——《角度篇》,将用于外事活动展示,力图从更多角度、更广阔的视野展示当代中国社会。 该宣传片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起,并委托上海灵狮广告有限公司制作。据介绍,50多位华人明星将集体亮相,共同诠释“中国形象”。 将在全球多个 知名媒体播放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正式启动了国家形象系列宣传片的拍摄工作。该片是为塑造和提升中国繁荣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开放、和平和谐的国家形象而设立的重点项目,是在新时期探索对外传播新形式的一次有益尝试。 据悉,此次先期启动的《国家形象宣传片》包括时长15分钟的专题长片和30秒的广告短片,其中15分钟的专题长片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为核心,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研、教育、环境、民族等多个领域,拍摄地点分布各地,力图多角度、全景式地展示当代中国的建设成就,弘扬积极向上的当代中国精神。 宣传片制作完成后,将于国庆前在全球多个知名主流电视媒体上播放,面向全世界推介。总制片人沈赞臣—— 没什么广告比国家广告更大了 灵狮广告董事长、摄制组总制片人沈赞臣表示,“我目睹了中国大半个世纪的变迁,外国入侵、内战,然后又有过饥饿、动乱,更有后来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我认为变化最大的就是这三十年,是真正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应该让外国人了解经历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已经变成什么样子了。现在中国有这个需要,我们就上了。” 但沈赞臣也不讳言自己的“私心”,他说:“我们广告人都有一个梦,梦想有一天能拍一个很大的广告。我认为没有什么广告是比国家的广告更大的了。这就是我们圆梦的一个机会。现在国家有这个需求,我们又有这个理想,机会难得啊。” “拍摄国家形象广告这种做法世界上早就有了。”沈赞臣认为,此前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正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此次发起拍摄《国家形象宣传片》希望达到的效果之一。 摄制组总策划朱幼光—— 告诉世界到底什么代表今天的中国 摄制组总策划人朱幼光说,2008年奥运会以后,外国人对中国的兴趣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朱幼光的一位外国朋友这样告诉他:“我们很想了解中国,但是京剧、书法、武术我们都已经看了许多了,我们知道这些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但不是今天的中国人的生活。我们想看到一个鲜活的中国。”正是这么一句话提醒了朱幼光,开始思考到底什么能够代表今天的中国。 “要了解一个国家,就要了解那里有着什么样的人民。真正与世界互动的,影响着世界,也被世界影响着的,是这个国家的人。中国人就是中国这个概念的核心,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一切成就的载体,中国人的形象就是中国国家形象的本质所在。”朱幼光解释道,《人物篇》的构思即诞生于此,“我们会聚各领域杰出华人,表现华夏精神,民族魂魄。中国人的拼搏进取,中国人的自强自立,中国人的百折不挠,中国人的孜孜不倦,中国人的认真严谨,中国人的美丽仁爱,这些都能折射出当今中国社会可贵的精神主旋律,是中国在世界上不断崛起的能量来源。”

国家形象危机中的传播策略分析_程曼丽

国际新闻界2006.3 国家形象一般是指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认知与评价。良好的国家形象可以为一国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带来巨大的利益;负面的国家形象则有可能使国家面临重重阻力,最终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国家形象的构建与修复方面不惜巨资,不遗余力,并将它作为政府公共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美国从联邦、州到各级政府都设有专门从事形象管理的公共关系部门,单是联邦政府就雇用上万人处理公共关系事务,每年的经费支出高达几十亿美元。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也在不断加大政府公关的力度。近些年来,在树立和改善国家形象方面,我国政府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如政府借举办2008年奥运会开展的各种形象推广活动),这是有目共睹的。 国家形象危机的出现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危机事件相伴随的形象危机;一种是传播失当造成的形象危机。 与危机事件相伴随的国家形象危机 在许多情况下,国家形象危机是由有形的危机事件引发的。危机事件种类繁多,就国际范围而言,有政治性的危机事件、军事性的危机事件、外交性的危机事件、经济性的危机事件、文化性的危机事件、灾害性的危机事件等等。无论哪一种危机事件发生,都有可能给当事国的国家形象带来严重损害。比如一个国家违反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准则而对其他国家施以暴行,国际社会对它的认知与评价必然是负面的,它也不可能有良好的国家形象。“二战”期间的德国就是如此。当时,德国政府有感于“名声”不好,于是抛出各种理论为自己开脱 [文章编号]1002-5685(2006)03-0005-06 国家形象危机中的传播策略分析 □程曼丽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100871) [摘要]国家形象危机的出现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危机事件相伴随的形象危机; 一种是传播失当(当传不传和不正确地传播)造成的形象危机。无论哪一种情况出现,国家 形象的受损都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减轻国家形象受损的程度,或者从根本上避免形象危机 的出现,制定科学、有效的危机应对和传播策略是十分必要的。为此需要改变旧有的传播 观念;树立危机传播意识;尊重国际传播规律;掌握有效传播的方法与技巧。 [关键词]国家形象;国家形象危机;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6-03-08 [作者简介]程曼丽,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本期话题 5DOI:10.13495/https://www.360docs.net/doc/707195430.html,ki.cjjc.2006.03.001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观后感 (2010级金融学本科一班班登)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是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起,并委托该公司制作的一部国家形象宣传片。此次的国家形象宣传片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30秒长度的电视宣传片,即目前已经公映的人物篇,参与拍摄的人员都是国内外比较有影响力人,其中有:李嘉诚、李彦宏、马云、丁磊、郎咸平、邓亚萍、姚明、刘翔等多位公众人物。并在国际主流媒体播出,以“中国人”概念打造中国形象。另一部分是17分钟长度的短纪录片,并供我国驻外使领馆及重要外宣活动使用,力图从更多角度、更广阔的视野展示当代中国 观看中国国家形象片,让我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民族自信与自豪,纵观中国近代史,曾几何时,列强的铁骑肆虐中国,1840年以来,亡国灭种的危机一直威胁着千年古国。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魏源等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图强”;孙中山的国民革命。正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拼搏不息,谱写了中国近代

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直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才领导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大劳动人民翻了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由于建设经验的缺乏,我过在生产建设以及政治思想发面走了不少弯路,错误的阶级斗争,以及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还有文革十年动乱,给我过各方面建设带来了极大的破坏,知道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过开始了改革开放,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才开始走向正常轨道,然而也正是30年前中国开始的“改革开放”,让中国有了今天的实力和发展。正是由于“发展是硬道理”的共识,才让中国融入了全球化的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整个社会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种激励我们共同向前的梦想。正是这些东西鼓舞我们走向未来。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所营造的精神,是通过自己的奋斗,在为国家贡献的同时,创造自己的未来的“中国梦”,同时也是我们走到今天的最为宝贵的文化和社会资源。

综述:国家形象传播研究进展

综述国家形象传播研究进展 ——大众传媒与国家形象传播的关系研究 一、国家形象的概念 国内学者对于国家形象的界定,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实体决定说、媒介呈现说、认知印象说。 第一种观点的代表人物程曼丽在其《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一文中说到,国家形象是形式(外在形象)与内容的统一体,内容是这个统一体的核心,决定了形式。程曼丽认为,国家形象是一种主体意识,是国家或民族精神气质中的闪光点,是民族精神、意志的集中体现,其塑造主体是政府、企业和国民。基于国家形象的以上含义,程曼丽认为大众传播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媒体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形象工程的推进。 王朋进在《媒介形象: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的关键环节——一种跨学科的综合视角》中综合分析三种界定类型,认为国家形象根据其存在形式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实体形象、媒介形象和认知形象三种状态,而这三种状态呈现以下关系:实体形象为本源,媒介形象为渠道和参照,认知形象是结果。王朋进在这一概念中,着重肯定了国家的媒介形象对于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的关键作用。 在以上两种观点中,民族形象统一在国家形象之中,并没有区分开来。 与之不同的是,李彦冰、荆学民两位学者在《国家形象传播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对国家形象与民族形象从政治学层次上进行了区分,认为国家是一个法律上的政治组织,指向的是主权、机构等物质性的力量和特定的地理范围,而民族指向的是一群人以及这些人所组成的共同体所衍生处的传统、文化、精神等。①基于以上基础,李彦冰、荆学民两位学者在文章中进一步提出,国家形象传播的主体是国家(政府),其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既不取决于媒体的传播方式,也不取决于他国的信息建构方式,而取决于本国内部秉承何种国家理念以及在该理念下进行了怎样的国家建设实践。②李彦冰等学者对国家和民族概念的厘清,有助于理解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的区别,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国家形象的含义。 二、国家形象的塑造主体 程曼丽认为国家形象的塑造主体是政府、企业和国民;而王朋进则立足于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认为国家形象还受到媒体报道所呈现的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王朋进实质上将媒体也纳入到了国家形象塑造主体的范围之中。李彦冰、荆学民两位学者,以建构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为基础,认为处在国际社会当中的国家形象,受“共有知识”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以及这些国际行为体的相互交往所形成的“共有知识”也是国家形象塑造的主体之一,国内主体起基础性,“共有知识”则是决定国家形象的重要变量。 三、大众媒体与国家形象的关系 通过以上梳理,基本上可以将这种关系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大众媒体对国家形象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形象呈现出来的状态,如王朋进的观点。 第二类则认为国家形象本质上的决定因素是国家(程曼丽认为国家包涵民族)自身,而不是媒体,媒体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王祎在《对国家形象的反思》一文中,同样驳斥了媒介中心论的观点,他将国家形象的建构分为“他塑”和“自塑”两个层面,在“他塑”角度上承认大众媒体在国家形象的作用,在“自塑”的角度上,他认为大众媒体仍然具有局限性。因此,王祎认为,以本国媒体的“自塑”作用来纠正他国媒体的“他塑”偏见,这样的研究

媒介发展与国家形象传播

媒介发展与国家形象传播 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和《中国制造》广告为例 人们把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和信息的物质实体叫做媒介,它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及其生产、传播机构。媒介的这一定义涵盖了传播活动的两大主体传播者和受传者(受众)。由此,媒介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媒介产品和媒介终端。 媒介产品阶段的整个传播过程是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媒介是信息的生产机构,受众是信息消费者。它的标志是传播者变得越来越强大。在这种情况下,整体的信息流程就是以生产为主的,生产者是关键;虽然受众的意见也是重要的,但是,信息反馈的渠道匮乏、速度缓慢,直接导致媒介所追求的互动仅仅停留在概念和形式上,书籍就是典型案例。而到了媒介终端阶段,传播活动是以受众为中心的。在这一阶段中,媒介表现出碎片化的特征,媒介和受众的关系越来越具有自主性。网络就是典型案例,尤其是以个体受众为主体的自媒体的出现,个体成为传播的终端,每个个体既可以是传播活动的传播者,也可以是受传者。 由媒介产品到媒介终端的发展变化类似于市场营销领域的4P理论到4C理论的变化。它们都体现了传播活动中思维方式的转变。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导致传播领域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而另一方面则是作为传播主体的媒介和受众自身的发展与成熟使得实际传播效果不再与枪弹论靶子论相吻合。而在这个终端为王的时代,媒介产品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环境。 同样的,国家形象传播也要与实际环境相匹配,媒介发展的这两个阶段也可以用来解读国家形象传播的实际效果。在这里,《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和《中国制造》广告是两个很好的案例,它们从正反两方面验证了上述结论。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是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为塑造和提升中国繁荣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开放、和平和谐的国家形象而设立的重点项目。它从中国的各个方面来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和新中国的现代化,并投放在纽约时代广场等国际主流媒体或媒介。而实际效果则是许多美国人在看到这则国家形象宣传片后,并没有对中国的国家形象形成正面的提升。一方面是由于自近代以来,中国落后挨打的国际形象给外国人留下了东亚病夫的固有印象,加之21世纪之前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缺乏和忽视,导致在许多外国人眼中中国至今还是一个落后封建的国度;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媒介与实际环境的脱节。可以说,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就是一个媒介产品,他的制作理念是展示中国国家形象,整个宣传片就是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来向国际社会强硬灌输中国国家形象,因此,在带着固有印象和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感的外国人看来,这一国家形象宣传片完全就是自吹自擂,甚至是暴发户炫富,更谈不上互动;加上片中所展示的中国现代城市并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中国的现代化实际上就是复制西方工业文明的产品。 传者主导和缺乏互动使得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收效甚微,在枪弹论不再百发百中的环境下,这样单向的展示型国家形象传播的效果是可以预见的。 而另一则中国国家形象广告《中国制造》却收到了良好的反响。片中以世界工厂为切入点,展示中国制造,世界合作的新型国家形象。从每个外国人时时刻刻都有可能接触到的日常生活用品入手,做到了真正站在受众的角度。这一媒介终端理论的应用很好地击中了受众的痛点。这则广告片从受众熟知的方面展示中国制造的重要性和中国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合作,为各国消费者提供高质量商品的态度和意愿,让受众自己意识到没有了中国,自己生活中所拥有的便捷、舒适、满足等美好体验都将随风而逝。只有让受众感受到了中国制造的重要性,他们才会主动去了解、去关注中国这个国家。与受众产生了情感共鸣(互动),国家形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角度片) ——中文字幕和对白听译 2003年10月,中国人第一次从外太空亲眼看到了自己的国家。那数千年的神话和畅想,变成了真实的注视。那些关于地球是个家园的歌颂,关于自己在漫长历史里生存下来的骄傲,这时刻比别的时候更加清晰而具体。 我们是谁?我们在想什么?早在创造中国历史的这一刻之前,中国人也从未中断过从其他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国家。传统是一种背负,还是一种推动发展的动力?文化的传承是太受到关注,还是太漫不经心?你看到的是冲突还是融合?是回忆还是未来? 开放而有自信。Opening the Door with confidence. 30年前,一扇世界上最大的窗户打开了……这个国家,旋即迎接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或许有人认为,在这样巨大的物质和信息刺激下,想保持镇定都非常困难。 “在我心目中,中国是一个包容性非常强的国家”(女中学生) “它是一个很有文化的一个国家”(女青年) “又有历史的沧桑感,但是呢,又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男青年) 但接下来30年间发生的事情,却让全世界都看到,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底蕴的文化在面临全新变革之时,能够展现出怎样的包容性和应变能力。 “加入世贸以后,整个国力的增强使得中国人更加自信,也更加开放了”(龙永图) 人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在和全世界接轨的同时,保持着自己鲜明的特色。30年开发,30年面对新事物而勇敢无畏,自信地选择着适合自己国情和民情的发展道路。近年来多次海内外专业机构的调研都可以显示,民众信心指数一项,中国多次排在世界第一。自信的背后,是GDP的支持,是千年文化的底气,还是亿万份努力的投入?相信不用太久中国就会交出答案。

中国的国际形象塑造

中国的国际形象塑造 摘要: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持续上升。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尤其重要。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一国形象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首要途径。如何建立起由感召力、凝聚力及亲和力的国际形象,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国际形象塑造的关键问题。本文将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际外交等层面进行分析,寻求崭新国际环境下中国国际形象塑造的可行途径。 关键词:中国;国际形象;国际环境;形象塑造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广泛的外交基础,历来秉承热爱和平、民主进步的发展理念。中国的发展引起了世界的瞩目,在国际社会中,中国定位于“民主、和平、文明、环保”的综合形象,通过与国际社会的真诚沟通和国际形象的塑造,能够有效消除国际上对中国的片面认识和误解,维护国家形象和国际利益,将使未来国际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一、国际形象定位 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首先需要有精准的形象定位。在不断实践摸索中,中国展示在国际社会面前的是一个“文明、民主、发展、和平、环保”的良好形象。 (一)文明的中国 中国有着悠久了历史文明,在世界文化发展历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中国的传统文化凝聚了数千年的智慧结晶,已经成为中国形象的一面旗帜。因此,在国际形象的定位和塑造中,需要向世界展示中国辉煌深厚的文明历史,并着力塑造这一生动的过你形象,同时还需要积极向国际社会展示民族文化的突出贡献,从而定位与文化强国的突出形象。 (二)民主的中国 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对中国一直存在某些偏见和误解。因此,我们要在政治文明的进步中不遗余力,以此获得国际社会的正确认知和理解。同时,我们需要与国际发展趋势相一致,在国际关系的构建中倡导民主化,在于不同国家的交往中坚持和平对话与友好合作,主动参与国际秩序的维护和建设,积极承担自身国

论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现状和对策

论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现状和对策 【摘要】: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国家形象被认为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从一个方面体现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随着近三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在国家形象的传播上有了巨大的诉求。一方面中国希望向世界各国弘扬中国文化,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另一方面,中国也希望通过国家形象的传播,为自己在国际体系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为政治、经济的发展赢取利益和空间。因此在近年来,无论是政府机构,或是企业和媒体组织,均在国家形象的传播工作中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和精力。然而,当我们正满怀信心期待国家形象传播所带来的巨大回报时,却发现事实并非我们所愿。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摩擦都在逐年增加,而在文化上,不仅所弘扬的中国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播,反而被西方文化全面压制。因此,许多学者开始探究中国在国家形象传播的方法中存在何种问题,而导致今天国家形象传播的尴尬局面。而本论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国家形象传播之所以无法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是存在客观的无法更改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是人类或是一个文明在历史的进化中所形成。也就是说,无论我国在国家形象的传播工作做多大的努力,或是利用多么先进的方法,都是无法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的。但是,完全判定国家形象传播毫无作用也是武断的。国家形象的传播依旧可以在连接民族感情等发挥作用【关键词】:国家形象传播文明冲突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206;G122 【目录】:中文摘要8-9ABSTRACT9-11引言11-14第一章中国国家形象的形成和转变14-231.1中国人眼中的国家形象14-191.1.1现代化之前的国家形象14-161.1.2国家思想的形成16-191.1.3现代化的国家形象191.2外国人眼中的中国19-231.2.1“中央之国”19-201.2.2“东亚病夫”20-221.2.3“东方龙”22-23第二章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现状和作用23-312.1国家形象传播条件的形成23-262.1.1硬实力衍生软实力23-242.1.2华侨、移民、留学生、境外游客的增长24-252.1.3媒介的新时代25-262.2国家形象传播效果甚微26-312.2.1政治方面272.2.2经济方面27-282.2.3文化方面28-292.2.4传播功能受限29-31第三章中国国家形象传播所遇到困难的原因31-413.1遇到困难的根源——文明的冲突31-333.2国家形象的多元性33-353.2.1多元的组成部分33-343.2.2不同的个人,不同的国家形象34-353.3媒介帝国主义35-383.3.1媒介传统格局的顺延35-373.3.2媒介把关和议程设置37-383.4社会心理学因素38-413.4.1偏见和刻板印象38-403.4.2选择性心理40-41第四章今后国家形象传播的对策和建议41-464.1不同的文明,不同的传播方法41-434.1.1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传播41-424.1.2在

2011.1.21 国家宣传片(Other)

17日一早开始,一则醒目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纽约曼哈顿的时报广场户外大屏幕不断播放。这则宣传片以中国红为主色调,在短短60秒钟时间内,展示了包括邰丽华、吴宇森、宋祖英、刘欢、郎平、姚明、丁俊晖、袁隆平、吴敬琏、杨利伟在内的,涵盖文艺、体育、商界、智库、模特、航天等各行各业的数十个杰出华人,以“智慧、美丽、勇敢、才能、财富”等诠释中国人形象。 The portion of China's national publicity film that focuses on individual characters, such as Yao Ming, has been completed and is expected to air by the end of this month in the United States, said Wang Zhongwei, deputy director of China's State Council Information Office. Wang Zhongwei said that the national publicity film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One is the point-of-view chapter, and the other is the characters chapter. At present, the characters chapter has been completed.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副主任王仲伟称,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人物篇已经制作完成,有望本月底在美国播放。王仲

如何塑造国家形象

如何塑造国家形象 主持人: 如何处理好公共外交中国际形象塑造时道与术的关系? 嘉宾: 在重视传播技术的同时,如果我们忽视了“道”,则可能会陷入更大的误区 需宣传形象更要传播价值观 胡伟(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我们现在非常重视的是“术”,这不是坏事。但是在重视传播技术的同时,如果我们忽视了“道”,则可能会陷入更大的误区。传播只是一种手段,而人的建设才是价值核心。 我举一个例子,中国在美国时报广场的宣传片中出现许多名人,像姚明、李嘉诚、袁隆平、杨利伟等,这个宣传本身是很有影响的,问题在于这样的宣传最后的效果究竟怎样?在如今国外对中国崛起十分敏感的情况下,这样的宣传可能适得其反,甚至会加重“中国威胁论”的传播。 第二个例子,当年中国共产党请斯诺到延安,《西行漫记》向全世界展示了当时的延安和中共,是非常成功的公共外交案例。我觉得中国人的形象塑造,关键也在一个道,这用当今的术语来讲就是一种价值观——要让外界觉得中国的崛起是不威胁人的,是能够与别人和平共处的。 主持人: 中国现代公共外交着力点应该在哪? 嘉宾: 改善中国的国家形象抑或中国人的形象,着力点应该放在国内,讲好中国的故事 尊重自己才能赢得别人尊重 郝雨凡:30年前中美建交时,双方彼此了解并不多,但是大家都往好的方向看对方。但经历了30年政治、经济、文化多领域的交流后,双方猜疑反而越来越大,这是为什么?如果说过去日本人是俯视中国的,那么现在他们已经开始平视甚至仰视中国了,不仅是美国、

日本,这种心态全世界许多地方都有。在这个大背景下,外国媒体、学者,甚至是普通公众,突然开始关注中国。 但我们发现,中国自我感觉的形象和外国人所认识的中国形象似乎是有差别的,问题出在哪里?我在美国生活了20多年,国外对中国的报道主线基本上是比较正面的,最近这几年才稍微有一点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讲,这些报道也在折射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应该反省,做好中国公共外交,改善中国的国家形象抑或中国人的形象,着力点应该放在国内,讲好中国的故事。只有尊重自己,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比如说改善中国政府的形象,国内公共政策应该更多地关注社会公正、弱势群体。 主持人: 在塑造中国人新形象时,精英群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嘉宾: 精英不仅代表着国家的文明程度和开放程度,还体现着社会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和国家的公民素质 出访官员更应展现气魄涵养 崔洪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盟研究部研究员):在国际社会对中国人形象好感度下滑的今天,社会精英的主体意识和引导作用极为重要。 社会精英是对外交往程度、能见度和认知度方面的“三高”人群,其言行构成中国人国际形象的主体,在国际社会对中国人形象的认知中具有导向作用。社会精英不仅代表着国家的文明程度和开放程度,还体现着社会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和国家的公民素质。要建立中国人新形象,需要精英群体通过发挥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作用。 武克刚(云南省政协常委):如今,普通老百姓出去旅游随地吐痰、大声喧哗等不文明现象已经逐步改进了。但作为社会精英人士的部分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却成为了破坏中国人形象的代表,一些代表团甚至把国内养成的坏习惯带到国外,肆意炫耀。所以,我们出访的官员应该展现出中国普通民众的那种勤劳、勇敢、朴素以及大国公民的气魄与涵养,这样,中国人的新形象才会得到提高。 主持人: 国民形象与国家形象,哪个在先,哪个在后? 嘉宾:

全球媒介事件中的民族符号与国家形象传播_陈雅莉

体系的原因。我们最缺乏的是一个让新闻事实可以依附的、同时可以让国外民众可以接纳的价值体系。这意味着我们有必要让自己的文化变得清晰起来,塑造一个以国民形象为出发点的鲜明价值观,寻找一个与国际社会相遇最恰当的交汇点。因此,尽早建构一套可与输出新闻事实相应的价值体系是我国对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战略目标。 二是要有借势意识,积极与海外华文媒体进行文化对接。在一些全球性媒介事件的报道中,我国本土媒体需要善于利用全球性事件制造并引导恰当的国际舆论。在笔者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几乎鲜有引证我国媒体相关报道的海外评论文章。笔者认为,这是因为我国媒体在报道全球性事件时缺乏相应的跨文化国际视野,往往将目光集中于本土市场,导致海外华文媒体难以找到与内地媒体的文化对接点,我们自身的舆论立场无法被海外华文媒体所认知和接纳,则更加难以通过他们作为桥梁传播到国际舆论场中。因此笔者认为应积极与海外华文传媒开展合作,协助他们全方位且深入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媒体,从而引导他们全面客观地描述中国国家形象。 三是提升新媒体的舆论传播技巧。我国国家形象的传播主要以政府和官方媒体为主,但是新媒体的发展在快速改变着这一传统现实。目前外界了解中国的主要信息渠道已由微博、论坛等社会化媒体占据主导,这种“全媒、全民、全球”的发展趋势意味着提升国家形象必须改善传统的舆论传播技巧,将关注重点转移至新媒体的使用人群,提高全民媒介素养,这样才能全方位地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11&ZD024)、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国家形象之海外构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11YJC86005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徐明华,女,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讲师,新加坡国立大学媒体社会学博士(武汉 430074)。 全球媒介事件中的民族符号与国家形象传播* 陈雅莉 一、全球媒介事件中运用民族符号应注意文化差异 奥运会不仅是各国运动员竞技角力的超级赛场,也成为各国演绎民族风的最炫舞台。当全球媒体镜头与最炫民族风相会于伦敦奥运会,民族符号与国家形象传播,便成为传播学、文化研究、国际关系学以及软实力研究等不可回避的议题。 中国奥运代表团向来非常重视将民族符号运用于代表团服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中国代表团队服上采用了象征吉庆祥和的祥云图纹,体现了设计者和使用者向世界观众传播民族文化和形象的心思和期望。2012年伦敦奥运会前,中国奥运代表团设计了一款带有中国龙图案的运动服作为领奖服,称之为“冠军龙服”。当“冠军龙服”亮相于大众,中外媒体表现出迥然不同的反应。 中国大陆和香港各大媒体表现出了相当的关注度,央视网、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凤凰网等各主流媒体的官方网站通过撰文或转载的方式进行了相关报道,标题包括:《体坛无处不“龙”情:中国体育代表团服上的“中国龙”》、《奥运会与中国龙》、《“龙服”成为经典》、《奥运领奖服融入中国龙》等等。各媒体对事件进展保持了持续性关注,绝大部分报道呈积极认可的倾向,认为“龙”是中国的传统图腾,象征力量、吉祥和腾飞,“冠军龙服”“向全世界展示龙的传人的风采”。“冠军龙服”的设计者和使用者对龙服的期望较高,认为“龙服”可以起到民族形象展示的作用,“龙”图案采用中国草书来表现,具有高辨识度和代表性。 笔者对CNN、NPR、The Times、Washington Post 等英美主流媒体的网站进行检索,发现西方主要媒体虽然对中国及中国代表团表示了较高的关注(如英国的BBC和《泰晤士报》两家主流媒体的官方网站对中国的平均关注度[9.42%]均高于其对美国和俄罗斯的关注度[分别为7.48%和5.32%];美国的NPR、CNN和《华盛顿邮报》的官方网站对中国的平均关注度[18.64%]明显高于对俄罗斯的关注度 471 中州学刊2013年第7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