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药物课件
中医中药基础知识讲座-PPT课件

Hale Waihona Puke 第一章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末期 (公元二世纪 ),是我国现存最早 的药学专著,本书载药 365 种,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根据 各种药物的效果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共记载病名170余种,包括内、外、 妇、儿各科。书中还简要而完备地记述了药学的基本理论。 • 《神农本草经集注》: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代表作,作者陶弘景,成 书于公元500年左右,《神农本草经集注》,对《神农本草经》条文逐一 注释、发挥,对魏晋以来三百余年间药学的发展作了总结,载药达七百三 十种。又创用药物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 《新修本草》:隋唐时期本草代表作,唐代显庆四年(公元 659 年), 李 励、苏敬等人主持编写了《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全书卷帙浩博, 收载中国和外国输入药物达 844 种。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药物图谱, 开创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先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 并被今人称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代本草学代表作,作者唐慎微,成书于 1108年,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该书图文并茂,方 药并收,资料翔实,医药结合,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 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四、阴阳属性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 • •
• •
•
五、气味配合 四气和五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气偏于定性, 味偏于定能,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 气味配合原则有二:一为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二为一 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二个或更多。味越 多,说明其作用越广泛。 气味配合规律有二:一为气味均一,二为一气二味或多味。 气 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气味相同,作用相近,如麻黄、紫 苏均味辛性温而发散风寒;气同味异,功能不同,如浮萍辛寒能 发汗清热,芦根甘寒能清热生津,黄连苦寒 能清热泻火,牡蛎咸 寒能育阴潜阳;味同气异,功效有别,如石膏甘寒能清火生津, 石斛甘凉清热生津,黄芪甘温能补气升阳,山药甘平能平补脾肺 肾;一气多味, 作用广泛,如白术苦甘,苦能燥湿,甘能补脾。 四气五味是中药性能的核心内容,对指导临床用药有着重要 意义。
第一章 神农本草经

有草焉,员叶而无茎,赤华而不实,名曰无条, 服之不瘿。”(袁珂《山海经校注》143页) “又东二百里,曰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女 尸,化为䔄草,其叶胥(xū音“须”相互)成,其华 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袁珂《山海经校注》
本草选读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 证类本草 本草纲目 清代主要本草
绪言
1、中药 2、本草 3、本草选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一章 神农本草经
第一节 秦汉以前的药物学 第二节 《本经》概要 第三节 《本经》选 读
第一节 秦汉以前的药物学
起源:“药食同源”
至于《本经》载有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建元三 年,即公元前138年)带回的葡萄、胡麻等,亦 可证明其非先秦作品,认为是《本经》成书后所 增还需进一步探讨。 梁氏认为最早引用《本经》的是晋葛洪(283- 343?)。“抱朴子曰:《神农四经》曰,上药 令身安,延升为天神,……中药养性,下药除病, 能令毒虫不加,猛兽不犯,恶气不行,众妖并 避。” 从《伤寒》用药看绝大多数《本经》已载,其它 均见于《别录》,也可断定《本经》早于《伤寒 论》。而《伤寒论》约成书于公元209年。
附注:
《本经》表示功效动宾词组用字多样化而且搭配基 本固定。 如:去三虫、去黑子息肉,消食、消瘀血, 利小便、利血脉,下血闭、下乳汁,解毒气、解 百毒,益气、益精光,安胎、安魂魄、安五脏, 明目、止血、止汁、止痛、止痢,温中、补气、 补虚、补中,利老人、利丈夫、利女子,利小便、 利水道,利九窍等,这均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时 代的特点。
2、《山海经》
中药材的炮制PPT课件

这一时期有两方面的主要成就:一是对零星的 炮制方法方法进行了归纳,形成了较系统的炮 制通则;二是逐渐增加了一些炮制方法,现代 的炮制方法至代大多出现。这一时期是炮制技 术形成时期。
【功效】生用散瘀血,消痈肿。熟用补肝肾,强筋骨。 【主治】瘀血所致的经闭、肾.虚腰痛。近用于扩宫引产。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生津。
【主治】中气不足的体虚倦怠、食少便溏;气血 双亏的面色萎黄、头痛.心悸。
4烫 5煅 6淬 7炙 (1)蜜炙:款冬花 (2)醋炙:元胡 (3)酒 (4)姜汁炙 (5)盐水炙 (6)油炙
3 清代
对某些炮制作用有所发挥,炮制品种有所增 多,是炮制品种和技术进一步扩大应用时期。
4 现代
建国后各省市陆续出版了本地中药炮制规范, 同时国家药典也收载了炮制品种,并制定了中 药炮制通则。
1979年我国高校《中药炮制学》试用教材出版, 1985年出版了第二版,1996年出版了规划教材。
七五、八五期间将首乌、草乌等40种饮片列为 国家研究课题,取得了显著成果。
.
款 冬 花
【功效】化痰,降气。 【主治】用于各种咳嗽,常与紫菀同用。本品为
.
治咳常用药。“十方有九”《本草经疏》。
水火共制
1煮 (1)清水煮 (2)醋制:元胡 (3)酒醋同煮 2蒸 (1)清蒸 (2)酒蒸 (3)醋蒸
.
【来源】为罂粟科(Papaveraceae)植物延胡索 Corydalis yanhusuo W. T. Wang的干燥块茎。
淫羊藿
来源:小檗科(Berberidaceae) 植物箭叶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S. et Z.)Maxim.、淫 羊藿E. brevicornum Maxim.、柔毛 淫羊藿E. pubescens Maxim.、巫山 淫羊藿E. wushanense T. S. Ying或 朝鲜淫羊藿E. koreanum Nakai的 干燥茎叶。
神奇的中草药PPT课件

最早的记载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中草 药典籍,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 记载了365种药物,奠定了中草药 学的基础。
早期的应用
中草药最初以植物药为主,随着人 们对药物认识的深入,逐渐加入了 动物药和矿物药。
中草药的古代历史
01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中草药学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出现了《黄帝内经》、《伤寒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草药的 种植、炮制和制剂技术也在不断
创新和发展。
中草药的国际化进程加速,越来 越多的中草药被国际社会所认可
和应用。
中草药在全球的影响
中草药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的欢迎和应用,尤其在亚洲地区具有深厚的影响力。
中草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许多国家开始引进中草药的种植和应用技术。
中草药的日常应用
泡茶பைடு நூலகம்用
将中草药制成茶饮,如菊花茶 、枸杞茶等,具有保健作用, 能够提神醒脑、增强免疫力等
。
烹饪调料
一些中草药也可以作为烹饪调 料使用,如生姜、八角、桂皮 等,能够增加菜肴的口感和香 气。
外用敷料
部分中草药可以制成外用敷料 ,如薄荷油、紫草油等,能够 舒缓肌肤疼痛、消炎止痒等。
香薰用品
05
中草药的鉴别与使用
中草药的鉴别方法
外观鉴别
观察中草药的形状、颜色、质地等特 征,判断其品种和品质。
气味鉴别
通过嗅闻中草药的气味,判断其品种 和品质。例如,薄荷具有清凉的香气 ,而红花则具有浓郁的香气。
味道鉴别
品尝中草药的味道,判断其品种和品 质。例如,黄连味苦,甘草味甜。
显微鉴别
通过观察中草药的组织构造、细胞形 态等微观特征,判断其品种和品质。
木本植物类中草药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地黄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地黄地黄幹地⿈,味⽢寒。
治折跌絕筋,傷中。
逐⾎痹,填⾻髓,⾧肌⾁。
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痹。
⽣者尤良。
久服,輕⾝不⽼。
⼀名地髓,⽣川澤。
熟地祝按:临床⼯作者需要注意古代⽂献之“熟地黄”与现代“熟地黄”称谓的意义。
“熟地黄”之名,⾸见于宋·苏颂《本草图经》:“地黄……⼆⽉⼋⽉采根,蒸三⼆⽇,令烂,暴⼲,谓之熟地黄。
阴⼲者为⽣地黄。
”但熟地黄的炮制⽅法,则最早载于南北朝时期雷敩之《炮炙论》:“⼲地黄,凡使,采⽣地黄,去⽩⽪,瓷锅上柳⽊甑蒸之,摊令⽓歇,拌酒再蒸,⼜出令⼲。
”宋·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解释临床上应⽤熟地黄理由时说:“地黄,《经》只⾔⼲、⽣⼆种,不⾔熟地。
如⾎虚劳热,产后虚热,⽼⼈中虚燥热,须地黄者,⽣与⼲,常虑⼤寒,如此之类,故后世改⽤熟地。
”这是最早述说临床上由于治病之需,将⽣地黄通过炮制以改变其药性。
但临床上在选⽤古⽅时亦要注意“熟地黄”在古代本草和医药⽂献中与⼲地黄的混淆情况。
李时珍曾指出:“熟地黄乃后⼈复蒸晒者,诸家本草皆指⼲地黄为熟地黄,虽主治证同,⽽况。
凉⾎、补⾎之功稍异。
”所以,在阅读古代本草和医药⽂献时,不但要注意鲜地黄、⽣地黄的区别,同时亦要注意⼲地黄与熟地黄的区别,更重要的是要注意从临床疗效和药性上正确判断。
⽣地地黄临床解读之“逐⾎痹”⾎痹,为⾝体局部⿇痹、疼痛的⼀类内伤痛证,主要症状为⾝体⿇⽊,游⾛性痹痛。
这种⿇⽊既可由⾎虚所致,也可由⾎瘀所致。
⽣地黄既能养⾎,⼜能活⾎,所以⽆论何种⾎痹均可使⽤⽣地黄来治疗。
临床上⽤⽣地黄配伍他药,⽤以治疗⼩⼉⿇痹症、风湿性关节炎、周围神经⿇痹、硬⽪病(⽪痹)、雷诺病等,均属中医学“痹证”范畴。
《本经》⾔⽣地黄治痹症,是取其活⾎之功。
现代中医学认为,⽣地黄更多地被⽤于治疗湿热痹。
国内不少医者认为,风湿热痹在活动期⾎沉较快时,患者服⽤⼤剂量⽣地黄,其⾎沉的改善明显⽽迅速。
据历史⽂献记载,民间常⽤⼤剂量⽣地黄炖猪蹄治疗风湿性关节痛及坐⾻神经痛等与瘀⾎阻滞有密切相关的疾病。
《神农本草经》散结药物药性特点及效用分析

•研究报告•《神农本草经》散结药物药性特点及效用分析张芯,毛竹君(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杭州310053)摘要:文章对《神农本草经》中104味具有散结作用的药物的分布、药性特点、效用等进行分析。
其三品分 布由高至低依次为下品、上品、中品,无毒69味,大毒、有毒、小毒共35味;自然属性中,草部占比最大,其次为虫部,体现了虫类药善活血通络散结的特点;性味最多的是苦寒,其次为辛温,提示散结药以清热散结和行气/活血通阳散结为主,此与结病机以热结居多,结必伴有气滞、血瘀、水停相契合。
104味药物涉及16种散结作用;沿用至今的59味常用药,涉及14个现代中药功效分类,前5类分别是清热药、泻下药、化痰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表明散结药可进一步分为清热散结药、利水(逐饮)散结药、化痰散结药、活血散结药及养阴润燥散结药等。
《神农本草经》散结药物存在多种兼有功效,可根据结在气分、血分,及对气、血、水影响的偏重临证精准选药。
关键词:神农本草经;散结;药性;效用;中药基金资助:国家白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0(N〇.81904100),浙江中医药大学科研基金人才专项项目 (N〇.2019ZR14),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时珍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资助项目(N〇.SZZ201815)Analysis on properties and effects of Chinese medicines for dissipating stagnation inShennong9s Classic o f M ateria MedicaZHANG Xin,MAO Zhu-jun(College o 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3, China )Abstract;a total of 104 Chinese medicines with the effect of dissipating stagnation in S h en n o n g's C lassic o f M ateria M edica were studied from the aspects of distribution, properties, medicinal effects and applications. From the aspect of threegrades and toxicity, m ost of these m edicines belonged to lower grade, and follow ed by upper grade and middle grade. Non-toxic medicines totaling 69, strong toxicity, toxicity and mild toxicity totaling 35. In the natural attributes, the grass is the largestproportion, followed by the worm, indicating that the worm medicines are good for prom 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dredgingcollaterals; the most is bitter-cold, followed by pungent-warm, suggesting that the main role of the dissipating stagnation medicineis to clear away heat and stagnation and prom ote qi or blood circulation,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ideas of stagnation-related diseases. A total o f 16 different describes of the effect o f dissipating stagnation are involved in 104Chinese m edicines. A total of 59 Chinese m edicines were still commonly used today, involving 14 categories, which mainlycontains heat-clearing medicine, diarrhea medicines, phlegm medicines, blood circulation phlegm medicines and tonic medicines.Mechanisms of those medicines in S h e n n o n g's C lassic o f M ateria M edica are variety, which need syndrom e differentiation andtreatment to choose accurate medication.K e y W O r d s i S h e n n o n g's C la s sic o f M a te ria M ed ica\D issipating stagnation; M edicinal property; Efficacy and application; Chinese medicineFunding:Young Scientists Fund o 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 o.81904100). Research Fund Talent Project o f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N〇.2019ZR14), College o 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Zhejiang ChineseMedical University Shizhen Youth Fund Fostering Talents Project (No.SZZ2()l815)《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其所蕴含 朴实有验,历用不衰。
中药学-补阳药PPT课件

-
50
【药性】辛,温。归肾、脾经。 【功效】暖肾固精缩尿,温脾开胃摄唾。
-
51
【应用】 1.下元虚寒遗精、遗尿、小便频数。本品
暖肾固精缩尿,补益之中兼有收涩之性。 2.脾胃虚寒,腹痛吐泻及口涎自流。本品
暖肾温脾开胃摄唾。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
52
鉴别用药
补骨脂、益智仁功用鉴别
但比鹿角为佳,并有良好的止血作用。 【应用】适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虚劳赢瘦,
吐衄便血、崩漏之偏于虚寒者,及阴疽内陷等。 【用法用量】用量 5~15g。用开水或黄酒加温烊化
服,或入丸、散膏剂。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忌服。
-
12
附:鹿角霜
【来源】为鹿角熬膏所存残渣。 【药性】味咸性温,归肝、肾经。 【功效】补肾助阳,似鹿角而力较弱,但具收敛
-
29
【采制】4~6 月采收,去粗 皮堆置“发汗” 至内皮呈紫褐 色,晒干。生 用或盐水炒用。 【处方名】杜 仲、炒杜仲。
-
30
【药性】 甘,温。归肝、肾经。 【功效】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
31
【应用】 1.肾虚腰痛及各种腰痛。以其补肝肾、强筋
骨,肾虚腰痛尤宜。其他腰痛用之,均有 扶正固本之效。
-
34
【采制】秋季采挖,除去根头及须根,用微火烘至半 干堆置“发汗”后再烘干,切片用。 【处方名】续断、川续断、川断。
-
35
【药性】苦、辛,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 补益肝肾
强筋健骨 止血安胎 疗伤续折
-
36
【应用】
1.阳痿不举,遗精遗尿。甘温助阳,辛温散 寒,用治肾阳不足,下元虚冷之证。
详细列举《神农本草经》矿物药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之一,它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草木药物学著作,也是我国药物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在《神农本草经》中,对矿物药的记载也颇多,它们在药用领域的应用历史悠久,为后世的中医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详细列举《神农本草经》中的矿物药,并对其药性、功效、应用等方面做出阐述。
一、硫磺《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硫磺,指的是硫黄。
《神农本草经》对硫磺有详细的记载,指出硫磺性温,味辛,有毒。
硫磺有杀菌消炎、解毒、驱蛔虫等功效,可用于治疗疖肿、疮疡、疥疮等疾病。
在中医临床应用中,硫磺被广泛用于治疗皮肤病和传染病。
二、雄黄《神农本草经》中记载雄黄,指的是一种含有砷元素的矿石,常用于中医药方中。
雄黄性毒,味辛苦,具有杀虫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可用于治疗皮肤病、感冒发热、咳嗽等疾病。
然而,雄黄毒性极大,使用时应慎重,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三、朱砂朱砂是一种含有汞元素的矿物药,也是《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重要药材。
朱砂性寒,味甜,具有清热解毒、镇痛止血等功效,可用于治疗中风、热病、咽喉肿痛等疾病。
在中医临床应用中,朱砂通常以朱砂散、朱砂丸等形式使用,能够有效缓解热病症状。
四、雄黄石《神农本草经》中还有记载关于雄黄石,是一种含有砷、硫等元素的矿石,也常被用于中医药中。
雄黄石性毒,味苦辛,具有杀虫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可用于治疗痈肿、疮疡、皮肤病等疾病。
由于雄黄石毒性较大,在使用时应慎重,最好由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五、朱砂饴朱砂饴是一种将朱砂加工成糖浆状的药物,也常被用于中医药方中。
朱砂饴性寒,味甘,具有清热解毒、镇痛止血等功效,常被用于治疗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等疾病。
朱砂饴易于服用,是中医药方中常用的一种药物。
《神农本草经》中关于矿物药的记载较多,这些矿物药在中医药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但需要注意的是,矿物药大多带有毒性,使用时应慎重,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中医药的发展需要充分挖掘《神农本草经》中的药物资源,同时也需要结合现代科学进行研究,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性理论】
药性理论新派:明末清初加强了对《神农本 草经》的研究,着力阐发《本经》药物产 生疗效的机理
【药性理论】
明末 缪希雍 首先开启此风气,著《本草经疏》。 清 张志聪、高世栻 《本草崇原》 清 张璐 《本经逢原》 清 姚球 《本草经解要》 也作《本草经解》。曹禾《医学读
书志》卷下陈念祖条谓本书为“姚球撰”,后为书商易以 叶桂之名。 清 徐大椿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清 黄元御 《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清 陈修园 《本草经读》——较《本草崇原》《本草经解要》 二书水平高 清 仲昴庭 《本草崇原集说》 清 黄宫绣 《本草求真》 ——反对泥古以薄今,也反对厚今 以废古 清 邹澍 《本经疏证》 清末 周岩 《本草思辨录》——将仲景用药与本经药性相结合 清末 田伯良 《神农本草经原文药性增解》
【药性理论】
近代医学家谢观将这些人物成为“新派”人物, “明清人论本草之书,可分两派。一宗宋以来洁 古、海藏、东垣、丹溪诸家之说,在当时可称为 旧派,一以复古为主,唾弃宋以后诸家之论,在 当时可称新派。”新、旧两派之争类似于医方研 究中的经方派与时方派之争。
【药性理论】
缪希雍
《本草经疏》
字仲淳,号慕台。东吴海虞人。缪氏自幼家境贫寒,少时
其《用药法象》根据药物气味薄厚归类,分为风升生、热浮 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类。在“随证治病药品” 一节通过具体药物进一步阐释了引经归经理论,发展了张 元素的学说。
【药性理论】
金元时期本草书中记载的药物不过一二百味,在功 效主治上趋于简要,并无多少新药效的发明,但 是其理论层次丰富,使得药效不仅与性味良毒有 关,而且与脏腑经络、药物形色质地轻重润燥、 升降浮沉补泻、四时六气、阴阳、五行想联系, 把药物本身与人体、天地结合成一个整体。缺点 是导致药效的简单化、平庸化,重视药理模式的 探讨,却忽视了用药经验的积累,为招致清代新 派的抨击留下了伏笔。
【药性理论】
金元时期秉承宋代思潮,使药理体系趋于系统化。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 刘完素《素问药注》(已佚)、《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张元素《珍珠囊》 李东垣 《用药心法》《用药法象》 罗天益《卫生宝鉴》卷21《口父咀药类》 王好古《汤液本草》(收录了《用药法象》与《用药心法》及自说内容) 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
运六气学说。在他的影响下,明末清初的许多医药学家都
举起了复古遵经的旗号。
【药性理论】
张志聪、高世栻:《本草崇原》
张志聪(1619-1674),号隐庵,是杭州西泠人。幼年丧 父,拜杭州名医张卿子为师学习医术。后来在杭州胥山构 筑侣山堂传授医学,从学者甚多,高世栻便是其弟子之一。 高世栻(1637-1696),字士宗,也是杭州人,早先习 儒,后改业为医。张志聪去世后,高世栻在侣山堂继续传 医论道四年,发扬张氏之学。
【药性理论】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
将《内经》和《证类本草·序例》中涉及的药理原则,结合 方药,讨论十剂、七方、四气五味、阴阳、君臣的变化, 用于阐释方药。
【药性理论】
刘完素
《素问药注》(已佚)、《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的《本草论》,该论前半部分与
《伤寒明理论》几近相同,后半部分发展了“气化”理论, 依据《素问》:“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 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由此推演五脏气味补 泻; 进一步发展《素问》气味薄厚阴阳说“薄则发泄,厚则发 热”,附于实际药物,如“附子、干将,味甘温大热,为 纯阳之药,为气厚者也;丁香、木香,味辛温平薄,为阳 之阴气不纯者也。故气所厚则发热,气所薄则发泄”。
进一步发展了《珍珠囊》的药类法象学说。如张元素认为 “防风的身部去人身上半身风邪,梢去身半以下风邪;黄 芩酒炒上行,主上部积血”。李东垣在《用药心法》中加 以发挥,“病在中焦与上焦者,用根;在下焦者,用梢, 根升而梢降。大凡药根,有上、中、下。人身半已上,天 之阳也,用头;在中焦用身;在身半以下,地之阴也,用 梢。述类象形者也。”用寒药治头面及手梢、皮肤疾病时, 须酒炒以借酒力上腾;而病在咽下、脐之上,须酒洗之; 在下生用。
神农本草经
药性理论与药物
【药性理论】
药性理论的讨论从北宋末年开始 ——受北宋理学思 想的影响
寇宗奭《本草衍义》 将《素问》中的药理原则运用于解释药效,如 “《素问》
云,辛甘发散为阳,故汉张仲景桂枝汤之表虚,皆须此药, 是专用辛甘之意也。”但从阴阳、五行、归经引经等角度 论药的条文散见于书中,未成系统化。
多病,对于方技十分喜,精研医药并长于本草。他注重医 药实践,推崇《神农本草经》。缪希雍打出遵经的旗号,
著《本草经疏》着力阐发《神农本草经》等古代经典本草
的药性理论,介绍用药经验,辨析药物的名实种类。这与
当时务求简便,沿袭金元四家药性学说大相径庭。缪氏医
学思想中最突出的一点,是鄙弃北宋金元盛行的运气学说。 在其《本草经疏》中专设“论五运六气之谬”一章批判五
【药性理论】
【药性理论】
张元素:《珍珠囊》
采用“药象阴阳”模式,将时、卦、季节和用药联系起来。 特色: 1用药本四时; 2建立药物归经与引经体系; 3药性分阴阳、升降; 4评论药物的主要功效; 5将人身法象与药物法象相联系。 缺点:具体药物的论述少。
【药性理论】
李东垣
《用药心法》《用药法象》(二书皆佚,内容保存于《汤液 本草》)
该书《药略》篇中列举65味常用药主 要功效,并以示意图显示其考辨药性的 原则。他以形、色、性、味、体为主干, 以五行、五色、五性、五味、五体为右 侧支,以真假、深浅、急缓、厚薄、润 枯为左侧支与右侧支相对应。左侧支的 作用是知道用药对应于人体的纵向部位, 所谓“轻枯、虚薄、缓、浅、假,宜上; 厚重、实润、深、真、急宜下,;其中 平者宜中”。右侧支重在与脏腑用药相 对应,即“余形、色、性、味,皆随脏 腑所宜。”
《本草崇原》以探讨药性理论为主,采用诠释《神农本草经》 的形式阐发对药性的认识。书中基本上摒弃了金元医家的 俗套,不论其气味厚薄升降、引经报使,多从药物生成、 性味形色及与病因病机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药理。这比套 用金元医家旧说来得更细腻,更贴合用药实际。但在作者 遵经思想影响下,其中也不少矫饰附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