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中药名称的形成规律
《神农本草经》中药分享第一篇,上品植物药篇

《神农本草经》中药分享第一篇,上品植物药篇《神农本草经》是中医经典书籍中第一部中药学专著,总共记载药物365种,是像《伤寒论》《千金方》等经典医籍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
其中上品药“无毒,可久服,能益气强身”。
本篇作为介绍《神农本草经》药物的第一篇,我们先刨去矿物药,因为在《本经》成书那个年代,人们服石成风,服石指的是健康人服用石类药物或者炼制的石类药,因此带来不少身体损害,《本经》也不可避免得受其影响而将一些有毒的矿物药划入上品药中。
我们先介绍经方中用到的植物药,后面专门讲矿物药。
神农本草经第一,菖蒲。
菖蒲是水菖蒲,天南星科植物,味辛,性温。
又称为昌阳,生池泽。
《本经》记载其“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能治疗声音嘶哑或发不出声音)”,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
指的是能够醒神开窍,不健忘。
现在临床常用的是石菖蒲,是一味开窍药,用于开窍豁痰,醒神益智,主治神昏闭证,心神不宁之失眠,耳聋耳鸣,湿阻中焦等。
菖蒲第二,菊花。
性平味苦。
主风。
头眩肿痛。
目欲脱,泪出,皮肤麻木,不知痛痒,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耐老延年。
现代常用于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等。
方药举例:羌菊感冒颗粒用其疏散风热,杞菊地黄丸用其平肝明目等。
菊花第三,人参。
《本经》记载其“性微寒,味甘,主补五脏,安精神,安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后世人参用来大补元气,生津养血,补脾益肺等。
方药举例:生脉饮取其补气生津,复脉的作用。
再比如四君子汤,理中丸取其补脾益肺作用,参苏饮取其补气扶正作用等。
不过由于人参价格昂贵,野山人参越来越少,临床上已经大部分被党参代替了。
人参第四,天门冬。
又名颠勒。
性平味苦。
主诸暴风湿偏痹,强骨髓,杀三虫,久服益气延年。
后世常用于养阴润肺,清肺生津。
方药如天王补心丹取其滋阴清热的效果。
天门冬第五,甘草。
性平,味甘。
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增益气力。
金创,解毒。
中药拉丁名称的一般组成原则是

中药拉丁名称的一般组成原则是中药拉丁名称的一般组成原则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由于名称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中药的使用效果,因此其内容是非常严谨和专业的。
中药拉丁名称是以拉丁语命名的一种翻译形式,它可以描述中药的各项属性以及药材的来源、性味等,那么中药拉丁名称的一般组成原则是什么呢?本文将从中药名称的命名规则、名称的组成结构、名称的命名方法和名称的基本要素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中药名称的命名规则中药的名称是按照一定的命名规则进行构成,这看起来可能比较简单,但是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中药的名称贯穿了中药学习的始终。
中药名称的命名规则包括以下内容:1、专属名称中药名人家也有专属的名字,这是专门用来指代药物的独有的名称。
专属名称是由一种或几种具有特殊含义的汉字组合而成的。
2、常用名称常用名称是由人们自行起的一个名字,说明了药材的性能和作用。
由于中药接受过世界上不同文化的影响,所以常用名称有很多种,比如有动植物名称、地理名称和数字等。
3、拉丁名称拉丁名称是指中药的翻译名称,它与中药的常用名称相关联。
拉丁名称表述的准确性是中药的标准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重要基础。
二、中药名称的组成结构中药名称的组成结构也是指中药拉丁名称的命名原则,它是构成中药名称的基础和依据。
中药名称的组成结构包括以下内容:1、花色药材分花、叶、根、皮、果、实、茎、叶干等部位,拉丁名称可根据其来源编写。
2、形态草药的形态多样,如蔓、茎、根、花和叶干等,形态编进名称使名称更加具有区分性。
3、单复性拉丁名称会注明单复数,对于药材形态的大小有区分作用。
4、品种草药的命名或根据品种、产地或制法等条件,人们知道药材的来源和类型。
三、中药名称的命名方法中药名称的命名方法是专业人员考虑后,经过筛选而形成的,这种编写方法的谨慎性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列举了几种名称的命名方法:1、文化背景中药名称的命名方法是在菌株背景里做的,在此条件下组成的名称与菌种的文化背景适应。
2、药用特性中药名称按药用特性接受不同的区分,如药用功能、药用用法等。
历代本草著作简介-《神农本草经》

历代本草著作简介-《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到底是不是神农写的?《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部药学专著。
其著作年代及作者问题,由于《帝王世纪》有:“炎帝神农⽒.....尝味草⽊,宜要疗疾,著本草四卷”之说,故使⼈认为《本经》作者是神农。
如北齐颜之推《家训》即谓“本草神农所述”。
但神农在历史上是传说中的⼈物,况神农时代,尚未有⽂字,因此不能认为是神农所著。
据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序中谓:“本经所出郡县,乃后汉时制,疑系仲景、元化等所记”。
宋代掌禹锡在《嘉佑补注本草》序中谓:“上世末著⽂字,师学相传,谓之本草。
两汉以来名医益众,张机、华佗辈始因古学,附以新说,通为编述,《本经》由是见于录”。
南宋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谓:“神农作本草⾮也。
三五之世,朴略之风,史式不繁,纪录⽆见。
斯实后医⼯知草⽊之性,托名炎帝⽿”。
近代梁启超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说:“此书在东汉三国间已有之,⾄宋,齐间则已⽴规模矣。
著者之姓名虽不能确指,著者之年代则不出东汉末宋、齐之间”。
故现代学者,⼀般都认为《本经》为东汉末年(公元200年)之作品,⾮⼀⼈之⼿笔,是集体所创作,⽽托名于神农。
正如《淮南⼦修务训》所说:“世俗之⼈,多尊古⽽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后始能⼊说”,所以《本经》上冠以神农⼆字,亦即此故。
⼆、《神农本草经》简介《本经》载药365种,其中有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此据顾观光辑本统计之数,其他各本,互有出⼊)。
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的,分上、中、下三品。
上品⼀百⼆⼗种,⽆毒。
⼤多数属于滋补强壮之品,如⼈参、⽢草、地黄、⼤枣等,可以久服。
中品⼀百⼆⼗种,⽆毒或有毒,其中有的能补虚扶弱,如百合、当归、龙眼、⿅茸等;有的能祛邪抗病,如黄连、⿇黄、⽩芷、黄芩等。
下品⼀百⼆⼗五种,有毒者多,能祛邪破积、如⼤黄、乌头、⽢遂、巴⾖等。
不可久服。
《本经》对每味药所记载的内容,有性味、主治、异名及⽣长环境。
中药名称的命名原则

中药名称的命名原则中药来源广泛,品种繁多,名称各异。
其命名方法,总的来说都与医疗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有以功效命名的,有以药用部位命名的,有以产地命名的,有以生长特性命名的,有以形色气味命名的,有以进口国名或译音命名的,有以避讳命名的,有以隐喻法命名的,有以人名命名的等1.因药物突出的功效而命名如益母草功善活血调经,主治妇女血滞经闭、痛经、月经不调、产后瘀阻腹痛等,为妇科经产要药;防风功能祛风息风,防范风邪,主治风病;续断功善行血脉,续筋骨,疗折伤,主治筋伤骨折,为伤科要药;覆盆子能补肾助阳,固精缩尿,善治肾虚遗尿尿频、遗精滑精;决明子功善清肝明目,主治眼科疾病,为明目佳品。
以上这些中药都是以其显著的功效而命名的。
2.因药用部位而命名中药材来源广泛,包括了植物、动物、矿物等,植物、动物类药材药用部位各不相同,以药用部位命名,是中药常用的命名方法之一。
植物药中麻黄根、葛根药用其根;芦根、白茅根用根茎入药,苦楝根皮、桑根白皮以根皮入药;菊花、旋覆花、款冬花、芫花等以花入药;桑叶、大青叶、苏叶等用叶片入药;紫苏梗、藿香梗、荷梗等以植物的茎入药;桑枝、桂枝等以植物的嫩枝入药;牛蒡子、紫苏子、莱菔子、枳实、榧子等以果实、种子入药。
动物药如龟甲、鳖甲、刺猬皮、水牛角、羚羊角、熊胆粉、海狗肾、全蝎等则分别是以入药部分甲壳、皮部、角、胆、外生殖器、虫体等不同组织器官来命名的。
3.因产地而命名我国疆域辽阔,自然地理状况十分复杂,水土、气候、日照、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地不完全相同,甚至南北迥异,差别很大。
因而各种药材的生产,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方面,都有一定的地域性,故自古以来医药学家就非常重视“道地药材”。
如黄连、黄柏、续断等以四川产者为佳,故称川黄连、川黄柏、川续断;橘皮以广东新会产者为佳,故称新会皮、广陈皮;茯苓以云南产的最好,故名云苓;砂仁以广东阳春产的质量好,又名阳春砂;地黄以河南怀庆府所产者最佳,故称怀地黄;人参主产于东北三省,尤以吉林抚松产者为佳,故名吉林参;泽泻以福建产者为佳,故名建泽泻。
神农本草经—搜狗百科

神农本草经—搜狗百科著作概述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
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
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
该书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
《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录“神农本草,三卷”,宋《通志·艺文略》录“神农本草,八卷,陶隐居集注”,明《国史经籍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清史稿·艺文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
历代有多种传本和注本,现存最早的辑本为明卢复辑《神农本经》(1616),流传较广的是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1799),以及清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1844)、日本森立之辑《神农本草经》(1854)。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中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
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
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在中国古代,大部分药物是植物药,所以“本草”成了它们的代名词,这部书也以“本草经”命名[1]。
汉代托古之风盛行,人们尊古薄今,为了提高该书的地位,增强人们的信任感,它借用神农遍尝百草,发现药物这妇孺皆知的传说,将神农冠于书名之首,定名为《神农本草经》。
俨然《内经》冠以黄帝一样,都是出于托名古代圣贤的意图。
现知历史上有《本经》辑本16种。
【中医完整版】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中医完整版】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中医完整版】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转自只有你不懂1.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
2.《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是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标志,奠定了独特的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著,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为中医临床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本草经》,是我国现在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论述了药物的四气五味、七情等药物学理论,为中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朱震亨、李皋刘完素倡导火热而主寒凉,成为“寒凉派”的代表。
张从正代表力主攻邪,善用汗、吐、下三法,被誉为“攻下派”。
朱震亨倡导“相火论”,善滋阴泻火,后世称“滋阴派”。
李皋论内伤,重“补脾胃”,后世称为“补土派”。
4.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有3个基本特点,即(整体理论)、(恒动理论)和(辨证论治)。
5. 整体观念: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联系性。
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与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
6. 恒动观念:恒动,就是不停顿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恒动观念是指运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分析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7.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包括辩证与论治两大方面,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8辨证是将望、闻、问、切等诊法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发展阶段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证是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能反映疾病在特定阶段的病变本质。
它反映当前疾病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或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可为论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中草药的命名和分类

中草药的命名和分类第三节中草药的命名和分类一、中草药的命名中草药的命名根据,概括起来约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ー)根据产地命名:如川连、川芎、川贝等,主产四川,杭菊、浙贝等产于浙江;广陈皮、广藿香产於广东。
其他如淮山药、潞党、丰域鸡血藤等,均因主产地而得名。
某些中草药常因产地不同,品质相差甚大,如黄连以川连为优;细辛以东北所产的北细辛为佳。
根据产地命名的药材习称为“地道药材。
(二)根据功用命名:如防风能治诸风头痛;沉香可降气;泽泻湿利水,益母草能治妇科病。
(三)根据形色或气味命名:如山乌龟生长在岩石缝穴中,状如乌龟,故名;人参、牛膝、七叶一枝花、八角连具有形态特征的含义;自芷、黄连、青蒿、紫草、丹参、黄柏等因色泽而得名;木香、茴香,魚腥草因具特殊嗅气而得名;甘草、苦参、细辛因味而得名等。
(四)因生长特性或药用部分命名:如夏枯草在夏季枯萎;忍冬藤经冬不凋;不出林生长在林下;其他如桑寄生、冬虫夏草、致瑰花、木瓜、桂枝,丹皮、虎骨、蛤蚧等名称都与生长特性或入药部位有关。
二、中草药的分类中草药的种类繁多。
《神农本草经》将药物按功能及毒性分为上、中、下三品。
《本草钢目》按自然属性与特征加以分类,把药物分成水、火、石、土、草、谷、菜、果、本、服器、虫、鳞、介、禽鲁、人等16部,又将各部药物按生态、性质分为若干类,如草部分山草、芳草、湿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类和杂草等,还把某些亲缘关系相近的植物排列在一起,如湿草类的53种药物中,有22种属于菊科,并把9种属植物排在一起。
现今的中草药学,约有以下几种分类法;按药物性能、功效分类;按药物化学成分分类;按药用部分分类;按植物分类系统分类。
这些分类方法各有其优缺点。
本中草药学有利于中草药鉴定的学习,按用药部分分类,各类再参照植物分类系统排列。
上一节第二节中草药学的发展简史之现代中草药科学的发展下一节第四节中草药的资源。
倪海厦-神农本草经笔记(十)中药定名和炮制

倪海厦-神农本草经笔记(十)中药定名和炮制中药定名中药,用外形来定名的,像人参、枸杞。
用颜色来定名的,像黄连,黑人参。
人参是黑的。
有的以气来名它,像豨莶(xiān)、香薷(rú)。
有以味道来命名的,如甘草,,甘味嘛;苦参。
有以它的质来命名的,如石膏、石脂、归身、归尾之类。
当归有归头、归身、归尾,它性不一样,我们以它的形以它的质来命名,有时候写当归身,有时候写当归尾。
有以时节、节气来命名的,像夏枯草、款冬花,夏枯草夏天就枯萎的,款冬花是冬天的时候开花的。
有以它的功能来命名的,像何首乌,骨碎补。
药的炮制凡是药,我们用火来制作的有四种:煨、炙、炒、煆(xiā)。
煨,就是把那个沙土烧热了后,把药闷到烧热的沙土里去,闷熟的,就好像你烤地瓜。
炙,最常用的就是蜂蜜炒中药。
如炙甘草,就是用生甘草在锅里面直接用蜂蜜进去炒。
中药炙过以后与生用的功能是不一样的。
比如甘草,我们有时候生用,要取它的甘味。
有时候要炙用,因为炒过以后,甜味的烧焦了以后入火味,故甘草炙过以后它就会变得入心脏。
那没有炒过甘草就是黄的入脾脏。
炒,就是直接生药下去炒。
如白术,白芍。
有用红土炒,还有用黄土炒。
同样一个芍药或者是白术我们用黄土去炒,让它的土味增加,能够去补脾胃。
用红土去炒,让它同时去把心脏周围的积湿去掉。
也有干炒,就是希望熟用,熟用就是让它的药性比较缓一点。
有的药不炒的话,直接生用,那药性就很凶,跑得很快,生药的比较凶。
用水制有三种:一种是浸,一种是泡,一种是洗。
浸到水里面泡它个几天。
还有泡一下就好了,还有要洗过。
水火共制有两种:蒸和煮。
如熟地,要九蒸九晒。
熟地就是洒上米酒去蒸,第一道蒸完了以后等它凉了以后晒干,再去洒第二道米酒再去蒸,蒸九次晒九次,九蒸九晒之后很粘稠,这就是要取它这个性,沉、重、厚味,增强它的药力。
能够滋补的力量更强。
酒制,比如大黄,我们用酒去制它,或者是哪个药用酒制过,目的就是取它的升提的作用。
酒制都是往上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所以 《 本草图经》 有云: “ 五月 可生长,故名 [ [ 9] 采则虚小,八月采乃实大。 ” 以物候命名的还有款 冬、积雪草、夏枯草等。
4 2 习性命名记得牢 对于一些形态非常相似的同属草本,神农观察 入微,通过各自习性命名让人记得牢。如茵陈蒿、 白蒿、草蒿,都来自菊花蒿属的植物,习性不同名 不同。 “ 蒿” 为草之高者。茵陈蒿虽属蒿类,其茎 干经冬不死,新苗依附旧苗而生,故名茵陈蒿;白 蒿其特色为从出生到枯死皆白于众蒿;草蒿,《 本草 蒙荃》 曰:“ 遇寒冬茎干 , 凋,至春再从根下起苗, [ 10 ] 如草重出,乃名草蒿。 ” 5 结语 探索 《 神 农 本 草 经》 中 药 名 称 的 形 成 规 律 发 现,神农多根据人的直观感受、抓住最容易记住的 基原特征命名中药,包括形 色 气 味、器 官、功 效、 物候、生态等,还有生活周围的一些动物,所以人 们能在这种环境中去认识、应用和传承。在临床方 面,因 《 神农本草经》 上中药名称长传不衰而使相 关方书如 《 伤寒杂病论》 也流传至今。通过探索其 形成规律也有助于中药的名实考订,为解决名实混 乱问题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7] [ 4] 曰: “ 茨,蒺藜子。 ” 时珍曰: “ 茨,刺也。 ”一
名旁通、屈人、止行,喻为行人遇到它带刺的果实多 止步或从旁边经过,如此厉害的刺也侧面诠释破结 积聚的功能。还有五味子,此中药最有特色的地方是 果实,果实贮藏丰富营养,果肉极酸而敛,种子似肾 形,气敛而益,肾主收藏,故有补气、补肾之功。 1 3 2 药用部位不同名不同 同一植物,神农选择了 不同的入药部位,此时命名则据药用部位的特点而 定。如芎和蘼芜,两者虽同为一植物,药用部位不
卫矛植物的小枝多呈四棱形如矛,小枝上的栓翅较 宽似羽,故名。并且矛又是古代常用兵器,人们司 空见惯。书中通过类比方式命名的还有很多,如赤 箭,它的茎是红色的,无叶,顶端开有花,地上部 分似箭,故名。此外以大小命 名 的 有 大 枣、大 戟; 以质地命名的有厚朴、肉苁蓉;以数目命名的有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通信作者] 王德群,教授,研究方向:中药资源和本草探索;Email:ahwdq@aliyun com
后来诸多混乱,但市场上用的天南星实际上还是虎 掌,建议恢复 “ 虎掌” 名称。以动物形态命名植物 的还有狗脊、龙眼、龙胆等。 1 3 器官命名易理解 《 神农本草经》 用器官命名不局限于仅指代药 用部位,还指该基原某一器官具有独特特色,基原 特征分为整体的特征和局部的特征,器官命名指的 就是局部的特征。 1 3 1 局部特征有特色 中药名称中带有根、茎、叶、 花、实、子的并不多,占 14%,其中以子实命名的占 12%,古代的子实是广义的,指的是大小或有无肉 质。子实有特点的中药,神农往往就直接用 “ 子” 、 “ 实”命名。如蒺藜子,蒺藜是一年生的小草本,而 果实外壳长有三角芒刺,故以此为名。 《 中华本草》
2015 年 9 月 第 17 卷 第 9 期
中国现代中药 M odern Chinese M edicine
Sep2015 Vol 17 No 9
·中药文化·
《 神农本草经》 中药名称的形成规律
彭星星,王德群
(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8 ) [ 摘要] 采用本草文献研究和野外观察的方法,从形色气味、生态分布、功效等三个方面对 《 神农本草经》 中 药名称进行对比。笔者发现 《 神农本草经》 中药名称的形成规律受基原( 来源植物、动物、矿物) 本身特性影响的同 时还受临床用药习惯的作用。通过对 《 神农本草经》 中药名称形成规律的探索,为更好的解决名实混乱以正本清 源,指导临床用药提供支撑。 [ 关键词] 《 神农本草经》 ;中药名称;命名;基原;形成规律
2] ,方书流传至今。 《 神农本草经》 经文 物的 80% [ [ 1]
43 6%) 种。这也符合 命名中药,经过统计有 159 ( 人们在野外辨识和采集中药的基本过程和应用习惯, 即多从视觉、触觉和嗅觉来识别和应用中药。 1 1 形色嗅味有深意 形色气味命名中药主要针对的是原动植物、矿 物的颜色、形态、嗅味而不是指药材特征,有利于 人们在野外很好的鉴别中药并且推断用药情况,如 药用部位、作用部位。 1 1 1 以形态为主的命名 《 神农本草经》 描述中 药形态的方式有多种,包括类比、大小、质地、数 目等,有助于识别和理解。如以类比方式命名的卫
3] 3] ,“ 矛” 指的是兵器 [ , 矛。“ 卫” 指剑上的羽毛 [
简炼,记录了最主要的性味、功效和一名,却能将 所载药物名称与实物流传至今,这与其鲜明的命名 特色有着密切联系。笔者拟从 《 神农本草经》 名称 形成规律作为切入点,从基原特征、生态和功效等 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1 基原特征命名为重点 中药基原,即构成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的 来源。为用药准确、确保安全、质量保障,识别它 们基原非常重要, 《 神农本草经》 非常重视以基原
·9 7 7 ·
2015 年 9 月 第 17 卷 第 9 期
中国现代中药 M odern Chinese M edicine
Sep2015 Vol 17 No 9
加皮、百合。 1 1 2 以颜色为主的命名 《 神农本草经》 以颜色 命名中药,所 选 择 的 颜 色 有 六 种,即 赤、黄、青、 紫、白、黑,均为常见颜色中比较显眼的颜色,便 于记忆的同时也突出某些特殊的疗效。 赤,即为红。 《 神农本草经》 以 “ 赤” 命名的 丹参,植物新挖出来的根呈鲜红色,时间久了则变 紫,所以药材往往称为紫丹参。红又与心相对,能 够主心腹邪气、益气;赤芝菌柄和菌盖均色红。以 “ 赤” 命名的还有牡丹、赤箭、赤石脂等。 黄色属于亮色,最显眼,倘若基原有明显黄色 的地方,神农多直接用 “ 黄” 名,如黄耆的直根色 黄,为 补 药 之 长,又 黄 色 属 土,可 补 脾 肺 气。 以 “ 黄” 命名的还有黄芩、黄连、牛黄、雄黄等。 以 “ 青” 命名的有青芝、女青、青石脂。 以紫色命名的有紫菀、紫草、紫芝、紫石脂等。 如紫草,植物根的表面紫色,皮部疏松,常呈紫色 薄片状。紫芝菌柄和菌盖色紫,时间久了的紫芝药 材颜色变黑。 书中以 “ 白”命名的很多,如白头翁,指的是瘦 果的宿存花柱有向上斜展的长柔毛,色白,如同白头 老翁,而非指药材根基部的白色绒毛。此外还有植物 根断面色白的白芷,基原整体色白的白僵蚕等。 《 神农本草经》 以 “ 黑” 命名的有黑芝、乌头、 玄参、乌贼鱼骨等。如玄参,玄即黑,其肉质根的 断面色黑,气味似焦糖;黑色与肾相对,能补肾气。 乌头的 “ 乌” 指的是植物根皮色黑,药材断面不黑 而呈浅灰黄色。 1 1 3 以嗅味命名的中药 嗅和味虽是两种不同的 感觉,但在实际中是合在一起讲的。通过嗅味命名 既可知道基原特点又能推断药物阴阳属性而知其 功能。 神农尝百草,通过品尝神农将最能突出酸、苦、 甘、辛、咸这五种味道的中药直接用味命名。味酸 的酸酱、酸枣;味苦的苦菜、苦参、苦瓠;味甘的 甘草;味辛的细辛、辛夷;味咸的卤 +。辛者能散 能行,能发散解表。如辛夷,花开在树的顶端,花 蕾孕育时间长,花蕾本身不香,辛夷的辛是一种内 蕴的气味,辛味很浓且不易走失;夷,即指芽,植 物先花后叶,所以花蕾可称之为 “ 荑” ,名称是对 性味和基原生长状态的描述。与此类似的还有细辛, 一名小辛,其辛味内蕴,尝少许细小的根状茎即有 很强烈的麻舌感。 中药的嗅也多是内蕴的,易于贮藏。用嗅命名 ·9 7 8·
《 神农本草经》 是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书中载 药 365 种,常用药物 254 种,84 种在民间运用,总共 338 ( 92 6%) 种仍然传承至今。后来的 《 名医别录》 也载药 365 种,但命名缺乏特色,陶弘景整理时已有 177 种有名无实 ,近一半( 48 6%) 的药物失传。 我国第一部方书张仲景 《 伤寒杂病论》 中应用 了 136 种 《 神农本草经》 所载药物,占该书所用药
的有败酱、腐婢、木香、麝香等,如败酱, “ 酱” 是调味品,人们熟悉,在制作的过程中若把握的不 好容易 “ 败” 掉而发出特殊的臭味,败酱植物根基 部的叶子易腐烂变黑,揉之亦有 “ 败酱” 之味,故 名。腐婢的枝叶揉有腐臭味。 1 2 动物命名植物易记忆 《 神农本草经》 中药名称的一大特色就是用动 物名称给植物命名,这些动物有的是家里饲养的、 或平时人们耳熟能详的给人很深的印象,通过动物 特点多方面阐释中药特征。例如牛膝这个名称就是 通过大型动物牛的膝盖的特点表明该味中药的基原 特征和功效,同时辅 “ 一名百倍” 佐证。牛膝植物 的节膨大似牛的膝盖,同时牛的膝盖强劲有力,用
4] “ 百倍” 言其有滋补之功,如牛之多力 [ ;经文曰:
“ 味苦、酸,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
[ 5] 逐血气;伤热火烂;堕胎。 ” 可治疗膝关节的疼痛 不可屈,膝盖在下,与引火引血下行有一定的关系。 还 有 中 药 虎 掌, 指 的 是 植 物 虎 掌 “ (pinellia pedatisecta)Schott ” 块茎四周有小圆芽,形似 “ 虎 [ 4] 掌” ,而李时珍却将虎掌、天南星并为一条 ,导致
2015 年 9 月 第 17 卷 第 9 期
中国现代中药 M odern Chinese M edicine
Sep2015 Vol 17 No 9
同名不同。芎是以性味和作用部位命名, 《 古汉语 [ 3] 字典》曰: “ 芎穷,叠音联系词,香草名。 ” ,伞形 科的植物多具有较强的气味;时珍曰: “ 人头穹窿穷
Formation ru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me of “ Shennong bencaojing ”
PENG Xingxing,WANG Dequn ( Anhui University ofChinese M edicine,Hef ei 230038 ) [ Abstract] By herbal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field observation method,and comparing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 TCM )name of “ Shennong bencaojing”from the form,color,smell,ecologica and function of three aspects,the authors found that the “ Shennong bencaojing”in the name of TCM formed rules by influencing characteristic base of original ( source of plant, animal,mineral) ,at the same time ,it was also affected by the role of clinical practice By exploring formation rule of TCM name of “ Shennong bencaojing” ,it can offer basis for solving the name confusion and guide clinical medication [ Keywords] Shennong bencaojing;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name;nomenclature;base of the original;formation rule doi: 10. 13313 / j. issn. 1673 4890. 2015 . 9. 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