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脾化湿法联合蒙脱石散治疗慢性腹泻56例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运脾化湿法治疗腹泻

运脾化湿法治疗腹泻

运脾化湿法治疗腹泻
功能性腹泻是消化系统常见病,西医认为该病发病机理复杂,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可能与精神心理因素、社会因素、饮食结构改变、肠道微生态系统、胃肠动力及内脏感觉异常、个体免疫及植物神经功能异常等有关,尚无有效针对性治疗方法。

从中医辨证分型的角度,功能性腹泻大致可分为肝脾不和、脾气虚弱、脾肾阳虚、食积痰浊等 4 个证型。

其基本病理应是脾虚失运为本,湿浊久蕴不化为标,临床用药紧扣这一基本病理,则可持简驭繁。

在治疗本病注重辨证与治法的统一。

认为在临证只有辨证正确,治法的针对性才能明确和具体,根据治法谴方用药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辨证与治法是相互为用,密不可分的。

如患者既往有精神刺激病史,症见情绪较低落、常因情志刺激而发病或加重病情,辨证属肝脾不和的,治法当以疏肝健脾为主,主方中适当加重调节情志药物的剂量如百合、合欢皮、夜交藤、木香等;如有明显脾胃虚弱表现,症见纳少、腹胀、倦怠乏力、肠鸣失气,辨证属脾气虚弱的,治法当以健脾益气、化湿止泻为主,主方中当以健脾药物为主,如党参、白术、云苓、山药等;如患者久泄不愈,肠鸣即泻,完谷不化,腹部喜温,形寒怕凉,腰膝酸软,辨证属脾肾阳虚者,治法当以温肾健脾、涩肠止泻,谴方中当选用如乌药、当归、肉桂、乌梅、诃子等。

从用药特点的角度来看,注重标本兼治,运脾化湿、寒热并用。

本病以脾虚为本,湿胜为标,此类患者大多由于劳倦、情志不畅、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脾胃素虚,生活失于调摄所致。

其病之初多为脾虚失运,湿浊不化。

然而久泄不止,脾阳渐衰,日久及肾,命门火衰,寒从中生;又因久泻伤阴,阴虚生内热。

故其病日久则多表现为寒热虚实错杂,笔者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论治功能性腹泻标本兼治,运脾化湿,寒热平调。

中医“运脾化湿法”在功能性腹泻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运脾化湿法”在功能性腹泻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运脾化湿法”在功能性腹泻患者中的应用研究目的:探讨中医运脾化湿法治疗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30例功能性腹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5例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65例给予自拟中药汤剂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4周及停药4周时的临床症状。

结果:观察组用药4周总有效率83.08%(54/65),高于对照组的70.77%(46/65);观察组停药4周后总有效率80.00%(52/65)高于对照组的67.69%(44/65),但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运脾化湿法治疗功能性腹泻的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均满意。

标签:功能性腹泻;运脾化湿;中医中药功能性腹泻是消化系统常见病,西医认为该病发病机理复杂,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可能与精神心理因素、社会因素、饮食结构改变、肠道微生态系统、胃肠动力及内脏感觉异常、个体免疫及植物神经功能异常等有关,尚无有效针对性治疗方法[1]。

笔者在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方面有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功能性腹泻发病关键是脾主运化功能受损,湿蕴难化为标,病位在肠,主病之脏属脾,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

在诊治上以辨证与治法相统一,用药特点注重标本兼治,运脾化湿、寒热并用。

笔者通过近2年的临床观察,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中医科门诊及住院的功能性腹泻患者130例。

根据就诊顺序,在征得患者同意的前提下,按照随机数字化原则分为两组。

观察组65例,其中男29例,女36例;年龄21~64岁,平均(45.78±12.43)岁;病程3~15个月,平均(11.24±2.43)个月。

对照组65例,其中男28例,女37例;年龄23~65岁,平均(45.72±11.25)岁;病程6~16个月,平均(10.47±2.79)个月。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运脾化湿汤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临床观察

运脾化湿汤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临床观察

运脾化湿汤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运脾化湿汤在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0例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按照随机均等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运脾化湿汤,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大便次数和大便性状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在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治疗中添加中药运脾化湿汤可促进患儿更快的康复,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运脾化湿汤;消化不良性腹泻;小儿【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9-0061-02消化不良性腹泻在小儿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主要是由于小儿的消化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消化能力较弱,在喂养不当的情况下出现消化不良及腹泻的情况,临床以腹胀、腹痛、腹泻、食欲减退为主要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对患儿的生长发育健康均可带来严重影响[1]。

本次的研究中将分析应用运脾化湿汤对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治疗效果,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所选择患者为我院在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90例,按照随机均等法以患儿的就诊时间为序,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

对照组中男25例,女20例,患儿年龄5个月~7岁,平均年龄(3.0±2.0)岁,病程2~10d,平均病程(5.0±2.0)d;观察组中有男性患儿24例,女性患儿21例,患儿年龄4个月~7岁,平均(3.2±2.0)岁,病程在2~11d之间,平均病程为(5.0±2.2)d。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具有较好的均衡性,可进行比较,P>0.05。

纳入标准:根据患儿的症状、体征、病史资料及大便常规、血常规检查确诊为消化不良性腹泻,符合西医《儿科学》中对该病的诊断,且患儿符合《中医儿科学》中对消化不良性腹泻的诊断:问诊有饮食不节、脾胃虚弱、喂养不当等病史,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薄,夹有食物残渣或奶瓣,且食欲减退,舌苔厚腻[2]。

亿活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慢性腹泻56例疗效分析

亿活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慢性腹泻56例疗效分析

亿活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慢性腹泻56例疗效分析作者:倪桂莲来源:《右江医学》2013年第04期【关键词】小儿慢性腹泻;亿活;蒙脱石散文章编号:1003-1383(2013)04-0587-02 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3.04.050小儿慢性腹泻是儿科常见的疾病,是一种由多因素、多病原引起的消化道系统的疾病,是导致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及小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具有流行性强、群发性的特点,可伴有酸碱平衡失调和水电解质紊乱。

笔者于2010年8月至2011 年6月对收治的56例小儿慢性腹泻患者采用亿活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108例小儿腹泻患者均来源于本中心门诊和病房,所有患儿均具有不同程度呕吐、食欲不振、大便次数增多等典型临床症状,均符合小儿腹泻病诊断标准[1]。

其中男、女各54例,病程均在4周以上,部分患儿经对症治疗无效或疗效不佳。

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组56例,男26例,女30例;年龄20天~9岁,平均年龄5.3岁;伴有发热26例,不同程度脱水35例;腹泻次数≥10次21例,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患儿入院后均采取合理饮食,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包括抗炎、抗病毒,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并密切监测患儿各项生命体征。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亿活(布拉氏酵母菌散剂,法国百科达制药厂生产)联合蒙脱石散(哈药集团中药二厂生产)口服治疗,具体用法:亿活(250 mg/袋)采用温开水冲服,≤3周岁婴幼儿,1袋/次,1次/日;>3周岁儿童,1袋/次,2次/日;蒙脱石散(3 g/袋)用温开水冲服,1岁以下每日1袋,分3次服;1~2岁每日1~2袋,分3次服;2岁以上每日2~3袋,分3次服。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支持治疗,不加用其他药物。

运脾化湿法配合辩证施护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的临床分析

运脾化湿法配合辩证施护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的临床分析

运脾化湿法配合辩证施护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运脾化湿法配合辩证施护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80例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各40例。

两组患儿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蒙脱石散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运脾化湿法配合辩证施护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运脾化湿法配合辩证施护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的临床效果较显著,值得应用。

关键词:运脾化湿法;辩证施护;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腹泻是小儿中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尤其在婴幼儿中发病率最高,并以非细菌感染性腹泻为主,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

本研究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80例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运脾化湿法配合辩证施护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80例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各40例。

观察组患儿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5个月-3岁,平均(14.3±7.2)个月;对照组患儿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6个月-4岁,平均(14.4±7.5)岁。

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给予基础治疗,采用口服液纠正轻度及中度脱水症状,给予饮食指导,并合理补液。

对照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蒙脱石散治疗,6个月-1岁患儿给予1g/次,3次/d;-2岁患儿1.5g/次,3次/d;-3岁患儿2g/次,3次/d。

观察组患儿给予运脾化湿法配合辩证施护治疗,运脾化湿方包括苍术10g,,太子参10g,茯苓10g,薏苡仁10g,神曲6g,陈皮6g,炒山药10g,黄连3g,炙甘草3g,孩儿茶3g;严重腹胀腹痛者加槟榔、木香各3g;呕吐加藿香、苏叶各3g。

健脾化湿止泻汤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研究 王石丰

健脾化湿止泻汤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研究     王石丰

健脾化湿止泻汤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研究王石丰【摘要】目的:对脾虚湿热型慢性功能性腹泻患者采取健脾化湿止泻汤治疗,并观察其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82例慢性功能性腹泻患者,将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41例,采取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治疗;观察组41例,采取健脾化湿止泻汤治疗。

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有效率为92.68%,对照组为75.61%,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4周后、随访4周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

结论:对脾虚湿热型慢性功能性腹泻患者采取健脾化湿止泻汤治疗能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慢性功能性腹泻;脾虚湿热型;健脾化湿止泻汤慢性功能性腹泻是一种消化内科多发病,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粪便量增加等,长期发病,或病程超过 3 周,但并无消化道器质性病变[1]。

近年来,慢性功能性腹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反复发病,迁延不愈,可能引起内环境失衡、酸碱平衡紊乱、严重营养不良。

中医认为,该病属于“泄泻病”、“下利”等范畴,多因感受外邪、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引起,外邪主要是指暑、湿、热、风、寒,且与中焦虚弱、肾阳不足等本亏密切相关。

脾虚湿盛是病机关键,而肝失疏泄导致腹泻反复。

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观念,根据患者病因病机,兼顾肝脾肾。

本文将对脾虚湿热型慢性功能性腹泻患者采取健脾化湿止泻汤治疗,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82例慢性功能性腹泻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西医慢性功能性腹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为脾虚湿热型泄泻病。

排除标准:(1)妊娠或哺乳期妇女;(2)消化道器质性病变患者;(3)合并重大心脑血管、肺、肝、肾疾病患者;(4)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5)治疗前1周使用抗生素、胃肠动力药等可能影响本研究结果的药物患者。

亿活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慢性腹泻56例疗效分析

亿活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慢性腹泻56例疗效分析
状 均无 好转 甚至 恶化 。

具有 流 行性 强 、 群 发 性 的特 点 , 可 伴 有 酸 碱 平 衡
失 调和 水 电解质 紊 乱 。笔 者 于 2 0 1 0年 8月 至 2 0 1 1 年 6 月 对 收治 的 5 6例 小 儿 慢性 腹 泻 患 者 采 用 亿 活 联 合蒙 脱石 散治 疗 , 取得 良好 效果 , 现 报告 如下 。
0 . 0 1 ) 。见 表 2 。
表 2 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情况( i 土 5, d )
2 . 治 疗方 法
患 儿 入 院后 均 采 取 合 理饮 食 , 根
据具体 情 况给 予常 规对 症支 持 治疗 , 包 括 抗炎 、 抗 病 毒, 纠正水 、 电解 质 紊 乱及 酸碱 平 衡 等 常 规 治 疗 , 并 密切监 测 患儿 各项 生命 体征 。治 疗 组 在 常规 治疗 的 基础上 给 予亿 活 ( 布拉 氏酵母 菌 散剂 , 法 国百 科达 制 药厂 生产 ) 联合蒙脱石散( 哈 药 集 团 中药 二 厂 生 产 ) 口服治 疗 , 具体 用 法 : 亿 活( 2 5 0 mg / 袋) 采 用 温 开 水
冲服 , ≤3周 岁婴 幼儿 , 1 袋/ 次, 1次 / 日; > 3周岁 儿
3 . 不 良反应 所有 患 儿 均 完 成 治 疗 , 治 疗 中没 有发 生 明显不 良反应 和其 他并 发症 。
资料 与方 法 1 . 一 般 资料 1 0 8例 d , J L 腹 泻患 者 均来 源 于 本
4 . 统计 学方 法 所得 数据 采用 S P S S 1 0 . 0统 计 分析软 件进 行 分 析 , 计 量 资 料 以均 数 ± 标 准 差 ( ±S ) 表示 , 组 间 比较应 用 两独立 样本 t 检验 , 等级 分 组 资料 的 比较采 用秩 和检 验 , P< O . 0 5为 差 异有 统

运脾化湿法论治“夏季泄泻”初探

运脾化湿法论治“夏季泄泻”初探

运脾化湿法论治“夏季泄泻”初探[摘要] 泄泻是夏季的常见病、多发病,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便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则如水样等特征。

其多为脾虚湿盛,运化无力,肠道功能失常所致,故中医学治疗时以运脾化湿为原则。

本文介绍了夏季泄泻的病因特点,以及运脾化湿法的内涵,以进一步探讨中医学治疗夏季腹泻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夏季泄泻;运脾;化湿泄泻是临床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大便质地稀薄或夹杂未消化食物,严重时泄出物可如水样的病症[1],分为暴泻和久泻两种类型。

《素问·金匮真言论》言:“春善病鼽衄, 仲夏善病胸胁, 长夏善病洞泄寒中”,可见腹泻为夏季常见病、多发病。

《医宗必读》曰“无湿不成泻。

”夏季多湿,“湿”为泄泻的主要病理因素,湿易困于脾,使脾阳不升,水谷不化,湿浊与肠道糟粕相结,则生泄泻。

因此,运脾化湿是治疗夏季泄泻的关键所在。

本文中,笔者将从腹泻病因、运脾化湿法含义来探讨中医学通过健运脾胃,化湿和中来治疗泄泻的具体方法。

1 夏季腹泻病因1.1.外感暑湿我国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欧大陆东部,季风气候明显,夏季常高温多雨,易滋生暑热湿邪。

暑邪派生于夏季火热之气,其性炎热升腾,多侵袭人体高位,能开宣腠理,易伤津耗气。

湿属阴邪,易伤阳气,阻滞气机,其性黏滞、重浊、向下,多侵袭人体中下焦,尤易侵袭脾脏。

暑湿二邪在夏季往往相兼致病,暑趋于上,湿趋于下,二者合而留恋于肌肤,使机体上下不得通,表里不得散,气机郁阻于中焦。

脾胃受暑湿邪气,运化无力,升降失调,邪与糟粕相结,为乱大肠,清浊不分,泄泻乃成。

1.2饮食贪凉夏季天气炎热,暑热难耐,腠理得开,人体阳气蒸腾于表,津液外泄而阴亏于内。

此时,人们多喜食用生冷、冰镇食物,久居阴凉内室以驱解热邪。

夏月脾易为暑湿所困,运化水液无力,复又饮食寒凉之物,寒湿之邪直中中焦,脾阳虚损,如《景岳全书》言:“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

”同时,夏季食物存放时间缩短,易于腐烂变质,若稍有不慎服入,可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疫疠虫邪,脾胃中邪而受损,脏腑功能失常,也会产生腹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脾化湿法联合蒙脱石散治疗慢性腹泻56例临床观察刘浩李燕1(川北医学院中西医系中医基础教研室,四川南充637000)【关键词】腹泻;化湿;中西医结合疗法【中图分类号】R442.205.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19(2013)01-0054-021川北医学院学生处,四川南充637000作者简介:刘浩(1980—),男,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结合治疗。

腹泻又称泄泻,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便稀薄,甚则如水样或含有未消化食物。

病情多迁延不愈,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单一的治疗方法常常难以获得满意疗效[1]。

2001-02—2012-01,我们采用运脾化湿法联合蒙脱石散治疗慢性腹泻56例,并与单纯运脾化湿法治疗5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全部106例均为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龄20 65岁,其中20 30岁11例,31 40岁9例,41 50岁19例,51 60岁5例,>60岁12例;病程1.0 4.5年,其中1 2年13例,2 3年17例,3 4年18例,>4年8例。

对照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其中20 30岁10例,30 40岁8例,40 50岁15例,50 60岁7例,>60岁10例;病程1.0 5.0年,其中1 2年11例,2 3年18例,3 4年12例,>4年9例。

2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组一般资钝厚变硬的梨状肌,用力深压并用弹拨法来回拨动梨状肌,弹拨方向应与肌纤维相垂直。

弹拨10 20次后再做痛点按压。

最后由外侧向内侧梨状肌纤维走行方向作推按捋顺,两手握住患肢踝部牵抖下肢。

每周2次[2]。

1.3.2中药治疗予身痛逐瘀汤加减。

药物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牛膝、赤芍药各9g ,没药、炒五灵脂、地龙、川芎、秦艽、羌活、香附、甘草各6g 。

每日1剂,水煎服。

外用正骨熨汤热敷。

药物组成:当归、羌活、红花、白芷、乳香、没药、防风、木瓜、花椒、透骨草各12g 。

用法:把药装入布袋后放在蒸笼内,蒸热温度适宜后敷臀部疼痛处20min ,每日1次。

1.3.3针刺治疗根据循经取穴的方法,取环跳、委中、阴陵泉、风节、阿是穴、秩边、飞阳。

若为双侧穴则取双侧。

每次选用5 6个穴位,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 ,每日1次。

1.4疗程1周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5疗效标准治愈:臀腿痛消失,梨状肌无疼痛,功能恢复正常;好转:臀腿痛缓解,梨状肌压痛减轻,但长时间行走仍痛;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1]。

2结果本组76例,治愈58例(76.3%),好转16例(21.1%),无效2例(2.6%)。

总有效率97.4%。

3讨论梨状肌综合征为临床常见的筋伤疾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多因寒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或由于髋部扭闪,导致经络受损,气滞血瘀,不通则痛。

治以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为原则。

现代医学认为,梨状肌起始于第2、3、4骶椎的前面骶前孔后外侧和坐骨结节韧带,肌纤维穿出坐骨大孔后,抵止于股骨大转子。

梨状肌是股骨外旋肌,主要是协同其他肌肉完成大腿外旋动作,受骶丛神经支配。

梨状肌把坐骨大孔分成上、下两部分,称为梨状肌上孔及梨状肌下孔,坐骨神经大多从梨状肌下孔穿出骨盆到臀部,但有的发生解剖变异,坐骨神经由梨状肌穿过。

当梨状肌猛烈收缩或突然牵拉,使梨状肌受到损伤,梨状肌充血、水肿及痉挛,进而导致肌束增厚,硬化粘连,使梨状肌孔狭窄,刺激压迫毗邻的坐骨神经、血管产生相应症状。

临床上以缓解梨状肌痉挛,减轻充血、水肿,松解粘连为治疗原则。

推拿手法有舒筋、理筋及松解粘连作用。

身痛逐瘀汤加减方中桃仁行滞润燥,红花活血化瘀止痛,共为君药;川芎、赤芍药活血化瘀,牛膝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引血下行,共为臣药;当归养血益阴,清热活血,秦艽、羌活、地龙通络止痛,香附理气止痛,五灵脂、没药活血止痛消肿,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诸药合用,共奏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之功。

外敷正骨熨汤取舒筋活络、消瘀退肿之功。

针刺起到疏经通络止痛之功。

多法齐用,共奏舒筋活血、通络止痛之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临床观察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指导老师:李金海)参考文献[1]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M ].2版.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398.[2]王和鸣.中医伤科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89-290.(收稿日期:2012-07-13)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依据“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2]确诊。

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呈糊状或稀水样,但无腹痛症状,起病缓慢,反复发作。

在过去2个月里反复出现糊状或水样便,或每日排便次数2次以上,粪便偏软溏。

实验室检查未发现生化异常,经肠镜检查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

1.3治疗方法1.3.1对照组予运脾化湿法。

药物组成:党参20g,茯苓10g,白术30g,薏苡仁30g,山药30g,木香10g,吴茱萸8g,炮姜10g,厚朴10g,苍术10g,砂仁(后下)10g,陈皮10g。

每日1剂,水煎取汁400mL,分早、晚2次服。

1.3.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蒙脱石散(山东仙河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6384)3g,每日3次口服。

1.3.3疗程2组均15d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统计结果。

1.4疗效标准治愈:大便转实,次数正常,伴随症状消失,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好转:大便溏稀、次数增多等症状明显改善,伴随症状有所缓解,随访6个月仍有反复;无效:大便溏稀、次数增多等症状未见明显改善[3]。

2结果2.12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56例,治愈35例,好转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9.3%;对照组50例,治愈15例,好转20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70.0%。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2.22组不良反应2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功能性腹泻一般要除外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慢性腹泻,并无腹痛的伴随症状。

若腹泻反复或延续2个月以上,可转为慢性腹泻[4]。

慢性腹泻主要病变在脾、胃。

中医理论认为,脾乃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液,为津液代谢枢纽,得运则健,胃为水谷之海,得降则和,脾气散精可将津液灌输四旁,上输部于肺,经胃的降浊,多余的水分下输大肠。

若感受湿热外邪或饮食不节,则脾胃受损,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久则入络损肠,分清泌浊功能失常,以致合污下降,则泻利作矣,常伴大便频数,中带黏垢,便后时有不尽感[5]。

脾属湿土,喜燥恶湿,主运化,若脾气亏虚,阳气虚损,运化失健,则气不化水,导致湿邪停留,临床可见脘腹痞胀,纳少,大便溏薄,心悸水肿,带下。

运脾化湿方中党参益气护阴,为君药;臣以茯苓、白术,取两者健脾运湿;佐以薏苡仁、山药、木香、吴茱萸、炮姜、厚朴、苍术、砂仁和陈皮运脾消积化湿,外散太阳表邪,内助膀胱气化。

纵观全方,渗利水湿中配伍温阳化气之品,可化气利水;含益气健脾药,可达到健脾化湿的疗效;再配温振阳气之品,效果更佳。

西医学认为,慢性腹泻主要是因为肠道菌群失调,肠内致病微生物引起肠黏膜损害所致。

蒙脱石显微结构为八面体,系双四面氧化硅、单八面体氧化铝组成的双层结构,呈层纹状结构及非均匀性电荷分布,其粉末粒度达1 3nm,可使非负电的黏膜糖蛋白与其带正电的部分通过静电作用相结合,增加黏液的丝状性,使黏膜液层的内聚力、黏膜弹性和存在时间显著增强,提高了黏液层隙抗攻击能力,对消化道黏膜具有很轻的连续性覆盖能力,可防止多种内源性及外源性攻击因子,如多种病原体对消化道上皮细胞的侵袭,同时还可使受损的黏膜上皮细胞修复和再生,平衡肠道正常菌群[6-7]。

本研究结果显示,运脾化湿法联合蒙脱石治疗慢性腹泻疗效优于单纯运脾化湿法,可能原因有以下2点:①蒙脱石发挥保护胃肠黏膜,平衡肠道菌群的功能,配合运脾化湿法行运脾化湿,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②蒙脱石颗粒小,表面积较大,八面体层中部分铝离子(Al3+)被镁离子(Mg2+)取代,使蒙脱石表面带上负电荷,这种不饱和的负电荷状态与运脾化湿法方中具有阳离子型聚电解质性质的多糖,在多方位静电和(或)物理吸附作用下,使运脾化湿方留存机体时间较长,延长了药效持续时间,特别适合慢性腹泻的治疗[8]。

参考文献[1]黄依兰,冯勇.运脾化湿清肠汤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2007,30(2):12-14.[2]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组织委员会.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384.[3]Thomas PD,Forbes A,Green J,et al.Guidelines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chronic diarrhoea,2nd edition[J].Gut,2003,52(Sup-pl V):1-15.[4]周金宝.辨证治疗慢性功能性腹泻92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4):261.[5]贺志光.中医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0.[6]邱卫东.蒙脱石散辅助治疗肠易激综合症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0,16(9):37,23.[7]张兰芳,常廷民.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蒙脱石散联合小剂量阿米替林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49-50.[8]徐清海,赵兵.壳聚糖对药用膨润土悬浊液的絮凝效果[J].应用化学,2001,18(7):578-580.(收稿日期:2012-06-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