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八套答案

深度阅读八套答案

Exercise I

21.A 22.B 23.A 24.C 25.D 26.C 27.D 28.B 29.C 30.B 31.A 32.C 33.B 34.D 35.A 36.D 37.B 38.C 39.A 40.D Exercise II

21.B 22.D 23.B 24.C 25.A 26.C 27.D 28.A 29.B 30.C 31.C 32.D 33.D 34.B 35.A 36.B37.A 38.D 39.A 40.C Exercise III

21. B 22. A 23. B 24. D 25. C 26. A 27. C 28. C 29. A 30. B 31. D 32. B 33. C 34. D 35. A 36. A 37. B 38. D 39. C 40. D Exercise IV

51. A 52. C 53. A 54. C 55. B 56. D 57. C 58. A 59. B 60. D 61. B 62. A 63. D 64. C 65. D 66. A 67. B 68. C 69. A 70. D Exercise V

11. C12. A 13. B 14. D 15. B 16. A 17. C 18. A 19. D 20. D 21. B 22. C 23. B24. D25. D

26. A27. D 28. B 29. A 30. B Exercise VI

21. B22. A 23. C 24. C 25. D 26. C 27. B 28. A 29. D 30. A 31. B 32. C 33. A34. D35. B 36. D37. D 38. A 39. C40. B Exercise VII

21. C22.D 23. A 24. B 25. B

26. D 27. C 28. A 29. C320. D 31. B 32. A 33. D34. D35. C

36. B37. D 38. B 39. A40. D Exercise VIII

21 C 22 A 23 B24 C 25 A

26 B 27 D 28 D 29 A 30 C

31 B 32 D 33 C 34 B 35 A

36 B37 A38 C 39 D 40 D

让流量时代的阅读更有深度

让流量时代的阅读更有深度 最近,“复旦旧书店”在网上走红。“宝藏”“最美书店”……网友不吝溢美之词,探店爱好者纷纷慕名前往。其实,这家书店已驻扎存续将近20年时间,复旦师生广为知晓。它与复旦大学另一知识地标“鹿鸣书店”一样,成为校园文化景观的一部分。互联网大潮中,这样的实体书店散发着独特魅力。 处身流量时代,知识和资讯仿若湍急河流。有的人难以自控,不由自主地随波逐流,被眼花缭乱的信息推着走,迷失于虚拟场景。长时间接触网络,让一些人习惯于追逐信息片段或思想边角料,导致注意力碎片化。走马观花式的网上阅读,少有思维的深潜。在这样的过程中,读者的感觉似乎很丰盈,但实质上多是视觉层面的愉悦,停留于浏览或浅阅读。长此以往,无益于深度思考能力的培养。 追逐流量效应的人,注定行之不远。的确,互联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可及性,创设了目力驰骋的出口和自由选择的路口,但最终的选择权和控制权在人们自己手上。网络纵有千般好,也不能因此放任思想惰性。面对纷乱的信息流,绝不能一味“下沉”,窝在思维的“舒适区”,拒绝深度、躲避思考,追逐简易、刺激、戏剧化、图像化的内容,甚至把阅读目标全盘托付给“知识带货商”。在流量化的内容产品面前,必须有所思考,有所选择。保持理性与定力,抵制低俗、拒绝庸俗,才能成为清醒的阅读者,做阅读真正的主人。 流量时代,究竟该怎样成就更好的阅读?一方面,离不开读者的坚守;另一方面,也要建构良好的阅读环境。因此,尽管时代在快速发展,网络阅读越来越普及、便利,我们的城乡社区依然需要一批优质的实体书店。实体书店的存在,仿佛一盏盏明亮的路灯,可以照亮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一些人阅读模式化现象。 近年来,在多方努力下,实体书店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也存在一些隐忧。如今,书店单一的卖书模式难以为继,实体书店只能错位竞争、强化体验功能,通过拓展业务单元、增强附属功能,寻找市场支点。但如果千篇一律地复制类似模式,过度放大书店的延伸功能,也容易偏离开办书店的初心。归根结底,还是要依托内容上的优质经营,让读者体验以书为中心。否则,过度开发读者的在场体验,可能会导致审美疲劳,甚至本末倒置。 流量时代,我们还应思考:面对过载的信息,如何作出选择?什么才是阅读的正确打开方式?这既需要让传统书店在互联网场景中有存在感,也应当让流量化知识有价值依归和精神向度。“复旦旧书店”引发关注,彰显了互联网连接的力量。

每日一读 ---经典美文

时光就像一个美少女,在低眉浅笑中,就将有些人一些事隔到了光阴的对面。其实光阴从不曾厚过谁也不曾薄过谁,生活就是一种积累,你若储存的温暖多,你的生活就会阳光明媚,你若储存太多寒凉,你的生活就会阴云密布。放下烦恼与忧愁,带着最美的微笑出发,脚下路在,前方希望在,回眸处爱与温暖一直都在。 牵一片光阴行走在流年里,看年华似水,缘聚缘散。曾经执着过的感情,慢慢的就淡了;曾经牵过手的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流年的光阴里,温习着一场场错过;岁月的转角处,上演着悲欢离合。尘世间有太少的相濡以沫,太多的相忘于江湖。永远到底有多远?是天涯咫尺,亦或是咫尺天涯?被你牵过的手,揽不住永久,一句对不起辜负了多少我爱你。转身,你不再是我风花雪月的主角,我也不再是你心头的那颗朱砂。缘起,你在人群中;缘灭,你已在天涯。往事是一道风景,就算再美也只适合欣赏,或许,学会放开双手,心,才会自由。 生活是什么?生活是柴米油盐的平淡;是行色匆匆早出晚归的奔波;生活是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的遗憾;是爱的付出与回报;生活是看不同的风景,遇到不同的人;是行至水穷尽,坐看云起时的峰回路转;生活是灵魂经历伤痛后的微笑怒放;是挫折坎坷被晾晒后的坚强;生活是酸甜苦辣被岁月沉淀后的馨香;是经历风霜雪雨洗礼后的懂得;生活是走遍千山万水后,回眸一笑的洒脱。 人生山一程水一程,总会有高潮和低谷,掬一捧光阴,握一份懂得,穿越一场又一场的生命迷雾。不是没有忧伤,是我们学会了坚强,不是没有挫折,是我们学会了面对。每一场经历都是生活的积累,每一次坎坷都是生命的历练。春暖花开,打开心灵之窗,走过阴霾,只要明天的太阳还会升起,生命就会在阳光中怒放。 倘佯在流年里,没有永远的快乐,也没有永远的伤痛。累的时候记得停下来歇歇,难过的时候蹲下来抱抱自己,寒冷的日子给自己些温暖,孤独的时候为自己寻一片晴空。我们都是红尘过客,缘来时你在我心里,缘去时让往事随风,学会好好爱自己,因为你不爱自己,没有人会更爱你,你若不坚强,没有人会替你坚强。 流年无恙,谁许过谁岁月静好?时光不居,谁许过谁天长地久?烟花不堪剪。你说,莫失莫忘,后来,梦里花凉;你说,生死相依,后来,转身擦肩;你说,天涯咫尺,后来,咫尺天涯。花开时节正逢君,花落时节已陌路。落红尽处,尘缘暗殇。谁懂离人泪?谁为雨花赋?原来,不是所有的执子之手,都能够与子偕老,失去的风景,走散的人都住在缘分的尽头。山盟海誓空对月,海枯石烂终成空,你的红尘,我也只是路过的幸福。曾经,你若安好,我便是晴天;从此,你若不好,再和我无关。或许,邂逅,缘于情;转身,缘于爱。就让那些曾经身手相牵的过往,在隔岸的年华里低吟浅唱,在回忆与遗忘中继续着我们的人生。

深度阅读练习题1-8+详细答案

阅读:2002年北京试题解析——阅读 (一) In ancient times the most important examinations were spoken, not written. In the schools of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 testing usually consisted of saying poetry aloud or giving speeches. In the European universities of the Middle Ages, students who were working for advanced degrees had to discuss questions in their field of study with people who had made a special study of the subject. This custom exists today as part of the process of testing candidates for the doctor's degree. Generally, however, modern examinations are written. The written examination, where all students are tested on the same question, was probably not known until the nineteenth century. Perhaps it came into existence with the great increase in popul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dustry. A room full of candidates for a state examination, timed exactly by electric clocks and carefully watched over by managers ,resembles a group of workers at an automobile factory. Generally, during examinations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act like machines. One type of test is sometimes called an "objective" test. It is intended to deal with facts, not personal opinions. To make up an objective test the teacher writes a series of questions, each of which has only one correct answer. Along with each question the teacher writes the correct answer and also three statements that look like correct answers to students who have not learned the material properly. 1. In the Middle Ages students_________. A. took objective tests B. specialized in one subject C. were timed by electric clocks D. never wrote exams 2. The main idea of paragraph 3 is that_________. A. workers now take examination B. the population has grown C. there are only written exams D. examinations are now written and timed 3. The kind of exams where students must select answers are_________. A. personal B. spoken C. objective D. written 4. Modern industry must have developed_________. A. before the Middle Ages C. in Greece or Rome B. around the 19th century D. machines to take tests 5. It may be concluded that testing_________. A. should test only opinions C. has changed since the Middle Ages B. should always be written D. is given only in factories

追求深度的科学阅读

追求深度的科学阅读

————————————————————————————————作者:————————————————————————————————日期:

追求深度的科学阅读-科学论文 追求深度的科学阅读 李红李进 图书进万家,阅读欢乐多!在读书逐渐成为民族复兴助推器、百姓生活新常态的“全民阅读”大背景下,科学老师能为此做些什么呢? 人们一提到阅读,往往想到的就是文学类阅读,但不少学者指出:不能仅将阅读局限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上,许多人文社科类著作,包括一部分自然科学著作,都应纳入我们的阅读视野…… 但是,到底什么是“科学阅读”?它与语文阅读有什么区别?科学阅读的内容包括什么?科学阅读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科学阅读的途径是什么?……对于此类问题,笔者在查阅报刊杂志、浏览网络文稿的过程中,发现很少有清晰的界定和具体的介绍。 鉴于此,笔者试从“我眼中的科学阅读”及“追求深度的科学阅读”两个方面,结合实践谈谈我们对当前科学阅读的认识。 我眼中的科学阅读 要界定什么是“科学阅读”,首先应该说说阅读。《现代汉语词典》对阅读的解释是:“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网络上说,“阅读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思维的过程。” 综合上述内容,可概括为“阅读是信息搜索、存储、内化的过程”。 结合语文学科的性质及使命,我们知道语文阅读的落脚点在口头及书面的表达与交流,即信息的提取和应用。

那么,科学阅读与其区别在哪呢? 笔者认为,科学阅读也具备“搜索、存储、内化信息”等阅读的基本特征,但其重要落脚点在于引领与探究,而非语文阅读的表达与交流。 先来看一看下面的事例,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一课中有如图所示的一段文字。 试问,这段内容的阅读是不是科学阅读? 笔者以为它是“科学课上的阅读”,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阅读”,因为从获取信息的角度来看,它与语文阅读并无本质的不同。所以,这些“实验操作提示”类的内容,笔者偏向于不认可它是“科学阅读”。 如果活动结束小结时,老师给学生发放以下一份科学阅读资料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畅游声音世界 同学们,下面这份表格中,列举了声音在下列一些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你能从中发现声音在这些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什么规律吗? 声音在一些物质中的传播速度(单位:米/秒) 如果你发现了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一些规律,不妨在这里留下你思考的“足迹”: 智力闯关

十五篇经典阅读 及答案

小学语文经典课外阅读 1. 我爱水,所以我爱大海,爱长江,也爱小溪流。但是,我最爱的还是湖。 静静的湖,像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美丽的光泽。 我喜欢独自一个人坐在湖畔,看着平静的湖面幻想。我想湖中一定有一个明亮的水晶宫,那是鱼儿的家园,不然它们怎么整天那么欢乐?水晶宫里一定有一块巨大的、发光的翡翠,不然湖水为什么会绿得这么美?我凝视湖面,偶尔投一枚石子,让它激起一道道波纹;或是放一只纸船,让它随着湖波飘荡。 静静的湖是可爱的,但雨中的湖更动人。 细丝般的雨丝飘下来,不停地织啊织,织出湖——这块绿色的“锦” 。“锦”上无穷无尽的圆环,像美丽的姑娘绣出的朵朵鲜花。 雷雨到来时的湖真热闹。你看,天空中一道道亮光,那是开幕的礼花上了天。你听,“轰轰”,礼炮响了,大会就开始了。等大雨一落,联欢会立刻开始。你看到湖面上朵朵竞相开放的雨花了吗?那是正在翩翩起舞的金色姑娘头上的玉花。 你想知道节目是否精彩吗?那“哗哗”的雷鸣般的“掌声”会把一切都告诉你。 湖是美的...... 1、给短文加上题目 , 写在横线上。

2、用“——”画出文中的过渡句。用“~~”画出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 3、比一比,组词。 蓝()龄()朴()庆()篮()铃()扑()厌()4、把下面的词语适当地搭配起来(用“___”划出来): 飞快地(跑跳走)微微地(躺下点头说笑)辛勤地(玩耍思考工作)尽情地(跳舞看书弹琴)5、缩写句子。 我喜欢独自一个人坐在湖畔,看着平静的湖面幻想。 6、文章主要描述了() (1)湖的美丽(2)下雨的韵味( 3)湖的绿 7、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雨中湖的什么特点? 8、文中的“礼花”指的是,“礼炮”指的是 ,“玉花”指的是,“掌声”指的 是。 参考答案: 1、美丽的湖

追求深度的科学阅读 (1)

追求深度的科学阅读-科学论文 追求深度的科学阅读 李红李进 图书进万家,阅读欢乐多!在读书逐渐成为民族复兴助推器、百姓生活新常态的“全民阅读”大背景下,科学老师能为此做些什么呢? 人们一提到阅读,往往想到的就是文学类阅读,但不少学者指出:不能仅将阅读局限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上,许多人文社科类著作,包括一部分自然科学著作,都应纳入我们的阅读视野…… 但是,到底什么是“科学阅读”?它与语文阅读有什么区别?科学阅读的内容包括什么?科学阅读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科学阅读的途径是什么?……对于此类问题,笔者在查阅报刊杂志、浏览网络文稿的过程中,发现很少有清晰的界定和具体的介绍。 鉴于此,笔者试从“我眼中的科学阅读”及“追求深度的科学阅读”两个方面,结合实践谈谈我们对当前科学阅读的认识。 我眼中的科学阅读 要界定什么是“科学阅读”,首先应该说说阅读。《现代汉语词典》对阅读的解释是:“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网络上说,“阅读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思维的过程。” 综合上述内容,可概括为“阅读是信息搜索、存储、内化的过程”。 结合语文学科的性质及使命,我们知道语文阅读的落脚点在口头及书面的表达与交流,即信息的提取和应用。

那么,科学阅读与其区别在哪呢? 笔者认为,科学阅读也具备“搜索、存储、内化信息”等阅读的基本特征,但其重要落脚点在于引领与探究,而非语文阅读的表达与交流。 先来看一看下面的事例,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一课中有如图所示的一段文字。 试问,这段内容的阅读是不是科学阅读? 笔者以为它是“科学课上的阅读”,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阅读”,因为从获取信息的角度来看,它与语文阅读并无本质的不同。所以,这些“实验操作提示”类的内容,笔者偏向于不认可它是“科学阅读”。 如果活动结束小结时,老师给学生发放以下一份科学阅读资料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畅游声音世界 同学们,下面这份表格中,列举了声音在下列一些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你能从中发现声音在这些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什么规律吗? 声音在一些物质中的传播速度(单位:米/秒) 如果你发现了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一些规律,不妨在这里留下你思考的“足迹”: 智力闯关

10、小学语文经典阅读题及答案

小学语文经典题(课外语段阅读) 课外1: 暖色的梦 路边的小花在瑟瑟的寒风中 谦卑地开放了 仿佛大地做了一个小小的梦 纤弱的身影 投在深黑的土地上 沉默的微笑 温柔了整个世界 那几片单纯的花瓣 竟一下子使行者的眼眶涌满了泪水 开了又枯萎了 路边的小花 仿佛大地做了又一个小小的梦 1.路边的小花开了,大地做了一个“小小的梦”,她梦见了什么,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对如些谦卑的小花,“行者的眼眶涌满了泪水”,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 认真品读诗歌,体悟诗歌内涵;仔细阅读题目,结合诗歌内容,发挥想象,组织语言表达。 参考答案: 1.如:它梦见自己装点着这个世界,人们非常喜欢它。 2.小花默默地吐露芬芳,装点自然,温暖世界,她的生命虽然短暂,奉献虽然很小,但她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个行者。 角斜小学赵兴军课外2:

我爱水,所以我爱大海,爱长江,也爱小溪流。但是,我最爱的还是湖。 静静的湖,像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美丽的光泽。 我喜欢独自一个人坐在湖畔,看着平静的湖面幻想。我想湖中一定有一个明亮的水晶宫,那是鱼儿的家园,不然它们怎么整天那么欢乐?水晶宫里一定有一块巨大的、发光的翡翠,不然湖水为什么会绿得这么美?我凝视湖面,偶尔投一枚石子,让它激起一道道波纹;或是放一只纸船,让它随着湖波飘荡。 静静的湖是可爱的,但雨中的湖更动人。 细丝般的雨丝飘下来,不停地织啊织,织出湖——这块绿色的“锦”。“锦”上无穷无尽的圆环,像美丽的姑娘绣出的朵朵鲜花。 雷雨到来时的湖真热闹。你看,天空中一道道亮光,那是开幕的礼花上了天。你听,“轰轰”,礼炮响了,大会就开始了。等大雨一落,联欢会立刻开始。你看到湖面上朵朵竞相开放的雨花了吗?那是正在翩翩起舞的金色姑娘头上的玉花。你想知道节目是否精彩吗?那“哗哗”的雷鸣般的“掌声”会把一切都告诉你。 湖是美的…… 1、给短文加上题目,写在横线上。 2、用“——”画出文中的过渡句。用“~~”画出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 3、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雨中湖的什么特点? 4、文中的“礼花”指的是,“礼炮”指的是,“玉花”指的是,“掌声”指的是。 解题指导: 新大纲明确要求: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育语感,发展思维”。如何让学生学会分析文章,领悟主要精神?一是读懂短文,知道短文讲的主要内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是指导学生抓住短文的开头和结尾,因为一般人用文字表达思想的时候总喜欢把最为重要的东西放在开头和结尾,诸如开场白、压轴戏; 三是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 四是抓住短文的关键句子,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 五是回答问题,答题要简单明了,答案要紧扣题目要求。

小学语文经典文章阅读

三块钱 他是一个军人,在战场上负伤,双腿高位截瘫。他的妻子没有工作,一家三口就靠着他的抚恤金生活。 为了能够养活自己的家庭,他安了假肢,买了一辆三轮车,靠拉人赚钱谋生。 那天傍晚,瓢泼大雨。在街道的拐角处,上来了两个西装革履的客人,客人说,快点啊,我们急着见人。没走多远,车在一个上坡的地方陷进泥坑。雨大路滑,怎么也上不去了。 他央求客人下来,先把车推过去,再上车。可是满地泥泞,客人怎么也不愿意下车。雨越下越大,他想等人来帮帮自己,可左等右等,也没有人影。 客人不耐烦了,要求退款坐到别人的车。可是他不愿意,这是今天的第一笔生意,也可能是唯一一笔,虽然只有三块钱,他不想放弃。 还是没有人来,他只好尝试着自己推。淋着大雨,站在泥坑里,他的双脚使劲蹬着地面,一手握着车龙头,一手用力推着车身。也许因为太用力,“啪”的一声,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他的假肢断裂了! 鲜血,从他的创口慢慢渗出来,混着雨水,一直流到泥坑里。从不流泪的他,在大雨中一边绑着自己的假肢,一边默默地流泪。 当客人再次要求退钱的时候,他已经用布绑好了假肢。他的头发在雨水的冲刷下,紧紧地贴在脸上。他再一次要求客人下来,先让自己把车推过去,然后,再回来背他们过去,可还是被客人断然拒绝了。一个男人的尊严在雨中湿透了,为了三块钱。 他再一次上了车,继续往前蹬,希望能出现奇迹。一个没有双腿的男人就这样就这样在雨中弓着脊背,脊梁上托着他的家庭,他的责任。 故事的结局很简单——终于有人帮他把车推了上去。他揣着赚来的三块钱,跑到无人的地方,嚎啕大哭。然后,平静地回家。 两年后,他换了辆摩托车,五年后,他换了辆小汽车。 他还是以拉人为营生。开上汽车的那天晚上,他对妻子说,这个月我们终于可以有303块的收入了。 13.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①开端 ②发展: ③高潮: ④结局: 14.小说的主人公是,他的家庭情况,一家人靠他的和生活。 15.文章对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有:

大学英语四级深度阅读练习题6套

深度阅读练习题 练习6. 2012年12月第一套 Passage One Questions 57 to 61 are based on the following passage. As you are probably aware, the latest job markets news isn’t good: Unemployment is still more than 9 percent, and new job growth has fallen close to zero. That’s bad for the economy, of course. And it may be especially discouraging if you happen to be looking for a job or hoping to change careers right now. But it actually shouldn’t matter to you nearly as much as you think. That’s because job growth numbers don’t matter to job hunters as much as job turnover (人员更替) data. After all, existing jobs open up every day due to promotions, resignations, terminations(解雇), and retirements. (Yes, people are retiring even in this economy.) In both good times and bad, turnover creates more openings than economic growth does. Even in June of 2007, when the economy was still moving ahead, job growth was only 132,000, while turnover was million! And as it turns out, even today — with job growth near zero — over 4 million job hunters are being hired every month. I don’t mean to imply that overall job growth doesn’t have an impact on one’s ability to land a job. It’s true that if total employment were higher, it would mean more jobs for all of us to choose from (and compete for). An d it’s true that there are currently more people applying for each available job opening, regardless of whether it’s a new one or not.

思维导图 论文

思维导图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05号 175中学张彦敏 一. 认识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基于对人脑的模拟,它的整个画面正象人的大脑的结构图,分布着许多“沟”与“回”,这种模拟突出了思维内容的重心和层次,强化了联想功能,正象大脑细胞之间无限丰富的连接。最有趣的是它以一个中心向外发散出千千万万个分支,每一个分支又与中心点连接,且每一个分支又可以成为一个中心点,再向外发散出千千万万的分支。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主要使用颜色、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等直观形象的方式来呈现思维的过程,表达知识结构和知识信息,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高级思维技能和知识建构能力。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直接应用到英语知识学习的预习、整理(如笔记)、记忆、复习、交流、写作等过程中,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二.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激发兴趣化解难点 教师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前置性作业中,在预习时提出知识要点,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学生通过先做后学,对新知识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从而更有目的性地进行课堂的学习,降低了对新知识的畏难情绪。在课堂上,教师再引入学生的预习作品作为教学资源,分析学生所画的思维导图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既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化解了教学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新版牛津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1为例,

思维导图在 英语前置性作业中的使用,不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独立完成知识的前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 梳理知识把握重点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互相隶属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在英语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两种:主树图、对比图。主树图用于梳理文章的知识点,归纳各个知识点间的关系 对比图则是以对比的形式归纳出相关知识点间的异同点,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主动寻求答案的学习习惯。在学习Unit 3《Inventions 》这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画出对比图,从发明人,发明时间,作用等角度去分析比较不同之处,较好地完成了compare the difference among the inventions 这一教学目标: 通过将主树图和对比图这两种思维导图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和资源融会贯通成为一个系统,形成系统学习和思维的习惯,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achievements year of birth year of death childhood p a i n t e r i n v e n t o r m u s i c i a n e n g i n e e r s c i e n t i s t contributions 1519 1452 birthplace c o u n t r y s i d e , I t a l y s h o w e d g r e a t i n t e l l i g e n c e a n d a r t i s t i c a b i l i t y adulthood l e a r n t t o d o m a n y d i f f e r e n t t h i n g s m a n y i n v e n t i o n s f a m o u s p a i n t i n g s L e o n a r d o d a V i n c i

构建书香校园,推进深度阅读

构建书香校园,推进深度阅读 作者:吴启智 来源:《读天下》2020年第22期 摘;要: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深度阅读的能力,是学校能给予学生一生的最好的礼物。因此,学校要致力于构建书香校园,营造全时空阅读,构建全学科阅读,提倡整本书阅读,开展主题式阅读,搭建分享式阅读,系统推进度阅读工作,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提升学生深度阅读能力,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关键词:深度阅读;全时空;全学科;整本书;主题式;分享式 培养学生深度阅读习惯是一项系统的奠基工程。学校要致力于构建书香校园,营造全时空阅读,构建全学科阅读,提倡整本书阅读,开展主题式阅读,搭建分享式阅读,系统推进度阅读工作,让阅读活动有时空宽度、有知识广度、有感悟厚度、有思维深度、有分享温度,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与深度阅读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养,提高办学水平。 一、构建全时空阅读,让阅读有宽度 良好的阅读氛围利于阅读习惯的养成。学校着力创造全时空阅读的氛围,让孩子随手有书,随时可读,处处适合读,处处有人读。 校内,在空间上,配置充足藏书的图书馆及舒适的阅览室、书吧,面向全体师生全日开放;建设拐角书柜、班级书柜等;借助家委力量,購买图书,建立班级流动图书馆,确保有丰富的图书可供孩子选择阅读。在时间上,坚持实行六个“一”,“每天1小时阅读时间(午间半小时+课后半小时)”“每天组织1个班在图书馆开展阅读活动”“每班每周1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每月师生共读1本书”“每学期组织一次阅读嘉年华”。校外,发动家长建设家庭图书角,开展亲子阅读,并定期举办交流活动,让书香进家庭。从校内到校外,创造全时空的阅读氛围,让阅读有时空的宽度。 二、构建全学科阅读,让阅读有广度 只读一个人的著作或只看文学的作品,结果都是不好的。因此,推荐阅读不应只语文教师的事,应是所有学科老师的事。每一位科任老师,均要结合学科学段课标要求、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符合学生当前水平,与学科相关的书籍,让学生能从课堂走向更广阔的阅读。 语文学科可根据课文题材、作者推荐同主题或同作者的阅读,也可依据快乐读书吧、阅读链接、资料袋等推荐阅读。其他学科,可依据教材内容,推荐相关的阅读书籍。如一年级下册

小升初经典常考课外阅读短文集锦

小升初课外经典常考阅读短文集锦 美文主题:励志、感恩、爱心 沐浴经典文章,接受高尚洗礼! 附: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方法分类指导

1.他要感谢那只手 ①感恩节的前夕,美国芝加哥的一家报纸编辑部向一位小学女教师约稿,希望 得到一些家境贫寒的孩子画的图画,图画的内容是:他想感谢的东西。 ②孩子们高兴地在白纸上描画起来。女教师猜想这些贫民区的孩子们想要感谢 的东西是很少的,可能大多数孩子会画上餐桌上的火鸡或冰淇淋等。 ③当小道格拉斯交上他的画时,她吃了一惊,他画的是一只手。 ④是谁的手?这个抽象的表现使她迷惑不解。孩子们也纷纷猜测。一个说:“这 准是上帝的手。”另一个说:“是农夫的手,因为农夫喂了火鸡。” ⑤女教师走到小道格拉斯一个皮肤棕黑色又瘦又小头发卷曲的孩子 桌前弯腰低头问他能告诉我你画的是谁的手吗 ⑥这是你的手老师孩子小声答道 ⑦她回想起来了,在放学后,她常常拉着他黏糊糊的小手,送这个孩子走一段。 他家很穷,父亲常喝酒,母亲体弱多病,没有工作,小道格拉斯破旧的衣服总是脏兮兮的。当然,她也常拉别的孩子的手。可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非凡的意义,他要感谢这只手。 ⑧我们每个人都有要感谢的,其中( )有物质上的给予,( )还有精 神上的支持,诸如得到了自信和机会。对很多给予者来说,也许,这种给予是微不足道的,可它的作用却难以估计。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尽自己的所能,给予别人。 1.给第⑤⑥自然段加上标点。 2.第⑦自然段中说:“可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非凡的意义”,这里的“非凡的意义”指的是什么?(20个字左右)3.在第⑧自然段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4.从全文看,第⑦自然段的记叙顺序是( );第⑧自然段的作用是( )。 5.这篇充满人情味的散文表达了一个极为明确的观点,这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假如给你一个同样的主题——我想感谢的东西,请你说说你想感谢的是什么,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师的学生 一位音乐系的学生走进练习室,钢琴上,摆着一份全新的乐谱。 “超高难度……”他翻动着,喃喃自语,感觉自己对弹奏钢琴的信心似乎跌到了谷底,消磨殆尽。已经三个月了!自从跟了这位新的指导教授之后,他不知道,为什么教授要以这种方式整人。 勉强打起精神。他开始用十个手指头奋战、奋战、奋战……琴音盖住了练习室外教授走来的脚步声。 指导教授是个极有名的钢琴大师。授课第一天,他给自己的新学生一份乐谱。“试试看吧!”他说。乐谱难度颇高,学生弹得生涩僵滞,错误百出。“还不熟,回去好好练习!”教授在

深度阅读是最好的精神引领

深度阅读是最好的精神引领 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泡一杯香茗点一盏灯,手捧书本潜心阅读的时光似乎与我们渐行渐远。在信息化时代下,面对五花八门的资讯,跳跃浏览、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浅阅读”成为大多数人的阅读习惯,如今人们的阅读或为了娱乐消遣或趋于实用功利,很少有人会花大块时间来“啃”书和深究。而对比上一辈作家和学者,如今年轻读者的阅读习惯有待改进。 一本好书需要反覆“啃” 著名语言学家郝铭鉴指出了“浅阅读”的危害性:“现在流行‘浅阅读’、‘轻阅读’,阅读只讲趣味,那不行的。如果一个人的阅读只停留在吃冰淇淋、巧克力的水准那是不够的。真正的阅读能力要体现在"啃酸果"上面。明明很艰深,但是对个人发展有用,就要啃下来。易中天出书《品三国》,用了个"品"字,我很感慨,品味、品尝,还是从文化享受的角度谈的,可是,有些著作是要啃的,从"品"到"啃"是两种境界。一个民族没有"啃"的精神,在文化上是上不去的。” 相较于上世纪中后期书籍相对贫乏的时代,人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阅读热情,为何在这个资讯发达的年代,人们反而阅读得少了呢?著名作家、《萌芽》杂志主编赵长天告诉记者:“我们年轻时可以选择的书很有限,所以找到一本好书就会很珍惜,会反覆读、反覆"啃",

直到书的内容烂熟于心。而如今信息量很大,可供选择的书很多,现在的年轻人反而不像我们以前这样珍惜好书,阅读变得很碎片化。现在很少人现在愿意把一本书反覆读,一般看两遍已经是很了不得了。我不是反对阅读多元化,但如果阅读全出于消遣和功利就不行。一般的信息可以用浏览的方式来阅读,但是有深度的好书,绝对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钻研。建议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经历来挑选十到二十本好书,反覆研读,这样的收获远比草草浏览一百本书要大得多。”作家淳子回忆道:“我在读小学时候,书本里有篇课文《我要读书》。我的写作完全得益于对好书的反覆阅读。” “只有阅读是终身职业” “对我而言,只有读书是终身职业,其它的事都是业余的。”随身带书、随时阅读的赵丽宏告诉记者,他把书本作为躲避喧嚣世界的精神港湾,“以前我住在浦东,每天要坐汽车经过黄浦江隧道,费很长的时间到市区上班。在车上的时间特别难熬,尤其是遇到交通堵塞,心里就更加焦躁。这时,倘若有一本好书在手中,便能把漫长的时光化为愉快的瞬间。有一次,汽车在幽暗的隧道里被堵住了。车窗外,只能看见灰暗毛糙的隧道壁,车厢里,空气混浊,一片抱怨之声。我从包里拿出《瓦尔登湖》来。书中描绘的宁静世界,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到瓦尔登湖畔,和作者一起沉醉于美丽天籁、在山林湖泊之间独自思索。就在我兴致勃勃漫步于瓦尔登湖畔时,汽车已经驶出黑暗的隧道,车窗外日光灿烂,周围乘客脸上的愁容已经消失。听人们的议论时我才知道,刚才,汽车竟在隧道里滞留了整整一个小时!而我居

思维导图的大概情况

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就像神经细胞一样由一个点散发出多条线。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我们知道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食物、香气、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而这些 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您的记忆,也就是您的个人数据库。思维导图 人类从一出生即开始累积这些庞大且复杂的数据库,大脑惊人的储存能力使我们累积了大量的资料,经由思维导图的放射性思考方法,除了加速资料的累积量外,更多的是将数据依据彼此间的关联性分层分类管理,使资料的储存、管理及应用因更有系统化而增加大脑运作的效率。同时,思维导图是最能善用左右脑的功能,藉由颜色、图像、符码的使用,不但可以协助我们记忆、增进我们的创造力,也让思维导图更轻松有趣,且具有个人特色及多面性。 思维导图以放射性思考模式为基础的收放自如方式,除了提供一个正确而快速的学习方法与工具外,运用在创意的联想与收敛、项目企划、问题解决与分析、会议管理等方面,往往产生令人惊喜的效果。它是一种展现个人智力潜能极至的方法,将可提升思考技巧,大幅增、组织力与创造力。它与传统笔记法和学习法有量子跳跃式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它源自

创新提问策略,促进深度阅读

创新提问策略,促进深度阅读 □李孝燕 【摘要】阅读教学是发展学生英语语言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渠道,而问题设 计是推进阅读从浅表走向深入的关键。教师应关注阅读教学中的“读中”和“读后”两个环 节。在阅读中,注重多角度提问,把握文本,发展阅读能力;在阅读后,关注拓展式提问,精读 品味,提升思维品质,从而从深度阅读的角度发展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问题设计;核心素养 阅读教学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当前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很大程度上还只是停留在对字、词、句的理解上,学生的阅读层次也只是处于浅阅读层面,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理念很难在阅读教学中真正落地生根。为了让学生的阅读从浅层走向纵深,英语教师应着力培养他们深度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发展语言能力,学会深入思考、主动探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推进深度阅读?其关键在于教师应有效解读文本,设计适切的问题来促进学生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在研读语篇内容的基础上,在阅读中、阅读后分别设计一系列有层次性、有针对性、有思维梯度的问题。本文将结合人教版英语教材中的一些案例来阐述如何通过设计有效的问题来促进学生深度阅读能力的形成。一、阅读中:多角度提问,把握文本,发展阅读能力读中环节是语篇教学的关键所在,也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读中活动要有层次性。因此,教师必须设计有目的、有指向性的问题。由此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分析语篇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推测语篇的深层含意,品味其中蕴含的思想,充分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提升问题思维含量,助力文本综合理解在读前环节,学生的背景知识已得到激活。因此,在读中环节,对于文本的呈现应该从整体入手。教师可以根据语篇内容来设计有思维含量的概括性问题,帮助学生快速从整体上把握语篇的主旨大意,培养学生整体理解的习惯,发展其整体性思维 能力。 【案例1】 某教师在教授五年级上册Unit 5There is a big bed!中的Read and write 板块时,以问题为载体,层层深入,分析语篇。该教师在读前活动做了相关铺垫,接着就开展了如下师生对话。 T:OK,boys and girls,Mr.Jones has a new house.What ’s the room like?Is he happy or not?And why?Please listen carefully!(学生聆听课文录音)T:What ’s Mr.Jones ’s room like? S1:It ’s very dirty. T:Can you guess he is happy or not? 教学月刊·小学版2019/4综合 JIAOXUEYUEKANXIAOXUEBAN 学科教学·教法(学法)研讨 29

六年级语文经典课外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六年级语文经典课外阅读专项训练 (附答案) 课外2: 我爱水,所以我爱大海,爱长江,也爱小溪流。但是,我最爱的还是湖。 静静的湖,像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美丽的光泽。 我喜欢独自一个人坐在湖畔,看着平静的湖面幻想。我想湖中一定有一个明亮的水晶宫,那是鱼儿的家园,不然它们怎么整天那么欢乐?水晶宫里一定有一块巨大的、发光的翡翠,不然湖水为什么会绿得这么美?我凝视湖面,偶尔投一枚石子,让它激起一道道波纹;或是放一只纸船,让它随着湖波飘荡。 静静的湖是可爱的,但雨中的湖更动人。 细丝般的雨丝飘下来,不停地织啊织,织出湖——这块绿色的“锦”。“锦”上无穷无尽的圆环,像美丽的姑娘绣出的朵朵鲜花。 雷雨到来时的湖真热闹。你看,天空中一道道亮光,那是开幕的礼花上了天。你听,“轰轰”,礼炮响了,大会就开始了。等大雨一落,联欢会立刻开始。你看到湖面上朵朵竞相开放的雨花了吗?那是正在翩翩起舞的金色姑娘头上的玉花。你想知道节目是否精彩吗?那“哗哗”的雷鸣般的“掌声”会把一切都告诉你。 湖是美的…… 1、给短文加上题目,写在横线上。 2、用“——”画出文中的过渡句。用“~~”画出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

3、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雨中湖的什么特点? 4、文中的“礼花”指的是,“礼炮”指的是,“玉花”指的是,“掌声”指的是。 解题指导: 新大纲明确要求: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育语感,发展思维”。如何让学生学会分析文章,领悟主要精神?一是读懂短文,知道短文讲的主要内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是指导学生抓住短文的开头和结尾,因为一般人用文字表达思想的时候总喜欢把最为重要的东西放在开头和结尾,诸如开场白、压轴戏; 三是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 四是抓住短文的关键句子,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 五是回答问题,答题要简单明了,答案要紧扣题目要求。 参考答案: 1、美丽的湖。 2、过渡句:静静的湖是可爱的,但雨中的湖更动人。 相照应的句子: 我爱水,所以我爱大海,爱长江,也爱小溪流。但是,我最爱的还是湖。 湖是美的…… 3、细雨中的湖像块绿色的锦;雷雨到来时的湖很热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