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简史报告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简史报告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简史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题目:柳、杨与联想集团

指导老师:王广君老师

柳、杨(柳传志与杨元庆)与联想集团

联想,英文名称“Lenovo”,主营PC业务,我们班29人,其中20人选择了联想电脑,柳传志与杨元庆分别为前任和现任联想集团董事长,是什么让联想集团在个人电脑市场有如此高的占有率?柳传志和杨元庆又是如何合力将联想推到PC世界第一的宝座?在一学期的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简史学完之后,我想以“柳、杨与联想集团”为题,谈一谈我对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理解。

联想集团,是一家极富创新性的国际化的科技公司,由联想及原IBM个人电脑事业部所组成。 2012年全球企业第370强,作为全球个人电脑市场的领导企业,联想从事开发、制造并销售最可靠的、安全易用的技术产品及优质专业的服务,帮助全球客户和合作伙伴取得成功。联想公司主要生产台式电脑、服务器、笔记本电脑、打印机、掌上电脑、主板、手机等商品。从1996年开始,联想电脑销量一直位居中国国内市场首位,近几年更是发展迅速,从2011年开始一越占据世界电脑销售量第二的宝座。

柳传志,中国著名企业家,投资家,曾任联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1966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之后在国防科工委十院四所和中科院计算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84年创办北京计算机新技术发展公司(联想集团前身),曾任总经理、总裁。1988年创建香港联想并出任主席。1997年北京联想与香港联想合并,柳传志出任联想集团主席。2000年1月被《财富》杂志评选为“亚洲最佳商业人士”。2011年11月2日,联想集团宣布柳传志卸任董事长一职,将担任联想集团名誉董事长兼高级顾问。

联想集团成立于1984年,由中科院计算所投资20万元人民币、包括柳传志在内的11名科技人员创办,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在信息产业内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在这个发展过程,柳传志与杨元庆功不可没,杨元庆是柳传志一手培养、提拔,杨元庆的成长离不开柳传志,两人在联想发展路上相辅相成,通力合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柳传志民族计算机工业的大旗,一路走下来,联想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但是联想一直没有放弃要重建中国的民族计算机事业,也正是因此柳传志被看做中国高科技产业的民族英雄。总结柳传志对联想集团的贡献,大概有这样几点:一是通过卓有远见和创造性的设计以及稳健的分步实施,成功实现了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并逐步建立起了更加规范、更加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企业治理结构,为联想集团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充分调动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二是他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为联想打造出了一支出色的人才队伍,使企业不断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与后劲;三是从长期的企业管理实践中探索出了以“管理三要素”为核心的一整套具有联想特色的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这些管理规律不仅在联想集团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还形成了联想控股作为多元化投资控股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正帮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实现更好发展。

柳传志和中国科学院的几名同事靠20万元起家创办了联想,最初的业务是“倒卖”计算机。联想虽然蓬勃发展,但那个时候的情况依然很严峻,联想面

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应对挑战,柳传志大胆启用了29岁的杨元庆担任总经理,大刀阔斧的重整联想微机事业部。

杨元庆,国家高级工程师,享受政府专家特殊津贴,2001年4月,时年37岁的杨元庆正式出任联想集团总裁兼CEO, 2004年12月8日,联想收购了IBM 的个人计算机业务,与此同时联想创始人柳传志把新联想的重担完全交给了当时刚刚40岁的“少帅”杨元庆。半年多的时间过去了,2005年8月10日,新联想公布合并后的首个财报:净利润3.57亿港元,同比增长6%,集团营业额比去年同期增长234%,达196亿港元,原本亏损的IBMPC部门实现盈利。简单的一串数字向世人说明,在杨元庆的领导下,新联想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不是公司资深科学家,也不是联想创业元老,内敛而稳健的“少帅”杨元庆,从柳传志手中接过了联想大旗,也背负起了联想未来兴衰的责任。外表文静的杨元庆,内心有着和柳传志一样的坚定、执着与刚强。过去,他带领联想PC 成就了“中国第一”。

如今,联想已经稳居个人电脑世界第二的宝座,随着在电脑业务上的成功,联想在2010年宣布进军移动通信终端市场,并于当年推出首款联想智能手机,在之后相继推出S系列、P系列、K系列智能机,并迅速取得成功,与此同时,柳传志也宣布彻底退休,将联想的未来完全交给少将杨元庆,联想的业务现在已经进入手机制造业、IT咨询服务、保险业软件和电信业系统集成四个领域。怎样将已经进入的四大领域连成一体,最后通过服务形成一套综合的市场解决方案,这种整合,与其说考验着联想的研发能力与执行能力,不如说考验着杨元庆对联想方向的把握能力。在未来,联想何去何从,如何保住甚至超越自己在电脑行业的地位?相信联想在杨元庆的带领下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柳传志四十创业,历经艰难,终获成功;杨元庆少年得意,年轻有为,不负众望。这两个人都是年轻人的榜样,柳传志代表的是百折不饶、坚持到底;杨元庆代表的是勤奋好学、敢作敢为。

通过一个学期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简史的学习,老师诙谐幽默的授课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个课堂上,我学到了不少电子信息技术的常识、知识。以上内容部分(第2、3、8段)来源于互联网。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首次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 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由于物理学的重大突破,电子技术在二十世纪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电子器件出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随着微电子和半导体制造工艺的进步,集成度不断提高。CPLD/FPGA、ARM、DSP、A/D、D/A、RAM和ROM等器件之间的物理和功能界限正日趋模糊,嵌入式系统和片上系统(SOC)得已实现。以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为物质基础的EDA技术打破了软硬件之间的设计界限,使硬件系统软件化。这已成为现代电子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在,人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而且电子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着。这些知识是人们长期劳动的结晶。 我国很早就已经发现电和磁的现象,在古籍中曾有“磁石召铁”和“琥珀拾芥”的记载。磁石首先应用于指示方向和校正时间,在《韩非子》和东汉王充著《论衡》两书中提到的“司南”就是指此。以后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十一世纪就发明了指南针。在宋代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记载。这不仅说明了指南针的制造,而且已经发现了磁偏角。直到十二世纪,指南针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电磁现象方面的研究工作发展的很快。库仑在 1785 年首先从实验室确定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电荷的概念开始有了定量的意义。

1820 年,奥斯特从实验时发现了电流对磁针有力的作用,揭开了电学理论的新的一页。同年,安培确定了通有电流的线圈的作用与磁铁相似,这就指出了此现象的本质问题。有名的欧姆定律是欧姆在 1826 年通过实验而得出的。法拉第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有特殊贡献,他在1831 年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是以后电子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在电磁现象的理论与使用问题的研究上,楞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在1833 年建立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则(楞次定则)。其后,他致力于电机理论的研究,并阐明了电机可逆性的原理。楞次在 1844 年还与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分别独立的确定了电流热效应定律(焦耳 - 楞次定律)。与楞次一道从事电磁现象研究工作的雅可比在 1834 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机,从而证明了实际应用电能的可能性。电机工程得以飞跃的发展是与多里沃 - 多勃罗沃尔斯基的工作分不开的。这位杰出的俄罗斯工程师是三相系统的创始者,他发明和制造出三相异步电机和三相变压器,并首先采用了三相输电线。在法拉第的研究工作基础上,麦克斯韦在 1864 年至 1873 年提出了电磁波理论。他从理论上推测到电磁波的存在,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888 年,赫兹通过实验获得电磁波,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理论。但实际利用电磁波为人类服务的还应归功于马克尼和波波夫。大约在赫兹实验成功七年之后,他们彼此独立的分别在意大利和俄国进行通信试验,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人类在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丰富着自己的知识。电子科学技术就是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发展起来的。 1883 年美国发明

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历史

引子:欲了解一门学科,最好的方法就是先读读它的发展史! 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史 首先祝贺同学们加入电子电气工程学院这个大家庭,在这个秋风送爽、丹桂飘香的美好季节,你们怀着新的喜悦、揣着新的憧憬,带着新的追求,走进了朝气蓬勃的英华学园,走进了宁静和谐的大学校园。年轻的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展开双臂拥抱你们!现在就让我们了解一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发展史! 一、电子信息工程的概念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信息工程已经被各大高校列为重点专业,来培养学生掌握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以后从事各种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研究、制造开发的工作。目前,电子信息工程已经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最常用的我们的手机是运用什么原理来传递我们的声音及图像的,甚至信息化军队中的信息传递应该如何保密(高频电子及数字图象处理技术)。我们现在通过学习,掌握电子信息工程的基础,以后通过不断的积累,掌握更先进的技术,进行新产品的研究。电子信息产业是集成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现在经过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在很多时候被电子工业一词代替。电子信息产业的设备细分可包括:广播电视设备、雷达设备、通信导航设备、电子元器件、电子计算机、电子仪器仪表(其中有好几项咱们院非常有实力)。现如今,经过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历程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最早起源于军事应用。从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开始,本学

科有了萌芽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本学科有了萌芽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电子对抗与侦查对战争的结果影响巨大。此时的雷达研究与应用在战争雪球中真正发展起来。雷达技术应用的是比较复杂的无线电路系统。雷达出现后,通信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现在雷达已经发展成为了高度复杂的电子系统,把雷达拆装的全过程,就是今天电子信息工程的所有研究方向。电子信息工程由电子工程和义信息工程结合而成。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教育部根据21世纪信息时代的市场需求于1998年确立的电子信息类较宽口径的专业。该专业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传递即利用等方面,已经涵盖了社会的诸多方面,总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集现代化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该专业未来的发展重点则是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新型通信产业也将迅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研究的内容主要有: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理论方法和技术,设计的领域几乎包括了整个现代化工程技术。故此,电子信息工程的基础课程必定要学好高数、C 语言、eda,数电,模电,高频,信号,通信,数字等等除此之外必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入口点,努力学习,并接触关于专业的杂志,拓宽自己的眼界! 三、对电子信息工程的未来的展望 21世纪,人类已全面进入电子信息时代,随着世界信息化进程高速发展,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软禁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信息,手机信息也将迅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的地位越来越高,已经成为未来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门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信息技术发展史: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发生在距今约35 000年~50 000年前。 语言的使用——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类人猿是一咱类似于人类的猿类,经过千百万年的劳动过程,演变、进化、发展成为现代人,与此同时语言也随着劳动产生。祖国各地存在着许多语言。如:海南话与闽南话有类似,在北宋时期,福建一部人移民到海南,经过几十代人后,福建话逐渐演变成不语言体系,闽南话、海南话、客家话等。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出现了文字 文字的创造——这是信息第一次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陶器上的符号: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甲骨文:记载商朝的社会生产状况和阶级关系,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金文(也叫铜器铭文):商周一些青铜器,常铸刻在钟或鼎上,又叫“钟鼎文” 第三次信息技术的革命是印刷的发明。大约在公元1040年,我国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技术(欧洲人1451年开始使用印刷技术)。 印刷术的发明 汉朝以前使用竹木简或帛做书材料,直到东汉(公元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这种纸叫“蔡候纸”。从后唐到后周,封建政府雕版刊印了儒家经书,这是我国官府大规模印书的开始,印刷中心:成都、开封、临安、福建阳。 北宋平民毕发明活字印刷,比欧洲早400年 第四次信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实现了金属导线上的电脉冲来传递信息以及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 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有线电报机。电报机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有电流通过,电磁体有磁性,无电流通过,电磁体无磁性),使电磁体上连着的笔发生转动,从而在纸带上画出点、线符号。这些符号的适当组合(称为莫尔斯电码),可以表示全部字母,于是文字就可以经电线传送出去了。1844年5月24日,他在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议会厅作了“用导线传递消息”的公开表演,接通电报机,用一连串点、划构成的“莫尔斯”码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实现了长途电报通信,该份电报从美国国会大厦传送到了40英里外的巴尔的摩城。 1864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了一篇论文(《电与磁》),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说明了电磁波与光具有相同的性质,都是以光速传播的。 1875年,苏格兰青年亚历山大.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1878年在相距300千米的波世顿和纽约之间进行了首次长途电话实验获得成功。 电磁波的发现产生了巨大影响,实现了信息的无线电传播,其他的无线电技术也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1920年美国无线电专家康拉德在匹兹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商业无线电广播电台,从此广播事业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收音机成为人们了解时事新闻的方便途径。1933年,法国人克拉维尔建立了英法之间的第一条商用微波无线电线路,推动了无线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876年3月10日,美国人贝尔用自制的电话同他的助手通了话。 1895年俄国人波波夫和意大利人马可尼分别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通信实验。 1894年电影问世。1925年英国首次播映电视。 静电复印机、磁性录音机、雷达、激光器都是信息技术史上的重要发明。 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军制、科研、迫切需要解决的计算工具也大大得到改进,1946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 1946~1958年第一代电子计算机 1958~1964年第二代晶体管电子计算机 1964~1970年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1971~20世纪80年代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至今正丰研究第五代智能化计算机

电子信息工程发展史

电子息工程专业来自于军事应用。最早是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使得这门学科有了萌芽。随后一战和二战的爆发,军事作战中,电子对抗与侦测逐渐成为战争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雷达研究与应用,在战争需求中飞速的发展起来。雷达是复杂无线电路系统,由于雷达的出现。通信领域得到了空前发展,无线电通信技术发展,就是来自于雷达。没有雷达就没有今天的无线通信。事实上电子信息工程就是为研究雷达创立的学科,也就是无线电技术。和他最接近的专业是通信工程专业。 当今雷达已经发展成为高度复杂的电子系统,把雷达拆解了,就是电子信息工程的所有研究方向。 电子信息工程是电子工程与广义信息工程相结合而形成的专门技术。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教育部根据21世纪信息时代的市场要求于1998年确立的电子与信息类较宽口径的专业。 该专业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及利用等方面,已涵盖了社会诸多方面,总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集现代化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该专业未来的发展重点,则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新兴通信业务也将迅速发展。 21世纪是人类社会全面进入电子信息时代的新世纪。而随着世界信息化进程的高速发展,未来的重点将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新兴通信产业业务:如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信息服务,手机短信等业务也将迅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的影响与地位也在随着信息化进程高速发展显得越来越巨大,成为未来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门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研究的内容主要有: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理论,方法和技术,涉及的领域几乎包括了整个现代工程技术。故此,电子信息工程的基础课程必定要学好,如高数,C语言,EDA等,除此之外必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入口点,努力学精。并且接触关于信息专业的杂志,拓宽自己的眼界。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首次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由于物理学的重大突破,电子技术在二十世纪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电子器件出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随着微电子和半导体制造工艺的进步,集成度不断提高。CPLD/FPGA、ARM、DSP、A/D、D/A、RAM和ROM等器件之间的物理和功能界限正日趋模糊,嵌入式系统和片上系统(SOC)得已实现。以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为物质基础的EDA技术打破了软硬件之间的设计界限,使硬件系统软件化。这已成为现代电子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在,人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而且电子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着。这些知识是人们长期劳动的结晶。 我国很早就已经发现电和磁的现象,在古籍中曾有“磁石召铁”和“琥珀拾芥”的记载。磁石首先应用于指示方向和校正时间,在《韩非子》和东汉王充着《论衡》两书中提到的“司南”就是指此。以后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十一世纪就发明了指南针。在宋代沈括所着的《梦溪笔谈》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记载。这不仅说明了指南针的制造,而且已经发现了磁偏角。直到十二世纪,指南针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电磁现象方面的研究工作发展的很快。库仑在1785年首先从实验室确定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电荷的概念开始有了定量的意义。1820年,奥斯特从实验时发现了电流对磁针有力的作用,揭开了电学理论的新的一页。同年,安培确定了通有电流的线圈的作用与磁铁相似,这就指出了此现象的本质问题。有名的欧姆定律是欧姆在1826年通过实验而得出的。法拉第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有特殊贡献,他在1831年发现的电磁感应现

电子技术发展历程

电子技术发展历程 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二十世纪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代电子产品以电子管为核心。四十年代末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只半导体三极管,它以小巧、轻便、省电、寿命长等特点,很快地被各国应用起来,在很大范围内取代了电子管。五十年代末期,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块集成电路,它把许多晶体管等电子元件集成在一块硅芯片上,使电子产品向更小型化发展。集成电路从小规模集成电路迅速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而使电子产品向着高效能低消耗、高精度、高稳定、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由于,电子计算机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恰好能够充分说明电子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性,所以下面就从电子计算机发展的四个时代来说明电子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在美国研制成功,取名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这台计算机使用了18800个电子管,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耗电140千瓦,价格40多万美元,是一个昂贵耗电的"庞然大物"。由于它采用了电子线路来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存储信息,从而就大大提高了运算速度。ENIAC每秒可进行5000次加法和减法运算,把计算一条弹道的时间短为30秒。它最初被专门用于弹道运算,后来经过多次改进而成为能进行各种科学计算的通用电子计算机。从1946年2月交付使用,到1955年10月最后切断电源,ENIAC服役长达9年。尽管ENIAC还有许多弱点,但是在人类计算工具发展史上,它仍然是一座不朽的里程碑。它的成功,开辟了提高运算速度的极其广阔的可能性。它的问世,表明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从此,电子计算机在解放人类智力的道路上,突飞猛进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在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ENIAC问世以来的短短的四十多年中,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异常迅速。迄今为止,它的发展大致已经了下列四代: 第一代(1946~1957年)是电子计算机,它的基本电子元件是电子管,内存储器采用水银延迟线,外存储器主要采用磁鼓、纸带、卡片、磁带等。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限制,运算速度只是每秒几千次~几万次基本运算,内存容量仅几千个字。程序语言处于最低阶段,主要使用二进制表示的机器语言编程,后阶段采用汇编语言进行程序设计。因此,第一代计算机体积大,耗电多,速度低,造价高,使用不便;主要局限于一些军事和科研部门进行科学计算。 第二代(1958~1970年)是晶体管计算机。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10年后晶体管取代了计算机中的电子管,诞生了晶体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的基本电子元件是晶体管,内存储器大量使用磁性材料制成的磁芯存储器。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相比,晶体管计算机体积小,耗电少,成本低,逻辑功能强,使用方便,可靠性高。 第三代(1963~1970年)是集成电路计算机。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1958年夏,美国德克萨斯公司制成了第一个半导体集成电路。集成电路是在几平方毫米的基片,集中了几十个或上百个电子元件组成的逻辑电路。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基本电子元件是小规模集成电路和中规模集成电路,磁芯存储器进一步发展,并开始采用性能更好的半导体存储器,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几十万次基本运算。由于采用了集成电路,第三代计算机各方面性能都有了极大提高:体积缩小,价格降低,功能增强,可靠性大大提高。 第四代(1971年~日前)是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随着集成了上千甚至上万个电子元件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电子计算机发展进入了第四代。第四代计算机的基本元件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甚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集成度很高的半导体存储器替代了磁芯存储器,运算速度可达每秒几百万次甚至上亿次基本运算。 (一)电子管(1883年到1904年电子管问世)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简史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简史信息技术及其发展简史 信息技术的概念 一、具体知识内容 信息技术: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称之为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等。 1.我们常说的“IT”是()的简称 A.信息技术B.因特网C.输入设备D.手写板 2.总体来说,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D )、管理、应用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之为信息技术. A.识别B.显示C.交换D.交流 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一、具体知识内容 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发生过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教材P6): (1)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2)文字的创造; (3)印刷术的发明; (4)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5)计算机技术及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数字化的信息时代) 1.关于信息技术的出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从有了广播、电视后就有了信息技术B.自从有了计算机后就有了信息技术 C.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D.信息技术是最近发明的技术 2.下列有关信息技术的描述正确的是() A.通常认为,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B.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出版物会完全取代纸质出版物

C.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简称 D.英文的使用是信息技术的一次革命 3.人类经历的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依次为:语言的使用、文字的使用,(),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使用和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其与通信技术的结合。 A.火的使用B.指南针的使用C.印刷技术的应用D.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具体知识内容 1.神奇的计算机技术 (1)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是伴随多媒体技术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新技术,它利用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交互技术以及高分辨显示技术,生成三维逼真的虚拟环境,用户需要使用特殊的交互设备才能进人虚拟环境中。例如:3D游戏、电子宠物、三维全景图片、虚拟实验等(教材P7)。 虚拟现实技术融合了数学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个信息技术分支。(教参P12) (2)语音技术(教材P8) 语音技术在计算机领域中的关键技术有自动语音识别技术(ASR ) 和语音合成技术(TTS )。例:语音输入法(开发公司:汉王、IBM 、微软) 语音识别技术是指将人说话的语音信号转换为可被计算机识别的文字信息,从而识别说话人的语音指令以及文字内容的技术。 语音合成技术是指将文字信息转变为语音数据,以语音的方式播放出来的技术。 (3)智能代理技术(教材P8) 智能代理技术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通常可以主动地根据人的需要完成某些特定的任务。主要用于信息的自动检索和实现网上购物、网过滤。(案例: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搜索引擎中的“机器人”或“蜘蛛”程序) 计算机技术是信息处理的核心,计算机未来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是智能化。 电子商务:在网络环境下,实现网上购物、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的一种商业运营模式。 (4)中国的超级计算机 2.发展趋势(教材P7-10)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电子技术发展历程

电子技术发展历程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电子技术发展历程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二十世纪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代电子产品以电子管为核心。四十年代末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只半导体三极管,它以小巧、轻便、省电、寿命长等特点,很快地被各国应用起来,在很大范围内取代了电子管。五十年代末期,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块集成电路,它把许多晶体管等电子元件集成在一块硅芯片上,使电子产品向更小型化发展。集成电路从小规模集成电路迅速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而使电子产品向着高效能低消耗、高精度、高稳定、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由于,电子计算机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恰好能够充分说明电子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性,所以下面就从电子计算机发展的四个时代来说明电子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在美国研制成功,取名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这台计算机使用了18800个电子管,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耗电140千瓦,价格40多万美元,是一个昂贵耗电的"庞然大物"。由于它采用了电子线路来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存储信息,从而就大大提高了运算速度。ENIAC每秒可进行5000次加法和减法运算,把计算一条弹道的时间短为30秒。它最初被专门用于弹道运算,后来经过多次改进而成为能进行各种科学计算的通用电子计算机。从1946年2月交付使用,到1955年10月最后切断电源,ENIAC服役长达9年。尽管ENIAC还有许多弱点,但是在人类计算工具发展史上,它仍然是一座不朽的里程碑。它的成功,开辟了提高运算速度的极其广阔的可能性。

电子技术发展简史

电子技术发展简史 现在,人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而且电子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着。这些知识是人们长期劳动的结晶。 我国很早就已经发现电和磁的现象,在古籍中曾有“磁石召铁”和“琥珀拾芥”的记载。磁石首先应用于指示方向和校正时间,在《韩非子》和东汉王充著《论衡》两书中提到的“司南”就是指此。以后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十一世纪就发明了指南针。在宋代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记载。这不仅说明了指南针的制造,而且已经发现了磁偏角。直到十二世纪,指南针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电磁现象方面的研究工作发展的很快。库仑在 1785 年首先从实验室确定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电荷的概念开始有了定量的意义。 1820 年,奥斯特从实验时发现了电流对磁针有力的作用,揭开了电学理论的新的一页。同年,安培确定了通有电流的线圈的作用与磁铁相似,这就指出了此现象的本质问题。有名的欧姆定律是欧姆在 1826 年通过实验而得出的。法拉第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有特殊贡献,他在 1831 年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是以后电子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在电磁现象的理论与使用问题的研究上,楞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在 1833 年建立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则(楞次定则)。其后,他致力于电机理论的研究,并阐明了电机可逆性的原理。楞次在 1844 年还与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分别独立的确定了电流热效应定律(焦耳 - 楞次定律)。与楞次一道从事电磁现象研究工作的雅可比在 1834 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机,从而证明了实际应用电能的可能性。电机工程得以飞跃的发展是与多里沃 - 多勃罗沃尔斯基的工作分不开的。这位杰出的俄罗斯工程师是三相系统的创始者,他发明和制造出三相异步电机和三相变压器,并首先采用了三相输电线。在法拉第的研究工作基础上,麦克斯韦在1864 年至 1873 年提出了电磁波理论。他从理论上推测到电磁波的存在,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888 年,赫兹通过实验获得电磁波,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理论。但实际利用电磁波为人类服务的还应归功于马克尼和波波夫。大约在赫兹实验成功七年之后,他们彼此独立的分别在意大利和俄国进行通信试验,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电子技术发展史流程图

1884 ? 爱迪生发现“爱迪生效应”19041906 ? 三极管研制成功[1] 1912 ? 高真空电子管研制成功[1] 1927 ?四级管研制成功[1] [1]1927年,美国物理学家赫尔发 明了四级管。1928年发明了五级 管,是后来使用最广泛的电子 管。 1929 ? 理论上发明了第一支晶体管[1] [1]1929年,工程师利莲费尔德取得一种 晶体管的专利,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制 造这种器件的材料达不到足够的纯度,使 这种晶体管无法制造出来。 1950 ?面结型晶体管诞生[1] 1958 ?集成电路研制成功[1] [1]美国得克萨斯仪器公司的基比尔于1958 年研制成第一个集成电路模型,1959年德州 仪器公司宣布发明集成电路,美国仙童电子 公司也宣布研究成功集成电路,从此,电子 技术进入集成电路时代。 集成电路特点:集成电路具有体积小,重量 轻,引出线和焊接点少,功耗小,寿命长, 可靠性高,性能好等优点,同时成本低,便 于大规模生产,而且集成电路设备工作稳定 性好。 1963 ? 首次提出CMOS技术[1] ? 中规模集成电路集成度达到1000[2] 1947 ?晶体管研制成功[1] 电子技术与互联网发展史 电子技术 ? 二极管研制成功[1] [1]1906年,德福雷斯特在弗莱明电子管的基础上做了改良,增加了第三个元件,由此产生了三极管。[1]1912年,阿诺德和兰米尔研制出 高真空电子管。 [1]1947年底,美国物理学家肖克 利、巴丁和布拉顿三人经过研究试 验,合作发明了点接触型晶体管。 晶体管特点:与电子管相比,晶体 管构件消耗少,寿命长,不需加热 灯丝产生自由电子,不需预热开机 就可正常工作,体积小,结实可 靠,工作产生热量少,可用于设计 小型复杂可靠的电路。 [1]1904年,弗莱明研制成功真空二极管,标志电子管时代来临,从此电子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起来。 电子管特点:电子管负载能力强,线性性能优于晶体管,在高频大功率领域的工作特性要比晶体管更好,现在仍在一些地方(如大功率无线电发射设备)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电子管体积大、功耗大、噪声大、发热厉害、寿命短、电源利用效率低、制造工艺复杂、结构脆弱而且需要高压电源,现在它的绝大部分用途已经基本被晶体管所取代。 [1]1963年,首次提出CMOS技术,1966年,美 国RCA公司研制出CMOS集成电路,并研制出第 一块门阵列(50门)。现在95%以上的集成电 路芯片都是基于CMOS工艺。 [2]50年代末和60年代,集成电路跨越了小规 模集成电路和中规模集成电路两个阶段。 1971 [1]1971年,Intel推出1kb DRAM,标 志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出现。 [2]1971年,Intel公司推出全球第一 个微处理器4004,采用MOS工艺,这是 一个里程碑式的发明。 ? 大规模集成电路出现[1] ? 全球第一块微处理器问世[2] 1978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出现[1] [1]1978年,64kb DRAM诞生,不足 0.5平方厘米的硅片上集成了14万个 晶体管,标志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 代的来临。1981年出现多功能超大规 模集成电路。 1988 ? 特大规模集成电路出现[1] [1]1988年,16M DRAM问世,1平方厘 米大小的硅片上集成有3500万个晶体 管,标志着集成电路进入特大规模集 成电路阶段。 1993 ? 奔腾处理器问世[1] [1]1993年,66MHz奔腾处理器推出,采 用0.6微米工艺。此后,奔腾系列芯片 的推出使计算机的发展速度更加迅 速。1997年,300MHz奔腾Ⅱ问世,采 用0.25微米工艺。1999年,450MHz奔 腾Ⅲ问世,采用0.25微米工艺,后采 用0.18微米工艺。2000年,1.5GHz奔 腾4问世,采用0.18微米工艺。2003年 奔腾4-E系列芯片推出,采用90纳米工 艺。 2001 ? Intel宣布使用0.13微米工艺 2009 ? Intel酷睿i系列推 出,使用32纳米工艺 2010 ? 实验室条件下,成 功实现15纳米工艺 2005 ? Intel酷睿2系列推出[1] [1]2005年,Intel酷睿2系列推出,使 用65纳米工艺。2007年,Intel酷睿2- E7/E8/E9上市,采用45纳米工艺。 [1]1950年,面结型晶体管问世,今 天使用的晶体管大部分仍是这种面 结型晶体管。 1974 [1]1974年,美国无线电公司推出第一块 CMOS微处理器1802。 ? 第一块CMOS微处理器1802问世[1] 1979 ? Intel推出5MHz 8088微处理器 1985 ? 80386微处理器问世[1] [1]1985年,20MHz 80386微处理器 问世。1989年,25MHz 80486微处理 器问世,采用1微米工艺,后升级为 50MHz ,0.8微米工艺。 1931 ? 提出半导体物理模型[1] ?二战期间对半导体加强研究[2] [1]1931年,英国物理学家威尔逊在能带理 论的基础上,提出半导体的物理模型。 [2]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家对半导体 进行了深入研究,有关硅和锗材料的制造 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为晶体 管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1962 ? 包交换网络[1]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1]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建设的一个军用 网,于1969年正式启用。当时仅连 接了4台计算机,供科学家们进行计 算机联网实验用,这就是因特网的 前身。 [1]数据被分成一个个小包传输,可以让它 们经过不同路由到达目的地,增加了数据窃 听的困难;路由冗余,提高可靠性,即使某 个路由中断,通讯依然可以保持,网络可以 经得起大规模的破坏,比如核子攻击。 1969 ? 阿帕网[1] (ARPAnet) 1971 ? 第一个电子邮件程序 (E-mail) 1973 ? 以太网[1] ? 网关结构的网络[2] ? 文件传输协议(FTP)[3] [1]局域网联网的最早形式。 [2]连接异构网,扩大网络范围。 [3]联网计算机可以收发文档数据。 1974 ? TCP协议[1] [1]温顿·瑟夫(Vint Cerf )与鲍 勃·卡恩(Bob Kahn)开发了传输控 制协议TCP,后演变为TCP/IP,1983 年1月1日成为国际标准。 1982 ? TCP/IP协议被ARPAnet采用[1] ? 外部网关协议(EGP)[2] [1]开放性的网际互联协议IP和传输 控制协议TCP,使互联网得到迅 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2]各种不同体系结构的网间互联标 准。 1987 ?联网主机数量达28000台 ? UUnet创立[1] ? 中国学术网CAnet向世界发出第 一封邮件[2] [1]提供商业化的网络接入服务。 [2]标志着Internet正式走进中国。 1990 ?广域网的信息服务诞生[1] ? 万维网WWW诞生[2] ? Internet主干网交地方经营 [1]提供了一套互联网中信息检索和 获取机制,大量信息资源开始在网 络中出现。 [2]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 Lee)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开 发了远程控制计算机的方法,万维 网(WWW)诞生。 1992 ?联网主机数量突破100万 ?ANSnet成为Internet的另 一个主干网[1] [1]与NSFnet不同,NSFnet是由国家 出资建立的,而ANSnet则是高级网 络服务公司ANS公司所有,从而使 Internet开始真正走向商业化。 1995 ? 联网主机数量突破650万 ?NSFnet正式宣布停止运作 ? 域名注册服务不再免费 ? 分布环境运行技术 ? 虚拟环境技术(VRML) ? 亚马逊网站开始营业 1986 ?联网主机数量达5000台 ? NSFnet[1] ? 新闻传输协议(NNTP)[2] [1]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建 成的三级网络,由主干网、次级网 和园区网逐级覆盖,代替ARPAnet成 为internet的主要部分。 [2]用以提高基于TCP/IP的新闻组服 务性能。 1998 ? 谷歌成立 ? 中国成立信息产业部[1] ? 搜狐品牌诞生[2] ? 新浪网站成立[3] Internet 2000 ? 全世界网络数量超100万,1亿台 主机和10亿个用户 ? 百度成立 ? “千年虫[1]”与互联网泡沫[2]破裂 ? 中国移动互联网投入运行 [1]主管全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通信业和软件业,推进国民经济和 社会服务信息化。 [2]1998年2月25日,中国第一个分 类搜索网站搜狐网横空出世。 [3]1998年12月1日,成立全球最大 的华人网站“新浪网”。 2004 ? 社交网络Facebook诞生 ? 中国共有上网计算机约3089万 台,上网用户数约7950万人 ? 新浪、搜狐和网易先后公布了 2003年度的业绩报告,首次迎来 了全年度盈利 2008 ? 全球网民数量超过15亿,中国网 民数量达到2.5亿,超越美国位居 全球第一 ? 谷歌推出手机“机器人” ? 第一部运行Android系统的手机 ? 开心网、校内网等[1] 2010 ?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手机 网民规模达3.03亿 ? 截至2010年12月,我国IPv4地址 数量达到2.78亿,预计2011年2月 IPv4地址将最终分发完毕 ? 中国94.8%的中小企业配备了电 脑,无电脑的中小企业仅占5.2% [1]计算机系统时间到1999年后无法 正常显示。 [2]互联网高速发展时期出现的无竞 争实力却盲目上市的网络公司。 [1]开心网、校园网等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网站迅速传 播,SNS成为2008年的最热门互联网 应用之一。

信息技术发展历史

一、我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发展历程 第一个阶段(1981-1986) 1981年1981年8月,原苏联计算机教育学家叶尔肖夫在瑞士洛桑举行的“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会议”上作了题为《举行的“第三届世界计算机教育会议”上作了题为《程序设计——第二文化》的著名报名,提出了人类生活在一个“程序——第二文化》的著名报名,提出了人类生活在一个“设计的世界”的看法。我国教育部派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在听取与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教育部于1982年做出决定: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基础上,教育部于1982年做出决定: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5所大学的附中进行开设计算机选修课的试验,拉开了我国中学计算机学科教学的帷幕。在试验的基础上制订了《中学计算机学科教学的帷幕。在试验的基础上制订了《中学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规定计算机选修课的内容和目的为:(1)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2)掌握基本的BASIC语言并初步具备读、写程序和上机调(2)掌握基本的BASIC语言并初步具备读、写程序和上机调试的能力;(3)初步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阶段信息技术教学强调的是程序设计的能力。 . 第二个阶段(1986-1991)第二个阶段(1986-1991) 1985年,国家教委派代表参加了在美国弗吉尼亚召开的1985年,国家教委派代表参加了在美国弗吉尼亚召开的“第四届世界计算机教育会议”,这次会议提出:计算机学第四届世界计算机教育会议”科教学应该从教程序设计语言为主转向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也就是说以计算机应用作为基础。这一新的观点立刻受到我国计算机教育界的重视,并着手改造中学计算机课程的内容。1987年手改造中学计算机课程的内容。1987年2月,国家教委成立了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同年10月,中心印发了《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同年10月,中心印发了《普通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大纲》,组织编写了《通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大纲》,组织编写了《中学计算机》算机》教材,教材由三个模块组成:电子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电子计算机初步应用。 第三个阶段(1991-1997)第三个阶段(1991-1997) 1991年10月,国家教委召开了“1991年10月,国家教委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机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扩展为“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扩展为“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中心制订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中心制订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对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地位、性质、目的和内容有了比较详细的要求,首次提出了计算机课程将逐步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的观点。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数据库、程序设计语言等,使用的软件均基于DOS平台。1994年,江苏省依据此语言等,使用的软件均基于DOS平台。1994年,江苏省依据此纲要编写了江苏省中小学《计算机》纲要编写了江苏省中小学《计算机》教材。 第四阶段(1997第四阶段(1997-2000 )

电子元器件发展史

电子元器件发展史 电子元器件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浓缩的电子发展史。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二十世纪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一代电子产品以电子管为核心。四十年代末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只半导体三极管,它以小巧、轻便、省电、寿命长等特点,很快地被各国应用起来,在很大范围内取代了电子管。五十年代末期,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块集成电路,它把许多晶体管等电子元件集成在一块硅芯片上,使电子产品向更小型化发展。集成电路从小规模集成电路迅速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 大规模集成电路,从而使电子产品向着高效能低消耗、高精度、高稳定、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由于,电子计算机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恰好能够充分说明电子技术 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性,所以下面就从电子计算机发展的四个时代来说明电子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 在20世纪出现并得到飞速发展的电子元器件工业使整个世界和人们的工 作、生活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子元器件的发展历史实际上就是电子工业的发展历史。190年6 ,李·德福雷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用来放大电话的声 音电流。此后,人们强烈地期待着能够诞生一种固体器件,用来作为质量轻、价廉和寿命长的放大器和电子开关。194年7 ,点接触型锗晶体管的诞生,在电子 器件的发展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但是,这种点接触型晶体管在构造上存在着接 触点不稳定的致命弱点。在点接触型晶体管开发成功的同时,结型晶体管论就已 经提出,但是直至人们能够制备超高纯度的单晶以及能够任意控制晶体的导电类型以后,结型晶体管材真正得以出现。195年0 ,具有使用价值的最早的锗合金 型晶体管诞生。195年4 ,结型硅晶体管诞生。此后,人们提出了场效应晶体管 的构想。随着无缺陷结晶和缺陷控制等材料技术、晶体外诞生长技术和扩散掺杂技术、耐压氧化膜的制备技术、腐蚀和光刻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各种性能优良的电子器件相继出现,电子元器件逐步从真空管时代进入晶体管时代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主播形成作为高技术产业代表的半导体工业。 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电子装置变的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了电子装

应用电子技术发展史

《应用电子技术导论》 第1篇应用电子技术发展史 主讲教师:王震宇 联系方式:wzy2000@https://www.360docs.net/doc/709695509.html, 教学单位:信息学院电子工程系 引子: 欲了解一门学科,最好的办法是先读读它 的历史。 发展史的主要内容 〓1.1经典理论的主要成果 〓1.2重要发明及其应用 〓1.3历史的启示 1.1重要的经典理论发现 1、早期的磁学研究 〓我国古代早就发现了磁现象。公元前 2637年,黄帝利用磁制成了罗盘针,罗 盘的发现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据司马 迁记载,公元前9世纪,航海家已使用 指南针导航了。 〓1600年,(相差4227年)英国物理学家吉尔伯特经过自己实验得到了大量磁力现象,建立了重 要的理论体系。他还证明了诺曼发现的磁倾角

的存在。他曾预言在地球的北极,磁针将会变 成竖直的,后来被赫德森在1609年所证实。他 发现过两极装有铁帽的磁石,磁力大大增加, 并且发现磁石与铁块越靠近,吸引力越大,同 时证明了磁石越大对铁块的吸引也越大。他还 发现吸引是相互作用的。 〓吉尔伯特被世人称之为磁学之父。 2、早期的电学研究 〓1600年,德国科学家库里克制成了第一台产生静电的装臵。 〓1749年,(相差145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他在电的研究方面作了大量实验,他借用了数学上 正负数的概念,第一个科学地用正电、负电概念 表示电荷性质。并提出了电荷不能创生、也不能 消灭的思想,后人在此基础上发现了电荷守恒定律。他最先提出了避雷针的设想,由此而制造的 避雷针,避免了雷击灾难,破除了迷信。 富兰克林简介 〓他出身贫寒,10岁便辍学做工,12岁起 在印刷所当学徒、帮工.但他刻苦好学, 因而,他以仅读过两年小学的学历,被美 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英国的牛津大

电子信息工程发展史

时间:2012-10-21 感谢王玉华老师的教导 电子息工程专业来自于军事应用。最早是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使得这门学科有了萌芽。随后一战和二战的爆发,军事作战中,电子对抗与侦测逐渐成为战争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雷达研究与应用,在战争需求中飞速的发展起来。雷达是复杂无线电路系统,由于雷达的出现。通信领域得到了空前发展,无线电通信技术发展,就是来自于雷达。没有雷达就没有今天的无线通信。事实上电子信息工程就是为研究雷达创立的学科,也就是无线电技术。和他最接近的专业是通信工程专业。 当今雷达已经发展成为高度复杂的电子系统,把雷达拆解了,就是电子信息工程的所有研究方向。 电子信息工程是电子工程与广义信息工程相结合而形成的专门技术。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教育部根据21世纪信息时代的市场要求于1998年确立的电子与信息类较宽口径的专业。 该专业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及利用等方面,已涵盖了社会诸多方面,总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集现代化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该专业未来的发展重点,则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新兴通信业务也将迅速发展。 21世纪是人类社会全面进入电子信息时代的新世纪。而随着世界信息化进程的高速发展,未来的重点将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新兴通信产业业务:如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信息服务,手机短信等业务也将迅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的影响与地位也在随着信息化进程高速发展显得越来越巨大,成为未来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门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研究的内容主要有: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理论,方法和技术,涉及的领域几乎包括了整个现代工程技术。故此,电子信息工程的基础课程必定要学好,如高数,C 语言,EDA 等,除此之外必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入口点,努力学精。并且接触关于信息专业的杂志,拓宽自己的眼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