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的冷冻消融治疗
CT引导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肺癌临床实践及文献分析

185综述与进展CT 引导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肺癌临床实践及文献分析张海,林万里,陈颖,吴波猛,何海权,谢锡浩#(高州市人民医院胸外科,广东高州 525200)摘要:目的:探讨CT 引导下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肺癌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
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收集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高州市人民医院施行CT 引导下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肺癌病例10例临床资料,分析术前临床资料、术中主要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随访情况。
结果:纳入研究的10例患者中,4例为高龄或心肺功能极差、1例为鼻咽癌肺部转移、5例为肿瘤综合治疗后病变局限患者。
手术平均时间(137.20±65.93)min,肿瘤平均长径(3.30±2.58)cm,最大冰球直径(5.10±2.80)cm,术中发生气胸1例,术后并发局部皮肤冻伤2例。
随访2年期间,1例临床评估CR,5例PR。
随访期间死亡2人。
结论:CT 引导下氩氦刀肺部肿瘤冷冻消融术,对于部分肺部肿瘤患者提供了安全、可行及有效的治疗选择。
关键词:肺恶性肿瘤,氩氦刀,冷冻消融肺部恶性肿瘤是世界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双高。
尤其在我国,按国家癌症中心给出数据显示,目前肺部恶性肿瘤在我国发病率位居所有癌肿之首。
对于肺部恶性肿瘤的治疗,随着研究深入,治疗呈现多样化,但对于中早期的肺部恶性肿瘤,仍然是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性治疗。
SEER 数据库收录的对于我国1973年~2015年肺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手术治疗病例约占1/3,仍然存在大部分患者无法通过外科手术切除。
这部分患者多因肿瘤出现转移无法外科手术切除,但也存在部分早期或局限性肺部肿瘤患者,因自身原因无法耐受全麻手术或拒绝外科手术治疗,对于该部分患者,介入或立体定向放疗往往发挥着较好的治疗效果[2]。
本文主要分析在高州市人民医院施行的CT 引导下肺肿瘤氩氦刀冷冻消融病例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该治疗模式临床开展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
影像学引导肺癌冷冻消融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影像学引导肺癌冷冻消融治疗专家共识
(完整版)
2.1患者选择
2.2手术前准备
2.3手术操作
2.4术后处理
3.1并发症
3.2处理方法
总之,影像学引导肺癌冷冻消融治疗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性高及疗效好的肺癌局部治疗方法,但在治疗过程中仍需注意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手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疗效。
适应证:
1.Ⅰ、Ⅱ期和部分Ⅲa期(T3N1M、T12N2M)的非小细胞肺癌和局限期小细胞肺癌(T1-2N0-1M),或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经全身治疗控制良好,局部原发病灶仍然存活;
2.全身其他部位恶性肿瘤发生的肺转移癌;
3.经新辅助治疗(化疗或化疗+放疗)有效的N2非小细胞肺癌;
禁忌证:暂无。
手术操作步骤与方法应根据患者情况和医生经验进行个性化设计。
疗效评价可以依据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或改良RECIST评价治疗效果。
主要通过术后影像学检查测量肿瘤大小及肿瘤存活情况。
主要时间节点为术后即刻及术后3、6、12个月复查CT,必要时复查PET/CT。
冷冻消融术治疗lewis肺癌小鼠移植瘤侵袭转移的实验研究

transitionꎬEMT) 和血管新生 [1] ꎮ 该实验采用免疫组
皮 生 长 因 子 (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ꎬ
VEGF) 蛋白的表达ꎬ探究冷冻消融术后冰球复温温
度与残存瘤侵袭转移能力的关系ꎮ
1 材料与方法
1. 1 动物和瘤株 45 只 SPF 级 C57BL / 6 小鼠ꎬ4 ~
转移
中图分类号 R 73 ̄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1492(2019)11 - 1746 - 04
doi:10. 19405 / j. cnki. issn1000 - 1492. 2019. 11. 017
冷冻消融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微创治疗技术具有
可证号:SCXK( 京)2014 ̄0004ꎮ Lewis 肺癌小鼠细胞
冷冻消融机制的研究多体现在免疫方面ꎬ冷冻消融
术不具有扩大型手术的特性ꎬ关于术后不同复温温
2019 - 06 - 25 接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编号:81403250) ꎻ北京中医药大学青
年教师项目(2018 ̄JYB ̄JS)
作者单位:1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ꎬ北京 100078
2
3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ꎬ北京 100007
司ꎻAnti ̄E ̄Cadherin 单克隆抗体、Anti ̄VEGF ̄A 单克
隆抗体、Anti ̄VEGF ̄C 单克隆抗体、羊抗兔 / 鼠 IgG H
+ L 抗体( 二抗) 购自美国 Proteintech 公司ꎮ
1. 3 造模 取 100 μl 细胞悬液(10 6 个细胞) 皮下
注射于 45 只小鼠右侧背部ꎮ 密切观察小鼠生长状
化法检测 Twist、钙黏附蛋白 E( E ̄Cadherin) 、血管内
冷冻消融序贯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分析

冷冻消融序贯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分析目的:对冷冻消融序贯化疗应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共收治的6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前者实施冷冻消融序贯化疗治疗,后者仅给予单纯的化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研究组的疼痛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年后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给予冷冻消融序贯化疗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存活率。
标签:非小细胞肺癌;冷冻消融序贯化疗;效果非小细胞肺癌简称NSCLC,发病率较高,在全部肺癌病例中占的比例约为80%[1]。
目前,该症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
然而,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机会,故晚期NSCLC治疗主要以放化疗为主。
我院对部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了冷冻消融序贯化疗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现作如下具体报告。
1 资料及方法1.1 基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均为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晚期NSCLC 患者。
本组60例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最小37岁,最大82岁,平均年龄(50.2±2.1)岁;28中央型,32例周围型。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
两组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明显,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冷冻消融序贯化疗治疗,对照组仅行单纯化疗治疗。
冷冻手术治疗:术前,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等检查。
术前半个小时,取0.1g苯巴比妥与5mg地西泮行肌内注射。
然后,取20~40mg的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用CT穿刺架经皮穿刺冷冻。
接着,置入氩氦刀,重复冻融2个循环,每次持续时间为20分钟。
手术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出现气胸、冰球大小变化情况。
化疗:两组均给予同样的化疗方案。
其中,一线化疗方案主要有TP、NP、GP,二线化疗方案有DP、PC。
冷冻消融介绍

2022
感谢您的聆听
2.“热池效应” 冷冻消融邻近大血管(直径>3mm)的病灶时,受血流影响,消融区内温度难以迅速降低, 难以达到彻底消融,可致病灶残留或复发;且“热池效应”可致全身体温降低,严重时可 发生冷休克。
冷冻消融后个体化治疗
肺癌多学科专家共识提出,GGN消融术后复查显示疗效满 意时,可无需进行化学治疗、靶向治疗等全身治疗,但对已 出现邻近组织侵犯或远隔转移的晚期原发性肺癌或肺转移癌, 仍需在控制局部病灶的基础上予以全身综合性诊治;应根据 肿瘤病理学类型制定治疗方案并进行全身综合干预,以控制 肿瘤进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总体生存期。
2.发热 多为肿瘤细胞坏死释放热原或出血吸收或局部感染所致,一般为低热(37.5~38.5℃), 需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并监测体温,提示感染时应及时给予抗生素;体温高于38℃时,予 以口服解热镇痛药,必要时配合物理降温如冷敷、鼓励多饮水等。
冷冻消融
3.感染 伴严重肺疾病如肺气肿、间质纤维化明显增加消融后肺部出现感染概率,可采取以下预防 措施:术前1天应用抗生素至术后3天;对多发病灶予以分次消融;术前控烟、改善肺功 能。出现感染后,应根据实验室培养结果及时调整用药,如发生严重感染如肺脓肿、胸腔 脓肿需及时置管引流并反复冲洗。 4.疼痛 冰球形成过程中局部区域张力增高,刺激脏器被膜,可造成轻度胀痛不适;术中或术后出 血刺激亦可引起轻-中度疼痛,一般可予非甾体类止痛药控制疼痛。
冷冻消融
冷冻消融设备主要包括气媒设备和液媒设备
气媒设备(氩氦气系统)
降温:高压氩气流经小孔迅速进入低压空间 后急剧膨胀,吸收周围热量后迅速降温,致 局部温度迅速降至-140℃,引起肿瘤细胞坏 死和微血管闭塞。
升温:高压氦气可在20s内使探针温度迅速 上升至20~40℃,温差急剧变化导致细胞损 伤加重;通过2~3次冻融循环增加消融范 围,使之涵盖肿瘤组织。
冷冻消融技术原理

冷冻消融技术原理冷冻消融技术,是一种目前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部位恶性或良性肿瘤的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应用低温将肿瘤组织冷冻,最终达到摧毁和消除肿瘤的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冷冻消融技术的原理和相关技术。
冷冻消融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温度的变化来消融病变组织。
人体内的所有组织都有一定的温度范围,当体内某处的温度超出了生理范围时,该组织就会出现病变或死亡。
冷冻消融技术利用这一原理,通过应用低温进而摧毁病变组织。
一些冷冻消融技术采用的是“间隔冷冻”原理,在此原理中,首先将组织冷冻,随后再将其加热至略高于原始温度,达到周期性的冻融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迅速消融组织,同时减少非目标组织的受损程度。
2. 冷冻消融技术的实施冷冻消融技术的实施一般需要使用具有冷却功能的工具或设备。
最常用的工具之一是“冷冻探针”,它可以在患者的皮肤或扩张孔中插入,进而到达某个特定的病变组织。
当冷冻探针与病变组织接触时,其内部的冷却液(常用的是氩、氦、氢等气体)会输送至探针的末端处,并在那里扩大成一个低温区域,最终达到破坏病变组织的目的。
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是,冷冻探针放置的位置必须精确,探针的直径要尽可能小,以减少非目标组织的受损。
为达到这一目的,常常使用图像学技术进行相关操作,如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等。
尽管冷冻消融技术被广泛用于医疗领域,但它也存在一些严重的副作用和风险。
其中最常见的问题是在冷冻治疗过程中扰乱了诸如肝动脉和门静脉等正常的血流,这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
当消融探针位于肝脏的一侧时,可能会对邻近的肝动脉造成损伤,从而引发肝区缺血性坏死。
在一些情况下,消融处理时也可能会对邻近的病理组织造成伤害,如外围的胰腺。
在对一位病人进行消融治疗时,必须小心谨慎并措施得当,以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风险。
目前,冷冻消融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病理学领域,如肿瘤治疗、实验室细胞冻存、以及其他一些生物学研究方面等。
它已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非手术治疗选择,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治疗的时间和病人受到的痛苦。
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肺癌的临床体会

【 摘要 】 目的 探讨 氩氦刀冷冻消融治 疗肺癌 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 分析 采用氩 氦刀靶 向冷冻 消融治疗 的 1 2例肺癌 患者的临床资料 , 观察疗 效及并发症 。结果 所有患者 均顺 利完成手术 , 术中 C T 扫描显示总有效率为 8 1 . 2 5 %, 术 后 3个月 C T扫描显示总有效率为 6 8 . 7 5 %, 术后 6个月 C T扫描显示 总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4 1 3 6 . 2 0 1 3 . 0 2 . 0 2 2
文章编 号 : 1 6 7 4— 4 1 3 6 ( 2 0 1 3 ) 0 2— 0 1 3 3— 0 2
手术 切 除是 目前肺 癌 临床 首选 治疗 方法 。然 而 多数 肺癌 患者 入 院时 常 由于肿 瘤负 荷大 或 心肺功 能 差等 不 能承 受 创 伤 性 大 的 手 术 , 而失去根治机会 。 以灭 活肿 瘤 细胞 消除 肿瘤 负荷 为 目的的微创 局部 消 融治 疗 手段近 年 来引起 了广 泛 的关 注 。我 院肿瘤科
至 一1 6 0 , 约 1 5 m i n后 复 温 至 2 0℃ , 5 m i n后 , 再 进 行第 二轮 冷 冻 、 复温 , 2个 循环后 行 C T扫 描 , 观察 氩 氦刀 形成 的冰 球大小 。术 中监 测血 压 、 脉搏 、 血氧 饱 和度 、 呼 吸及 心 电图 。
生 部位 : 左肺 上 叶 2个 , 左 肺 下 叶 2个 , 右肺上叶 4
过2 5 %( P D) 为无 效 。总 有效 率 为 ( C R+P R) / 瘤 灶
总个 数
2 结 果
个, 右肺 中叶 3个 , 右肺 下 叶 5个 ; T N M 分期 :I 期 1
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在肺癌治疗中的价值

微波治疗参数
经皮冷循环微波消融治疗肺癌
术后处理 1、抗感染:常规应用抗生素至少3天。 2、解热镇痛药:可止痛并减少周围正常组织的 炎症反应,常规使用。 3、皮质激素、止血药物:酌情使用。 4、对微波治疗范围较大者,为防止肿瘤坏死导 致高血钾或其他有毒物质蓄积,应多补充液 体、酌情利尿等。 5、预防消化道应激性损伤:制酸剂、黏膜保护 剂等。
经皮冷循环微波消融治疗肺癌
操作步骤: 穿刺针型微波天线: 直径1.8、1.5mm,适用于小病灶、穿刺过程需经过肺组织者。 常规消毒、铺巾、局麻——CT定穿刺点——皮肤做2mm左右的切口——CT引导下将穿刺天线插入病灶达肿瘤远端0.5-1.0cm——微波消融治疗——CT观察治疗效果——满意后退出穿刺天线——消毒包扎。
治疗靠近大气道的病灶一定要适可而止,不能过
量。 治疗结束时,要先在微波状态下边退微波天线边
凝固穿刺针道,预防针道种植转移。 手术过程中要行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护,老年人
或有心脏病史者应行心电监护。 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必要的术后用药。
经皮冷循环微波消融治疗肺癌
病例介绍
病例1 鳞癌
男性,80岁,分期T3N1M0,患者及家属拒绝手术
经皮冷循环微波消融治疗肺癌
穿刺损伤:气胸、血胸等。 微波治疗中:胸痛、咳嗽、咯血、发热感、
出汗等。 术后物理性炎症:肺炎、肺不张、胸腔积液
等。 术后吸收热,表现为术后第2~5日发热、多
为中度热。
经皮冷循环微波消融治疗肺癌
并发症
经皮冷循环微波消融治疗肺癌
注意点 1、合理选择穿刺部位:准确穿刺是治疗的关键,要准 确穿刺到术前计划好的肿瘤特定部位,同时要避开 血管、气管,尽量减少经过胸膜的层数。 2、根据病灶大小选择治疗针数:同一个肿块内多 针治疗时,应先按计划布好穿刺针,然后多点微 波治疗;先消融阻断血供一侧肿块,再凝固对侧。 3、微波消融时,要固定好微波天线,防止天线位置 改变影响治疗效果并损伤正常组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治疗方法
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手术、放疗、化疗 三大技术
辅助治疗:中医中药、生物免疫治疗、 基因治疗等
新的治疗技术:肿瘤精准微创介入治疗
影像引导精准微创治疗技术
–冷消融:氩氦刀 –热消融:射频、微波 –超声:超声聚焦刀 –激光:光动力 –放射线:X刀、r刀、放射粒子植入 –化学消融 –纳米刀
放射医学 2000; 217:657-664
氩氦刀治疗原理
● 氩气:在30秒内迅速冷冻病变组织至 -140C ● 氦气:快速将冰球解冻及急速升温 +40C ● 微循环淤滞,癌细胞缺血坏死 ● 免疫增强作用:破坏的癌细胞刺激免疫细胞
增强抗肿瘤效应
常用的影像引导定位
CT B超 MRI 其它
定位
穿刺
冷冻
氩氦精准治疗肺癌1525例
本组病人情况
年龄 12-95岁 平均67岁
I-II期
男
478例 TNM分期 III期
性别
女
247例
IV期
中央型肺癌 208例
高血压病
周围型肺癌 原发性
非小细胞肺癌
372例 538例
基础疾病
冠心病 慢阻肺
小细胞肺癌
42例
糖尿病
转移性
肺癌
145例
两种以上
56例 349例 175例 118例 113例 101例
氩氦刀系统组成
单独控制的热绝缘超导刀4-8个
高压常温氩气(冷媒) 高压常温氦气(热媒)
Cryocare Surgical System
(美国
氩氦刀)
冷热消 融治疗 技术的 新成果
氩氩
氦
气气
气
伽利略氩氦冷冻治疗系统机型
非磁共振兼容型
磁共振兼容型
复合式肿瘤微创超低温冷冻消融治疗系统(康博刀)
治疗模式
60例 65例
特点一、以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主
IV
I-II
30%
期
10%
III期 60%
20% 6%
NSCLC
74%
I-II期的肺癌患者多 合并基础疾病不能耐 受或患者不接受开胸 手术
小细胞肺癌患者均为 已接受传统放化疗但 疗效不佳
特点二
中央型肺癌比例大
靠近纵隔、大血管和重要 脏器,经皮肺穿刺治疗难 度大
基于铂类的联合化疗 总体有效率在 ≥25-35% 中位生存期 8-10月 1 年生存率 30-40% 2 年生存率 10-15%*
*NCCN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 v.2.2008
与国外同类研究比较
作者 Maiwand※
时间 2004
病例数
中位生存 手术方法
术后3月 02.7.2 SVC消失
术后6月 02.9.29 SVC消失
术后第二天, 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能平卧和进食, 一周后,SVC消失
临床疗效
1、近期有效率高
● 近期有效率(冰球覆盖肿瘤面积>80%)达97% ● 缓解率(CR+PR)术后1月达64% 术后3月达61%
影像学特征
术后1周左右CT显示肿 瘤呈蜂窝样空洞改变。 术后1-6月,病灶明显 缩小。 FDG显示肿瘤异常放射 性聚集减少,靶/本比 值明显降低。
● 术前KPS评分82.26±11.73, 术后评分84.86±10.71,P<0.01。
5、手术创伤小,副作用轻微
无严重并发症 对症处理
手术伤口小
术后2小时
疗效评价
1、姑息性氩氦靶向冷冻:减瘤负荷,大量 瘤细胞死亡,相应的压迫现象减轻,瘤体缩 小,疼痛等临床症状改善
期(月)
15 开胸手术 11.60
冯华松※※ 2007
253 经皮穿刺 11.98
* Technol-cancer-res-treat. 2004 ;3(2):143-150 * * Technol-cancer-res-treat. 2007; 6(5):474-478
3、氩氦靶向冷冻联合化疗 治疗NSCLC具有协同作用
消融治疗后影像学改变
➢病灶缩小,消失 ➢空洞 ➢条索纤维化 ➢毛玻璃样改变 ➢病灶增大
2、对晚期NSCLC患者的疗效
对253例晚期NSCLC患者接受 氩氦刀治疗后进行长期随访观察
延长生存时间
Hale Waihona Puke 本研究结果显示 253例晚期NSCLC患者 中位生存期 11.98月 1 年生存率 41.10% 2 年生存率 27.59%
进一步观察104例晚 期NSCLC患者氩氦刀 术后联合化疗的远 期疗效,中位生存 期达15.1月。
生存率(%)
100.0
80.0
60.0
联合治疗
40.0
20.0 冷冻治疗
0.0
0
6
12
18
24
30
36
42
48
54
60
时间(月)
4、改善晚期NSCLC病人的生活质量
● 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症状明显减轻、上腔静 脉阻塞综合症明显好转至消失。
超低温冷冻消融 (最低温-196℃)
冷热交替提升肿瘤杀伤 效率。
先期冷冻破坏组织微血 管系统,强化热疗效果 。 外围冰球减少肿瘤细胞 沿血管扩散几率,并减 少热疗疼痛感。
高强度加热消融 (最高温 80℃)
用于术中或经皮穿刺的超低温冷刀
1.47 mm (17G) 2.4 mm (13G) 3.0 mm
年龄跨度大
最小12岁,最大95岁 平均67岁
36% 64%
中央型肺癌 周围型肺癌
特点三、合并基础疾病多
合并基础疾病多 不能耐受开胸手术
120
100
80
例 数
60
40
20
0 高血压病 冠心病 慢阻肺 糖尿病 两种以上
病例介绍
患者男,77岁,因咳嗽、咯血4个月 入 院 。 胸 片 及 CT 显 示 左 肺 上 叶 前 段 有 4.1×4.3cm 及 1.5×2.2cm 的 两 个 肿 块 , 病理证实为鳞癌。因有严重的慢性支气管 炎、肺气肿病史, 不能进行开胸手术。患 者于2001.11.7第一次接受氩氦刀治疗。
体表标记 CT扫描
制定治疗计划
将 氩 氦 刀 插 入 瘤 体 内
冷 冷冻 冻后 前即
刻
男, 78 鳞癌
冷冷 冻冻 后后 16 月月
冷冷 冻冻 后后 即1 刻月
男, 78岁 鳞癌
10/25/2001
11/30/2001
冷冻前
冷冻后一月
冷冻后6月
男,78岁,鳞癌 该患者氩氦刀术后 已存活六年余
男性,64岁, 右下肺腺癌
术 后 4 天
冷冻前
女, 70 岁, 腺 癌
冷冻后6月
冷冻后10月
晚期肺癌的氩氦刀治疗
侵犯大血管 肺内多发灶 侵犯气管或主支气管
02.12.26 02.12.26
男,68岁,左舌叶鳞癌 侵犯左主肺动脉
一周后
02.12.26
术前 02.3.8 男,52岁,小细胞肺癌 术中 0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