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OA的企业信息系统集成框架

基于SOA的企业信息系统集成框架
基于SOA的企业信息系统集成框架

赛迪顾问-大型企业并购重组信息化整合方案

本期主题:大型企业并购重组信息化整合方案 第一章并购企业信息化整合目标及原则 1.1 总体目标 在央企集团整体信息化发展战略目标指引下,以坚持央企集团信息化“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标准”原则为前提,以最大化的保护利用并购企业现有IT资产为核心,以并购企业现有系统改造、网络对接集成、信息资源整合、IT组织优化为主体,有计划、有步骤、有策略的将新并购企业能够平滑的并入央企集团信息化体系中。 1.2 具体目标 1、“1+1>2”的韦斯顿协同效应实现,重构统一的信息化体系,努力营造央企集团与并购企业IT资产深度“融合”的技术环境,信息系统间实现功能联动、数据资源实现统一标准应用、通讯网络实现数据无障碍传输,最终达到目的。 2、IT经验成本曲线效应实现,在新并购企业信息化整合过程中,充分复制央企集团的信息化建设经验,妥善应用央企集团成熟的信息系统。以快速提高并购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努力缩小并购企业与央企集团现有企业间的IT技术应用差距。 1.3 整合原则 1、总部主导原则 并购企业信息化整合工作必须在央企总部信息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稳步推进,按照央企集团制定的重组整合方案开展技术实施,央企集团信息部门对并购企业信息化建设负有“指导建设、监督管理”的责任。 2、规范遵照原则

未来并购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严格遵守央企集团颁布或新制定的各项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 3、资产保护最大化原则 在并购企业信息化改造、整合过程中,在不违背央企集团总体信息化应用要求的前提下,要保证并购企业原有IT资产得以最大化的保护。 4、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具体的技术应用中,该技术不仅要满足企业并购期的业务支撑需求,而且要保证该技术能够适应未来企业的长远发展要求。 5、业务、管理驱动原则 要充分调研并购业务、相关管控对IT技术(包括信息系统对接、网络集成等)的应用需求,在需求引导驱动下,选择最合适的技术应用方式。 第二章并购企业信息化整合难点及风险 2.1并购重组后信息化建设的难点 1、信息化系统的全面推广具有难度 被并购企业业务特点各不相同,其信息化水平也存在差异,在推广统一的信息化系统过程中,由于被并购企业对信息化的理解不同,部署时可能出现资源浪费、理解不到位的情况,如果推广的速度过快,有可能造成相关经验得不到推广、知识得不到共享的情况。实施过程中,需要明确系统模型,逐步探索逐步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保持系统的统一规范,同时根据相应企业特点进行适应性调整,保持系统可用性。这些探索、部署的过程是系统推广的难点所在。 2、规模化造成的管控能力降低 企业并购带来业务互补效应和集团规模化效应,对公司业务和市场扩展具有推动作用,然而规模增大也会造成企业管控能力的降低。首先体现在业务控制能力的降低上,随着管理链条的延伸,公司管理层的业务压力逐渐增大,管控能力也逐渐弱化。同时,延伸的管

基于SOA的企业信息系统集成框架

—29— 基于SOA 的企业信息系统集成框架 王卫星,王晨光 (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重庆 400065) 摘 要:为解决企业信息系统信息共享能力差、业务适应能力差等问题,通过利用面向服务架构开发思想对物流信息系统进行集成,提出一种快速、灵活的企业信息系统整合方法。理论分析和实践结果证明,该方法能有效降低系统调整成本,缩短调整时间,提高执行效率和调整质量,使企业更具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面向服务架构;Web 服务;服务构件;物流信息系统 Integration Framework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WANG Wei-xing, WANG Chen-guang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oor information sharing capability and business adaptability, by integrating logistics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 a fast and flexible integration method for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 is presented. Theory analysis and experiments show that it effectively reduces the cost of system adjustment, shortens the adjustment time, and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of execution and the quality of adjustment, so that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 is improved. 【Key words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 Web Service; service component; logistics information system 计 算 机 工 程 Computer Engineering 第36卷 第18期 Vol.36 No.18 2010年9月 September 2010 ·软件技术与数据库· 文章编号:1000—3428(2010)18—0029—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P311 1 概述 随着企业信息的不断增加、软件开发方法的不断深入以及网络技术的兴起,企业的软件逐渐庞大和复杂,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各种技术在结构上紧耦合,使企业传统的管理和经营结构严重影响了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部分信息封闭在相互独立的系统中,形成了“信息孤岛”[1]。加之市场的快速变化,企业信息系统不能及时、灵活地面对市场业务变化和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换。企业信息化的目标是使业务流程实现自动化,业务流程能随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企业内部和企业间实现信息共享。 目前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办法是将已有各个系统进行有机的集成。但由于物流信息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在开发时并没有考虑互操作以及集成等需求,导致系统间不能很好地协同运作与信息共享。为了最大限度地重用已有信息系统和快速地按需进行服务开发,本文提出了基于面向服务的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进行集成的方法,以有效地实现信息系统重用性、互操作性,使业务人员能快速、敏捷地实现业务服务。 2 面向服务的架构 SOA 的概念是在 1996年由Gartner 公司描述实施企业“ V 英文”时第1 次提出的。IBM 公司给 SOA 的定义是:“SOA 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 )通过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在一起。接口采用中立的方式进行定义,独立于硬件平台、操作系统以及编程语言,使构建的服务可以用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2] 。 SOA 中的服务都是来自于独立应用程序或者新的面向服务的应用程序,它的核心思想是服务,并通过服务间的组 装形成新的服务来达到软件组件之间的松耦合,达到高度的服务可重用性。在 SOA 中必须有3 种角色,其关系模型如 图1所示[3] 。 图1 SOA 服务角色关系模型 SOA 的3个行为主体包括了3种主要的操作: (1)服务发布。服务提供者应用Web 服务描述语言(Web Service Definition Language, WSDL)描述定义服务,用UDDI (Universal Description, 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进行统一描述、发现和集成,并将服务接口以及其他相关的信息发布到服务注册中心。 (2)服务查找。服务请求者使用UDDI 在注册中心查找所需的服务。 (3)服务绑定。服务请求者从注册中心得到相应服务注册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0873186) 作者简介:王卫星(1959-),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研方向:信号处理;王晨光,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0-03-09 E-mail :greenguang@https://www.360docs.net/doc/711025472.html,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_信息化知识题目与答案

信息化知识练习题 1. 一个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包含四大功能模块:联系模块. 报文生成及处理模块. ()和通信模块。 A. 报文接收模块 B. 格式转换模块 C. 加密模块 D. 交易模块 2. 电子商务是贸易链上的各个参与方,在计算机信息网络环境下,通过()和信息安全保证,对贸易流程全方位的处理过程。 A. 密码体系 B. 标准化体系 C. CA论证 D. 信息处理 3. 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后,对企业信息系统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制造资源的管理. 敏捷制造以及与外界相关的( )都将提到发展的议程上来。 A. 供应链管理 B. 客户管理 C. 供应商管理 D. 销售管理 4. 数据仓库中数据的四个基本特征是( )。 A.面向主题的. 集成的. 相对稳定的和反映历史变化的 B.面向应用的. 分散的. 相对稳定的和反映历史变化的 C.面向主题的. 集成的. 不稳定的和反映特定时刻的 D.面向主题的分散的. 相对稳定的和反映特定时刻的 5. 若要重构一个功能上和性能上更为完善的改进的软件,可以使用() A.逆向工程工具B.程序切片工具C.程序理解工具D.再工程工具 6. 下列要素中,不属于DFD的是( 1 )。当使用DFD对一个工资系统进行建模时,( 2 )可以被认定为外部实体。 (1)A.加工B.数据流C.数据存储D.联系 (2)A.接收工资单的银行B.工资系统源代码程序 C.工资单D.工资数据库的维护 7. 软件的维护并不只是修正错误。为了满足用户提出的增加新功能. 修改现有功能以及一般性的改进要求和建议,需要进行( 1 ),它是软件维护工作的主要部分;软件测试不可能揭露旧系统中所有潜在的错误,所以这些程序在使用过程中还可能发生错误,诊断和更正这些错误的过程称为( 2 );为了改进软件未来的可维护性或可靠性,或者为了给未来的改进提供更好的基础而对软件进行修改,这类活动称为( 3 )。 (1)A.完善性维护B.适应性维护C.预防性维护D.改正性维护 (2)A.完善性维护B.适应性维护C.预防性维护D.改正性维护 (3)A.完善性维护B.适应性维护C.预防性维护D.改正性维护 8. 建立企业信息系统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下原则不适当的是( )。

12-11管理信息系统组织结构图

一、选择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理由如下: 1.目前主要有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事业部型,矩阵型 2.直线型适合企业发展初期规模较小的情况,矩阵型适合有多个项目的企业比如工程类企业(房地产建设等),事业部型适合企业有十分不同的业务(比如万达集团横跨地产、影视等) 3. 一个需要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一定是一个发展到比较大规模的公司,故不选直线型,同时企业专做快递,故不选用事业部型以及矩阵型 4. 直线职能型与职能型的区别在于直线职能型只有一个领导者而职能型有多个领导。选择直线职能型为企业组织结构易于研究。 二、公司组织结构图 2.1 组织结构图解释:

公司设总公司一处,总公司下设华东、华北、华南、华西、华中等五大区分公司。总公司设6处职能部门。分别是负责人事调度、考评的人事本部;负责采购所有公司所需的物件的采购本部;负责树立公司形象、与客户以及政府打交道的公关本部;为公司制作财务报表、处理公司税务的财务本部;为公司提供法律咨询的法务本部;负责公司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的信息本部。分区公司设负责分公司人员招聘、考评的人事部;负责向总公司提供财务信息的财务部等两处职能部门。同时设置负责处理订单的订单管理部;负责揽件的收货部;负责仓储保管、理货拣货的仓储部;负责运输的运输部;负责将货物运到客户手中的派货部等5处业务部门。分区公司职能部门为分区精力提供决策的信息,具有参谋权;业务部门负责处理日常业务;分区经理拥有分公司的决策权但必须接受总经理的指导。 总经理管理各职能部门,同时接收各职能部门以及分区经理反馈的信息来做出决策,总经理是公司的最高负责人。 组织结构一共四级,第一层级为总经理,第二层级为各部门以及分区经理,第三层级为分区公司各科室,第四层级为业务工作人员。 2.2 与订单处理业务有关的组织结构 在图中,与订单处理直接相关的是订单管理部(用蓝色标识),订单管理部负责接收、核对、反馈订单,是订单处理过程中的核心。收货部、仓储部、运输部、派货部是实现订单不可少的业务部门(用绿色标识)。总公司的信息部负责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以及维护工作(用绿色标识)。 2.3组织结构图自我评价 组织结构图一共四级,较为扁平化,有利于信息的传递。

企业信息系统整合目的

企业信息系统整合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伴随企业现代化改造与市场环境需求而日趋完善和迫切,不间断的信息化投入使许多企业拥有了一定数量、不同目标的信息系统。由于多种的原因,企业内部各信息系统之间,以及企业外部各信息系统之间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为提高信息系统的运行效率,系统整合逐步成为企业关心的内容,特别是对于正在组建大型的跨区域集团企业和合并、收购的企业,要形成业务的联合重组,就必然要求对各个系统进行整合,实现内部信息流的通畅与有效。因此,系统整合日趋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一方面企业内部多个信息系统的应用,另一方面主要的原动力来自于企业重组与并购。 现代企业重组与并购中信息系统担负着重要的角色。信息系统是企业重组与并购过程中一种控制和管理的工具,是企业需要积极运用的焦点资源;是主体企业控制新的并购企业,掌握整个企业绩效,实现管理框架重新设计、管理过程传递和资源重新布局的必要工具。信息系统还是企业重组与并购后实现企业所有资源共享和集约的有效手段。可以说没有信息系统的商流和物流,就不可能集约,也不可能克服重组与并购后的“大企业”病问题。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包括先进的计算机、通信、互联网和软件等技术和产品),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水平得以提高,不断提高企业的决策能力和竞争力的过程。然而,现实情况是:在企业投入大量资金搞信息系统建设以后,发现信息系统总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很多信息系统建成以后都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运转,形成了众多的信息孤岛。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主要集中在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上,解决具体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电子化的问题,很少进行经营决策信息系统和战略决策信息系统的建设。企业信息系统不能有效管理企业零散信息,不能使信息系统间协同工作,不能综合利用企业的数据资源,不能有效组织信息资源。诸如此类的问题,在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中屡见不鲜。因此,系统整合首先就是要解决最简单的信息系统使用效率问题。系统整合的目的可分为下列几类: 1.实现企业内部各个不同功能分系统之间的连接与整合。 早期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比较严谨的总体规划,或者在实施过程中,企业内部管理需求发生了变化,加之不同系统开发商各自的风格不同。因此,即使在信息化建设做了很科学的总体规划的企业里,企业实施的信息系统也可能存在功能重叠、漏缺和互不连接的情况。例如,财务管理系统通常按照自己的需求,设计了需要物资部门提供相应的入出票据管理,但却没有考虑物资管理部门管理系统中所需要的仓储细节管理。对于物资管理系统而言,其则根据自身的业务流程和需求进行系统设计,这也不可避免的产生功能重叠和信息上的孤立与重复。另外,有些信息是多个系统的综合信息,系统开发时由于没有从细节上分析如何产生这些综合数据等等。 基于上述原因,考虑利用现有的系统产生的数据进行整合来实现企业内部各个不同功能分系统之间的连接与整合。

建设项目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收稿日期:200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071021) 作者简介:何清华(1971-),男,浙江东阳人,讲师,管理学博士 建设项目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何清华,乐 云 (同济大学 工程管理研究所,上海 200092) 摘要:适用于决策阶段开发管理(DM )、实施阶段业主方项目管理(OPM )和运营阶段物业管理(FM ) 的信息系统为各自的管理目标服务,建立在不同的项目语言和工作平台之上,难以实现灵活、有效、及时的信息沟通,造成许多弊端。论文提出了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LMIS )的概念,阐述了LMIS 信息模型的基本框架、系统集成的层次和方法等核心问题。 关键词: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LMIS ;信息模型;系统集成 中图分类号:TP 393.4;TU721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 The Research of Integrate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HE Qing-hua He, LE Yu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roject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Abstract:Information systems, which are almostly seperated developed for Development Management in decision phase, Project Management in implementation phase and Facility Management in operation phase, just serve for their own management target and are established on different project language and work platform. Flexible,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infoemation communication is difficult to be realized which causes a lot of potential disadvantag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o the concept of Life-cycle Integrate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and foucuses on the framework of information model, the level and method of system integration, etc.. Key Words:Life cycle, Integrated management, LMIS, Information model, System integration 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包括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运营阶段,对于业主方(运营方)管理来说,对应于每一阶段有不同的管理,即开发管理(DM )、业主方项目管理(OPM )和物业管理(FM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DM 、OPM 和FM 相对独立,如图1所示。 图1 建设项目传统管理模式 Fig. 1 Traditional management modulle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运营阶段 实施阶段 决策阶段 全寿命周期

(完整版)企业信息系统整合方案

企业信息系统整合方案

目录 现状和目标 (3) 技术难点 (4) (1)数据库基础 (4) (2)规范与标准 (5) (3)系统体系结构 (5) (4)操纵系统和网络硬件环境 (5) 实现方案 (6) (1)分析总体需求,确定系统整合的原则与目标 (6) (2)分析现有各个系统的功能设计、数据基础、运行环境等现状 (6) (3)确定整合后系统的功能,决定系统取舍的具体内容 (6) (4)采用统一的数据标准,开发接口和新的系统来实现统一 (6) 整合方式 (7) (1)做好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 (7) (2)建立办公自动化平台,是进行信息系统整合最初期的方式 (7) (3)通过构建业务管理文档级集成平台,是文档级信息系统整合的提升 (8) (4)建立企业门户平台为主线,是比较流行的一种系统整合方式 (8) (5)建立数据整合平台,是从数据基础进行整合的信息系统整合方式 (9)

现状和目标 目前,多数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比如网络、系统、邮件、门户建设方面,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这些成绩距离管理现代化的要求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企业随着市场的开发,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和挑战。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后的今天,很多企业都在积极开展或筹备建设企业信息系统。但是,由于缺乏整体规划,没有统一的标准,造成管理内容、数据定义不统一,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严重,形成了越来越多的信息孤岛,系统间集成困难,没有形成规模,整体效益的优势、潜力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企业信息系统整合就是把分散的信息整合在统一的平台上,如企业信息门户上,共享这些信息,为决策、管理,及整体优化资源提供科学的数据,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信息管理已成为企业前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下图所示。它以信息为支撑,源于信息层,经信息管理层,将信息加工、处理、整合,然后流入企业内部的各个相关部门,实现信息的传播与利用。在这里信息流作为企业管理各个环节的连接链,进入行政与业务管理层,为企业上层管理部门决策提供理论支持,以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主导地位。最后到决策落实执行层,并将落实执行(企业运行)信息反馈给信息层,由此形成新的一轮循环过程,并随着信息的不断更新,推动企业管理不断向前发展和完善。

XXXX项目网络系统集成规划框架方案样本

XXXX项目 网络系统集成规划框架方案 北京诚信昊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6月17日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述 (1) 1.1 背景分析 (1) 1.2 综合信息系统建设目标 (1) 1.3 综合信息系统建设原则 (2) 1.3.1先进性 (2) 1.3.2标准性 (3) 1.3.3兼容性 (3) 1.3.4可升级和可扩展性 (3) 1.3.5安全性 (4) 1.3.6可靠性 (4) 1.3.7易操作性 (5) 1.3.8 可管理性 (5) 第二章需求分析 (7) 2.1 网络要求 (7) 2.2 系统要求 (8) 2.3 用户要求 (9) 2.4 设备要求 (9) 第三章方案架构 (11) 3.1 方案概述 (11) 3.2 架构拓扑图 (12) 第四章网络系统设计规划 (13) 4.1 网络设计指导原则 (13) 4.2 网络设计总体目标 (13) 4.3 网络通信联网协议 (14) 4.4 网络IP 地址规划 (14) 4.5 网络技术方案设计 (15) 4.7 网络安全系统设计 (17) 4.8 网络管理维护设计 (17) 第五章网络布线系统设计 (19) 5.1 布线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19) 5.2 工作区子系统设计 (19) 5.3 水平子系统设计 (20) 5.4 管理子系统设计 (20) 5.5 干线子系统设计 (20) 5.6 设备间子系统设计 (21) 5.7 建筑群子系统设计 (21) 第六章设备选型 (22) 6.1 设备清单 (22) 6.2 设备介绍 (23)

第一章项目概述 1.1 背景分析 今天的中国, 聚焦了世界的目光, 经济空前繁荣, 企业面临着异常激烈的竞争, 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增强核心竞争力, 如何提高运营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如何控制并降低成本, 如何获得业务的增长, 成为企业负责人最关心的话题。而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日益凸显, 信息化为我们带来了高效率的业务模式, 信息化为企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最新的技术保证, 如何让信息技术转化为高生产力, 并最终成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将是每位企业信息主管不断思考的话题。 随着Internet接入的全面普及和带宽的增加, 一方面员工上网的条件得到改进, 另一方面也给企业带来更高的网络使用危险性、复杂性和混乱。如何躲避网络攻击等风险、保障业务的正常运行、提高用户使用的体验度等等问题, 同样也时刻挑战着信息化网络的坚固性。 1.2 综合信息系统建设目标 主要建设一个企业信息系统, 它以管理信息为主体, 连接生产、销售、维护、运营子系统, 是一个面向公司的日常业务、立足生产、面向社会, 辅助领导决策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第一次作业 第一章作业 1、填空 1)信息时代主要标志有信息处理技术的革命性变革,(劳动力构成的本质发生变化),(全球性通信的实现)和生产工具的信息化、信息产业的崛起。 2)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的工作,一般的系统工程均要有三个成功要素,这就是:合理确定(系统目标)、组织系统性队伍、遵循(系统工程)的开发步骤。 2、选择 1)有人把信息化的特点归纳为“四化”。即:(A)。 A、电子化、智能化、全球化、个性化 B、智能化、电子化、全球化、综合化 C、电子化、渗透化、个性化、智能化 D、智能化、社会化、全球化、个性化 2)管理信息系统结构是指MIS的各部件的构成框架,可以分为:(C)。 A、概念结构、软件结构、逻辑结构、硬件结构 B、物理结构、功能结构、软件结构、系统结构 C、功能结构、软件结构、概念结构、硬件结构 D、概念结构、存储结构、软件结构、硬件结构 3)MIS的开发过程是连续不断的,不断发展循环的过程就称为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生命周期可以分成五个阶段:D 。 A、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和系统维护 B、系统请求、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评价 C、系统规划、系统分析设计、系统编程、系统管理和系统维护 D、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评价 3、判断 1)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成为比资本、物质资源、能量资源更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对)2)具有集中统一规划的数据库是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必须具有的特征。(对) 3)分析员视角看到的是MIS功能结构。(错) 4、简答 1)在建设管理信息系统中领导应该怎样重视其建设工作? 第二章作业 1、填空 1) 一般按照问题的结构化程度的不同将决策划分为哪几种决策类型:(结构化决策)、(半结构化决策)、(非结构化决策)。 2)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并对人类社会实践和生产活动产生(决策影响)的数据表现形式。 3)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系统分类有不同的方法。按照系统的抽象程度分类,可以把系统分为三类,即(概念系统)、(逻辑系统)和实在系统。 2、选择 1) 决策支持系统(DSS)所支持的是组织管理层的(C)问题的决策。 A、结构化C、非结构化 B、半结构化D、以上三种都支持 2)下列哪些是信息的基本属性(B)。 A、等级性、可压缩性、不可分享性 B、事实性、传输性、转换性

企业的信息系统整合方案设计

企业信息系统整合方案 目录 现状和目标 (3) 技术难点 (4) (1)数据库基础 (5) (2)规范与标准 (5) (3)系统体系结构 (5) (4)操纵系统和网络硬件环境 (5) 实现方案 (6) (1)分析总体需求,确定系统整合的原则与目标 (6) (2)分析现有各个系统的功能设计、数据基础、运行环境等现状 (6) (3)确定整合后系统的功能,决定系统取舍的具体内容 (6) (4)采用统一的数据标准,开发接口和新的系统来实现统一 (7) 整合方式 (7) (1)做好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 (7) (2)建立办公自动化平台,是进行信息系统整合最初期的方式 (8)

(3)通过构建业务管理文档级集成平台,是文档级信息系统整合的提升 (8) (4)建立企业门户平台为主线,是比较流行的一种系统整合方式 (9) (5)建立数据整合平台,是从数据基础进行整合的信息系统整合方式 (9)

现状和目标 目前,多数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比如网络、系统、邮件、门户建设方面,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这些成绩距离管理现代化的要求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企业随着市场的开发,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和挑战。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后的今天,很多企业都在积极开展或筹备建设企业信息系统。但是,由于缺乏整体规划,没有统一的标准,造成管理内容、数据定义不统一,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严重,形成了越来越多的信息孤岛,系统间集成困难,没有形成规模,整体效益的优势、潜力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企业信息系统整合就是把分散的信息整合在统一的平台上,如企业信息门户上,共享这些信息,为决策、管理,及整体优化资源提供科学的数据,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信息管理已成为企业前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下图所示。它以信息为支撑,源于信息层,经信息管理层,将信息加工、处理、整合,然后流入企业内部的各个相关部门,实现信息的传播与利用。在这里信息流作为企业管理各个环节的连接链,进入行政与业务管理层,为企业上层管理部门决策提供理论支持,以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主导地位。最后到决策落实执行层,并将落实执行(企业运行)信息反馈给信息层,由此形成新的一轮循环过程,并随着信息的不断更新,推动企业管理不断向前发展和完善。

2017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复习资料(共81页)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考试 复习资料 第一章信息系统概述 1.1信息与信息系统(了解) 1.1.2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概念:信息系统是与信息加工、传递、存储、利用有关的系统 信息系统一般包括:(1)数据处理系统(2)管理信息系统(3)决策支持系统(4)办公自动化系统 1.数据处理系统:主要功能是将输入的数据信息进行加工、整理、计算各种分析指标,变为易于被人们接受的信息,并将处理后的信息进行有序的存储,随时通过外部设备输给信息使用者。它包括:对数据进行收集、存储、传输、变换的过程。 2.管理信息系统:是为了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它研究系统中信息处理和决策的整个过程,它由人、计算机、通信设备等硬件和软件构成,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和维护使用。 3.决策支持系统:包括结构化、半结构化(无经验可询)和非机构化(人机对话) 4.办公自动化系统 1.2信息系统工程 1.信息系统工程的几个阶段(必会):按照生命周期来讲,信息系统工程包括:立项、规划、 建设、应用、维护几个阶段。 2.信息系统工程的内容: (1)信息网络系统 (2)信息资源系统 (3)信息应用系统(必会) 信息应用系统的生命周期包括4个阶段:产生、开发、运维、消亡(必会)1)产生阶段也成为信息系统的概念阶段,需求分析阶段 2)开发阶段:开发阶段分为以下几个子阶段: a)总体规划 b)系统分析 c)系统设计 d)系统实施 e)系统验收 3)运维阶段:信息系统验收通过,正式交给客户后,系统进入运行阶段。

运维阶段维护的四种类型(就是鱼丸) 纠错性维护(检修) 适应性维护(升级) 完善性维护(提升功能,工作量最大) 预防性维护(工作量最小) 4)消亡阶段 (4)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1)结构化方法(需求明确,是最成熟,最广泛的开发方法之一) 2)快速原型法(适用于需求模糊,结构性较差的项目)包括进化型原型和抛弃型原型 3)企业系统规划的方法:其目标是提供一个信息系统规划,用以支持企业短期长期的要求 4)战略数据规划方法 5)信息系统工程的方法 6)面向对象的方法 1.3信息化的发展 1.3.1国家信息化体系的要素 国家信息化体系包括: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六要素(必会) 国家信息化体系六要素关系图 1.3.2电子政务 1.概念: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组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 2.电子政务的内容: (1)政府间的电子政务(G TO G) (2)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G TO B) (3)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G TO C) (4)政府对公务员(G TO E)

信息系统集成

信息系统集成,就是通过结构化的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个分离的设备(如个人电脑)、功能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的、统一和协调的系统之中,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系统集成采用功能集成、网络集成、软件界面集成等多种集成技术。系统集成实现的关键在于解决系统之间的互连和互操作性问题,它是一个多厂商、多协议和面向各种应用的体系结构,需要解决各类设备、子系统间的接口、协议、系统平台、应用软件等与子系统、建筑环境、施工配合、组织管理和人员配备相关的一切面向集成的问题。 系统组成 信息系统集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的集成: (1)硬件集成 使用硬件设备将各个子系统连接起来,例如使用路由器连接广域网等。 (2)软件集成 软件集成要解决的问题是异构软件的相互接口。 (3)数据和信息集成 数据和信息集成建立在硬件集成和软件集成之上,是系统集成的核心,通常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 ?合理规划数据和信息 ?减少数据冗余 ?更有效地实现信息共享 ?确保数据和信息的安全保密 (4)技术与管理集成 企业的核心问题是经济效益,使各部门协调一致地工作,做到市场销售、产品生产和管理的高效运转,是系统集成的重要内容。 (5)人与组织机构集成 系统集成的最高境界,提高每个人和每个组织机构的工作效率,通过系统集成来促进企业管理和提高管理效率。 系统特点

系统集成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的有机构成、系统的效率、系统的完整性、系统的灵活性等,简化系统的复杂性,并最终为企业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完整的解决方案。 系统集成的本质就是最优化的综合统筹设计,一个大型的综合计算机网络系统,系统集成包括计算机软件、硬件、操作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的集成,以及不同厂家产品选型,搭配的集成,系统集成所要达到的目标-整体性能最优,即所有部件和成分合在一起后不但能工作,而且全系统是低成本的、高效率的、性能匀称的、可扩充性和可维护的系统。 数据量高速膨胀、网络异构化程度加深,加剧了数据的破碎性。企业拼合失落的“数据碎片”需求的升温,让企业数据集成演变为一个独立的、跨越式的技术门类。 与我们熟知的“信息孤岛”相比,“数据孤岛”形容的是IT环境中最基本元素—数据的 离散状态。毋庸置疑,数据是企业最重要的信息资产,但是在现实环境中,企业数据往 往会因天然的业务分隔或行政分划,或者是IT应用复杂性的增加而驻留在不同的应用程序、数据库和遗留系统中。如何把不同来源、格式和质量的数据通过逻辑或物理的方法 集中起来,实现企业级数据的全面共享,进而为企业决策等高级应用提供支持,提升数 据资产的价值,是数据集成技术肩负的使命所在。 除了集中企业内部分散的业务数据之外,数据集成还能够在并购、分拆等商业行为 发生时充当IT边界变更后企业数据的“黏合剂”。对于现阶段频繁发生的企业并购行为而言,数据集成能够帮助这些企业在短期内实现应用整合。 以苏格兰的哈利法克银行和苏格兰银行合并为例,由于专注的金融服务领域具有明 确的互补性,两家银行的结合被业界广为称道。但是要合并两家银行信用卡业务系统中 的6亿份数据记录却是件异常艰苦的工作。为了实现信用卡业务数据合并的目标,两家 银行启动了持续性的集成操作。首先,哈利法克银行将其核心信用卡应用软件从First Data Resources平台迁移到EDS平台;然后,利用甲骨文和Business Objects建立一 个简单的报表数据库,并对3亿份记录进行了数据更新;最后,运用Informatica PowerMart套件所提供的ETL(抽取、转换和装载)功能建立新的数据库,并将剩余的 3亿份记录添加其中。整个过程仅历时四个月,数据集成工具所提供的自动化建模、多数据源导入特性使合并工程的效率大幅提升。 多维度技术视角 数据集成与BI(商业智能)、数据库、数据仓库技术存在紧密的联动关系,同时它也被认为是能够提升企业业务响应能力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数据集成对业务敏捷化的 关键支持能力,使其正在成为促进不同应用间协同的基本保证。要给“数据集成”下一个定义并不容易,对于具有不同技术背景、不同知识体系的人而言,其概念的差异性明显。

企业信息系统整合方案.doc

企业信息系统整合方案1 企业信息系统整合方案 目录 现状和目标(2) 技术难点(3) (1)数据库基础(3) (2)规范与标准(4) (3)系统体系结构(4) (4)操纵系统和网络硬件环境(4) 实现方案(5) (1)分析总体需求,确定系统整合的原则与目标(5) (2)分析现有各个系统的功能设计、数据基础、运行环境等现状(5)(3)确定整合后系统的功能,决定系统取舍的具体内容(5) (4)采用统一的数据标准,开发接口和新的系统来实现统一(5) 整合方式(6) (1)做好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6) (2)建立办公自动化平台,是进行信息系统整合最初期的方式(6)

(3)通过构建业务管理文档级集成平台,是文档级信息系统整合的提升(7) (4)建立企业门户平台为主线,是比较流行的一种系统整合方式(7) (5)建立数据整合平台,是从数据基础进行整合的信息系统整合方式(8) 现状和目标 目前,多数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比如网络、系统、邮件、门户建设方面,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这些成绩距离管理现代化的要求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企业随着市场的开发,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和挑战。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后的今天,很多企业都在积极开展或筹备建设企业信息系统。但是,由于缺乏整体规划,没有统一的标准,造成管理内容、数据定义不统一,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严重,形成了越来越多的信息孤岛,系统间集成困难,没有形成规模,整体效益的优势、潜力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企业信息系统整合就是把分散的信息整合在统一的平台上,如企业信息门户上,共享这些信息,为决策、管理,及整体优化资源提供科学的数据,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信息管理已成为企业前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下图所示。它以信息为支撑,源于信息层,经信息管理层,将信息加工、处理、整合,然后流入企业内部的各个相关部门,实现信息的传播与利用。在这里信息流作为企业管理各个环节的连接链,进入行政与业务管理层,为企业上层管理部门决策提供理论支持,以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主导地位。最后到决策落实执行层,并将落实执行(企业运行)信息反馈给信息层,由此形成新的一轮循环过程,并随着信息的不断更新,推动企业管理不断向前发展和完善。 技术难点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资料

考试科目1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基础知识[2] 1: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基础知识 1.信息化知识 1.1信息化概念 信息与信息化 国家信息化体系要素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1.2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的概念和内容 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1.3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 企业信息化 企业资源计划(ERP) 客户关系管理(CRM) 供应链管理(SCM) 企业应用集成 电子商务 1.4商业智能(BI) 2.信息系统服务管理 2.1信息系统服务业 信息系统服务的内容 信息系统集成(概念,类型和发展)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必要性,概念,内容和发展) 2.2信息系统服务管理体系 2.3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 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的必要性和意义 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办法(原则,管理办法和工作流程) 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等级条件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专业技术人员资质管理 2.4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资质管理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资质管理的必要性,意义和主要内容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资质管理办法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资质等级条件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人员资质管理 3.信息系统集成专业技术知识 3.1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各阶段目标及主要工作内容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3.2信息系统设计 方案设计 系统架构 设备,DBMS和技术选型 3.3软件工程 软件需求分析与定义 软件设计,测试与维护 软件质量保证及质量评价 软件配置管理 软件过程管理 软件开发工具 软件复用 3.4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 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统一建模语言UML与可视化建模 面向对象系统分析 面向对象系统设计 3.5软件系统结构(软件架构)

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框架

物流信息系统的功 一个完整的物流信息系统应该提供以下的机能:出入库管理,库存管理, 订货、配货系统,销售分析、预测,厂商管理,人事薪资,会计财务报表, 应收应 付帐款,运费计算,业务管理,人力调派,储位管理,资料处理, 出货排程系统,拣货排程,客户管理,营运分析等。以下对物流信息系统的几 个主要功能模块做了一个列表: 客户信用调查报警系统存货数量查询拣货 产能查询包装产能查询运送设备产能查询 配送人力查询 订单资料建档维护 销售预测EOS POS 主系统子系统子功能订单资料处理系统订单资料自动接收与转换 销售分析与销售预销售分析

商品管理 拣货规划系统拣货订单批次规划 印制拣货总表 批次拣货单排程 补货计划及补货排程 拣货资料建档及维护 包装流通加工规划系统包装、流通加工订单批次规划 印制包装、流通加工工作总表 批次包装、流通加工排程 补货计划及补货排程 包装、流通加工资料建档及维护与自动包装机间之资料转换及资料传输 派车计划出货订单装车计划 单车装车排序含人力、车辆、机器 设备及出货月台规划 批次装车排程 装车资料建档及维护 仓库管理系统月台使用计划及排程

仓库规划布置计划 拣货区规划 包装区规划 仓储区规划 仓储区管理含储位指定、空储位报表、现有储位报表、与自动仓库、设备间之资料转换 栈板管理系统含空栈板储存管理 及栈板调派 栈板装卸货方式规划及叠栈方式设 车辆保养维修系统 燃料耗材管理系统 应收帐款系统 入库作业处理系统应收帐单、发票开立收支登录及档案维护应收帐款收款统计表收支状况一览表 预定入库资料处理入库资料处理

入库检验作业 直接出库作业 退货入库作业 存货控制系统产品分类 经济批量及订购时点订定存货管理 存货追踪 盘点作业系统 采购管理系统采购数量、时点、品名建议系统 供应厂商报警资料管理系统开立采 购单列印采购单或以EOS 向供应商采购 应付帐款系统应付帐单核定 收支登录及档案维护应付帐款付款统计 表 收支状况一览表 般会计系统会计总帐 分类帐财务报表系统现金管理

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架构探讨

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总体 架构探讨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架构探讨 1、前言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事故、灾害、突发重大事件多发和危害增大成为一种客观趋势。2002年我国发生各类事故107.5万起,死亡13.93万人,大部分发生在城镇[1]。一些事故在国际上都造成了较大影响,如2005年11月13日,吉林省吉林市吉化公司发生毒气泄漏,造成70人受伤,数万人疏散以及松花江的污染。 如何应对这些天灾人祸,能否尽可能的预防这些灾害的发生?能否最大限度的减少这些灾难发生可能造成的损失?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灾害发生的情况做出最准确的判断和最科学的评估?能否做出最迅速最及时的应急反应决策?能否将有限的可以用于救灾的人力物力做出最合理的安排?能否尽快的开展恢复重建工作?这些都需要一个计算机系统——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为应急管理者解决这些问题。 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是整个应急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基础。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信息管理技术和辅助决策支持技术,使应急管理部门能够运用现代化手段,掌握重大危险源信息变化情况,加强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其代表政府综合管理安全工作的职能。同时,系统使应急指挥决策化、科学化、智能化。应急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以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为目标,是电子政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系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建成信息化、数字化的“应急管理”平台,使应急管理和救援指挥工作准确、快捷和高效。

总之,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①可以有效集成各个方面的应急资源信息,在应急时可以迅速找到相关的各种应急资源,并进行定位。 ②可以实现对各种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在应急时可以根据这些数据采取有效的措施。 ③可以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指挥能力。 ④可以提高规划能力。 ⑤计算相应的事故所造成的事故后果,在事故应急时,可以提高应急响应的准确性。 ⑥在事故后果模拟的基础上,系统可以提供相应的应急指挥调度辅助决策供应急指挥者参考,提供及时的决策支持。 ⑦为应急恢复提供规划和管理工具。 发达国家在公共安全科技的各个方面及层次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公共安全科技达到较高水平,为预防和减少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故、灾害和突发事件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国际上一般由国务院层级的危机管理委员会牵头,整合中央政府各个危机管理职能部门的信息系统为统一的国家危机管理信息系统,突破“数据孤岛”的弊病。系统在国家层级上统一指挥和协调具有危机管理职能的部门执行任务和开展日常管理。 “9.11”事件以来,美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建立“国家应急反应系统”给予高度重视,尤其重视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危机应对能力。在国土安全部专设一位主管科技的副部长,负责从预防、准备、响应到恢复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