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义传形意拳谱
李存义形意八卦

教案
有文事,必有武备也。夫武术者运动之一也。善则日强,有善于卫生,并关乎尚武之进步。不但有善于己身而且能有善于国用。不然则枉费身心,徒过年日。更须言者。习武者必具武德也。唯武德二字为尚也,如其不然不但无善于应用,而且有害于身心,于卫生大有碍焉。故武术一门不可不慎其锻炼,更不可不究其法耳。然更有内外之分。夫内门者,以阴阳、五行、八卦、动静、刚柔、生克等理。合于拳术,步法之中以太极变化喻其作用。提纲挈领称为内家,其运行气专以虚静化人,得浩然之正气,经之运动作式,兼采心气作用,以意为主而运动筋肉。待意至之处,气于力自付。由内达外,如之之得心应手。书法之意在笔先。可知觉运动,柔静为体,刚动为用。柔而能伸,刚而能御。知彼知己,知白守黑。以小敌大,以慢敌快。盖其力点不能发展,并移其重点。使出身心之外,不能保持原来位置。故以柔克刚也。盖敌力难巨,按力学家。分力合力之法,考诸学大小轮周。作同一比力,反使为我用,既以静制动也。如身体日强。精神自振。气血通畅,疾病何生。况身能动而心能静。内尚武而外尚文,绝不等其他学家粗鲁、鲁猛、野蛮运动者矣。切记!切记!
忌决
身忌高,腿忌直,肘忌散,头忌低,心忌慢,足忌迟,五行最忌离无合,肋肩胫膝最忌分离.用力最忌刚而无曲,身心最忌不一.上身忌无沉气,下身最忌不提.目力忌无全体,进退忌无全肢.中进忌失,上下走步最忌分歧.使法最忌虚中无实,更忌实中无虚.参透灵极巧变.自知虚中实,实中虚.总归刚柔相济,虚中实,实中虚.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自然得胜,方为出奇.
遇劈砸手摇扒,遇低钩手莫抽.
遇高挑进肘宝,明变化自然好.
搓法决
身为钓饵敌为鱼,变化须藏觉触知。
未动早安应动出,虚中有实实中虚。
进退得宜为妙法,防而不漏武功奇。
搓是搓来接是接。接搓二字有分别。
起落如箭钻,硬打硬进无遮拦-《形意真诠》秘籍李存义

起落如箭钻,硬打硬进无遮拦-《形意真诠》秘籍李存义拳勇角抵之术,上古有之。
古之谋国者,莫不重视拳勇之强族御敌卫国之用。
昔管子云:"于子之属有拳通股肱之力秀于众者,有则以告。
"荀子也说:"齐人隆技击。
"汉书有"齐愍以技击强",唐代有"拨河之风盛"。
此历史上对拳勇强身强国之明证也。
余小时家贫,无资入塾攻读,帮人赶车为生,兼习拳艺。
后在江湖鬻技,以维生计。
走遍齐鲁燕晋各地,遍访名师,执贽从学于河间刘奇兰先生门下习形意拳,凡九载,蒙师指授真传。
盖刘奇兰先生乃师祖李洛能之高弟也,当时人称"神拳李洛能"。
自此乃觉形意拳长功快,发力整,用法深奥。
夫习拳艺者,对己者十之七八,对人者,仅十之二三耳。
拳艺之道,深无止境。
得其浅者,一人敌,得其深者,何尝不万人敌耶!习拳固宜虚心,谦谨,非多历年所熟复而无间断,未足以致极境。
能致极境者,一由于虚习,一由于恒心,设辄作辄止,安能望其深造耶!形意拳以静为本体,动为作用,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是化劲练神还虚之境。
明暗二劲,是体用兼备。
先将周身四肢松净,神气内敛,提肛实腹,气沉丹田;拳式中之刚柔曲直,纵横擗阖,起落进退之法,练则为体,较则为用。
如余所著之形意拳真诠中用法有"手打七分脚打三,五行四梢要齐全;胆上如风响,起落如箭钻,气连心意随时作,硬打硬进无遮拦。
蛰龙起水雷先动,风吹大树百枝摇;内实精神,外示安逸;打法定要先上身,手脚齐到方为真;内要提,外要齐,起要横,落要顺,气要催,遇敌好似火烧身;去意犹如卷地风,追风赶月不见迹"都是用法。
又如刀剑谱中所言各节,俾后之学者,有所遵循。
余自学形意拳以后,入镖业谋生,兼授门徒。
于"庚子之役"亲率门人参加张德成、刘十九等人所组之义和团,抗拒洋鬼子侵略军于天津老龙头火车站。
我们用单刀剑戟杀敌,洋人望风披靡,实仗练形意拳之功和胆壮气盛势雄,乃能视敌如草芥也。
《形意拳二十四法》(含内容精义)

《形意拳二十四法》(含内容精义)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关注“老拳谱”公众号,海量经典老拳谱,免费为您推送;李存义形意拳二十四法三顶:头上顶有冲天之雄,手外顶有推山之功,舌上顶有吼狮吞象之容;三圆:脊背圆则力催身前,胸圆则两肱力全,虎口圆则勇猛外宣;三挺:挺项则精气贯顶,挺腰则力达全身挺膝则腿坚马稳;三抱:丹田抱气气不外泄,胆量抱身临敌不变,两肘抱肋出入不乱;三扣:肩扣则力气到肘,掌扣则力气到手,手足指扣则周身力厚;三垂:气垂则气降丹田,肩垂则力催肘前,肘垂则两腕撑圆;三曲:两肱宜曲则力富,两股宜曲曲则力凑两腕宜曲曲则力厚;三毒:心毒如怒狸攫鼠,眼毒如觊兔之饥鹰手毒如捕羊之饿虎校二十四法的具体内容之精义说明二十四法的具体内容之精义,必须取形意拳八字诀和象形拳八字诀,依依对照,方能议论的清楚,阐释的明白,以备习拳者参阅。
否则,偏于任何说法,都会论述的不全面了。
故只有一条一条的录其原文,方能较全面的议论清楚,阐释明白。
以八字诀为纲,二十四法为目,这样方能纲举目张。
照录之原文,首条用薜颠先生之八字诀,次条为姜容樵先生之八字诀,然后是我的议论之内容。
下面就依序阐释此中之精义。
顶字诀:薛:头上有顶冲天之雄,手上有顶推山之功,舌上有顶吼狮威容,故谓“三顶”。
姜:三顶者何?头(后脑骨)向上顶,有冲天之雄。
头为周身之主,上顶则后三关易通,肾气因之上达泥丸,以养性。
手掌外顶,有推山之功,则气贯周身,力达四肢。
舌上顶,有吼狮吞象之容,能导上升之肾气,下行归人丹田,以固命,是谓之“三顶”。
顶字诀之顶字,有止于此之意,内气上升至百会上,谓之冲天之雄。
头为天才。
百会为头之最上顶端,内气至此谓之顶。
所谓“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之顶也。
拳经云:“头若顶千钧,颈如搬树转”。
就是此“顶”字之诀也。
所谓“后脑骨向上顶”之顶字,乃向上竖起之意,还是百会穴放置头的最上端之意。
百会置头最上端则头正,头正领起则一身无懒骨,正所谓“头统健之体,乃全身之总领也。
古传形意拳三十六剑

古传形意拳三十六剑三十六剑是形意、八卦大帅,形意拳第二代传人李存义先生传与家师的,并赠剑谱。
李存义在旧中国出版的《当代武侠奇人传》中,被誉为“北侠单刀李存义”。
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李存义勇猛杀敌,在天津老龙头火车站一役,如虎入羊群,血染重衣,杀得洋兵弃械而逃。
李存义集毕生之经验,总结出用于实战的“三十六剑”,剑法看之古拙,常习练,却可达到身剑合一的效果,可谓是不可多得的剑法。
此剑法已濒临失传,故将此剑法公开,献于读者。
进步六剑预备式面向西南直立,左足平行于南北直线,右足弓贴于左足跟处,两脚成45度夹角,左手持剑,右手平伸,各贴于左右腿侧,目平视(图0)。
左脚向前上一大步成左弓步,左手不动,右手变剑指与左脚同步向后摆,再向上至头侧,向前下方推出(图1)。
左脚回撤成左虚步,双手同时撤至腹前偏右交剑,剑尖指向前方偏上(图2)。
一式:裹砍左脚提起向前落步,右脚随之上一大步,成右弓步,同时两手上崩再外展(如白鹤亮翅),左剑指向外下绕圈后收至腰侧。
剑向前裹砍时,剑指由胸前上钻过头后上翻护额;剑砍至正前方时,右膝挺劲,左足蹬劲,使剑随身动有前递之力,目视剑锋(以下各动作挺劲及目视方向相同,不再赘述)(图3)。
二式:撩腕右脚退步,剑随退步向右后回挂,剑指随之撤至腹部右侧。
上右步左转身180度,左脚倒插,近似坐盘式,剑从头上、背后绕至右侧,阴手向后撩剑,剑指同时由腹右侧回撤,剑撩出时剑指后伸做勾或直伸(图4)。
三式:转身裹砍左转180度(右足跟、左足尖作轴),随转随起身,剑随转身向内、向外绕一圈,剑随身转。
上右脚成右弓步,拦腰平砍,剑指随转身撤至腰侧,剑平砍时经胸前上钻过头后上翻护额(图5)。
四式:抱剑环走进左脚,提右腿护裆,剑柄靠右肋下斜立护颈,剑指后摆做勾(或直伸),右脚下落趟步行走五步或七步,右脚走至正前方(图6)。
五式:阴手剪腕剑在面前偏右后挂前撩绕圈,阴手剪腕,左脚上步附掩肘翻身剑上左脚,剑立面前,剑指置于右腕部,右转身180度,剑随身转。
形意拳传承图谱

姬隆丰传曹继武传戴龙邦传李洛能传郭云深刘奇兰宋世荣宋世德车毅斋白西园张树德刘晓兰李镜斋刘元亨贺永恒李广亨李太和孟志荣李占元张小平郭云深(支系)郭云深传李魁元许占鳌钱砚堂郭园(养子)刘勇奇刘纬祥李殿英李振山黄修亭赵殿元魏老率孟栋孟栋传马跃山----马福基 -------齐增托----- 王云龙李魁元传孙禄堂李汉章(子)马耀南韩奇英等孙禄堂传陈微明李玉琳孙存周(子) 孙剑云(女) 万良等李玉琳传李天骥(子) 李天骥传牛胜先万良传黄万祯黄万祯传朱从贵朱天册马耀南传张祥麟袁玉祥王谷臣苏长明扬世昌杨杰李子彬张子长闫士英韩宝树何洪滨等张祥麟传蔡永强单吉刚唐颂华等韩宝树传魏文征张凤祥倪瑞林向先王世清张利民杨世平李国庆栾强李延洲安立心韩世山(子)等韩世山传张尹子王世瑜陈挺王凯平张毅等魏文征传何向达何洪滨传史大连李培义郑守泉李东升李茂林李明庆李树基等李培义传张伟张宝珍等李东升传石勇周广传王庆江等许占鳌传汤士林倪成玉李振山传麻胜张学郭子昆郭子昆传冯志坤李世英宋光印刘纬祥传马青藻马礼堂孙百奎马礼堂传尚济孙百奎传陈士芬刘保林王广增刘学瑞宋世荣(支系)传宋虎臣宋铁麟贾蕴高宋光匡任尔其赵守钰宋国秀宋宴彪王嗣昌宋虎臣传车润田潘振英陈光斗崔继光席子勤张效先董秀升吕佩双石瑞亭魏小鑫邢子成张剑清李旭洲刘实君董秀升传李桂昌李锦文李旭洲传许凡曾卢宗仁周连聚张贵良孟洪福张长泰杨月波许繁曾芦中仁许繁曾传王万友刘实君传潘兴文李兹轩王文满于钦都孙豹隐张凤宁黄江天杨基伟刘益群(子)鲍增智张胜蛟赵夫敏等人。
宋铁麟传吴立孝赵永昌宋光华胡增衡田种兰徐文忠孙福元吴立孝传田进忠田进忠传张增记赵永昌传赵川辉王儒贵贾保寿武星明李进陈金龙贾蕴高传郝湛如郝湛如传张品之邵善康田种兰传李六八冀立业田宝林(子) 范天保米克俭李云马植舜等人。
车毅斋(支系)传李复祯布学宽王凤翙吕学隆郭玉山樊永庆李发春刘俭侯孝贤孟天锡范瑞峰车兆烈赵仁成孟兴德王之贵武杰王培本王丕春白光普贾祯赵钰郭昆车兆俊车兆杰李复祯传陈际德武承烈乔锦堂乔锦章段振奎陈际德传张书田郭凤山范效先张学绅陈挺进陈石根布学宽传布华轩张永义孙德宜苏登瀛布华轩吕家麟车彩藻史焕美张谦武春修张永义传梁焕章梁焕章传程登华吕家麟传李三元刘俭传胡万瑛吴殿科吴治泰高庆瑛段振化吴连福吴治泰传高宝东杜连杰吴连富传杨凡生侯孝贤传战开运王秀娥樊永庆传杨永蔚. 樊连蛮裴贵成。
李存义《五行拳拳谱》钻崩炮横四拳拳谱原汁原味真正的形意拳原貌

李存义《五行拳拳谱》钻崩炮横四拳拳谱原汁原味真正的形意
拳原貌
大家好!我是残书断剑半壶茶聊江湖。
五行拳谱是李存义大师留下的拳谱,当时的形意拳就是五行拳,看似简单易学难练。
形意拳讲究出手如钢锉,回手似勾杆。
螺旋发力,五行拳练出六方劲力,四维空间变化无穷,拳不在多在于精,就是一个式子每天练习千万遍,你就是高手,试看天下英雄豪杰所谓的绝招就是根据自身的优势,苦练一招就是绝招,会千套万套的是教练卖艺的,天下好汉成名的就是一招,一招鲜吃遍天。
这是李存义大师《五行拳古谱》下半部钻崩炮横四拳拳谱发不出来,希望对爱好者有所帮助,武林同仁爱好者关注我,我会逐步把各个门派的秘籍发布出来。
谢谢大家。
形意真诠 李存义序word.doc

★形意真诠/一代形意拳侠李存义形意真诠/ 李存义传。
裴锡荣整理序拳勇角抵之术,上古有之。
古之谋国者,莫不重视拳勇之强族御敌卫国之用。
昔管子云:"于子之属有拳通股肱之力秀于众者,有则以告。
"荀子也说:"齐人隆技击。
"汉书有"齐愍以技击强",唐代有"拨河之风盛"。
此历史上对拳勇强身强国之明证也。
余小时家贫,无资入塾攻读,帮人赶车为生,兼习拳艺。
后在江湖鬻技,以维生计。
走遍齐鲁燕晋各地,遍访名师,执贽从学于河间刘奇兰先生门下习形意拳,凡九载,蒙师指授真传。
盖刘奇兰先生乃师祖李洛能之高弟也,当时人称"神拳李洛能"。
自此乃觉形意拳长功快,发力整,用法深奥。
夫习拳艺者,对已者十之七八,对人者,仅十之二三耳。
拳艺之道,深无止境。
得其浅者,一人敌,得其深者,何尝不万人敌耶!习拳固宜虚心,谦谨,非多历年所熟复而无间断,未足以致极境。
能致极境者,一由于虚习,一由于恒心,设辄作辄止,安能望其深造耶!形意拳以静为本体,动为作用,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是化劲练神还虚之境。
明暗二劲,是体用兼备。
先将周身四肢松净,神气内敛,提肛实腹,气沉丹田;拳式中之刚柔曲直,纵横擗阖,起落进退之法,练则为体,较则为用。
如余所著之形意拳真诠中用法有"手打七分脚打三,五行四梢要齐全;胆上如风响,起落如箭钻,气连心意随时作,硬打硬进无遮拦。
蛰龙起水雷先动,风吹大树百枝摇;内实精神,外示安逸;打法定要先上身,手脚齐到方为真;内要提,外要齐,起要横,落要顺,气要催,遇敌好似火烧身;去意犹如卷地风,追风赶月不见迹"都是用法。
又如刀剑谱中所言各节,俾后之学者,有所遵循。
余自学形意拳以后,入镖业谋生,兼授门徒。
于"庚子之役"亲率门人参加张德成、刘十九等人所组之义和团,抗拒洋鬼子侵略军于天津老龙头火车站。
我们用单刀剑戟杀敌,洋人望风披靡,实仗练形意拳之功和胆壮气盛势雄,乃能视敌如草芥也。
古形意拳拳谱大全

古形意拳拳谱大全形意拳的技法体系归纳成:从上向下的为劈劲;从下向斜上方的为钻劲;向前直打的为崩劲;拨开敌手用另一只手直击敌人的为炮劲;用横力制敌的为横劲。
并以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为理论基础,更以肺、肾、肝、心、脾等人体内脏相联系。
形成了现在的劈崩钻炮横的五形拳。
形意拳除了五行拳外,还以龙、虎、猴、马、蛇、鼍、鸡、鹞、燕、鹰、熊取其各动物之特长,编成十二形拳,形意拳与八卦掌,太极拳三门拳种被称为内家拳,是近百年来最盛行的三种拳种。
在清未年间,形意拳的李飞羽,八卦门的董海川,太极门的杨露蝉齐名于世,为内家拳的全盛时期。
形意拳拳谱,形意拳内功怎么练,形意拳绝招,形意拳。
古形意拳拳谱大全。
在民间流传的形意拳谱很多,如:“九要论”、“内功经”“神运经”“纳挂经”“地龙经”孙禄堂的“形意拳”刘殿琛著“形意拳术抉微”李存义著“形意拳谱”薛颠著“形意拳讲义”凌善清著“形意五形拳图说”许笑羽著“形意拳图解”姜容樵著“形意母拳”、李剑秋著“形意拳门拳术讲义”、王礼著“形意拳精义”、李天骥著有“形意拳”。
此外尚有许多抄本流传于世,形意拳的参考资料比各家拳种都多,这也作为形意拳门兴盛的一个证据。
形意拳发源于河北,广传于全国,各地都有练形意拳的人。
尽管形意拳传播广,派别多,但是练出的动作皆大同小异,仅在姿式上有大架子,开展与紧凑之分和十二形及十形之别(山西、河北练十二形,河南练十形)形意拳系由六合心意拳发展演化而来。
所谓“六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是为内三合。
“手与足合”“肘与()合”“肩与胯合”为外三合。
内三合加上外三合共为六合。
六合全能使形神一致,心到手至,意到神随,以思维支配动作,内外合一,以勇猛、劲整、条件反射快为其特点。
怎样才能达到六合的要求?首先要从站桩练起,形意拳最基本的桩是三体式(又名鹰捉)。
形意拳谱中专为练三体式写成一首歌,名为开式歌。
歌中按身、肩、臂、手、指、股、足、舌、臀等九部分,分别提出练法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存义传形意拳谱五行拳解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之谓也。
如人之内有五脏,外有五官,与五行相合,心属火,脾属土,肝属木,肺属金,肾属水,此五行之隐于内者。
目通肝,鼻通肺,舌通心,耳通肾,人中通脾,此五行之着于外者。
五行有相生之道存焉,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又有相克之义也,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夫五行见于洪范,而汉儒借之解经,后人每讯其于义无取,而生克之理,究不为不当也,拳因之以取名,用以坚实其内,整饬其外,取相生之道,以为平时之练习,强健其身体,增长其气力,以强身祛病;取相克之义,以为技击之应用。
五拳之意劈、崩、钻、炮、横,五拳之名称也。
劈拳之形似斧,性属金,崩拳之形似箭,性属木;钻拳之形似锥,性属水;炮拳之形似炮,性属火;横拳之形似梁,性属土。
由相生之理论,故横拳能生劈拳、劈拳能生钻拳,钻拳能生崩拳,崩拳能生炮拳,炮拳能生横拳。
如万物之生放土,故横拳能生各拳。
由相克之理论,故劈拳能克崩拳,崩拳能克横拳,横拳能克钻拳,钻拳能克炮拳,炮拳能克劈拳也。
劈拳歌诀:双榻双钻气相连,起吸落呼莫等闲。
易骨易筋加洗髓,脚踩手劈一气传。
钻拳歌诀:钻拳原是地反天,上下同打是真传。
左右相同随意变,收吸发呼劲合丹。
崩拳歌诀:崩拳属木疾似箭,发动全凭一寸丹。
跟顺变化随法用,转身提足把树攀。
炮拳歌诀:炮拳先走虎跳涧,两劈下裹如搜山。
钻崩之中加化打,提肛实腹水火关。
横拳歌诀:横拳出手似铁梁,横中有直横中藏。
左右穿裹应合意,收势退横劲宜刚。
进退五行拳连环拳:(一)混合五行拳法,连络成组,能进能退,光怪陆离,式皆连环,其进退也无定,故名曰进退连环拳式,今多简称谓之连环拳式。
(二)连环拳法,以五行拳法为母,故五行拳法,其初步也;连环拳法,其进退也。
其法共为十式,进退各半,因其范围稍小,是以有引长之法,实非小也,其引长法即前节不转,至崩拳式仍接二式,则往返至十四式之数。
(三)拳法以应用为主旨,连环拳可以连环,五行拳应时措用,握之为拳,伸之为掌,故又可变为连环掌,此用徒手之应用也。
无论刀枪剑棍,皆能刺、劈、砍、打,以为应用,此用手势之变化也,故各种器械,均可包括无遗,则变化之技击,岂浅鲜哉。
十二形拳歌诀:龙形歌诀:龙形属阴搜骨能,左右跃步用柔功。
双掌穿花加起落,两腿抽换要灵通。
虎形歌诀:虎形属阳力勇猛,跳涧搜山它最能。
抢步起时加双钻,双掌抱气扑如风。
猴形歌诀:猴形轻灵起纵轻,机警敏捷攀枝能。
叼绳之中加挂印,扒杆加掌向喉中。
马形歌诀:马有垂缰疾蹄功,跳涧过步速如风。
丹田抱气双拳裹,左右双冲是真情。
鼍形歌诀:鼍性最灵浮水中,左右拨水是真形。
又有钻意加侧打,左顾右盼拦中用。
鸡形飘诀:金鸡报晓独立能,抖翎发威争斗勇。
独立先左后右意,食米夺米上架行。
燕形歌诀:燕雀轻盈抄水能,向后展翅快如风。
上托提撩三抄水,全部动作要轻灵。
鹞形歌诀:鹞有束身入林能,又有翻身钻天功。
先从束身后入林,钻天翻身前后同。
蛇形歌诀:蛇体玲珑拨草轻,屈伸如意蟠绕能。
左右斜拨是靠打,横劲原由坎中生。
鸟台形歌诀:鸟台性最直能竖尾,上架下落用拳行。
展翅之中有挽式,虚心实腹真道成。
鹰形歌诀:鹰张烈狠捕捉能,上似劈拳下掳功。
左右行之可进退,钻翻采掳是真情。
熊形歌诀:熊态沉稳威力猛,外阴内阳升降中。
裹翻之中有横拳,左右斜行起落从。
鹰熊合演:鹰熊合演拳掌变,起鹰落熊走两边。
钻时提足须含意,落时劲贯毫发间。
内家拳之十八力永力:动久不变,如张弓然。
反力:忽然全变,如弛弓然(柔中含刚)。
摄力:挽之使近,如右手控弦然(吸化劲)。
拒力:推之使远,刚柔不入,如左手持弓然。
总力:能任辟重,如杠杆之倚点然。
折力:能分条段,如尖劈之斜面然。
转力:互易不穷,如滑车然。
锐力:曲而能人,如螺丝然。
速力:往来飞疾,如鼓琴而颤然。
动力:阻制驰散,如游丝之节动然。
拧力:两短相违,如绞纲而成绳然。
超力:一瞬即过,如屈钢条,而使跃然。
钩力:逆深至隐,如弭钓鱼,时擒时纵然。
激力:强异争起,如风浪鼓,乍生乍灭然。
弹力:骤起击压,无坚不摧,如弩括发矢,突矢贯扎然。
决力:临机立断,自残不恤,如剑锋直陷,剑身亦折然。
偏力:不低却昂,不令相平,所以居已于重也,如锥杵然。
平力:不低不昂,适剂其平,所以息物之争也,如悬衡然。
八字功“八字功”之起收回转:出势用鸡形,转身皆虎托,收势退步横拳,回身云者,势尽而身回也;转身云者,至开势处而身转也,两者式同而地异焉。
“正门八字功”共有八字诀如下:展:展者,宽之意,即拓张手足也。
截:截者,裁也,以裁退敌手也,此节最见身法。
裹:裹者,围裹也,裹敌手使失其盗用也,身旋而力柔,有以柔克刚之妙。
跨:跨如跨马之势,是言其形也,实则托跨成势。
挑:挑之力在肩与腿,与蛇形相类而手稍高。
顶:顶之力在头,故此以挺头垂肩为好。
云:《说文》“云,从雨云,象云回转之形。
”今所用者,即借其回转之意,其两掌皆如行云之飘忽焉。
领:领者,受也,顺势而领取也。
“奇门八字功”共有八宇诀如下。
斩:左右劈挂斩加翻,上步虎扑加头钻。
截:擒拿肘中臂截肩,一阴一阳左右换。
裹:裹肘刮地加肘锤,肘打去意在腰间。
胯:肩肘打意紧相连,左挑右肘莫等闲。
挑:刮腿之中挑向前,再加膝顶是真传。
顶:自鹤亮翅左右反,裹挑之中肘相连。
云:上鸹下刮手脚连,两冲变马拳上添。
领:左右领手阴阳换,上钻下打具用拳。
奇门八字连环拳歌诀如下:起手鹰捉是真传,钩挂之中把敌斩。
上步横肘是截意,退步裹肘原是三。
肘胯双行侧意猛,金鸡上架挑意翻。
白鹤亮翅换步顶,云领式中腿相连。
锻炼筋骨欲求身体之健康,首要锻炼筋骨。
骨者,生于精气,而与筋连,筋之伸缩,则增力,骨之重者,则髓满(髓是人之精也)。
筋之伸缩,骨之灵活,全系锻炼。
头为五阳之首,尾闾为督脉之门,头宜上顶,尾闾中正则精气透三关入泥丸(脑海),背胸(指背筋胸筋言)圆开,气自沉下归丹田(小腹),两肱抱撑,肩窝吐气,开合伸缩,力达指心(是指手心属筋)。
象其形,龙墩目之精,爪之威,虎坐,摇首怒目,胯坐挺膝腰。
腰似车轮转,身有平准线;两足心含虚,抓地如钻钻;两股形似弓,进退要连环,骨灵河车转(如机器之转轴也),筋络伸缩如弓弦;身劲动发若弦满,手出如放箭,运动如抽丝,两手如撕绵;手足挺劲力,扣齿骨自坚;形其意摇,首搅尾闾,动如飞龙升天,剪似猛虎出林,纵跳灵空象猿猴.步法轻妙如猫行,得此要素神乎技矣。
形意真诠李存义序拳勇角抵之术,上古有之。
古之谋国者,莫不重视拳勇之强族御敌卫国之用。
昔管子云:"于子之属有拳通股肱之力秀于众者,有则以告。
"荀子也说:"齐人隆技击。
"汉书有"齐愍以技击强",唐代有"拨河之风盛"。
此历史上对拳勇强身强国之明证也。
余小时家贫,无资入塾攻读,帮人赶车为生,兼习拳艺。
后在江湖鬻技,以维生计。
走遍齐鲁燕晋各地,遍访名师,执贽从学于河间刘奇兰先生门下习形意拳,凡九载,蒙师指授真传。
盖刘奇兰先生乃师祖李洛能之高弟也,当时人称"神拳李洛能"。
自此乃觉形意拳长功快,发力整,用法深奥。
夫习拳艺者,对已者十之七八,对人者,仅十之二三耳。
拳艺之道,深无止境。
得其浅者,一人敌,得其深者,何尝不万人敌耶!习拳固宜虚心,谦谨,非多历年所熟复而无间断,未足以致极境。
能致极境者,一由于虚习,一由于恒心,设辄作辄止,安能望其深造耶!形意拳以静为本体,动为作用,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是化劲练神还虚之境。
明暗二劲,是体用兼备。
先将周身四肢松净,神气内敛,提肛实腹,气沉丹田;拳式中之刚柔曲直,纵横擗阖,起落进退之法,练则为体,较则为用。
如余所著之形意拳真诠中用法有"手打七分脚打三,五行四梢要齐全;胆上如风响,起落如箭钻,气连心意随时作,硬打硬进无遮拦。
蛰龙起水雷先动,风吹大树百枝摇;内实精神,外示安逸;打法定要先上身,手脚齐到方为真;内要提,外要齐,起要横,落要顺,气要催,遇敌好似火烧身;去意犹如卷地风,追风赶月不见迹"都是用法。
又如刀剑谱中所言各节,俾后之学者,有所遵循。
余自学形意拳以后,入镖业谋生,兼授门徒。
于"庚子之役"亲率门人参加张德成、刘十九等人所组之义和团,抗拒洋鬼子侵略军于天津老龙头火车站。
我们用单刀剑戟杀敌,洋人望风披靡,实仗练形意拳之功和胆壮气盛势雄,乃能视敌如草芥也。
事后乃创武士会于津门,授徒以自娱。
至民初又应上海霍元甲所创之精武体育会之邀请,为形意拳教练云耳。
已未孟冬(1919)李存义序于天津武士会若是诚意练习,总要勿求速效。
一日不和顺,明日再站,一月不和顺,下月再站。
因三体式是变化人之气质之始,并非要求血气之力,是去自己之病耳(指拙气、拙力之病)。
所以,站三体式者,有迟速不等,因人之气质禀受不同也。
至于开手、开步练习。
一形不顺,不能练它形,一月不顺,下月再练,半年不顺一年练,练至身体合顺再练它形,非是形式不熟悉,亦是内中之气质未变化耳。
一形通顺再练它形自易通顺,而其余各形皆然,一气贯通。
拳经云:一通无不通也。
所以,练形意者勿求速效,勿生厌烦之心,务要有恒,作为自己一生始终修身之功课,不管效验不效验,如此练去,功夫自然而成。
与人较量之刚柔、动静、虚实、巧拙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化劲练神还虚之用,暗劲之体用是将周身四肢松开,神气缩回则沉于丹田,内外合成一气,将两目视定彼之两目或四肢,自己不动而为体也。
若是发动刚柔、曲直、纵横、环研、虚实之劲,起落进退,闪展伸缩变化之法,此皆为用也。
此是与人相较之时分析体用之意义也。
若论形意本旨之体用,是自己练蹚于为之体,与人相较之时按练之而用之为之用,虚实变化不自专用,因彼之所发之形式而生之也。
余练习拳学,一生不知用奸诈之心,先师也云:兵不厌诈,自己虽不用奸诈,然而不可不防他人,终身未尝有意一次用奸诈之胜人,皆以实在功夫也。
若以奸诈胜人,彼未必肯心服也,奸诈心有何益哉?与人相交总是光明正大,不能藏奸心,或是胜人或是败人,心中自然明晓,皆能于道理有益也,虽然奸诈自己不用,亦不可不防,惟是彼之道理,刚柔,虚实、巧拙不可不测也(此六字是道理中之变化也,奸诈者不在道理之内,用好话将人暗中稳住,用出其不意打人也),刚者,有明刚、有暗刚、柔者,有明柔、有暗柔也。
明刚者,未与人较手时周身动作神气皆露于外,若是相较,彼一用力抓住吾手如同钢钩一般,气力似透于骨,自觉身体如同被人捆住一般,此是明刚之内劲也。
暗刚者,与人较手动作如平常,起落动作亦极和顺,两手相较,彼之手指软似绵,用意一抓,神气不只透于骨髓,而且牵连心中,如同触电一般,此是暗刚之内劲也。
明柔者,视此人之形式动作毫无气力,若是知者视之,虽身体柔软无有气力,然而身体动作轻如羽,内外如一神气,周身并无散乱之处。
与彼较手时,抓之似有,再用手或打或撞而又似无,此人又毫不用意于已,此是明柔中之内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