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困难(假性延髓麻痹)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吞咽困难(假性延髓麻痹)中医诊疗方案

吞咽困难(假性延髓麻痹)中医诊疗方案

吞咽困难(假性延髓麻痹)中医诊疗方案吞咽困难(假性延髓麻痹)诊疗方案吞咽困难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是指吞咽不利,进食或饮水时发生呛咳,甚者吞咽唾液即可出现呛咳,是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假性延髓麻痹。

中医运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调治吞咽困难具有独特的优势,这在临床已得到验证。

总结近年来中医对吞咽困难的治疗,我们认为单纯依靠脏腑功能失调辨证,仍旧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我们在研究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临床探索,形成了吞咽困难的诊断、量化标准,临床筛选出了对吞咽困难具有疗效的药物、方剂和针刺取穴,确立了吞咽困难的诊疗方案,该方案适用于中风病并发吞咽困难,不包括真性延髓麻痹导致的吞咽苦难。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1001 1001.9O94)中风的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神经病学》(王维治主编,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年)假性延髓麻痹的诊断标准。

1.诊断标准(1)发音及语言障碍,咀嚼及吞咽困难,饮水呛咳。

(2)软腭、咽喉肌、舌肌、咬肌或面肌运动障碍,但无舌肌肌萎缩及束颤。

(3)病理性脑干反射阳性:如下颌反射、吸吮反射等。

(4)咽反射存在,软腭反射消失或极弱。

(5)椎体束征(一侧或双侧肢体瘫痪),或情感障碍(表情淡漠、强哭强笑)。

(6)脑血管病(中风)发作或反复发作史。

具有1及2-6中任何2项者可确诊。

2.证候诊断(1)肝肾阴虚证:吞咽困难,晕眩耳鸣,五心烦热,低热颧红,头胀胁痛,视力减退,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2)肝阳上亢证:吞咽困难,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头重脚轻,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口苦,舌红脉弦。

(3)痰瘀阻络证:吞咽困难,意识不清,或见紫斑、肿块,或出血色暗,舌白腻或紫黯有斑点,脉涩或脉滑。

3.鉴别诊断与真性延髓麻痹的鉴别:真性延髓麻痹为下运动神经元性延髓麻痹,有舌肌萎缩,肌纤维颤动,咽反射消失;吞咽困难为上运动神经元性延髓麻痹,无舌肌萎缩,无肌纤维颤动,咽反射存在,下颌反射亢进。

针灸治疗吞咽障碍方案

针灸治疗吞咽障碍方案

针灸治疗吞咽障碍方案第1篇针灸治疗吞咽障碍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吞咽障碍患者数量逐年上升。

吞咽障碍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时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

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治疗吞咽障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本方案旨在规范针灸治疗吞咽障碍的操作流程,提高临床疗效,确保患者安全。

二、目标人群1. 确诊为吞咽障碍的患者;2. 年龄在18-80岁之间;3. 意识清楚,能配合治疗;4. 排除其他严重疾病导致的吞咽障碍。

三、治疗方案1. 治疗原则(1)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病情、体质、病史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辨证,确定治疗方案。

(2)分期治疗:根据吞咽障碍的严重程度,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分别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综合治疗:结合针灸、康复训练、药物治疗等多种方法,提高临床疗效。

2. 针灸治疗(1)取穴原则: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具有疏经通络、活血化瘀、调理脾胃、强壮筋骨等作用的穴位。

(2)常用穴位:风池、翳风、天柱、廉泉、人迎、扶突、足三里、合谷等。

(3)操作方法: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3. 康复训练(1)口唇运动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口唇闭锁、吹气等训练,提高口唇肌肉力量。

(2)舌部运动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舌部前伸、卷舌等训练,增强舌部肌肉力量。

(3)吞咽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吞咽动作训练,改善吞咽功能。

4.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可选用中药汤剂、中成药等进行调理,改善患者体质,辅助治疗。

四、疗效评价1. 疗效评价标准:参照《吞咽障碍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2. 评价时间:治疗结束后1周、1个月、3个月进行评价。

3. 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吞咽功能、生活质量、并发症等方面。

五、注意事项1. 治疗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进行相关检查,排除禁忌症。

2. 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针灸治疗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医师操作,确保患者安全。

浅谈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的认识

浅谈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的认识

浅谈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的认识摘要: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本文将对该病的中医及西医认识予以阐述。

关键词: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认识(一)西医对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的认识卒中被认为是导致死亡和长期身体严重残疾的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美国每年花在卒中的费用约330亿美元,给社会都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1]。

卒中后吞咽困难(PostStroke Dysphagia,PSD)好发生于卒中后急性损伤期,多在卒中后数小时或数天后出现,卧床期间经常与吸入性肺炎、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一起作为卒中的并发症出现,而且认为近一半的肺炎是由吞咽困难引起[1],并且与卒中的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密切相关[2]。

在所有卒中后急性期吞咽困难的患者中,部分患者的吞咽功能会很快恢复,但是仍然有11%~50%的患者在半年后仍然伴有吞咽困难[2]。

据估计,在美国平均每个卒中患者花在肺炎及其肺炎引起的死亡上的费用大约为21338美元,因此,有效防治吞咽困难对卒中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二)中医对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病名的认识卒中,病名最早见《肘后备急方》,出现“瘫、身体不自收、不能语、迷昧不知人”的表现,但是疾病的记载可回溯到《黄帝内经》,载有“偏枯”“风痱”等。

而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在古文献中,尚没有完全相对应病名,根据假性延髓麻痹的临床表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声音嘶哑等,应属于“喉痹”“噎膈”“喑痱”等范畴。

在“喉痹”“噎膈”病证的记载中并没有发现关于“偏枯”“风痱”等相关症状的记载,而《圣济总录》对“喑痱”的记载中除了有“舌瘖不能语”,还记载了卒中的相关临床症状“足废不能用”,比较接近于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的症状。

吞咽困难如上文所述,应属于“喉痹”的范畴,《黄帝内经》中对“喉痹”的记载中提及“不能言”“食不下”“咽肿”“咽如梗”等情况,与假性延髓麻痹症状颇似,故假性延髓麻痹后吞咽困难应属于“喉痹”的范畴,但在“喉痹”的记载中没有提及“偏枯”等病症,因此尚不足以支持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与“喉痹”等同。

调任通督结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延髓麻痹吞咽障碍验案1则

调任通督结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延髓麻痹吞咽障碍验案1则

调任通督结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延髓麻痹吞咽障碍验案1则吞咽障碍未及时有效治疗,易造成患者脱水、营养不良以及免疫力低下,甚至发生呼吸系统感染和吸入性肺炎,不仅降低了生存质量,甚至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

临床发现,不同针刺手法联合治疗吞咽障碍更为有效,本验案介绍在醒脑开窍针法基础上加用调任通督针法,诸穴合用,可调和阴阳、疏通经络、通利机关、调理舌咽之本,从而恢复咽喉部的正常生理功能,对吞咽困难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优于传统针刺方法,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治疗质量,还可配合电刺激、康复训练以更有效的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疗效。

标签:吞咽障碍;针刺疗法;调任通督;醒脑开窍神经源性吞咽障碍是由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吞咽障碍,其中以延髓梗死导致的吞咽障碍较为多见,且多为中、重度吞咽障碍,症状主要表现为咀嚼及吞咽障碍、饮水呛咳。

若未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极易发生脱水、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甚至呼吸系统感染和意外呛咳导致的吸入性肺炎,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1]。

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总体治疗水平,改善生存质量,降低其致残率和病死率。

现阶段对于吞咽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针灸治疗、康复训练、电刺激治疗和中药治疗,而针灸疗法治疗吞咽障碍疗效较为突出[2]。

临床实践发现,不同针刺手法联合治疗吞咽障碍有更为显著的疗效,故本文介绍调任通督针法[3]结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延髓麻痹吞咽障碍验案1则,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患者,男,60岁。

患者于2017年1月10日凌晨3时许,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持续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伴头晕头痛、饮水咳呛、呃逆不止、呕吐,喉部自觉异物感,憋气,当时神清,无胸闷、二便失禁等症。

后就诊于天津市某医院,脑CT示双基底节缺血灶软化灶,颅脑MRI示延髓梗死灶,可疑右枕叶梗死灶。

诊断为脑梗死。

查体:左侧上肢肌力3级,左侧下肢肌力3级,持续性活动不利,舌肌运动无力,伸舌不灵,发音困难,吞咽反射减弱,饮食水呛咳,饮食胃管注入,SSA[4]评分:30。

《燔针劫刺治疗卒中恢复期假性延髄麻痹吞咽困难的随机对照试验》

《燔针劫刺治疗卒中恢复期假性延髄麻痹吞咽困难的随机对照试验》

《燔针劫刺治疗卒中恢复期假性延髄麻痹吞咽困难的随机对照试验》燔针劫刺治疗卒中恢复期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的随机对照试验一、引言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恢复期常伴随多种并发症,其中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是较为常见的一种。

传统的治疗方法往往效果有限,近年来,燔针劫刺作为一种中医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此类病症。

本研究旨在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探究燔针劫刺治疗卒中恢复期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的临床效果。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XX名卒中恢复期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XX名。

2. 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燔针劫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

治疗周期为XX周。

3. 评估指标本研究主要从吞咽困难程度、生活质量、治疗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

采用国际通用的吞咽功能评估量表及生活质量评估量表进行评分。

4. 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

三、研究结果1. 吞咽困难程度经过XX周的治疗,实验组在吞咽困难程度上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组患者吞咽功能评估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而对照组评分改善不明显。

2. 生活质量实验组患者在生活质量方面的改善程度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估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而对照组评分提高不明显。

3. 治疗效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XX%,明显高于对照组的XX%。

燔针劫刺治疗在改善患者吞咽困难、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四、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燔针劫刺治疗卒中恢复期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燔针劫刺作为一种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等作用,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与常规药物治疗相比,燔针劫刺治疗在改善吞咽困难、提高治疗效果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

首先,样本量较小,可能影响结果的稳定性。

其次,研究未对不同病程、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可能影响结果的普遍性。

中药内服联合舌项针对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研究

中药内服联合舌项针对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研究

光明中医2020年2月第35卷第4期CJGMCM February2020.Vol35.4・559・液、神经使神经内分泌的网络调控机制启动,最终使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得到提高,达到改善呼吸困难,减轻中医症候积分和炎症的目的⑺。

大椎穴具有益气壮阳之效,配肺俞穴治虚损、盗汗、劳热;定喘穴具有通宣理肺、止咳平喘之效;身柱穴具有宁神镇咳、宣肺泻热之效;肺俞穴是足太阳经背部转输之穴,具有散发肺脏之热的功效;膈俞穴属八会穴之血会,具有补血化瘀、理气宽胸之效;天突穴属任脉,具有通利气道、宽胸理气之效;膻中穴属八会穴之气会,配肺俞穴治气喘、咳痰、咳嗽,对以上穴位按摩均为主治肺部疾病⑻。

综上所述,对COPD稳定期患者实施穴位按摩联合呼吸功能锻炼,能够使临床症状减轻,肺功能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1]刘太容,岁碧如,于正,等.穴位按摩联合六字诀呼吸操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8,33(5);4144.[2]孙爱华,张纾难.穴位贴敷联合肺康复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环球中医药,2017,10(4):389-392.[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4,6(2):67-80.[4]中华医学会内科分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指南(2011版)[J].中医杂志,2012,53(1):80-84.[5]李娟.穴位贴敷中药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中医学报,2016,31(6):787-790.[6]郭秀婷、詹小平,金细众,等.穴位按摩配合呼吸功能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2):345-346.[7]邱亚平,王楠•呼吸功能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21):3073-3075.[8〕刘太容,罗碧如,于正,等.穴位按摩联合六字诀呼吸操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8,33(5):4144.(本文校对:游国清收稿日期:2019-10-15)中药内服联合舌项针对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研究唐梁英黎娜张剑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内服联合舌项针对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

《透刺吞咽针法治疗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

《透刺吞咽针法治疗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

《透刺吞咽针法治疗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一、引言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后常常伴随的假性延髓麻痹咽期吞咽障碍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针对这一症状的治疗方法众多,其中透刺吞咽针法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透刺吞咽针法治疗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了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共计XX例。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采用透刺吞咽针法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常规康复训练。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透刺吞咽针法是一种以中医经络理论为基础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相关穴位,改善吞咽障碍患者的咽部肌肉张力及协调能力。

在具体操作中,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

三、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实验组患者的咽期吞咽障碍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情况更为显著。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吞咽功能评分:实验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透刺吞咽针法在治疗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咽期吞咽障碍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2. 治疗效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大部分患者在接受透刺吞咽针法治疗后,咽部肌肉的协调性和张力得到了明显改善。

3. 安全性:透刺吞咽针法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说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四、讨论透刺吞咽针法治疗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这可能与透刺吞咽针法能够刺激相关穴位,促进咽部肌肉的血液循环,改善肌肉营养状况,从而提高肌肉的协调性和张力有关。

此外,透刺吞咽针法还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无创等优点,使得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感到较为舒适。

因此,透刺吞咽针法可以作为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咽期吞咽障碍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舌下穴深刺治疗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的临床观察》

《舌下穴深刺治疗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的临床观察》

《舌下穴深刺治疗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的临床观察》一、引言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并发症之一便是假性延髓麻痹(PBP),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

这一症状对患者的饮食摄入和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目前,临床上的治疗方法虽多,但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

舌下穴深刺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近年来在改善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方面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

本文旨在通过临床观察,探讨舌下穴深刺治疗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的疗效及安全性。

二、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多中心的设计方法,选取了符合诊断标准的PB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接受舌下穴深刺治疗,同时设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评估舌下穴深刺的临床效果。

三、观察指标1. 吞咽功能评估:采用吞咽功能评估量表(如日本吞咽功能分级法)对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估,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情况。

2. 生活质量评估:采用生活质量评估量表(如SF-36生活质量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3. 安全性评价:观察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局部疼痛、出血等,评估舌下穴深刺的安全性。

四、结果1. 吞咽功能改善情况:经过舌下穴深刺治疗,患者的吞咽功能得到了显著改善。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在治疗后明显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舌下穴深刺治疗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生活质量评估量表上的得分在治疗前后均有所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安全性评价:在治疗过程中,舌下穴深刺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仅有少数患者出现局部疼痛、轻微出血等轻微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均得到缓解。

这表明舌下穴深刺治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五、讨论本研究表明,舌下穴深刺治疗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具有显著的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吞咽困难(假性延髓麻痹)诊疗方案
吞咽困难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是指吞咽不利,进食或饮水时发生呛咳,甚者吞咽唾液即可出现呛咳,是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假性延髓麻痹。

中医运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调治吞咽困难具有独特的优势,这在临床已得到验证。

总结近年来中医对吞咽困难的治疗,我们认为单纯依靠脏腑功能失调辨证,仍旧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我们在研究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临床探索,形成了吞咽困难的诊断、量化标准,临床筛选出了对吞咽困难具有疗效的药物、方剂和针刺取穴,确立了吞咽困难的诊疗方案,该方案适用于中风病并发吞咽困难,不包括真性延髓麻痹导致的吞咽苦难。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1001 1001.9O94)中风的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神经病学》(王维治主编,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年)假性延髓麻痹的诊断标准。

1.诊断标准
(1)发音及语言障碍,咀嚼及吞咽困难,饮水呛咳。

(2)软腭、咽喉肌、舌肌、咬肌或面肌运动障碍,但无舌肌肌萎缩及束颤。

(3)病理性脑干反射阳性:如下颌反射、吸吮反射等。

(4)咽反射存在,软腭反射消失或极弱。

(5)椎体束征(一侧或双侧肢体瘫痪),或情感障碍(表情淡漠、强哭强笑)。

(6)脑血管病(中风)发作或反复发作史。

具有1及2-6中任何2项者可确诊。

2.证候诊断
(1)肝肾阴虚证:吞咽困难,晕眩耳鸣,五心烦热,低热颧红,头胀胁痛,视力减退,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2)肝阳上亢证:吞咽困难,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头重脚轻,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口苦,舌红脉弦。

(3)痰瘀阻络证:吞咽困难,意识不清,或见紫斑、肿块,或出血色暗,舌白腻或紫黯有斑点,脉涩或脉滑。

3.鉴别诊断
与真性延髓麻痹的鉴别:真性延髓麻痹为下运动神经元性延髓麻痹,有舌肌萎缩,肌纤维颤动,咽反射消失;吞咽困难为上运动神经元性延髓麻痹,无舌肌萎缩,无肌纤维颤动,咽反射存在,下颌反射亢进。

并可根据病史和辅助检查,帮助进行鉴别诊断。

(二)功能分级
吞咽功能状态分级参照“洼田氏饮水试验”
评定方法让患者端坐,喝下30ml温开水,观察所需时间及呛咳情况)1级:能顺利的一次咽下。

2级:分2次以上,能不呛的咽下。

3级:能一次咽下,但有呛咳。

4级:分两次以上咽下也有呛咳。

5级:全量咽下困难,频频呛咳。

二、治疗方案
(一)原发病的治疗
(二)辨证选用口服中药汤剂
1.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醒脑开窍。

药用熟干地黄30g,巴戟天20g,山茱萸20g,石斛15g,肉苁蓉15g,
附子6g,五味子5g,肉桂15g,白茯苓20g,麦门冬15g,菖蒲12g,远志15g。

2.肝阳上亢证
治法平肝潜阳,醒神开窍。

药用怀牛膝20g,生赭石20g,生龙骨10g,生牡蛎10g,生龟版10g,生杭芍10g,玄参10g,天冬10g,川楝子6g,生麦芽6g,茵陈6g,甘草4g。

3.痰瘀阻络证
治法活血化痰、醒脑开窍。

药用陈皮1Og,半夏lOg,胆南星lOg,白僵蚕lOg,天竹黄lOg,郁金1Og,石菖蒲l5g,远志l0g,水蛭2Og,当归6Og,桃仁lOg,红花10g,赤芍l5g,川芎10g。

(三)针刺治疗
1.应用时机:针刺在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

2.治疗原则:近部取穴。

3.针刺方法:以下三种方法均适用于吞咽困难患者,根据临床实际选择适宜的针刺方法。

(1)项针疗法
主穴:双风池、双翳明。

配穴:舌中、廉泉、金津玉液
针刺方法:患者取坐位,颈部腧穴速刺不留针,项部腧穴针刺后留针30分钟。

风池、翳明,针尖稍向内下方,刺入1-1.5寸。

廉泉、金津玉液,向舌根刺入1.2-1.5寸。

每天上午、下午各针刺治疗1次,针刺6天,休息1天,7天为一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电针治疗仪采用疏波(2Hz),电流量达到头部前后抖动,以患者耐受为度。

(2)醒脑开窍针刺法
取穴:风池、翳风、三阴交、内关、水沟
针刺方法:风池、翳风,均刺向喉结,震颤徐入2.5寸,小幅度、高频率捻转1分钟,以咽喉部麻胀感为宜。

三阴交,直刺1.0-1.5寸,行提插补法1分钟。

水沟,行雀啄刺,使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

内关,行提插捻转泻法1分钟。

首次治疗先刺水沟、内关,以后可2-3日针刺1次。

每天上午、下午各针刺治疗1次,针刺6天,休息1天,7天为一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3)头体针结合疗法
取穴:
头针取穴: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

体针取穴:风池、翳风、廉泉、金津、玉液。

针刺方法:
头针操作:沿头皮15°角斜刺至帽状腱膜下,进针深度30毫米左右,采用提插手法,进针时幅度小,行针时提插幅度要大。

每穴行针时间约30秒,可两针同时操作。

边行针边嘱患者尽量活动相应肢体,得气后留针,连接电针治疗仪,低频,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每天2次,上午针患侧,下午针健侧。

体针操作:取风池、翳风(针尖对准喉结方向进针2.5寸)、廉泉、金津、玉液,针刺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

采用相同的腧穴及操作,每天上午、下午各针刺治疗1次,针刺6天,休息1天,7天为一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注意事项:脑出血开颅术后患者慎用本法。

(4)治疗设备
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症状,可选用以下设备:吞咽功能治疗仪。

(四)内科基础治疗
主要包括:呼吸功能维持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血压血糖的调整、颅内高压的脑水肿、合并感染及发热的处理等。

(五)康复训练
包括吞咽功能训练及言语训练,参照相关诊疗常规进行。

(六)护理
1.一般护理:
(1)病室环境保持整洁、舒适、安静、空气新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交叉感染。

(2)根据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至指定床位休息,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介绍主管医师、护士,按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3)作健康卫生宣教,使患者对疾病的治疗、护理、保健知识有一定了解,以积极配合。

新入院患者测量体温脉搏呼吸每日3次,连测三日,改为每日1次,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3次,体温38℃以上者每日4次。

每日记录二便次数一次,每周体重一次,询问有无过敏史,做好记录。

(4)及时了解病情,书写护理病历,准确、及时完成各项记录。

(5)24小时留取三大常规(血尿便)标本送检。

(6)重症患者按医嘱执行特别护理者,应制定护理计划认真实施,做好特护记录,及时实施护理措施。

(7)经常巡视,及时了解,发现生活起居、饮食、睡眠,情感等方面的护理问题及时实施护理措施。

(8)做好卫生宣教和指导合理饮食。

(9)出院健康指导,并征求意见。

2.对症护理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据洼田氏饮水试验,疗效判定标准分为五级:
痊愈:提高功能分级三级以上,或症状体征消失者。

显效:提高功能分级二级者。

有效:提高功能分级一级者。

无效:对功能分级无改变者。

(二)评价时间
可在患者入院第1天、第7天、第14天、第28天。

四、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一)将吞咽困难单独作为一种疾病进行治疗的观点尚缺乏认同。

(二)证候多样,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不统一。

(三)缺乏客观评价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案治疗吞咽困难绝对优势的指标。

(四)由于吞咽困难的实验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中药作用机制尚待研究。

五、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措施
(一)创新研究思路
在现有诊疗方案基础上,对吞咽困难的理念和方法重新认识,发展中医学的吞咽理论,阐明吞咽困难新的病机认识,纠正了目前治疗吞咽困难的片面性,制定较为统一的诊断及分型、疗效判定标准,提出前所未有的吞咽困难治则,开展多因素的综合治疗方法,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结合现代的中药药理研究成果有关基础研究进展,集中力量攻关。

充分发挥中药复方制剂配合针灸治疗吞咽困难症的多途径、多靶点、多方面作用。

(二)难点攻关措施
(1)利用现有基础,结合古代文献数据挖掘,深化本病吞咽困难中医理论研究
(2)挑选或编制适合于吞咽困难的中医量化评定量表
(3)借助现代科学的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方法,对中医治疗吞咽困难症的某些相关因素,如年龄、性别以及阴阳气血状态等因素进行实验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