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2015年9月)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2015年9月)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2015年9月)

中风病(脑梗死)诊疗方案(2015优化版)

定义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为主症的病症。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或言蹇语涩等症状。相当于脑梗塞、脑出血及其后遗症。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 言语謇涩或不语 偏身感觉异常 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 眩晕 瞳神变化 饮水发呛 目偏不瞬 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 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l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 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 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 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经络 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 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

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 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 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自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面色咣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3、恢复期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自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面色咣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入院指征】

1、具备中风病人发病症状,急性发病者。

2、头颅CT或MRI发现异常者或无异常而症状明显者。

注:中风病人属急性病范畴、应与胸痹同等对待,立即入院诊治,否则会丧失最佳治疗窗口期。

二、治疗方案

【治疗常规】

(一)精神调养和饮食宜忌:

1、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防微杜渐,一旦有中风先兆,应及时处理治疗。

2、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勿恼怒、急躁。

3、中风病的恢复期发时间较长、病人要树立持之以恒的信心。

4、宜清淡易消化包含、忌肥甘厚味、辛辣刺激风之品,宜起居有常,劳作有度。

(二)辩证论治

1、中风病的治疗需根据神志状态辨中经络、中脏腑、以确定疾病之轻重及预后。

2、中脏腑根据病人症状特点,辨闭证、脱证。

3、根据病程长短分期:A、急性期:发病二周以内,中脏腑可至一个月。B、恢复期指发病二周后至半年内。C、后遗症期,指半年以后。

【内治】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治疗重在祛邪、佐以扶正,以醒神开窍、化痰通腑、平肝息风、化痰通络为主要治法。

1.中脏腑

(1)痰热内闭证

治法:清热化痰 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

①羚羊角汤加减。羚羊角粉冲、生石决明先煎、夏枯草、菊花、龟板先煎、生地、丹皮、白芍、

天竺黄、胆南星等。

②羚角钩藤汤和温胆汤加减。羚羊角粉冲、生地、钩藤后下、菊花、茯苓、白芍、赤芍、竹茹、川牛膝、川芎、丹皮、半夏、陈皮、栀子等。

中成药: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

(2)痰蒙清窍证

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涤痰汤加减。制半夏、制南星、陈皮、枳实、茯苓、人参、石菖蒲、竹茹、甘草、生姜等。

中成药:口服复方鲜竹沥液等。

(3)元气败脱证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推荐方药:急予参附汤加减频频服用等。

2.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

治法:清热平肝,潜阳息风。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后下、生石决明先煎、川牛膝、黄芩、山栀、夏枯草等。

中成药:天智颗粒等。

(2)风痰阻络证

治法:息风化痰通络。

推荐方药:①化痰通络方加减。法半夏、生白术、天麻、紫丹参、香附、酒大黄、胆南星等。

②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半夏、天麻、茯苓、橘红、丹参、当归、桃仁、红花、川芎等。

中成药:醒脑再造胶囊、桑勾调压丸等。

(3)痰热腑实证

治法:化痰通腑。

推荐方药:①星萎承气汤加减。生大黄后下、芒硝冲服、胆南星、瓜萎等。

②大承气汤加减。大黄后下、芒硝冲服、枳实、厚朴等。

中成药:脑安片、润肠通便丸等。

(4)阴虚风动证

治法:滋阴息风。

推荐方药:①育阴通络汤加减。生地黄、山萸肉、钩藤后下、天麻、丹参、白芍等。

②镇肝熄风汤加减。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代赭石先煎、龟板先煎、白芍、玄参、天冬9g、川牛膝、川楝子、茵陈、麦芽、川芎等。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等。

(5)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

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全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地龙等。

中成药:通心络胶囊等。

3、恢复期

(1)风火上扰证

治法:清热平肝,潜阳息风。

推荐方药:①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后下、生石决明先煎、川牛膝、黄芩、山栀、夏枯草等。

②羚角钩藤汤加减。羚羊角粉冲、生地、钩藤后下、菊花、茯苓、白芍、赤芍、竹茹、川牛膝、丹参等。

中成药:天智颗粒等。

(2)痰瘀阻络证

治法:息风化痰通络。

推荐方药:①化痰通络方加减。法半夏、生白术、天麻、紫丹参、香附、酒大黄、胆南星等。

②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半夏、天麻、茯苓、橘红、丹参、当归、桃仁、红花、川芎等。

华佗再造丸、脉通胶囊等。

(3)痰热腑实证

治法:化痰通腑。

推荐方药:①星萎承气汤加减。生大黄后下、芒硝冲服、胆南星、瓜萎等。

②大承气汤加减。大黄后下、芒硝冲服、枳实、厚朴等。

中成药:脑安片、牛黄清心丸等。

(4)阴虚风动证

治法:滋阴息风。

推荐方药:①育阴通络汤加减。生地黄、山萸肉、钩藤后下、天麻、丹参、白芍等。

②镇肝熄风汤加减。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代赭石先煎、龟板先煎、白芍、玄参、天冬9g、川牛膝、川楝子、茵陈、麦芽、川芎等。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等。

(5)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

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全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地龙等。

中成药:通心络胶囊等。

4.常见变证的治疗中风急性期重症患者出现顽固性呃逆、呕血等变证,需及时救治。

(1)呃逆

如呃声短促不连续,神昏烦躁,舌质红或红绛,苔黄燥或少苔,脉细数者,可用人参粳米汤加减(西洋参,粳米)以益气养阴,和胃降逆。

如呃声洪亮有力,口臭烦躁,甚至神昏谵语,便秘尿赤,腹胀,舌红苔黄燥起芒刺,脉滑数或弦滑而大者选用大承气汤加减。生大黄后下、芒硝粕、厚朴、枳实、沉香粉冲服以通腑泄热,和胃降逆。

如烦热症状减轻,但仍呃声频频,可予平逆止呃汤(经验方)治疗。炒刀豆、青皮、枳壳、旋覆花包、制半夏、枇杷叶、莱菔子鲜姜以和胃理气降逆。兼有气虚者,可加生晒参。

(2)呕血:出现呕血,神识迷蒙,面红目赤,烦躁不安,便干尿赤,舌质红苔薄黄,或少苔、无苔,脉弦数者,可予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先煎,生地、赤芍、丹皮以凉血止血,或选用大黄黄连泻心汤,还可用云南白药或三七粉、生大黄粉等鼻饲。如出现高热不退,可给予紫雪散以清热凉

血。

(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1.中脏腑

痰蒙清窍证:选用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

痰热内闭证:选用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

元气败脱证:选用参麦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等具有扶正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2.中经络

(1)可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如 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丹参酮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血栓通粉针、灯盏花素粉针、疏血通等可以选择使用。

【外治】

1、康复功能训练:康复功能训练应早期、正规、全程。由专业康复医师根据病情采取相应治疗计划。常用:(1)运动疗法(2)作业疗法(3)语言训练。

2、针灸治疗:治疗原则:按照经络理论,可根据不同分期、不同证候选择合理的穴位配伍和适宜的手法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针、腕踝针、眼针、腹针、梅花针、拔罐等。中经络病人3—5天病情稳定后配以针灸治疗包括头皮针、体针。以辨证取穴为原则,中风闭证一般取穴:人中、太冲、涌泉、内关、丰隆、足三里。中风脱证一般先用艾灸关元、神阙,刺气海、关元、足三里、百会,用补法。

3、中药塌渍:根据“外治之理即内治之因”以辨证论治为原则,给予相应药物熏蒸、塌渍患肢、以达气血流畅,络脉通达的目地。

4、耳针:利用耳穴治疗中风后遗症具有一定的疗效。以脑干、枕、额、皮质下、心、肝为主穴醒脑开窍、宁心安神。

5、穴位注射:选用维生素B1注射液 100mg、维生素B12注射液 0.5mg 注入相关穴位促进机体血液循环,扩张周围血管,改善外周血液分布,提高人体免疫力,并可改善脑部供血。

6、穴位贴敷:把红花、当归等药物研成细末,用醋、黄酒调成糊状,放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通过刺激穴位,从而激发经气,调动经脉的功能,以行气血、营阴阳。

7、中药灌肠:采用中药灌肠增加肠的蠕动,防止肠道内毒素吸收,活血清利、泄浊排毒,尤其适用于中风昏迷、危重症病人。

8、中药雾化吸入:采用中药制剂,以雾化设备将药物雾化后直接吸入呼吸道,使局部药物浓度增高,从而达到宣肺化痰之效。

9、恢复期病人适宜多法并用,既有内服药物,又可配以外治诸法,另外,还可配合高压氧仓等方法治疗。

三、出院标准

1、病人症状完全消失、生活自理。

2、病人症状明显好转,生活基本可以自理。

四、康复指导

本病致残率高,康复训练和功能锻炼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长期服药定期体检,积极干预中风危险因素,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和饮食有节、起居有时、可减少复发率。

五、疗效标准

1、痊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生活自理或基本自理。

2、明显好转:口舌歪斜,语言蹇涩较发病时明显减轻,肢体肌力较发病时提高Ⅱ级以上。

3、好转:症状好转,肢体肌力较发病时提高Ⅰ级左右,肌张力增加或减低、关节活动受限。

4、未愈:治疗后症状轻微改善或无改善,甚或加重。

六、难点分析

中风是中医四大难证之一,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其转归预后常发生在一瞬间。在对该病种中医治疗上患者的症状缓解,病情好转明显优于纯西医方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恢复期出现的患侧肢体肌张力明显升高或降低,极大的影响了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对此西医治疗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案。

针对上述难点问题,中医拟在内治口服中药滋养肝肾,活血通络等基础上,发挥中医特色配合中医针灸,推拿按摩,中药塌渍、耳针、穴位注射、穴位帖敷等各种外治方法,有效缓解患者肢体的肌张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七、住院天数

一般15天,特别严重者一个月。

八、住院费用

本病由于病情轻重,重者需5-6万元,轻者3500-5000千元。

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

市中医院脑病科 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2009版) 定义:眩晕是指头晕目眩、如坐舟车、不能站立并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疾病,其病因可分为外感六淫和伤。 一诊断 参照五版中医科教材,诊断依据:1 患者自觉头晕目眩,甚或天旋地转如坐舟中。2 检查可见患者站立不稳,不能平衡或见眼球震颤。 3 常伴有耳鸣、恶心、呕吐及听力下降等。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第二版)。 诊断依据: 1 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 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的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视物变形、复视等)、肢体麻木无力、猝倒、昏厥等。 3 有轻微脑干损害的体征,如角膜和(或)咽反射减退、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 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 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所致的眩晕。二中医治疗 证候分型、治法方药 (1)肝阳上亢: 症状:眩晕伴面红目赤,口苦易怒,重者肢麻震颤,眩晕欲仆,头痛,语言不利,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克、钩蘑10克、石决明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川牛膝10克、益母草10克、黄芩10克、山栀10克、杜仲10克、桑寄生12克、茯神12克。恶心呕吐者加半夏12克、皮6克以降逆止呕,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冲服)、夏枯草12g以清熄风阳。

骨伤科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1)年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女性稍多。 (2)病史:多有外伤史。 (3)症状:髋部疼痛,肿胀明显,大粗隆处压痛,典型外旋、短缩畸形,可触及骨擦音,功能障碍。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类型。 2.西医诊断:参照《实用骨科学》第三版(徐银坎、葛宝丰、胥少汀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 (1)多见于老年患者。患髋直接或间接暴力外伤史。 (2)外伤后引起髋部剧烈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 (3)患髋肿胀,局部皮下淤血,下肢外旋短缩畸形明显,大粗隆部压痛明显。 (4)拍摄x光片可明确骨折及分型。 (二)骨折分型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症候分类标准。 1.顺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内收,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顶点开始,斜向内下方行走,达小粗隆部。 2.反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外展,外旋略形,骨折线自大粗隆下方斜向内上方,达小粗隆的上方。 3.粗隆下型:骨折线经过大小粗隆的下方。 此外,尚有Evans分型,参照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实用骨科学》第三版中介绍的Evans分型系统进行分型。 I型:顺粗隆间骨折,无骨折移位,为稳定型骨折。 II型:骨折线至小粗隆上缘,该处骨皮质可压陷或否,骨折移位呈内翻畸形。 IIIA型:粗隆间骨折+小粗隆骨折,内翻畸形。 IIIB型:粗隆间骨折+大粗隆骨折,成为单独骨折块。 IV型:粗隆间骨折+大小粗隆骨折,亦可粉碎骨折。 V型:反粗隆骨折,即骨折线自小粗隆至大粗隆下。 二、治疗方案 (一)整复和固定

高血压病地精深中医诊疗方案设计

高血压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的畴。发病早期多见实证,病久往往转为虚证。 (一)辩证分型 辨证要点:.肝火上炎证多见于本病1级,阴阳两虚证主要见于3级,而阴虚阳亢证各期均可见到,以2级为多。区别阴虚与阳亢主次,予滋阴、潜阳,阴虚及阳者兼以助阳;分清风、火、痰、瘀之兼夹,予熄风、降火、化痰、祛瘀;审察脏腑肝、肾、心之病机,予柔肝、滋肾、养心;了解气血虚实顺逆,予理气降气,健脾益气,活血化瘀。 1.肝火上炎型 主证:头晕目眩,头痛耳鸣,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苦畏热,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有力。 治法:清泻肝火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5 黄芩15 栀子15 柴胡10 甘草5 生地黄20 当归12 车前子15 木通5 泽泻30 方用龙胆草、黄芩、栀子清泻肝火,柴胡、甘草疏肝清热调中,木通、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生地、当归滋阴养血。全方清肝泻火利湿,清中有养,泻中有补。若肝火扰动心神,失眠、烦躁者,加磁石,龙齿,珍珠母,琥珀,清肝热且安神。肝火化风,肝风动,肢体麻木,震颤,欲发中风者,加全蝎,蜈蚣,地龙,僵蚕,平肝熄风,清热止痉。 2.肝肾阴虚型 主证:头晕目眩,头痛耳鸣,烦躁易怒,五心烦热,盗汗,潮热,

口干喜凉饮,腰酸腿软,便干尿赤,舌红无苔,脉细无力。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杞菊地黄汤加龟板、夏枯草、珍珠母、白芍。 枸杞15 菊花15 熟地黄24 山萸肉12 山药12 泽泻30 丹皮10 茯苓15 龟板30 夏枯草15 珍珠母30 白芍15 方用熟地,山萸肉,山药滋阴补肾,茯苓,泽泻渗湿,丹皮清虚热, 枸杞,菊花,夏枯草清利头目,白芍敛阴,珍珠母、龟板滋阴潜阳。 3.肝风动型 主证:头晕目眩,四肢麻木,手颤足晃,步履沉重,甚则口眼歪 斜,舌强言骞,半身偏枯或牙关紧闭,鼻鼾昏睡,人事不醒,舌红苔 白或黄,脉弦或沉细。 治法:平肝息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化栽。 天麻10 钩藤15 石决明30 栀子15 黄芩15 牛膝20 桑寄生15 羚羊角粉3 丹皮12 茯苓15 天麻祛风潜阳,止头痛,眩晕,钩藤、羚羊角清热熄风降火,三药并 用平肝潜阳。石决明清肝镇肝潜阳。黄芩,栀子清肝泻火。牛膝,桑 寄生补益肝肾。茯苓安神。丹皮清血中之伏火。 4.肝气郁结型 主证:头晕目眩,心烦易怒,胸闷憋气,胸胁胀痛,喜叹息,吸 气,舌红苔微黄,脉弦涩。 治法:疏肝解郁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素馨花、珍珠母。 丹皮15 栀子15 柴胡10 白芍15 当归12 茯苓15 白术12 甘草5 素馨花10 珍珠

脑病科2018年中医护理方案优化总结(1)(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2018年脑病科上半年中医护理方案实施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一)中风(脑梗死急性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2018年上半年脑病科应用“中风(脑梗塞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住院患者98例,患者平均住院日20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与《诊疗方案》一致的病例数98例:痰蒙清窍12例,痰热内闭证8例,元气败脱证8例。风火上扰证12例,风痰阻络证14例,痰热腑实证13例,气虚血瘀证15例,阴虚风动证16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吞咽困难,咳痰/深呼吸训练、体位护理、腹式呼吸训练、口腔护理、情志护理、咳痰方法、腹部按摩、皮肤护理、辨证饮食指导、活动指导、排便指导等。 应用中医护理技术:中药熏洗、扶阳罐、耳穴埋豆、穴位贴敷、中药雾化和艾灸等。 (二)中风(脑梗死恢复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2018年上半年脑病科应用“中风(脑梗塞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住院患者200例,患者平均住院日12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与《诊疗方案》一致的病例数200例:风痰瘀阻证例48,气虚血瘀证110例,肝肾亏虚证42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咳痰/深呼吸训练、体位护理、腹式呼吸训练、口腔护理、情志护理、咳痰方法、腹部按摩、皮肤护理、辨证饮食指导、活动指导、排便指导等。 应用中医护理技术:中药熏洗、扶阳罐、耳穴埋豆、穴位贴敷、中药雾化和艾灸等。 (三)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13

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2018年上半年,我科收治眩晕病140例,所有患者都纳入“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实施对象,患者平均住院日13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肾气亏虚证46例,痰瘀互结证22例,肝火亢盛证23例,阴虚阳亢证49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监测血压、体位护理、活动指导、情志护理、口腔清洁、辨证饮食指导、防跌倒护理、肛周清洁、用药护理等。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中药熏洗、扶阳罐、耳穴埋豆、穴位贴敷、中药雾化和艾灸等。 (四)头痛(偏头痛)2018年上半年脑病科应用“头痛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住院患者28例,患者平均住院日12天。辨证分型统计如下:与《诊疗方案》一致的病例数28例:肝阳上亢证8例,痰浊内阻证6例,瘀血阻络证5例,气血两虚证5例,肝肾亏虚证4例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监测血压、体位护理、活动指导、情志护理、口腔清洁、辨证饮食指导、防跌倒护理、用药护理等。 应用中医护理技术:耳穴埋豆、穴位贴敷、中药雾化和艾灸等。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中医护理方案应用情况 1、科室开展中医护理方案病种情况

8 脑病科 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缺血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1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1)急性起病。 (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3)头颅CT或MRI显示出血灶。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因。 (二)证候诊断 1.痰热内闭证:神昏,半身不遂,鼻鼾痰鸣,项强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黄腻或干腻,脉弦滑数。 2.元气败脱证:神昏,肢体瘫软,目合口张,呼吸微弱,手撤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失禁,舌痿不伸,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沉微。 3.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2016年脑梗死的中医诊疗方案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 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2015年版) 定义:脑梗死又称缺血性中风,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相当于中医的中风病畴。 一、诊断 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分会制定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进行诊断。 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诊断。 二、中医治疗 (一)中医辨证施治 1、中经络(无意识障碍) (1)肝阳暴亢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2g,钩藤12g(后下),石决明15g(先煎),黄芩9g,栀子9g,川牛膝12g,杜仲9g,桑寄生9g,夜交藤9g,茯神9g。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冲服),夏枯草12g以淸熄风阳;如伴烦躁失眠,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等肝阴虚者加干地黄12g,麦冬12g,五味子12g,生龙骨20g,减栀子、黄芩。如偏瘫较重者可加木瓜12g,地龙12g,鸡血藤12g,桑枝12g等通经活络之品;如舌质暗红、脉涩等有血瘀证时减黄芩、栀子加丹参12g,桃仁9g,土元12g以活血化瘀;语言不利甚加菖蒲9g,郁金9g,远志9g开音利窍。 醒脑静注射液20-40ml加入0.9%的生理盐水250ml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2)风痰阻路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熄风化痰、活血通络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9g,天麻9g,白术9g,茯苓12g,皮9g,僵蚕9g,川芎12g,九香虫12g,干姜9g,红花12g,炙甘草6g)。如年老体衰者,

1-脑病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往往安静状态下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少部分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缺血性中风的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24h以上;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变; (5)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有责任缺血病灶。 (二)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三)证候诊断 1.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

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 (1)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3)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4)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中脏腑 (1)痰热内闭证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羚羊角汤加减。羚羊角粉冲、生石决明先煎、夏枯草、菊花、龟板先煎、生地、丹皮、白芍、天竺黄、胆南星等。或选用羚角钩藤汤和温胆汤加减。羚羊角粉冲、生地、钩藤后下、菊花、茯苓、白芍、赤芍、竹茹、川牛膝、川芎、丹皮、半夏、陈皮、栀子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痰蒙清窍证 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涤痰汤加减。制半夏、制南星、陈皮、枳实、茯苓、人参、石菖蒲、竹茹、甘草、生姜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3)元气败脱证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推荐方药:急予参附汤加减频频服用,方药为人参另煎兑服、附子先煎半小时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中经络 (1)风痰阻络证 治法:熄风化痰通络 ①推荐方药:化痰通络方加减。法半夏、生白术、天麻、紫丹参、香附、酒

骨伤科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1)明显外伤史。 (2)膝关节肿胀疼痛,功能受限,或皮下瘀斑。 (3)膝关节内侧压痛,侧副韧带分离试验阳性。完全断裂时膝关节不稳定。 (4)X线片示:外翻应力下摄片,内侧关节间隙增宽或轻度错位,或伸撕脱性骨折。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骨科学》第四版(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年)。 (1)膝部有明显的外翻位受伤史; (2)伤后膝内侧疼痛、肿胀、膝关节活动障碍; (3)膝内侧可有皮下瘀斑或皮肤青紫; (4)患者呈跛行步态; (5)韧带完全断裂者,膝外翻畸形,关节内缘可触及凹陷; (6)内侧副韧带分离试验阳性; (7)如合并半月板或交叉韧带损伤者,可出现关节内积血,麦氏征阳性;抽屉试验阳性等; (8)X片检查:在膝外翻应力下拍摄正位片,内侧关节间隙增宽或轻度错位,或撕脱性骨折。必要时行膝关节MRI检查。 (二)疾病分度 Ⅰ度损伤:膝内侧副韧带轻度损伤,膝关节无不稳定。 Ⅱ度损伤:膝内侧副韧带不完全损伤,膝关节伸直位时无不稳定,屈膝位时出现轻度不稳定。 Ⅲ度损伤:膝内侧副韧带完全损伤,分为ⅢA型和ⅢB型损伤; ⅢA型:膝内侧副韧带完全断裂但后内侧关节囊未损伤。伸直位稳定,屈膝位不稳定,slocum试验阴性;

ⅢB型:膝内侧副韧带完全断裂合并后内侧关节囊损伤,伸直位屈膝位均不稳定,slocum试验阳性。 (三)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伤后膝部疼痛,肿胀,皮下瘀斑,膝关节松弛,屈伸障碍。舌暗瘀斑,脉弦或涩。 2.筋脉失养证:伤后迁延,膝部肿胀未消,钝痛酸痛,喜揉喜按,肌肉萎缩,膝软无力,上下台阶有错落感。舌淡无苔,脉细。 二、治疗方法 (一)外治法 1.手法治疗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早期可用轻手法在膝关节内侧沿韧带走行方向理顺损伤的肌纤维,用捋顺法促进消肿。中后期,可在膝关节压痛点部位及其上下施以指揉法、摩法、擦法。再沿侧副韧带走行方向施以理筋手法,最后扶膝握踝伸屈膝关节,以解除粘连,帮助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2.外固定 韧带损伤较重者,将患膝置于15°~20°屈曲位,用长腿石膏或膝关节支具固定,固定时将小腿下段外侧垫一厚棉垫,使膝关节保持内翻位。4~6周后解除固定,练习膝关节屈伸活动,注意锻炼股四头肌。 3.外用膏药治疗 内侧韧带轻度损伤者可局部外敷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作用的膏药,外用膝关节支具或自粘性绷带稍内翻应力固定。一般可固定2~4周。 4.外用中药熏洗 损伤中后期膝关节持续隐痛,轻度肿胀为主,治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可用海桐皮汤加减熏洗患处。 推荐方药:海桐皮、透骨草、乳香、没药、当归、川椒、川芎、红花、威灵仙、防风、甘草、白芷等药物。 5.其他治法 (1)局部红外线、激光等物理治疗 (2)手术治疗:膝内侧副韧带完全断裂或伴有交叉韧带、半月板损伤,或伴有骨折者应早期手术治疗。修补韧带或摘除半月板,有骨折者一并固定。陈旧性内侧副韧带断裂影响功能者,可手术重建内侧副韧带,术后均采用石膏外固定6周。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血瘀气滞证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宣传栏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宣传栏 治疗高血压,中药和西药各有特点:西药降压作用快而明显,但伴随的头痛、眩晕、失眠、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等症状往往得不到改善;中药降压作用虽然慢一些,但是比较温和,不仅不良反应小,上述伴随症状也处理得好,可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高血压是西医的病名,中医里面没有这个名称,但自古对“高血压”的症状有很多的描述,如眩晕、头痛、肝风等。 中医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第一个是情志失调,尤其两种情绪很有影响:一个是怒,大怒可以伤肝,引起血压升高、头痛;另一个是忧,老年人若是为一些事不开心,会闷出病来。所以,老年人平时要保持心情愉悦。《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第二个病机是饮食不节。正确的做法是,禁食肥甘厚味。“肥”是指油腻的东西,甘是指甜的东西,特别是老年人要少吃。因为中医认为,肥者令人内热,热郁化火,甘者令人中满,难以消化。正常的物质代谢完全被打乱了,就会造成动脉硬化、血压升高。另外,少吃盐,少饮酒。 第三个病机是过度的劳或逸,这都会引起血压的改变。中医认为,劳力过多,耗伤元气,经脉有失所养。老年人尤其要避免劳神过度。劳神过度伤阴,阴一虚,肝阳上亢就来了。还有房劳不能过多。安逸过多也不行。中医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越是不动,气血越不流畅,导致脾胃功能异常,痰湿内生。 第四个病机是有家族史,高血压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中医说是先天禀赋不足。 不论是分析病因还是从治疗角度,中医认为,高血压主要和肾、肝、脾三个脏器密切相关。 肾主藏元阴、元阳,高血压患者主肾精不足,对头脑就不能营养了,故而眩晕。同时,“肾开窍于耳”,所以耳鸣、耳聋成为肾虚的一个症状。另一大症状就是腰膝酸软。患者多表现为舌质红,脉细。 肝不足可以表现为肝阳上亢、肝火上炎,也有肝肾阴虚。但高血压患者肝阳上亢、肝火上炎为多见,主要症状为头痛口苦、面红眼赤,舌苔黄,脉弦。 脾主运化,主人体代谢。患者肢体困倦,手脚无力就与脾虚有关,还可伴舌苔腻,脉滑。 中医辨证论治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论治,主要有几个证型。 肝阳上亢型这种证型在高血压里面是比较多的。病人脸红、火气大,是阳证,但其病根为阴虚。主要症状是眩晕、头痛、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口苦、肢体麻木,舌质红,苔黄,脉弦。治疗应以平肝潜阳为主。主方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克、钩藤(后下)15克、黄芩15克、白芍15克、牛膝10克、杜仲12克、桑寄生15克、生地15克、石决明(先煎)30克、夜交藤15克。方中天麻、钩藤平肝潜阳,黄芩清肝火,白芍柔肝,可以把人的脾气改善一些,牛膝、杜仲、石决明、桑寄生、夜交藤都是对高血压有好处的。汤药可加减运用,譬如眼睛干涩,加枸杞子、菊花,杞菊地黄丸就是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枸杞子、菊花;如果心慌、睡眠不好,可以加点酸枣仁、石菖蒲、远志等宁心安神养血的药。或可用成药天麻钩藤颗粒冲剂。[! empirenews.page ] 肝肾阴虚型此型以虚为主,表现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眼睛干涩、口咽干燥。因有内热,所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可以用方药:生地15克、女贞子12克、淮山药15克、旱莲草12克、玄参15克、菊花(后下)10克、枸杞子15克、丹皮10克、生牡蛎(先煎)20克、龟板(先煎)20克,加减运用。如果阴虚较重,内热也较重,主要表现为口干明显、大便秘结,喝水较多,加知母、黄柏;阴虚而致心火偏旺、心烦失眠者,加黄连、酸枣仁、夜交藤、石菖蒲、远志等都可以。或可用成药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等。 痰湿中阻型此型常见于偏胖、血糖偏高、血脂偏高的高血压病人。病人的表现也是头晕,但与前两者不同,是一种头被蒙起来的昏沉沉的感受,还有胸脘痞满,胸口好像有东西塞住,胃口不好,甚至恶心,浑身困倦。舌体比较胖,且有齿印,苔腻,脉弦滑。治疗既要平肝健脾,又要化痰去浊,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半夏10克、橘红10克、天麻10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甘草3克、钩藤(后下)15克,加减运用。半夏化痰祛湿,白术健脾祛湿。若胃口很不好,可以加些砂仁、厚朴、炒麦芽、鸡内金;

脑病科2018年中医护理方案优 化总结(1)

2018年脑病科上半年中医护理方案实施工作总结 1、 基本情况 (一)中风(脑梗死急性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 批“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2018年上半年脑病科应用“中风(脑梗塞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住院患者98例,患者平均住院日20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与《诊疗方案》一致的病例数98例:痰蒙清窍12例,痰热内闭证8例,元气败脱证8例。风火上扰证12例,风痰阻络证14例,痰热腑实证13例,气虚血瘀证15例,阴虚风动证16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吞咽困难,咳痰/深呼吸训练、体位护理、腹式呼吸训练、口腔护理、情志护理、咳痰方法、腹部按摩、皮肤护理、辨证饮食指导、活动指导、排便指导等。 应用中医护理技术:中药熏洗、扶阳罐、耳穴埋豆、穴位贴敷、中药雾化和艾灸等。 (二) 中风(脑梗死恢复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2018年上半年脑病科应 用“中风(脑梗塞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住院患者200例,患者平均住院日12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与《诊疗方案》一致的病例数200例:风痰瘀阻证例48,气虚血瘀证110例,肝肾亏虚证42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咳痰/深呼吸训练、体位护理、腹式呼吸训练、口腔护理、情志护理、咳痰方法、腹部按摩、皮肤护理、辨证饮食指导、活动指导、排便指导等。 应用中医护理技术:中药熏洗、扶阳罐、耳穴埋豆、穴位贴敷、中药雾化和艾灸等。 (三)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2018年上半年,我科收治眩晕病140例,所有患者都纳入“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实施对象,患者平均住院日13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肾气亏虚证46例,痰瘀互结证22例,肝火亢盛证23例,阴虚阳亢证49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监测血压、体位护理、活动指导、情志护理、口腔清洁、辨证饮食指导、防跌倒护理、肛周清洁、用药护理等。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中药熏洗、扶阳罐、耳穴埋豆、穴位贴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2015年9月)

中风病(脑梗死)诊疗方案(2015优化版) 定义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为主症的病症。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或言蹇语涩等症状。相当于脑梗塞、脑出血及其后遗症。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 言语謇涩或不语 偏身感觉异常 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 眩晕 瞳神变化 饮水发呛 目偏不瞬 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 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l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 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 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 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经络 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 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 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 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 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自或白腻,脉弦滑。

(完整word版)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沛县中医院骨伤科2016年 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骨伤科 二〇一六年一月修订

目录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1) 一、病名 (1) 二、诊断 (1) (一)疾病诊断 (1) (二)疾病分期 (2) (三)证候诊断 (2) 三、治疗方案 (2) (一)手法治疗 (2) (二)辩证使用中药和中成药 (3) (三)牵引疗法 (4) (四)针灸疗法 (4) (五)手术治疗 (4) (六)护理 (4)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5) 五、疗效评价 (5) (一)评价标准 (5) (二)评价方法 (5) 桡骨下段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7) 一、病名 (7) 二、诊断 (7) (一)疾病诊断 (7) (二)证候诊断 (7) (三)骨折分期与分型 (8) 三、治疗方案 (8) (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8) (二)手术治疗 (10) (三)药物治疗 (10) (四)康复治疗 (11) (五)护理 (11)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11) 五、疗效评价 (12) (一)评价标准 (12) (二)评价方法 (12)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腰痹病 TCD编码:BMY091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ICD-10编码:M51.202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4)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2)在L4、L5或L5、S1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3)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4)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 (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证候诊断 1.肾气亏虚证:腰脊瘦痛(外伤性除外)、胫痠膝软或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2.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治疗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的辨证论治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标本兼治,强调长期治疗时应以治本为主。 1.肾气亏虚证 治法:平补肾气,调和血脉 推荐方药:补肾和脉方加减 左归丸加减: 生黄芪、黄精、桑寄生、仙灵脾、炒杜仲、女贞子、怀牛膝、泽泻、当归、地龙等 中成药: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肾阴虚证)、右归丸(肾阳虚证)等。 2.痰瘀互结证 治法:祛痰化浊,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生半夏、苍术、白术、天麻、茯苓、陈皮、薏苡仁、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枳壳、地龙、郁金 中成药:绞股蓝总甙片、血塞通片、养血清脑颗粒等。 3.肝火亢盛证 治法:清肝泻火,疏肝凉肝。 推荐方药:调肝降压方加减。 柴胡、香附、佛手、夏枯草、炒栀子、黄芩、丹皮、菊花、双钩藤后下等

脑病科常见病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 江油市中医医院 脑病科常见病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二〇一一年度 二〇一一年一月

目录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3) 一、病名 (3) 二、诊断 (3) 三、中医治疗 (4) (一)辨证施治 (4) (二)特色疗法 (4) 四、疗效评估及评价: (9) 五、中医治疗难点及应对措施 (9) (一)难点分析: (9) (二)应对措施:.............................................. (10)

中风病(脑梗死) 一、病名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 CI)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相当于中医中风病范围。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

脑病科中医优势病种脑梗死诊疗方案

脑病科中医优势病种脑梗死诊疗方案 一、概述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指脑部供血中断又无充分的侧支循环代偿供血而导致的脑组织缺血和缺氧性坏死,进而产生的神经系统症状群,不包括全脑性缺血缺氧性坏死,如窒息、心跳和呼吸暂停引起的全脑病损。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属于中医学“中风”“暴厥”“薄厥”“偏枯”“卒中”“半身不遂”“缺血中风”等范畴。中医病名:中风病;西医病名:脑梗死。 二、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可根据:①急性起病;②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少数为会神经全面功能缺损;③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溶栓可参照适应证选择患者);④脑CT或MRI 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⑤脑CT或MRI示有梗死病灶。 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病因分型有助于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和选择二级预防措施。当前国际广泛使用TOAST病因分型,将缺血性脑卒中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以及其他明确病因型和不明原因型五型。 【中医辨证分型】 中风的病因主要为风、火,痰,虚、气、瘀六端,此六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脉瘀阻,脑失其用,而发中风。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实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虚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但其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 1.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 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黯,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 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 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黯,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 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 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个 (3)痰热腑实证 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咳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

骨伤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沛县中医院骨伤科2016年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骨伤科 二〇一六年一月修订

目录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1) 一、病名 (1) 二、诊断 (1) (一)疾病诊断 (1) (二)疾病分期 (2) (三)证候诊断 (2) 三、治疗方案 (2) (一)手法治疗 (2) (二)辩证使用中药和中成药 (3) (三)牵引疗法 (4) (四)针灸疗法 (4) (五)手术治疗 (4) (六)护理 (4)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5) 五、疗效评价 (5) (一)评价标准 (5) (二)评价方法 (5) 桡骨下段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8) 一、病名 (8) 二、诊断 (8) (一)疾病诊断 (8) (二)证候诊断 (8) (三)骨折分期与分型 (9) 三、治疗方案 (9) (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9) (二)手术治疗 (11) (三)药物治疗 (11) (四)康复治疗 (12) (五)护理 (12) 四、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12) 五、疗效评价 (13) (一)评价标准 (13) (二)评价方法 (13)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腰痹病TCD编码:BMY091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编码:M51.202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4)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5)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2)在L4、L5或L5、S1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3)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4)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 中医认为,高血压发病的原因,主要是伤肾、郁怒伤肝造成的肝肾阴阳亏损,所以治疗疾病的同时,患者还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一个好心情。 标本兼治是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基本原则,治疗方法可分为治标、治本两大类;另外,中医讲究辨证,在标本兼治的原则基础上,根据每个不同患者实际情况,辨证用药。 一、标本兼治法则 (一)治“标”法则 治标法则针对高血压病的表象,缓解高血压病的症状,一般用于高血压病早期的治疗,也可贯通于该病的各个阶段。可以单独应用,但常与治本法则联用。治标法则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平肝潜阳法:平熄肝阳,缓解高血压病交感神经亢奋的症候群,用于肝阳上亢型。常用的方剂有天麻钩藤饮、龙胆泻肝汤等。 祛痰化湿法:平肝化痰,和胃化湿。适用于痰湿阻络型,尤其是偏于肥胖者,常用方剂有半夏白术天麻汤。 宁心安神法:此法以宁心安神为主,必要时可佐以重镇安神之晶。适用于高血压病早期患者,在其他

症型中出现心悸不宁等兴奋之症时亦可选用。常用方剂有天王补心丹、知柏地黄丸、朱砂安神丸等。 活血化瘀法:扩张血管,改善血液黏滞度,改善血小板功能,类同于高血压病应用钙通道阻滞剂等扩张血管药物的作用。适用于高血压病血瘀症。常用方剂以血府逐瘀汤为代表,可加用丹参、泽兰等活血化瘀之品。 (二)治“本”法则 主要是调治阴阳,使之平衡。 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肝肾阴亏而致肝阳上亢型,以阴虚为主的高血压病,多见于高血压病中晚期。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一贯煎等。 阴阳两补法:主治阴阳两虚,适用于长期高血压病者,多为高血压病晚期,常用方剂为大补元煎、济生肾气丸等。 调摄冲任法:适用于更年期妇女,常用方剂为二仙汤。 二、具体中医辨证治疗与药用方法 风火上扰型: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脉浮弦。 药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5克,钩藤20克,

6-脑病科--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国家重点专科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协作组制定的“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作为诊断标准(2010年)。 (1)神识呆滞,表情淡漠。 (2)足废不能用,行走不稳。 (3)小便淋漓不尽,甚至便溺不知。 (4)慢性或亚急性起病,多有明确病因如有蛛网膜下腔出血、颅脑外伤、脑蛛网膜炎或脑膜炎等。 2.西医诊断标准 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诊断标准:参照2013年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制定《中国脑积水规范化治疗专家共识》。 继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诊断标准:根据原发病的不同,参照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诊断标准。 (1)起病年龄≥60岁,缓慢起病并逐渐加重,有时症状可波动性加重或缓解 (2)临床表现: ①步态障碍,发生率为94.2~100%。典型的三联征为步幅小、抬腿困难和步距宽,走路缓慢且不稳,有时会跌倒,尤其在起身站起或转向时更明显。引流一定量的脑脊液后,步态改善的特征性表现为步幅的增大及转向时所需步数的减少,其他方面则无明显改善。 ②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69~98%。轻度患者可有额叶相关功能如注意力、思维反应速度、语言流利程度、执行能力和记忆力的障碍。在记忆障碍方面,回忆记忆障碍要比识别记忆障碍相对严重。重度患者可表现为全部认知功能的障碍。少数者也可有行动笨拙及书写困难的表现。分流术后言语记忆和思维反应速度障碍的改善较明显。 ③排尿功能障碍,发生率为54.0~76.7%。患者膀胱内压力测定时,显示膀胱机能亢进。 ④其他临床表现包括也可见上肢运动功能减退,表现为抓物上抬时因指尖抓力的减退而导致抓起动作缓慢。CSF引流测试可使上举动作得到改善。 ⑤其他神经系统表现有运动迟缓、运动技能减退、过伸强直、眉心反射、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