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格斯玻色子的问题
希格斯波色子

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吴咏时什么是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玻色子是物理学标准模型当中最后一个待发现的粒子。
7月4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 ERN)的科学家宣布,在寻找希格斯玻色子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个新粒子,与希格斯玻色子有吻合之处。
一般认为,大约要到今年年底,才有可能确认它是否真是希格斯玻色子。
标准模型是我们当前人类对自然界的一个基本物理理论。
它告诉我们自然界4种力中的3个电磁力、强力和弱力是如何发挥和实现作用的。
标准模型的理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杨振宁-米尔斯规范场理论”(Yang-Mills Gauge Theory),在强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中,杨-米理论是发挥作用的,但在弱相互作用中,杨振宁-米尔斯规范场理论要发挥作用还需要希格斯玻色子的配合。
理论上,希格斯玻色子将为杨-米理论中传递弱相互作用的粒子赋予质量,使得弱力成为短程力,符合实验的结果。
这种质量赋予是怎样进行的呢?真空中希格斯玻色子的场可以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状态,理论上叫做凝聚态,打个比方就像稀糖浆或者蜜糖这样的状态。
当别的粒子经过这个“稀糖”时,也就是经过希格斯玻色子场的这个凝聚态时,就获得了质量。
(实际上,每种玻色子总和一定的场相对应。
)总而言之,希格斯玻色子本身有3个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一是它是标准模型中的最后一个待发现的粒子;二是它给杨振宁-米尔斯规范场理论中传递弱相互作用的粒子赋予了质量;此外呢,实际上,希格斯玻色子给几乎所有的基本粒子以质量,除了传递电磁相互作用的光子和传递强相互作用的胶子。
发现希格斯玻色子的重要学术与现实意义迄今为止,物理学的标准模型的分成两个部分,一个就是杨振宁-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另一个就是与希格斯玻色子有关的对称性破缺的理论。
杨振宁-米尔斯理论在理论上是相当完美的,它能给我们很多确定的预言,而且很多都被相当精密的实验所证实。
与之相比,希格斯玻色子相关的理论虽然在定性上非常重要,但是在定量上还很不完善,很不成熟。
基本粒子的发现与研究进展

基本粒子的发现与研究进展从我们生活的日常世界到微观世界的奇妙,科学家们通过探索和研究揭开了一个令人惊叹和深奥的秘密:基本粒子。
基本粒子是构成宇宙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探索其性质和相互作用对于我们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基本粒子的发现历程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
1911年,波尔模型提出了原子的角动量量子化概念,开创了微观粒子物理学的先河。
其后,科学家们开始探索更小的基本粒子。
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查德威克通过进行眩光实验,发现了带负电荷的基本粒子——电子。
这一发现奠定了基本粒子研究的基础。
随着实验技术和理论的不断进步,科学家们开始追逐更加微小的粒子。
1956年,美国物理学家周培源和根珊斯基在贝鲁特宇宙线实验中发现了中微子,这是一种电中性的基本粒子,几乎没有质量。
这一发现引发了科学界对基本粒子的更深入研究。
20世纪60年代,随着粒子加速器的发展,人们开始发现更多的基本粒子。
1964年,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提出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理论,这是授予其他基本粒子质量的粒子。
然而,希格斯玻色子的寻找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
直到201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在瑞士日内瓦成功探测到希格斯玻色子,这一发现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突破之一。
这个重要发现填补了基本粒子理论的最后一块拼图,并为探索更深层次的物理学奠定了基础。
除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科学家们还通过LHC等高能实验揭示了更多基本粒子的性质和相互作用。
粒子物理学家发现了6种类型的夸克和6种类型的轻子,它们组成了物质的基本建筑块。
此外,科学家还发现了各种玻色子,如光子、W和Z玻色子,它们介导了基本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基本粒子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实验观测,理论物理学家也为此提供了许多重要的贡献。
量子场论是描述基本粒子的理论框架,它将粒子描述为场的激发,并通过场的传播和相互作用来解释粒子的行为。
粒子物理学中发现的新粒子和现象

粒子物理学中发现的新粒子和现象粒子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组成和相互作用的科学领域。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科学家们通过高能粒子加速器和探测器的发展,不断发现新粒子和现象,为我们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奥秘。
本文将重点介绍粒子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新粒子和现象。
1. 强子色荷局域对称性(QCD局域对称性破缺)强子色荷局域对称性是描述强子相互作用的理论。
然而,科学家们发现,在高能量下,强子的色荷并不是自由的,而是处于束缚态。
这意味着在低能量下,强子色荷局域对称性被破坏了。
2. 发现轻子(例如电子、中微子)的三种代在粒子物理学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轻子(例如电子、中微子)存在三种代。
每个代里都有一个带有相同电荷量的粒子,但质量和其他性质略有不同。
轻子的三种代启发了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基本粒子的代对称性和质量生成机制。
3. 发现强子(例如质子、中子)的组成粒子在粒子物理学中,强子是由夸克(u、d、s)和胶子组成的。
然而,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发现,强子内部可能存在更小的组成粒子,称为夸克。
这一发现推动了强子结构的研究,揭示了强子内部的复杂性。
4. 发现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玻色子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家们通过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实验在2012年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
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验证了粒子质量的生成机制,并为粒子物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5. 引力子的缺失在标准模型中,并没有引力粒子(引力子)的描述。
尽管引力是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力量,但粒子物理学领域尚未找到引力粒子的证据。
这一现象已经激发了科学家们的进一步研究,试图将引力纳入到标准模型中,并解释引力的本质。
6. 发现暗物质和暗能量粒子物理学的研究还揭示了宇宙中存在着大量的暗物质和暗能量。
暗物质是一种无法直接观测的物质,通过引力影响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
暗能量是一种未知的能量形式,被认为是导致宇宙膨胀加速的原因。
总之,在粒子物理学的研究中,科学家们不断发现新的粒子和现象,丰富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希格斯玻色子概述

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玻色子(或称希格斯粒子、希格斯子Higgs boson)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预言的一种自旋为零的玻色子,至今尚未在实验中观察到。
它也是标准模型中最后一种未被发现的粒子。
物理学家希格斯提出了希格斯机制。
在此机制中,希格斯场引起自发对称性破缺,并将质量赋予规范传播子和费米子。
希格斯粒子是希格斯场的场量子化激发,它通过自相互作用而获得质量。
2012年7月2日,美国能源部下属的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宣布,该实验室最新数据接近证明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
标准模型给出了自然界四种相互作用中的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统一描述,但是在能量低于一定条件后,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将呈现为不同的相互作用,这被称为电弱相互作用的对称性自发破缺。
希格斯粒子就是在标准模型解释电弱对称性自发破缺的机制时引入的。
研究背景英国物理学家希格斯(P.W.Higgs)提出了希格斯机制。
在此机制中,希格斯场引起电弱相互作用的对称性自发破缺,并将质量赋予规范玻色子和费米子。
希格斯粒子是希格斯场的场量子化激发,它通过自相互作用而获得质量。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简称LHC)将有机会发现希格斯粒子。
上帝粒子--希格斯粒子希格斯玻色子被认为是物质的质量之源,―上帝粒子‖是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莱德曼对希格斯玻色子的别称。
这种粒子是物理学家们从理论上假定存在的一种基本粒子,目前已成为整个粒子物理学界研究的中心,莱德曼更形象地将其称为―指挥着宇宙交响曲的粒子‖。
自1899年汤姆逊爵士发现电子开始,直至如今,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人类一直孜孜不倦的探索着微观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世界的奥秘。
1995年3月2日,美国费米实验室向全世界宣布他们发现了顶夸克时,一套称之为标准模型的粒子物理学模型所预言的62个基本粒子中的61个都已经得到了实验数据的支持与验证,看上去标准模型马上就要获得决定性的胜利,对物质微观结构的探索已经到达了它的尾声,似乎人类也马上就要听到这一跌宕起伏的,充满了高潮与华彩的探索乐章的终曲,但是仍然有一个粒子,游离在这座辉煌的大厦之外,仿佛一个幽灵,这就是希格斯粒子,而且就是这个粒子可能会击垮整座大厦。
发现“上帝粒子”

发现“上帝粒子”作者:云凡来源:《百科知识》2012年第16期今年7月4日,位于日内瓦的欧洲原子核能中心向全世界宣布,找到一种新亚原子粒子,这种粒子与之前预言构成质量的“上帝粒子”即希格斯玻色子特征一致。
对于物理学家来说,这次发现就像“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上帝粒子”为什么是质量之源?物质有质量,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问题是,物质为什么有质量?这个问题牵扯到粒子物理学。
科学家认为,自然界中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划分为4种力: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在爱因斯坦相对论解决了引力问题后,人们开始尝试建立统一的模型,以期解释通过后3种力相互作用的所有粒子。
为此,科学家建立起被称为“标准模型”的粒子物理学理论,该理论把基本粒子分成3大类:夸克、轻子和玻色子。
但这个标准模型有个缺陷:无法解释物质质量来源等问题。
为了修补这一理论的缺陷,1964年,英国爱丁堡大学物理学家希格斯提出“希格斯场”的存在,并进而预言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
希格斯理论提出,在宇宙诞生的最初,并没有希格斯玻色子(也称希格斯粒子)的存在,其他的各种基本粒子都如光子一般,以光速横冲直撞。
宇宙诞生十几秒后,希格斯粒子诞生,形成了“希格斯场”。
除了光子,其他的基本粒子与希格斯粒子发生碰撞后,就如同轻巧的棉花吸饱了水分一般,获得了质量,而速度就慢下来了。
慢下来的基本粒子“夸克”在强相互作用下,抱团组成了质子、中子等粒子,质子和中子又组成了原子核,原子核与电子在电磁力作用下又形成了原子,原子构成分子,由此形成了我们所见到的大千世界。
如果没有希格斯粒子,其他的基本粒子就会仍然以光速运行,不能聚合在一起,我们的宇宙将仍然是一锅沸腾的基本粒子汤,根本不能组成物质,生命也无从谈起。
所以,希格斯玻色子又被称为“上帝粒子”。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叫人匪夷所思的模型,它的更神奇之处在于,基于这个理论的很多预言居然被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的实验证实了。
1995年3月2日,美国费米实验室向全世界宣布他们发现了顶夸克时,“标准模型”所预言的62个基本粒子中的61个都已经得到了实验数据的支持与验证,看上去“标准模型”马上就要获得决定性的胜利,但是仍然有一个粒子,游离在这座辉煌的大厦之外,仿佛一个幽灵,这就是希格斯粒子。
西格斯粒子

西格斯粒子一、什么是西格斯粒子?西格斯粒子(Higgs boson),又称希格斯玻色子,是一种基本粒子,由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等人在1964年提出。
它是标准模型中的最后一个未被实验观测到的粒子,也是标准模型中解释质量来源的核心部分。
二、西格斯粒子的重要性1.解释质量来源:根据标准模型,物质的质量来自于与之相互作用的希格斯场。
通过与希格斯场相互作用,其他基本粒子获得了质量。
因此,西格斯粒子对我们理解物质的起源和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2.验证标准模型:标准模型是描述基本粒子和其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
西格斯粒子的发现验证了标准模型中关于希格斯场和质量生成机制的预言,进一步巩固了这个理论框架在物理学中的地位。
3.探索新物理:除了验证标准模型外,西格斯粒子还可能为揭示更深层次的物理学提供线索。
通过研究西格斯粒子的性质和相互作用,科学家可以进一步探索超出标准模型范围的新物理现象。
三、西格斯粒子的发现1.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为了寻找西格斯粒子,科学家在瑞士日内瓦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大型强子对撞机。
LHC能够以接近光速将质子加速到高能状态,并使它们在加速器环中相互碰撞。
2.ATLAS和CMS实验:LHC上有两个主要实验,分别是ATLAS实验和CMS实验。
这两个实验利用巨大的探测器来记录碰撞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粒子。
科学家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寻找与西格斯粒子相关的特征。
3.2012年发现:在2012年7月4日,ATLAS和CMS实验宣布,在之前进行的实验证明中发现了一种新粒子,其质量约为125 GeV/c²,符合希格斯玻色子(即西格斯粒子)的预期。
四、西格斯粒子的性质和特征1.质量:西格斯粒子的质量约为125 GeV/c²,相对较轻。
2.自旋:西格斯粒子的自旋为0,这意味着它是一种玻色子。
3.衰变模式:西格斯粒子可以通过不同的衰变模式来分解为其他粒子。
常见的衰变模式包括衰变成两个光子、四个轻子(例如电子、μ子等)或两个强子(例如夸克)等。
上帝粒子

一对研究“希格斯玻色子”(又称“上帝粒子”)多年的伙伴8日获得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在理论中预言的粒子去年被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证实存在。
他们分别是比利时科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特和英国科学家彼得·希格斯。
希格斯玻色子最早是在1964年由英国物理学家皮特•希格斯和同事们提出的。
关于上帝粒子你可能不知道的事1、上帝粒子从哪里来?物理学家普遍认为,上帝粒子来源于宇宙大爆炸。
事实上,宇宙大爆炸被认为是包括上帝粒子在内的一系列基本粒子的最初起源。
2、上帝粒子如何使其他粒子产生质量?上帝粒子会形成遍布宇宙空间的希格斯场,一些粒子在希格斯场中运动,就像在糖浆中穿行,因受到阻力而变得凝滞,粒子由此获得质量。
不同粒子受到的“阻力”不同,其所获得的质量也有差异。
3、为什么说没有上帝粒子,就没有生命,没有人类?如果没有上帝粒子,宇宙中的所有粒子都将以光速运动。
这么快的速度运行,粒子将无法结合到一起,就不会产生原子、分子、DNA、蛋白质,也就不会有生命,不会有人类,不会有其他任何物质,宇宙将会是一片虚无。
4、科学家可能在十几年前就捕捉到上帝粒子了?2000年,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当时的旗舰加速器——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打算结束运行,结果发现了一个迹象,看起来就像上帝粒子,拥有大约115 GeV的质量。
科学家说服管理层,让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超期运行了6个星期,在超期服役期间,更多看起来像是上帝粒子的事件出现了。
科学家又要求再次延长运行时间,但是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必须拆除,给更强大的对撞机(LHC)腾位置。
2011年,LHC宣布了最新的结果,暗示上帝粒子如果存在的话,它的质量介于115-130 GeV之间,这说明科学家可能在十几年前就捕捉到上帝粒子了。
5、寻找上帝粒子过程中科学家有没有动摇过?2008年8月,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开始运行新的大型质子对撞机。
这架大型质子对撞机造价约为80亿美元。
计划实施时,将有来自34个国家近2000名科学家参加。
粒子物理十大未解之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物质具有质量或能量的希格斯玻(波)色子并不存在
2010年3月31日看到建于瑞士和法国交界地区地下100米深处、总长大约27公里的环形隧道内的大型强子对撞机30日启动总能量高达7万亿电子伏特的质子流对撞,成功刷新了质子流对撞最高能级纪录,首次达到设计目的的报道。
报道说,对撞机旨在借助总能量达7万亿电子伏特的质子流对撞模拟宇宙大爆炸后最初状态,以便对宇宙起源和各种基本粒子特性展开深入研究,包括“寻找”希格斯波色子以及研究暗物质与暗能量。
按照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预言,希格斯波色子是物理学家从理论上推断出的一种基本粒子,是物质的能量之源。
研究人员希望借助对撞试验发现希格斯波色子的“真面目”,证实这种粒子的存在。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科学家德斯皮奥那?哈齐弗蒂亚杜说,希格斯波色子将为探寻生命起源提供线索。
在以往的报道中,不少人说希格斯玻色子是“使物质具有质量的粒子”,是物质粒子结构中“失落的一环”,是“上帝的粒子”。
不知这次报道的希格斯波色子是“物质的‘能量之源’”,与以往报道是否有所不同,或者两者指的都是理论推导出的同一种物质粒子?如果是同一种粒子,本人可就此发表一点看法。
不管现在的科学家是怎么想的,本人认为,能够“使物质具有质量的粒子”,或“物质的能量之源”,“上帝的粒子”,即所谓的希格斯玻(波)色子,宇宙中根本就不存在。
导出这种粒子存在的理论本身就存在着自然科学幼稚病。
爱因斯坦相对论包括了自然辩证法,讲的就是物质的相对性,并由此导出了相对质能公式E=mC^2。
本人在10年前提出了绝对质能体系与相对质能体系同时存在的理论。
说的是宇宙中不仅存在相对性物质,还存在绝对性物质。
相对性物质就是人们常说的可视、可触、可感受的物质,绝对性物质就是指一般情况下人们不可感受的基础性物质,也就是所谓的“暗物质”。
暗物质实际上是宇宙物质的主体。
根据相对质能体系的基础数据,相对质量比相对能量等于二比一的比值和绝对质能单位磁单极子(N=S=0.5Mev=0.5mˇe)一定存在的基本思路,构设出一种光子悖∟S),三种中微子恚∟N、SS、NS)和四种电子e(NNS、SSN、NNN、SSS)的基本结构,并以电子为基本单位构设出与传统的夸克模型相一致的质子和中子的三棱柱体形的电子团结构模型,研究了绝对质能体系与相对质能体系的关系。
根据如上构设和绝对质能理论以及相对质能体系的相对辨证关系,就一定能够说明席格斯玻(波)色子并不存在,而所谓的“暗物质”则无处不在。
一、绝对质能体系与相对质能体系的差别
在相对质能体系中,E=mC^2,电子e的质量me=1mˇe,能量Ee=0.5Mev ,二者比例为2:1。
n与p的质量与能量比同样为2:1。
因此,电子e是相对质能体系中最小、最轻、最简
单的三元三维三极基本粒子,但它已具备了所有宏观物质的所有相对质能属性,三个磁单极子结构的构设完全符合相对质能体系相对质量与相对能量之比为2:1的要求。
在电子e中,构成相对能量的部分为贝壳里的未配对的一元一维一极点状珠形的磁单极子,
构成相对质量的部分为已经配对的一对磁单极子形成的贝壳形的怼M獠颗涠缘拇诺ゼ
有纬傻闹形⒆禹具有绝对静止属性,内部未配对的珠形磁单极子N或S具有绝对运动属性。
具有绝对运动属性的磁单极子在具有绝对静止属性的中微子砟诓坎欢显硕 秸叩南嗷プ饔茫 拐 龅缱恿W哟τ谙喽灾誓茏刺 <凑 隽W蛹缺硐窒喽灾柿坑直硐窒
喽阅芰浚 缺硐窒喽栽硕 直硐窒喽跃仓梗 缺硐至W有杂直硐植ǘ 浴R虼丝梢运担
谙喽灾誓芴逑抵校 仓沟奈镏使钩上喽灾柿浚 硕 奈镏使钩上喽阅芰俊U庖唤崧
劭梢猿莆 喽灾誓芏ɡ怼T诰 灾誓芴逑抵校琫由三个磁单极子构成,其绝对质量为3MˇG,或 1.5mˇe,其中有0.5mˇe为隐含质量;电子的相对能量只有0.5Mev,而绝对能量为
3EˇG或1.5Mev。
因此,相对质能体系的建立只发现了物质三分之一的绝对能量,也就
是最简单的三元三维三极粒子e所表现的0.5Mev相对能量;还有三分之二的物质能量需
要绝对质能体系来说明与开发。
假如电子e的三极燃烧的能量都开发出来,那才是真正
的电子炉。
根据“静止的物质构成相对质量,运动的物质构成相对能量”这一相对质能定理,中微子砗凸庾鱼完全有资格具有相对质量,其相对质量完全可以定义为1mˇe,与
绝对质量相同,只是因为不含相对能量,相对质量的资格被相对质能体系的规则失效给抹杀了。
因而在相对质能体系中碛脬的相对质量只能定义为O。
二、绝对质能的计算方法及绝对质能与相对质能的关系
在绝对质能体系中,任何粒子都是绝对质能的统一体,绝对质量就等于绝对能量,或者说质量就等于能量。
这一结论可称为绝对质能定理。
绝对质量与绝对能量的计算采用绝对质能单位EˇG和MˇG,也可采用相对质能单位Mev和mˇe。
在绝对质能体系中,粒子的质量与能量完全处于对等地位,每一个磁单极子N或S都是绝对质能的统一体,绝对质量(MˇG)就等于绝对能量(Eˇ绝对),用公式表示,即
Eˇ绝对=K?MˇG (MˇG=1,2,3,......,G=N或S)
这一公式是以一元一维一极粒子为依据的,可称为绝对质能关系式,它不仅适用于电子e,也适用于n、p等其它粒子。
K为转换系数,K=1EˇG/MˇG=0.5Mev/MˇG。
这个K值
可称为质能量子化常数,也可称为绝对质能常数。
如果采用相对质能单位,上述公式可写成:
Eˇ绝对=0.5MˇG ( MˇG=1 , 2 , 3...... )
在相对质能体系中,对于三元三维三极粒子,绝对质量MˇG与相对能量E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E=0.5/3?MˇG=1/6?MˇG ( MˇG=3 , 6 , 9...... )
绝对能量E绝对与相对能量E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Eˇ绝对=3E
相对质量m与绝对质量MˇG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MˇG=1.5m
由绝对能量 E绝对与相对能量E之间的关系式E绝对=3E可导出绝对能量与相对质量m之间的关系为:
Eˇ绝对=3E=3mC?2
这一关系式完全是以三元三维三极粒子结构为依据的,因而它们适于所有三元三维三极粒子。
这一关系式可称为绝对相对质能互换公式,它从根本上道出了绝对质能体系与相对质能体系之间的关系奥妙,原来宏观物质的绝对能量不是mC?2,而是3mC?2。
相对能量只有绝对能量的三分之一。
这实质上是自然物质与人类开的一个小小的玩笑,似乎有意不让人们认识它,以致假象蒙骗了许多正直的人们,使其长期以来都在迷雾中摸索。
按照相对质能体系的规则,没有质量就不能视其为有内禀能量,如有质量,必有能量。
由于相对质能体系是建立在三元三维三极粒子的相对质能属性之上的理论,不是建立在一元一维一极粒子的绝对质能属性之上的理论,计算质量与能量时往往不计算隐含质量与隐含能量,因而造成二元二维二极粒子质量与能量的缺失,造成了自我规则的失效,以致导致了宇宙有奇点的不合理结论。
在绝对质能体系中,物质的质量不能为零。
在相对质能体系中,物质的质量也不应该出现零。
无论什么物质都是质量与能量的统一体。
只有物质转化为连续的能量,才能离开具体的物质。
但连续能量也是靠物质传递与携带的。
宇宙间的电磁辐射,热辐射等都是连续能量。
它们都是依靠恪㈨、e等粒子传递的。
绝对质能体系的建立,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宇宙暗物质问题,也为解决物质粒子的终极结构问题铺平了道路,又明确地阐释了相对质能体系失效的原因。
绝对质能体系的建立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有力的事实证据,预言了宇宙间只有一种光子、三种中微子、四种电子等,除了四种电子的存在还需要近一步加以证实之外,其余结果均与试验结果一致,说明这一理论是非常成功的。
绝对质能体系的建立,不仅将绝对质能体系中的光子、中微子和相对质能体系中的电子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通过电子e这座桥梁,将绝对质能体系的光子、中微子与相对质能体系的宏观物质联系在一起,说明了一切宏观物质,都是由绝对质能体系的最微观
基本粒子磁单极子、中微子、光子和相对质能体系最微观的电子构成的。
而磁单极子、光子、中微子本身就是绝对质能的统一体,具有绝对质量和绝对能量,它们充斥着整个宇宙,其绝对质量和绝对能量即使用由它们构成的宏观物质的质量和能量来衡量,也肯定是无比巨大的。
这就是人们冥思苦想所要搜寻的所谓的“暗物质”。
同时,证明了在自然界中,除了绝对质能的统一体之外,人们想象的单独的能够使所有微观物质和宏观物质具有质量或能量的所谓“上帝的粒子”,即希格斯玻(波)色子并不存在,导致“上帝的粒子”、物质结构“失落的一环”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早年的科学家们还没有从自然哲学的理论高度去充分认识物质的根本属性—绝对质能属性与相对质能属性—只有在相对
质能体系中,物质粒子一部分表现绝对静止属性,一部分表现绝对运动属性,才能使物质的整个粒子表现出相对质量与相对能量,才能用直接的试验的方法检测到物质粒子的相对质量与相对能量,而绝对质量与绝对能量的只能用间接的实验检测方法进行检测。
上述观点在我的博客中有明确的表述,这里只是进行了相对集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