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论与突现论之争
因果排他性问题研究

因果排他性问题研究作者:石东浩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05期摘 ; ;要:因果排他性问题,是精神因果的一个重要论题。
它因为涉及个体的行为责任,故在心灵哲学界得到广泛讨论。
非还原物理主义,否认精神属性可以还原为物理属性,但面临因果排他性问题的威胁。
Menzies和Dretske,分别通过构建出兼容的因果模型和分析随附性概念,试图为精神属性的因果作用辩护。
但是,由于主体视角及反事实依赖因果概念的不足,他们混淆了因果关系与因果解释关系。
实体而不是属性,是因果作用的载体。
属性,只有因果解释的相关性。
关键词:物理主义 ; ;因果关系 ; ;属性 ; ;反事实依赖 ; ;因果解释当代心灵哲学的讨论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對于灵魂(soul)概念的阐释。
亚里士多德提出生命是对象有无灵魂的界限,生命的表现在于思想、感知、运动。
同时,他提出由于永恒的实在秩序,灵魂可以作为引起身体运动的内在原因,对身体运动具有因果效力[1](42-82)。
灵魂能够独立地开启因果序列这一特征,使得伦理学中的意愿行为成为可能,进而说明个体的行为责任。
针对心物关系,笛卡尔采取了与亚里士多德不同的处理策略。
他将亚里士多德的“灵魂”概念改造为“心灵”(mind)概念,排除了运动,还取消了感觉与思维的区分[2](83-90)。
这个改造的过程是将心物完全割裂开来的过程,由此诞生实体二元论,即身体的根本属性是广延,心灵的根本属性是思想。
两者作为对立的实体。
由于笛卡尔对心物关系的阐明,之前隐藏在神的秩序之中的被亚里士多德视为当然的心灵(灵魂的部分功能)的因果效力要重新接受人们的审查。
从机械力学的角度出发,笛卡尔的理论存在这样的问题:既然身体运动状况的改变需要与具有广延之物在空间上的直接接触,作为思维之物的心灵如何对作为广延之物的身体产生因果效力?当代对心物关系的讨论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随着物理科学和神经生物学的发展,基于物理主义的心物同一理论,或者说大脑状态理论,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最基本的是物理主义与非物理主义的争论,进一步的在物理主义内部还有还原论物理主义与非还原论物理主义的冲突。
读《羊脂球》有感(荷塘月色)

莫泊桑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暑假中,我有幸阅览了莫泊桑的著名作品《羊脂球》。
书中除了《羊脂球》外还有包括我们课本上学习过的《我的叔叔于勒》等三十几篇短篇小说,内容涉及到普法战争;小资产阶级和公务员;农村的生活;怪诞的故事;以及婚姻、家庭生活这几方面。
“艺术是有选择的、有表现力的真实”莫泊桑排除了一切与其主题无关的内容,阐明了本质的、有特点的东西,令其每篇小说都短小精悍又简单易懂。
从这一个个平凡的小故事中,作者想要赞美的或是讽刺的,一切想要表达的都传递给了每一位读者。
其中最盛名的自然是本书的同名作品《羊脂球》。
主人公羊脂球是一位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受人歧视的妓女。
作者与众不同地把她作为正面人物描写,并用其与一群以“正人君子”视人的上流社会资产阶级人物作对比,揭示了后者道貌岸然的外表下,自私虚伪连最基本的爱国情感都荡然无存的肮脏内心。
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那些拥有高尚身份的人在利益前后那巨大的态度变化。
当那些高贵的伯爵、富有的老板们需要羊脂球的帮助才能脱离德国军官的扣留时,他们“和蔼可亲。
心平气和地跟她讲道理,用感情打动她,非常殷勤地恭维她,讨她的喜欢。
赞扬她的牺牲将帮了大家大忙,大家将对她有多么感激。
”而后,当羊脂球没有利用价值了,这些人“不约而同地掉转头去,好像没看见她一样。
”高贵的伯爵挽起他的夫人,“对她避得远远的”老板的妻子傲慢地“瞪了她一眼”,“大家都离她远远的,如同她的裙子里带着什么传染病似的。
”简洁的语言,强烈的对比,把那些拥有高贵身份的人的假仁假意、虚伪做作刻画地如此精准而又深刻,把这些人高贵、雍荣外表遮盖下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出来,令我们每个读者不禁对这些伪君子嗤之以鼻。
莫泊桑的小说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
当我们在为其笔下那个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的社会感到悲哀的同时,也会自然地联想到自身。
我们现在身处的社会与19世纪的法国社会当然相差甚远,但是,从莫泊桑笔下那些假仁假意的伪君子身上,以及那个毫无人情味、充满资产阶级等级观念的社会中,更让我们感觉人与人之间真诚地相待是多么的可贵!充满相互关爱、相互帮助氛围的社会是多么温暖!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没有生活在莫泊桑笔下那种只有利益与等级观念,人心却相隔万里的可悲社会中。
还原论

还原论还原论(Reductionism)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
它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可看成是更低级、更基本的现象的集合体或组成物,因而可以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
还原论派生出来的方法论手段就是对研究对象不断进行分析,恢复其最原始的状态,化复杂为简单。
原论信念在还原论方法的解析下,世界图景展现为前所未有的简单性。
早在19世纪,德国物理学家亥姆霍兹(Helmholtz.Von)就曾认为“一旦把一切自然现象都化成简单的力,而且证明自然现象只能这样来简化,那么科学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 现代物理学借助“还原”,把世界的存在归于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生物学家开始相信分子水平的研究将揭开生命复杂性的全部奥秘。
复杂的世界经由还原被清晰地分割为可以重组的简单粒子、部分,关于世界的知识也被分解为种种不同、分类庞杂的学科与部门。
卡普拉(Fritjof Capra)对此指出:“过分强调笛卡尔的割裂成碎片的方法成为我们一般思维和专业学科的特征,并且导致了科学中广泛的还原论态度——一种相信复杂现象的所有方面都可以通过将其还原为各个组成部分来理解的信念” ,即我们由还原论方法嬗变为本体论意义上的还原论信念。
还原论信念是一种本体论预设、一种关于实在的观念与态度。
还原论信念及其还原主义主要根源于一元论哲学(monism) ,预设“表面上不同种类的存在物或特性是同一的。
它声称某一种类的东西能够用与它们同一的更为基本的存在物或特性类型来解释。
”[9]还原论信念的核心理念在于“世界由个体(部分)构成”。
牛顿力学观盛行的18-19世纪是还原论信念的高峰。
古代有机的、生命的和精神的宇宙观被把世界看作“钟表机器”的观念所取代。
还原论信念的持有者相信客观世界是既定的,世界是由基本粒子等“宇宙之砖”以无限精巧的方式构成,宇宙之砖的性质与相互作用从根本上决定了世界的性质,最复杂的对象也是由最低层次(同时也是最根本)的“基本构件”组装而成。
认知科学的几个基础理论问题

认知科学的几个基础假设刘晓力一、认知科学概况认知科学是以研究人类认知过程、智能和智能系统、大脑和心灵内在运行机制的一门学科。
20世纪70年代(50年代?)兴起,是心理学、语言学、神经生理学、计算机科学、哲学和人类学的交叉学科。
认知科学不同的研究进路认知科学依据不同的问题领域和研究方法划分为不同的研究进路心理学进路语言学进路生物物理学进路神经生理学进路人工智能进路广义进化论进路复杂性科学进路认知科学的起源认知科学起源于不同学科领域,特别是:图灵机概念的产生人工智能研究的兴起心灵哲学中以普特南(H.Putnam)和福多(J.Fodor)为代表的“功能主义”理论的确立心理学和语言学乔姆斯基(A.N.Chomsky)等反对激进行为主义的“认知革命” .认知科学所引发的一些基础问题成为20-21世纪之交涉及领域广泛、争论最为激烈的世界性的科学和哲学的热点问题。
认知科学不同的研究进路,决定了关于它的哲学观上的巨大分歧和各种研究范式的激烈竞争。
二、认知科学的几个基础假设D.Kirsh (1991)提出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的五大问题1)知识和概念化是人工智能的核心吗?2)认知能力及其所预设的知识能否脱离其有机体进行研究?3)认知的知识形态或信息形态的轨迹是否可用类自然语言描述?4)学习能否与认知相分离加以研究?5)是否有对于所有认知的统一结构?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对于心灵哲学中的三个方面问题的困惑和困难1、意向性问题2、意识问题3. 心灵是否是涉身的?Mark Johnson总结30年来认知科学的成就对传统哲学的挑战时说,认知科学的三大发现是:心灵本质上是涉身的;思想大部分是无意识的;抽象概念大多是隐喻的。
70年代以前认知科学主要是基于理性主义的符号运算传统。
70年代以后,许多人认为,“理性绝不是宇宙的先验特征,理性也不是与身体无关的人类心灵的先验特征。
心灵依赖于身体的生理结构,是由人的身体的特殊性质,由人脑的神经结构的特殊细节,由我们在世界中的日常举止的特殊情况塑造的,理性、心灵、概念、推理、思维等都是涉身的。
宇宙构成的第四要素信息能之研究

医学信息 20 年 4 09 月第 2 卷第 4 M dcln r a o. p. 0 9 V 12 . o 2 期 e i f m t n A r2 0 . o 2 N . aI o i . 4
1 9 ,1 :- . 9 5 (0)5 8
编辑/ 任鸿兰
宇宙构成 的第四要素信息能之研究
段 占祺 , 赵 宁 , 新 政 金
( 中科 技 大 学 同济 医 学 院 医 药信 息 系 , 北 武 汉 4 0 3 ) 华 湖 30 0
摘 要 : 文首 先介 绍 了从 医 学信 息 学 发展 中催 生 的信 息 能 的 概 念 。 信 息 运动 的真 正 动 力 、 息增 生的 机 理 和 信 息科 学 的 需求 本 从 信
的结果 , 阴阳二气 的相互作用 , 促成了事物的发生 , 推动着 并
使得处于整体 中的局部不 同于游离于整体之外的局部。所 以 局部必定包含整体的信息 , 了解局部 有助 于了解 整体。应 当 看到 , 系统在整体上涌现 出新性质是需要付 出代 价的。部分 在 独立状态下呈现的许多特征 , 它们整合进 系统 以后就被屏
5 结 束 语
学报 ,0 6 1()1 6 2 0 ,41:- .
分 别作 为传统物 质世界与信 息世界领 域研究 范式 的理 论基础 的” 还原论” ” 现论 ”都 是关 于整体与部分 的关 系 与 涌 , 的理论 , 从信息观点看 , 它们代表关 于部分信息 和整体信息 之关 系的不 同理论 。还原论认定整体信息是局部信息 之和 , 而涌现论则揭示 了整体信息与局部信息 的辩证关 系 : 整体信 息不等 于局部信息之和 , 而是在整合局部信息的基础上涌现 出具有新质 的信息 , 消除那些不合时宜的旧信息 ; 另一方 面 , 整体 的新信息一经涌现 出来 ,就会在每个局部 中有所反 映 ,
系统科学中整体论思想的历史渊源

系统科学中整体论思想的历史渊源作者:张珍来源:《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3期[摘要]整体论思想是系统科学的核心。
以《周易》思想和老子哲学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明与以巴门尼德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文明均含有朴素而丰富的整体观念,主要强调整体的不可分性。
近代笛卡尔机械论时代的整体主义思潮与以英国突现主义学派和机体论为代表的整体主义思想进一步发展,凸显出整体论与还原论的争论焦点。
现代系统科学整体论研究的深入本质上是对古代和近代整体论思想的扬弃,兼容并超越了还原论,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整体主义思维方式。
[关键词]系统科学;整体论;还原论[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3.03.007对整体论思想的研究是当代系统科学与科学哲学的核心课题。
近代,由于还原论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巨大成功,整体论曾一度被忽视,其学术地位甚至被边缘化。
系统科学的兴起与发展使整体论的思想和方法重新受到重视,系统科学的创始人、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和哲学家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明确地把一般系统论定义为关于整体性的科学,因而系统科学的理论研究要追溯整体论的历史并理清其与还原论的争论。
本文拟就此做一正本清源式的梳理与厘定。
整体论主要指的是,特定系统(生物的、化学的、社会的、经济的、心理的、语言的等)的性质不能由各自独立的组成部分之和来确定或解释,而是整体的系统以某种权威的方式决定各个组成部分的行为。
为了回应1920年代的还原论思想,南非政治家、哲学家扬·克里斯蒂安·斯马茨受古希腊语Holos(意思是“所有的、一切的、全体的、整个的”)的启发,于1926年在《整体论与进化》一书中首次提出“整体论”(holism)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在创造性的进化过程中,形成整体的自然趋向要大于部分之和”。
[1]一般认为,整体论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整体不等于部分和”的命题。
论心理学中的还原论-最新年文档

论心理学中的还原论还原论( reductionism )在心理学中遭遇尴尬。
一方面,还 原论在哲学内部一直不具备好的名声 [1] 。
在一些人本心理学家 眼中更几乎成了“粗暴地简化”的代名词。
另一方面, 还原论在 心理学界仍然大行其道, 持续得到官方与民众的欢迎与支持。
有 美国心理学家就抱怨联邦财政机构、 国会以及普通大众对还原论 的支持过多,使得“钟摆”向还原论方向明显地“偏离太 远” [2] 。
那么,到底什么是心理学中的还原论?怎样评价它的 是非功过,以还原“还原论”在心理学中的本来面目?以下内容 将审慎地讨论这些问题。
1 什么是心理学中的还原论不同的方面来确定它的意义” [3] 。
它有时更像学界流传的一种信仰,许多人都急于宣称赞同它、反对它,试图要超越它或者取 代它,却少有人真正从本质上反思与把握它的确切意义。
要澄清心理学中还原论的意义, 有必要追溯哲学中还原论的 发展历史。
事实上,哲学还原论思想源远流长。
古希腊哲学始祖 泰勒斯就认为世界由水构成,他的后辈留基伯、德谟克利特、伊 壁鸠鲁、 卢克莱修等均持朴素的原子论观点, 把世界还原成微小 的、不可再分的粒子,认为万物就是这些粒子的组合、分离或改 组。
近代以来,笛卡尔认为世界就是像时钟一样的机器,可以通 过研究构成机器的组件来达成对整个机器的了解, 从而开创了近 代意义上的还原论传统。
此后,这一传统在由伽利略肇始, 集其大成的经典物理学中得到了广泛而成功的应用, 成为了影响 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一大方法论体系。
需要指出的是, 虽‘还原论'是一个日常语言 中所使用的通俗概念, 可以从还原 论应该得到澄清,而不是简单地将其抛弃” [4]。
然还原论思想早已存在,但“还原论”作为一个哲学用词还是在20 世纪中期蒯因批判逻辑实证主义时首次提出的。
后来历经内格尔、亨普尔、奥本海姆、普特南等科学哲学家的发展,才逐渐在哲学中形成比较精致的还原论思想。
“突现”在库恩科学发展模式中的地位

强调 的是不 同层 次 间静态 的结构 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 响。但由于库恩对“ 范式” 的论述很 含糊 功能方面大于或优于部分 , ( 据统计 有 2 0多种不 同的定义 )造成了对库恩思想研究的一 性关系。突现是指在复杂系统的 自组织过程中出现的新 颖的 , 模 p t rs 和性 质 , e 相对 于它 们所 出 自的 大困难 。系统科 学中对 “ 突现” 问题的研究 与这 种情况非常相 和连贯的结构 、 式 (at n ) 突现现象 是在宏观层 次上 出现 似, 而且库恩在《 科学革命 的结构》 一书中也曾多次提到了“ 微观层次的组成部分和过 程, 突 不可知性关注“ 突现 ”在原有 , 现” 这一术语 , 么,突现” 那 “ 在库 恩科学 发展模 式 中究竟扮 演 的现象。另一 方面是用 新奇性 、 是整体 与整体之 间的转变 , 强调的 了什 么样的角色?本 文希 望从 系统 科学 的观点 和结论 出发 , 整体基础上生成新的整体 , 来把握库恩的科 学发展思想 。
多种不 同的观点。而对 “ 突现” 含义 的界定 也主要从两个方 面 而贯穿其 中的核心概念 就是“ 范式 ” 。范式 具有 这样 的成 就 :
[ 收稿 日期]0 6 6 2 2 0 —0 — 6 [ 作者简介] 刘程岩(99 , 黑龙江鹤 岗人 , 17 一) 男,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 04级博士研究生 ; 颜泽 贤(9 4 , 湖北洪湖人 , 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 , 14 一) 男, 广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论或新发现的发展模式 ; 是将“ 二 突现” 为一种 关系。这 两 两个方面 同样不能绝对地分开 。 作 总之 , 静态 的科学 发展模 式正在逐 渐与动 态的科学 发展 种 含义相互交织在一起 , 了研究的需要 , 为 只能相对地 划分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2013级)生命科学哲学作业作业题目:还原论与突现论之争学院:物理与电子技术学院学号:060学生姓名:王艳丽2014年05月目录中文摘要(关键词) (1)关键词(Keywords) (1)前言 (1)1还原论及其信念和研究成果 (1)1.1 还原与还原论的辨析 (1)1.2还原论信念与研究成果 (1)1.2.1 还原论信念 (1)1.2.2还原的研究成果 (2)2 突现论的提出及其历史演变 (3)2.1还原与突现的辨析 (3)2.2突现论的实质 (4)2.3突现论的发展 (4)3还原论与突现论之争 (4)3.1争论实质 (4)4现代生物学 (6)4.1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6)4.2分子生物学中还原论与突现论 (7)参考文献 (8)致谢 (9)还原论与突现论之争中文摘要突现论与还原论的关系问题是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在还原论和突现论概念的提出及其历史演变的基础上,阐明其争论的实质。
进而从现代生命科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思考还原论与突现论。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还原论突现论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ergence and Reductioni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ery Morden Life Science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ergence and reduction is a primary issue in the field of philosophy. On the basis of conception and their historisal evolution of emergence and reduction to clarify the debate. Then from the Morden Life Science that the evelution of molecular biology to dileberate emergence and reduction.Keywords: Molecular Biology Reduction Emergence前言自从20世纪初著名哲学家奎因首次使用“还原论”一词并把它看作是逻辑经验主义的“第二个教条”后,还原论和突现论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而且日趋激烈。
几乎所有的科学哲学家都对这个问题发表过自己的见解,有多次世界性的科学哲学大会都把这个问题作为会议的中心主题。
1 还原论及其信念与研究成果1.1 还原与还原论的辨析“还原”很早就被使用,意思是“减少”、“化简”、“把一种形式变换为另一种更为简单的形式”和“把一种语言变换成另一种语言”等。
科学中运用是在18世纪,意思是指把化合物变化成相对简单的元素(其反义词是“氧化”)[1]。
还原论(Reduction)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
它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可看成是更低级、更基本的现象的集合体或组成物,因而可以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
[2]1.2 还原论信念与研究成果1.2.1 还原论信念在还原论方法的解析下,世界图景展现为前所未有的简单性。
早在19世纪,德国物理学家亥姆霍兹(Helmholtz.Von)就曾认为“一旦把一切自然现象都化成简单的力,而且证明自然现象只能这样来简化,那么科学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 现代物理学借助“还原”,把世界的存在归于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生物学家开始相信分子水平的研究将揭开生命复杂性的全部奥秘。
复杂的世界经由还原被清晰地分割为可以重组的简单粒子、部分,关于世界的知识也被分解为种种不同、分类庞杂的学科与部门。
卡普拉(Fritjof Capra)对此指出:“过分强调笛卡尔的割裂成碎片的方法成为我们一般思维和专业学科的特征,并且导致了科学中广泛的还原论态度——一种相信复杂现象的所有方面都可以通过将其还原为各个组成部分来理解的信念” ,即我们由还原论方法嬗变为本体论意义上的还原论信念。
还原论信念是一种本体论预设、一种关于实在的观念与态度。
还原论信念及其还原主义主要根源于一元论哲学(monism) ,预设“表面上不同种类的存在物或特性是同一的。
它声称某一种类的东西能够用与它们同一的更为基本的存在物或特性类型来解释。
”[9]还原论信念的核心理念在于“世界由个体(部分)构成”。
牛顿力学观盛行的18-19世纪是还原论信念的高峰。
古代有机的、生命的和精神的宇宙观被把世界看作“钟表机器”的观念所取代。
还原论信念的持有者相信客观世界是既定的,世界是由基本粒子等“宇宙之砖”以无限精巧的方式构成,宇宙之砖的性质与相互作用从根本上决定了世界的性质,最复杂的对象也是由最低层次(同时也是最根本)的“基本构件”组装而成。
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构想,卢克莱修的原子和无限虚空说,到近代牛顿的具有一定质量和运动的物体,又经道尔顿的原子论,并最终发展到当代还原论者的对原子内部的基本粒子和能量的确认。
既然世界由不同层次的基本单元构成,那么那个最终无法还原的最小实体就是宇宙的本质与本原。
由此,根源于还原论方法理念的还原论信念反过来强化了还原论方法,并对科学方法论产生一个普遍影响:各种复杂现象被认为总可以通过把它们分解为基本建筑砌块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来加以认识;不同科学分支描述的是实在的不同层次,但最终都可建立在关于实在的最基本的科学——物理学之上。
1.2.2 还原的研究成果1.2.2.1生物学领域生物学研究中的还原论表现最为明显,有人试图把生命运动形式归结为物理-化学运动形式,用物理-化学运动规律取代生物学规律。
20世纪初的还原论者把人类社会运动还原为低等动物的运动,把生物学规律还原为分子运动规律,再继续还原为物理-化学过程。
现代生物还原论借用分子生物学取得的成就,认为就像遗传过程可以还原为化学相互作用一样,所有生物现象都可归结为物理-化学运动。
生物学中的还原论还主张学科之间的还原,如果一门学科的理论、规律可以说明另一学科的理论、规律,则后一学科可以向前一学科还原。
1.2.2.2科学哲学领域科学哲学还原论的著名代表为德国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R.卡尔纳普。
他应用还原论研究逻辑语言的分析问题,主张可以从直接观察到的物体来给一切科学理论下定义或进行解释,复杂的知识经验体系都可分解为简单的因素,科学规律等同于许多观察报告的组合。
1.2.2.3心理学领域心理学研究中的还原论痕迹十分明显。
心理学独立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构造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经验的内容或构造,从而找出意识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它们连接成为各种心理过程的规律。
E.B.铁钦纳反对机能心理学派重视意识功用的特点,他只对确定组成意识经验的心理元素感兴趣,至于这样做有什么用处,他并不进行回答。
铁钦纳在经过所谓分析之后,找到能意识到的44000-50000种最简单的感觉元素,这些感觉情感这两种最基本心理元素范畴内。
显而易见,构造心理学元素分析的方法与还原论显然是同出一辙的。
20世纪前半期风靡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也采用了还原论立场。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J.B.华生认为,心理学应以客观的、可观察的行为为研究对象,放弃对捉摸不定的主观心理状态或意识状态进行探讨。
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就是有机体的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心理学规律”就应用S-R联结对行为的不同描述。
实际上行为主义者在反对“心理”存在的过程中早已把“心理”还原为物理-化学变化了,因此行为主义被讥笑为“没有头脑的心理学”。
行为主义者在对本能、习惯、情绪、动机、语言、思维的解释中贯穿了还原论的基本观点。
例如,华生认为,言语动作就像打球、游泳一样,只不过是喉头内部一组肌肉的协调动作;言语习惯只不过是动作习惯的缩短或代替,婴儿学习言语的过程和养成其他动作习惯的过程是一致的。
对于思维,华生也把它归结为细小的肌肉运动。
华生还原论的最终归宿必然是将心理等同于身体变化的心身同一论。
2 突现论的提出及其历史演变2.1 还原与突现的辨析“突现论”和“还原论”概念一样是一个含义很多,经常引起混乱的概念。
为了清楚地界定和领会突现论的含义,我们也从“突现论”概念的提出过程谈起。
从历史上看,最先使用“突现”一词的是刘易斯(G.H.Lewes),但刘易斯使用这个概念又是依据逻辑学家穆勒(l)关于因果关系类型的区分。
在《逻辑的系统》一书中,穆勒曾专门用了一章的内容讨论原因的组成问题。
〔4〕穆勒认为,单一原因产生单一结果与许多这类单一原因一起相互作用产生一综合结果之间存在着以下两种不同的联结方式:⑴在自然界的一些领域里,如果我们知道每个原因单独起作用时的结果,我们通常也能够逻辑地推导出这些原因联合在一起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即是说,如果我们知道原因C(,1)产生结果E(,1),原因C(,2)产生结果E(,2),……,原因C(,n)产生结果E(,n),那么,我们就可逻辑地推导出C(,1),C(,2)……C(,n)以某种方式互相结合时可能产生的综合结果E是什么。
比如力学中,我们如果知道几个力单独作用于某一物体会产生什么样的运动,我们就能逻辑地推导出这几个力以某种方式共同作用于这个物体会产生什么样的运动。
⑵在自然界的另外一些领域,比如化学领域则完全不同:“两种物质的化学合成,众所周知,产生出第三种物质,这种物质具有不同于前两种物质独立存在时的任何一种的性质,也不同于把它们放在一块的性质。
从氢和氧的性质中看不到任何它们化合在一起的水的性质。
糖的味道并不是它们组成部分的和……。
”〔5〕在这种区分的基础上,刘易斯把第一种情况叫做“合成”,把第二种情况称为“突现”。
〔6〕根据这种说法,突现特性在生物学中就更加明显:“生物现象与那些被看作仅仅是物理客体的那种任何结果都可以由它的组成部分的活动所产生的现象全然不同。
”〔7 〕用穆勒的话说就是,多种原因的联合结果与它们各自独立起作用的结果的和是不同的。
2.2 突现论突现论在科学界得到许多科学家特别是生物学家的支持。
综合进化论的创始人杜布赞斯基认为,进化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它的结果是不可预见的。
因为,一方面基因的重组和突变是一种产生独特个体的不可预见的事件,即在两个既定的亲代的子代可能拥有的成千上万种可能的基因组合中,只有一种为特定的组合得以实现,这种成千上万分之一的事件是不可能提前预见的;另一方面,环境的异质性和发展过程中基因的相互依赖性使特定的进化史具有独特性。
进化论权威人士迈尔也认为,进化过程“既是不可预见的,也是不可重复的”,因为“新属性在高层次的出现在逻辑上是不可能从其组成部分的属性中预见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