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学科答疑录
小学科学疑问解答知识点汇总

小学科学疑问解答知识点汇总科学是一门广泛的学科,涉及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也会出现许多疑问。
本文将回答一些小学生常见的科学疑问,帮助他们理解科学知识。
1. 为什么水能流动?水是由分子组成的,这些分子以不规则方式不断运动。
当水受到外界的影响,例如倾斜容器或受到压力,它们会沿着最低点或最低阻力路径流动,这就是水能够流动的原因。
2. 为什么天上会有云?云是由水蒸气形成的。
当地面上的水受热蒸发时,水蒸气被带到空中。
在高空冷却的过程中,水蒸气会凝结成微小的水滴或冰晶,形成云朵。
3. 为什么石头会下沉而木头会浮起来?这是由物体的密度决定的。
密度指的是物体在给定体积中所包含的质量。
如果一个物体的密度比液体的密度大,它就会下沉;如果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它就会浮起来。
4. 为什么铁会生锈?铁生锈是由于铁与氧气反应形成氧化铁的结果。
当铁暴露在潮湿的环境中时,空气中的氧气会与铁结合,形成氧化铁。
这种氧化铁外观上呈现红棕色或橙棕色。
5. 为什么枫叶会变红?枫叶变红是因为秋季气温下降,树木中的叶绿素分解,让其他颜色的色素暴露在阳光下。
这些色素包括红色和橙色的类胡萝卜素和黄色的类黄酮素。
6. 为什么太阳能发光?太阳是由核反应提供能量的恒星。
太阳的核心温度极高,足以引发氢核聚变。
这个过程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并导致光和热的产生,使太阳看起来像个巨大的发光球。
7. 为什么月亮会有不同的形状?月亮的不同形状是由于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光照角度不同。
当我们看到月亮的时候,实际上看到的是被太阳照亮的月球表面的一部分。
这取决于太阳的角度,我们会看到月亮处于不同的阶段,如新月、上弦月或满月。
8. 为什么地震会发生?地震是地球内部产生的能量释放的结果。
地球的外层被称为地壳,它由许多大块称为板块的构成。
当这些板块移动、抵抗或滑动时,会释放出能量,导致地震的发生。
9. 为什么彩虹有七种颜色?彩虹之所以呈现出七种颜色,是由于光的折射和反射。
小学科学生命世界常见疑难问题解答参考

小学科学生命世界常见疑难问题解答参考小学科学“生命世界”常见疑难问题解答参考教科版小学科学上下册教材“生命世界”内容目录疑难问题分类提示:第一部分:植物(28问);第二部分:动物(23问);第三部分:我们人体;(6问)第四部分:其他综合(11问)。
第一部分:植物1、植物怎样分类?答: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通过种子繁殖的植物,被称为种子植物;另一类是通过孢子繁殖的植物,称为孢子植物。
种子植物又可以分成两大类,即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裸子植物不足800种,被子植物则多达20多万种。
2、水生植物怎样分类?答:水生植物分成三个类型,如金鱼藻全株沉没于水中,叫做沉水植物;水葫芦、浮萍的植株叶片漂浮于水面,叫浮水植物;水花生植株的一部分挺出水面,称之为挺水植物。
3、植物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有哪些?答:植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空间和营养。
每个植物个体有特定的生存需要,如特定的环境,一定的阳光和水分。
4、植物的根怎样分类?答:根据根的发生部位的不同,植物的根分为定根和不定根两大类。
定根:凡是从植物体固定部位上生出的根,都叫定根。
包括主根和侧根两种。
主根:种子萌发时,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向下生长,这种由胚根直接长成的根叫做主根。
侧根:主根生长到一定长度时,在主根上长出的各级大小分支,叫做侧根。
不定根:凡是发生在主根和侧根之外,也就是着生位置不定的根,都叫做不定根。
如玉米茎上生出的根,秋海棠的叶和落地生根的叶上生出的根,榕树茎上生出的根都属于不定根。
5、植物的根系怎样分类?一棵植物全部根的总和叫做根系。
根系分为两大类:直根系:一些植物的主根明显粗长,并且垂直向下生长;各级侧根的长短和粗细明显小于主根,并且斜着向四周生长,这种主根和侧根具有明显区别的根系叫做直根系。
大豆、棉花、油菜、黄麻、杨树等绝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根系都属于直根系。
须根系:一些植物的主根不发达,生出以后不久就停止生长,另由胚轴和茎基部的节上长出许多粗细相近的不定根,这种主要由不定根组成的根系叫须根系。
安徽省四年级科学问题解答资料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材问题解答第一单元我们四周的空气1、空气的性质一、问题解答.1、你还有什么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答:把瓶子倒立放入水中,而后翻转会看到有气泡冒出;把海绵放到水里挤压会看到有气泡冒出;把饼干、砖头放到水里也会看到有气泡冒出。
这些都能证明空气的存在2、把一团纸巾塞在杯底,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纸团会湿吗?为何会这样?答:不会,由于空杯子其实不是真实空的,杯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有着。
3、使劲吹瓶子里的气球,气球吹得大吗?为何这样?如何才能吹大瓶子里的气球呢?答:不会,由于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有着,所以气球就吹不大。
松开套住瓶口的气球或许在瓶身上打孔,瓶子里的空气被气球从空隙里或许小孔中挤出来,腾出瓶子里的空间,气球就能吹大了。
4、把俩只充气的气球吊在小棍上,并使他们保持均衡,刺破此中一只,察看发生的现象。
想想,实验的结果说了然什么?答:刺破气球的那端木棍翘起来,说明空气有质量。
5、解开气球的绳索,让气球的口对着自己的脸,你有什么感觉?这个实验说了然什么?答:有风吹过脸庞,(不用一致答案,详细依照学生的回答)说明空气拥有流动性。
6、用手压“气垫”有什么感觉?再使劲压一压,感觉又如何?松开手后你看见了什么?如何解说这些现象?答:感觉用手压时塑料袋内有东西向上弹(或许像上顶)手。
再使劲压一压,感觉向上弹(或许像上顶)力气变大。
松开手后看见“气垫”又恢复了本来的样子。
说明(1)塑料袋内有空气存在。
(2)空气占有了袋内的空间。
(3)空气能够被压缩。
(4)压缩空气有弹性。
7、水和空气对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答:相同点:都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滋味,没有必定的形状,都是透明的,都会流动,都占有必定的空间。
不同点空气是气体,水是液体;空气简单被压缩,水不简单被压缩;空气比水轻等。
8、在平时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答:气锤、喷雾器、气垫船、气垫悬浮列车、气枪、橡皮艇、气压铆钉枪、汽车上的气压开关门等都是利用压缩空气来工作的。
2022年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梳理(含问答题总结)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第1时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1.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新生命的,有的是用根、茎、叶繁殖后代的。
2.不同植物的种子, 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3.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 种子是由种皮和胚构成的。
5.胚包括胚芽、胚根和子叶。
6.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1)种皮: 具有保护种子的内部结构的作用;(2)胚:是种子的重要部分, 发育成一株植物;(3)胚芽: 将来发育成茎和叶;(4)胚根: 将来发育成根;(5)子叶: 具有储存营养物质的作用。
7.虽然种子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 但是它们的内部结构基本相同。
8.不同植物种子的外部形态有什么不同之处?答: ①形状不同②大小不同③颜色不同④光滑程度不同⑤软硬程度不同⑥气味不同……9.不同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答: 不同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相同之处是都有胚。
胚是构成种子最重要的部分, 是新植物的幼体, 它是由胚芽、胚根和子叶三部分所组成。
10.我们可以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
第2课时种植风仙花1.凤仙花的种子是椭圆形的, 黑褐色, 一般在3.4月份播种, 在6.7月份开花, 凤仙花的茎是什么颜色, 将来就开什么颜色的花。
2.种子萌发的条件: 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
3.挑选饱满、没有受过伤的凤仙花种子, 种到花盆里的过程:4.我们可以做一个种植杯来观察种子在土壤中的变化。
5.光照不足种子的发的必要的环境条件, 多数种子在黑暗中也可以萌发。
第3课时种子长出了根1.种子萌发先长根, 再长茎和叶, 植物的根总是向下长的, 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我们发现: 无论把种子按照什么方向放置, 根都会向下生长。
2.选择饱满的、没有受过伤的种子才会有利于种子萌发, 从而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3.植物萌发先长出了根。
4.根芽: 从植物的根上长出来的幼芽。
根芽出土后, 经过移植, 可以成为独立的植物。
5.直根系: 有粗壮的主根和许多侧根的根系。
小学四年级科学常见问题解答

小学四年级科学常见问题解答科学是一门丰富而有趣的学科,它帮助我们了解自然界的奥秘。
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常见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解答一些小学四年级科学常见问题,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1. 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天空之所以呈现出蓝色,是因为大气层散射了太阳光中的蓝光。
当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时,会与空气中的分子碰撞,导致光的散射。
而蓝光的波长较短,散射程度相对较高,所以我们看到的天空是蓝色的。
2. 为什么冰会融化?冰融化的原因是热量传递。
当环境温度高于冰的温度时,空气中的热量会传递给冰,使冰分子的运动速度增加。
当分子运动速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冰开始融化成液体水。
3. 为什么水能沸腾?水的沸腾是因为水中的分子受热后速度增加,形成大量气泡从液体中脱离。
水在100摄氏度时达到了饱和蒸气压,所以当温度超过100摄氏度时,水就会沸腾。
4. 为什么日食会发生?日食是因为月球掩盖了太阳,阻挡了太阳光的直接照射到地球上。
当月球处于地球和太阳之间,太阳光会被月球挡住,而地球某些地方就会出现日食的现象。
5. 为什么春夏秋冬会有不同的气候?春夏秋冬有不同的气候是因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因。
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的位置随之变化,导致不同地区接受到的阳光强度不同,进而影响到气候的变化。
6. 为什么我们需要呼吸氧气?我们需要呼吸氧气是因为氧气是维持我们生命运转所必需的。
我们的身体需要氧气来进行细胞呼吸,从而产生能量。
没有足够的氧气供应,我们的身体会感到疲倦无力。
经过以上解答,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小学四年级科学中的常见问题。
科学知识是非常有趣的,通过学习科学,我们可以对自然界有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大家能够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并不断探索科学的奥秘。
小学科学知识问答全面掌握科学要点

小学科学知识问答全面掌握科学要点科学知识是小学生日常学习的重要内容,对于增加知识储备、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将从生物、物理和化学三个学科的问答形式出发,全面掌握小学科学知识的要点。
一、生物问答问:什么是生物?答:生物是指地球上的各种生命体,包括人类、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等。
问: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是什么?答: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它负责将血液运送到全身各个部分,保持身体的正常运转。
问:动物如何通过呼吸获取氧气?答:大多数动物通过呼吸器官(肺或鳃)吸入空气或水中的氧气,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问:植物是如何进行光合作用的?答:植物通过叶片上的叶绿体,利用光能、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葡萄糖。
二、物理问答问:什么是物理?答:物理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能量变化等规律的学科。
问:什么是力?答:力是改变物体状态或形状的作用,常用单位是牛顿(N)。
问: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答:物体在速度或方向上发生变化时,我们可以判断该物体在运动。
问:什么是电流?答:电流是电子在导体中的流动,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一种现象。
三、化学问答问:什么是化学?答: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问:钠和氯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什么物质?答:钠和氯混合在一起形成了氯化钠,即我们常说的食盐。
问:什么是酸碱指示剂?答:酸碱指示剂是一种能够根据溶液的酸碱性质变化而改变颜色的物质,常用的有酚酞、甲基橙等。
问:为什么金属构成的物体容易散发热量?答:金属内部的金属结构具有自由电子,电子受到能量的激发后会更加活跃,从而散发热量。
以上是关于小学生科学知识的问答形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其对科学的兴趣。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问答的方式全面掌握科学要点,将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科学课本中问题解答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问题解答第1课——骨骼1、骨骼有哪些作用?答:(1)支撑躯体(2)运动(3)保护内脏器官(4)制造血细胞第2课——关节1、人体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有哪些?答: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2、关节的作用是什么?答:运动作用、缓冲作用3、关节的运动方式有哪些?答:屈伸、旋转、既能屈伸又能旋转4、找出与人体相对应的活动关节答:(1)铰链关节(膝的弯曲伸直)(2)旋转关节(肘部的旋转)(3)球状关节(肩部的运动)第3课——肌肉1:人体肌肉最多的地方是哪里?肌肉最少的地方是哪里?答:肌肉最多的地方:脸部肌肉最少的地方:手和脚部的掌心2、肌肉是如何工作的?答:弯腰时,后背肌肉收缩,腹部、大腿前部肌肉放松曲臂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放松;伸臂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放松。
3、不运动时,身体的哪些肌肉仍在工作?答:负责心跳、呼吸的一些肌肉仍在工作第4课——骨骼、肌肉的保健1、我们的骨骼和老师的骨骼有何不同?答:我们的骨骼较软,易变形,骨骼短、细。
2、哪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答:肉类、海鲜、豆奶类、牛奶3、如何在运动中避免受伤?答:(1)穿戴适当的防护性装备(2)运动前做一下准备活动(3)遵守合理的运动规则(4)选择安全的运动场所(5)使用软垫第一课《一切都在运动中》1、、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你怎么知道汽车在前进?答:看到树在后退、房子在后退、站着不动的人在后退、电线杆在后退等2、坐在车上为什么会有附近的树在倒退的感觉呢?答:是因为车上的人是以车为参照物的,或者说是以车上同行的人或物为参照物的。
3、怎样判断拔河比赛的输赢?答:拔河比赛时以地下的白线为参照物,绳上的红领巾偏向哪一方即为哪一方赢。
3、你能解释“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山两岸走”这句话吗?答:这句话中作者是以竹排为参照物,人随着竹排在江中前进,而两岸原本不动的巍巍青山就会让你感觉在后退。
4、有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为什么?答:没有。
小学三年级科学常见问题解答

小学三年级科学常见问题解答小学三年级科学常见问题解答在小学三年级的科学学习中,孩子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
让我来为你解答一些常见的科学疑问吧!1. 阳光为什么重要?大家都知道,阳光可以让我们感到温暖,但它还有其他重要的作用呢!阳光中的紫外线帮助我们的身体制造维生素D,这对于我们的骨骼健康非常重要哦。
2. 为什么天气会变化?天气变化是由于大气中的空气和水汽在地球不同地方的移动造成的。
太阳的热量也影响了天气。
所以有时候会晴天,有时候会下雨或者刮风。
3. 植物为什么需要水和阳光?植物就像我们一样,需要水和阳光才能生长健康。
水提供了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而阳光则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阳光转化为能量,帮助它们生长。
4. 为什么我们需要吃不同种类的食物?不同种类的食物中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比如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肉类和豆类则提供蛋白质。
我们需要吃各种各样的食物,才能让身体健康成长,保持活力。
5. 为什么大象有长长的鼻子?大象的长长鼻子叫做象鼻,它可以帮助大象取食、喝水、洗澡,甚至喷水。
象鼻内部有很多肌肉,可以很灵活地进行各种动作,是大象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工具。
6. 为什么冬天会下雪?冬天下雪是因为在寒冷的空气中,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最终形成雪花。
雪花在空中飘落下来,覆盖在地面上,让冬天变得更加美丽。
7. 为什么月亮会有不同的形状?月亮的形状变化是因为它围绕地球转动的角度不同,使得我们看到的月亮表面照明不同。
这些不同的形状叫做月相,是月亮在不同时间观察到的样子。
希望这些解答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小学三年级的科学知识!科学是一个充满趣味和发现的领域,让我们一起探索更多有趣的问题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学科答疑录(一)第一部分:开篇各位老师,大家好!欢迎参加小学科学第一次答疑活动。
一、专家介绍首先,介绍一下答疑专家:李晶老师,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小学科学课程专家,京版教材主编,北京市优秀教师;李静老师,北京市门头沟区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小学科学教学专家,门头沟区小学科学教研员,市级骨干教师。
二、问题梳理到目前为止,大家已经学习了第一模块、第二模块的课程。
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积累了一些问题。
今天,我们主要对学科问题(主要针对第二模块的学习)进行答疑。
我们前一阶段在研修网我的协作组发起了征集第一次学科答疑问题的话题讨论,大家参与非常积极。
我一直也在关注每个省、每个班,特别是班级沙龙和课程后面大家提出的各个问题。
有些问题,我们进行了个别解答;有些问题关注的人数较多,提出的次数较多。
将这样的问题进行梳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小学科学课与过去的《自然》有什么不同?(课程性质与目标)2.怎样分析和使用教材3.怎样分析学情、确定教学策略4.怎样设计探究活动5.怎样在教学中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6.怎样写好教学设计基于大家的若干问题,我们确定了今天答疑的主题——如何搞好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并联系了专家今天在这里集中答疑。
第二部分:集中答疑问题1:小学科学课与过去的《自然》有什么不同?(课程性质与目标)反思传统小学自然的教学,每学期有十几项分立内容,每项内容种有若干知识点。
循序渐进地是落实众多知识点和技能就是教师的任务。
比如,过去我们讲植物的时候,不去研究植物六大器官间的关系,也不去研究植物和环境的关系,而是将各个相关的知识点散落地分布在各册教材中。
在第二册中讲种大蒜、根据季节种花;在第四册中讲种向日葵;在第五册中讲果实、茎、做植物标本;在第六册中讲植物的生长变化;在第八册中讲花的构造,种子的构造;在第九册中讲根的作用,叶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茎的作用;在第十册中讲扦插和压条、无土栽培。
教师循序渐进地把一棵植物分解为若干知识点教给学生,这些知识点学生必须记忆,否则后面没法学,这样课程也不可能有太大的弹性。
这些切碎的知识点,学生学得非常细,但绝大多数学生是难以将这些知识联系起来看的。
钟启泉先生曾讲过我国课程的特点在于学术化、结构化、细化。
小学科学贴近生活实际,学术化特点不明显;结构化倾向比较高;但是细化的特点非常明显。
细化所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知识结构是一种堆栈。
堆栈的方式有三种:15%的学生是主动地堆栈,他们在运用知识的时候会主动提取,他们属于知识技能型人才,也就是匠型人才,善于考试和做具体工作;第二类学生是教师将知识细化堆栈到学生头脑中,帮助这些学生提高成绩的办法是题海战术;第三类学生头脑中没有堆栈,到毕业的时候会将所学的知识抛弃。
上述三类人都属于匠型人才。
匠型人才的特点是能够做具体的工作,但是缺乏创造性,他们适合产业社会,即变化少的社会;然而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特点是变化多而且迅速,信息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才,而匠型人才难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培养创新性人才刻不容缓。
课程结构影响人才素质,科学课程影响学生科学素养及其与社会的联系。
小学科学课程需要改革的是“细化”,它影响学生把握学科更为核心的内容。
我们不需要匠型人才,我们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传统课程不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因此必须改革;以往我们的课程改革往往流于形式,原因在于教师PCK 知识强调得不够。
从新课程改革对小学科学教育的任务来看,小学科学教育四项基本任务。
第一个任务是使学生获得重要的科学基本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
这个任务就是PCK的前两个部分。
学生初中进行科学探究进行猜想的根据是就是一些基本概念,这些概念是在科学教育启蒙阶段就学习的。
第二个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
技能和方法是贯穿整个科学教育始终的,循序渐进培养的。
要想培养技能和方法,必须要找到具体知识上位的学习目标和教育价值,比如通过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渗透识别、控制变量的思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是具体知识,而识别、控制变量的思想则是具体知识所称在的教育价值。
第三个任务是锻炼学生的合作交往和语言表达能力;第四个任务是使学生受到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熏陶。
后两个任务是融于日常教学中的。
从小学科学教学的任务前两点都是与教师的PCK知识密切相关的。
要想真正完成和理解小学科学教育的任务,教师具备PCK知识是必要的。
人的创造能力从哪里来?具有创造力的人才知识结构包括四个层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科视角、观念、方法;跨学科的主题;哲学思想。
第一个层次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它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具有支撑性,越能够支撑上层的学科视角、观念、方法越好。
第二个层次是学科视角、观念、方法。
小学阶段讲自然科学特有的视角、观念、方法,初中会学到物理学科、化学学科、自然地理特有的视角、观念、方法。
PCK中最具有价值的知识指的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其与学科视角、观念、方法的联系。
随着学生视角的丰富,认识的深入,会认识到第三个层次,即跨学科的主题,但这并不是小学科学的重点。
考试的立脚点与课程的结构是密切相关的。
考试的重点在于考核学生创造思维的基础,立脚点应该在于学生是否具有学科视角、观念、方法,比如能否运用这些学科视角、观念、方法分析具体问题,能否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学科视角、观念、方法等。
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关注“宝塔”结构的下面两层,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未来人才。
哲学思想跨学科的主题学科视角、观念、方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图1 创新型人才知识结构(“宝塔”结构)问题2:怎样分析和使用教材?教学设计的过程首先是对教材进行深度把握,之后再加工,最后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授课,创设合适的情境,组织教学活动,设计合适的问题等。
上海有个于老师,讲过这样的做法:备课要备三次。
第一次,自己通读教材,将教材内容读透,结合自己的已有学科知识对教学内容组织,作出教学设计;第二次,根据学生已有情况进行备课,如果是有经验的老师可以结合过往教过的学生情况进行备课,如果是年轻的老师可以在课上、课下跟学生交流体会,了解学生已有知识,从而考虑学生可能的困难和障碍点,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思考突破的策略,把学科知识、教学内容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设计出来;第三次,进行教学反思,反思自己一节课上得好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考虑下一次如果再上如何改进。
反思和历练是优秀教师成长不可缺少的两个关键点。
建议老师们正确理解教材。
任何版本的教材都是教师教学所用的参考书,是教师的教学资源。
读懂教材,而不是唯教材是论。
比如,要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每个版本的教材给出的例子都不太一样,而这一内容所对应的知识却是相同的。
类似的,磁铁、植物的生长等众多内容,可能教材所用来承载知识的情境不同,选用的生活中的例子不同,但是知识和方法是一定的。
老师们要读透各种实例、情境所承载的知识和方法,在教学中可以因地制宜地选取合适的情境,组织教学。
问题3:怎样分析学情、确定教学策略?分析学情的方法很多,比如课前进行学生访谈了解学生已有认识,课上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回答进行了解,课后通过学生的作业,收学生的实验记录来了解学生掌握情况等。
教学策略也很多,比如提问的策略、探究策略等。
对学生的分析和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是密切相关的。
在科学课堂上,不同内容对于学生而言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有的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同化的过程,有的知识的学习过程是顺应的过程。
比如,学习空气这一内容。
空气对于学生而言是并不陌生的,学生对空气的已有了解是什么,这是教师教学的起点;那么我们基于空气这一内容的教学对学生而言是完善其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
学习磁铁也是同化的过程,学生之前见过磁铁。
但是,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则是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的,这一过程就是顺应。
学生需要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同化是学生认知结构发生量变的过程,顺应是认知结构发生质变的过程,通过顺应,学生的认知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希望老师们能够保持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引导,为学生的科学学习搭设“脚手架”。
大家都见过建房子的时候为了方便建筑工人建房,会搭设脚手架,建完房子之后,脚手架就会拆掉。
我们给学生搭设的脚手架指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和问题解决提供的帮助,这些帮助可能是线索、暗示、鼓励、把问题分解成几步、给出例子或者其他的一些辅助,让学生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
当学生能够获得概念、方法,能够相对独立地学习了,我们就可以将“脚手架”拆掉了。
问题4:怎样设计探究活动?科学探究活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
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科学课的学习就是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
活动是科学课的基本组织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科学、感受科学、学习科学。
所以科学课的教学设计实质上对科学活动的设计,但前提必须是充分理解活动的内涵。
活动的内涵指的是通过对问题进行探究后,能揭示出自然界及其事物的共同特征和内在规律;在探究活动中,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诸方面得到提高。
科学课是活动化的,活动是需要能力的。
如观察能力、观察后的描述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如何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等等。
如三年级上册科学,应该将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上,教学设计应以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充分考虑观察能力有步骤、有计划地发展。
在整体上把握各个年级学生的学生科学学习能力的发展与培养,在各个学期有侧重地渗透过程方法、技能的训练要合理处理活动与思维的关系,提升科学课堂教学的立足点。
科学探究既是动手又是动脑的探究,没有思维活动的深度参与就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课。
而综观当前的科学课,活动有余思维不足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甚至很多时候出现场面“失控”现象。
老师们要明确哪些问题适合探究,哪些问题不适合探究。
比如,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等是适合探究的内容;但是,花的构造等植物形态解剖的相关内容,以及动物身体构造等不是通过学生直接经验就能够获得的知识,是不适于探究的问题。
问题5:怎样在教学中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小学科学教学评价的方法很多,但我们进行科学课程的评价必须要以真实的日常教学为基础,充分利用所有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来全面评价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
教学评价要注重过程。
教师观察是过程性评价中搜集情况和表现信息的有效方法之一。
这里的观察不是指日常所说的“教师用眼睛来看”,而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关注评价对象的表现,搜集各种有关信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