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颈椎病
名老中医治脊髓型颈椎病的经验

名老中医治脊髓型颈椎病的经验1. 引言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主要表现为颈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导致神经功能障碍。
传统中医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介绍名老中医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方面的经验和方法。
2. 名老中医的背景名老中医指的是在中医行业有着较高知名度和丰富经验的中医师。
他们通常具有多年临床经验,深谙传统中医理论,并结合自身实践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3. 名老中医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理论依据名老中医认为,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肌肉筋膜失调等引起的。
他们注重通过调整全身气血运行状况,改善颈椎周围组织的供血和营养,从而达到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目的。
4. 名老中医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方法名老中医通过综合运用针灸、中药、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来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4.1 针灸针灸是名老中医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在特定穴位刺入针具,调节气血运行,促进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代谢。
常用的穴位包括风池、天柱、大椎等。
名老中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4.2 中药名老中医通常会配制一些中药方剂来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这些方剂根据不同人群和不同阶段的病情进行调整,以达到调理气血、舒筋活络的效果。
常用的中药包括川芎、红花、桂枝等。
4.3 推拿推拿是名老中医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另一种常用手段。
通过按摩和推拿患者的颈部和周围肌肉,舒缓疼痛,改善血液循环。
名老中医掌握了多种推拿技巧,如揉、捏、推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运用。
5. 名老中医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注意事项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时,名老中医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5.1 全面评估名老中医会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其具体症状、体质以及生活习惯等。
这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5.2 饮食调理名老中医认为,合理饮食对于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至关重要。
他们会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推荐适宜的饮食,如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脊髓型颈椎病研究新进展

颈椎病最新研究进展: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综合评述摘要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伴随年龄相关的颈椎结构变化,导致各种神经功能障碍和功能性残疾。
本文综述了自2021年以来关于颈椎病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安全性和临床结果,以期为颈椎病的优化管理提供参考。
引言颈椎病,特别是颈椎型脊髓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是老年人群中脊髓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其病理生理过程涉及椎间盘、椎体和小关节的退行性变化,导致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
临床表现多样,从轻度颈痛到严重神经功能障碍不等。
鉴于其高发病率及对生活质量的显著影响,近年来关于其治疗的研究日益增多。
本文总结了近期关于颈椎病治疗的主要研究成果,探讨其临床意义。
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是治疗单节段和多节段颈椎型脊髓病(CSM)的常见手术方法。
ACDF通过移除受累的椎间盘并融合相邻椎体,减轻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
Tahir 等(2021)和Sakai等(2021)的研究表明,ACDF在神经功能恢复和术后疼痛缓解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Tahir等的研究尤其强调了ACDF在改善患者症状和功能方面的长期效果。
前路颈椎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CCF)前路颈椎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CCF)适用于多节段颈椎病变,特别是当单一椎间盘切除不足以减压时。
Louie等(2022)指出,ACCF在处理广泛的脊髓压迫时,能够提供更大的减压范围和更稳定的融合效果,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
前路减压融合术(ADF)前路减压融合术(ADF)主要用于治疗因后纵韧带骨化(OPLL)引起的颈椎型脊髓病。
Park等(2023)的研究显示,ADF不仅能够有效减压,还能预防OPLL的进一步发展,显著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
前路颈椎混合减压融合术前路颈椎混合减压融合术结合了ACDF和ACCF的优点,适用于复杂的多节段CSM病例。
脊髓型颈椎病早期症状

脊髓型颈椎病早期症状
脊髓型颈椎病早期症状可以包括颈肩部疼痛不适,伴双下肢走路困难,易摔倒,胸腹部束带感等典型表现。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一经确诊,如无手术禁忌症的,应选择手术治疗。
手术包括,前入路手术,后入路手术,后前联合入路手术三种方式,通过手术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保守治疗:对于病情较轻,病程较短,症状不重的患者,可以保守治疗,如卧床休息,减少颈椎负荷,佩戴颈托等。
药物治疗:中医建议保守治疗外敷中药济愈堂顺古安玉贴,能够有效的缓解一部分症状。
脊髓型:是一种比较严重的颈椎病,它是由于颈椎间盘向后突出、椎体骨质增生等原因,对颈部脊髓直接压迫而引起的。
当脊髓受压后,患者可出现上肢或下肢单侧或双侧麻木、酸软无力,严重的可出现活动不便,走路不稳等症状。
注意事项:
1)家庭中行颈椎牵引治疗
(2)围领:用硬纸板剪成高领,外包绒布或小毛巾,加以布带或粘膏固定,以限制颈部活动。
(3)伸颈锻炼
(4)按摩、推拿:
(5)局部应用蜡疗或热水袋热敷。
(6)针灸或埋耳针,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7)用大活络丹,维生素B1、B2,呋喃硫胺,ATP,消炎痛,硫胺软骨素或阿司匹林治疗,以减轻症状。
(8)如反复发作颈性狂晕,外出时要注意,避免攀高或作危险动作。
(9)饮食宜清淡无刺激性。
(10)症状较重、发作频繁者,适当休息,减轻工作量,停止发作一个月,方可逐渐恢复工作。
(11)避免感冒、受寒。
(12)戒烟酒、浓茶及浓咖啡。
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策略

缓解疼痛药物选择及应用
01
02
03
非处方药
如非甾体抗炎药( NSAIDs),可缓解疼痛 和炎症。
处方药
如阿片类药物,用于严重 疼痛,但需注意成瘾性和 副作用。
局部用药
如外用贴剂、擦剂等,直 接作用于疼痛部位。
抗炎消肿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遵循医嘱
按时按量服用,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更改用药方 式。
04
手术治疗策略
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分析
适应症
脊髓型颈椎病症状明显且持续加重,非 手术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影响正常生 活和工作;出现明显的脊髓受压症状, 如四肢无力、行走不稳等。
VS
禁忌症
患者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手术区 域存在感染或严重的皮肤疾病;患者存在 严重的心理或精神疾病,无法配合手术治 疗。
06
总结与展望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诊断困难
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与其 他类型颈椎病相似,且初 期症状不明显,导致诊断 困难。
治疗手段有限
目前针对脊髓型颈椎病的 治疗手段相对有限,且存 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复发率高
由于颈椎结构的复杂性和 退行性变的不可逆性,脊 髓型颈椎病的复发率较高 。
新型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影 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结 果,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可 以明确诊断脊髓型颈椎病。
发病率及危害程度
发病率
脊髓型颈椎病占全部颈椎病的10%~15%,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
危害程度
脊髓型颈椎病可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如四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等,严重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同时,该疾病的治疗难度较大,病程较长, 容易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脊髓型颈椎病怎样锻炼呢

脊髓型颈椎病怎样锻炼呢
脊髓型颈椎病是常见的骨病之一,治疗困难,因此很多人认为适当锻炼可以改善症状。
但是,锻炼必须合理。
以下是一些锻炼建议:
1.避免长时间在颈部劳累的状态下工作,如看书、上网等。
2.保证充足的睡眠,以消除颈部疲劳。
3.如果眼睛也感到疲劳,可以做眼保健操等眼部按摩,以
减轻颈部劳累。
4.如果没有时间做颈部运动,可以借助网上的颈椎病预防
和治疗功能,避免长时间颈部做重复动作。
5.做好劳动、运动、演出前的准备活动,以防止颈椎和其
他部位的损伤。
6.保持良好的坐姿。
7.纠正不适当的睡姿,选择合适的枕头高度。
8.防止颈部受风受寒,积极治疗颈部的外伤、感染、结核、淋巴结炎和椎间盘炎等疾病,也是预防颈椎病的重要措施。
9.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虽然脊髓型颈椎病会导致疼痛,但长期不运动会让颈椎僵硬,疼痛加重。
因此,锻炼是有益的,但要注意合理饮食,避免过度劳累。
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是以椎间盘退行性变为基本病理基础,相邻椎体节段的椎体后缘骨赘形成,以此构成对脊髓和/或支配脊髓血管的压迫因素,导致临床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障碍的一种颈椎疾病。
脊髓型颈椎病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以局部和神经功能为主要表现包括颈痛、手臂麻木、行走乏力及步态的改变。
局部疼痛是较常见的症状,其特征为颈项酸痛、无力,坐姿过久或睡眠时加重,上肢包括手指麻木、无力;手部精细动作一过性障碍等。
上述表现与脊髓压迫的程度、部位有关,脊髓前方受压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侧后方受压则表现为感觉障碍。
支配骶、腰、胸、颈的神经纤维在皮质脊髓束中呈由外到内的排列顺序,因此脊髓受压后运动障碍出现的次序通常为先下肢后上肢。
首先表现为下肢步态蹒跚,逐步发展为肌张力增高,晚期可出现痉挛性瘫痪。
感觉障碍出现的次序,根据脊髓丘脑束在脊髓内的排列顺序,也是先下肢后上肢。
一般首先出现下肢无力和麻木,逐渐向近头端发展并可出现胸腹部束带感。
由于两方面程度的差异,可出现非典型“感觉分离”现象。
脊髓型颈椎病特征性的物理学检查在脊髓损害或受压平面以上,表现典型的下运动神经元体征(上肢无力和反射减弱或消失);在损害或受压平面以下则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体征,对上肢的影响经常是单侧的,而对下肢通常多为双侧。
在出现异常足底反射(Babinski征)之前,通常已表现出上肢精细运动的丧失或下肢的串联步态。
Hoffmann反射、桡骨倒错反射等是脊髓受压损害的重要特异性体征。
Hoffmann征可在疾病早期出现,也可在晚期出现,临床研究发现,头颈体位的变化可影响Hoffmann反射的发生,当患者头颈处于后伸状态时,如Hoffmann反射阳性,则可作为早期诊断脊髓型颈椎病的重要体征。
脊髓型颈椎病很少出现躯干感应平面异常,有时感觉障碍比较模糊,如果脊髓合并神经根损害或压迫,可以表现上肢和手部有明确的根的分布区内的神经功能障碍。
根据颈椎病自然病程的研究,脊髓型颈椎病的70%~80%有进行性发展的特点,因此,多数学者认为脊髓型颈椎病一经诊断就应考虑手术治疗。
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欢迎光临中华骨外科网这是个免费网站欢迎来稿脊髓型颈椎病概述文章精选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myelopathy,CSM)是颈椎退行性变最常见的一类疾患,以椎间盘退变为病理基础,通过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引起相邻椎节椎体后缘骨赘的形成,对脊髓及其附属结构、血管产生压迫,导致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障碍,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见的颈椎疾患之一。
从70年代中期起,我国对本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进行了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其中,上海长征医院首创的经前路环锯减压技术已经成熟,并推广到全国。
自MRI等新技术应用10余年来,对其认识更加深刻,为治疗手段的选择提供了更直观的影像学依据;对本病的骨性或纤维性致压物及脊髓受压状态研究的重大进步,为外科治疗提供了更明确的指征,从而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
当今,越来越多的脊柱外科医生掌握了本病的诊治技术。
报道颈前路减压治疗CSM 每年达数十至数百例的医院已不少。
然而,鉴于CSM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及其转归非常复杂,许多临床现象仍较难解释,因此,对本病的研究仍有深入的必要。
现就CSM研究的现状及前景归纳如下。
1 病因学及发病机制研究1.1 颈椎退行性变的研究颈椎间盘退变是人体发育、成熟、衰老过程中的必然变化。
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及以这一变化为基础而继发的颈椎本身结构的退变,归根到底表现在生物力学功能上的改变。
我院通过对颈椎间盘退变后钩椎关节、后部小关节、黄韧带的力学变化,以及椎间盘切除后对相邻节段的退变等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加深了对颈椎退变前因后果的认识,为推进从多方位对颈椎退变的生物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研究还表明,椎间盘退变与炎性介质也有明显相关关系,退变椎体周边关节软骨中AKP活性增高,从生化角度表明这些部位具有形成骨赘能力。
1.2 颈椎退变作为CSM致病因素的研究国内外许多研究结果已证明,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CSM发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虽较前两型明显少见,但其症状严重,若延误治疗致残率高,尤其急性起病易误诊为脊髓炎等,慢性起病者易误诊为脊髓变性性疾病;病变早期,由于感觉障碍平面往往在胸段或腰骶段,缺少经验者常常在胸段及其以下进行CT、MRI等影像学检查,因无阳性发现而漏诊。
无论误诊或漏诊都会丧失早期治疗的机会,导致疗效不好或致残。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一)动力性因素动力性因素有15.%~ 38. 5%的患者起于急性外伤,还有为数较多者是既往有外伤史,以后再一次因不引起注意的轻度外伤后出现临床症状,主要是由于外伤致椎节不稳与松动、后纵韧带的膨隆、髓核的后突、黄韧带的前凸等压迫颈髓,并可因体位改变或水肿消退而致压症状缓解者。
(二)机械性因素陈旧性外伤后骨赘形成、黄韧带肥厚、髓核突出形成粘连不能还纳或急性外伤中央型向后突出明显(影像学上称髓核突出),对脊髓形成持续性压迫,出现脊髓横贯性损伤的长束征(锥体束征、脊髓丘脑束征,除黄韧带肥厚外,薄束、楔束征多不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认为颈椎病是中老年人易患,而忽视青少年;但是,陈旧性外伤后骨赘形成,在临床上多见于青、少年时期的外伤,尤其是髓核向后突出,在外伤初期仅有短时间的颈神经根受累的表现,而无脊髓受损的症状,由于多被漏诊,未能得到及时治疗,而后神经根症状可自行缓解,经数年至十数年,甚至数十年后,逐渐出现脊髓受压症状。
潘之清先生曾遇到20岁时由2m高的桥上跌下,32岁起病,曾被误诊为“侧索硬化”,3年后即35岁时被他们确诊的病例(且有该椎间盘上下椎体缘的骨赘形成)。
我们接诊的病例外伤史长达18~22年者并非罕见,此类青、少年时期的外伤,发病时已被遗忘而否认,而且有的连2~3年前的外伤史或已遗忘或主观认为与此次发病无关,首次询问时常被否认,这种情况,据我们和潘先生等的经验,甚为常见。
欲摆脱传统概念的束缚,为避免漏诊、误诊,反复地仔细地询问外伤史亦是非常必要的,况且外伤后出现髓核突出是构成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病因,而先天性椎管狭窄亦不可忽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确诊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脊髓型颈椎病在人们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可是好像很多人都无法确诊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
那么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应该怎么确诊呢?下面就由专家来为我们介绍下,希望阅读完本文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医生看病,首先是问诊,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
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可以不只是手足麻痹、行走困难,也会有排便排尿障碍等直肠膀胱功能损害。
问诊结束以后就是神经系统体格检查。
专科医生通常使用一个小锤子——叩诊锤,用来检查“腱反射”。
叩击膝盖下面,膝关节一下子会伸直,脊髓一受到压迫,膝腱反射表现为亢进。
同时还要检查手指的病理反射、足底的病理反射以及脚踝部位的腱反射。
在神经学检查中,还有一个“10秒试验”,检查患者手指在10秒钟时间内能够快速伸屈的次数。
20次以上属于正常,一般健康人可以达到25—26次左右。
20次以下就怀疑脊髓损害,存在脊髓损害的人手指的伸屈会变慢,这也能检查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
下一步是进行影像学诊断,这能确诊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
单纯X线片观察颈椎椎间隙狭窄、有无骨刺和椎管狭窄等;CT用来观察椎管横断面,一般正常的是椭圆形,颈椎病时就变成三角形了;MRI用来观察脊髓的受压状态,是诊断颈椎病信息量最大的一种检查。
需要强调的是,这三种检查各有侧重,不能替代。
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影像学检查和诊断,但是最重要的还是问诊和神经学检查。
有些人即使MRI上显示脊髓存在压迫,但是没有任何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所以,医生一定要亲自诊查病人以后,才能下诊断。
脊髓型颈椎病引起四肢麻痹、手指运动不灵、行走困难等症状,如果不引起重视或误诊误治,后半生只能在轮椅上生活,或者只能瘫痪在床。
以上就是专家对于颈椎病的症状为大家作出的解释,希望能够帮助您解答问题。
通过上文专家想告诉大家的是,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不要因为自己的不良习惯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脊髓型颈椎病的常见症状颈椎病是一种有着多种病症类型的疾病。
而脊髓型颈椎病就是其中的一种。
那么脊髓型颈椎病是有什么样的症状呢?下面带着大家一起了解下脊髓型颈椎病的常见症状。
1、脊髓单侧受压。
当脊髓单侧受压时,可表现为病变水平以下同到肢体肌张力增加、肌力减弱、键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并出现病理反射;重者可以引出骸阵挛或踩阵挛,另外还有触觉及深感觉的障碍。
对侧以感觉障碍为主,即有温度觉及痛觉障碍,而障碍的分布与病变水平不相符合。
由于对侧的运动束及本体感觉束尚属正常,所以,该侧的运动机能正常。
2、下肢症状。
出现于一侧下肢或两侧下肢的神经机能障碍。
3、脊髓双侧受压。
早期症状以感觉障碍为主或以运动障碍为主,晚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运动神经元或神经束损害的不全痉挛性瘫痪,如活动不利,步行不稳,卧床不起,呼吸困难。
四肢肌张力增加,肌力减弱,健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阳性。
病人有胸、腰部束带感,感觉改变平面与病变水平往往不相符合,有时左右两侧感觉障碍的平面与程度不相符合,有的感觉障碍平面呈多节段性分布,严重的病例可有括约肌功能障碍。
4、交叉症状。
出现于一侧上肢和对侧下肢的感觉或运动障碍。
5、四肢症状。
出现于四肢的神经机能障碍。
6、头部症状。
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或头皮痛。
7、骼神经症状。
表现为排尿或排便障碍,如龟头部感觉异常、尿频、尿急、排尿不尽、腰腿酸软、大便无力或便秘等。
8、上肢症状。
出现于一侧上肢或两上肢的单纯运动障碍,单纯感觉障碍或者同时存在的感觉及运动障碍。
9、偏侧症状。
出现于同侧上下肢的感觉运动障碍。
脊髓型颈椎病有什么危害前几天早上,他出门去办点事。
早上气温低,地上有些薄冰,梁先生出门走得急,不小心就踩到冰上,一个趔趄就滑倒了。
滑倒前,他本能地用手去撑地,同时抬了一下头,避免头撞到地上受伤。
倒地后,没觉得有什么疼痛,梁先生想起来继续赶路。
“手脚用不上力气了,是不是瘫痪了?我心想一定摔坏了。
”梁先生当时不禁吓出一身冷汗,好在出家门不远,他大声地喊来家人。
看到梁先生趴在地上起不来,家人以为他撞到头了,赶紧将他送到杭州市中医院。
四肢无力像瘫痪了一样,身上却没有什么伤。
医生初步检查了之后,怀疑他摔了一跤造成颅内损伤,才导致四肢不听使唤。
但是经过检查,并没有任何脑部损伤,加上梁先生一再强调头部没有撞到,医生经过分析建议检查是否为颈椎问题。
这一检查梁先生才知道自己有严重的颈椎病,但是他之前一直没有什么不适的感觉。
推拿科副主任医师罗华送说,梁先生患的是脊髓型颈椎病,这种病较为少见,平时可能只是感觉手指有些麻木或者没什么症状,一旦诱发了往往症状比较严重。
脊髓型颈椎病是因为颈椎椎体和相邻软组织退化,造成对脊髓的直接压迫,加上剧烈的运动或长期的不良姿势等影响,导致脊髓受压或脊髓缺血,继而出现脊髓的功能障碍。
患者发病时常常表现为四肢麻木无力、活动不灵便等。
长期伏案工作、外伤、颈椎退行性变等都有可能造成脊髓型颈椎病。
也有一些患者是先天性颈椎畸形引起的。
罗华送猜测,正是摔倒前本能地抬了下头,诱发了梁先生的颈椎病。
“原本已经比较厉害了,猛地一抬头,瞬间造成对脊髓的压迫,造成脊髓休克症状,也就是四肢像瘫痪了一样。
”临床上,这种类型的颈椎病人较少见,罗医生表示他也只碰到过几例。
这种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的颈椎病,具有很强的隐匿性,加上不同个体间差异较大,发病的表现也会很不一样,不容易被察觉。
有些可能已经发展到很严重的程度,也只是有些手指麻木的轻微症状,而有些可能像梁先生这样,一发病就出现脊髓休克的症状。
一般来说,脊髓型颈椎病表现为早期两侧或者一侧的下肢麻木、发抖、无力等,继而逐渐发展为上肢发麻、力量减弱,拿在手里的东西容易掉。
症状加重时,可能还会出现便秘、排尿困难或者尿失禁、吞咽困难、头昏眼花等症状。
病情多以隐形侵袭的方式发展,但是不同患者的病情发展速度、趋势都不一样,所以出现类似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尽可能避免病情加重。
另外,平时要多注意防护颈椎,多参加运动。
脊髓型颈椎病怎么治疗呢脊髓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早期双侧或单侧下肢麻木、疼痛、僵硬发抖、无力、颤抖,行走困难,一般采用保守治疗方法。
急性进行性颈脊髓受压症状明显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指征如下:椎板成形术指征:三平面或三平面以上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处于中立位或前位;颈椎管狭窄症无后凸畸形;颈椎退变性节段不稳,无后凸畸形;前路减压与植骨融合术后发生假关节,无颈椎后凸畸形。
前后路联合手术指征:超过三平面广泛减压;多平面颈椎病与先天性颈椎管狭窄;多平面顶椎病伴退变性后凸畸形;椎板切除术后发生颈椎后凸畸形;伤性后凸畸形。
Tips:椎板成形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方法椎板成形术方法:采用颈后正中切口,切开皮肤、皮下及浅层斜方肌,以第2颈椎棘突作为解剖标志,骨膜下剥离第3颈椎棘突水平以下双侧椎旁肌,露出第3-7颈椎的椎板棘突,用后颅窝拉钩和单钩拉开肌层,完成第3-7颈椎椎板的显露,将翻转的椎板固定于关节囊上,以垂体钳咬除第3颈椎椎板,潜行切除颈2-颈3间的黄韧带,完成之后逐层缝合切口。
前后路联合手术方法:颈椎前路脊髓减压,取髂骨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合并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钢板螺钉内固定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一种类型,较为常见,主要压迫或刺激脊髓及伴行血管,出现脊髓神经的感觉、运动、反射与排便功能障碍,需要及时治疗。
方法如下:按摩颈部涂适量颈肩松按摩膏后,在颈部痛点处按摩,运用分筋、弹拨、推压、理筋、镇定等手法,充分松解斜方肌、肩胛提肌、胸锁乳突肌、颈椎棘突两侧软组织,点按风池、大椎、肩井、颈中、膻中、后顶、前顶、百会、上星、手三里、合谷穴等。
每次按摩治疗15-20分钟,睡前若涂点颈肩松按摩膏于颈部可有消炎、镇痛、活血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作用。
颈椎牵引部分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可行坐位颈椎牵引,颈椎生理弧度后凸或老年体弱者,应行仰卧位、颈椎轻度屈曲牵引治疗。
症状较轻患者采用间断牵引,每日l-3次,每次30分钟至1小时,严重患者可持续牵引,每日牵引6-8小时。
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定制合适的牵引重量,多以5-10千克为宜。
物理治疗常用的方法有:超声疗法、电脑中频疗法激能电疗法、半导体激光疗法、微波治疗机、电脑多功能熏蒸机、纳米波治疗机、脑生理治疗仪等。
穴位注射治疗穴位注射治疗可以很快缓解患者不适症状,常用当归注射液和丹参注射液,穴位是足三里、阳陵泉、合谷、屈池、内外关等,每穴注射2ml。
什么导致脊髓型颈椎病一般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年龄都在。
40岁以上,颈椎间盘在长期的负荷作用下已经发生了退化的改变,椎间盘松弛无弹性,黄韧带肥厚,椎体周线或小关节也出现骨质增生。
当外伤(也许是轻微的外伤)存在时,颈椎间盘即破裂。
位于正后部或者偏一侧,并同时髓核突出或脱出,与颈椎的骨刺共同在颈椎伸屈活动中刺激、挤压脊髓,特别是椎间盘不稳时,突出物刺激脊髓更严重。
另外。
颈椎体间的不稳定及骨剜、突出的椎间盘等组织刺激脊髓的外周组织上的交感神经,它的过度兴奋,使得其所支配的脊髓动脉痉挛而出现血液供应障碍,则脊髓的代谢及营养将出现障碍,继而出现脊髓组织退化或坏死变化而导致一系列神经症状。
另一种情况则是颈椎管狭窄,即颈椎体后部形成的骨性管道,由于先天性因素或后天发育性因素(如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等)造成椎管的管道前后径小于正常人的平均水平(正常不能小于13毫米),或者小于其与椎体矢状径比值0.75界限,使得其中脊髓组织的活动余地减小,当原发病变进一步发展,或者遇到即使是轻微的外伤时,脊髓即发生挤压伤。
其损伤所导致的一系列改变及临床表现将不可避免。
总的来说,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椎体间不稳定、骨刺形成、外伤引起中央型椎间盘后突;在原来椎管就很狭小的情况下椎体继续活动,突出的混凝土合物不停地刺激及压迫脊髓,加之后方黄韧带的肥厚,在颈后伸时发生皱褶,使已受压的神经组织又受到刺激,是造成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原因。
脊髓型颈椎病的病例分析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诊断和外科手术时机。
方法报告并讨论7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早期诊断,并经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融合术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结果等。
结果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起病隐匿,颈部痛觉轻微,以肢体运动和感觉异常及手臂症状最为常见,检查时可发现神经功能的改变;影像学检查的特征性变化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
本组74例患者中,68例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按我国40分评定法,30分以上者58例(85.3%)。
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诊断,早期施行手术治疗是提高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重要因素。
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缓慢,症状也比较隐匿。
一旦发生不可逆的病理变化,手术效果很难令人满意。
而在发病早期作出诊断,可大大提高治疗效果。
现对我院经治的7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早期诊断,并经颈前路减压、自体髂骨融合术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结果等情况进行报告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