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关于进一步推进“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

浙江关于进一步推进“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
浙江关于进一步推进“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

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实施“三强一制造”战略,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要求,持续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打响“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现就推进“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建设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完善品牌目标定位

1.优化品牌培育目标。坚持“国内一流、国际先进”定位,聚焦中高端产品、覆盖“专精特新”企业、面向中高消费群体,重点培育终端消费品生产企业,鼓励出口型企业拓展国内市场。

二、完善标准研制机制

2.完善标准研制机制。针对我省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全面构建各产业领域“浙江制造”标准体系,制订实施标准研制计划;面向全省公开征集标准体系构建和具体标准起草牵头单位,广泛吸收各级各类标准化研究机构、检验检测机构、认证机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参与。

3.创新标准表达方式。创新“浙江制造”标准编写格式,力求通

俗易懂、更具可操作性。提炼“浙江制造”标准主要关键指标,形成与现行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比表”。全面推行“对比表”随产品在经营场所展示,鼓励在产品、包装或说明书上明示,提高“浙江制造”市场认可度。

4.加大标准实施力度。标准起草企业须在“浙江制造”标准发布后一年内对标实施并成为“品字标”企业,规范贴“品字标”,明示标准主要关键指标“对比表”。强化“品字标浙江制造”标准团体属性,非行业特殊性原因,发布后满3年对标的“品字标”企业不足3家的,省品牌建设联合会须进行复审和修订。对标准发布后满1年仍无企业申请“品字标浙江制造”认证或自我声明的“浙江制造”标准,予以修订或废止。

三、提升品牌认证价值

5.完善认证采信机制。广泛推行“一次认证、多国证书”认证模式,加快实现“一个标准、一次检测、一次认证、多国证书”。推进“浙江制造”认证与3C认证深度融合,探索一次认证同步颁发“浙江制造”认证和3C认证证书。扩大认证联盟成员单位对“浙江制造”认证结果的采信互认。

6.优化认证监督机制。延长“浙江制造”认证证书有效期至6年。对信誉好的获证企业,在管理体系和生产工艺未发生实质性变化的情况下,可以出示检测报告、自评报告、自我承诺等方式进行年度监督审核,免于现场监督,但现场监督间隔不超过2年。将企业规范贴标纳入监督内容。合理设置认证单元,切实防止认证

单元过细问题。

7. 加强认证质量监督。认证机构要持续优化认证模式,合理设置产品检测项目和审核人日数,提高认证效率,保证认证质量,促进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推行使用“浙江制造”认证管理系统,实现全流程阳光运行。开展“浙江制造”认证“双随机一公开”监督。

四、完善品牌授权机制

8.理顺认证与授权关系。“浙江制造”企业由省品牌建设联合会统一确认授权。认证机构应企业自愿申请,依据认证规则独立开展认证活动。通过“浙江制造”认证的企业根据“品字标”品牌标识管理办法规定获得授权。企业要求“自我声明”模式获得“品字标”授权的,向省品牌建设联合会直接提出申请。

9. 扩大“自我声明”范围。制定暂不开展“自我声明”模式授权的产品目录。目录外产品生产企业同时具备近3年未因质量问题受到行政处罚、所申报产品近五年未因质量问题受到行政处罚、未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承诺履行品牌服务评价标准(C 标准)等四个基本条件,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允许以“自我声明”方式获得授权:A、获得县级以上政府质量奖的;B、通过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三体系”认证满3年的;C、已通过认证的同系列产品申请授权的。允许总部在省内、绝对控股分支机构在省外的“品字标浙江制造”企业,联合分支机构通过“自我声明”获得授权。

六、加强授权事后监管

10.开展对标抽检评价。逐步加大对“浙江制造”标准执行情况的抽检评价力度,对产品一次未达到标准的予以约谈和跟踪抽检,对同一产品两年内两次未达到标准的予以撤销授权。

11.建立企业履行“自我声明”抽查制度。对下列情形之一的企业,撤销其相应“品字标浙江制造”产品的授权:“品字标”产品因质量问题受到行政处罚的、不履行品牌服务评价标准(C标准)的、不履行缺陷产品召回责任的,以及其他不符合“浙江制造”标准要求的。对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的企业,撤销其所有“品字标浙江制造”产品的授权。

12.加强品牌标识管理。制定实施品牌标识使用管理办法,督促指导企业规范贴标用标。将“品字标”贴标、明示(展示)主要关键指标“对比表”、履行品牌服务评价标准(C标准)承诺等列为日常监督、认证监督、企业履行“自我声明”抽查的重要内容。积极引导企业在厂区、市场门店、宣传广告等方面植入“品字标”元素。

七、改进财政绩效管理

13.完善绩效评价机制。省品牌建设联合会每季度在官网公开标准制修订、品牌授权、执行标准企业数、“品字标”企业入会率等信息。“浙江制造”国际认证联盟每季度公开企业认证申请、细则制定、现场评审等信息。组织市县局、行业协会、相关企业等对标准制订的科学性、认证绩效及单元划分的合理性、省品牌建设联合会和“浙江制造”国际认证联盟服务质量、标准牵头单位和认证机构的满意率,以及贴标率等进行调查评价,并在适当范围通报。

各级要主动向财政部门通报标准起草单位贯标贴标情况、对标“品字标”企业数,以及服务满意率评价结果。省品牌建设联合会要加强能力建设,完善组织体系,增强造血功能,加快市场化运作。

14.完善财政激励机制。引导各级财政对“浙江制造”标准起草牵头企业在通过认证或“自我声明”获得授权并在相应产品上加贴“品字标”后,再兑现财政奖补。将“认证细则”制定补助经费与实际使用挂钩、标准管理经费与市县局及企业对省品牌建设联合会服务满意率挂钩。鼓励市县(市、区)对“品字标”品牌企业给予财政补助,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对辖区“品字标”产品进行公共品牌保险、抽检评价、宣传推广等。

15.规范标准研制和认证行为。加强对标准研制、认证过程有偿咨询行为的监督检查。“浙江制造”标准起草牵头单位和认证机构不得向制标、认证企业提供或变相提供有偿咨询,不得强制或诱导企业向其他机构有偿咨询。“浙江制造”国际认证联盟要加强对认证机构自律管理,落实企业对认证机构的自主选择权。严肃查处公职人员参与有偿咨询的违纪行为,坚决曝光强制或诱导企业有偿咨询的违规行为。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19年月日

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编制说明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起草组 2014年12月

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编制说明 一、背景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召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和目标。美丽中国的建设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永续发展的需要;是强化农业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是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需要。国家财政部、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农业部等相关部委纷纷出台一些措施和政策来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于2012年发布了《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农改〔2012〕12号),开展了以美丽乡村建设等十项主要改革重点的示范试点。2013年7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财农改[2013]3号),决定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主攻方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农业部办公厅也于2013年初发布了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农办科[2013]10号)。全国各地已全面拉开美丽乡村的建设。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涌现出了浙江安吉、福建长泰、贵州余庆等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典型,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依然存在农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率低、管理水平不高、城乡区域差别大等突出问题。农村作为社会最基层的单元,与城镇相比,整体存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基础薄弱、农民素质低等劣势,在如何实现“美”的过程中,在建设主体内容、建设技术、运行维护、服务及评价等各个环节上依然缺乏统一的技术指导;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使得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无法得以有效的巩固和持续发展。 标准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抓手和创新驱动力。2010年国标委首次将安吉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列为第七批农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创新地将标准化的应用从农业、工业逐渐转向为美丽乡村、社会治理等更为广阔的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锦绣画卷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锦绣画卷 2011年02月10日07:44:05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美好家园王子庭摄 浙江日报2月10日讯浙江的农村,是一片富饶的土地。在这里,城乡开始融合发展。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升,转移性、财产性收入增长较快,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2010年全省农林牧副渔业总值达到2173亿元,五年平均增长3.1%,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03元,五年年均增长8.4%。 浙江的农村,是一片秀丽的土地。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片绿色的土地上,生产出的是生态食品,发展的是低能耗、低排放的新兴农业。一眼望去,村庄整洁、道路平坦宽畅、撒落在平原、山区、海岛间的一个个美丽乡村,如颗颗明珠般熠熠生辉。 浙江的农村,是一片幸福的土地。在这里,人们生活幸福有保障。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公共服务不断延伸,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累计报销医疗费用211.4亿元,受益1.82亿人次,2010年全省85%以上的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约70%农户家庭实现卫生改厕,45%左右村庄开展了生活污水治理,60%多的行政村环境得到较好整治……2010年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满意度达到77.92%。 一组组数据,一项项成就,生动地勾画出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画卷。那么,是什么推动浙江的新农村变得如此富饶、秀丽、幸福?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办公室负责人给出了答案,“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中央有关‘三农’工作精神,按照‘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了从‘全面破除城乡分割’向‘全面推进城乡融合’的转变,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花团锦簇、生机勃勃,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高效生态农业 2010年,全省落实粮食生产功能区119万亩,启动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98个、主导产业示范区187个和特色农业精品园289个。 农业结构深入调整,十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产值占农业总产值近80%。现代农业主体快速成长,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301家,比2005年增长40.9%;农民专业合作社近2万家,比2005年增长超过6倍;各类种养业大户达到20.5万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达到707.5万亩,占承包耕地的36.1%,66个县(市、区)、1006个乡镇、1.2万个村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组织。 农业科技支撑不断增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

整合与创新—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探析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 2015, 5, 13-18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5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7114044593.html,/journal/sd https://www.360docs.net/doc/7114044593.html,/10.12677/sd.2015.51003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The Explora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Planning in Zhejiang Province Rugang Wang, Shan Jiang, Jingying Zhang, Xiang Qiu Zhijiang Colleg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Zhejiang Email: wrg19741230@https://www.360docs.net/doc/7114044593.html, Received: Jan. 7th, 2015; accepted: Jan. 16th, 2015; published: Jan. 21st,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7114044593.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developing trend, the article indicates that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is “upgrade” of the new rural planning; its work is with a comprehensive, local and operat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re are two questions on the operational level including the technical basis missing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failing. To solve the problem, it proposes the two measures of planning integration and mechanism innova-tion. Keywords Beautiful Countryside, Integration, Innovation, Zhejiang Province 整合与创新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探析 汪如钢,蒋山,张静莹,邱翔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杭州 Email: wrg19741230@https://www.360docs.net/doc/7114044593.html, 收稿日期:2015年1月7日;录用日期:2015年1月16日;发布日期:2015年1月21日

农业品牌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农业品牌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我县是农业大县,为了建成农业强县,就必须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走农业产业化之路,把我县建成农副产加工基地,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品牌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密不可分,它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 "品牌"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能够给创建者和社会带来经济效益和财富的商标或标识。它既是有形财富,也是无形资产。创建品牌就是以高质量的商品或服务为根基,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的,通过一系列运作,提高某种商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消费者对商品的认知度。, 一、我县农业品牌建设现状 我县农业资源丰富,商品量较高。农林牧渔产品产量在全市、全省不仅占有靠前的位次,且总量较大。加之我县工业污染少,农产品品质有保证。借此天然优势,我县农业品牌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到今年初,全县已注册41 个农业品牌商标。有"、"鑫禾""桂山"3 个精制大米品牌;""、"2 个食用油品牌;"芙蓉"、"董河"、"绿阳春"3 个茶叶品牌;""草鱼、""草鱼、鳙鱼、"大闸蟹"3 个水产品品牌;"天宝"、"绿杨桥"、"状元郎"等6个酒类品牌;"、"" 、""3 个鱼面品牌;还有"金绿环"葡萄、""藕粉、""豆油等其他品牌。其中"和"天宝"、"状元郎"是省精品品牌,是著名商标;"食用油、"董河"茶叶、""草鱼、""草鱼、鳙鱼等6 个品牌中,有29 个品种是国家认证的绿色食品。 这些品牌产品,部分已进入中百等大型超市或通过网络销往全国各地,品牌所发挥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大。我县尽管创出了一些农业品牌,但与先进地区、与跨越发展的要求存在"五个不足"。 一是商标品牌意识不到位,重申报注册轻保护。截止去年底,我县已注册的41 件农业品牌中,被闲置的农产品商标达11 件,占%。失效达8 件,占%,注销1 件,占%,转让1 件,占%。超过一半品牌商标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品牌企业无规模,"作坊"多,市场占有量小。规模相对较大的"大米去年才生产万多吨,不仅在全省的市场所占份额很有限,与蕲春县的"珍米"也有一定的差距。而其他的一些品牌规模更小,甚至是小作坊。 如"芙蓉"茶年产不过5 吨,鱼面是我县较有特色有知名度的商品,但在当地却有

嘉兴市农产品的品牌建设

论嘉兴农产品的品牌建设 班级:营销082 学号:200852135243 姓名:李雨鑫 摘要:农产品品牌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时期的农产品品牌自发形成阶段、建国后农产品品牌发展的淡化萎缩阶段、改革开放后的农产品品牌恢复发展阶段以及入世后农产品品牌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嘉兴的农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农产品品牌建设在增强品牌意识、农业标准化生产与管理、带动基地建设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存在着品牌多、规模小;知名品牌少、品牌力弱;品牌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等一些问题。究其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对嘉兴农产品品牌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客观的归纳、分析和描述,指出嘉兴农产品品牌发展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此进行原因的剖析。 关键词:农产品;品牌;发展;改革;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问题。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正是提升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培育知名品牌”、“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等,也说明农产品品牌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然而,目前在嘉兴市各个农产品行业中能够让人叫出“牌子”的数量很少。在农业产业化的战略下,在WTO的框架和市场经济体制下,探索了既有嘉兴文化又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品牌化建设途径和创新思路。针对嘉兴农产品品牌相对缺失的问题,从嘉兴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品牌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导致农产品品牌建设不足的原因,从而提出加强嘉兴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对策。 二、嘉兴农产品建设的意义 1: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 (1)农产品区域品牌可使区域内农业企业、农户获得协同效应,降低成本,从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成功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可以产生公共资源、组织、服务三种协同效应,从而减低成本。一是公共资源协同效应,区域品牌组织提供一系列的公共资源、公共服务,具有明显的规模效益;二是组织协同效益,区域农产品的运作组织可以克服以小企业、小农户为主体的小规模经营无力进行品牌运作的弊端;三是服务协同效应,农产品区域品牌将带动整个农产品产业链的发展,包括农业生产资料产业、辅助产业(农产品经销商、包装、储存、运输、旅游、宾馆餐饮等产业),从而为区域的农产品企业与农户提供全面、低成本的共享资源。

浙江省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一作业本答案高一上

----------------------- Page 1----------------------- 高一语文必修一作业本答案 高中新课程作业本语文必修一答案 参考答案 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 板块一吟诵青春 1. (1)ɡě jú a zhēnɡ rong a chàng liáo 2. (1)满江(2)比喻事物的盛衰、消长。(3)奔放(4)激浊扬清(5把,,看做粪土 3.诗余长短句宋朝小令中调长调词牌词题 4。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5. (1).借代(2).拟人 6. (1)写出了红之广写出了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2)表现了江水的清澈 程度写出了千帆竟发、争先恐后的壮丽场面(3)形象的表现出雄鹰矫健 的身姿生动的描绘了游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自如的神态 7.同意。理由略 8.D 9. (1) 10山、林、江、舸、鹰、鱼。 11. 《沁园春长沙》以设问句为结尾,对上阕“谁主沉浮”的提问做了巧妙地 回答,即主宰国家未来命运的将是我们“同学”。 板块二体悟人生 1.wǎnɡ miǎn nì shā pǐ zhí fǔ kē bàn yì 2.①句中“流失”用词不当,改为“流逝”。②句中后一分句缺少主语,“涉及” 前面应加上“作品”。③句中“作者刻意淡化父亲的角色意识是有意义的”一句 句式杂糅,去掉“是有意义的”;“倾心、尊重、平等、开怀”词序不当,调整 为“平等、尊重、开怀、倾心”。④句中“或许”之后加一个“也”字,构成关 联词“即使,,也,,”的正确搭配。 3. (1)b (2)a (3)a (4)b (5)b 4. (1)《沉沦》(2)《父与子》(3)《再别康桥》(4)《四季随笔》 (5)《草叶集》 (6)《静静的顿河》 5. (1)“蓬莱仙岛”原指神话里渤海中神仙居住的小岛,这里喻指在学问中深 藏着的精神愉悦的境界。作者用诗化的语言,劝勉自己的孩子要乐于学习,并享 受学习带来的精神满足。 (2)一个人在生命的四季里只要认真地、无愧地经历了,那么所有的欢乐和 痛苦,所有的成功和失败,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人生的收获,人们是不必用 自己的尺度去评判这个人的人生得失的。 6. (1)《我的四季》:四季是生命的过程,是少年时期的播种,青年时期的浇 灌,中年时期的收获,晚年时期的品味。(2)《四季谣》:四季是执著的付 出,是“我”的奉献与“你”的需求永远无法相交的遗憾。(3)《四季》:

农业品牌建设访谈

农业品牌建设访谈 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真正含义~是要解决农业发展理念问题——实现农业生产数量导向向质量导向转变、政府行政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变 湖南日报:中央历来重视“三农”工作~至今年已经连续14年颁布有关“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关键词”~无疑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如一号文件开宗明义的~这是基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那么~我国当前农业发展处于什么样的新阶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陈文胜:我国农业已进入亟待加快转型实现历史跨越的窗口期。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多地少。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保障农产品数量、特别是粮食数量摆在第一位。因此~我们所有的思路、所有的发展理念都是保数量~能够有饭吃就不错了~没有什么品质的要求。但自2004年开始粮食“十二连增”~中国缺粮现象得到改变。但过来过度注重粮食产 量忽视质量~使农产品核心竞争力逐步丧失~使今天的农产品供过于求与供给不足并存~呈现出阶段性、结构性供需不对称的过剩特征~造成了粮食高产量、高进口和高库存的“三高”现状。比如现在湖南的大米、东北的玉米大多放在仓库里面~尽管卖不出去~但因为有最低保护价~卖不出去农民还是继续生产~生产出来继续都放到仓库里去。 为什么会这样,根本原因就是农业生产没有跟消费对接。原来我们每餐吃四两米都还吃不饱~现在一天能吃多少米,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农业生产结构没有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粮食生产~只低头生产~不抬头看销路~生产与消费严重脱节。农业生产不与市场对接~不以市场为导向~就必然没有竞争力。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真正含义~是要解决农业发展理念的问题。随着我们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使数量的保障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应将农产品供给的数量保障上升到品种和质量保障的大转型~农业生产的数量导向要向质量导向转变~政府的行政导向要向市场导向转变。所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真正意义~就是在中国农业发展进入战略跨越的关键阶段~提出实现农 业发展思路的战略转型。 为了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国家对农产品以及农资价格进行政府直接干预和补贴~有力地调动了农业生产积极性~实现了中国加入世贸之后保护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但过多的保护~扭曲了市场价格与供求关系~影响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不仅推动了国内产量增加导致农产品库存积压~也形成了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刺激粮食进口量大增。毋庸臵疑~当前政府直接干预农产品价格的调控体系已难以持续~必然要求发挥市场供求对价格形成的决定性作用。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深化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更好地发挥市场在配臵资源要素中的决定性作用~是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不二之选。 加快转型实现历史跨越~中国的农业发展战略绝不能仅仅定位于确保自己吃饭的单纯粮食安全。在当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阶段~农业被赋予了生态保护、环境调节、生物能源、观光休闲、文化传承、国际竞争等多重功能。特别是作为全球人口大国~农业具有强国民生存之根、固国家经济之本、增国际竞争之力的多重战略作用~必然要求中国农业发展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促进国民经济转 型、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资源节约、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效益等多重战略目标。中央一号文件指明了实现路径:壮

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的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的意见 (新政发〔2010〕45号) 【发布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新政发〔2010〕45号 【发布日期】 2010-04-24 【生效日期】 2010-04-24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州、市、县(市)人民政府,各行政公署,自治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加快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推进我区现代农业从生产型向市场经营型转变,提升全区现代农业市场化、产业化水平和产业经营层次,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现就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强化政府引导扶持,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和辐射带动力强的新疆优势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全面提升现代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推进我区从特色农产品大区向强区转变。 (二)目标任务。力争用5年时间,初步建立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加快形成“创建一批、提升一批、储备一批” 的农产品品牌滚动发展良好局面;基本完成瓜果、棉花、畜禽、特色农产品四大系列产品的商标注册申报和绿色食品认证申报工作,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注册商标,农产品商标得到广泛注册和使用;发展做大一批传统农产品品牌,整合做强一批同类农产品品牌并形成区域性名牌,培育2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农业名牌产品,5个以上新疆著名商标、新疆名牌产品和新疆农业名牌产品,形成各层次有机结合的品牌集群;培育形成一批以品牌农产品生产为主的规模化生产基地和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品牌农产品产值和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全行业的质量观念和品牌意识不断增强,逐步形成“培育名牌、发展名牌、宣传名牌、保护名牌”的良好机制,探索出一条品牌强农、品牌富农的发展之路。 二、加大农产品品牌培育力度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2011—2015年) 为深入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特制定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精神,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以深化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为载体,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和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农民生产方式和农村消费模式,努力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促进生态文明和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建设。 (二)总体目标。根据县市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综合考虑各地不同的资源秉赋、区位条件、人文积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重点培育、全面推进、争创品牌”的要求,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到2015年,力争全省70%左右县(市、区)达到美丽乡村建设

工作要求,60%以上的乡镇开展整乡整镇美丽乡村建设。总体实现以下目标: ——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技术模式广泛应用,低耗、低排放的乡村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快速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乡村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庄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基本建立,农村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和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新型能源得到广泛开发和利用,节地、节材、节能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三)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引导他们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农村经济基础、地形地貌、文化传统等实际,突出建设重点,挖掘文化内涵,展现地方特色。

农业区域品牌建设

农业区域品牌建设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农产品品牌分类按面向市场不同,可分为出口型传统优势农产品品牌、国家战略安全型农产品品牌和内销型农产品品牌。;按照品牌知名等级不同,可以分为地方级农产品品牌、地区级农产品品牌、国家级农产品品牌、国际级农产品品牌和世界级农产品品牌。 按照品牌拥有主体不同,可以分为企业农产品品牌和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农产品品牌是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为了区分本企业产品与其他企业产品而设计的名称、标记、符号及其组合;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简称农产品区域品牌,是指在一个具有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历史人文因素的区域内,由相关机构、企业、农户等共有的,在生产地域范围、品种品质管理、品牌许可使用、品牌行销与传播等方面具有共同诉求与行动,以联合提高区域内外消费者评价、使区域产品与区域形象共同发展的农产品品牌。 发展特点:从地区来看,我国农产品品牌的分布基本呈现东部地区最多、“三品一标”发展最快,而中部和东北部地区其次,西部农产品品牌数量相对较少,发展最慢的状态;从农产品品牌的种类来看,我国现有品牌农产品大部分是鲜活农产品(瓜果蔬、畜牧产品、水产品等)和初加工农产品,缺乏精深加工、二次增值的产品,不利于农产品品牌的进一步发展;从农产品品牌的主体结构看,我国农业企业的发展主体中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等非营利机构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达到10%-20%,而在其他产业中,该比例还不到2%。 我国农产品品牌培育与经营 (一)品牌定位、形象塑造与传播 品牌定位可从产品特征、文化理念和竞争导向三个方面进行 (二)质量提升与优势创新 (三)品牌整合与规模扩张

山东: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高效特色农业

山东: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高效特色农业 一、山东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山东省把农产品品牌建设作为发展高效特色农 业、提升农业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农产 品品牌覆盖率和品牌价值不断提高,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较 大成绩。截止2013年底,全省“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达到6100个,“三品”原料产地面积2752万亩,总产量达到3210万吨,产品认证数量和基地面积均居全国前列。在农业部组 织开展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网络投票评选中,先后有烟台苹果、威海刺参、金乡大蒜等33个品牌荣获该荣誉称号,入选数量位于全国前列。应当说,山东省农产品 市场能够形成省内、省外和国外市场各占三分之一的格局、 农产品出口能够实现连续14年领跑全国,与品牌优势地位 是密不可分的。 二、山东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立足产业发展,着力培育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 各地都立足区域特色和优势产业,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和品 牌认证管理工作,挖掘传统品牌资源的潜力,培育区域特色 品牌,烟台苹果、莱芜三辣、章丘大葱、胶州大白菜等众多 传统品牌支撑起一大批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同时,如章丘 鲍芹、马家沟芹菜等一批新兴区域特色品牌,在带动区域发

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壮大生产经营主体,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流通品 牌。在推进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积极引导企业创建自有品 牌,支持龙头企业申报和推介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农产品 地理标志,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经营主体培育发展壮大。近 年来,涌现了“张裕”、“鲁花”、“金锣”等上百个知名企业品牌。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也已经成为品牌建 设生力军,涌现了寿光“绿源”、莱芜“明利蔬菜”,日照“贡青”等众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另外,大力发展一村一品 专业村镇,奠定品牌发展的产业基础。目前,全省一村一品 专业村发展到达到6330个,专业镇280个,已认定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镇70个、省级40个。 (三)搭建宣传推介平台,努力提升农产品品牌形象。 我省每年都组织举办和参加全国有影响力的大型农业展,包 括寿光蔬菜博览会、全省名优农产品精品展、全国农交会、 全省农交会等。2013年,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就组织农产品交 易会、推介会、产销对接活动60余场次,参加企业和单位19000多家,参加人数1000多万人次,贸易成效额800多亿元,有力地提升了山东农产品品牌形象,提高了山东农产品 的市场占有率。 (四)通过典型示范引领,推动全省农产品品牌建设。 近几年,各市在发展农产品品牌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工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方案讲课教案

为深入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特制定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精神,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以深化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为载体,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和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农民生产方式和农村消费模式,努力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促进生态文明和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建设。 (二)总体目标。根据县市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综合考虑各地不同的资源秉赋、区位条件、人文积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重点培育、全面推进、争创品牌”的要求,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到2015年,力争全省70%左右县(市、区)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60%以上的乡镇开展整乡整镇美丽乡村建设。总体实现以下目标: ——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技术模式广泛应用,低耗、低排放的乡村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快速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乡村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庄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基本建立,农村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和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新型能源得到广泛开发和利用,节地、节材、节能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三)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引导他们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农村经济基础、地形地貌、文化传统等实际,突出建设重点,挖掘文化内涵,展现地方特色。 ——坚持生态优先。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生态特色,统筹推进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建设。 ——坚持以县为主。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以县为单位通盘考虑,整体推进。省、市各级加强支持和指导。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生态人居建设行动”。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的要求,推进中心村培育、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构建舒适的农村生态人居体系。 1.推进农村人口集聚。大力培育建设中心村,以优化村庄和农村人口布局为导向,修编完善以中心村为重点的村庄建设规划,通过村庄整理、经济补偿、异地搬迁等途径,推动自然村落整合和农居点缩减,引导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整治农村闲置住宅、废弃住宅、私搭乱建住宅。实施“农村建设节地”工程,鼓励建设多层公寓住宅,推行建设联立式住宅,控制建设独立式住宅。 2.推进生态家园建设。全面开展“强塘固房”工程建设,推进农村屋顶山塘和饮用水源山塘综合整治、水库除险加固、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健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到2015

湖州市农业品牌建设行动计划[2018年_2020年]

湖州市农业品牌建设行动计划(2017-2020年)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2017年农业品牌推进年工作的通知》(农市发〔2017〕2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浙政办发〔2017〕3号)、《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州市发挥质量标准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湖政办发〔2017〕38号)等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我市农业品牌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结合湖州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率先发展,以市委“四新”主题实践为载体,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主线,充分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切实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深入挖掘湖州农业的核心价值和文化内涵,推动湖州农业品牌建设向更高品质、更高水平迈进。 二、基本原则 ——充分发挥政府推动作用。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品牌发展政策体系,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市场监管,创造有利于培育和发展品牌的社会环境。 ——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适应市场化、信息化和消费升级的要求,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品牌定位、

形象塑造和传播推介。 ——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以企业为主体,通过商标注册、质量管理、品牌培育、文化挖掘和科技创新等手段,创建自主品牌,努力打造以品牌价值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充分发挥社会参与作用。凝聚社会共识,加强宣传引导,讲好湖州农业品牌故事,培养消费者品牌情感,树立消费信心,发挥好行业协会桥梁作用,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能力建设,为农业品牌建设提供专业有效的服务。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基本构建起以提升湖州农业整体形象为目标,以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合作联创品牌和企业自主品牌为主体,以理念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为动力的品牌培育、发展、宣传、保护体系,形成优势农产品品牌集群效应,创建农业品牌强市。 1.农业品牌培育取得显著成效。发展做大一批传统农业品牌,整合做强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形成一批以品牌农产品生产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品牌农业产值和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到2020年,培育10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入选“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达到3个,其中“安吉白茶”品牌价值突破40亿元;新增40个省级以上农业品牌,新增农产品注册商标200件;组织参加各类农业展示展销活动60个。 2.品牌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为抓手,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创建。不断完善农产品生产、

浙江省普通高中作业本生物必修三答案

1~5 BBAAD 6~8ADC 9(1)被HIV感染的细胞,使其裂解死亡相应抗体(2)被感染转录被转录蛋白质外 壳RHA和蛋白质外壳新的HIV 单元练习 1~5DDBDD 6~10DCDCD 11~15DAACB 16~20ACDBA 21(1)抗原抗体(2)免疫(3)康复的SARS患者的血清中有可以杀死SARS病毒 的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 22(1)寄生(2)a c (3)多而快(4)体液细胞(5)已获得免疫(已产 生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 23(1)①较快地产生更多的对抗芽疱杆菌毒素的抗体②主动转运(2)①对照实验原则 ②对未经免疫接种的绵羊同时注射等量毒性极强的炭疽芽疱杆菌③未经免疫接种的绵阳 全部死亡。 第四章 第一节 l. B 2.出生个体数总个体数大于计划生育 3.(1)增长衰退 (2)逐渐增大逐渐减小 4.两性l∶l 5.空间 或面积种群动态6.A 7.D 8.C 9、A 11(1)D (2)B、C (3)C (4) 增长稳定甲 第二节 1.无限无限很慢越来越快 J 2.A 3.A 4.有 限有限 S 环境容纳量 K 5.加速 K/2 减速在K值上下波 动 6.D 7.A 8.B 9.D 10.B 11.B 12.⑴①时间④曲线图(或表格) (2) 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l. C 2.A 3.出生率死亡率环境容纳量周期性非周 期性 4.气候食物疾病寄生捕食气候温度湿 度 5.D 6.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 7、调节优势雄鸟资源8、下降增加上升9~12BABD 13①周期性波动②非周期性波动③外源性调节因素④内源性调节因素

1~5BDADD 6~10BACCC 11、(1)N=(M*n)/m (2)144 高(3)8/9(32/36)(4)2.5:1 12(1)1605 (3)见下图“J”形 13(1)B A D (2)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小,故供养较少(4)葡萄糖溶度较低,营养物质较少(4)摇匀培养液后再取样培养后期的样液应稀释后在计算 第五章 第二节 1~5CDDCB 6~8DAD 9(1)垂直①④②③(2)阳光湿度(3)时间 第四节 1、D 2、C 3、B 4、250~800mm 5、D 6、不足150mm 大于 7、C

农业品牌建设情况座谈会交流材料

农业品牌建设情况座谈会交流材料 尊敬的XX市长,各兄弟区同仁、各位商界精英: XX区是株洲市的发祥地,是一个以食品、服饰等产业为支柱的商贸老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加上多年城市化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我区农业的优势主导产业,企业已颇具规模,农产品企业总数达到28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数量已达到10家,平均50%以上的产品销往市外地区,带动农户13万户,联接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达120万亩以上。 一、XX区品牌农产品现状 目前,XX区优质农产品国家、省级品牌总数保持全市前列: (一)名牌产品。全区共有中国名牌产品3个,分别为:唐人神集团的骆驼牌猪饲料、骆驼牌水产饲料和唐人神牌的低温肉制品。共有湖南名牌产品3个,分别为:好棒美公司的好棒美牌熟食品,唐人神集团的湘大牌鱼饲料和加乐牌禽饲料。 (二)著名、驰名商标。全区共有中国驰名商标4个,分别为:唐人神集团的唐人神牌香肠、腌腊肉与骆驼牌饲料,雪松公司的雪松牌苎麻产品等,好棒美公司的好棒美牌熟食品。共有湖南著名商标6个,分别为:唐人神集团的加乐牌动物饲料和大乐牌动物饲料,好棒美公司的好

棒美牌熟食品,神农米业的炎帝牌谷制品、米等,林之鹰公司的林之鹰牌胶贴合板,振辉木业公司的血宝牌胶板、木材。 (三)名牌农产品。全区共有名牌农产品2个,分别为湘圆合作社的鑫湘京牌丝瓜和鑫湘京牌冬瓜 (四)“三品一标”。 无公害农产品。全区共有无公害农产品3个,分别为东方冲豆角、栗塘葡萄和五里墩新庄辣椒。 绿色食品。全区共有中国绿色食品2个,分别为湘圆合作社的鑫湘京牌丝瓜和鑫湘京牌冬瓜,均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 农产品产地认证。无公害产地认证3 个,分别为新庄、东方冲、栗塘。大京残梅蔬菜生产基地被评为省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尚无有机农产品。 (五)科技成果、星火计划。好棒美公司的鲜活制品开发项目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好棒美公司的肉制品165℃反射红外线烘烤加工技术被省科技厅鉴定为国内领先技术。 二、主要问题 (一)农产品品牌建设和保护意识不强。虽然近年来我区政府出台了品牌建设意见以及一揽子政策,但一些企业和基层部门对品牌建设意义认识不足,投入力度不够。媒体、企业、政府、社团、协会、农民等各方力量在品牌建设上参与度还不够,没有达成一定的共识。近期出现了一系列农产

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几个关键环节

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几个关键环节 由于农产品品牌能够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扩大销售量,增加农民收入,因此,日益受到农民朋友的重视。但在走访中也发现,普遍存在认识模糊、一哄而上的现象。品牌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的培育、塑造,才能使品牌开发走向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良性发展轨道。但由于受教育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需要给农民朋友简洁明了的指导。 1提高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组织化程度,扩大品牌产品市场规模 品牌注册只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开始,农产品品牌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品牌的注册、宣传、管理及保护,要耗费相当大的人财物力,付出高昂的成本,我国某些工业品品牌一年的广告费就是数亿元。农产品新品牌较多,品牌建设中又缺乏管理经验,因此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风险一点也不比工业品低。提高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可以充分利用品牌的溢出效应,降低品牌建设成本,减少风险,获得规模效益。因此,可以说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和组织化是农产品品牌化的前提,没有产业化就没有品牌化。 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必须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实施企业、基地、农户三结合的运行机制,作为品牌战略的组织依托,解决目前的生产规模小、农产品品质差别小、营销方式落后等问题。在生产方面建立农民生产协会、专业性生产合作组织,内部实行不同程度的企业化管理与经营,应组织农民走专业化道路,以特色农业为龙头,聚集众多分散生产单元,走规模化、标准化道路。在市场方面建立有特点的品牌产品产地市场,集中销售当地的名优农产品,同时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开拓新的业务关系,促进农产品的大流通。在营销方面,将品牌与产品的包装、标签和企业的视觉形象相结合,提高其品牌形象,运用多种促销手段,扩大影响范围,提高公众对名牌优秀企业形象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并与客户建立良好和稳固的关系。[1] 2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确保农产品质量 消费者之所以花高价买品牌农产品,是因为品牌产品质量有保障,营养价值高,消费起来安全可靠,所以,农产品的品质是锻造名牌的基础。农产品的品质因生产地区和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操作规程的不同而相异。要提高产品品质,就要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使生产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方案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特制定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精神,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以深化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为载体,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和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农民生产方式和农村消费模式,努力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促进生态文明和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建设。 (二)总体目标。根据县市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综合考虑各地不同的资源秉赋、区位条件、人文积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重点培育、全面推进、争创品牌”的要求,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到,力争全省70%左右县(市、区)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60%以上的乡镇开展整乡整镇美丽乡村建设。总体实现以下目标: ——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技术模

式广泛应用,低耗、低排放的乡村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快速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进。乡村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庄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基本建立,农村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和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新型能源得到广泛开发和利用,节地、节材、节能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三)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引导她们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农村经济基础、地形地貌、文化传统等实际,突出建设重点,挖掘文化内涵,展现地方特色。 ——坚持生态优先。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生态特色,统筹推进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