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法国民主共和政体的形成

第四单元  法国民主共和政体的形成
第四单元  法国民主共和政体的形成

第四单元法国民主共和政体的形成

封建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政体——资产阶级共和政体——资产阶级帝制——君主立宪制——帝制——共和政体

第一节法国大革命

一、爆发背景:

①根本原因: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②思想基础:启蒙思想启发了第三等级的反抗意识

③直接原因(导火线):严重的财政危机,三级会议召开

④外部原因:美国独立战争推动

革命的开始标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原因:路易十六准备武力解散制宪会议。)

1、大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派)当政时期:

①时间:1789年7月14日—1792年8月。

②阶级属性: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

③权力机关:制宪会议→立法议会。

④措施:(全面、初步改造了法国社会,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根本原则,基本实现了革命目标。)

A、制宪会议颁布反封建的八月法令:废除封建制度,取消教会和贵族的特权,没收教会财产,取消关卡等。

B、制宪会议颁布《人权宣言》。

C、制宪会议颁布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规定有财产限制的选举制度,确立了大资产阶级的政权。

⑤面临危机:1792年普奥联军进逼巴黎

⑥统治结束:

A、标志: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举行第二次武装起义,攻占王宫,推翻君主政体制度。

B、原因:面对国内外旧势力的进攻,君主立宪派显得软弱无力,甚至走向人民的对立面。

2、吉伦特派统治时期:

①时间:1792年8月—1793年6月。

②阶级属性:代表工商业大资产阶级利益。

③权力机关:立法议会→国民公会

④措施:

A、召开国民公会:普选产生。

B、颁布反封建法令:宣布在农村中按户分配公有土地,无偿废除“没有领主的土地”上的一切封建权利。

C、进行对外战争:1792年9月瓦尔密战役胜利,鼓舞了人民的斗志。

D、成立共和国:1792年9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年9月—1804年)

E、1793年初,处死国王路易十六,民主力量取得决定性胜利。

⑤统治结束:

A、标志:1793年5月底6月初,巴黎人民举行第三次起义。

B、原因:面临严峻的内外形势:第一次反法联盟威胁法国;国内王党分子在法国西部地区暴乱;国内粮价飞涨, 吉伦特派拒绝限制贸易自由和粮食投机。

3、雅各宾派专政时期:

①时间:1793年6月—1794年7月。

②阶级属性:代表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

③权力机关:国民公会。

④措施:

A、反封建的土地政策: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结束了法国的封建制度,赢得了农民对雅各宾派政权的支持。

B、全面限价法令。

C、实行恐怖政策:在挽救共和国和拯救革命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其消极影响为后人所批评。

D、对外战争:发布总动员令,征集军队,1793年底赶走外国干涉军,1794年战场转移到国境之外。

⑤统治结束:

A、标志:1794年7月,国民公会中的反罗伯斯庇尔派发动热月政变。

B、原因:国内外形势好转情况下,雅各宾派矛盾逐渐暴露并分裂。

4、“热月政变”(1794年7月27日)标志着法国革命高潮阶段结束

(1794国民公会发动政变处死罗伯斯比尔,热月党人建立督政府)

热月政变的实质:资产阶级要求建立正常统治秩序,是进步的

三、法国大革命的特点:

①规模大。②人民群众发挥的作用大。③有外来干涉。④比较彻底。

四、革命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五、意义:

1、是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又一次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2、在大革命中,巴黎人民三次起义挽救了革命,并把革命一步步向前推动。

3、法国的封建生产关系被彻底摧毁,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支配地位的确立和资本主义

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4、提出一系列政治原则,对欧美以及世界各地的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都有十分重

大的影响。

第二节拿破仑时代的欧洲民主(拿破仑帝国即法兰西第一帝国)一、拿破仑上台

1.上台的背景

(1)举世瞩目的法国大革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革命意识深入人心。

(2)“热月政变”后上台的督政府(1794--1799)统治无力解除内外危机

(3)拿破仑个人的政治军事才能

2.上台: 1799年11月,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建立了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统治,建立执政府(1799---1804)

二、拿破仑帝国

1.拿破仑称帝:

①执政府统治:对内镇压王党叛乱、对外粉碎第二次反法同盟。获得人民认可。

②拿破仑的铁血手腕:终身执政官

③加冕称帝:1804年建立拿破仑帝国(法兰西第一帝国)

(1)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制

①组建高效、集权的政府机构;

②强化军队、警察等国家机器,平息叛乱,稳定局势,坚决打击封建复辟势力

③取消出版、言论自由,禁止工人结社罢工等措施广受批评,被认为是对革命的“绞杀”。(2)经济上:进行财政改革,创办法兰西银行。鼓励竞争和使用机器生产,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3)教育改革和法律改革。(最大成就)

①教育改革:拿破仑创办公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建立了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②法律改革:拿破仑颁布了《民法典》,这是资产阶级制定的第一部民法典。

A、保护私有财产,确立了法律面前人

人平等和契约自由的原则,新建立的小

农土地所有制得到法律的保障。

B、是大革命成果的结晶,为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制度制定提供了重要蓝本

C、但有明显的封建家长制和夫权色彩

3、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①概况:多次打败反法联盟。1793年-1809年,先后粉碎五次反法同盟

②战争性质:

③战争目的:

④评价:

三、帝国的末日

1.原因

(1)拿破仑帝国盛极一时,是靠强权和武力维系的,根基并不牢固,各地的反抗斗争更是此起彼伏。

(2无休止的战争早已超出了革命的需要和范畴,法国人民不堪重负,开始滋生厌战情绪。

(3)实行大陆封锁政策。这种违背资本主义经济开放原则的做法,使拿破仑政权也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拿破仑帝国覆灭

(1)1812年,拿破仑亲率大军远征俄国,结果兵败莫斯科。

(2)欧洲各国组成反法联盟(第六次),1813年,在莱比锡进行的大决战中,拿破仑失败,帝国随之瓦解。

(3)1814年,拿破仑退位,路易十八登上王位,波旁王朝复辟。

(4)拿破仑乘法国人民对复辟王朝的不满之机,逃离流放地,重新复位。(欧洲各国迅速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

(5)1815年,拿破仑指挥法军在比利时的滑铁卢与英、普联军展开决战,结果法军失败。拿破仑再次退位,法兰西第一帝国彻底覆灭,波旁王朝第二次复辟。

3、拿破仑帝国覆灭的原因:

A、连年战争影响了帝国经济的发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从根本上动摇了其统治基础。

B、其侵略扩张激发了各被占领地区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C、他向旧制度妥协,政治上走向反动,失去民心。

D、英国组织反法联盟,从未停止敌对行动。

E、根本:当时欧洲的封建势力比资本主义势力强大。(专制力量大于民主力量。)

第三节曲折的民主之路

一、动荡中的法国:波旁王朝复辟

(1)时间:1815—1830

(2)政体:君主立宪制(君权极强、保有议会)

(3)掌权者:封建贵族(旧贵族)

(4)措施:

颁布《宪章》,保留议会

白色恐怖:保皇派压迫革命者,引起资产阶级自由派的反对。

黑色恐怖:恢复君主、贵族、教会的政治特权

(5)结果: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斗争激烈,工人农民生存状况恶化,复辟王朝政局动荡

二、为自由和民主而战

1、七月革命——推翻复辟王朝

(1)时间:1830年7月27日

(2)原因: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七月敕令》的签署--导火线

(3)经过:1830年7月27-29日。起义三天内胜利结束。推翻了复辟的波旁王朝。(4)结果:建立七月王朝——君主立宪制(大资产阶级政权)

(5)意义:阻止了封建制度的复辟,重新确立了法国资产阶级的统治,极大地冲击了欧洲的封建秩序,也促进了欧洲大陆其他国家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

2、二月革命——推翻大资产阶级专权的七月王朝

(1)二月革命的背景

①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阶级矛盾尖锐。七月王朝严重阻碍了法国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根本原因

②欧洲农业歉收和工商业危机,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直接原因

(2)二月革命的经过和结果

(3)①经过:1848年2月22-24日,巴黎爆发革命,推翻七月王朝统治,起义在三天内获得胜利。

②结果:成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

3、六月起义(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交锋)

(1)六月起义的原因

根本原因:工人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开始激化。

直接原因:资产阶级政府强行解散国家工场。

(2)六月起义的经过和结果

1848年6月,巴黎起义工人以4.5万人对抗25万以上的政府军队,经历了22日至26日5天的战斗,最后被镇压下去。起义工人1.1万多人被杀,2.5万人遭到监禁或流放。

失败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还未发展到被消灭的程度。

三、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

1、路易.波拿巴当选为总统。(资产阶级保守派取代共和派执政)

法国当时政局混乱,人民对政治家失去信任,渴望有人带来稳定的秩序。

2、过程:

A、1848年,路易·波拿巴当选为总统。

B、1851年,发动军事政变,解散议会,建立独裁统治。

C、1852年,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恢复帝制。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自称拿破仑三世。

3、政体:资产阶级独裁君主专制。(帝制)

4、结束原因:

A、代表了大资产阶级中的金融贵族和大工业家的利益,政治上实行专制统治,对外战争激化了国内社会矛盾,人们要求重建共和。

B、根本原因:君主制不符合资本主义的日益发展,法国人民要求民主政治的要求,根本的是工业革命的发展。

C、1870年,普法战争中失败,拿破仑三世被俘。

四、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0)

①建立过程:

A、1870年9月4日,巴黎人民起义,建立第三共和国。

B、1875年宪法,确立了共和制。

C、由于君主派内讧和共和派的努力,至1877年,共和派在议会选举中获胜,共和制最终确立。

②政体: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内容

1、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

2、总统由议院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对议会负责

3、立法权归于两院制议会,议员由选举产生,众议院受总统和参议院的控制。

4、议院中拥有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内阁。内阁对议会负责

评价:“不光彩的,从窗户潜入的共和国”

①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政体的最终确立。

②推动了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

五、法国无产阶级的斗争运动

1、巴黎公社:1871年

⑴背景:普法战争,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第三共和国政府的国防政府和临时政府的妥协政策激化法国国内阶级矛盾

⑵公社的革命措施:A、政权建设方面,废旧立新(废旧:旧军队、旧警察、资产阶级法庭和座谈会。立新:国民自卫军,工人阶级自己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机构)、民主选举和薪金限制;B、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工厂,交工人合作社管理,八小时工作制。

⑶公社建设无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普选制、集体领导和民主作风、反个人专断、人民对权力机关及公职人员的监督权和罢免权、加强法制。

⑷公社失败:缺乏财政支持、缺乏群众基础、缺乏科学指导、敌强我弱、社会条件不成熟(因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

⑸巴黎公社的意义:A、地位: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B、理论意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C、实践意义:其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产生重要影响

2、第二国际在法国的斗争:

A概括:1889年在纪念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100周年之际成立。内容:国际劳工立法(促使政府立法的手段:集会、报纸宣传、请愿以及示威游行。立法内容:八小时工作制、劳动保护制、保护童工和女工权利);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

B影响:欧美工人运动规模更大、组织性更强、斗争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德国社会民主党成为议会第二大党;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实施社会福利制度,工人境遇得到改善;推动近代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第五单元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建设

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背景:德意志的统一;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2、内容:①政体:联邦制的君主国家(二元制君主立宪制)。②联邦制:中央帝国政府各邦军事、外交、海关立法、民法、刑法等大权,各邦只保留教育、卫生、地方行政权力,也保留了邦的君主政府和议会;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它的国王和宰相同时又是帝国的皇帝和宰相。③君主制: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宣战、媾和、缔约、召集和解散议会、统率军队、任命宰相);宰相只对皇帝负责,是内阁首脑,拥有绝对权力,但其任期长短取决皇帝意愿。④议会制:两院制(联邦议会,即上议院;帝国议会,即下议院)。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权力巨大;帝国议会具有较小权力,有立法权,但受制于联邦议会和皇帝,且没有监督权。

3、影响:①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保留君主制、容克地主担任要职、军国广义传统得以延续。②使德国前进一大步: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起来,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速,到19世纪末,德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二、日本1889年宪法和日本的君主立宪制:

1、宪法制定的背景:①“自由民权运动”的影响;②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③明治维新的完成

2、宪法的内容:①宣布日本实行君主立宪;②天皇神圣不可侵犯,享有绝对权力;③日本国民称臣民,享有法律范围内的言论、通信、出版、集会和结社自由;④议会分为贵族院入院;⑤设立内阁和枢密院。内阁是行政机关,枢密院是天皇的最高顾问。

3、宪法的特点: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形式上三权分立,主权仍掌握在天皇手里。

4、宪法的影响: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的特点

1、从背景来看:民主制度的确立是必然的

2、从过程来看:民主制度的确立是曲折的

3、从结果来看: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对民主内涵的认识、民主与专制的力量对比、历史传统等),各国的民主制度是多样化的

在民主与共和之间:关于现代西方政制模式的一项逻辑分析

J OURNAL OF NAN JI NG UN I VERS I TY (Phil osophy,Hum a niti es a nd Soci a l Scie nces)l6,2006 #当代西方研究:西方政治文化评论# 在/民主0与/共和0之间* )))关于现代西方政制模式的一项逻辑分析 张凤阳 (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0093) 摘要:对当今世界的许多人来说,用/民主0一词冠名现代西方政治体系,已经成为某种日常言语习惯。但这种用法并不恰当。严格地讲,现代西方国家的治理结构,既混杂了若干/非民主0 的成分,更安装了一些/防民主0甚至/反民主0的部件。因此,出具一个简单的/民主0标签,不仅 会误读现代西方政制模式,而且会淤塞思考大国善治问题的理论通路。事实上,今天被一并归于 /民主0名下的文明政治成就,有许多来自别的政治传统,譬如/共和0。所以,应正本清源,在逻辑 意涵和实践效能两方面给/民主0减负,重申/民主)共和0的互补型关系,而不能听任政治言说变 成/民主0的单声道。 关键词:国家治理;民主;共和;纯粹类型;复合形态 中图分类号:D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278(2006)06-0034-13 引言 如果为现代西方政制寻找一个简约的代称,那么,对绝大多数西方人来说,/民主0肯定是第一选项。1在某种意义上,用/民主政体0来命名自己的政治体系,已经成为现代西方人的一种惯性思维或集体无意识,而且,其势能作用之大,足以消解或湮灭任何形式的反对意见。o在这样的话语情境中,民主的至尊地位宛如/神祇0,仿佛除了供人赞誉和膜拜,已用不着也再不能对它发表什么质疑性评论。[1]4大凡接受过民主先进性教育的公众,都对民主的效能怀有乐观的期待;就连达尔这样的学者型理论家,也不得不绞尽脑汁,设法凑齐了民主的十大好处,其中包括:避免独裁者的暴虐统治,使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为个人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养成道德人格,更好地维护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造就政治平等和经济繁荣等等。[2]52-68 * 1 o收稿日期:2006-10-03 基金项目:国家/985工程0/当代资本主义研究0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成果 推而广之,很多中国人也是这样看问题的,尽管他们可能在/民主0之前附加/资本主义0或/西方0之类的限制词。 有学者指出,由于/资本主义0一词使人联想到一个/殖民0、/掠夺0、/剥削0、/压榨0的不公正世界,因此,从20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国家为了在国内外意识形态论战中争夺道德制高点,便在诸多因素的配合下实施了一项/去妖魔化0的政治文化建设工程。该工程的核心是一项重新命名工作,而以/全球化0置换/殖民化0、以/劳动密集0置换/血汗工厂0、以/中产阶级0置换/资产阶级0等等,即是这项工作取得的重大成果。当然,整个工程的标志性成果是以/民主国家0或/民主社会0置换/资本主义国家0或/资本主义社会0。经过这场置换,西方政府在意识形态论战中不仅洗刷了道德自卑心理,而且愈益变得自傲和趾高气扬起来了。(参见程巍:5中产阶级的孩子们)))60年代与文化领导权6,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460-471页)

法国民主共和政体的形成

法国民主共和政体的形成 一、法国大革命 1.背景 ⑴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根本原因)——专制王权和封建等级制度 ⑵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⑶路易十六的统治使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⑷三级会议的召开——导火线(1789、5) 2过程(1789、7——1794、7) ⑴爆发:攻占巴士底狱1789、7、14 ⑵第一阶段:君主立宪派掌权(1789、7——1792、8) ①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 ②权力机构:制宪议会到立法议会 ③改造措施:A、废除封建特权的法令八月法令 B、《人权宣言》的内容与评价【重点看书复习】 C、1791年宪法 关于《人权宣言》: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最根本的立国原则——人权、自由、法治思想基础——“自然法”、“社会契约论” 基本原则——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主权在民等 ⑶第二阶段:吉伦特派当政(1792、8——1793、5) ①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 ②权力机构:立法议会到国民公会 ③改造措施:A瓦尔密战役1792、9;B国民公会开幕(取代立法议会) C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成立;D处死路易十六1793、1 ⑷第三阶段:雅各宾派统治(1793、6——1794、7) ①代表:中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民主派) ②权力机构:国民公会 ③措施:恐怖政策 (5)热月政变(1794、7) 热月党人——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 措施:结束恐怖,建立正常的政治和经济秩序 维护共和制,建立督政府 二、拿破仑的崛起与法兰西第一帝国 1、督政府的软弱统治 2、雾月政变与军事独裁的形成——1799年建立执政府 3、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的建立与巩固政权的措施 性质:资产阶级军事帝国 措施:对内:颁布《民法典》 对外:与反法同盟(拿破仑战争)【前期:保卫革命成果后期:侵略扩张】 4、第一帝国的垮台:1814年 三、从复辟的波旁王朝到法兰西第二帝国 1、复辟的波旁王朝(1814——1830)路易十八的和查理十世 2、1830年革命与七月王朝 ⑴1830年革命:七月革命,推翻波旁王朝

“共和”与“民主”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

“共和”与“民主”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 2009-11-24 12:34 美国的“建国之父”曾宣称,他们致力于构建的是“共和政体”,而不是“民主”;但他们当中有人偏偏把这种“共和政体”称作“民主”,而且这种观点后来逐渐成为众多美国人的共识。这样就引出了几个长期令人困惑的问题:美国革命时期形成的新政体究竟应当叫做“共和”还是“民主”?在这个时期,“共和”与“民主”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共和”是如何最终与“民主”结合在一起的?以研究民主理论著称的美国学者罗伯特?达尔认为,“民主”和“共和”两个词的含义本来是一样的,所反映的只是希腊语(demoeracy)和拉丁语(republic)的不同;而詹姆斯?麦迪逊刻意区分两者,反而混淆了它们的含义。这种看法牵涉到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民主”和“共和”本来就是同义词吗?麦迪逊对两个词加以辨析,只是增添了语义的混乱而没有其他的意义吗?美国学者罗伯特?休梅克此前提出的观点,与达尔正好相反:虽然“民主”和“共和”两个词在18世纪末期的用法比较混乱,但总体上在时人心目中存在显著的区别。可是,他所列举的种种差异,似乎来自对两个概念的静态分析;而革命时期是一个观念碰撞和激变的时期,“共和”与“民主”的含义难道就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吗?要解答这些问题,必须首先梳理“共和”与“民主”两个词在具体历史语境中的含义及其变化。实际上,现代意义上的“共和”与“民主”的概念,都诞生于美国革命期间。关于美国革命时期的政治文化,欧美学者已有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对共和主义的内涵及其意义的讨论尤为充分;但关于“共和”与“民主”两个概念的变化和趋同的过程,则缺乏有说服力的论述。在18世纪70、80年代,美国的建国者参照自古以来的各种政治理论和历史经验,结合他们所处社会的特点,不仅成功地建立了一种新型政体,而且为它做了细致的辩护和诠释。他们可能没有明确地意识到,这样做的结果无异于对“共和政体”进行重新界定,并对共和主义的内涵做重大的改造,从而使政体层面的“共和”与“民主”最终变成了同义词。一、共和政体的制度特征在美国革命爆发以前

美国民主制度的基本内容

美国民主制度的基本内容 自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宣布美国为“自由独立之邦”开始,美国资产阶级建立起了包括普选制、代议制、三权分立为主要内容的民主制度,并且宣布了一系列人民主权原则:“人人生而平等”,“享有不能剥夺的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政府的正常权利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任何政府如果要破坏这些原则,人民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另建新政府。”………这一切是对“君权神授”思想的彻底否定,他作为专制制度、等级制度和特权制度的对立物,对历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的民主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以议会制为中心的政治制度,大体包括普选制、议会制、三权分立、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等;一是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公民的自由权利。这些制度和法律有哪些基本要点呢? 一、普选制 美国普选制就是选民投票选举产生美国的最高行政首脑——总统及参、众两院议员。美国的普选制度主要包括选民资格、总统和参众两院议员候选人资格、以及选举的程序三方面: 1、选民资格 在美国历史上,曾有对选民资格的种种限制,如必须交纳一定数量的税款,必须接受文化测验,妇女和黑人无选举权等等。但现在,这些限制都已取消,年满18岁的美国公民,都可参加投票选举。 2、总统和议员候选人资格: 有国籍、年龄、住所三种基本要求。 国籍资格:总统必须出生在美国;议员可以是移民,但必须在取得美国国籍7年(众议院)、9年(参议员)之后,才具有被选举权。 年龄资格:总统需满35岁,参议员需满30岁,众议院需满25岁。 住所资格:总统必须是在合众国居住满14年。议员当选时必须是选出州的选民。 3、选举程序 美国总统每四年改选一次(可连任一次),称为大选。国会每两年改选一次,国会选举除了一次与总统选举同时举行外,在两届总统选举之间还要举行一次,称为中期选举。 尽管宪法中并没有规定政党在选举中的地位,但美国目前已形成宪法正式规定和不成文习惯并存的选举制度。 议员选举议员选举实行直接选举制。众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参议员最初由各州议会选举,1913年生效的第17条宪法修正案规定,参议员也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州长、议员和某些州的法官、重要行政官员都由选民选举产生。 总统选举美国的总统选举主要是由民主党和共和党运作和控制的。总统候选人是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决定的,要想被确立为总统候选人,首先必须在党内击败其他的竞争者。作为总统候选人,也可以是一些小党成员或无党派人士,但这些总统候选人获胜的可能性很小。而两大政党人多势众、势力强大,这就保证了各州的选举人票落入两党手中。 美国公民拥有选举权,总统候选人为了在选举中获胜,就必须在选民中树立良好形象,提出吸引选民的口号和纲领,甚至向选民作出某些承诺。选民将最终决定总统候选人竞选的成败。总之,两党的总统候选人虽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推举,但能否当选总统是由公民选举决定的,并非由两党决定。 总统选举则具有一整套复杂的程序。它分预选和正式选举两部分。预选实际上就是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提名本党的总统、副总统候选人的过程。正式选举采用的是间接选举法:即先由选民在本州投票选出“选举人”,然后由各州的选举人再投票给各党提出的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为明确起见将总统选举过程列表如下:美国总统的选举程序 预选过程1、由各州基层党组织选出参加全国两党代表大会代表;2、各党全国代表大会以简单多数票推出本党总统、副总统候选人;3、以候选人为核心开展两党在全国的竞选。 正式选举1、各州选民投票选出本州总统选举人(即已明确其政党倾向的投票代表);2、各州获选举人票半数以上的党包揽本州全部选举人票(各州名额按州人口数划定),此时,此时总统实际已经确定出来:3、各州选举人票投给两党候选人; 4、全国选举人票共538张,获超过270张票的党其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当选。 美国普选制比专制制度显然是一大进步,这种方法客观上给民众提供了表达自己意愿、选择国家领导人的机会。而且整个竞选活动既可以使选民接触了解到候选人的情况,同时也是对竞选者的思维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的一大考验,并能促使竞选者更多地熟悉整个国家行政、立法、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情况,为今后当选执政打下基础。 二、议会制度 1、国会是最高立法机构,由参、众两院组成。两院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两院议员均可连任,任期不限。参、众议员均系专职,不得兼任政府职务。 参议院:总统与外国缔结的条约及总统任命的高级官员须经参议院同意,参议院还有权审判弹劾案,有权在特殊条件下复选副总统。参议员每州2名,实行各州代表权平等原则。共有议员100名。任期6年,每2年改选三分之一,连选得连任。副总统是参议院的当然议长。 众议院:众议院有权提出财政案和弹劾案,有权在特殊条件下复选总统(在总统或副总统所得选举人票未过半数时,众议院决选总统,参议员决选副总统)。众议员数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每州至少1名。按1929年《议席分配法》,将众议员总数固定为435名,并根据联邦商务部统计局每10年提供的各州人口变动情况,重新调整各州之间的议席分配。任期2年,可连选连任。众议院议长由全院大会选举产生。 2. 议案一般经过提出、委员会审议、全院大会审议等程序。一院通过后,送交另一院,依次经过同样的程序。法案经两院通过后交总统签署;若总统不否决,即正式成为法律。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有权否决,若总统否决但经两院三分之二议员重新通过,即正式成为法律。 3. 国会还拥有宪法所规定的其他权力。如:修改宪法权,对外宣战权等。批准或否决总统的下列权力:官员任免、与外缔约、驻外使节派遣。国会不向总统负责,总统无权解散国会。 4. 议会对行政部门的工作及行政、司法官员具有监督、查询的权力,弹劾——是监督权最引人注目的体现。所谓弹劾,

美国民主共和制

美国——联邦制下的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一.政体的确立—总统共和制(通过《联邦宪法》即1787年宪法,它是美国的根本大法) 1.背景:⑴邦联制的弊端使其迫切希望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对内:不能稳定统治秩序;对外:不能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 ⑵在地域辽阔的大国防止出现专制帝制(古罗马),确保共和,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补充:其他的有利条件。 ①前提:通过独立战争赢得民族独立(民族革命);启蒙思想的影响(三权分立)。 ②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拥有一定的民主基础,封建思想不浓厚。 2.确立——《联邦宪法》三权分立、三大原则 ⑴联邦制原则:(中央集权制) ①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权利。包括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国会掌管联邦财政;建立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联邦法律是全国最高法律。联邦政府有权强制各州实施联邦法律。 ②联邦政府只拥有在宪法中列举的有限权利,而其余未列明的权利属于各州人民。各州保留较大自主权,为后来对抗中央提供可能 作用: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巩固了国家政权。 ⑵分权制衡原则: 立法权归于国会(并掌管统一的联邦财政),行政权归于总统(拥有最高行政权以及指挥全部军事力量的权力),司法权归于联邦法院。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离,互相制约。(详见课本三权分立的图示) 作用:维护共和,防止联邦权力过于集中而导致专制。 ⑶民主原则: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州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出,参 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总统由各州先选出选举人,再由选举人选出。总统和议员均实行任期制。) 二.国体的确立——联邦制(也是通过《联邦宪法》确立的) 1.概念(特征):中央与州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最高法律。 2.考验:1861—1865年南北战争(林肯最大的贡献在于维护联邦的统一) 实质:是州权至上还是联邦至上,是国家分裂还是维护统一的较量。 3.完善:宪法第13.14条修正案规定废除奴隶制,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 积极:⑴政治:1787年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 律基础;根据这部宪法,美国成为一个实行联邦制的总统制民主共和国,既确保了资 产阶级民主共和又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推动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地方自治权与中央政权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有利于地方的积 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⑵经济:推动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发展。 ⑶世界:开创了资本主义世界民主政治的新模式,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局限: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在印第安人、黑人问题上种族歧视明显(一开始保留黑人奴隶制),妇女地位低下。后来宪法不断在这些方面进行修改完善。 三.政党政治——两党制 1.形成:1789年华盛顿为美国第一任总统。此后,美国总统选举受到政党控制,国会也形成两党对垒的局面。 2.基础:美国的两党有其截然不同的历史传统和基本群众。19世纪中期,民主党主

美国的政体

所谓政体,就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指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政体是与国体相适应的。由于历史条件和阶级力量对比等具体情况的不同,国体相同的国家,可能采取不同的政体,但都体现同一特定阶级的专政。如资产阶级国家有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内阁制和总统制)等不同政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美国政体,从大的方面说,没有君主,是实行共和制的国家。美国共和制的特点是实行三权分立,但行政、立法、司法三大机构中,又以掌握行政和军事大权的总统为核心。因此美国政体是“总统制共和制”。 “联邦制”是美国的国家结构,而不是政体。 [编辑本段] 起源 同世界上其它国家相比,美国的政治生活是处于一种独特的权力结构之下,政治权力广为分散于社会各阶层之中,权力的安排不是等级式的,而是竞争式的。作为美国权力机构的政府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个系统,每个系统起着各自的作用,同时又相互制约,它们是最直接的政策制定者。而参与和影响政策制定的还包括其他各种力量和角色,例如企业界、金融界、法律界、基金会、大学、新闻界文化机构以及民间组织(妇女、种族、民族团体)等。戴维·杜鲁门(David Truman)把最直接决策者和选民之间的利益团体称为“中间结构”,并把它们视为政府机构的一部分。“这种中间结构,包括一大批利益集团、公司、工会、教会、各种专业性团体、新闻媒介、政党等,这些组织介于政府和人民之间,成为政府机构和人民联系的纽带。它们既不处于从属地位,也不处于统治地位。这种多元化的结构是美国社会权力分配的重要表现形式。” 希尔斯曼(Hilsman) 的解释更为简洁,他把政府称为第一圈的政策制定者,政党和利益集团属于第二圈的政策制定者,新闻媒介则是政党和利益集团争取政治权力的舆论工具。可见,美国政府政策的制定决不只局限于政府机构和最上层领导人,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机构发挥着重要的乃至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美国被认为是典型的多元主义民主政体国家,也就是著名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所说的“polyarchy”。多元主义政体的本质特征是权力分散,或曰权力中心的多元化。权力多元化使得各种政治力量在决策过程中起作用,它们竞相对政府机构施加影响,反映各种利益,力图使政策的制定符合它们的需要。[2]多元主义政治具体表现为:(1)美国社会存在着许多力量强大的利益集团,它们能以某种有效的方式参与决策过程。美国官方的政策通常是各个集团之间讨价还价和进行妥协的结果。(2)各重要集团之间处于一种相对均势与相互制约状态,没有一个集团强大到足以绝对地支配其它集团。(3)各种集团之间的均势是民主社会的自然状态。 [编辑本段] 结构 美国联邦、州和地方政府概述

古罗马共和政体对西方民主制的影响

[转载]古罗马共和政体对西方民主制的影响 (2012-12-30 23:01:15) 转载▼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古罗马共和政体对西方民主制的影响作者:victory任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体制必然也会发生渐进式的发展。政治现代化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带来的直接产物,良好的政治制度是实现人类利益的根本保证,民主则是迄今最好的政治制度。在当今政治发展的进程中,研究西方民主,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一定参考和借鉴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古罗马的共和政体与现代西方民主制进行比较,以历史事实出发,从西方民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与事实中去研究和认识西方民主的发展,通过西方民主制度中的主权在民、代议制、分权、政党制度和法治理论等来论述西方政治文明的精华与进步意义及其自身的局限,以期达到为我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避免走资本主义民主的泥沼。 关键词:民主;政治制度;政治文明;政治发展 一、民主是迄今为主最好的政治制度 经济学主要关心如何以最少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利益,所以经济学的支点是价值的生产;政治学关心的是如何分配那些业已由经济活动生产出来的利益,所以,政治学的支点是价值的分配;伦理学则关心通过政治活动所分配的利益是否公正,所以,伦理学的支点是价值的评估。通俗的讲,我们一般认为,政治学的研究目的是如何使人类过一种优良的集体生活,因此可以说政治学是关乎全体人类利益的一种学说,研究政治制度,认清什么是有利于全体人类利益的政治制度,什么是符合我国政治现代化、符合我国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体制便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什么是政治?什么是政治制度?如何判断什么是良好的政治制度呢?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从根本上阐明了政治活动的实质,认为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 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马克思认为,所谓政治制度,就是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契约,或者是就是公民与政府订立的契约。国家的宪法就是最具权威性的契约,是一份公民和政府都必须遵守的政治合同。而判定政治制度好坏的标准是:(1)国家的政治制度对社会利益的生产和增长是否起促进作用。(2)除了有利于物质利益的增长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是否公正。到现在为止,人类经历了许许多多不同的政治制度,经过多少次写与火的洗礼,人类终于认识到,尽管民主制度有着重重的弊端,但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当代阶段,它被证明是最好的政治制度,是抑制独裁和暴政的最合适工具。“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更是被马克思主义者奉为圭臬。 那么民主是什么?民主(democracy)一词最初源于古希腊语demos和kratia,前者意指“人民”,后者指“统治”,合在一起构成“民主”,意指“人民的统治”。公元前15世纪,古希腊人就开始用民主这一概念来描述一种特定的政治生活方式。对于民主是“人民的统治”这一基本含义,虽经历几千年人民也没有什么异议,“主权在民”从来都被当做对民主的基本界定。在这里笔者认为,民主是主权在民,是人民当家做主,是人民的统治。民主是指保证主权在民的一系列平等、自由的政治制度,特别是与权力制衡、权力监督、官员选举、政治透明、公民权利、公民参政等相关的一系列制度与机制。然而直到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后,“人民”才第一次从理论上包括全体平民。 民主的要素又是什么呢?政治学家发现,民主政治有许多普遍的要素。无论在哪一种社会制度下,在哪一个国家或者在哪一个时代,只要是民主政治,它就至少必须具备以下这些要素,否则,它就不是一种民主制度: (一)民主政治与普选制不能分离。握有实际权力的各级政治领袖直接的或间接的是通过自由而公正的选举产生;每一位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二)民主政治是法治,而不是人治或神治。政治权力的唯一合法性来源是国家的法律;法律是公民和政府的最高行为准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民主政治是一种有限权力的政治,不允许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国家权力得到人民的有效制约;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权各司其职,相互制衡。

高中历史 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1

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2017-2018学年内蒙古自治区宝昌一中模拟)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制法律之权。总统公布两院所通过之法律,监督并保证其施行。”由此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A.实行权力制衡的原则 B.总统的权力大于参众两院 C.总统有权单独制定或废除法律 D.参众两院具有同等的权力 【参考答案】A 【解题必备】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标志: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 2.内容 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九年,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立法权议会 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任期四年,可以提出并通过法案 (1)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行政权总统 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

(2)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 (3)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3.影响:资产阶级共和派掌握了国家关键职位,共和政体确立,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易错提醒] 法国共和政体正式确立的标志不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而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它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有人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是共和主义和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总统、议会和内阁三者之间处处体现了平衡。这一平衡表现为 A.实行总统制,总统可以解散参议院 B.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 C.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 D.共和派和民主派在国民议会中力量相当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法国宪法史上绝无仅有的最简单、最经验主义的一部宪法。它一无序言,二无理论说明,所有法律都仅限于分别阐述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相互间的关系。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 B.法国人高效务实的风格 C.民众毫无任何民主权利 D.法国政治环境的特殊性 “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法国1875年宪法的这一条款仅以一票之多获得通过;1877年,共和派在议会选举中获胜.法国共和政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第9课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历经反复后法国共和政体最终确立的有关史实。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了解,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期间民主与专制屡经反复,血与火的斗争时有发生;但共和制的最终确立表明政治民主化是法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同时也说明历史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由此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共和制与君主制的斗争 三、教学难点:共和制确立的必然性;法国共和制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和师生讨论相结合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法国大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波旁王朝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产阶级要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然而大革命只是给君主专制统治沉重一击,并没有斩草除根,即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此后资产阶级几经拼搏,历尽艰难,才最终确立确立了法国的共和制。 (二)讲授新课 一: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与覆亡:(1799~1815年)(略)(资产阶级的独裁君主专制) 它说明了当时欧洲的封建势力比资本主义势力强大(专制力量大于民主力量)。 二:波旁王朝的复辟与灭亡――光荣的三日 1、波旁王朝的复辟: (1)时间:1815年 (2)统治:政治上走向反动。①路易十八颁布《宪章》,保留了一会,但极力恢复君主、贵族和教会的政治特权。②保王党实行白色恐怖统治,进行反攻倒算(《悲惨世界》反映这一情况)③继任的查里十世是极端的保王党首领,对立宪制深恶痛绝。④政治体制:君主制 (3)认识:不足:复辟是历史的倒退,极力恢复君主、贵族和教会的政治特权,逆民主的发展潮流。积极:结束了混乱,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2、复辟的波旁王朝统治的结束——光荣三日(七月革命) (1)原因 ①复辟的波旁王朝力图恢复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在政治上日趋反动 ②1830年,资产阶级代表在议会选举中占了上风 ③7月,查理十世签署4道敕令,企图取消选举结果 ④主要原因:此时期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的发展。(民主与专制的矛盾)(2)导火线:《七月敕令》的发布 (3)时间:1830年7月27日-7月29日 (4)过程:7月27日,巴黎人民爆发起义,占领市政厅;7月29日起义军占领卢浮宫和杜伊勒里宫,波旁王朝倒台。这场起义时间共3天,被称为“光荣的三日”。这场革命被称为“七月革命”。 (5)意义:①革命后,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浦推上王位。新王朝被称为“七月王朝”。②推翻了复辟的波旁王朝,推动了法国的民主进程。 三:七月王朝的建立与统治:(1830年7月~1848年2月)

人教版高中政治选修三 专题二 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以英国和法国为例 练习题

人教版高中政治思品选修三 第二章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以英国和法国为例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关于美国联邦制, 说法正确的是() ①联邦制是美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②联邦和州在各自的权力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 ③全国性资产阶级利益集团和地方性资产阶级利益集团共享最高权力 ④其合理性在保持联邦是一个强大、统一国家的同时,确保州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法国资产阶级政权建立后,其政权组织形式先后采取过共和制、帝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共和制、总统制和半总统制。下列现象符合半总统制特征的是() ①总统由选民选举产生,一旦不能履职,则由总理代理 ②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国会仅能从立法上对其实施影响,但不能利用不信任案迫使其辞职 ③总理由总统任命,但总理对议会负责,但总统的一些文件必须由总理附署 ④总统有权解散议会,在议会中可以翻云覆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3.美国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下列内容不属于总统权力的是() A. 否决国会立法,发布拥有法律效力的行政命令 B. 任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 C. 任免长驻联合国代表 D. 宣布国会制定的法律违反联邦宪法 4.英国高等法院11月3日裁定,政府在正式启动“脱欧”程序前需经议会批准。这被认为是英国议会在与政府进行“脱欧”主导权争夺战中取得的重要胜利。由此可知,在英国() A. 司法机关拥有实际最高权力 B. 不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 C. 议会有权监督内阁和首相 D. 议会是“有钱人议事的场所”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内阁成员一般稳定在20人左右。除首相外,通常有外交、国防、财政、内政等重要部门的大臣,还有大法官、枢密院院长、掌玺大臣,以及主管地区事务的苏格兰事务大臣、威尔士事务大臣、北爱尔兰事务大臣等。英国的内阁从性质上讲,它属机关。( ) A. 立法机关 B. 行政机关 C. 司法机关 D. 国家元首 6.英法在资产阶级革命后,分别建立了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政体。关于英国革命前夕的历史背景论述错误的是() A. 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深入农村 B. 封建贵族分化为新贵族和旧贵族 C. 新贵族与资产阶级结成联盟 D. 王权高度集中 7.2017年5月10日,韩国大选结果揭晓,候选人文在寅以绝对优势成为韩国新总统。在韩国()①总统组织政府,政府对总统负责 ②总统只对选民负责,不对国会负责

民主和共和的区别

民主和共和 “民主”:是指人民能够参与治理国家 “共和”:共和的底线是国家禁止贵族头衔,禁止权力的世袭继承方式 “民主”、“共和”,两个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主要区别在于: 1、概念的含义不同。民主是思想理念,简言之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意思。共和是政治概念,简言之就是“共同和谐地管理国家”的意思。 2、概念的指向不同。民主强调“少数服从多数”,维护绝大多数人的基本利益,有时则会出现“多数专制”的问题;共和强调“三权分立”、互相制衡,在维护多数人利益的同时,注意保护个别的、特殊的人群利益,有时则会出现维护特权集团的问题(如西方的选举政治)。 3、概念的涵盖范围不同。“民主”包含于“共和”之中,就是说共和体制包含了民主的理念;实现民主政治也需要共和体制的保障。这就是二者的内在联系,在现代政治领域,“民主”和“共和”缺一不可。 “共和”主张的是合众(共)、和谐(和)与平衡(权力制衡),强调宪政和法治,要求全民平等,既重视多数,又保护少数,反对以“多数专制”的民主,作出违反体现全民意志的宪法的决定。 人类共和的理想要高于民主的理论与实践。共和理念包含民主思想,而高于民主政治。因为:1、民主只是统治者中的多数的统治;共和则要求国家权力全民共有、共治。君主制的政权是一人的家天下,民主政权是多数人垄断的公天下,而理想的共和制政权则要求建立全体国民共有的公天下。2、民主政治的民主只解决国家权力或主权的归属,而共和则进一步强调对国家权力的分权制衡,对民主可能产生的“多数专制”加以制约。3、民主只是崇拜多数;而共和则要求同时保护少数。民主只以多数人的意志与利益为依归,以能保护多数人,而不是“每个人”的人权为“正义”,仍有所偏颇;共和主义强调代表和兼顾所有人的权益。要求执政者处事要具有公平、公正、中立、宽容等美德,对社会各民族、种族、阶级、阶层,各多元化的利益群体的共同利益、特殊利益和个人利益,都采取统筹兼顾政策。 民主是少数服从多数的绝对典型,而共和则倾向于少数多数具有相同地位,比如有一个议案,将全国排名前100富人的财产均分,民主政体有可能通过该议案,而共和则不行。 民主制与共和制 一、民主是什么 开大会,开是大家一起商量,大是多数人,会是决定。连起来就是多数人商量之后决定,相对应的方式不是投票什么乱七八糟的,是一人一票跟抓阄 二、共和是什么 共和在词源学上的意思是公众事务与公众财产。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说评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114557094.html,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说评析 作者:王莹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20年第04期 【摘要】本文认为,辛亥革命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的伟大意义毋庸置疑。但关于它的历史影响,“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论,此论不太确切。第一,在农业大国,革命主体不是农民,而是以知识分子、新军、会党为主;第二,革命纲领的局限性,推翻帝制,驱除鞑虏这种片面的民族思想不利于民主共和观念在各族人民之中广泛传播;第三,三民主义宗旨没有得到实施,民国建立后中国农村的思想状况没有得到大的改变。 【关键词】辛亥革命;民主共和;三民主义;人民群众 中国的近代是一部屈辱的压迫史和反抗史,列强不断侵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民族危亡的情况下,1911年爆发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废除了 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功地以“共和制”取代了“帝制”,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外来侵略者的势力,其伟大的历史影响是值得肯定的。但改政治制度易,改思想观念难,传统意识的堡壘远比军事堡垒难以攻克。“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一类话语讲得最多,[1]也似乎早已讲够,成为了定论。但实际上什么是“民主共和观念”?怎么样算是“深入人心”?我们还是过于笼统和抽象,并未讲透彻。客观上来说,广大群众能够感受到中华民国建立后自身生活产生的一些变化,但对“民主共和”还是很陌生的,革命党人黄兴就曾说到这一问题,“我国革命甚速,惟其速也,即有多数人不识共和本旨。”[2]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也确实出现过较大规模的民主思潮,“民主共和观念”在部分精英群体中可能是“深入人心”。但纵观整体,对于众多草根民众来说,他们都不理解“民主共和”,又哪儿来的“深入人心”? “民主”和“共和”是两个概念,民主政治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城邦国家,跟寡头制相对立。“共和”最早来源于《史记》,意思是“公共事务”,规定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及高级事务由选举产生。而中国近代的民主共和观念是由西方传入的,具体表现为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不再是封建社会里严格的君臣、父子关系体系。但又不是无限制的随心所欲,也区别于古希腊雅典社会的泛滥式民主,它是对人和己权限的一种明确限定与法律规范。即依靠法律来分权制衡,最典型的便是三权分立,尽力地去避免封建专制政体将权利集中于一人一处的严重弊病。这种体制对于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在政治思想史里也是一个极大的进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里所讲的“深入人心”,必然是指深入大多数人心里,即被大多数民众所广泛知道和认同。而中国是小农经济社会,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民群体才应该是我们具体指的“大多数人”。民国建立后,民主共和观念可以说是深入到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之中,但绝非深入了广大农民心中。 一、革命主体不是农民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2学案:第三单元 第9课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Word版含解析

第9课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课程标准] 1.以法国大革命中波旁王朝被推翻,共和国建立的基本史实为例,认识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深刻性和艰巨性。 2.说出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确立共和制度等基本史实,认识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进步力量进行殊死斗争的结果,而不是专制势力恩赐的产物。 一、七月王朝 1.背景 (1)复辟的波旁王朝在政治上日趋反动,反对立宪制。 (2)1830年,资产阶级代表在议会选举中占了上风。 (3)查理十世签署的《七月敕令》成为导火索。 2.过程 (1)7月27日,巴黎爆发起义。 (2)7月29日,起义军推翻了波旁王朝。 (3)建立 ①七月革命后,路易·菲利浦建立“七月王朝”。 ②政体:实行君主立宪制。 ③国旗:三色旗。 ④性质:是大资产阶级政权。 (4)政策 ①残酷镇压了法国1834年的里昂工人起义。 ②拒绝进行政治改革。 [特别提醒]君主立宪派当政时期,主要是通过立法手段对封建等级制度和国家政体进行了初步改造,他们的改造基本上完成了反封建的主要任务。 二、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二月革命 (1)原因 ①工业革命展开,法国工人阶级壮大。 ②七月王朝拒绝政治改革,引起中下层资产阶级和工人的不满。 ③1847年,欧洲农业歉收,工人失业人数剧增。 (2)过程:1848年2月,中小资产阶级和工人联合起来,推翻了七月王朝。 (3)结果: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2.六月起义 (1)原因 ①巴黎工人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激化。 ②新成立的资产阶级政府排斥工人代表,强行解散国家工场。

(2)口号:“面包或死亡”和“自由或死亡”。 (3)结果:起义被镇压。 三、法兰西第二帝国 1.背景 (1)1848年12月,路易·波拿巴成为法国第一个普选产生的总统。 (2)1851年,他发动军事政变,解散议会。 2.建立:1852年,他用公民投票的方式恢复帝制,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自称拿破仑三世。 3.统治 (1)实行专制统治,用高压和怀柔方式,稳定了法国局势。 (2)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 4.覆灭:1870年,第二帝国在普法战争中灭亡。 [特别提醒]路易·波拿巴的独裁统治是资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帝国不仅代表包括银行家、高利贷者以及大地主和大工业家的利益,还反映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能够迅速稳定政局。 四、共和制的最终确立 1.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 2.1877年,共和派在议会选举中获胜,法国共和政体最终确立。 [思维拓展]共和制和帝制的斗争反映了传统力量与民主力量的斗争,但不能认为是封建力量与资本主义力量的斗争。无论是共和制还是帝制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其斗争也是资产阶级内部就实行何种政体而进行的斗争。 要点一从法国二月革命到六月起义,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1.变化:由联合工人阶级结成反封建联盟到镇压工人阶级。 2.联合的原因 (1)旧势力比较强大,资产阶级要实现扩大政治权利和进行社会经济改革,单凭自己的力量不能完成。 (2)中下层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当时面临着反对大资产阶级统治的共同目标。 3.镇压的原因 (1)共同的革命目标——推翻七月王朝已经实现。 (2)革命中工人阶级的政治活动引起资产阶级的不安。 (3)工人阶级的斗争越来越威胁到资产阶级的统治,即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4)资产阶级为维护二月革命的既得利益。 要点二法国共和制成因及认识 1.特点 (1)长期性: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到19世纪70年代法国共和政体最终确立,前后

对民主与共和的历史学思考_评_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_

·书 评· 对民主与共和的历史学思考 ——评《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 王大庆 由施治生、郭方主编的《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以下简称《制度》。凡从该书引文,均只标明页码)一书,是中国世界古代史学界继《古代王权与专制主义》(施治生、刘欣如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可以说,该书是前著的“姊妹篇”。 《制度》一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承担的社科院重点科研项目“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的最终研究成果,参加研究和编写的除了该研究室的全体人员外,还包括来自一些高等院校的高级研究人员。该书运用了历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考古学和人类学等方面的大量资料,追溯人类社会民主历史长河的源流,对原始民主和古代东西方国家、中世纪西欧国家的民主和共和制度的产生、发展和衰落过程,以及这些国家的民主与共和制组织机构、职能及运作机制,作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和深入具体的研究;同时,对古代和中世纪有关民主与共和的各种政治思想和理论也进行了评述。 笔者认为,从整体上看,该书不仅代表了国内世界史研究的较高水平,而且,正如张椿年研究员在书后的推荐意见书中所指出的那样,这样的对古代民主与共和的全面、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即使在西方学术界也是少见的”(第492页)。纵观全书,至少具有三大特色和优点: 一、论述全面,逻辑清晰 《制度》一书能够把民主和共和制度放入世界古代诸文明的大范围和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进行考察,时间跨度大,地域范围广是该书的一大特点。从时间上看,其考察的上限是仍处于原始社会的原始民主制,下限则一直到近代社会诞生的前夕。从地域上看,不仅详细论述了古代西方民主与共和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而且还考察了古代东方大多数文明中曾经出现过的民主和共和因素或制度,所涉及的文明和地区包括:中国、西亚(包括早期苏美尔城邦、古巴比伦王国、北叙利亚的埃马尔城邦、亚述、巴比伦及波斯帝国等)、印度、希腊和罗马;中古部分包括日尔曼人部落、罗马政治法律和思想遗产、基督教组织信仰、封建契约关系、特许状、宪章、意大利城市共和国以及英国和法国的等级会议等内容。此外,该书对民主与共和的考察也是多层次的,大致上可以划分为民主与共和因素、民主与共和制度和民主与共和思想三个层次,这样不仅使论述更为清晰合理,同时也会使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 《制度》一书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作者指

共和理解

“共和”的古典义是“相与和而共政事”,指贵族分享国家管理权。我国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所追求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可以归入“共和”思想范畴。而马克思所追求的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才称得上是“共和”主义的最高境界。共和有两个层面意思:一是,指的是不同的政治机构间的各安其分、和谐共处,它包括政治体系的立法、行政和司法等主要部门;二是,指的是不同政治群体和政治力量,如政党、区域、民族,乃至国家之间在宪法、法律和国际法基础上各安其分的过程和状态。共和主张的是合众、和谐与平衡,强调宪政和法治。共和精神则要求保护少数,人人平等,反对“多数专制”。共和,原是西周的一个年号,又是“共和行政”的简称。“共和”一词,也有类似的演化史。汪荣宝、叶澜编《新尔雅》称“共和”为“公和”,文曰:“立宪政体又别之为民主立宪,君主立宪。由人民之愿望,建立公和国家,举大统领以为代表,而主权属人民者,谓之民主立宪政体。”这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人对共和制的认识。这种政治制度在近代法、美两国得到较完整的实行。由法、美两国实践的共和主义传入清末中国,成为与君主立宪相并列的供中国人选择的近代政体模式。而共和主义为力主君主立宪的改良派所拒绝,却被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所接受。孙中山1894年11月在《檀香山兴中会盟书》中即明示“创立合众政府”,并称兴中会会长为“伯理玺天德”,即英语president(总统)的汉语音译,显示了建立共和政体的明确意向。 从光复时起,中国社会党、中华民国联合会、共和国民会、共和建设会、商界共和团、共和统一会、国民协会、女子参政会等政党、社团先后在上海出现,他们都宣言赞成共和,但实际上主张各不相同。暴力革命是真正空前的思想解放与民族的新觉悟。于是“民主共和”的社会发展理论成为这个新时代的标识。特别以暴力革命为手段“倾覆朝廷”并最终实现“民主共和”的伟大理想为其鲜明特色。而革命宗旨正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12年,孙中山在受任大总统的典礼上宣读誓词说:“颠覆满清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等”。他还颁布了《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和《告全国同胞书》,宣言提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任务是:“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以达革命之宗旨。”并规定对内方针是:“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军政之统一”、“内治之统一”、“财政之统一”。孙中山先生将革命宗旨总结为三民主义,成为指导革命的政治纲领。作为三民主义核心内容的民权主义,其主要任务便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永远结束专制政体,这正是“民主共和”社会发展理论中的最富时代意义的理论表述,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进步的救国方案,列宁评之曰“孙中山纲领的每一行都渗透了战斗的、真诚的民主主义。它充分认识到种族革命的不足,丝毫没有对政治表示冷淡,甚至丝毫没有忽视政治自由或容许中国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改革、中国立宪改革等等并存的思想。这是带有建立共和制度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义。另一方面,孙中山又将暴力革命作为推翻专制、建立共和的根本手段,事实上这成为“民主共和”社会发展理论的最重要基点。无论从历史的经验,还是从中国现实出发,暴力革命都成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运动在这一历史时期最本质的要求,惟如此,改造中国社会的“民主共和”社会发展理论才可能实现,这乃是历史的必由之路。于是革命派以无畏的牺牲精神对旧制度施以坚决的“武器的批判”,终于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这是“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在近代化运动中最成功的一次结合,并在“民主共和”这一新的革命的社会发展理论指导下,将中国的近代化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并引向深入。“民主共和”成为一面旗帜,之后的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以及新民主主义运动,都是民主共和社会发展理论的继续和深入。 辛亥革命是一场具有政治转型意蕴的社会运动。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