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陆军作战思想

合集下载

美军最新军事理念:作战顶点(图)

美军最新军事理念:作战顶点(图)

美军最新军事理念:作战顶点(图)最近翻阅美国军事理论资料时,发现美国陆军近几年提出了一个新的作战理论——作战顶点,细细读来后,感到很有价值,便想与网友们分享。

现代战争中,任何进攻作战都会达到这样一个时刻或时机:攻方的力量不再超过守方的力量,或者攻方综合考虑战争因素,认为作战已达不到预定的目的或不符合已方作战环境、条件。

超过这个时刻或时机后,如果继续实施进攻作战就要冒战线拉得过长、遭到反击和被击败的风险,这就是所谓的作战顶点。

这是美军当前和未来作战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认为这是作战力量极限的标志,既可用于进攻亦可用于防御。

进攻的艺术就是在顶点到来之前达成作战目的,避免因越过顶点而被迫转入防御或退却。

对防御而言则应采取一切手段加快进攻之敌顶点的到来,并且抓住有利时机转入进攻。

因此,作战顶点关系着攻防双方的根本利益,是攻防类型转化的分水岭。

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导致作战失败,或使军队陷入严重的危险局面。

一、作战顶点的概念美国陆军新的作战理论中明确提出,作战顶点是指:当进攻部队充分使用了力量,以致不再对防御之敌占有重大优势、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不再保持进攻锐势时,进攻一方便达到了顶点。

防御时不再有能力继续实施反攻或不能成功地实施防御就达到了顶点。

在顶点到来之前,进攻一方应停止进攻,休整补充,调整部署,或改取其他作战方案,以避免在不利条件下作战;反之进攻的一方若继续进攻,就会使战线过长、兵力分散,弱点暴露,耗尽战斗力,不能从容对付敌方的反击,最后必然遭到失败。

美军认为,进攻的艺术就是在作战力量到达顶点之前夺取规定的目标,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防御的艺术则是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使进攻之敌加快出现顶点,正确判断和把握敌顶点到来的有利时机,随时准备在敌到达顶点时转入进攻。

朝鲜战争中,中朝与美韩双方争夺的“三八线”,是顶点转化的代表性产物。

战争中美军在跨过“三八线”之后,由于战线过长,后援不继,超过作战顶点,在遭到志愿军有力的反击后,退却已是不可避免。

美军作战思想ppt课件

美军作战思想ppt课件
1
美军现阶段作战思想概况 美军作战思想的发展趋势 对美军作战思想的创新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2
美军现阶段作战思想概况
一、美军现阶段主要的作战思想 二、影响美军作战思想的主要因素 三、美军现阶段作战思想的主要特点
3
美军现阶段作战思想概况
一、美军现阶段主要的作战思想
4
美军现阶段作战思想概况
快速决定性作战思想
海湾战争后逐步形成 的快速决定性作战思 想,在美军《2020联合 构想》中把它作为联合 作战四大原则之一。
主要内容 前提条件 作战新概念
5
美军现阶段作战思想概况
快速决定 性作战思 想的主要
内容
摧毁敌系统 节点是核心
知识对抗的实 质是人的对抗
指挥控制的关 键在平行协作
短时间内达 到最佳效果
6
美军现阶段作战思想概况
赢得胜利和减少伤亡 是战争指导的根本法则 ,是美军的作战思想和 作战行动所追求的最终 目标
9
美军现阶段作战思想概况
三、美军现阶段作战思想的主要特点
美军的各种作战思想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有着一 些相同的特点:
超前性
创新性
进攻性
速决性
震慑性
局限性
10
美军作战思想的发展趋势
“粗放式”转向“精确化”
作战 需要
精确作战
新技术 的发展
11
美军作战思想的发展趋势
“传统样式”转向“高科技样式”
非对称作战、非接触作战、非线式作战、网络中心战等
12
美军作战思想的发展趋势
“预先合成”转向“动态联合”
战斗力量成分固 定、目标过大
不受编制限制, 发挥各军兵种主 观能动性
13
对美军作战思想的创新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美陆军作战原则 美国陆军 [美国]

美陆军作战原则 美国陆军 [美国]

美陆军作战原则美国陆军 [美国] [出自《美国陆军FM-100-5号野战条令《作战纲要》附件二》] 1982目的明确(Objective)强调进攻(Offensive)集中兵力(Mass)节省兵力(Economy of Force)实施机动(Maneuver)统一指挥(Unity of Command)保障安全(Security)出敌不意(Surprise)简明扼要(Simplicity)美国陆军在一九二一年的训练条令中颁布了自己的首套作战原则。

这些原则大部分摘自英军少将J.F.C.富勒的著作。

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制定了一套作战原则,作为英国陆军的行动指南。

在尔后的岁月里,我军采用的这些原始的作战原则虽然只略有修改和变化,但却基本上经受住了分析、实验和实践的考验。

美国陆军今天的作战原则是:----目的明确----强调进攻----集中兵力----节省兵力----实施机动----统一指挥----保障安全----出敌不意----简明扼要目的明确(Objective)每一个军事行动都应有一个明确的、决定性的可以达到的目的。

(Direct every military operation toward a clearly defined, decisive, and attainable objective.)一个国家在战争中的战略性军事目的派生于政治目的。

因此,战略性军事目的必然是使用必要的军事力量去达成遂行战争的政治意图或目的。

当希望达成的政治目的是彻底打败对手时,战略性军事目的就很可能是挫败敌人的武装部队和瓦解其抵抗意志。

但是,最重要的是政治目的要明确,并且应是通过深思熟虑地运用国家的各种力量所能达到的目的。

只有在美国总统与国会确定和阐明政治目的之后,才能明确规定战略与战术目的。

战略目的一经制定,就必须经常对其严加分析与研究,以便确保这些目的不但能继续准确地反映最终政治目的,而且能继续准确地反映对运用军事力量所加的任何政治限制。

美国陆军21世纪作战理论

美国陆军21世纪作战理论

在近20年,美陆军已是第5次修改野战条令刚100?5。

目前,陆军的特点是数量少、技术水平高、依赖性强、脆弱性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才能在不动用绝对优势的部队和火力的情况下,去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

要解决这个问题,陆军必须针对复杂而充满危险的未来世界制定一部正确的适合联合作战并符合21世纪作战需要的新作战条令。

1 陆军在21世纪面临的战略挑战陆军的战略形势已演变到了冷战后的时期,当前的陆军是数量少、技术高,投送兵力有限,其面临的战略挑战主要有:(1)为了击败潜在对手,陆军必须具备能够快速到达作战地区与其它军种和盟军联合作战的能力。

(2)为了实现战争的有效威慑、决定性的胜利以及除战争外的战役上的成功,国家战略需要适合各军种的、能保持高度战备水平的联合作战条令和联合作战训练。

(3)美国在战略上宣称要同时取得两场战争的胜利,而每场战争所需的兵力与海湾战争差不多。

(4)虽然,美国已不再面临超级大国的威胁,但在前苏联、巴尔干半岛、非洲撒哈拉沙漠、中东和西南亚都存在国家间及其国家内部的武装冲突。

由此可见,现在陆军的任务更加艰巨了。

因为,随着冷战的结束,当所有的军种数量都在减少时,陆军所担负的任务与其所减少的人数是不对称的。

现役陆军减少了40%,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低水平,部队及其支援机构的减少,又使陆军的财政预算减少了。

显然,若陆军采用传统的方法已无力对付地区性对手了。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陆军作战都是依靠强大的火力、有力的后勤保障和占绝对优势的空海军支援而行动的。

陆军过去的作战条令强调阵地战、线式战,在战场上,陆军为了集中火力消灭敌人而机动到某地,这种摧毁敌人的作战方法,在过去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然而在今天,陆军的数量减少了,集结和所需的大量后勤资源又使战线拉长,因而,需要对作战理论和作战条令进行改革。

2 陆军在21世纪必须充分认识作战条令和作战理论的重要性什么是条令?通俗而简单的定义就是“怎样作战”,也就是有关战争、战役和战斗的重要观点,而且每个观点都有其自身的内容和适用环境,不能呆板地运用其原则和规律。

美国军事思想

美国军事思想

美国军事思想来源:互联网责编:大嘴作者:佚名时间:2005-12-05【大中小】美国官方和军事理论界关于战争、军队和作战等问题的系统理性认识。

是美国长期军事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美国进行战争和军队建设等军事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

简史美国作为只有200多年历史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军事思想是在汲取世界古典军事思想尤其是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军事思想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美国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美国独立战争到美国内战美国建国初期,军事思想基本上沿袭西欧国家的军事理论。

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的经验为其军事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著名军事统帅G.华盛顿、A.汉密尔顿等人根据独立战争经验,提出一套适合当时美国国情的作战与建军思想。

在战略指导上,主张发挥独立战争的政治优势,对内动员群众包括黑人参加战争;对外利用矛盾,争取支持,孤立和打击英国。

在作战方针上,强调正规战与游击战相结合,不与敌人拼消耗,不计一城一地得失,以消灭英军有生力量为目标;主张灵活运用战术,以散开队形取代欧洲传统的线式队形。

在军队建设上,提出文官治军,实行正规军、民兵与志愿军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建立小型常备军,重点发展海军,同时发展军事工业等。

但是,他们对战争和军事问题的认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

进入19世纪后,早期从事军事理论研究的一些学者,如D.H.马汉和H.W.哈勒克等人,开始介绍欧洲的军事思想特别是法国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的经验,为美国军事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养料。

马汉认为,战争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战争作为一门艺术,包括战略、筑城、后勤和战术四部分。

哈勒克认为,战略是在具有决定意义的地点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艺术,是交战双方在火炮射程以外采取的敌对行动。

马汉认为,只有进攻才能取胜,在战略防御中攻击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但对阵地坚固之敌不宜正面攻击,而应采取迂回战法。

他们都肯定防御工事的价值,认为处于劣势的一方依靠要塞足以抵御拥有优势的敌舰队的攻击。

美国陆军作战思想

美国陆军作战思想

美国陆军作战思想作战思想,是指导作战的基本观点。

作战思想服从和服务于军事战略,并受军事技术发展变化的影响。

美国陆军认为,作战思想是其军事理论的核心,它阐述陆军遂行战斗和战役的方法,包括战术、程序、编制、支援、装备和训练。

美国陆军以作战思想为核心的军事理论,是对美国联合部队编成内的陆军打算如何遂行战争和实施非战争行动的表述。

美军要求其军事理论必须非常明确,足以指导具体的作战,但又必须具有非常强的适应性,足以适应全球范围各种各样不同的情况。

第一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陆军作战思想的演变美国陆军作战思想是依据美国军事战略制定的,直接服从和服务于美国军事战略的需要。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九十年代初,美国为了适应国际形势、国家经济力量和军事技术等情况的变化,实现其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曾五次调整其军事战略。

在此期间,随着军事战略的变化,美国陆军作战思想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第一时期,强调发展常规条件下的地面进攻战术(1945-1952年)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战败,英、法等国家受到严重的战争创伤,美国依靠战时膨胀起来的力量,垄断着核武器,爬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

而苏联的影响空前增大,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

美国为称霸世界,杜鲁门政府推出并执行以“冷战”为特点的“遏制战略”。

其基本构想是:准备在欧洲打一场以苏联为主要作战对象的类似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规模常规战争;凭借核垄断地位,进行核讹诈,奉行压缩数量,均衡发展,优先发展空军的建军方针;推行前沿战略;拼凑遍布全球的军事联盟体系;在苏联危害西方利益的地方,坚决与之对抗。

这一时期,美军武器装备主要是坦克、飞机和大炮,虽然核武器已在实战中运用,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财力有困难,没有大量生产核武器。

因此,仍奉行大规模常规作战思想,准备打一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式的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基本作战方式是:敌对双方沿绵亘的战线,集结大量步兵、机械化部队和炮兵,在空军支援下进行诸兵种协同的攻防战役。

大国竞争时代美陆军作战理念分析

大国竞争时代美陆军作战理念分析

大国竞争时代美陆军作战理念分析张 伶2021年,美新任拜登政府上台即提醒美国正在面临大国竞争时代的挑战,并提出这一竞争始自2008年,于2014年基本确立,2017年全面铺开。

可以看到,2017年以来,美相继推出新版《国家安全战略》《国防战略》《国家军事战略》《联合部队2030》《2040联合作战环境》等顶层战略指导,提出当前全球形势进入大国竞争时代,美军要为大国竞争时代的军事竞争做好准备。

大国竞争时代军事竞争的表现形式从历史上看,大国间的交互是一个从合作到武装冲突的连续频谱,即从合作、协作、竞争、到对抗/冲突(危机),再到武装冲突,甚至大规模战争,极少从合作直接转向大规模战争,二者之间有着长长的灰色地带,以及矛盾尖锐时战争边缘地带的危机频发。

因此,大国军事竞争更多地表现为灰色地带和战争边缘地带的竞斗和积势。

针对中美之间的长期竞争态势,美国在2018年《国家军事战略》中明确美军的五项使命任务之一是“在涉及军事维度但低于武装冲突的情景下参与竞争”。

同时,美国防部重要智库兰德公司提出“大国持久战”概念。

所谓大国持久战是从竞争到武装冲突的大频谱内,综合运用美国的外交、信息、经济、军事实力,获得遏制、控局和打赢的优势。

2019年6月,美参联会发布《持续竞争》联合学说备忘录,详细说明了如何在大国持续竞争下运用武装力量。

2021年,美军旗舰期刊《联合部队季刊》第2期头篇文章即是《挫败竞争、控制危机、赢得冲突》,作者是美军北方司令部、北美防空司令部司令、空军将军范荷克。

大国竞争并不是新鲜的概念,历史上几乎每个百年左右的时间就会发生因大国竞争而导致的权力转移,离我们最近的是美苏冷战。

冷战期间,在如何应对大国军事竞争上,美军走过了一条曲折的探索之路。

冷战初期,在核垄断失效后,美提出“大规模报复战略”,即苏联一旦入侵西欧,美立即施以全面核报复。

同时,军队编成和装备研发为打核战争而转型,以陆军的“五群制原子陆军”最为典型。

特别策划:美军新作战理论浮出海面

特别策划:美军新作战理论浮出海面

特别策划:美军新作战理论浮出海面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美军根据新的国际安全环境的变化,借助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成果,正进行着一场以信息化为主线的广泛而深刻的军事变革。

在这场军事变革中,作战理论及作战概念的创新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的军事理论及作战概念牵引着美军体制编制的调整、武器装备的研发、演习训练的进行,并对未来作战样式的变化以及世界其它国家的军事变革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新作战理论及作战概念近几年,美军各层次提出了大大小小几十种作战理论及作战概念,其中已被美军普遍接受并正在实施的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在战争所依托的作战体系方面,提出了“网络中心战”理论。

“网络中心战”最早由美海军于1997年提出,经过几年的发展,该理论已经被美各军兵种所认可,并在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得到实战检验。

所谓“网络中心战”,是将公布在不同地域的情报侦察系统、预警探测系统、电子对抗系统、通讯系统、指挥控制系统、武器系统和各种作战保障系统等作战要素通过网络形成一体,组成以网络为中心,以通信为基础,以计算机为重点,以武器系统充分发挥效能为目的的“综合作战平台”,协调诸军兵种的联合作战行动,从而大大提高作战效能。

在战争的组织与实施的重点方面,提出“效果为本”(也称“基于效果”)战役理论。

这一作战思想近几年来已融入美空军装备研发、部队训练及最近几次局部战争。

“效果为本”战役理论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一个核心,三种战法”。

“一个核心”即“效果为本”。

“效果为本”指的是:围绕战役要达到的效果这一中心,制定军事行动方案,确定打击目标,合理配制兵力,运用部队的远程打击力量,对对敌方战争意志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军事及经济等战略重心实施快速大规模、高强度的精确打击,从而尽快达成战役目的。

这里所说的“效果”不是要彻底摧毁敌人,而是要能够有效地控制敌人,使敌人的军事力量不能或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被迫服从于美方的意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陆军作战思想作战思想,是指导作战的基本观点。

作战思想服从和服务于军事战略,并受军事技术发展变化的影响。

美国陆军认为,作战思想是其军事理论的核心,它阐述陆军遂行战斗和战役的方法,包括战术、程序、编制、支援、装备和训练。

美国陆军以作战思想为核心的军事理论,是对美国联合部队编成内的陆军打算如何遂行战争和实施非战争行动的表述。

美军要求其军事理论必须非常明确,足以指导具体的作战,但又必须具有非常强的适应性,足以适应全球范围各种各样不同的情况。

第一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陆军作战思想的演变美国陆军作战思想是依据美国军事战略制定的,直接服从和服务于美国军事战略的需要。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九十年代初,美国为了适应国际形势、国家经济力量和军事技术等情况的变化,实现其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曾五次调整其军事战略。

在此期间,随着军事战略的变化,美国陆军作战思想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第一时期,强调发展常规条件下的地面进攻战术(1945-1952年)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战败,英、法等国家受到严重的战争创伤,美国依靠战时膨胀起来的力量,垄断着核武器,爬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

而苏联的影响空前增大,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

美国为称霸世界,杜鲁门政府推出并执行以“冷战”为特点的“遏制战略”。

其基本构想是:准备在欧洲打一场以苏联为主要作战对象的类似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规模常规战争;凭借核垄断地位,进行核讹诈,奉行压缩数量,均衡发展,优先发展空军的建军方针;推行前沿战略;拼凑遍布全球的军事联盟体系;在苏联危害西方利益的地方,坚决与之对抗。

这一时期,美军武器装备主要是坦克、飞机和大炮,虽然核武器已在实战中运用,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财力有困难,没有大量生产核武器。

因此,仍奉行大规模常规作战思想,准备打一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式的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基本作战方式是:敌对双方沿绵亘的战线,集结大量步兵、机械化部队和炮兵,在空军支援下进行诸兵种协同的攻防战役。

进攻以突破、快速合围、正面推进为主,夺占对方地域,消灭敌重兵集团。

防御以纵深多地带的阵地配系,结合坦克兵团的反突击稳定防御。

美国陆军认真总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作战经验,认为未来的地面作战仍将是常规性质的,其作战思想仍以常规战场作战为背景。

美国陆军的地面作战强调进攻,认为防御的作用只是为了争取时间、节约兵力或为进攻创造有利条件。

进攻的机动样式分为包围和突破两种,在这两种样式中,特别强调包围,只有当情况不利于包围时,进攻部队才实施突破,一旦突破成功,就要对敌实施包围。

防御只有一种样式,即基本上是一种地域防御。

美国陆军研究了反坦克问题,认为最好的反坦克武器是性能好的坦克,据此要求在步兵师内增编坦克分队。

1946年,陆军研究了直升机的使用问题,认为它适于遂行补给、后送、侦察、控制等任务,由于当时直升机机身很小,又极易损坏,陆军并未预见到它在大规模地面作战中会发挥重要的战斗作用。

五十年代初爆发了朝鲜战争,美军作战思想运用于朝鲜战争遇到了困难。

一是朝鲜的地形条件限制了美军机械化部队发挥作用;二是美军不适应在兵力不足情况下进行宽大正面作战,采用纵深较浅的线式防御暴露了诸多弱点,无法阻止志愿军大规模进攻;三是不适应夜间作战,在志愿军广泛实施夜间行动时显得极为被动;四是在协同上仍然是步炮协同为主,与海、空军协同作战矛盾很多。

第二时期:确立了地面作战中使用战术核武器的战术(1953-1960年)苏联于1949年和1953年相继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之后,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

美国在侵朝战争中的失败也使其深感与中苏两国在常规战争中进行较量很难取胜。

为了扬长避短;美国认为,应该利用自己仍然掌握的核优势,依靠大规模的核报复取得战争胜利,而不需要在地面上与对手进行耗费巨大的常规战争,因此提出了“大规模报复战略”。

其基本构想是:美国在未来战争中,只能依靠核优势同苏联进行全面核战争,而不能打常规战争;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战争边缘政策(美国走到战争的边缘,但不直接卷入战争);采取重点发展核力量,保持核优势,压缩常规力量的建军方针;进一步完善联盟体系。

美国自1953年开始执政的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大规模报复战略”后,大力加强了战略空军和导弹部队,同时也开始给陆军部队装备战术核武器。

1954年出版的美国陆军《作战纲要》及其1956、1958年的修正本,阐述了原子武器的作战使用,指出原子武器是威力最大的影响作战进程的武器。

《纲要》要求,将原子武器的威力同军队的机动正确结合起来;在作战中迫敌集中主力,然后用原子武器予以歼灭;迅速利用原子突击的破坏效果和心理效果,《纲要》指出,由于原子武器的使用,突破可能成为最适合的一种机动样式,《纲要》将防御区分为阵地防御和机动防御两种基本类型,首次提出了机动防御。

随着军队装备的原子武器不断增加,产生了“原子火力支援”的概念。

对进攻的原子火力支援包括冲击的原子火力准备和进攻过程中的原子火力支援,通常将各级掌握的60-70%的原子弹药用于原子火力准备。

在防御中,通常将各级掌握的25-50%的原子弹药用于原子反准备(突击做好进攻准备的敌军),其余原子弹药则首先用于保障反冲击和反突击。

美军强调,在核条件下作战,进攻中首先实施核突击,对战役纵深之敌给予重大杀伤,然后以快速机械化部队突入敌纵深,在空炮火力支援下迅速扩张战果;以空降和直升机机降配合主力,歼灭残存的敌人,夺取预定目标。

防御中以疏开配置的阵地削弱敌人,然后以核武器突击进攻之敌,并对其翼侧和后方进行反击,挫败敌进攻。

为适应核条件下作战,美陆军建立了五群制师,将师下辖的3个步兵团改编成5个战斗群,每个战斗群下辖4个步兵连(后改为5个连),取消了营一级指挥层次。

此后,由于直升机数量增加,开始强调直升机的作用,指出直升机在进攻中可送行下述任务:在原子火力准备后,载运步兵实施冲击,迅速扩张原子火力突击效果;对敌军防御地带内的重要据点实施垂直包围,载运预备队进入战斗和实施追击,增援被敌军切断、包围或孤立的分队;实施侦察、补给和后送等任务。

此时,美陆军已开始认识到直升机重要的战斗作用,并准备大量发展直升机。

第三时期:明确了核与常规两种不同条件下的作战方法,强调空中机动作战和特种作战(1961-1968年)在执行“大规模报复战略”期间,美国既没有有效手段对付日益发展的亚非拉各地的反帝反殖武装斗争,同时又由于苏联拥有了洲际导弹和远程轰炸机,具备了以核武器袭击美国本土的能力,因而美国也不敢贸然同苏联打核大战。

这就使“大规模报复战略"成为既不敢打大战,又不能打小仗的战略。

为了走出这条死胡同,美国提出了“灵活反应战略”。

其基本构想是:以苏联为主要作战对象,视中国为次要作战对象;准备打包括核大战、常规战争(有限战争)和特种战争在内的各种战争,侧重打特种战争和常规战争;在常规战争方面推行“一个半战争”战略;在核战争方面先是推行“限制破坏”战略,后又改为“相互确保摧毁”战略;在战争进程方面贯彻“逐步升级理论”;采取保持一支强大的多样化军事力量的建军方针。

依据“灵活反应战略”,美国于1962年更新了《作战纲要》,这一版《纲要》有如下特点:第一,强调打中等强度的有限和常规战争。

这两种战争中的作战行动都以九大军事原则(目标、进攻、集中、节约兵力、机动、统一指挥、突然性、简要、安全)为指导,但实施方法有很大的差别:核条件下军队责任地域与关系地域比非核条件下大;核条件下队形需要疏开,非核条件下较为密集;非核条件下往往不可能像在核条件下那样实施大纵深扩张战果的机动;核战争中核火力起主要作用,机动用以利用核火力的效果,常规作战中对火力与机动给予同等重视;核条件下作战速度大大提高,非核条件下作战速度较为缓慢;核条件下作战部队实施半独立的分散作战,非核条件下实施较大程度的集中控制。

第二,基本的防御样式变为机动防御和地域防御。

机动防御通常由师或师以上部队实施,旅有时也可实施机动防御。

将"阵地"防御改为“地域”防御,注重实施纵深防御。

地域防御要求在前沿集中大量兵力,不要求疏开配置。

地域防御是常规战争中的有效防御样式,核战争中的防御作战以机动防御为主。

第三,正式确立了“空中机动作战”这一新概念,更加强调使用直升机实施垂直包围。

第四,特别详尽地阐述了非正规作战,包括游击战、反游击战和准战争的行动准则、要领和方法,体现了特种战争的思想。

第四时期:强调火力作用,侧重研究对付集群坦克的战术,确立了“积极防御”作战理论(1969-1980年)美国深陷越南战争,国力相对下降,被迫收缩战线,保障重点。

苏联刚乘机崛起,迅速成为一个在军事上与美国势均力敌的超级大国,积极推行扩张政策。

中苏关系严重恶化,由“盟友”变成“敌国”。

为适应上述情况,美国政府制定了“现实威慑战略”。

其基本构想是:调整全球军事部署,尽快从越南战争中脱身;利用中苏矛盾,改善同中国的关系,让盟国承担更多的防务责任,形成美国同盟国和中国共同抗衡苏联的战略格局;将战争区分为战略核战争、战区核战争、战区常规战争和小于战区常规战争的局部战争;在核战争方面推行以打击军事目标为主的“抵销战略”;在常规战争方面推行“一个半战争”战略;采取压缩数量、提高质量的建军方针。

根据这一战略,美国在侧重准备打常规战争的同时,重视准备打战区核战争。

美国陆军加紧实现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并大力研究欧洲战场上的对苏作战方法,其作战思想有很大的发展。

1973年10月发生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对美国陆军作战思想的发展影响很大,在这场战争结束后,美军学术界十分活跃,集中探讨了新型常规武器对作战的影响。

认为新型常规武器使战场有了新的杀伤力,美军要充分利用这种杀伤力来挫败苏军的进攻。

这一时期,直升机不仅被用作空中机动的工具,而且被用作火力支援的工具,美军大力研究和试验了直升机打坦克的战术和技术,从而在直升机运用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七十年代,新式常规火器的发展突飞猛进,火器的威力大大提高,美军在作战理论研究中出现了“火力热”现象,陆续提出了充分发扬火力,对付敌集群坦克进攻的种种方法。

美国陆军这一时期的作战思想,集中体现在1976年版(作战纲要)中。

《纲要》突出了以苏联为主要作战对象,以欧洲为主要战场的思想,提出了对付苏军进攻的“积极防御”作战理论。

这种理论对付敌军进攻的具体方法是:在敌军发起进攻之前,防御部队相对平均地配置在整个防线的各个地段内;敌军发起进攻后,美军在掩护部队地域实施一系列迟滞作战,以空间换取时间,疲惫和消耗敌军,同时查明敌军的主突方向从战线的各个地段实施横向机动,将主力部队集中主突方向上,建立为挫败敌人所必需的兵力兵器对认为,防御一方能挫败兵力兵器3倍于己的进攻军队。

“积极防御”作战理论主张把绝大部分兵力靠前配置,强调把未投入战斗或战斗不激烈方向上的部队都作为随时机动使用的预备力量,因此不主张在纵深内专门保留强大的预备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