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养晦 有所作为
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相继发生,社会主义阵营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
面对急转直下的政治形势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事关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思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便是其中之一。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应该有不同的解读。
在改革开放初期,只有韬光养晦才能有所作为。
因为发展是中国的第一要务,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中国必须先韬光养晦,积聚实力,而后才能有所作为。
我们可以看到,为了营造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和平环境,对于某些非核心问题,中国的态度是克制和忍让的。
在美国”误炸”中国驻南使馆,中美南海撞机等事件中,中国方面的处理充分显示了这一点。
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是韬光养晦。
考虑到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并不强,一味的强硬只会压缩中国和平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因此,我们可以断言,中国能有30年的时间专心搞改革开放,与始终奉行韬光养晦的战略是分不开的。
韬光养晦客观上促成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必需的宝贵的和平环境。
在当今时代,既要韬光养晦,也要有所作为。
韬光养晦不是目的,坚持韬光养晦是为了有所作为。
前人的韬光养晦给了我们有所作为的基础——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利用手中的经济魔法棒,中国在玩转各大洲的同时悄然施加着自己的影响力。
在叙利亚内战、乌克兰危机、朝核问题、伊核问题上,世界已经无法不重视中国的看法。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威望和有力作为,印证了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巨大影响力。
此外,在涉及自身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中国也能够更好地应对。
“中华民族铁骨铮铮,领土问题绝不退让”是政府作出的庄严承诺。
在钓鱼岛争端、南海问题、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问题上,中国更明确地表明自己的主张,“不惹事但也不怕事”,赢得了国民的普遍拥护。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有度的,我们在贯彻“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这一战略时也要注意把握度。
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是汉语的一个成语,主要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的意思。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这个成语被邓小平拿来,阐述中国在当时情况下的外交战略方针。
这一思想,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和世界局势的全面把握基础之上的。
其根本点是要寻找有利时机,发展和壮大自己;是要审时度势,争取主动,独立自主;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旗帜不倒,增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灵活务实思想方法和个人风格的体现。
词语解释指不过分炫耀自己明显高于别人的地方,以一技之长刺激、诋毁别人的短处,要注重认识、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使自身周正、平衡发展。
词语解释指不过分炫耀自己明显高于别人的地方,以一技之长刺激、诋毁别人的短处,要注重认识、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使自身周正、平衡发展。
字词翻译韬按捺,柔化,隐藏,丢弃;光锋芒,外露的锐气,这里指芒刺。
引申为突出的才华、能力;养修养,培养;晦没有月光之夜,昏暗不明,这里重指自己修养不足的地方、不足之处。
成语性质褒义词详细释义韬光养晦的意思,韬光是隐藏自己的光芒,养晦是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
它和低调的意思基本相同,这是一种优秀的策略。
谦卑之意韬光养晦还包括谦卑的意思,就是甘愿让对方处在重要的位置,让自己处在次要的位置。
易经谦卦说:谦卑是指人因为虚心所以能进入对方的心,被别人接纳。
而在沟通时彼此接纳是很重要的,因此谦卑作为一种品格也非常重要。
如果你不谦卑,就不能够被别人接纳。
不被别人接纳你就无法与别人沟通,无法与别人沟通你就什么事也别想做!如果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谦卑、互相尊重,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很好,大家团结一致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因此,韬光养晦不只是一种生存策略,也是一种美德。
一个甘愿处于次要位置的人,一个谦卑的人,最后会赢得大家的尊重和爱戴,这样的人在领导位置上也能好好地服务他人。
而一个骄傲的人,一个锋芒毕露的人,常常因为无法接纳他人的意见,从而失去他人的支持,最终常常被降到卑贱的地步。
抗战胜利60周年征文范文格式格式-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抗战胜利60周年征文范文格式格式:韬光养晦有所作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曾雪沐浴在和平的阳光和雨露中,我们也许很少回忆并思索那个远去的战争年代,那段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历史。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这个特别的年份里,我们再次看到在世界每一个珍惜和平的角落里掀起的纪念抗战胜利的热潮,再次感受到爱好和平的人们对抗战英雄们由衷的怀念和敬意。
生活在军营中的我从小就爱看以抗日战争为习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
和爸爸妈妈一起看抗战电影的时候,我总爱问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坏人,爸爸妈妈也不厌其烦的给我讲解,让我以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了解我国抗日战争历史的同时,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明辨是非曲直、痛恨邪恶、崇尚正义的种子,并悄悄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那些难忘的荧幕形象:小兵张嘎、狼牙山五壮士、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平原游击队中的李向阳、红岩中的*、许云峰、红色娘子军中的*、红莲……不仅唤醒了一代人对过往历史的怀念,而且呼唤着和平年代中的英勇和坚贞。
在这许多鲜活崇高的英雄人物中,红岩中的华子良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为了党的事业,他忍辱负重,与敌人斗智斗勇,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和辛酸。
终于,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黎明送来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
这让我想起一个成语——韬光养晦。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到今天逐渐侧重有所作为的外交策略,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我们不得不深思韬晦的魅力。
韬光养晦就像是幽谷里的百合,暗香袭人;是雪地里的孟加拉玫瑰,在严寒的冰层下微笑;她要能耐得住寂寞,她不浮躁、能经常保持平静的心情,它最终能带来有所作为还需要积极吸收、兼容并蓄、积极进取。
回顾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我们只有更加有策略地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才能让21世纪真正地成为中国的世纪!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请按需要编辑修改。
韬光养晦 有所作为

1.“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不是基本国策?不是。
“基本国策”这个词在政策领域的分量显而易见——应该是立国、治国之筻当中最基本的政蓑;在公众心目中也浅显易懂一应该与国计民生关系最大。
一般而言,某方面的政策应该满足以下三个标准才可能成为基本国策:①基本国策应是基本国情决定的某类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意义的问题的系统对策,具有高层次、长时效、广范围等特点。
基本国策在整个政策体系中应处于最高层次,应规定、制约和引导着一般的具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井为相关领域的政策协调提供依据,②基本国策并非笼统的宏观指导原则或政策取向,而应针对某类在经济发展中容易被忽视的基本国情,并和国家的基本发展理念与时俱进,能更全面地反映发展质量;③基本国策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不应再有包含关系或指导关系。
有些政策取向,例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事关国家政体,是中国治国的基本原则,也是指导基本国策实施的原则,所以一般不再单独列为基本国策。
我国目前到底有哪些基本国策呢?从实然标准看.可必认为我国现有七个基本国策,即计划生育、男女平等、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对外开放、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节约资源。
多数基本国策的实施不尽如人意尽管多数基本国策在重大文件和法律中都有所体现,也都通过法律或者相关文件说明了如何落实,但其实施现状不尽如人意,问题颇多。
2.它是权宜之计吗?中国既要长期坚持“韬光养晦”,又要积极主动的“有所作为”,这二者是辩证的统一。
首先,中国的“有所作为”是按自己基本的外交战略、外交政策来行事的,如高举和平、发展和合作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共建和谐世界等,这些基本的外交战略和政策,其本身就不是锋芒毕露而是谦虚谨慎的,其本身就包含着“韬光养晦”的基本精神的。
因此按这些基本路线和政策去“有所作为”,其本身与“韬光养晦”就是一致的。
其次,从中国的外交策略和外交风格来说,“韬光养晦”主要表现为“坚持十个‘不’”的特点,即:不扛旗、不当头、不称霸、不说过头话、不做过头事、不锋芒毕露、不引火烧身、不搞对抗、谁也不怕、谁也不得罪。
韬光养晦

This
Conclusion
National: keeping a low profile to promote domestic development and avoid provocations
Personal: keep quiet about one's talents or accompishment; be modest / humble
That's all! Thank you!
背景介绍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 “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善于守拙,绝 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思想。 其中,就韬光养晦,他指出“不随便批评别人、 指责别人,过头的话不要讲,过头的事不要做”。 时至今日,韬光养晦已成为中国对外战略方针的 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把握中国外交政策的关键 词之一。 但韬光养晦这一提法却屡屡遭遇西方社会的误读 和曲解。
曹 操 青 梅 煮 酒 论 英 雄
典 故 :
居太《 游和旧 处会唐 ,昌书 未朝 尝,宣 有愈宗 言事记 。韬》 ”晦: ,“ 群历 ·
出 处
汉译汉
按捺,柔化,隐藏
锋芒,外露的锐气,这里指芒刺。 引申为突出的才华、能力
修养,培养
①隐匿光 彩、才华, 收敛锋芒、 踪迹 ; ②比喻谦 虚谨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guidance reflected Deng's belief that China's foreign policy and security strategy had to reinforce its core national interest of promoting domestic development by avoiding foreign risk, high-profile international engagement and provocations( 挑衅 ), or pretenses of national leadership.
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

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的历史大变动时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邓小平以灵活务实的思想方法,全新的思维方式,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思想。
在此方针指导下,我国成功解决了对外关系中的难题,开创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在目前的国际政治的大背景下,继续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韬光养晦,是中华民族传统政治智慧的一个经典表述,本身的含义是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思想,是把古代中国军事谋略思想运用于当代中国外交的一种“积极防御”战略,是利用和平、抓住时机、发展自己、由弱变强的必由之路和取胜之道,是极具匠心和深谋远虑的。
韬光养晦绝不等同于单纯的防守退却或被动应付,而是要有所作为。
邓小平指出,不管世界政治格局怎样变,中国在世界上算一极,是一个“有重要影响的大国”,“我们绝不能示弱”。
韬光养晦的目的,是为了争取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为国内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服务;而有所作为,为的是促进韬光养晦战略目标的实现。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方针的核心就是“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即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邓小平及时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反复强调要毫不动摇地集中全力搞经济建设,“发展才是硬道理”。
为此,在某些国际问题上我们要善于守拙,“扎扎实实干自己的事”。
在外交实践中,坚持不称霸、不当头的原则,不谋求势力范围,不搞集团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
综上所述,对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应将其理解为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力量对比的现实出发,珍惜机遇,埋头苦干,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把经济搞上去,避免过分张扬,“不扛旗、不当头、不称霸”,着重营造有利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长期和平国际环境。
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的制定,取决于这个国家对所处国际环境的判断以及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韬光养晦的典故

韬光养晦的典故韬光养晦的意思是隐匿光彩、才华,收敛锋芒、踪迹,光芒,养晦是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
那韬光养晦有什么典故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韬光养晦的典故,供大家阅读!韬光养晦解析性质:褒义词用法:主谓式;作谓语。
近义词:韬光晦迹、韬光隐晦、深藏若虚、玉韫珠藏反义词:锋芒毕露、霸气外露出处折叠《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荡寇志》第76回:"贤侄休怪老夫说,似你这般人物,不争就此罢休。
你此去,须韬光养晦,再看天时。
韬光养晦的典故曹操一个人喝着闷酒,想了半天,请刘备来喝酒聊天。
刘备很高兴,曹操请我喝酒,不容易啊;另一方面心里也发毛,为什么请我喝酒?喝酒时最容易漏嘴,得小心点。
有些人虽然一度贫困潦倒,但依旧掩盖不了他的大贵之气,刘备就是这样的人。
曹操跟刘备聊得很开心,问了刘备一个问题:“玄德兄,你说这年头谁是英雄?”刘备心里想:“我肯定是英雄,只是现在不得已。
”但刘备不敢说,说了,要被曹操宰。
刘备想了想,就跟曹操打起了酒官司,顾左右言其它。
绕了半天,曹操有些不耐烦,端起一杯酒喝完说:“别绕了!这年头真正的英雄人物就是你跟我。
”天上“轰隆”一声打了个巨雷。
刘备呆呆地看着曹操,筷子掉到了地上,一支筷子在地上弹了一下。
曹操正用袖子擦胡子上的酒,听到了筷子落地又弹起的声音,就问刘备:“怎么啦?”刘备赶紧把筷子捡了起来,顺口说了句:“这么大的雷,吓死我了。
”曹操哈哈一笑:“大丈夫怎么可以怕雷呢?”刘备赶紧接口:“孔子是圣人,他也怕打雷,别说我了。
”此时张飞关羽两人怕曹操会杀刘备,闯了进来。
见刘备没事,关羽连忙掩饰说自己来舞剑助兴。
曹操说:“这又不是鸿门宴。
”然后斟酒让他们压惊。
后来三人一起出来,刘备说:“我在曹操的地盘上天天种菜,就是要让他知道我胸无大志,没想到刚才曹操竟说我是英雄,吓得我筷子都掉了。
又怕曹操生疑,所以我就说自己怕打雷掩饰过去了。
韬光养晦的成语典故介绍

韬光养晦的成语典故介绍韬光养晦这个成语大家都听过,它有什么成语典故呢?下面是店铺网小编带来的韬光养晦的典故,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韬光养晦的解释【成语】韬光养晦【读音】tāo guāng yǎng huì【释义】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韬光养晦的历史典故历史上最有名的有关“韬光养晦”的典故,则出自《三国演义》。
其中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骗城斩车胄”载:“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关、张两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
两人乃不复言。
”一日,曹操摆下酒筵来试探刘备的野心,问刘备天下有哪些英雄,刘备列举了当时叱咤风云的一些人名,就是不提自己。
《三国演义》载:“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
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
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
韬光养晦的造句1) 人们常说,世上有才之人有两种:一是自恃才智过人我行我素想将世人踩在脚下者;另一种,则是不轻易展露才华韬光养晦善于磨练者。
前者之才如白云苍狗,须臾即为灰土。
唯后者可成就丰功伟业。
2) 明升暗降,正是老董所使的鸟尽弓藏手段,我看你还是退休回家,韬光养晦算了。
3) 十一过后的今天,温暖的朝阳照耀着,七天的养精蓄锐,让金秋的阳光异常灿烂;祝福传递着,七天的韬光养晦,让十月的天空异常晴朗;祝你节后第一天上班快乐!4) 茫茫人生旅途,风雨侵袭挡不住。
要进退有据,伸屈自如;要弯儿不折,曲而不断;要韬光养晦,笑傲人生。
祝你:历经风雨后的人生旅途布满彩虹!5) 北京谦逊的态度与邓小平“待时而动”,“保持低姿态”和“韬光养晦”的意见保持一致。
6) 呵呵,李师侄不仅仅年轻有为,而且博闻强记,远超寻常弟子!看来平日里,你都应该是在韬光养晦,积蓄实力才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你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理解
摘要:在浮躁的国内外环境下,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下,如何让新一代的大学生和发展中的国家面对机遇与挑战是一个严峻的课题。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科学的哲学的思想战略,深刻了解“韬光养晦”和“与时俱进”二者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并且落到实处,对解决各种竞争中的发展问题,意义深远。
关键词:态度;与时俱进;和平外交
<一>字面上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对于“韬光养晦”在新华字典上的解释是“隐藏才能,使不外漏”,对于“有所作为”的理解就是“取得一定的成就”[1]。
这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
隐藏自己的才能,是一种低调谦虚的表现,但是不代表不争,没有追求,恰恰相反的是为了更好地争和更好地出成绩。
如果一个人只是一味的“韬光养晦”,没有了理想没有斗志,久而久之,自己也会忘记自己的才能何在,于是就真的是丢失了才能。
所以“保剑锋从磨砺出”,将“韬光养晦”要与“有所作为”相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条件,后者是前者的最终目标。
韬光养晦出自《旧唐书.宣宗记》,告诫人们要谦虚谨慎,蓄势待发。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韬光养晦”又包括了“有所作为”。
它是一种哲学思考。
韬光养晦不代表胆小怕事,不代表委屈求全息事宁人,不代表安于现状,它是智者的思考,是一种低调,不张扬不自满自负的态度,或许从另一个方面将它和“锋芒毕露”一词形成鲜明的对比,真正有才能的人是不会急于展现一点点小的成就,将自己的才能展现于他人,一时的夸赞所带来的荣耀与自豪感是只能逞一时之快的,二那些真正不休的流芳百世的却是默默无闻的工作,最终取得重大成就,一鸣惊人的人。
历史上对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实例解释更是比比皆是。
例如《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写道:“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吩咐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
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方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
操痛哭,命厚葬之。
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唯修(杨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2]对于杨修的死也是说法不一,然而在我看来正是因为他没有好好理解“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所以招惹来了杀身之祸。
曹操一直就是一个天性多疑的人,或许是因为太过于紧张自己的权势,自己是小人也把别的人都当成小人,甚至是身边的亲信他也是忌惮三分。
侍从看见他半夜睡着后被子掉落,便好心拾起为其盖上,但是曹操因为疑虑他有不轨之心,便拔剑杀之,自圆其说为“吾梦中好杀人”,聪明的杨修看出其中的缘由直言不讳,最终让曹操有了危机感也招来了杀身之祸。
这不正是因为他不懂得韬光养晦,谦虚谨慎。
设想如果当初他放在心中,并且蓄势待发,也许会在历史中有所作为。
再比如《三国演义》第21回曹操煮酒论英雄中:“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3]刘备个杨修相比而言在于他就懂得什么叫做“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对于曹操的的疑虑,刘备亲自浇灌菜园以来表明自已无心政治,一心在于闲野,世外桃源的生活,这样避免了遭受曹操的谋害,并且在事后蓄势待发,最终留下不休的传奇人生。
再比如说越王在受到吴王的屈辱的时候假装忠心耿耿,但是回到吴国之后不忘雪恨,卧薪尝胆,最后国富民强,反攻吴国,一举胜利,广传为佳话。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态度决定命运。
<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影响当代大学生前途命运
我们经常说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肩负着民族的希望。
然而,是不是要更关注一下大学生该如何挑起这样的重担,接过前辈们的火炬呢?我认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便是答案。
如今的大学里面几乎是90后的天下,很遗憾的说90后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为一种嚣张浮躁,傲慢自以为是的代名词。
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承认他们是阳光活力,勇敢正义,充满创造力的一代人,他们脱离了传统的束缚学会了开辟新的视角去审查这个世界,树立了与时俱进的新的一套的价值观。
未来20年的世界是90后都的创造舞台,它的潮流趋势将会跟着90都的步伐,人是主动地,物是被动的。
大学身毕竟没有离开相对单纯干净的校园,想法是有的,但是思想是不成熟的,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
所以在做出每一步决定的时候都要学会周全的思考,三思而后行。
在一次次丰满的理想被骨感的现实挫败的淋漓尽致的时候,大学生们总是处于迷茫的状态,不知道现在所学的课程对于自己的未来是有多大关系,也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出路在何方现在需要做什么去弥补。
往往急于求成的大学生们就会急于暂露头角,想做出点成绩弥补点内心世界的空虚以消除对未来的迷茫与恐惧,其实这样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学会修身养性,学会积累知识,沉淀思想,丰富实践经验才是大学生们应有的态度。
韬光养晦,将心沉静下来,静观世界的改变,冷静分析发展的未来市场与趋势,任由世界去浮躁,我们在其中要静,静,静。
生命是不断的前行的,不会等待一个人去思考,当浮躁的心让我们忽略一个机会的时候,那么先机总是被那个最先学会韬光养晦的人占去。
<三>“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关乎着国家的发展前途
[4]“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这是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世界面临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的时候邓小平提出来的十六字重要战略方针。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刻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安然度过,我想这和领导人的“韬光养晦”智慧是离不开的。
沉默的中国,最终没有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和“孤立政策”扼杀在摇篮里面,最终有所作为,可以说中国早就登上国际的政治舞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国已经崛起,但是中国仍然需要努力不断向前发展,我们说韬光养晦在当代中国仍然适用,并且需要与时俱进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并且落实到实处。
过去的那么些年,中国在发展中国家队伍里面不断的审时度势,抓住机遇也面临着各种的挑战,却也稳当的发展,这是因为对韬光养晦的落实。
回首中国的近代史,一部血泪史,中国落后就不断的遭到挨打,让中国四分五裂的分割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堪回首的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可谓中国的屈辱的历史战争都是历历在目,然而中国在成立后甚至在改革开放以及科学发展的今天都并没有急于去雪恨,反而一直采用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政策,这就是中国领导人们在政治领域站在国家和人民的角度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另一种诠释,然而也用实例证明了中国确实是有所作为了。
这些年的“中国威胁论”噱头不正是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心虚的表现吗?因为中国真的强大了起来,站稳了脚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等一系列的成绩展现了如今的中国已经是实力相当的。
中国已经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但是中国的发展仍然需要努力,也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也还有一系列的问题等待着去解决,这就不得不让中国依然用韬光养晦的态度去面临经济全球话的世界竞争。
台湾问题,南海问题,环境问题,人口及人均资源问题,钓鱼岛问题等问题都是有待解决的,也说明了西方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感到了强烈的危机感,对中国的稳当迅速发展有了忌惮,所以韬光养晦才能有所作为的理念并没有过时,2005年胡锦涛提出了和谐世界的理念,向世界表达了中国的和平外交的心,这也是对韬光养晦的继承与发展。
十八大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依旧处于并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国际地位也没有改变,中国依然是发展中的国家[5]。
人民日报的海外版根据中国如今的国际地位以及国家的现状用了十二个字表达中国今后的发展趋势是:已经天下第二,仍要韬光养晦。
[6]中国坚持走和平的发展道路,坚持韬光养晦,必将有所作为。
总而言之,“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精神一种与时俱进的态度,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就会有不同的感悟与收获,只有明了这两者的关系并且切实的落到实处,才会不断的发展进步最终达到理想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康熙字典.[M].商务出版社,2007.
[2] 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3] 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 温家宝.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已经天下第二,仍要韬光养晦[N].人民日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