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勇军进行曲》国歌背后的故事
义勇军进行曲 背后的故事

义勇军进行曲背后的故事摘要:一、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二、歌词内涵及其象征意义三、作曲家与作词家的合作历程四、义勇军进行曲的影响和传承正文:义勇军进行曲,是我国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自诞生以来,它便成为了激励无数中华儿女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英勇奋斗的战斗号角。
这首歌背后的故事,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令人感慨万千。
一、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正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在这个关键时刻,作曲家聂耳与作词家田汉共同创作了这首歌,旨在鼓舞民众投身抗日救亡事业。
歌曲以激昂的旋律、豪迈的歌词,表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二、歌词内涵及其象征意义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凝聚了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歌词中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呼唤着民众从沉睡中觉醒,挺起胸膛,反抗侵略者。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则象征着全民团结、共赴国难的决心。
这首歌传达了民族自尊、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激发起人们的斗志。
三、作曲家与作词家的合作历程作曲家聂耳与作词家田汉在创作义勇军进行曲之前,就已经是志同道合的音乐伙伴。
他们共同投身于抗日救亡音乐创作,希望通过音乐的力量唤起民众。
在创作过程中,两人密切合作,精益求精,力求将歌曲的内涵和旋律完美结合。
聂耳凭借其高超的音乐才华,成功地为田汉的歌词创作出激昂、动人的旋律,使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了一首永不褪色的经典之作。
四、义勇军进行曲的影响和传承自诞生之日起,义勇军进行曲便在我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不仅在抗日战争中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定为国歌,传承至今。
这首歌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
总之,义勇军进行曲背后的故事,展示了我国音乐家在民族危难时刻的高度民族觉悟和英勇担当。
国歌背后的故事

国歌背后的故事国歌,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是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的象征。
每一首国歌都有着其独特的故事,而中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更是有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的主题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
这首歌曲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需要鼓舞士气的时候诞生的,它激励着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勇往直前,为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而奋斗。
歌词中“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表达了中国人民不愿做奴隶、不愿受侵略的坚定决心。
而“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更是表达了中国人民不惜一切代价捍卫国家的决心。
这些歌词饱含着中国人民对自由、对和平、对国家的热爱和渴望,激励着人们奋勇向前,不畏艰难,不惧牺牲。
这首歌曲的诞生也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外敌入侵和国家危亡的危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田汉和聂耳创作了这首歌曲,他们深知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希望通过这首歌曲唤起全国人民的抗战意识,激励他们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这首歌曲在抗日战争期间迅速传播开来,成为了全国人民的战斗号角,激励着人们奋勇抗敌,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义勇军进行曲》的故事充满了感人的情节和坚定的信念,它不仅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支柱,更是中国国家精神的象征。
这首歌曲见证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历程,见证了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所付出的艰辛和牺牲,也见证了中国人民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它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成为了中国人民永远的精神力量和民族自豪感。
国歌背后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忆,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它激励着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更激励着我们为了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正如国歌中所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我们应该振奋精神,奋勇前行,为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这就是国歌背后的故事,它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不断奋斗。
中国国歌的故事

中国国歌的故事中国的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它的歌词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
这首歌曲诞生于1935年,是为当时的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它被正式确定为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歌词充满激情,歌曲旋律雄壮激昂,展现了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英勇斗争的精神风貌。
《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共有五十个字,分为两个部分:“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这部分歌词表达了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时刻,勇敢站起来反抗压迫、争取自由和解放的决心。
第二部分歌词为:“前进!前进!进!”这部分歌词鼓舞人们奋发向前,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
《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充满力量感,节奏明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歌曲开头部分采用了八度音阶跳跃式的旋律,表现出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歌曲主旋律部分则采用了大量的装饰音和跳跃音,使得整首歌曲充满了激情和动感。
歌曲结尾部分采用了高亢激昂的旋律,表达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国国歌,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歌曲,更是一种精神象征。
它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体现了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解放和发展而付出的巨大努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继续弘扬《义勇军进行曲》所代表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如今,《义勇军进行曲》已经成为了中国人民心中的一面旗帜,一种精神寄托。
每当国歌奏响,中国人民都会自豪地挺起胸膛,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在国际舞台上,《义勇军进行曲》也代表着中国的声音和形象,传递着中国人民追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友好信息。
总之,《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国国歌的故事,是一首充满激情、鼓舞人心的歌曲。
它见证了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解放和发展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也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义勇军进行曲的历史背景故事

义勇军进行曲的历史背景故事《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具标志意义的歌曲之一,它的历史背景故事充满着激情、鲜血和牺牲。
该曲曾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被广泛传唱,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这首歌词由田汉创作,由聂耳谱曲,是为了表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救国的精神和力量,以及中国无数革命先烈和人民战士勇往直前、为国捐躯的壮举。
歌词中蕴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怀,歌颂了团结、勇敢、坚毅和革命英雄主义。
歌曲创作于1938年,正值日本侵略中国的深重时刻。
当时,新四军的一个排的指导员刘老庄指挥部队与敌人激战,面对强大的敌军压力,中国的抵抗变得越来越艰难。
然而,他们仍不屈不挠地坚守阵地,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奋不顾身。
在这个背景下,刘老庄组织了全排的队员一起编写了这首歌的歌词,激励着他们迎战敌人。
这支队伍中有许多学生和知识分子,他们是中国新知识分子群体的代表。
这首歌旨在召唤着全国人民起来抵抗侵略敌人,向敌人宣告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勇往直前的意愿。
田汉和聂耳才华横溢,他们通过创作和谱曲,将这种忠诚和勇气转化为动人心弦的旋律和歌词。
曲调快速而激情,歌词铿锵有力,使人们感受到抵抗的力量和信心。
这首曲子很快在抗日根据地传唱开来,成为了新四军的进行曲,后来更被全国范围内的人民所广泛传唱。
这首曲子激发了无数中国人的爱国热情,为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战争注入了强大的力量和勇气。
它成为了团结亿万群众,壮大中国共产党力量的象征。
《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国最著名的歌曲之一,它的历史背景故事激励着人们珍惜和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
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这首歌中得到启示,时刻铭记那个英勇坚决的时代,将其精神传递给后代。
我们需要团结一心,勇往直前,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无论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该像《义勇军进行曲》中的英雄一样,坚韧不拔,勇往直前,永远保持自己的信念和精神力量。
鲜为人知的国歌故事

鲜为人知的国歌故事一张聂耳把田申———国歌词作者田汉之子紧紧抱在怀中的剧照,留下了田申最珍贵的记忆。
田汉发现聂耳的创作才华1931年,19岁的聂耳从云南来到上海,考入明月歌舞团任小提琴手。
此时的田汉,已是有名的戏剧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
听说聂耳的经历和追求进步的愿望后,田汉找到聂耳彻夜长谈。
两人由于共同的音乐追求而相识、相惜。
在田汉的影响下,聂耳参加了左联的音乐小组。
1933年,田汉介绍聂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此,他们开始了短暂却精彩的合作。
1949年,田汉参加国歌方案拟定时,在向小组提交的关于《义勇军进行曲》的说明中写道:“我和聂耳合作过一些歌曲。
他没有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但他天赋甚高,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又勇于学习。
他的作品爽朗明快,善于处理别人很不易驾驭的语句。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是被认为很不易驾驭的,而他处理得很自然、有力……”既是师生,也是同志和战友,田汉和聂耳共同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如歌剧《扬子江暴风雨》,歌曲《毕业歌》、《开矿歌》、《前进歌》、《再会吧!南洋》等。
1935年,田汉将刚写完的电影剧本《风云儿女》交给夏衍,附上该剧的主题歌《万里长城》的第一段即后来成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
2月19日晚,田汉和梅兰芳研究访苏联演出的剧目后回家时被捕。
当聂耳听到田汉被捕的消息后,立刻找到夏衍说:“听说田先生的《风云儿女》里有一首主题歌,请交给我作曲吧,我相信田先生一定会同意的。
”他拿去后很快就完成了曲谱。
这是聂耳和田汉最后一次合作,也成了聂耳的绝唱。
田汉被捕后,聂耳也被列入黑名单。
党为了保护干部派他经日本赴苏联学习,谁知到日本三个月后,聂耳竟在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身亡,年仅23岁。
尚关押在南京狱中的田汉听到噩耗后,热泪纵横。
他为忘年知己和亲密战友挥毫写下:“高歌共待惊天地,小别何期隔死生。
英魂应化狂涛返,好与吾民诉不平。
”《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国际战歌之一《义勇军进行曲》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中国。
国歌背后的故事500字

国歌背后的故事500字第一篇《国歌背后的热血与抗争》咱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背后可有一段波澜壮阔的故事。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烧杀抢掠,老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时,一群英勇无畏的人站了出来,他们就是义勇军。
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农民、工人、学生,甚至还有一些旧军人,但他们都怀着一个共同的信念:把侵略者赶出中国!田汉先生看到了这些义勇军的英勇事迹,内心深受触动,于是写下了《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聂耳先生为其谱曲。
那激昂的旋律和振奋人心的歌词,仿佛是义勇军们冲锋陷阵的号角声。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一句喊出了所有中华儿女的心声,大家都不愿再被侵略者奴役,都想奋起反抗。
这首歌一经传唱,便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开来。
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大街小巷,人们都唱着这首歌,它给予了人们力量和勇气。
战士们听着这首歌,更加英勇地杀敌;老百姓们唱着这首歌,也纷纷为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有的送粮食,有的照顾伤员。
如今,每当我们听到国歌响起,就会想起那段艰难的岁月,想起先辈们的英勇抗争。
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也要保持那份不屈不挠的精神,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国歌不仅仅是一首歌,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第二篇《国歌背后:民族的呐喊》说起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故事,那可真是让人热血沸腾。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日本鬼子的铁蹄肆意践踏我们的国土,无数家庭流离失所,百姓们生活在恐惧和绝望之中。
但是,中国人民没有屈服!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组成了义勇军。
他们没有精良的武器,很多人甚至拿着棍棒就上了战场,但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对祖国的热爱,与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搏斗。
当时,田汉和聂耳目睹了这一切,心中满是悲愤与激昂。
田汉写下了那充满力量的歌词,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民族解放的渴望。
聂耳则用他的音乐才华,为歌词配上了震撼人心的旋律。
国歌背后的故事

国歌背后的故事国歌,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是国家的精神风貌的体现。
每一个国家的国歌都有其独特的故事,中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也不例外。
这首国歌的诞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曲折,背后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
《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是天才诗人田汉,作曲家是聂耳。
这首国歌的诞生可谓是在国家危难之际。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侵略者的铁蹄蹂躏着中华大地,国家危在旦夕。
这时,田汉受到了党的委托,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歌词,以鼓舞人心,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
而聂耳则根据田汉的歌词,谱写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进行曲。
在那个危急的时刻,这首国歌成为了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激励着人们奋勇抗敌,浴血奋战。
这首国歌的诞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创作过程中,田汉和聂耳都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
田汉曾多次修改歌词,力求表达出更加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而聂耳也反复谱写曲调,力求将国家危难时刻的紧迫感和民族振兴的豪情融入音符之中。
他们的艰苦努力最终得到了回报,这首国歌成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国歌背后的故事,是一段关于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的感人故事。
它讲述了在国家危难之际,一群文化人以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他们用自己的文字和音乐,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成为了国家的精神支柱。
这段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个国家的国歌背后都有着无数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见证了国家的兴衰荣辱,见证了国民的奋斗和拼搏,也见证了国家的繁荣富强。
国歌背后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它激励着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热爱祖国,努力奋斗。
让我们铭记国歌背后的故事,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愿国歌永远激励着我们,愿祖国繁荣昌盛,永远壮丽辉煌!。
中国国歌的故事

中国国歌的故事
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国人民的象征,它凝聚着民族
的自豪和自信。
这首歌曲的诞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曲折,是一段充
满传奇色彩的故事。
这首国歌最早可以追溯到1935年,当时的中国正面临着抗日战
争的考验。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进行长征,途中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
在这段艰苦的旅途中,红军士兵们唱
起了一首激昂的歌曲,这就是后来的《义勇军进行曲》。
歌词中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表达了中国人民不愿
屈服于任何压迫和侵略的决心。
这首歌曲激励着红军士兵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歌曲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和喜爱。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了中国的国歌,它
象征着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历史进程
中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国歌不仅仅是一首歌曲,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它激励着每一
个中国人,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故事,是中国人民奋斗历史的缩影,是中华民族坚毅不屈的精神写照。
它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艰辛历程,也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愿这首歌曲永远在中国人
民的心中回荡,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勇军进行曲》国歌背后的故事国庆10周年,解放军观礼团东北义勇军的代表。
我家有个四尺多长的大照片,这是父亲刘凤悟在共和国十周年大庆时,作为解放军观礼团东北义勇军的代表,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
提起这个合影,就不能不提到当年的观礼活动。
当父亲与全体国庆观礼代表站在观礼台时,他一下子就被一个熟悉的乐曲所激发,“起来,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这是国庆观礼的奏国歌,升国旗仪式,雄壮的乐曲和那嘹亮的军歌,一下子把他又带到了战火纷飞的长城抗战。
那是1933年初,父亲所在的东北义勇军二军团辽西骑兵1团,根据北平(北京)地下党的指示来到了热河。
热河由冀东、辽西和内蒙东南部的部分地区组成,省会承德,是东北沦陷后的最后一个省。
日本鬼子占领了东三省后,就在长春成立了满洲国,于是满洲国就成了一个国家的概念,已经不属于中国的版图。
父亲回忆说,当日本鬼子占领了热河后,就用枪指着当地的老百姓说,你们是满洲人,还是中国人?如果他们回答是中国人,马上就会被射杀,日本鬼子就是这样强占的东北。
热河也是华北的东大门,它的崇山峻岭与大兴安岭和燕山山脉相连,我们熟悉的万里长城就屹立在这里。
当时日本国的兵力还不到20个师团,可是他们先后却调动了5个师团,3个独立旅团,5个可以随时增援的(预备队)师团,在坦克、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对长城的前沿阵地——热河发起了进攻。
长城一直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的象征。
那么,面对如此强暴的敌人,它能阻挡的住吗?在民族矛盾迅速的上升的情况下,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向蒋介石发出了,停止内战,组织义勇军,共同抗日的诉求,可是国民政府的蒋介石并没有理会,他继续加紧了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和进攻。
中国共产党组织抗日义勇军的主张终于在东北实现了,这就是她领导的抗日救亡力量——东北义勇军。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现在还很难想象,在当时还不是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东北义勇军进行抗日的。
这个问题一提出,可就有点专业的味道了,也就是说她的领导方式是怎样的?我把视角放到了1933年的大公报,这是个年代很久的报纸,在黄黄的报页上使用的还是民国纪年,要不是我还有点古文的基础,简直就看不惯这报纸上的竖排版、繁体字和文言文。
上面说,北平侦缉队在北大抓获了十五名共党分子,罪名是非法进行抗日活动。
看到这个消息我有些茫然了,既然是抗日的,怎么还是非法的?后来我终于弄明白了,原来蒋介石这时推行的还是“攘外必须安内”的卖国主义政策,他认为与共产党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而与日本人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于是就出现了抗日还违法的怪现象。
我党在领导抗日的活动中不得不采用两种方式。
一种是公开的进行武装抗日,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不过这种活动由于受共产国际的影响,在东北开展的比较晚。
另一种方式是在地下秘密的进行,也就是说党的领导体系在抗日的部队里并不公开,或者不公开出现,需要公开出现的,就必须要依靠一个可以公开的组织,如“北平民众抗日救国会”。
北平地下党利用“北平民众抗日救国会”做掩护,将东北义勇军十个军团,十几万人聚集在热河,与在热河周围的国民党东北军、西北军、晋绥军摆下两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由凌源、朝阳、北票、阜新、开鲁等连线组成,总指挥是热河省主席汤玉麟。
第二道防线由长城的榆关、九门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南口、张家口等组成,总指挥是张学良。
父亲所在的东北义勇军二军团辽西骑兵1团,被部署在第一道防线,汤玉麟指挥他的3个团在朝阳打阻击,要辽西骑兵1团去抄鬼子的后路,然后再和大部队一起对锦州展开攻击。
可是就在义勇军展开攻击的时候,汤玉麟的3个团却没能守住阵地,父亲他们一下子就陷入鬼子的两面夹击,恶战打了几天几夜。
”我查了一下当时的大公报,上面说:“辽西一带义勇军颇活跃,尤其锦西方面之义勇军集团欲攻之锦州,日军既(急)令三宅骑兵部队出动交战。
”威震敌胆的辽西骑兵1团,以热河的儿虎山脉为依托,在贝子府、朱碌科一带抗击着敌人。
这时北平地下党派来很多党员同志和热血青年到前线慰问,父亲在人群里看到一个清秀又活泼的年轻人,他就是聂耳。
当聂耳听说父亲他们是与鬼子血战归来的义勇军时,就招呼摄影师拍摄下了这支队伍的英姿。
解放后,父亲在聂耳的电影里还看到了这段影像,他指着上面说:“前面那个骑着大白马的就是我。
”提起这匹大白马这里还有段故事。
我爷爷是哥三个,分家后我们分别称他们为东院,西院。
父亲要到热河去抗战,部队里的马匹缺少的很多,于是他就生拉硬拽的要把东院的大白马给“征用”。
大白马当时是大爷家的命根子,一年四季全靠它拉车,趟地,没有了它怎么生活,你这不是坑害自己家人吗?于是父亲说好了日后要还的,可是就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还能不能活着回来。
解放后,已经当了领导的父亲为了履行自己当年的承诺,也是为了给支援革命的大爷家一个回报,他第一次徇私情把侄子一家调到铁路安排了工作。
父亲在晚年为党做的最后一项工作,就是将保存下来的回忆史料交给组织。
1982年这些材料被刊登在辽宁党史资料汇编,和黑山县文史集中,也有几封书信是1962年答复黑山县委的。
他在回忆中说:“部队根据党的指示,从辽西来到热河接受爱国人士捐赠的武器,他担任了迫击炮连连长,这时的天气已经进入了严冬,构筑炮阵地和工事已经相当困难。
”我查阅了当时的大公报,上面说,北京下的大雪已经达到了历史罕见的7寸到9寸厚,就更不用说东北了。
在文章里父亲对聂耳他们的宣传活动也有详细的表述,他说:“起来,不愿意做奴隶的中国人!”“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这是聂耳他们当年那些宣传队员,在我们当中喊的最响亮的两个政治口号,也是在冰冷的寒风中,在与鬼子的战斗中鼓舞士气的战斗号角。
关于父亲的这一说法,我在1933年的大公报,申报上得到了佐证。
上面说,1月9日张学良与中外记者(60多人)发表谈话说:“对日军暴行只有血肉一拼,维持正义惟有热血!”至于“万里长城已经被日军轰塌几处,我军将士报必死之心死守!”“义勇军及国军20万决心誓复失土!”的报道更是比比皆是。
我们可以想象的出,一首伟大的军歌,一定要伴随一个伟大的时代和那火热的战斗生活。
义勇军进行曲一共才有五句话,前面的两句分别是我党在长城抗战时喊出的政治口号,于是田汉和聂耳就把它们作为开篇曲,只不过为了表达更深刻的含义,他们将“起来,不愿意做奴隶的中国人。
”改为人们。
因为这时的满洲国已经成立,如果还继续使用“中国人”来呼唤民众,就等于把东北排除在外了,这是不合适的。
在“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中,他们又加上了我们两字。
”那么歌词的第三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又是什么时候呢?没有人怀疑这是指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民族矛盾爆发的时候。
我们可以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一直数到长城事变,卢沟桥事变。
也可以从“嫩江保卫战”“哈尔滨保卫战”“锦州保卫战”一直数到“淞沪保卫战”。
那么究竟是什么时候让聂耳感到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呢?淞沪抗战的时候,聂耳就在上海,甚至他看到日军的暴行还作了一个噩梦,可是他并没有觉得这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因为,在日后的长城抗战时,北平的重要文物还南下往南京和上海转移。
那么,在这时聂耳有没有想到要给上海的义勇军写军歌呢?也没有,他在上海一·二八爆发的几天后,即2月2日的日记中说:“怎么去做革命的音乐?”这时他还在思考,在准备。
我们可以借用当时的大公报和申报的报道,来对这一句歌词做一个注解,上面说:“如果热河失守,3千万东北人民和大于日本3倍的国土将丧失。
”“东北丧失,华北危在旦夕,中华民族有灭种的危险!”“势危,非用整个民族的力量,不足挽救危亡!”“日军航空母舰载着26架飞机开到秦皇岛,封锁京津门户,华北危在旦夕!”“日本开始向吉林移民。
”“东北义勇军单衣赤足苦战于冰天雪地,敌军仗着犀利的兵器而放肆的屠杀,我们看到义勇军为民族而奋斗的精神,我们可以看到那种弹尽粮绝的情景在唤醒民众。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还发表了《关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华北的决议》,上面揭露了日军的阴谋,要求全力反抗日本的侵略。
这些都可以说明,1933年的长城抗战就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对于第四句“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我们可以先从国家的层面来看这段歌词。
当时的国民政府对日军的侵略,从一开始就放弃抵抗,后来他们又把希望寄托在“国联”的调停上,结果调停失败,蒋介石的梦想彻底破灭,不打已经没有了退路。
长城抗战是东北军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第一次主动的反抗日军的行动,这其中也包括西北军的29军,傅作义的晋绥军和中央军。
如果长城守不住,整个华北就没有了,实际上卢沟桥事变后就是这个结局。
从日军这个层面说,英日等西方国家就满洲独立问题已经达成秘密谅解,日军后续部队正陆续从釜山登陆,经朝鲜京城开往热河参战。
不仅军事、政治如此,甚至就连日货也开始侵入黄河沿岸,向中原腹地进击。
从民众这个层面说,逃难的东北难民已经没有了家园,留在当地的民众如果不进行抵抗就是亡国奴。
义勇军本来都是些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可是他们不得不拿起武器去和鬼子拼命,他们在长城作出的抵抗就是被迫的、最后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