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痛快”——兼谈词典释义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同形同音词与多义词的区分原则和方法

现代汉语同形同音词与多义词的区分原则和方法

现代汉语同形同音词与多义词的区分原则和方法*——兼议《现代汉语词典》同形同音词分立的有关问题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张博一“共时—历时”双重限定的区分原则在词的多义性(polysemy)研究中,不同语言的研究者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区分一词多义和同音形异义(homonym)现象?由于已经提出的标准都有分析上的困难,因此,多义词和同形同音词的区别“始终是语言学不断讨论的一个问题”(戴维·克里斯特尔,1996:274—275)。

在汉语语言学界,有关的讨论是随着对同音词的特性、来源和类别的讨论而不断集中和深入的。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同音词”就被作为一种重要的词语类聚列入词汇学专著和语言学教材中。

综观50年来的有关研究,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同音词”概念的界定发生了由宽而严的偏移。

宽式界定在早期著述中常见,基本表述为:“语音形式相同而词义不同的词是同音词”。

(孙常叙,1956:199;杨欣安,1957(第二册):94;高名凯、石安石,1963:119)该定义是在属概念“词”上加两个种差作出的。

种差(1)“语音形式相同”显然没有问题,而种差(2)“词义不同”则属冗余限定。

因为,词是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一个词之所以能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于语言的词汇系统之中,必在语音形式或意义内容上与他词有所不同。

既然同音词已在语音上相同,“词义不同”是理所当然。

语言中怎么可能存在两个音形皆同而词义也完全相同的词?即便字形不同、音义全同,那也是一词之异体或用字之通假,而不是两个词。

因此,用“词义不同”来限定同音词的意义关系等于没有限定,而且也无需这样限定,这好比同义词不用“语音不同”来限定一样。

透过这种限定过宽的逻辑失误,可以看出,当时同音词与多义词的区别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学者们在认识同音词的意义关系时,一般没有把多义词的特点作为主要参照,因而在同音词的定义中没有显出特别强调同音词与多义词差别的意图。

严式界定已出现于早期的一些著述中,以后渐被认同。

描写说话犹豫的词语

描写说话犹豫的词语

描写说话犹豫的词语【迟疑观望】:指犹豫等待,不作决定。

【迟疑坐困】:迟疑:犹豫不决;坐:遂,于是。

因为犹豫不决而陷于困境中。

【犹豫不定】:犹豫不决。

【踌躇不决】:犹豫:迟疑,迟疑。

形容犹犹疑疑地拿不定主意。

【踌躇不前】:踌躇:迟疑不决的样子。

犹豫不决,不敢行进。

【犹豫已定】:犹豫:迟疑,迟疑。

形容犹犹疑疑地拿不定主意。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断:决断;乱:祸乱。

必须做出行事而犹豫不决,就要产生祸乱。

指处事应当当机立断,否则后患无穷。

【二意三心】:形容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或意志不坚定。

【改过不吝】:吝:可惜。

改正错误态度极力,不迟疑。

【顾后瞻前】:刘:转头看看;瞻:向前看看。

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

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

也形容疑虑太多,犹豫不决。

【观望不前】:不前:不敢上前。

事情尚难确定时,怀着犹豫不定的心情,观察事物的发展,暂不前进。

【观望风色】:观望:看风头。

指犹豫不定,坐观情势发展,以便见机行事。

【继续观望停留】:继续观望:看看风头,犹豫不决;停留:往复地跑。

形容犹豫不定,坐观事态发展。

【毫无顾忌】:对违反道德的行为丝毫没有反感或犹豫,或不考虑对人对事情的利害关系,没有顾虑。

【疑惑不定】:疑惑:迟疑,狐性多疑。

传说狐狸多疑。

形容心里疑惑,一时决定不下来。

【狐疑不断】:狐疑:犹豫,狐性多疑。

传说狐狸多疑。

形容心里困惑,一时同意不下来。

【击其犹犹,陵其与与】:犹犹:犹豫不决的样子;与与:进退不定的样子。

趁其犹豫不决的时候进行突然袭击。

【计不旋踵】:计:计议,急于;旋踵:转动脚跟。

脚跟还未抬起去,计议就的定了下来。

形容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拿定主意。

也比喻行动迅速,毫不犹豫。

【进退首鼠】:缓急不定;犹豫不决。

首鼠,犹豫。

【举措不定】:举措:行动。

拿着棋子,不知该如何下。

比喻犹豫不决。

【举棋不定】:拿着棋子,无人知晓下哪一着才不好。

比喻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慨然应允】:慨然:慷慨、爽快。

形容豪不迟疑地答应下来。

细说汉字:花言巧语——说“言”

细说汉字:花言巧语——说“言”

细说汉字:花言巧语——说“言”花言巧语——说“言”朱英贵“花言巧语”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言语本该是思想的反映,从一个人的话里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感情,可是有些言语却是浮华铺张,内容空泛,虚伪惑众,这就是用来骗人的花巧的言语。

其中的“言”字既有动词说话、表达的意思,又有名词言语、言词的意思,而“言”字的造字本义就是指口中说的话或者口中在说话。

那么,“言”字的构字理据又是怎样的呢?本文就来谈谈这个“言”字。

一、“言”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言”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从上图来看“言”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言”字的甲骨文字形,其主体部分是个“舌”字,上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

最后一个字形的上面又多了一横,跟甲骨文的“音”字相同,故通常认为“言”与“音”这两个字同源,或者说这两个字本就是同一个字。

从“言”字的整体构形来看,“言”就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它的造字本义应该是口中讲的话,言语。

“言”字的金文形体和战国文字形体都是对甲骨文形体的直接继承,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

“言”字的小篆形体进一步规范化与线条化,在经过隶变与楷化之后,便形成了今文字的“言”字。

然而,对于言字的构字理据却有一些争议,这主要体现在对甲骨文“言”字形体中“口”字上面的构件代表什么看法不一。

其原因是受许慎《说文解字》的影响,将其看作是“䇂”或者“辛”,而不是将其看作是口中伸出之舌或者发出之音。

《説文解字》卷三言部:“言,直言曰言,論難曰語。

从口,䇂聲。

凡言之屬皆从言。

”许慎的解释大致意思是:“言”跟“语”有所不同,直接表达叫“言”,论争辩驳叫“语”。

它的字形采用“口”作为表意偏旁,采用“䇂”作为标音的声旁。

大凡跟“言”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采用“言”作为表意偏旁。

许慎虽然没有正面解释“言”字,而是借助“言”跟“语”的对比来揭示“言”就是直接表达的含义(直言曰言,論難曰語),这样解释还是接近或者切合“言”字的造字本义的。

然而对于“言“字构字理据的理解则有失偏颇,因为“言”字并不是一个“从口䇂声”的形声字。

成语分类词典

成语分类词典

成语分类词典(一)——文章类按部就班:部、班:门类,次序;就:归于。

原指写文章时结构安排得当,选词造句合乎规范。

形容做事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顺序。

现在指有时按老规矩办事,缺乏闯劲。

百读不厌:厌:厌烦,厌倦。

形容文章或书籍写得非常好,再读多少遍也不厌倦。

鞭辟入里:形容言辞或文章说理透彻,也形容领会深刻。

(鞭辟:鞭策;里:里层)。

辟读“pì”。

表面文章:应付的、虚伪的表面上一套。

波澜老成:波澜:比喻文章多起伏;老成:形容文章很老练。

形容诗文气势雄壮,功力深厚。

补苴罅漏:弥补儒学的缺漏。

泛指用来弥补文章理论中的缺漏或漏洞。

苴:jū,用草来垫鞋底。

不落窠臼:(文章、绘画等)不落俗套,有所创新(窠臼:旧格式,老套子)。

不能赞一词:赞一辞:说一句话。

不能提出一点意见。

后来泛用以赞扬文章写得好。

辞同“词”。

不枝不蔓:没有分枝,没有藤蔓。

多形容说话、文章简洁、连贯,不庞杂、赘烦。

惨淡经营:原指动笔之前的精心构思(惨淡:苦费心思;经营:筹划、进行。

现多形容苦心筹划、营谋某事。

长歌当哭: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指写文章。

当:当作。

该词用在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指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长篇大论:篇幅很长的文章,滔滔不绝的言论。

承上启下:承:接受。

启:开,起。

承接上面的并引起下面的。

多用于写文章。

出口成章:说出口就成文章。

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

辞不达意:指(说话或写文章)语句不能够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

粗服乱头:粗服:粗劣的衣服;乱头:蓬头。

原来形容不修边幅,后也比喻文章本色。

也作“乱头粗劣”。

大处落墨:指绘画或写文章要从主要的地方着笔。

比喻做事要从大处着眼,首先解决关键问题。

大含细入:原指文章内容精搏,既包涵天地的元气,又概括了极微小的事物。

后来用以称赞文章的博大精深。

大块文章:原指大地景物给人提供写作的题材。

现多指篇幅较大的文章。

大有文章:有不少可以探究的奥妙。

指言谈、文学或表露的现象之中有很令人揣摸不透的意思或别的情况。

[生活]东北方言词典

[生活]东北方言词典

东北方言词典如果有遗漏的,还望东北老乡帮着补充。

废话少说,下面开始:挨克----āi kē受到指责、训斥。

挨梃----āi ting 挨打,挨揍。

哀咕----āi gu 央告。

爱小儿----ai xiǎor 贪便宜,图小利。

八杆子拨拉不着----bā gānR26;zi bōR26;la bu zao 互不相干,毫无联系。

八字没一撇----bā zi meyī piě 指事物尚无头绪。

叭叭的----bā bāR26;de 说话侃快、脆生。

巴锔子----bā jū zi 锔子。

笆篱子----bā liR26;zi 监狱。

扒瞎----bā xiā 撒谎。

拔尖儿----bajiānr (1)好胜,抢上。

拔犟眼子----ba jiang yǎnR26;zi 脾气执拗;说极端的话。

bǎ把家虎儿----bǎ jiā hǔr 过日子俭朴,不乱花钱。

粑粑----bǎR26;ba 屎。

掰扯----bāiR26;che 说话,讲道理。

白眼狼儿----bai yǎnr lang 指忘记别人情份或心意狠毒的人。

摆儿摆儿的----bǎir bǎirR26;de 神气的样子。

败家----bai jiā 挥霍浪费。

拜年嗑儿----bai nian kēr 恭维人的话。

班儿对班儿----bānr duibānr 指年岁和其他方面相仿的人。

板板正正----bǎn bǎn zheng zheng (1)行动不越轨,(2)打扮有板有眼,不邋遢。

板脚----bǎn jiǎo 因为鞋底太硬,脚在鞋子里面不舒服。

半拉架----ban lǎ jia技术不够熟练。

半拉克叽----ban lǎ kē jī 不完整的东西;半完成的活计。

半语子----ban yǔR26;zi 说话发音不清。

帮狗吃食----bāng gǒu chī shi帮助别人干坏事或说话偏向别人。

棒槌----bang chui人参。

包屈----bāo qū 委屈。

苞米----bāo mǐ 玉米。

沁水(东)方言饮食类动词词汇本字考

沁水(东)方言饮食类动词词汇本字考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一八年第十一卷第一期︵总第五十七期︶沁水(东)方言饮食类动词词汇本字考任媛媛摘要:笔者对沁水(东)方言中饮食类动词词汇的本字、读音、意义进行了归纳整理、考证阐释,并且与周边和其它地区方言进行了比较说明。

主要分“饮”类、“食”类和其它类3类进行梳理,共考证了11个饮食类动词词汇。

虽不尽全面,但求溯源有本,考古有证。

关键词:沁水(东)方言;饮食类动词;本字考中图分类号:H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078(2018)01-0001-04DOI :10.3969/j.issn.1674-5078.2018.01.001收稿日期:2017-11-08作者简介:任媛媛(1994-),女,山西沁水人,在读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

沁水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属晋语区。

沁水本地又分城东方言和城关方言,且差别较大。

《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认为:“沁水县以东以端氏镇方言为代表,有入声,归本区(东南区)晋城片,称作沁水(东)。

城关方言无入声属南区。

[1]487”本文主要以沁水(东)方言为研究对象。

沁水(东)紧邻太行山脉,环境幽僻,方言中多存古语。

一直以来,关注沁水(东)方言小片的学者较少,一些特色方言词语有待解释。

本文主要选取沁水(东)方言中的饮食类动词进行考索,旨在给这些口耳相习的日常词汇一个较合理的文字记录和义理解释。

本文的体例:写出本字;用国际音标标注出方言读音;进行释义并举例印证;进行考证,并与其它方言进行比较说明。

为行文方便,避免纠缠,根据《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列沁水(东)方言声韵调系统如下:21个声母系统[p ][p ’][m ][f ][v ][t ][t ’][n ][l ][ts ][ts ’][s ][z ][tç][tç’][ç][k ][k ’][x ][ɣ][Ø]说明:[ts ts ’s ]的发音部位比较靠后,[v ]声母的唇齿摩擦较重,[ɣ]声母的摩擦较轻。

同义并列双音词构词语素的语义表意分析——以愉快背叛为例

同义并列双音词构词语素的语义表意分析——以“愉快”、“背叛”为例同义并列双音词构词语素的语义表意分析——以“愉快”、“背叛”为例-大学语文论文同义并列双音词构词语素的语义表意分析——以“愉快”、“背叛”为例黄静(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北京100875),作者简介,黄静,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摘要,同义并列双音词的构词语素在语义上相近戒相似,但在表意功能方面存在很多差异。

本文以“愉快”、“背叛”为例,通过对语素“快”、“背”历时的语素义収展情况和共时的语素构词能力分析,収现由于在同一汉字下记彔多个语素,同形语素的表意受到同形单音词的影响,在双音词的表意功能不显明。

, 关键词 ,成词语素;不成词语素;构词能力;同义并列双音词,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9-0033-03 在对同义并列双音词构词语素的语义进行分析时,我们収现虽然同义并列双音词中两个语素在语义上相近戒相同,但是两个语素的语义属性以及表意功能存在差异性。

同义并列双音词中有的语素由于它的单义性,在词中表意较显明,有的语素由于它的同形汉字记彔多个语素,在并列词中的表意不显明。

例如“愉快”、“背叛”这两个词的构词语素语义相近,它们都是同义并列双音词,在这两个双音词的内部,构词语素的表意情况却呈现不同的情况。

一、“愉快”的语素表意情况分析“愉快”的意思是“快意;舒畅”,其中语素“愉”的语义是“愉快”;语素“快”的意思是“愉快;高兴;舒服”,“愉快”为同义并列词。

语素“愉”为单义不成词语素,只表示“愉快”义,而丏不可单用。

“快”字是一字多素,《说文?心部》:“快,喜也。

”“快”字的本义为高兴、痛快,后引甲为可心,又引甲为豪放,爽快。

中古时期,“快”字表示“速度快”是它的后起义,又引甲出赶快、锋利、敏锐等义项。

表“愉快”义的语素“快1”为不成词语素,表“速度快”的语素“快2”为成词语素,语素“快1” 和“快2” 虽然字形相同,但是它们是不同的语素,在意义上没有联系。

高中生必学成语

高中生必学成语成语在高中是占有一定的比分的,所以有些成语是高中生必须学的成语。

下面是店铺网小编带来的高中生必学成语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生必学成语解析1) 沆瀣一气——沆瀣:hàng xiè,夜间的水气。

比喻气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2) 慷慨解囊——是资助别人,不是自己花钱买东西。

〖错例〗仅仅靠一双脚板,一块块地搜集,很难包揽天下的奇石,为了充实自己的“奇石王国”,他常常慷慨解囊,上门求购别人珍藏的奇石。

3) 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进风。

比喻乘隙而入,常指某种消息和谣言的传布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错例〗从近一时期的情况分析,我们企业的机构改革要有大举措的传说,决不是空穴来风。

4) 空谷足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

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或来访。

〖错例〗傍晚的大山中空无一人,非常寂静,他感到恐慌,空谷足音格外地响,更增添了几分恐怖。

5) 口传心授——口头传授技艺。

不表示读和想。

〖错例〗读诗,应当口传心授,一边读着,一边思考它的意义和道理。

6) 口若悬河——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象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

形容能说会辩,说起来没个完。

〖错例〗王同亿《新世纪现代汉语词典》中随心所欲、口若悬河的释义如此之多,到底会把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何方?7) 苦心孤诣——苦心:刻苦的用心。

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

用尽心思刻苦钻研,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界。

【正例】公司能有今天的规模并在社会上享有这幺高的知名度,是他苦心孤诣地经营的结果。

()〖错例〗《傅雷家书》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之作,作者真可谓苦心孤诣,呕心沥血。

8) 苦口婆心——形容怀着好心再三诚恳地劝告。

一般用于劝告那些不能较快地认识自己缺点错误的人。

〖错例〗今年我终于考上了大学。

就要离开故乡时,班主任苦口婆心地嘱咐我:“上了大学,要为四个现代化而加紧学习。

”9) 刻骨铭心——比喻牢牢记在心上,永远不忘(多用于对别人的感激)。

〖错例〗面对二十年辉煌,回顾千年往事,一个刻骨铭心的难忘的教训就是,过去耽误的时间太多了。

说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说在文言文中的意思1. 说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说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讲说;说明;言论;说法;主张;劝说;说服;喜欢;高兴。

引证解释:一:读音:shuō1、陈说;讲说。

《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译文: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讲说了这番经历。

2、说明;解说。

《离骚》:“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译文:众人无法挨家挨户说明,谁会来详察我们的本心。

3、言论;说法;主张。

《鸿门宴》:“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译文:反而听信小人的言论,想杀有功的人。

4、文体的一种,也叫杂说。

多用于说明事物,讲述道理。

《黄生借书说》:“为一说,使与书俱。

”译文:写了这一篇借书说,让(它)和(出借的)书一起(交给黄生)。

二:读音:shuì劝说;说服。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三:读音:yuè通“悦”。

喜欢;高兴。

《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学过的内容在适当的时候温习,不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2. 在文言文中上是什么意思详细字义解释如下:----------------------------------------------------------------- 上,高也。

指事。

时掌切。

◎按字有动静音,诸韵皆以上声,是掌切,为升上之上,属动,去声,时亮切,为本在物上之上,属静。

今详《说文》上声上字,高也,是指物而言,则本在物上之上亦作上声矣。

依诸韵分动静音为是。

后仿此。

----------------------------------- ◎上shǎng ——指上声,“上2 ”( shàng)的又音常用词组-------------------------------------------------------------- ◎上声shǎngshēng [one of the four tones in Chinese pronunciation] 四声之一,上声(shàngshēng)的又音上声高呼猛烈强。

难受的反义词 (菁选3篇)

难受的反义词(菁选3篇)难受的反义词1难受的反义词:舒服、痛快、舒适用难受造句1、看不到你,我真的好难受!!2、一上体育课,我浑身就难受3、奶奶生病住院了,我心里感到很难受用难受的反义词造句舒服:这双新买的鞋子穿上去很舒服痛快:今天,我在游乐园痛快地玩了一天。

舒适:我家的新沙发坐上去很舒适,我很喜欢延伸阅读:如何造句一、正确理解词义。

正确理解词义是造出好句子的前提条件,为此,我们应该根据词义特点和自己的知识水*以及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来理解,这样才能造出合乎逻辑的句子来。

二、把句子造得真实具体,生动形象。

对学生的造句,我首先要求真实。

例如“……又……又……”造句,有位学生是这样造得:“我家种的冬瓜,又大又圆,像个大篮球。

”这个句子造得比较具体、形象,却不真实。

我对学生说:“南瓜不像大篮球,而是像个枕头。

所以说,造句也应该强调真实性,不然的话,形象的描写,就不准确;具体的叙述,也是错的;感情的抒发,也就不真实。

三、用形容词造句,可以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或事物的形状进行具体的描写。

如用“鸦雀无声”造句:“教室里鸦雀无声,再也没有人说笑嬉闹,再也没有人随意走动,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了。

”这就把“鸦雀无声”写具体了。

四“字→词→句→段→篇”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流程。

在这个流程中,句子训练处于字词和段篇训练之间。

它既是字词教学的“升华”,又是段篇教学的“起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造句的时候,不但要让将句子造对,还应该把句子造好,使句子语气通畅,真实具体,生动形象,并富有思想感情,从而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指导:一种写话练习的格式为:谁→干什么。

我们学习写话,首先得从练习写好一句话开始。

一句话写好了,然后再慢慢练习学会连贯地写好几句话,写好一段话。

一句话,也就是一个句子,应该有头有尾。

头,就是要写出是谁或什么;尾,就是要写出干什么或怎么样。

如:“明明在教室里画画”这个句子,写得是谁,是“明明”(明明是句子的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痛快”的词汇化

“痛+X”的组合在六朝之前用例很少,为连动 结构的短语。六朝之后“痛+X” 出现频率大 大提高,组合逐渐固定,开始词汇化。在 “痛+X”词汇化过程中,“快速”、“爽快” 等义的“快”业已演变完成,语法化类推机 制下,此义项下的“快”占据“X”位置,与 已经虚化了的副词“痛”组合并词汇化,于 是“痛快”一词产生。
由愉快引申为速度之快,为什么?
钱钟书认为,“人欢乐则觉时光短而逾迈速”。 显 然,这是从人生哲学角度为其引申关系所做的解释。 从认知心理或生理机制来说,快乐是一种舒畅的心 情和感觉,而“畅”意味着无阻无碍,譬如河水, 畅而后快,曰畅快。文献例证如:疏河快江。(西 汉刘安《淮南子》)该例中“快”与“疏”对举, “疏而后畅”, “快”理解为使动用法“使河水快 速”。 这就为“快”的愉快义和快速义之间的关联找到了 依据。

1、说“痛”:“痛”的语法化

① 食之已嗌痛,可以已痸。(周《山海经卷三北山经》) ② 为心病,为耳痛。(周《周易说卦》) ③ 痛忠言之逆耳兮,恨申子之沉江。(春秋· 屈原《楚辞》 ④ 遂曰:臣痛社稷危也!(东汉· 班固《汉书》) ⑤ 今议开利路以伤既成之化,臣窃痛之。(东汉· 班固《汉 书》) ⑥ 官吏令丞弗得擅摇,痛以重法绳之。(东汉· 班固《汉 书》) ⑦ 可痛哭者,此病是也。(西汉· 刘向《贾谊新书》) ⑧ 用酪半匙——著杓中,以匙痛搅令散,……(六朝贾思 勰《齐民要术》) ⑨ 如环饼面,先刚溲,以手痛揉,令极软熟,……(六朝 贾思勰《齐民要术》)

谢谢
词典编撰任重道远
两部词典均把“痛”标注为形容词,本文认为不妥, 应为心理动词。其释义方面应更能反映词义引申历 程,为理解该义项提供线索。 词典编纂非常艰难,历时漫长;词典的贡献又是巨 大的。作为学界人士,更应该积极主动进行词义研 究,面对释义难题深入思考并力图找到行之有效的 解决办法。 本文的研究但愿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痛快”一 词的不同含义、正确判断“痛快”的构词类型,也 但愿能够为辞书编纂和研究略尽绵力。
引言:缘起
当前人们对新词新语比较感兴趣,相关研究
很热闹。其实,现代汉语基本词汇中的有些 词也值得探讨。比如“痛快”,它属于哪种 构词类型?“痛”和“快”作为语素分别对 “痛快”这个词有着怎样的语义贡献?当下 人们常说的“痛并快乐着”“痛而后快”与 “痛快”是什么关系?这些看似零散的问题 既涉及学术上的语法化和词汇化化的研究, 同时也关联着词典释义的诸多难题。
“痛快”的词汇化:短语固化、间接虚化
杨荣祥认为,“实词虚化为副词,可分为直接虚化 和间接虚化两种情况”,“所谓直接虚化,是指一 个副词直接由实词虚化而来”,“所谓间接虚化, 是指词义由实到虚的过程不是体现在词的层面,而 是体现在构词语素层面”。这种对于副词虚化的理 论思考能说明“痛快”的词汇化现象。 如果说副词“痛③”直接由“痛②”虚化而来,属 于直接虚化;那么“痛快”的词汇化则是属于间接 虚化,即“痛快”成词前,其构成语素“痛”已经 虚化。最初,副词“痛”与形容词“快”的组合为 “痛快”,是短语,后来随着使用频率增高,这个 短语渐渐固定成词。
“痛”的语法化历程

综上,从“痛①”到“痛②”,是词义隐喻引申的 结果,这个过程在先秦业已完成。从“痛②”到 “痛③”,“痛”完成从动词到副词的语法化演变。 “痛”的语法化历程中,东汉是其重要的过渡阶段, 而六朝则是标志其语法化完成的重要时期。沈家煊 曾归纳出语法化理论的九项原则,如并存原则、保 持原则、频率原则、渐变原则、滞后原则等。“痛” 的语法化和“痛快”的词汇化现象很好地体现了这 些原则。“痛”语法化为副词后,其动词用法依然 保持,“痛”的两种词性,三个义项并存于现代汉 语中。《Fra bibliotek代汉语规范词典》
“痛快” :①形,高兴;舒畅:心里非常痛快。② 形,尽情;尽兴:痛快地哭了一场。③形,爽快; 干脆;利索:她是个痛快人。 痛” :①形,疼,如腰酸腿痛等。②形,悲伤,痛 苦,如痛不欲生等。③副,表程度极深,如痛饮, 痛打,痛改前非等。 “快” :①形,高兴;喜悦。②形,速度高,用时 短。③形,锋利。④形,反应迅速,敏捷。⑤副, 赶快。⑥副,表示短时间内就要出现某种情况或接 近某一时刻。⑦形,直爽,直截了当。

“快”的本义与其多个转义之间的关系
“舒畅”是“快”的“高兴”义和“高速”义之间的联系纽带, 或者说“畅通”是二者的共同义素。另有观点认为,“快”的 声符“夬”意为“开口”,故“快”的本义是开口说出心中事, 即“直爽、直抒胸臆”,由此引申出“舒畅的”和“高速的” 两个义项。这种观点可为我们的上述解释提供佐证。

语法化与去语法化:痛快——痛并快乐着
单向性是语法化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是指语言单 位沿语法连续统从词汇极向语法极的演化。简言之, 即语法化是从实到虚,从虚到更虚的单向演变。 “去语法化”是指“语法形素在一定语境下,在不 止一个语言层面(语义、形态、句法或语音)增加 自主性或语义特质”。判断“去语法化”现象的相 关参数主要有“再语义化”、“去聚合化”、“去 强制化”、“范围扩展”、“灵活化”等。 从结构的粘合性、强制性等特征来说,“痛而后快” 是对“痛快”结构的强行拆除,曲意扩展。所以, 我们初步判断,“痛而后快”可能就是学界新近提 出的“去语法化”现象的汉语特例。
3、说“痛快”:“痛快”的词汇 化

在我们检阅的语料中,“痛快”始现于六朝时期,这时, “痛”的副词化业已完成,“快”的“快速”义也用例渐多。 (1)吴人皇象能草,世称沉著痛快。(南朝宋/羊欣采古来 能书人名) (2)戴诗壮丽,居晚唐诸公之上,优游不迫,沉著痛 快……。(隋唐五代/唐才子传) (3)学者所患,在於轻浮,不沉著痛快 。(宋/朱子语类) (4)因见吕与叔解得此段痛快 ,读之未尝不竦然警厉奋发! (宋/朱子语类) 或许我们可以此判断,“痛快”一词先是书法领域的行业语, 因人们对书法艺术的热爱,“痛快”才逐渐为大众所接受, 使用范畴突破书法和诗文领域,由一般词汇进入基本词汇 。

2 说“快”:“快”的词义引申关系

《说文解字》,“快,喜也。从心夬聲。”段玉裁注: “引申之义为疾速。”可见,“愉快”之“快”是其本义 “快速”之“快”为其转义。 ① 君若来,将待刑以快君志;……(春秋《国语晋语》 ② 君其往也,送葬而归,以快楚心。(春秋《左传》) ③ 漏刻上下,水有迟快 ,……。(汉《太平经》) ④ 使人骑快骡迎至鄴,无日不得音问。(六朝《北史》) ⑤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唐李贺《马诗》)
词典应标注词性
“评价一部词典优秀与否应关注的两个核心是
收词和释义。”释义提供详细的语法信息如 用法说明和常用搭配等,能够提高词典的使 用效率。《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标注词性, 可谓是在释义的同时提供了相应的语法信息, 《现代汉语词典》最初不标注词性,新版的 也开始标注词性。但对某个词的释义内容更 详细而具体,尽量反映词义古今演变的痕迹。
思考2:“痛”副词化的直接诱因
六朝时期,像《齐民要术》这种农书巨著,较多地 保留了当时的口语,尤其是一些农业生产、食品的 贮藏与加工等领域的行业语,其中的“痛”与多种 多样的具体动作动词连用,这可能是“痛”语法化 为副词的直接诱因。或者我们可以由此推测说, “痛”的副词用法最初是先在农业、在民间流行, 而后进入汉语共同语基本词汇的。由此可见,口语、 各领域的行业流行语在促进语言的变化中,影响巨 大,功不可没。 这种现象在当下流行语中特别普遍,先流行,后推 广。

4、小结:兼谈词典释义
根据词典的解释和上文的分析,“痛快”一
词的三个义项大致是这么来的:“痛快”之 “痛”,是“痛”的义项③;“痛快”之 “快”占用了“快”的①②和⑦三个义项。 具体说来,痛快 ①=痛③+快①(特别地高 兴);痛快②=痛③+快①+快②(特别地高 兴,情绪来得特别快);痛快③=痛③+快⑦ (特别地直爽,非常直截了当)。不论是哪 一种义项,“痛快”均属于偏正型合成词。
说“痛快”——兼谈词典释义
黄婉梅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2013-5-10
摘 要

“痛快”是现代汉语常用词,有三个义项:高兴; 尽兴;爽快。从构词类型看,“痛快”属于偏正型 合成词。其语素“痛”源于副词“痛”,而副词 “痛”是由形容词“痛”虚化而来。其语素“快” 源于形容词“快”,形容词“快”的多个义项如 “高兴”义与“高速”义之间存在着较为曲折的引 申关系。本文重点探讨“痛”的语法化和“快”的 各义项之间的引申关系,并运用语法化理论对于 “痛快”的词汇化现象进行解释。
思考1、现代汉语“痛”:程度副词
据杨荣祥对近代汉语副词的考察,“痛”属
于情状方式副词。我们认为,副词“痛③” 是由 “痛②”直接虚化而来,而“痛②”又 是由“痛①”隐喻而来;所以,“痛③”的 语义来源不仅有心理上“痛”,还有身体上 的“痛”。不管是哪种痛,其“痛苦万状” 之情貌这个语义因子直接导致“痛”虚化为 情状方式副词。或许可以说,“痛③”在近 代汉语中是情状副词,现代汉语进一步虚化 为表示程度的副词。
“痛”语法化的动因

“痛”语法化的动因,可从两个方面来解释。 一方面,“痛”与其他动词的连用为其虚化 为副词提供了句法条件,“痛+V”可扩展为 “痛而V之”;另一方面,“痛”从疒甬聲。 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通”的省略, 表示完全、彻底的意思,故“痛”从造字之初 就含有完全、彻底的义素,这就为它后来演 变为表示程度极深的副词奠定了语义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