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价值量
劳动 量
商品价值量的多 少由劳动时间决定, 二者成正比关系
劳动时间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 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指个别商品生产者 或个别企业生产某种 商品的劳动时间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
丙 乙 甲
8 小 时
10 小 时
12 小 时
个别劳动时间
三、价值规律**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是通过价格机制、 竞争规律、供求规律的相互作 用来表现的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一 现象,是价值规律在现实经济 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
三、价值规律
供不应求 价格上涨
价值 价格 供过于求 价格下跌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
三、价值规律
价格波动并未违背价值规律 **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
三、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3.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
三、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 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 的原则进行,即等价交换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
3、商品价值量的变动规律
劳动生产率是生产者生产 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劳动生产率的表示方法: 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 2件/小时 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30分钟/件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
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
商品多少
商 品
价
劳 动 生 产 率
值 同一劳动在同一劳动时间
内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
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马原课件第4章

❖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商品经济的矛盾
❖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商品经济的矛盾
❖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形成
❖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 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 ❖ 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 二是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殖民地掠夺。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通过雇佣劳动实现剩 余价值生产的一种生产关系。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两途径:
一是从小商品经济中分化出来; 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资本转化而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指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
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即新兴的资产阶级和 资产阶级化的封建贵族使用暴力,掠夺生产资料,加速封建 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的历史过程。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须具备两条件:一是大批有人身自 由而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二是大批的货币资本。资本原 始积累的过程就是为这两个条件作准备的过程。 ❖ 资本原始积累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即初始 资本的形成过程,所以称作资本的原始积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6章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1.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就是商品生产。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具有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和价值(社会属性)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3.具体劳动创造出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4.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只是转移价值;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
5.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6.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复杂劳动还原为倍加的简单劳动,是通过市场交换而自发实现的。
7.商品价值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基本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8.货币的产生和起源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9.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0.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
11.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①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
这种必然性越是得到贯彻和实现,越是表明价值规律在有效地发挥作用,也就意味着商品经济得到正常顺利的发展。
②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三方面作用:第一,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料的配置;第二,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马克思主义原理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
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根本原因 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引起了农村 自然经济和产生行会组织的瓦解,导致 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途径 ⑴ 农村: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
2.一旦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在流通中,劳动者和资本家分别以劳动力 的卖者和买者身份发生关系。从表面上看,这种 关系好像是自由、平等的,但当买卖双方一离开 这个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这种自由、平等 的虚伪性就暴露无疑。劳动力的买者摇身一变, 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的卖者则成了他 的工人,尾随于后。前者笑容满面,雄心勃勃; 后者战战兢兢,萎缩不前,就像在市场上卖了自 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 鞣。”
“资本主义社会 的经济结构是从封 建社会和奴隶社会 的经济结构中产生 的,后者的解体使 前者的要素得到解 放。”
——马克思
⑵ 城市:由商人程
“商品贸易,即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是资本产生的前提和起 点。16世纪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发展,揭开了资本现代生活史。”
使用价值
商品
外化
(内在矛盾)
价值
商品生产者
(商品甲)
商品生产者
(商品乙)
交换价值 (价值形式的发展) 货币
(量上的比例) (从量变到质变) (两极矛盾)
“商品流通从物质内容来看,是各种使用价值的交换。如果撇开 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只考察这一过程所造成的经济形式,我们就 会发现,货币是这一过程的最后产物。商品流通的这个最后的产物 就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一、商品经济1、商品经济及其产生几个概念:商品: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产品。
商品生产: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
商品交换: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
商品经济: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基本经济条件:社会分工是指社会生产划分为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他们生产不同的产品。
这些行业和部门之间互相联系和依赖,进行着产品的必要交换。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商品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不同的所有者都有自身的经济利益,并且在市场上处于权力平等的地位。
这样,产品便会按照对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商品经济由此产生。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
价值反应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3、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4、商品价值的构成和创造商品价值的构成:一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二是生产该商品时新创造的价值。
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只能将其已经凝结在生产资料中的原有价值通过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商品中。
活劳动: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者所新消耗的抽象劳动。
(随着社会化的发展,活劳动的概念扩大,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5、商品的价值量(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因为商品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所以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4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货币发展史
2、货币的本质
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货币
价值
商品价值的直接代表
是
特殊 商品
使用价值
双重使用价值
商品二因素
自然属性
社会职能
金银的使用价值 反映别的商品价值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3、货币的职能
价
流
贮
值
通
藏
尺
手
手
度
段
段
支
世
付
界
手
货
段
币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关键词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 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形成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形成
地位和作用 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教学要点
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研究和认识的出发点变了 研究和认识的经济环境变了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丰富和发展劳动价值理论
研究和认识的出发点变了 研究和认识的经济环境变了 研究和认识的生产力基础变了
生产社会化及劳动分工处于较低水平 生产高度社会化及劳动分工深刻变化
第八专题: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1971)
作者: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1940年生,乌拉圭记者、作家和小 说家。1973年乌拉圭发生军事政变后入狱。曾流亡12年并被列入 阿根廷军事政权的死亡名单。 这是一本关于拉丁美洲的经典作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题 为“地球的富有造成人类的贫困”,讲述了旧殖民主义围绕拉丁 美洲金银、农作物和其他矿产进行的掠夺史;第二部分题为“发 展是遇难者多于航行者的航行”,叙述了新殖民主义如何通过自 由贸易、贷款、铁路、阴谋和暴力将拉丁美洲的民族工业发展扼 杀在襁褓之中,解析了投资、技术、经济援助、合资企业、金融 机构、国际组织等现代文明手段如何不文明地参与了古老的掠夺 战 。
4、国债和税收制度
1688─1755 年,英国捐税由 181 万英镑增加到 668 万
英镑,其中消费税由62万镑增加到350万英镑。
18 世纪 30年代,劳动人民收入的一半,以消费税的
形式被政府搜刮而去,政府又以支付利息的形式塞
进了资本家的腰包。
2016年11月30日3时 43分
10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价 值
2016年11月30日3时 43分 19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统一性表现在: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 个因素。
对立性表现在 :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 不可兼得 .
20
2016/11/30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劳 动 二 重 性
具体劳动
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 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 也称之为有用劳动。 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 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 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45
2、所有制和所有权
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 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 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 产品。 以实际占有为基础,体现现实生产过程中的 经济关系,并表现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 生产资料拥有者成为生产、交换、分配和消 费环节的支配者,而劳动力的拥有者则成为 被支配、被统治的对象。
4、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旦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 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货币与资本的根本区别: 货币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而资本能够带来 剩余价值。
39
4、货币转化为资本
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两种流通公式: 商品流通公式(作为货币的货币运动) W-G-W (商品—货币—商品) 资本流通公式(作为资本的货币运动) G-W-G’ (货币—商品—货币) ( G’=G+△G )
36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及其特点 劳动力价值: 指劳动力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 值。 劳动力价值构成的三部分: 包括劳动者本人和养育子女所需的生活资料 价值,以及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 劳动力价值的特殊性: 指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具有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物品、产品、商品中都具有 商品中特有的本质属性 的共同属性
14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 矛盾
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马克思的独创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含义 劳动二重性的对立与统一 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的“枢纽”
15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比较
5、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劳动时间与价值量的关系: 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个别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价值量 简单劳动、复杂劳动与价值量的关系: 简单劳动-形成的价值量小 复杂劳动-形成的价值量是倍加的简单劳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教学目的与要求]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2、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
难点1、劳动价值理论。
2、剩余价值理论。
[教学方法与手段]案例教学,互动研讨式教学[教学时数]课堂讲授6学时,讨论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资本主义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小生产者两极分化的产物。
它从一开始就以货币和生产资料的集聚为前提,它能够把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结起来组织社会化的生产过程,从而成功地把个人生产力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的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
其途径有:第一,小商品经济分化而来;第二,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不是起源于把奴隶和农奴直接转化为雇佣工人,而是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即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解体。
?新兴资产阶级通过暴力手段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所谓原始积累是指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少数人手中的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利用暴力手段掠夺农民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案例)(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随着资本积累进程的发展,资本关系从根本上改造了社会生产,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并使其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
资本所创造的这种社会化的生产力,推动着资本关系的日益社会化,成为资本关系自我扬弃的强大动力。
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1、社会分工的出现。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分别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使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者的统一表现为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之中,因而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缺一都不可能成为商品。
二者的对立或矛盾表现在:首先,二者反映不同的经济关系。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
其次,二者具有相互排斥性。
对商品生产者来说,他只有把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才能获得价值,任何人都不可能同时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二者不能兼得。
只有通过交换把商品卖出去,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力的支出。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尽管在具体形式上千差万别,但它们都是人们体力和脑力的消耗,这就是抽象劳动。
各种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进行比较和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凝结了这种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它反映的是商品经济条件下人和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矛盾的统一体。
它们的统一性表现在:它们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次或两种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在于: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式上看的,抽象劳动则抽象掉了劳动的具体形式;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作为有用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永恒的自然范畴,抽象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劳动,则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具体劳动作为劳动的个性是性质各不相同的劳动,它构成社会分工体系,抽象劳动作为劳动的共性是性质相同的一般人类劳动,没有质的不同,只有量的差别。
(三)价值量的决定1、价值量商品的价值是质与量的统一。
既然商品价值的实体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那么,价值量当然也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
劳动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算,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成正比。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也只能是生产某种商品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同时,商品的价值量还收到劳动的繁简程度的影响。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1、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2)扩大的、总和的价值形式;(3)一般的价值形式;(4)货币形式。
2、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1)本质: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五)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商品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
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在经济运行中的表现形势。
商品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这是因为:(1)从孤立的一次商品交换来看,商品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价值;但从商品交换的总体来看,也就是从较长时期来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落部分可以相互抵消,因而一定时期之内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相等的,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
(2)从不同商品各自的价格变动来看,商品价格无论怎样波动,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而变动。
例如,一把铅笔的价格不管怎样波动,它的价格总是低于一把钢笔的价格,原因就在铅笔的价值低于钢笔的价值。
因此,价格与价值的背离,不仅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恰恰是价值规律发挥其作用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经济的普遍的客观经济规律,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六)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商品生产中存在着多种矛盾,如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等,这些矛盾都是由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引起并由其决定的。
所谓私人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照私人打算和私人利益进行的劳动。
所谓社会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是作为社会总劳动的有机构成部分的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产生的基础是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的不同所有制。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是因为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它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界定。
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3、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同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但是,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其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还受到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
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表现在它的使用价值上。
一般商品在被消费和使用的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随之消失或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而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劳动者进行劳动的过程。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运行的前提条件。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一)所有制与所有权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利润活超额利润)。
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法律原则决定的。
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在资本主义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而劳动者则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用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用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实质。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与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一方面是物资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就必须先垫付资本,一部分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另一部分用于购买劳动力。
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或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把它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那部分资本和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它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和改变物质形态,生产出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