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2、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

难点

1、劳动价值理论。

2、剩余价值理论。

[教学方法与手段]

案例教学,互动研讨式教学

[教学时数]

课堂讲授6学时,讨论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资本主义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小生产者两极分化的产物。它从一开始就以货币和生产资料的集聚为前提,它能够把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结起来组织社会化的生产过程,从而成功地把个人生产力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的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

其途径有:第一,小商品经济分化而来;第二,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不是起源于把奴隶和农奴直接转化为雇佣工人,而是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即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解体。?

新兴资产阶级通过暴力手段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所谓原始积累是指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少数人手中的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利用暴力手段掠夺农民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案例)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随着资本积累进程的发展,资本关系从根本上改造了社会生产,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并使其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资本所创造的这种社会化的生产力,推动着资本关系的日益社会化,成为资本关系自我扬弃的强大动力。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1、社会分工的出现。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分别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使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者的统一表现为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之中,因而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缺一都不可能成为商品。

二者的对立或矛盾表现在:首先,二者反映不同的经济关系。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其次,二者具有相互排斥性。对商品生产者来说,他只有把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才能获得价值,任何人都不可能同时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二者不能兼得。只有通过交换把商品卖出去,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力的支出。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尽管在具体形式上千差万别,但它们都是人们体力和脑力的消耗,这就是抽象劳动。各种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进行比较和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凝结了这种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它反映的是商品经济条件下人和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矛盾的统一体。

它们的统一性表现在:它们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次或两种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在于: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式上看的,抽象劳动则抽象掉了劳动的具体形式;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作为有用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永恒的自然范畴,抽象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劳动,则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具体劳动作为劳动的个性是性质各不相同的劳动,它构成社会分工体系,抽象劳动作为劳动的共性是性质相同的一般人类劳动,没有质的不同,只有量的差别。

(三)价值量的决定

1、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是质与量的统一。既然商品价值的实体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那么,价值量当然也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劳动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算,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成正比。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也只能是生产某种商品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同时,商品的价值量还收到劳动的繁简程度的影响。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1、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

(2)扩大的、总和的价值形式;

(3)一般的价值形式;

(4)货币形式。

2、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

(1)本质: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五)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商品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

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在经济运行中的表现形势。

商品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这是因为:(1)从孤立的一次商品交换来看,商品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价值;但从商品交换的总体来看,也就是从较长时期来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落部分可以相互抵消,因而一定时期之内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相等的,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2)从不

同商品各自的价格变动来看,商品价格无论怎样波动,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而变动。例如,一把铅笔的价格不管怎样波动,它的价格总是低于一把钢笔的价格,原因就在铅笔的价值低于钢笔的价值。因此,价格与价值的背离,不仅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恰恰是价值规律发挥其作用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经济的普遍的客观经济规律,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六)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在商品生产中存在着多种矛盾,如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等,这些矛盾都是由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引起并由其决定的。

所谓私人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照私人打算和私人利益进行的劳动。

所谓社会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是作为社会总劳动的有机构成部分的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产生的基础是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的不同所有制。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是因为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它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界定。

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3、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同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其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

和再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还受到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表现在它的使用价值上。一般商品在被消费和使用的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随之消失或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劳动者进行劳动的过程。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运行的前提条件。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一)所有制与所有权

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利润活超额利润)。

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法律原则决定的。

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在资本主义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而劳动者则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用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用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实质。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与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一方面是物资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就必须先垫付资本,一部分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另一部分用于购买劳动力。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或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把它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那部分资本和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它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和改变物质形态,生产出新产品。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做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因为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支付的价值被工人用于购买生活资料,在生产过程以外消费掉了。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的一部分来补偿的。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它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即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惟一源泉。第二,它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既然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带来的,而仅仅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因此,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应当从全部资本中抽去不变资本,仅考察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叫做剩余价值率,如果用m′表示剩余价值率,m表示剩余价值,v表示可变资本,其公式为m′=m/v。剩余价值率所表明的是劳动力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和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因此又称为剥削率。

由于工人的必要劳动是用来再生产劳动力价值即可变资本的价值,而剩余劳动则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因此,剩余价值率还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或者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即:

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有密切的联系。根据m′=m/v,所以m=m′v。显然剩余价值量大小取决两个因素:一是剩余价值率的高低;二是可变资本量的多少。在可变资本不变时,剩余价值率越高,剩余价值量就越多;在剩余价值率不变时,可变资本量越大,剩余价值量就越多。

(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具体办法有多种多样,但主要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也就是指在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条件下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来提高剩余价值率的生产方法。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延长工作日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受到工作日时间长度的限制,又容易引起工人阶级的反抗,不能满足资本家追求更多剩余价值的贪欲。于是,资本家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这种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就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所谓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三)资本积累

1、资本积累及其过程。

资本家把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追加资本使用,从而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就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资本家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在市场上提高竞争能力,并不把全部剩余价值都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剩余价值的

一部分转化为资本,即用来购买新的或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让生产过程中投入的资本规模增大,从而在更大规模的基础上获取更大量的剩余价值。

2、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这就是资本积累。没有剩余价值,资本积累是不可能的,所以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假定资本积累率不变,资本积累的数量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因此凡是有利于增加剩余价值量的因素都决定资本积累的多少。这些因素包括:(1)剩余价值率;(2)社会劳动生产率;(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4)预付资本的数量,等等。

3、资本积累的实质。

资本家把一定数量的剩余价值作为追加资本投入生产过程才使得再生产在

扩大的基础上重复进行。这表明,扩大再生产以资本积累为前提条件,资本积累实际上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不仅使资本家占有的资本不断增加,而且还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雇佣工人;因此它不仅是物质资料的扩大再生产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他总是不付等价物而占有别人的已经物化的劳动的一部分,来不断再换取更大量的别人的活劳动。”

4、资本有机构成

从自然形式上看,资本总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受到生产技术水平的影响,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这种由生产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列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可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这两部分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

自别资本总额增大的两种方式: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5、相对过剩人口

所谓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

相对过剩人口存在的三种形式:流动的过剩人口;潜伏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

6、资本积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四)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1、产业资本的循环

产业资本的循环是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相应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价值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循环的三个阶段:

购买阶段: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购买阶段,在这一阶段,资本采取货币资本的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的职能是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生产阶段: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吸收劳动力提供的剩余劳动,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新商品。在这一阶段,资本采取生产资本的职能形式。生产资本的职能是生产剩余价值。

销售阶段: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转化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资本采取商品资本职能形式,商品资本的职能是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从产业资本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看,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中的每种职能形式,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而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进行着各自的循环运动。因此,产业资本循环就包含着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不同的循环形式。这三种循环形式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资本运动的特征,也以各种不同形式产生某些假象,掩盖资本运动的真实过程与动机。

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第一,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第二,必须保持产业资本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即在时间上的继起性。其中,并存性是保持每个过程连续性的直接条件,而资本每一种职能形式都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则是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的必要条件。

2、资本周转

资本周转是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资本周转的中心问题是资本周转速度。所谓资本周转速度就是指预付资本运动的快慢。资本的周转速度可以用预付资本周转一次所持续的时间来表示,它是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各个生产部门的生产条件和流通条件。

资本的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因素有很多,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资本周转时间,一个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3、社会资本再生产。

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个别资本是各自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社会资本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所有个别资本的总和。

社会总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不同:单个资本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而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而且还包括个人消费和一般商品流通。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是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研究社

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包括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两个方面。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出售,以货币形式收回;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是指资本家能够买到再生产需要的生产要素,工人和资本家能在市场上购买到生活资料。首先,实现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社会资本再生产才能获得持续进行的动力。其次,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是保证社会资本运动正常进行的物质基础。社会总产品的使用价值按其最终用途不同,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Ⅰ)是生产资料生产部类;第二部类(Ⅱ)是消费资料生产部类。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个组成部分,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为c+v+m。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划分为c、v、m三个组成部分,这是考察社会再生产的理论前提,为考察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五)工资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1、工人的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在资本家同工人的买卖关系中,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能成为商品的只是劳动力,劳动根本不能成为商品。这是因为:第一,如果劳动是商品,它就应该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第二,如果说劳动是商品,那么它就应该同其他商品一样,在出卖之前就已独立存在。第三,如果劳动是商品,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会导致违反价值规律,或否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存在的基础。第四,如果劳动是商品,就等于说雇佣工人出卖了不属于自己的商品。因为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它是在劳动过程开始以后才存在的。由此可见,劳动不是商品,它没有价值或价格。

实际上,工人在市场上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工资在现象上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所以,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2、剩余价值的分配

由于决定和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各种因素在不同生产部门作用程度的不同,使得各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有高有低。这必然会引起不同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为争得有利的投资场所而展开以资本转移为手段的竞争,从而影响不同生产部门的商品供求关系,进而影响商品的价格。其结果,必然会使不同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六)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即生产剩余价值,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同时,剩余价值理论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四、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主要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它表现为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第二,它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第三,它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了供求失衡,导致生产过剩,引发了经济危机。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的表现

经济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突然发生大量已生产的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闲置,大批生产企业、进而大批商店、银行等宣告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大幅度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产生活陷入混乱。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特点是具有周期性。

3、经济危机的根源

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这种矛盾决定了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决定了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之间的矛盾。

第三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基本方面,即队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政治制度实现的。资本主义专制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的组合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1、民主与法制: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而发展起来的。在民主政治的指导思想下建立起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国家。资本主义法制也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资本主义法制与资本主义民主结合在一起。宪法是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宪法坚持私有制原则、“主权在民”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人权原则四个基本原则。

2、国家政权:资本主义国家政权采取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即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三个权力主体独立行使,形成各主体之间的制衡(案例:美国)。

3、选举制度:是资产阶级制定某种原则和程序,通过竞选产生议会和国家元首的一种政治机制。从形式看,竞选制度是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重要形式;从实际作用看,选举制是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冲突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4、政党:是特定阶级利益的代表,资本主义的政党阶级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党制度大体上有两种类型:即,两党制和多党制。(案例)

资本主义诸项专制制度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维护自身利益和巩固自身的政治统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最重要的政治成果。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

第一,在战胜封建社会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第二,使人们群众享有了比在封建专制主义条件下更多的社会政治自由,历史性地促进了人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第三,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经验。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历史局限性:

第一,资产阶级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第二,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第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专制制度。

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本质

(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

是资产阶级长期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形成的,在以往形成的资产阶级思想理论和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讨论与作业选题]

1、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3、剩余价值的分配形式的变化。

4、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5、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及其本质。

Unit 4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Unit 4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社会分工及生产资料和产品属 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二因素是指价值和使用价值 3.劳动二重性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4.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5.货币的职能: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 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6.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 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 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 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双重属性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 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7.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8.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9.价值规律在私有制经济中的作用: (1)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这种必然

性越是得到贯彻和实现,越是表明价值规律在有效地发 生作用,也就意味着商品经济得到正常顺利地发展 (2)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三方面作用: A.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 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配置。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按比 例合理分配社会资源的客观要求,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而得 到实现的 B.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商品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商 品生产者所产生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只要低于社会价值,他即使 按照其低于社会价值的个别价值出售商品,即低价竞售,也能 获得正常收益,因为他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所以,商 品生产者为了降低其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以获取更多的经济 利益和在竞争中取胜,便力求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改进工作 方法,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 C.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个别商品生产者生 产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存在很大差别。生产条件好的商品生 产者,劳动生产力较高,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在 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而有可能会发财致富。而那些生产条 件差的商品生产者,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其商品的个别价值高 于社会价值,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而可能亏本,甚至破 产。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引起商品 生产者的贫富两极分化。这种两极分化现象,在私有制商品经 济中,是经常发生的,屡见不鲜。 10.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形成包括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商业的发展和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的本质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剥削 资本主义的基础是私有制,资本家掌握了生产资料,资本家就获得了生存与发展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1、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是剥削的过程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获取剩余价值的过程,资本家把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相反,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这种生产过程的前提是以资本家所占有的生产资料作为资本,通过这种资本的周期运作而实现的。资本家掌握了生产资料,不仅掌握了生存权,而且还掌握了发展权。同时,资本家通过缩短资本运作的周期,加速资本流动,更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所有创造的剩余价值都被资本家所占有,不仅使资本家扩大了生存空间,而且还获得了发展空间,所以,剩余价值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剥削的本质,也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本质。 2、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是为了更大地榨取劳动成果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同的阶级和社会制度,为了获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都必须发展生产力,所以,生产力是不分阶级的。资本主义要获得发展,就必须发展生产力,规模化机器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机器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生产方式,也替代了原有的工具,“工具是简单的机器,机器是复杂的工具。大工业把

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机器不创造价值,但它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它所生产的产品上。就机器具有价值,从而把价值转给产品来说,它是产品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机器不是使产品变便宜,而是使产品随着机器的价值相应地变贵3、资本炒作过程就是财富的掠夺过程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充当了社会的流通职能,它在交换过程中完成一种社会的物质变换。商品的价格本应反映商品的价值,但在货币作为资本的过程中,“先是商品价格同货币价值成反比例地变化,然后是流通手段量同商品价格成正比例地变化”。 4、资本主义人权的虚伪性 资本主义一贯鼓吹人权、民主、平等、自由,但这恰恰是资本主义虚伪的一面。最基本的人权是生存权,谁掌握生产资料,谁就掌握生存权,无产阶级失去生产资料,无产阶级不能掌握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就不能掌握自己的生存权。民主的基本要素是话语权,没有生存权,也就没有话语权 资本主义保障劳动者是为了获取生产力,劳动者是劳动力的主体,没有劳动力也就没有生产力。资本主义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劳动者的需要,而是为了获取劳动效率。资产阶级要维持一定的失业率,一是为了储备劳动力,另一是为了压低劳动力成本。政治稳定是任何社会发展的前提,资本主义国家也重视民生,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采取的“怀柔”的政策,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从而能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2010年真题) A.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 B.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C.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D.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 2、有一则寓言讲到:狐狸把鱼汤盛在平底的盘子里,请仙鹤来和它一起“平等”的喝鱼汤,结果仙鹤一点也没喝到,全被狐狸喝去了。这个寓言给人们的启示是,尽管资产阶级宣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 ) (2010年真题) A.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B.这种形式上的平等既是资本主义的本质 C.它的实质是将劳资之间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合法化 D.这种平等的权利是建立在财产不平等基础之上的权利 【答案】ACD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由于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私有制和资本特权的基础上的,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富人与穷人之间存在着事实上严重的不平等,资本主义法律的实质是将这种不平等合法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3、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是考察经济生活运行的重要指标,假设某国去年的商品价格总额为24万亿元,流通需要量为3亿元,若今年该国商品价格总额增长10%,其他条件不变,今年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2009年真题) A.4.2亿元 B. 3.5亿元 C. 3.3亿元 D. 2.4亿元 【答案】C本题考查的是货币流通规律的公式。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题干中给出商品价格总额24万亿,货币量为3亿元,所以可求出当年货币流通速度为8次/年。根据题干,今年的商品价格总额为24+24×10%=26.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今年流通中的货币量为26.4/8=3.3次。所以,正确答案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资本论》(德文版)第一卷于1867年9月在汉堡出版,其影响力历经150 年风雨而不衰,至今对我们分析、理解现实经济问题依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十分丰富,其中“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的理论是()。 A.价值规律理论 B.商品二因素理论 C.劳动二重性理论 D.剩余价值理论 2、在马克思看来,在一切社会里,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都是由 A.金银构成的 B.价值构成的 C.货币构成的 D.使用价值构成的 3、“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尝不出种植小麦的人是俄国的农奴,法国的小农,还是英国的资本家。使用价值虽然是社会需要的对象,因而处在社会联系之中,但是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从马克思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出()。 A.使用价值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B.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C.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D.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4、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 A.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B.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 C.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

D.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5、马克思指出“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这说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的二重性是指()。 A.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6、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A.商品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 B.商品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的 7、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所有者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相互自愿让渡商品所有权的经济行为。两种不同的商品可以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相互交换的原因在于()。 A.两种不同的商品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B.两种不同的商品对人们有相同的效用 C.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D.两种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8、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解决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关键是()。 A.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商品交换的实现 C.能充当交换媒介的货币的出现 D.价值规律发挥作用 9、商品的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是在()。 A.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高福利的本质

当资代本主义国家实行高福利的原因及其本质 【摘要】福利制度最早可追溯到英国1601年颁布的《贫穷法》,该法旨在安抚因“圈地运动”而失地的大量农民。二战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繁荣,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实施“福利国家”政策,尽管这些政策有利于提高工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资本主义阶级的剥削本质并没有得到改变。 【关键词】资本主义高福利原因本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有了很大的发展,被称为“从摇篮到坟墓”,“从胎儿到天堂”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们宣称国家主要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贫困已不再是资本主义社会间题,而是一个正在消失的回忆”,即所谓实现了充分就业,实现了公平合理的收入和财富的分配。资本主义的一切弊端都可以在“福利国家”中得到解决。【1】不可否认这一政策对改善人民生活,缓和社会矛盾,保持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长期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把握这一制度的基本内容,理性分析这一政策产生的原因,了解其实施所导致的困境和最新进展,进而深入把握其本质,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资本主义,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高福利政策的内容和成果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一般有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补助。社会保险,主要包括老年退休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事故保险等内容。这些保险一般以在职职工在工作期间每年按期交纳的部分收入、政府承担的部分财政支出与雇主承担的相应部分共同组成。当职工年老退休、失业或患病而丧失工作能力时,可领取部分津贴,以资补偿。社会福利补助主要由政府财政拨款,给低收入或无收入者以一定的经济补助,以保障他们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一定的社会服务享受。【2】例如,医疗保健服务、国民免费教育、交通补助、住房补助、儿童营养补助、单亲家庭补助与多子女补助等。需要提出的是西方各国的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补助的项目与分类不尽相同,某些国家的社会保险内容,可能在另外一些国家成了社会福利补助。例如,失业补助政策在美国属社会保险内容,在澳大利亚却属社会福利补助内容。这一社会福利制度,使公民的生老病死、伤残孤寡、交通、教育、住房、休假等无一不在其内。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了高工资高福利政策,工人生活状况有明…显变化。工人的实际工资有所增长,1970年和1949年比较,美、日、西德、法、英等国制造业工资分别提高了48.8%、289.7%、242.4%、120.4%、46.1%。随着工资的增长,劳动群众购买力有所提高,电视机、电冰箱、小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基本上已经普及。工人居住条件有明显好转。医疗、卫生、教育事业得到相应发展。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人劳动时间有所缩短,由战前的每周47小时缩短到40小时。【3】 二、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高福利政策的原因 第一,马克思说. 劳动力的价值, 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战后,西方国家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造就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繁荣。这一阶段,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带来了资本主义经济空前的繁荣。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一方面,要长久保持经济繁荣的发展势头,就必须改善劳动者的生活状况以激发其劳动积极性,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生产劳动的新需要:因此,战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西方发达国家实施“福利国家”政策的首要原因 第二,战后, 资本主义国家工人争取提高工资和反对通货膨胀的经济斗争和要求改善政治地位的政治斗争连绵不绝、此起彼伏。面对日益强大的工人有组织的斗争, 资产阶级为了缓和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基本知识点1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基本知识点 一、资本主义的形成 资本主久产生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资本积累: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后果:一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二是说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是部掠夺史。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及商品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者)与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社会属性)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对立统一: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互相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统一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和抽象劳动(生产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的关系: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坐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后果: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一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四、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 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的含义: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基本生活来源,除了自身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浅谈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姓名:张瑶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名称:当代资本主义研究 学期:2011年春 内容提要: 资产阶级建立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商品生产高度发达的产物。在人类社 会发展史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虽然有其不足之处,但也创造了很强的社会 生产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 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并且由私人垄断阶段进入到了国家垄断阶 段,其产业结构和国际经济的联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目前正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当而且必须借鉴 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成功经验。但是也应该明确一点就是:资本主义经 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是永远不能得到纠正的。 关键词: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严重缺点 罗斯福曾经说过:“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的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对于他所说的永远纠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的缺点,我认为是不可能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形态,它是以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它继承了以往社会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显着功绩。 第一,资本主义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是在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产生的。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有了剩余产品,商品交换才成为可能。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了出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社会上出现了只从事商品交换的社会阶层——商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到最高程度。一切劳动产品都成了商品,甚至连人的劳动力也成了商品。当劳动力商品供过于求时,就业工人身上的压力增大,迫使他们不得不从事过度劳动和听从资本家的摆布。这时资本家的剥削就开始了。 第二,资本主义是社会化大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原来小规模的个体生产转变为机器大工业。这一变革使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剧烈的变革。生产的社会化形成了强大的社

阐述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1、阐述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解答:我的观点是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反映了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要求。同时,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又反过来保护其经济基础,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障。急促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与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国家的职能一样,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基本方面,即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是政治统治的职能,即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运用手中掌握的政府机构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压迫、控制、使社会生活保持在统治阶级所制定的秩序要求之内。为了做到这一点,统治阶级必然要把国家政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对人民群众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因此对于国家来说,政治制度的制定、权力的运用等,都必然要直接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要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由于资本主义国家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要求建立起来的,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在运用各种政治手段和政治权力进行统治时,必然要以保护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不受破坏和伤害为主要任务。 国家除了对内发挥政治功能之外,还有就是由于国家也是从社会分化出来的社会管理机构,所以国家不具有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即国家要运用各种权力和资源对包括邮政、铁路、水利、文教、卫生保健、

社会福利等事业进行管理,以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其实,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与政治统治职能是紧密联系的,从根本上说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也是服务于其政治统治职能的。 所以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职能,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进行国际交往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职能。资本主本国家在国际社会活动中,要经常调整与其它国家间的交往关系。由于国家之间常常会发生各种矛盾和冲突,甚至会发生军事冲突和战争,因此资本主义国家要承担起保卫本国领土和主权完整、抵御外来侵略的任务,甚至为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获取新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不惜发动对其它国家或地区的战争。显然,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职能是国家对内政治统治职能的延伸,是服务于其政治统治的。 还有就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在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政治上要求形式上的自由发主、正义平等,这些特征与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相比,显然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上的一大进步。但是,这种进步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剥削阶级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的性质,并没有消除人们在政治生活方面实际上的不自由、不平等、不民主、不公正的现象。其实,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只是以一种新的阶级和压迫形式取代了以往旧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形式而已。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具体的政治制度实现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党政制度。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2、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 难点 1、劳动价值理论。 2、剩余价值理论。 [教学方法与手段] 案例教学,互动研讨式教学 [教学时数] 课堂讲授6学时,讨论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资本主义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小生产者两极分化的产物。它从一开始就以货币和生产资料的集聚为前提,它能够把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结起来组织社会化的生产过程,从而成功地把个人生产力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的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 其途径有:第一,小商品经济分化而来;第二,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不是起源于把奴隶和农奴直接转化为雇佣工人,而是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即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解体。? 新兴资产阶级通过暴力手段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所谓原始积累是指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少数人手中的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利用暴力手段掠夺农民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案例)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随着资本积累进程的发展,资本关系从根本上改造了社会生产,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并使其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资本所创造的这种社会化的生产力,推动着资本关系的日益社会化,成为资本关系自我扬弃的强大动力。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 复习提问 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工人阶级处于被剥削的地位?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受剥削、受雇佣的地位有无发生变化? (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在于:1)使学生加深对资本家剥削根源的认识。2)使学生认识到资本家在经济上剥削工人的同时,必然在政治上实现他们对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之所以受剥削,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家正是利用占有生产资料,在经济上对工人进行剥削。直到今天工人阶级仍处于受剥削被雇佣的地位。 导入新课 经济上如此,在政治上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及广大劳动人民的关系如何呢,这就是我们第三节 所要学习的问题。 第三节资本主义国家对劳动人民的统治(板书)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这一节的第一个问题: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板书) 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为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实现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资产阶级的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等进步的口号。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资产阶级国家逐步建立起包括议会制、选举制和政党制在内一整套的民主制度,这些比封建国家具有明显的进步性: 资本主义国家比封建专制国家具有进步性(板书) 同学们回忆一下,封建国家一般采取什么形式?谁是最高统治者?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封建国家一般采取君主专制提形式。皇帝(君主)中最高统治乾,他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国家毫无民主可言。那么,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如何呢? 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实行了议会民主制(板书)

资本主义议会民主制的建立,改个人领导为集体领导。议会拥有立法和监督政府的权力,属于国家的权力机关。议会一般由上议院(参议院)和下议院(众议院)组成。对国家重大问题的解决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比封建专制制度民主多了。 同学们思考一下,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是怎样产生的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封建社会实行的是君主世袭制。像我国封建社会的明朝朱元璋的后代世代相传统治了中国200多年。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是爱新觉罗家族统治中国长达200多年时间。这些是封建世袭制 的代表。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情况如何呢? 结束了君主世袭制和终身制,实和了首脑选举制(板书) 资本主义社会的首脑选举制是指国家的领导人(总统、首相)和议员,都要经过不定期的选举方式产生,且规定不实行终身制,更不能世袭。这比封建世袭制进步了很多。同学们看书71页最后一个自然段至72页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并思考这一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论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论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摘要]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法作为这种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它是由一系列普遍规律和范畴所组成的科学体系。这些规律和范畴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掲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一般性质,其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在人们的辩证思维中,唯物辩证法德普遍规律和范畴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综合地发挥着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和第五章着重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的基本原理,它们在全书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即前三章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四章和第五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商品经济以及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进行分析,提出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体系的基础。正是把这样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于社会经济形态之研究,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的学习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学习,这样就可以对唯物辩证法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一、资本主义的定义 何谓“资本主义”呢?资本主义就是指资本主导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意义。其实“资本主义”并没有准确的定义,一般而言资本主义指的是一种经济学或者经济社会学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私人所有,并借助雇佣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利润。所以“资本主义”也被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 二、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简介 资本主义(capitalism)生产关系产生于封建社会内部。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解体使资本主义的要素得到解放。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例如威尼斯)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资本主义时代是从16世纪才开始的。 在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解体,引起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而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这种分化,一方面,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成为了不得不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无产者;另一方面,巨额的货币和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转化为资本。 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历程中的的一个阶段。资本主义就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关系。资本家通过雇佣关系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它继承了以往社会所创造的生产力,并且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产生的。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世界市场的开拓,有力地推进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和状况规律的作用下,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日益削弱,行会中的规章条例趋于解体,这就引起了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产生了城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本质的看法

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本质的看法 我们都知道,社会制度的变革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阶段。目前世界上存在最多的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早在1848年,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就预言,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推翻。可是,一百五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仍可以看出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雄厚的物质基础并不是我们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撼动。这不禁让我们开始深入的探究这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 什么是资本主义,就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资本主义国家维护的是资本家的利益;什么是社会主义,就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社会主义维护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力推动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长期斗争,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些变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对立和矛盾,但资本主义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私人占有制依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贫富两极分化依然严重存在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维护资本家少数人根本利益依然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最主要职能;对外扩张依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政策。 《资本论》中讲得很清楚,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和动机是追求资本价值的无限增殖,是通过榨取剩余价值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一点正是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

义作为一门科学,是建立在对资本的本质作科学分析基础上的.如果说过去早期的资本主义是用比较拙劣、粗暴、野蛮的手段来获得最大的利润,那么现在用的手段很隐蔽,从表面上看比较文明,如金融衍生品这种令广大群众感到莫测高深的东西就是高科技的产物,实际上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不过是一种手段的翻新.奥巴马用两个词来形容华尔街“傲慢”和“贪婪”,一个是傲慢无理、胆大妄为,一个是唯利是图、贪得无厌,这即是资本的本质。 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表明,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要求按照社会需要的比例把社会总劳动和经济资源分配到各个部门中去。然而,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的性质,使他们不是也不可能完全自觉地按照社会生产所需要的比例关系来安排生产,而是完全受市场价格和竞争的引导和支配,而市场的自发作用会导致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遭到破坏,生产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发生脱节,到这种比例关系遭到严重破坏时就会以经济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现代化大生产和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客观上要求生产、投资、金融、贸易、信息等生产要素超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实现自由流动,经济全球化成为趋势,我们不难发现,社会主义才能促进社会进步,资本主义制度终将被历史的洪流淹没。

从工人工资的本质看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和资本家关系

从工人工资的本质看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和资本家关系 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资本家没有工人比工人没有资本家活得长久。资本家的联合是常见的和有效的,工人的联合则遭到禁止并会给他们招来恶果。此外,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可以把产业收益加进自己的收入,而工人除了劳动所得,既无地租也无资本利息。因此,工人之间的竞争是很激烈的。这样,资本、地产和劳动的分离,只有对工人来说才是必然的、本制度和有害的分离。资本和地产无须停留于这种分离,可是,工人的劳动则必须如此。” 《1848年经济哲学手稿》中这段话告诉了我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永远处于被支配和被剥削的地位,工人没有获得任何财富的权利。工人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获得资本家提供的与本身劳动创造出的价值不符的工资。 工人的劳动不是商品,所以资本家不会以商品的价值或价格付给工人。“在资本家同工人的买卖关系中,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所以工人不能主动获取自己的劳动所创造出来的全部价值,而是只领取资本家所制定出的社会工资。劳动不仅包括生产价值,还包括工人通过使用生产资料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然而资本家只需支付工人的生产价值,就可以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从而获得收益。 工人所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所剥削,然而资本家却并不承认对工人的剥削,所以用工资形式来掩盖这种本质。表面是付给了

工人与劳动价值相符的工资,工人劳动一天,就有一天的工资,但是工人劳动所创造出来的另一部分价值就被资本家所占有并且掩盖了。“工资的形式消灭了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分为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一切痕迹。全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这样工人看起来是获取的与自己劳动相符的生活资料,实际上工资的本质还是工人出卖的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 在资本和劳动的交换中,劳动力的交换和一般商品的交换一样,资本家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力,工人出卖劳动力。劳动是工人获得生活资料的方式,资本家追求利润的形式为以最少的货币换取更多的劳动,也就是说,资本家把低价购买劳动作为利润的源泉。 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工资的本质就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资本家只需出一小部分的钱就能获得工人的劳动力和其劳动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从而达到对工人的剥削。而工人只有辛苦地工作,每天重复劳动来获得微薄的生活资料。工人如果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就会失去生存的能力,而资本家却不用担心失去工人会不能生存,因为工人的数量远远多过于资本家的数量,所以工人不仅要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还要参与和其他工人激烈的竞争。从马克思提出的价值规律中,我们可以得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规律,所以当工人的数量多过资本家所需的时候,工人的工资就会有所下降,而工人所付出的劳动却不会变,也就是说,资本家就能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和收益。 二、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和资本家的地位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案例分析 案例1:“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在15世纪以前,英国的生产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纺织业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是个不起眼的行业。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引起了商路和商业中心的大转移,原来贸易发达的地中海区域逐渐冷落,欧洲大西洋沿岸熙熙攘攘,成为新兴的国际贸易中心,从而刺激了这一地区的工业发展和资本繁殖。在多佛尔海峡两岸,英国和佛兰得尔的毛纺织业与呢绒业空前兴旺。毛纺织业的迅猛发展,使得羊毛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英国本来是一个传统的养羊大国,这时除了满足国内的需要外,还要满足国外的羊毛需要。因此,养羊业与农业相比,就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这时,一些有钱的贵族开始投资养羊业。 养羊需要大片的土地。贵族们纷纷把原来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走,甚至把他们的房屋拆除,把可以养羊的土地圈占起来。一时间,在英国到处可以看到被木栅栏、篱笆、沟渠和围墙分成一块块的草地,被赶出家园的农民,则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这就是圈地运动。 托马斯·莫尔身处英国“圈地运动”高潮时期,曾经亲眼目睹了“圈地运动”带给农民的灾难。他在自己的名著《乌托邦》的书中写道:“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吃一点点就满足,现在据说变成很贪婪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城市要蹂躏完啦。” 圈地运动首先是从剥夺农民的公共用地开始的。在英国,虽然土地早已有主,但森林、草地、沼泽和荒地这些公共用地则没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贵族利用自己的势力,首先在这里扩大羊群,强行占有这些公共用地。当这些土地无法满足贵族们日益扩大的羊群需要时,他们又开始采用各种方法,把那些世代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出家园,甚至把整个村庄和附近的土地都圈起来,变成养羊的牧场。 曾经有一群农民在向国王控诉一个叫约翰·波米尔的领主的上诉书中写道:“首先,这个约翰·波米尔是个极有势力的人,自从他领有这个庄园,就用勒索强暴的方式占夺了上述您的苦难臣民的牧场,近来还用篱笆围了牧场连同其他土地,将之归人自己的利益范围之内。其次,波米尔还强迫您的一些苦难臣民按照他的意愿接受其他地方的土地作为交换,那是比较坏的土地,土质和面积都不能

美国资本主义本质

关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探讨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包括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文学艺术思想等各种理论与思想形式,涵盖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宗教观等各种思想观念,它们相互有机联系,渗透到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当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特别是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后,随着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展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日益演变成公开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局限性。 一定的思想意识形态,为一定的社会制度提供了基本规则。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也是如此。因此,要准确把握资本主义的实质,特别是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看似困惑的新变化,我们有必要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演变的角度,来透视和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首先应当肯定,相对于封建主义政教合一、以神权和王权而非人权为本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历史进步性,其核心是以人为本,让人回归自我,回归自由。这为人的发展开启了历史之门,引导人类走上追求自身幸福的道路。可以说,这个意识形态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最鲜明也是其最根本的内容,是在对人本主义核心中的人作界定和诠释时,把人仅仅归结为个人,仅仅在个体的意义上理解人。人本主义的一切在这里都得到了重新说明:人世间的一切就是个人的一切,一切都必须从个人出发,并以个人为归宿——人的理性是个人的理性,人的权利是个人的权利,人的需要是个人的需要,人的发展是个人的发展,人的幸福当然也是个人的幸福。据此,它主张的民主、自由等等,也首先在个人权利的范畴内得到解释。这是资本主义历史眼界内的个人主义,最终被归结为绝对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演变是在主流不变基础上的变化。人权话语并没有取代权利话语,社会并没有压倒个人,国家仍然是主导性的统治力量。而且,人权的普遍化并没有改变严重的事实上的不平等;“社会利益”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利益;“治理”也不是消除国家的阶级压迫的性质。但是这些变化改善了西方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方式,加强了说服力和修辞效果。可以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演化目的在于在资本主义的扩张中完善自身,进而更有效地再生产、维护和完善资本主义制度。 在对大量的意识形态现象的分析基础上,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意识形态作为对社会科学理论的一种特殊形态,除了一般的认识特点之外,突出的是它具有强烈的现实利益性,明确的价值指向性和实践的目的性等等这样一些特点,而由于这些特点,就使意识形态更加集中表现出了它的政治性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意识形态看作是政治哲学的范畴,而且常常是把政治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这两个范畴同样使用。可见如果抹杀了意识形态的政治性质,那就等于否定了意识形态本身,因为不存在没有政治性质的意识形态,所以“意识形态中的无意识因素”也必然具有强烈的政治性质。 意识形态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扼杀、演变社会主义战略的一部分及其理念前提,近一个世纪以来,合乎逻辑地经过了七个阶段或七种形态,即对立论、趋同论、趋异论、社会主义失败论、中国威胁论、文明冲突论、人权高于主权论。 意识形态终结是个陷阱。在许多西方国家,他们对意识形态的工作从来都是强化而不是弱化,更不是“非意识形态化”。非意识形态化只能使国家解体和社会动荡,它在实质上是要

考研政治考试真题资本主义形成及其本质附答案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单项选择题 1 .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 .使用价值 B .价值C.交换价值 D .价格 2 .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 .创造新价值 B .创造剩余价值 C .创造必要价值 D .创造使用价值 3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 A .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 .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 .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 .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4 .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A .价值规律 B .剩余价值规律 C .竞争规律 D .货币流通规律 5 .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A .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 .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6 .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 A .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 .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 .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 .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7 .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A .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 .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 .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8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A .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 .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 .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9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 A .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B .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D .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竟争机制实现的 10 .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A .具体劳动 B .剩余劳动 C .商品的生产形式 D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1 .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A ,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 .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