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治疗存在问题与伦理学

基因治疗存在问题与伦理学

从前节叙述中,已可看出基因治疗的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着若干重要问题。

1.导入基因的稳定高效表达外源基因转移入病人体内细胞表达,首先与转移方法有关。化学和物理方法所导入的基因效率低,自然表达也差。选择适当的受体细胞,也是为了导入基因能稳定高效的表达。骨髓作为受体细胞使用最多。反转录病毒载体介导基因,只能对分裂状态时的细胞进行传染,因此采取如5-FU处理,使细胞分裂增强,再用含有目的基因病毒颗粒传染可获较好效果。所以,对骨髓细胞培养、干细胞纯化、培养时使用造血因子等方法,可增加基因稳定高效表达。

2.导入基因的安全性基因治疗的安全性应确保不因导入外源目的基因而产生新的有害遗传变异,这是因为采用反转录病毒载体而引起的问题。因此,应构建相对安全的反转录病毒载体。至于引起插入突变可能失活一个重要基因,或更严重的激活一个原癌基因,这个问题的危险程度到底有多大目前仍不清楚,但至今的实践表明尚未见明显严重问题。

为安全有效地进行基因治疗,任一方案的实施,都要根据严格的技术规程与标准,由有关的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实施。

与安全性相联系的就是生殖细胞基因治疗。虽然在人类尚未实施,但在动物实验已获成功,这就是转基因的动物出现。这一事实既给人类生殖细胞基因治疗带来了希望,同时也使人们耽心这种遗传特征的变化世代相传,将给人类带来的是福还是祸。因此,许多科学家不仅对此持慎重态度,还有的持反对态度,也就是基因治疗可能具有的潜在危险性。

3.基因治疗与社会伦理道德体细胞基因治疗是符合伦理道德的,但试图纠正生殖细胞遗传缺陷或通过遗传工程手段来改变正常人的遗传特征则是引起争议的领域。从历史上看,科学的发明创造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极其深刻,故遗传学发展到今天,可以进行基因治疗,应该说是符合伦理道德的。重要的问题是取得社会的理解配合。首先是病人及其亲属的配合。因此,宣传基因治疗的科学性与安全性以及人类健康的重要性,以提高人们的认识,同时建立并完善医疗法制与措施也是必要的。

为安全计,在临床试验之前,必须在动物研究中达到三项基本要求:①外源的基因能导入靶细胞并维持足够长期有效;②该基因要以足够的水平在细胞中表达;③该基因应对细胞无害。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的慨念

(一)基因治疗的定义

从基因角度可以理解为对缺陷的基因进行修复或将正常有功能的基因置换或增补缺陷基因的方法。若从治疗角度可以广义地说是一种基于导入遗传物质以改变患者细胞的基因表达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疾病的目标的新措施。导入的基因可以是与缺陷基因相对应的有功能的同源基因或与缺陷基因无关的治疗基因。

基因治疗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改变体细胞的基因表达,即体细胞基因治疗(somatic gene therapy),另一种是改变生殖细胞的基因表达,即种系基因治疗(germline

gene therapy),从理论上讲,若对缺陷的生殖细胞进行矫正,不但当代可以得到根治,而且可以将正常的基因传给子代。但生殖的生物学极其复杂,且尚未清楚,一旦发生差错将给人类带来不可想象的后果,涉及一系列伦理学的问题,目前还不能用于人类。在现有的条件下,基因治疗仅限于体细胞,基因型的改变只限于某一类体细胞,其影响只限于某个体的当代。

(二)基因治疗的方式

基因治疗的方式(type of gene therapy)主要有3类,一类为基因矫正或置换,即对缺陷基因的异常序列进行矫正,对缺陷基因精确地原位修复,或以正常基因原位置换异常基因,因此不涉及基因组的任何改变,目前尚无体内成功的报道。另一类为基因增补,不去除异常基因,而是通过外源基因的导入,使其表达正常产物,从而补偿缺陷基因的功能。再有一类为基因封闭,有些基因异常过度表达,如癌基因或病毒基因可导致疾病,可用反义核酸技术、核酶或诱饵(decoy)转录因子来封闭或消除这些有害基因的表达。除上述3大类外,近日发展其它多种形式,如导入病毒或细菌来源的所谓“自杀基因”或经过改造的条件性复制病毒,只能在p53缺陷的肿瘤细胞繁殖以达到溶解肿瘤细胞。

(三)导入的方式

导入基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体外导入(ex vivo),即在体外将基因导入细胞内,再将这种基因修饰过的细胞回输病人体内,使这种带有外源基因的细胞在体内表达,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的目的。被用于修饰的细胞可以是自体,同种异体或异种的体细胞。合适的细胞应易于从体内取出和回输,能在体外增殖,经得起体外实验操作,能够高效表达外源基因,且能在体内长期存活。目前常用的细胞有淋巴细胞、骨髓干细胞、内皮细胞、皮肤成纤维细胞、肝细胞、肌细胞、角朊细胞(keratinocyte)、多种肿瘤细胞等。另一种是体内导入(in vivo),即将外源基因直接导入体内有关的组织器官,使其进入相应的细胞并进行表达。

外源治疗基因

无论是ex vivo或in vivo导入基因的方式,首先要选择合适的能达到治疗或预防用的目的基因。如导入遗传疾病所缺陷的基因或增强机体免疫的细胞因子基因。目前用于临床试验的治疗基因主要为该基因的c

DNA。一些临床试验用的基因见表21-1

作为外源治疗基因的条件:基因的大小要根据所用载体(vector)能够运载的容量;若为分泌性产物需含信号肽序列;cDNA序列应正确无误;翻译时要求有起始密码子及终止密码子。

载体系统

要有效将治疗基因导入人体细胞内需要靠合适的运送基因的工具,即载体(vector),

载体有两类:一类为病毒载体(viral vector ),另一类为非病毒载体(non-viral vector)

目前临床636个基因治疗方案所用的载体列于表21-2

目前临床试验用的载体仍然以病毒载体居多,占70%以上,而逆转录病毒载体约占所用全部载体的1/3。非病毒载体以脂质体居多,而裸质粒DNA的应用有逐渐上升的趋势。目前所用的载体尚不尽人意,有些是存在着安全性问题,有些则为效率不高等缺点。下面将讨论几类常用载体的构建极其优点。

(一)逆转录病毒载体

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

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属RNA病毒,通过其本身逆转录酶的作用,形成双链DNA原病毒,然后整合于宿主细胞染色体中, 详细的基因结构及生活史见第十三章。构建载体时以DNA 原病毒为基础,将野生型病毒的3类结构基因gag,pol和env删除,以供外源基因的插入,但是要保存病毒的包装序列(ψ)和双侧的长末端重复(LTR),LTR含有启动子、增强子、整合信号及poly

A信号等多种元件。插入的基因一般为两种或两种以上,一种为标记基因(marker gene)供阳性筛选,常用的为原核细胞的新霉素磷酸转移酶Ⅱ(NPT Ⅱ,neoR基因),该酶能破坏抗生素G418(新霉素的衍生物)的活性。哺乳动物细胞在含G418的培养液中不能生长,若含有neoR基因能产生NPT

Ⅱ,即能在含有G418的培养液中生长,故便于筛选转导基因的细胞。

另一种为供治疗用的基因,治疗基因和标记基因可识别受控于不同启动子,其中一种受逆转录病毒的LTR调控,另一种常需连接另外的启动子序列,或者连接一种称为内核糖体进入位点序列(IRES),使转录成一条多顺反子mRNA,在翻译过程中IRES具有内启动作用,能启动蛋白质的合成,所以同一分子mRNA能合成2种或2种以上不同的蛋白质。

如何包装成含有外源基因的逆转录病毒供治疗用的呢?因为载体本身的3类结构基因已被删除,因此包装所需的结构蛋白质,需要靠一种所谓的包装细胞,如PA317, 提供,这种细胞含有一种缺失包装信号的逆转录病毒,只能产生包装所需的结构蛋白质,但本身的病毒

RNA因缺失包装信号,所以不会被包装成病毒颗粒,这对治疗的安全性很重要,可避免产生有复制潜能的逆转录病毒(RCR)。将上述所构建的载体转染包装细胞PA317,可产生供治疗用的含有治疗基因的逆转录病毒颗粒,见图21-8,这种病毒能高效感染细胞,使治疗基因能够整合至细胞的染色体中,从而能长期表达基因产物,以达到治疗目的。

逆转录病毒载体的优缺点

最大的优点为能准确整合于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所携带的外源目的基因及有关序列不会发生重排,因而能长期稳定表达。感染细胞范围较广,感染率比较高,由于结构基因均被删除,因此免疫原性较低。对感染细胞无毒性作用。可附加不同的调控元件来提高外源基因的表达效率,并对之进行调控。

局限性:逆转录病毒只能在核膜尚未形成时,才能进入核内,因此它只能将外源基因转移至增殖分裂的细胞,而对静止细胞转录效果不佳。由于该病毒基因本身不大,故能容纳外源基因的大小有限,应小于8kb。逆转录病毒稳定性较差,难耐受体外的操作,在纯化或浓缩过程常使其感染性降低。病毒颗粒能迅速被补体破坏。因为是随机整合,所以具有插入突变的危险,特别是病毒制剂中污染着RCR。

(二)其他病毒载体

腺病毒

感染人的腺病毒(adenovirus)有50余种血清型,能感染多种组织器官,产生类似感冒或类似流感症状,目前多数采用无致病性的5型及2型腺病毒作为载体。构建载体时ITR及包装信号应保存,其余的部分有些可删除,供外源基因的插入,插入片段的大小可达8kb。腺病毒载体较稳定,能耐受纯化浓缩等操作,可获得高滴度的病毒颗粒,感染宿主细胞范围较广,感染效率高,既能感染分裂相细胞,也能感染非分裂相细胞,但腺病毒不整合于宿主细胞染色体,故只能短暂表达外源基因,最大的缺点为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和毒副作用。

腺相关病毒

属微小病毒科,不致病,为单链DNA约4.7 kb,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作为载体最大的优点能感染分裂相和非分裂相细胞,并整合于宿主细胞染色体,能长期稳定表达,无不良反应,适合于一些遗传性疾病如甲型和乙型血友病的基因治疗。但腺相关病毒载体的制备因需要辅助病毒的参与,有污染的可能性。

其他

慢病毒(如HIV)、I型单纯性疱疹病毒、痘病毒和杆状病毒等都被研究发展作为转移基因的载体。

(三)脂质体

上述病毒载体最大的特点是能高效转移外源目的基因,但是也存在着许多的局限性,特别是

免疫原性强和可能造成细胞突变危险。因此发展非病毒载体倍受基因治疗研究者的注意。借助物理、化学方法或直接将外源基因导入宿主细胞内。

脂质体(liposome)主要是由天然磷脂和胆固醇类衍生物组成类似生物膜的脂质双分子层包围水相形成的闭合囊泡。

脂质体有两类:一类为阳离子脂质体,表面带正电荷,由于DNA带负电,因此借正电荷的作用,可以浓集和缩合DNA,形成脂质体DNA复合物(lipoplex)可携带的基因不受DNA 大小的限制,见图21-9。目前基因治疗所用的脂质体都是阳离子脂质体。另一类为带负电脂质体,表面带负电,DNA或其他药物被包埋在内部水相中。

由于脂质体具有类似生物膜的性质,因此当脂质体DNA复合物与细胞膜接触后,通过胞吞作用(endocytosis)而进入胞内。

脂质体载体除上述介导外源基因转移不受大小限制外,最大的优点为无生物源性,无毒性,更安全可靠。但是转染效率很低,而且是短暂表达。

(四)裸DNA

裸DNA(naked DNA),即将外源基因构建于真核表达质粒,借助物理的或机械方法直接将其导入宿主组织细胞内。横纹肌和心肌摄取裸DNA的效率较高。若外源基因表达产物可激发机体免疫反应,以防治某些疾病,可称为DNA疫苗(DNA

vaccine),是一种非常有希望的新型疫苗。

直接注射裸DNA转染效率不高,常借助一些物理方法。

基因枪(gene gun),通过高压放电产生强烈的冲击波(shock wave),作用于被金包埋的DNA 微粒,使DNA微粒加速运动,即颗粒轰击(particle

bombardment)而穿透组织细胞,此法不但可用于体外转移基因,而且已用于临床将表达IL-12质粒导入浅表肿瘤组织。

矩形波电穿孔仪(square electroporator)这种仪器能产生低电压的矩形波,使细胞穿孔,让DNA进入,因为产生的仅是使细胞穿孔的矩形波,可避免一般电穿孔仪产生的高电压造成细胞损伤的缺点,电压的范围为5-500V,加压间隔为100毫秒-1秒。这种仪器可用于体外基因转移,也可用于体内组织器官的基因转移,据报道对肌肉组织的转移效率比直接注射DNA高2个数量级以上,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基因转移方法。

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

目前临床基因治疗试验的方案已达9百多个,受治疗的患者已有数千例

表21-3可见当前临床基因治疗(gene therapy)或广义地称基因转移(gene transfer)试验,有三种类型,即治疗性、基因标记及非治疗性试验。后者将腺病毒载体注射于健康自愿者的体内,观察机体对腺病毒载体的反应。这些方案的临床试验期(trial

phases)极大多数为I期临床试验,Ⅲ期者仅仅4个方案。说明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尚处于未成熟阶段。

(一)基因标记

目前常用的基因标记方法是将含neoR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在体外转导细胞,然后回输至病人体内,可以很方便地跟踪这种标记细胞的命运,用来研究许多其他方法不能回答的体细胞移植的生物学问题。

美国第一个被批准基因标记的临床研究计划是NIH的Rosenberg等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TIL)基因标记实验。他将恶性黑色素瘤组织或转移的淋巴结制成单细胞悬液,在IL-2的作用下淋巴细胞可成倍增殖而肿瘤细胞及其他类型细胞则死亡。这种TIL能特异杀伤肿瘤细胞。先在体外将含有neoR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转导TIL,该载体能整合至TIL的基因组,故子代的TIL也含有neoR基因,能在含抗生素G418的培养液中生长,便于筛选;也可用PCR检测neoR基因是否存在,以跟踪回输体内的TIL的去处。

将这种基因修饰过的TIL注射于黑色素瘤患者,可以研究TIL在体内各组织器官、血循环细胞、淋巴结、肿瘤组织的分布情况;特别感兴趣的是观察TIL是否能靶向肿瘤组织;同时也可以研究TIL在体内存活期的长短;以及了解这种体外基因修饰过的TIL是否会自主生长和恶变?注射后对人体是否有害?这些问题的阐明可为基因治疗打基础。结果发现基因修饰过的TIL在体外不会自主增殖,说明没有恶变。在注射后的头3周,用PCR可测出外周血存在着含有neoR基因的单核细胞,有的长至60d尚可测出。在注射后3d活检的肿瘤组织也可测出有基因修饰过的TIL的存在。有人对其他细胞如骨髓细胞、肝细胞和细胞毒淋巴细胞等进行标记研究。

(二)单基因疾病

遗传性单基因疾病(monogenic diseases)是基因治疗的理想侯选对象,设计治疗方案时应考虑下列几点因素:⑴对造成该疾病有关的基因应有较详细的了解,并能在实验室克隆适合真核细胞表达的有关基因的cDNA序列,供转导用。⑵经有功能基因转导的体细胞,只要产生较少量原来缺少的基因产物就能矫正疾病。例如腺苷脱氨酶(ADA)缺乏的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由于淋巴细胞缺乏ADA酶,造成腺苷及dA TP的堆积,可破坏免疫功能,患儿很少活至成年。若淋巴细胞ADA恢复至正常水平的5%~10%即能维持免疫系统的功能,对病人症状就有改善,这是第一个基因临床治疗的方案。血友病B,是由于凝血因子Ⅸ缺乏所致。现知只要因子Ⅸ水平达到正常的10%

~20%就能缓解严重的血友病。对血友病A而言,只要因子Ⅷ达正常水平的5%就能缓解症状,血友病已开始基因治疗临床试验。⑶即使导入基因过度表达,对机体应无不良作用。⑷有些遗传疾病是某些特殊细胞基因缺损造成的,但那有关的细胞不易取出供体外基因工程操作用。例如Parkinson症是脑黑质细胞(substantia

nigra)的酪氨酸羟化酶缺乏,不能产生多巴胺(dopamine),给病人注射多巴胺可减轻症状。动物模型试验表明,将酪胺酸羟化酶基因转导成纤维细胞,再移植至脑内,可以减轻动物模型的异常行为。⑸现在采用的以正常有功能的同源基因来增补体内的缺乏基因,因此要求增补的基因在病人寿命期间能稳定表达,或重复治疗,所以应考虑构建能长期持续稳定表达外

源基因的载体,并考虑将外源基因转导干细胞,如造血干细胞以望回输体内后其子代细胞也含有外源基因。

目前应用基因治疗的单基因疾病已有二十多种。

(三)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属复杂基因疾病(complex genetic diseases),可能涉及多种基因的异常,发病过程是多步骤的,至今虽有不少有关的基因被鉴定,但肿瘤发病的分子机制尚未清楚,因此治疗时应选择何种靶基因不明确,多数是根据不同的环节,设计不同的治疗策略,目前临床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策略有十余种之多。见表21-4。

免疫基因治疗(immunogene theray)

分体外转导和体内转导二种。体外转导将一些能刺激免疫反应的细胞因子基因,如

IL-2、IL-12、IFN-γ等转导肿瘤细胞作为基因工程“瘤苗”,给肿瘤患者注射,宗旨为提高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有利于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及排斥;由于转导细胞因子基因的肿瘤细胞在体内能持续不断分泌细胞因子,能增强抗肿瘤的特异免疫和非特异免疫反应,在肿瘤局部形成一种较强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微环境,并能通过局部免疫反应,引发全身的抗肿瘤免疫机能,此策略已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临床试验。本实验室研究了IL-2基因转导的人肝癌和胃癌细胞“瘤苗”,后者已被中国药物管理局批准用于临床研究。另一种策略是将细胞因子基因或MHC

I类基因直接体内注射于肿瘤局部,以促发抗肿瘤免疫反应。

自杀基因系统

自杀基因(suicide gene)来源于病毒、细菌或真菌,例如单纯性疱疹病毒的胸苷激酶(thymidine kinase,TK)基因,能将一种对哺乳动物无毒害的嘌呤核苷的类似物甘苷洛韦(gancilovir, GCV)转变成三磷酸形式,后者可掺入新合成的DNA链,造成DNA链的断裂和抑制DNA 聚合酶的活性,从而造成细胞死亡。所以将HSV-tk基因体内转导肿瘤细胞,然后再给患者服用GCV药物,肿瘤细胞表达TK基因能使无毒的GCV转变成有毒的三磷酸GCV,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

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ive gene)

抑癌基因p53的突变与多种肿瘤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将野生型(正常)的p53转导

p53缺陷的恶性肿瘤,使其能表达正常的p53产物,后者具有强大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从而达到抗肿瘤效果。

裂解肿瘤病毒(oncolytic virus)

利用基因工程改造过的腺病毒突变体,如EIB基因缺失的腺病毒能选择性在p53缺

陷的恶性肿瘤细胞中进行复制、繁殖,并最终杀伤肿瘤细胞。而正常细胞能表达p53,使这种病毒不能复制和繁殖。

(四)病毒性感染

目前病毒性感染主要治疗对象为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艾滋病,接受基因治疗的患者约4百余例。主要有二种治疗策略。

增强机体的抗HIV免疫反应

抑制HIV的复制

有人研究利用反义核酸来封闭HIV的基因,使mRNA不能翻译蛋白质,并发生降

解,或制备有关的核酶来破坏HIV的mRNA,使HIV不能复制繁殖,确切的疗效尚不能肯定,许多科学家尚在研究其他更有效的抑制HIV复制的方法。

(五)心血管疾病

目前心血管疾病中基因治疗最多的临床方案为外周血管疾病造成的下肢缺血,及心脏冠状动脉阻塞造成的心肌缺血。通过转移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或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或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等基因于血管病疫部位,通过这些因子的表达,以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从而建立侧肢循环,改善血供。

(六)问题及展望

基因治疗无疑是近30年来生命科学发展的一种结果。从理论上讲,若能将与疾病

发生有关的基因进行矫正或修复,应是一种有效的根治方法,可惜目前还不能达到此目的,这应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在这当中,其中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运送治疗基因的载体系统,理想载体应具备下列条件:安全无毒害;不引起免疫反应;高浓度或高滴度;能高效转移外源基因;持续有效表达外源基因;可靶向特定组织细胞;可调控;容纳外源基因可大可小;可供体内注射(包括全身性静脉注射);便于规模生产供临床应用,可惜目前所应用的载体尚没有一个能符合上述全部的条件。这是今后努力研究的方向。

基因治疗存在问题与伦理学

基因治疗存在问题与伦理学 从前节叙述中,已可看出基因治疗的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着若干重要问题。 1.导入基因的稳定高效表达外源基因转移入病人体内细胞表达,首先与转移方法有关。化学和物理方法所导入的基因效率低,自然表达也差。选择适当的受体细胞,也是为了导入基因能稳定高效的表达。骨髓作为受体细胞使用最多。反转录病毒载体介导基因,只能对分裂状态时的细胞进行传染,因此采取如5-FU处理,使细胞分裂增强,再用含有目的基因病毒颗粒传染可获较好效果。所以,对骨髓细胞培养、干细胞纯化、培养时使用造血因子等方法,可增加基因稳定高效表达。 2.导入基因的安全性基因治疗的安全性应确保不因导入外源目的基因而产生新的有害遗传变异,这是因为采用反转录病毒载体而引起的问题。因此,应构建相对安全的反转录病毒载体。至于引起插入突变可能失活一个重要基因,或更严重的激活一个原癌基因,这个问题的危险程度到底有多大目前仍不清楚,但至今的实践表明尚未见明显严重问题。 为安全有效地进行基因治疗,任一方案的实施,都要根据严格的技术规程与标准,由有关的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实施。 与安全性相联系的就是生殖细胞基因治疗。虽然在人类尚未实施,但在动物实验已获成功,这就是转基因的动物出现。这一事实既给人类生殖细胞基因治疗带来了希望,同时也使人们耽心这种遗传特征的变化世代相传,将给人类带来的是福还是祸。因此,许多科学家不仅对此持慎重态度,还有的持反对态度,也就是基因治疗可能具有的潜在危险性。 3.基因治疗与社会伦理道德体细胞基因治疗是符合伦理道德的,但试图纠正生殖细胞遗传缺陷或通过遗传工程手段来改变正常人的遗传特征则是引起争议的领域。从历史上看,科学的发明创造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极其深刻,故遗传学发展到今天,可以进行基因治疗,应该说是符合伦理道德的。重要的问题是取得社会的理解配合。首先是病人及其亲属的配合。因此,宣传基因治疗的科学性与安全性以及人类健康的重要性,以提高人们的认识,同时建立并完善医疗法制与措施也是必要的。 为安全计,在临床试验之前,必须在动物研究中达到三项基本要求:①外源的基因能导入靶细胞并维持足够长期有效;②该基因要以足够的水平在细胞中表达;③该基因应对细胞无害。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伦理问题

人类基因组计划带来的伦理问题 摘要: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从整体水平研究基因的存在、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 揭开生命的奥秘的同时,人类基因组计划正面临着隐私权被侵犯、基因歧视、遗传检测、基因资源的 商业化问题等一系列伦理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以下伦理原则:尊重自主性原则、不伤害 原则、有利原则以及公正原则。 关键词:人类基因组计划伦理问题伦理原则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是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于1990年正式启动的。目的是:①鉴定出人类的所有基因;②确定构成人类基因组的约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③将上述信息储存于专门的数据库中,并开发出相应的分析工具; ④研究由此而产生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美国、英国、法兰西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日本和我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一预算达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按照这个计划的设想,在2005年,要把人体内约10万个基因的密码全部解开,同时绘制出人类基因的谱图。换句话说,就是要揭开组成人体4万个基因的30亿个碱基对的秘密。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计划并称为三大科学计划。1998年5月一批科学家在美国罗克威尔组建塞莱拉遗传公司,目标是投入3亿美元,到2001年绘制出完整的人体基因组图谱。1999年9月中国获准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1% ,也就是3号染色体上的3000万个碱基对。中国是继美、英、日、德、法之后第6个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参与国,也是参与这一计划的惟一发展中国家。2000年6月26日,人类基因组的科学家宣布人类基因草图绘制完毕。在“2002国际人类基因大会”上,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新任主席佳之认为,明年春天“生命天书”的破译将完成。 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人类基因疾病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是人类基因组中结构和功能完整性至关重要的信息。对于单基因病,采用“定位克隆”和“定位候选克隆”的全新思路,导致了亨廷顿舞蹈病、遗传性结肠癌和乳腺癌等一大批单基因遗传病致病基因的发现,为这些疾病的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对于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神经精神类疾病(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基因疾病是目前疾病基因研究的重点。健康相关研究是HGP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相继提出:“肿瘤基因组解剖计划”“环境基因组学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在医学上的贡献也越发重大。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和基于基因组知识的治疗、基于基因组信息的疾病预防、疾病易感基因的识别、风险人群生活方式、环境因子的干预等等这些,都是医学水平上基因组计划的研究成果体现。 然而,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而基因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争议。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展初期,政治家、媒体甚至广大民众对它的看法不约而同都带有反对色彩。暂且不去讨论对于政治家而言有类基因组计划到底代表了什么,但对于媒体与民众而言,我们更关注的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伦理性与道德性,而它一开始也成为了道德、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讨论的焦点。 一、遗传信息的隐私权问题 人身自由和隐私权都是人的权利和尊严的内容。那么来源于一个人的体细胞或配子细胞的遗传信息是否享有同样的权利和尊严呢?在伦理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基本上是肯定的。人

是否应该禁止使用基因治疗技术——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禁止使用基因治疗技术——辩论辩题 正方辩手观点:应该禁止使用基因治疗技术 基因治疗技术是一种涉及人类基因的干预手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治疗一 些遗传性疾病,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风险。因此,我认为应该禁止使用基因 治疗技术。 首先,基因治疗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仍然存在争议。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有许多未知的风险和副作用。例如,2019年,中国科学家贺建奎在 试图使用基因编辑技术来治疗艾滋病的胚胎中,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争议。这 一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基因治疗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的担忧。在没有足够证 据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情况下,禁止使用基因治疗技术是必要的。 其次,基因治疗技术可能导致社会不平等。由于基因治疗技术的高昂成本,只 有少数富裕家庭才能负担得起这种治疗。这将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社会 不公平现象加剧。正如美国生物伦理学家亚瑟·卡普兰所说:“基因治疗可能会导致社会上的新贵人群,而其他人则被迫接受次等的医疗服务。”因此,为了维护 社会公平和公正,禁止使用基因治疗技术是必要的。 此外,基因治疗技术可能引发道德和伦理问题。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引 发人类基因改造的风险。如果允许使用基因治疗技术,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道德 的行为,例如设计优生婴儿或改变人类的基本特征。正如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 布斯所说:“人类基因的改造将使人类陷入道德和伦理的混乱之中。”为了避免 这种混乱,禁止使用基因治疗技术是必要的。 总结来说,基因治疗技术虽然有一定的潜力,但其安全性和可靠性仍然存在争议。此外,基因治疗技术可能导致社会不平等,并引发道德和伦理问题。因此,

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公正,应该禁止使用基因治疗技术。 反方辩手观点:不应该禁止使用基因治疗技术 基因治疗技术是一项具有革命性潜力的医疗技术,禁止使用它将剥夺人们获得 先进治疗的机会。因此,我认为不应该禁止使用基因治疗技术。 首先,基因治疗技术在治疗一些遗传性疾病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例如,CAR-T细胞疗法是一种基因治疗技术,已经成功治愈了一些白血病患者。此外,基因治疗技术还被用于治疗囊性纤维化、遗传性视网膜病变等疾病。禁止使用 基因治疗技术将限制人们获得先进治疗的机会,导致病患无法获得有效的治疗。其次,基因治疗技术的发展有望降低成本并普及到更多人群。尽管目前基因治 疗技术的成本较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竞争,成本将逐渐下降。正如 美国科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所说:“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使基因治疗技术普及到全球范围。”因此,禁止使用基因治疗技术并不是解决成本问题的最佳方法,相反,应该鼓励科学家和医生继续研究和改进这项技术。 此外,基因治疗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基因治疗技术不仅可以 治疗遗传性疾病,还可以用于癌症治疗、免疫疗法等领域。禁止使用基因治疗 技术将阻碍科学研究和医学进步,限制人类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手段的发展。 综上所述,基因治疗技术在治疗遗传性疾病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禁止使 用它将剥夺人们获得先进治疗的机会。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基因治 疗技术有望普及到更多人群。此外,基因治疗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进步具有重要 意义。因此,不应该禁止使用基因治疗技术,而是应该鼓励科学研究和改进, 以推动医学进步。

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与社会影响生物伦理学专业毕业论文研究

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与社会影响生物伦理学 专业毕业论文研究 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与社会影响 引言: 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它可以通过修改生物体的基因组,实现精确的基因操作,进而影响生物的性状和特征。这种技术在医学、农业和生物研究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与社会问题。本文将探讨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考量和社会影响,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探索。 一、伦理考量 1.1 无人类控制的风险 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在遗传学研究和基因治疗等领域带来了巨大的突破,然而,这种技术可能在人类实验中产生无法预测和控制的风险。例如,在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中,科学家将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人类胚胎,导致了伦理、法律和社会等多方面问题的争议。 1.2 遗传改变的创新性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能够通过遗传改变来预防和治疗遗传性疾病,然而,遗传改变的创新性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问题。例如,人类设计儿童的出现可能伴随着人类优生思想,引发社会对于谁具有权利改变基因的争议。

1.3 功能改变的道德界限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操控生物个体的功能特征,然而,功能改变的道德界限在伦理学上是模糊的。例如,基因编辑技术可以 用来提高人类的认知能力或身体素质,然而,这可能导致人类社会的 不公平,增加弱势群体面临的艰难处境。 二、社会影响 2.1 分享技术福利的公平性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可能带来更广泛的技术福利,然而,社会应该 如何分配和分享这种技术福利,成为一个重要的伦理问题。例如,在 医疗领域,基因编辑技术的高成本可能导致技术福利不平等的问题, 增加了弱势群体面临的负担。 2.2 人类身份和尊严的探讨 基因编辑技术引发了人类身份和尊严的探讨,以及什么样的特征和 性状才是构成一个人的基本要素。例如,基因编辑技术可能导致人类 特征的标准化和单一化,削弱了个体间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2.3 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也可能引发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例如,在某些文化中,人们可能认为基因编辑技术违背了自然规律,对 人类的干预是不道德的。 三、未来展望

浅析基因增强技术应用的伦理学挑战

浅析基因增强技术应用的伦理学挑战 [摘要]近年来基因技术的大步发展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在 医疗领域体现得更加明显,许多困扰人类医疗水平进步的难题都有了新的探索途径。但是,基因增强技术的使用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原则规范,也存在许多不可控的生物实验情况,与此同时带来了不可避免的伦理问题,例如对人性的试探,对自由的延伸和对公正正义的碰撞。面对基因技术应用带来的种种伦理问题,人类有责任认真面对基因技术带来的人性、自由和公平正义问题,以人类的共同利益为标准,以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 [关键词]基因技术;基因增强;伦理挑战 人类基因增强(enhancement)是指意在修改人类非病理特性的基因转移技术。该技术应用是将正常功能的基因移植到事先确认或是检测出有缺陷的细胞组织中,通过这一手段弥补身体组织的不足,是一种新兴的利用基因技术治疗病变的方式。这一做法不仅拓宽了疾病救治的渠道,也为其他医学病例的应对提供了相应的参照角度。但同时也随之产生了一些大家都在关注或是争议的问题,比如基因技术的运用是否会为以公平公正为原旨的竞技活动带来许多不确定的变化,对运动员多方位、不平等的技术参与是否违背了比赛的公平正义性,这些都随着基因增强技术的运用而产生,“人性、自由和公正等多方面引发伦理问题”。[1]基因增强技术还可能应用到的领域——未来满足相关条件的家长可能通过医学渠道挑选自身孩子的相关性状,比如可以在基因组成数据库中按照自身的喜好决定孩子的相关人体特征,这些做法无论是对未来孩子自身的发展还是对孩子将来面对的生活环境都带来了巨大的不可控的潜藏变化诱因,随时都可能是孩子成长路上矛盾激化的落力点。 一、基因增强的技术应用 (一)认知能力提升

基因治疗的伦理问题与争议

基因治疗的伦理问题与争议 基因治疗可以分为体细胞基因治疗、生殖细胞基因治疗和增强细胞基因治疗。体细胞基因治疗(somatic cell gene therapy)是应用体细胞基因工程技术将一些基因植入 人体,从医学上校正该病人的遗传缺陷。因为,许多遗传病是由于缺乏一些基因、基因异常或缺陷而引起的,通过体细胞基因治疗植入那个基因到细胞内,可治疗基因缺乏、异常和缺陷。生殖细胞基因治疗(germ-line gene therapy)是将外源正常基 因转入精子、卵子或受精卵,矫正有缺陷的基因而达到治疗遗传病的目的。理论上讲,生殖细胞基因治疗既可治疗遗传病患者,又可使其后代不再患这种遗传病,是一种使遗传病得到根治的方法。与生殖细胞基因治疗相关的是增强细胞基因治疗( enhancement gene therapy) 或增强基因工程。增强基因工程可改变体细胞的遗传 物质,也可以改变卵子、精子或早期胚胎细胞的遗传物质,从纠正疾病基因变为改变人的正常特性。目前,由于技术的发展和伦理争议,一些体细胞基因治疗已应用于临床或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生殖细胞基因治疗及与其相关的增强细胞基因治疗则尚未开展。 一、体细胞基因治疗的伦理争议 体细胞基因治疗首先发展于美国。在这里遇到的最初的伦理争论关涉到这种与一般的治疗有较大区别的治疗方式的正当性。一些科学家认为,体细胞基因治疗是目前疾病治疗技术的一种自然的、合乎逻辑的延伸。而生命伦理学家则主要考虑到技 术的安全性,基因干预的潜在的利弊,该研究的参与者参与机会的公正性,研究参与者知情同意的真实性以及参与者的隐私和医学信息保密等等。伦理学家的着眼点在于生命伦理学的一些基本伦理原则:有利原则、尊重原则、自主性原则、知情同意原则、保密原则和公正原则。但对这些原则如何进行应用却有一个实践和争议的过程。[1] 当体细胞基因治疗在细胞培养中和动物模型上进行了较多的基因治疗试验研究后,就基因治疗是否很快就可以试用于病人而言,生命伦理学家讨论的首要问题在于体细胞基因治疗预期或潜在的利弊。批评者认为,由于体细胞基因治疗还存在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在治疗中所使用的被修饰的病毒载体的安全性问题还没有确定。病人的细胞可能重新整合病毒的基因,逆转录病毒不能准确到达靶细胞里的靶基因进行替代,理论上也存在逆转录病毒激活或刺激致癌基因的可能危害。[2]但更多的 学者认为,这种治疗方法仅仅影响非生殖细胞,被改变的遗传物质不会遗传给后代,被遗传修饰的体细胞产物类似病人服用的药物。体细胞基因治疗中使用的一些技术与其它广泛应用的医学干预相似,并且具有侵袭性小、排斥少的优点。除此以外,他们还认为,如果一些疾病可以用副作用小且费用合理的其它方法治疗,那么就应根据对病人有利之原则,选择其它治疗方法,体细胞基因治疗只用于那些遗传病、癌症、艾滋病等难治的疾病。[3] 由于伦理问题不断出现,争论也较激烈,研究者在将体细胞基因治疗方式应用到临床时,应当比应用心脏移植、试管婴儿等技术还要审慎和仔细。80年代初,在非

遗传工程中的伦理问题与风险

遗传工程中的伦理问题与风险遗传工程作为现代科技的杰出代表之一,对于人类的发展有着 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伴随着该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也涌现出 一系列的伦理问题和风险。本文旨在探讨遗传工程中的伦理问题 与风险,以期能够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一、遗传工程技术的概述 遗传工程,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对基因进行改造和修饰的 过程。通过遗传工程,人们可以在生殖细胞、体细胞和外源物体 等多个层面上对基因进行重构,以达到治疗疾病和提高人类品质 等目的。 二、遗传工程中的伦理问题 1. 人类道德和价值观的冲突 遗传工程技术的涌现,追求的是在医疗和生命的方面实现科技 的进步,包括次数依靠人工,提高人类的智力和身体素质等目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逐渐发现人类道德和价值观与遗传工程的

发展发生了冲突。比如,对于胚胎的基因修饰和筛选,其原本目的是为了消除遗传病和可危的基因,但是这种操作对于不具备某种基因却健康的胚胎而言,是否合理,已经成为了伦理学家和道德专家们讨论的重点。 2. 患者自主性权利的侵犯 在遗传工程治疗中,医生通过基因操作来救助和改变患者的身体状况,这一点看似合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医生可能会侵犯患者自主性权利,强行单方面地进行基因操作,这一点需要得到尽量的避免。 三、遗传工程中的风险 1. 遗传基因的不确定性 由于遗传工程所涉及的基因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患者在接受治疗时,这些不确定性也同样存在。这对于医生和患者而言都是一种不小的风险,需要在实施前仔细评估,以尽量减少潜在的风险。

2. 基因治疗的高昂费用 现在,基因治疗作为最新的治疗方法之一,其费用也相当昂贵。如果一些国家无法承受这一高额的费用,那么这就使他们无法享 受到这一创新的治疗手段,这就浪费了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其 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 四、如何在遗传工程中解决伦理问题和避免风险 1. 制定更为严格的法规和规定 为了解决遗传工程中存在的伦理问题,需要制定更加严格的法 规和规定。与此同时,必须严格的监管相关人员的操作程序,监 督其确保其操作过程符合规范和可靠。 2. 投入更多的经费和人力

医学伦理学视角下的遗传咨询与基因检测的伦理问题

医学伦理学视角下的遗传咨询与基因检测的 伦理问题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遗传咨询与基因检测的应用正逐渐广 泛普及,这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健康管理选择,也引发了众多的 伦理问题。在医学伦理学的视角下,我们来探讨一下遗传咨询与基因 检测所面临的伦理困境。 研究显示,遗传咨询与基因检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个体了解其遗传 特征和风险,预测可能出现的疾病或遗传缺陷,并提供个性化的健康 干预措施。这无疑为疾病的早期预防和个体化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潜力。然而,伴随着这些发展,一系列伦理问题也应运而生。 首先,基因检测可能会导致个人隐私的泄露。在进行遗传咨询和基 因检测时,一些个人敏感信息将被揭示,包括遗传疾病的风险、家族 病史等。这些信息在不正当的情况下被获取或滥用,例如健康保险歧视、就业歧视等,将会对个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个人隐私保 护是遗传咨询与基因检测中最重要的伦理问题之一。 其次,基因检测结果可能会给个体带来精神和心理负担。对于发现 携带某种可能导致疾病的遗传突变的个体来说,可能会经历情绪的波 动和精神上的压力。尤其是对于目前没有有效治疗或预防措施的遗传 性疾病,这种压力更会加重。因此,遗传咨询师在解读遗传检测结果时,不仅需要提供准确的科学信息,还需要考虑个体的心理健康和需求,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咨询。

此外,遗传咨询与基因检测可能带来家庭和社会的伦理挑战。在某 些情况下,家族中存在遗传疾病的发生,对于已经有子女的夫妇来说,他们需要面临是否愿意了解自己遗传风险的抉择。在某些遗传疾病中,即使治疗成功也无法从根本上消除遗传缺陷。这时,个人选择是否继 续生育或采取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将涉及到家庭和社会伦理方面的权 衡和考虑。 在面对上述伦理问题时,遵循一些基本道德原则是至关重要的。首先,个人隐私保护原则应得到严格遵守,确保所有的遗传信息都只用 于个体的健康管理,而不被泄露或滥用。其次,遗传咨询师应提供准确、客观的遗传信息,以确保个体作出明智的决策。此外,遗传咨询 师还应为个体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帮助其应对检测结果的精神压力。最后,社会应加强对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的伦理监管,确保相关技术 的合法合规运用,减少伦理风险。 综上所述,医学伦理学视角下的遗传咨询与基因检测涉及众多伦理 问题,包括个人隐私保护、心理负担、家庭和社会的伦理挑战等。在 应用遗传咨询与基因检测技术时,我们必须严格遵守伦理原则,平衡 科技进步和个体权益,才能更好地促进健康管理与人类福祉的发展。

基因编辑技术及其伦理学问题

基因编辑技术及其伦理学问题 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的崛起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这项技术可以对生物的DNA进行精确的编辑和修改,从而让科学家们能够在基因水平上改变生物的形态、性格、健康状况等诸多方面。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前景十分广阔,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重视其中所涉及到的一系列伦理学问题。 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学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这项技术对人类社 会产生的潜在影响是无法忽视的。另一方面,他们可能给动植物及其他生命体带来的影响也应该受到重视。 首先,基因编辑技术对人的影响: 在人类应用基因编辑技术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与一系列伦理学问题相遇。 例如,人类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生育进行疾病基因筛查,选择对婴儿的未来健康进行优化。这种做法备受争议,因为其有可能为其后代的个人权利做决定。此外,如果某些人的基因编辑使其更多地体现出一种特定的才智或美学观念,那么从长远来看,这种优化将有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的“同质化”,从而削弱人类社会的多元性。 其次,基因编辑技术对动植物及其他生命体的影响: 基因编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不仅会使人类面临伦理问题,动植物和其他生命体 也会遭遇它的影响。例如,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用于加强作物抗病性,提高野生动物的免疫系统等方面,但如果技术被不当运用,它也可能带来某些不好的影响。例如,一些技术的应用可能导致基因污染,进而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在此背景下,如何规范基因编辑技术的使用,不仅关系到人类自身的命运,也有着彻底的环境保护意义。 因此,对基因编辑技术应该在伦理层面上给予重视和规制。我们应该制定一些 行之有效的规定,监管相关的行为,保护生态环境。另外,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

转基因技术及其中的伦理学问题

转基因技术及其中的伦理学问题 摘要:转基因技术是当代生物技术的核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广泛地应用于生活中各个领域。目前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应用深深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及其社会的发展。转基因技术带来了巨大利益,但也带来一些风险,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伦理问题。本文依据转基因技术应遵循的伦理原则阐述其引发的伦理问题,进一步正确认识转基因技术。 关键词:转基因技术伦理学问题伦理原则 一.转基因技术 1.转基因技术的概念 转基因技术,就是将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引起导入基因表达最终引起生物体的性状发生改变,这一技术称之为转基因技术(Genetically Modified,简称GM)。20世纪时,科学家进行基因研究主要以将某种基因经过体外重组后引入受体细胞中表达为主,最后就是人们希望得到的基因工程产品。这一过程被称为“第一代基因工程”。[1] 2.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现状 转基因技术作为生物技术的核心领域,发展至今逐步应用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种植业、养殖业、食品业以及生物医学等方面应用最为广泛。由此也出现了转基因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等。 (1)植物方面的应用 转基因植物相对于普通植物,具有更多优良特性,可以减少化肥用量的同时增加产量。目前我国已有许多转基因植物,包括我国自行培育的耐储存番茄、抗虫棉等,其中种植面积最大的是抗虫棉,同时减少的农药用量达到80%。[2] (2)动物方面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成功利用转基因技术在动物细胞进行外源基因转移和表达,使得动物具有优质、速生、高抗性等特点。试验的成功使得科学家开始研究其他动物,如,转基因免、转基因鱼等。目前全球对转基因动物市场十分看好,转基因动物销售市场预计可达500亿美元。[3],目前我国在转基因动物的研究上,尤其对转基因鱼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 (3)农业方面的应用 伴随着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产生了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是通过基因手段将外源性基因转移至细胞内而使它们能够进行有效地表达,这样的生物体直接作为食品就称为转基因食品。世界卫生组织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分类如下:(1)种子制成食品,如,玉米;(2)作为食物中的成分或作为添加剂,如,面

基因治疗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风险分析

基因治疗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风险分析 摘要】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科学家们逐渐解开了生命的密码——基因,作为遗传信息的DNA片段,人们发现可以通过改善或改变基因的排列组合,或通过外源性基因的植入,可以解决非常多的遗传疾病,乃至于改善后代生育的质量。但同 时外源性基因侵入的风险和伦理问题也是基因工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基因;基因工程;基因治疗;风险分析 一、基因与基因工程概述 (一)基因就是带有遗传信息的DNA片段,它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 位 基因(遗传因子)是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基 因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 等过程的全部信息。环境和遗传的互相依赖,演绎着生命的繁衍、细胞分裂和蛋 白质合成等重要生理过程。生物体的生、长、衰、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 与基因有关。它也是决定生命健康的内在因素。因此,基因具有双重属性:物质 性(存在方式)和信息性(根本属性)。 基因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能忠实地复制自己,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征;二 是在繁衍后代上,基因能够突变或变异,当受精卵或母体受到环境或遗传的影响,后代的基因组会发生有害缺陷或突变。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定义 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它是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 操作的复杂技术,是将外源基因通过体外重组后导入受体细胞内,使这个基因能 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翻译、表达。也就是说,它是将一种生物体的基因与 载体在体外进行拼接重组,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体内,使之按照人们的意愿稳定 遗传并表达出新产物或新性状。基因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综合发展 的基础上诞生的一门崭新的生物技术科学。它与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 和微生物工程共同组成了生物工程。 实施基因工程一般包括四个操作步骤:一是提取目的基因;二是目的基因与 运载体结合;三是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内;四是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二、基因治疗的发展现状 随着人类对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许多疾病是由于基因结构与功能发生 改变所引起的。科学家将不仅能发现有缺陷的基因,而且还能掌握如何进行对基 因诊断、修复、治疗和预防,这是生物技术发展的前沿。这项成果将给人类的健 康和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福音。 (一)基因治疗的原理 基因治疗是指以改变人类遗传病物质为基础的生物医学治疗,即通过一定方式 将人正常或野生型基因或有治疗作用的DNA顺序导入人体靶细胞,以矫正或置换 致病基因的治疗方法[1]。已发现的遗传病有6500多种,其中由单基因缺陷引起 的就有约3000多种。因此,遗传病是基因治疗的主要对象。第一例基因治疗是 美国在1990年进行的。当时,两个4岁和9岁的小女孩由于体内腺苷脱氨酶缺 乏而患了严重的联合免疫缺陷症。科学家对她们进行了基因治疗并取得了成功。 这一开创性的工作标志着基因治疗已经从实验研究过渡到临床实验。1991年,我国首例B型血友病的基因治疗临床实验也获得了成功。

基因工程引发的生命伦理影响问题研究

基因工程引发的生命伦理影响问题研究 作者:徐丰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第5期 一、相关概念和内涵 1. 基因工程的概念和发展现状 基因工程又被称为DNA 技术,是指将生物体内的某种控制特定性状的基因作为一种外源基因,按照人类的意愿将其通过体外组合在进入到另一个生命体内进行表达和运行,这个基因在 新的生命体内能够进行复制、翻译、转录和表达等一系列功能,从而达成或产生人类意愿所期 望达到的产物或者某种目的。DNA 技术是当前科学领域内发展速度最快、突破性最强、最具影 响力的一个领域,当前基因工程技术已经普及到轻工食品、医疗卫生、农业生产和环境卫生保 护等各个领域内,作为生物科学研究最前沿的一项主导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一浪 又一浪的高潮,展望基因工程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科学技术领域内的很多生命问题还需要依 靠基因工程技术来揭秘和解决,因此,基因工程技术在未来有更加广阔和可观的发展前景,而 且也将深刻的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2. 生命伦理的内涵和发展概况 生命伦理学兴起于20 世纪70 年代,主要是一门用于研究生命科学和医学中的伦理问题的学科,一般可以拆分为生命和伦理学两部分,生命主要包含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而伦理学指 的是道德上的哲学研究。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对生命伦理学给出一个统一的定义标准, 但根据前面学者对于生命伦理学的内涵分析可以得出,生命伦理学就是以道德哲学的方式对生 命问题进行解释。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于生命伦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技术、克隆人等对生 命伦理挑战的专门技术上,但是很多学者并没有从哲学或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而是将过多 的精力集中在实践层面上,因此对于生物技术的研究缺乏伦理属性层面上的解释。 二、人类基因组计划产生的生命伦理问题分析 1. 基因检测存在的利与弊 基因检测的好处在于能够尽早发现自己可能存在的疾病,并提早做好预防治疗工作。从而 保证以更加适合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做好疾病的预防治疗,保证减少疾病复发的概率。此外,基因检测还能促使病人尽早就医,防止病人因为错过治愈的黄金期而造成更大的伤害。另外, 基因检测还能为检测者就未来的生活事件,比如结婚、生育、职业等做出合理的安排。但是也 有观点认为基因检测的不确定性使得基因检测能否有效预防疾病成为问题,此外,基因检测结 果会使某些不可治愈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 2. 基因的隐私和基因歧视问题 关于基因问题的隐私,生命伦理学和法学界一致认为人类有权利保守基因信息的秘密,因 此每个人都享有基金测试结果的隐私权。但是关于基因歧视的问题却屡见不鲜,比如当前在人 才选拔的过程中,遗传病史就是企业筛选员工的一个标准,这样就会使得本身带有遗传病史的 人群产生自卑的心理,这也是很多有遗传病史的人患有抑郁疾病的主要原因,长此以往,势必 会给一个人的发展和成长带来巨大的阻碍,同时也会影响到家庭的和谐,人际关系的维持等等。 3. 基因治疗过程中产生的生命伦理性问题

2022年医学伦理学第十章:基因治疗与医学伦理

2022年医学伦理学第十章:基因治疗与医学伦 理 一、基因治疗 (一)基因治疗概述 基因治疗是指通过基因水平的操纵而到达治疗或预防疾病的疗法。基因水平的操纵主要包括用正常基因替代和灭活致病基因,修复被损害的基因和重建正常的基因表达调控体系等内容。 (二)基因治疗的原理与步骤:基因治疗的根本原理来源于人类对自身遗传机制的了解。 基因治疗要有四个步骤。一是确定致病基因的位置,或者说找到基因的位点。二是找到治疗基因,即能够修复或替代特别基因的基因。三是找到载体,把治疗基因运送到人体中去。四是使治疗基因在人体细胞内复制、表达。复制的拷贝数目要不多不少,表达的水平要不高不低,正好到达治疗的要求。 (三)基因治疗的历史与现状 伊文:“泡沫婴儿综合病症” (四)基因治疗的类型 1、根据操作对象,基因治疗可以分为体细胞基因治疗(somatic cell gene

therapy)和生殖细胞基因治疗(sex cell gene therapy) 2、根据基因转移实现的场所,基因治疗可以分为体外基因治疗和体内基因治疗 3、根据转变基因的目的,基因治疗可以分为治疗性基因治疗(treatment gene therapy)和增加性基因治疗(enhancement gene therapy) 4、根据诊疗范围是否是肿瘤,基因治疗主要分为肿瘤性基因治疗和非肿瘤基因治疗 二、基因治疗的伦理分析 (一)体细胞基因治疗中的伦理问题 1、安全性问题 2、治疗费用与卫生资源 3、对人类基因库的影响 4、商业化问题 (二)生殖细胞基因治疗中的伦理问题 1、对后代是否有影响 2、如何对待后代的权利 3、毕竟应如何对待所谓的“缺陷基因” 三、基因治疗的伦理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在临床中必需具备以下条件才能够进展:(1)具有适宜的靶基因,即作为

人类基因组计划带来的伦理问题.docx

人类基因组计划带来的伦理问题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双刃剑效应:一方面,科技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另一方面,科技的复杂性和后果的不可控性也是人类置身于难以预测的风险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常常带动人类社会制度和伦理关系的变革,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在现在科学技术中,生命科学和基因工程的社会意义最为深远,由此产生的社会和伦理问题也最复杂,最发人深省,值得探讨。 (一)破译“生命天书”是否扮演了“上帝"的角色? 被普遍赞誉为堪与阿波罗登月计划媲美的伟大科学壮举。不过从提出到实施,对都有一些疑虑和不同意见。其中最有影响的争论是扮演“上帝"的角色,还是“人类"本身? 这一点可以从提出的初衷来进行分析。最早提出设想的是美国生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杜伯克().1986年3月7日,他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癌症研究的转折点——人类基因组的全序列分析"的短文,指出包括癌症在内的人类疾病的发生,都与基因直接或间接有关.因此,我们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大家各自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基因;要么从整体上研究人类的基因组,分析整个人类基因组的序列。与其“零敲碎打”,局限于个别病种,不如知晓全局,下决心进行人类基因性研究.这篇短文引起了巨大反响,得到科学界的普通认同,成为推动的重要力量和指导思想.因此,实际上提出的初衷是企求在分子层次上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人体,为战胜疾病增进健康提供科学依据,从而造福人类。这是人类认识生命、认识自身的自然而又必然的结果。这也是科学家在履行应尽的职责,并非“代行天职”。人类遗传学的知识告诉我们,人类基因组含30亿左右的碱基对,包括大约4万10万个基因,分布于23对染色体中。绘制的“基因图谱”,实际上就是要测定30亿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并查明由其组成的基因。通俗地说,基因图谱好像一部由30亿个字母写成的厚达万页的“生命天书"。“天书”者,言其难言其妙也。作为地球上唯一能够认识自己的人类,当然有权利也应该揭示与自己的生老病死密切相关的遗传奥秘,解读“生命百科全书”。因此,如果说参与的科学家扮演了什么角色的话,那是扮演“人类”的角色。 (二)改变人性,重新设计新人类 有一种观点认为,特别是许多宗教人士认为,我们只应将遗传工程应用于基因诊断和基因的防治,例如治疗糖尿病、肥胖症、先天心脏病、小儿麻痹症、老年痴呆症等等,而不可用于基因改良。可是基因治疗与基因改良有界限吗?一旦基因工程在治疗疾病表现得相当成熟的时候,原来不认为是疾病的一些东西像秃头、个子矮小、大耳朵以及相貌不美等等也被看作“残疾”,需要运用基因手段来加以改良,就像现代外科手段用于美容,如修鼻、拉皮、丰颊、隆胸等等一样。 双螺旋结构发现者沃森说道:“没有人有胆说出来……在我看,如果我们知道怎样添加基因,制造出较好的人类,何乐而不为?”美国遗传学家J·亨贝尔说“每一代为人父母者,都会想要给儿女最新、最好的改良特质,而不会听天由命,遗传到什么染色体就接受什么染色体。”在1986和1992年美国民意调查中40%-50%的人赞成用基因工程改良身体与智力.当然,也有反对对后代人进行基因改良的,特别有些伦理学家,认为人们这样对后代人的操控,不但决定后代人的外形和性状,而且决定他们的智力与体能,甚至决定他们的性格和职业取向,这就等于侵犯后代人权。“那时,人们对后代人会像现代人对时装一样摆弄。随着遗传时装店的兴衰起落,人体形态式样也将像现在的服装式样一样,不是变得千奇百怪就是变得时麾入时”。 美国著名伦理学家P·辛格和D·韦尔斯,在他们的《基因工程》一书中比较了“中央计划方案”和“自由放任方案"各自的优缺点之后提出如下的建议:“因此,我们的建议是:儿童的基因秉赋必须掌握在它们通常总是掌握在的人的手中,即双亲的手中。但那些想运用

现代生物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

现代生物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 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伦理问题。 1、基因治疗的伦理认识 人类基因治疗的第一个认可的临床试验报告始于1990年9月,自此以来,已经走过10多年的时间。基因治疗是指改变人活细胞遗传的物质的一种医学治疗方法,不过鉴于基因重组及表达控制机制尚不甚明了,加上社会宗教、伦理道德方面的因素,对人生殖细胞的遗传操作是受到限制的,基因治疗目前仅在体细胞范围内进行。对体细胞基因治疗而言,即使靶细胞扩大到很多种,仍有一些种类细胞是难于实施基因治疗的。而生殖细胞的基因治疗则校正了个体的所有细胞,具有更大的优势。但对生殖细胞的操作有可能使后代产生缺陷,因为目前的技术还远远未能做到避免外源基因的插入引起的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因此现在应首先在动物身上操作,等技术成熟一些才具有可行性。然而,即使没有医学技术上的问题,很多社会伦理问题也很难解决。如:到底哪些基因可用于转移呢?人类是否可以利用遗传工程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呢?或者我们是否可以随意“创造”一个个体呢?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很难回答的。2003年9月份,美国发生了一例因基因治疗死亡的事件,基因治疗一下子从解决一切疑难病的“灵丹妙药”变得毫无安全性可言,公众也对基因治疗失去了信心。客观地讲,它应该是一种日臻完善的新医疗方法,尤其对于一些目前尚不能治愈的疑难病症,例如,单基因遗传病、恶性肿瘤的术后复发和转移、心血管病等,基因治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治疗思路。正确认识基因治疗后,从伦理方面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基因诊疗作为一项全新的医疗技术,可能给患者带来不可预料的伤害。这是临床应用基因治疗之前必须解决又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其次,还必须考虑基因技术研究的高投入必将带来昂贵的临床应用费用和质量控制的问题。 2 、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伦理学争论 胚胎干细胞成为当今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的热点。尽管人胚胎干细胞有着巨大的医学应用潜力,但围绕该研究的伦理道德问题也随之出现。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人胚胎干细胞的来源是否合乎法律及道德,应用潜力是否会引起伦理及法律问题。从体外受精人胚中获得的胚胎干细胞在适当条件下能否发育成人?干细胞要是来自自愿终止妊娠的孕妇该如何办?为获得细胞而杀死人胚是否道德?是不是良好的愿望为邪恶的手段提供了正当理由?使用来自自发或事故流产胚胎的细胞是否恰当?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世界各国对于胚胎干细胞的争论也越来越多。 3 、异种器官移植带来的伦理困境 可供移植的人体器官不足,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难题,许多人因等不到器官而死亡。为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将目光投向了猪。由于猪器官的大小与人相似,因此如果进行异种器官移植的话,猪器官是最佳选择。可是,猪体含有人类和一些灵长目动物身上所没有的一对特殊基因,由它们协助产生一种依附于猪细胞表面的奇怪的酶,当猪器官移植到人体后,这种酶可以使猪器官在数小时内死亡。因此,猪身上的这种特殊基因便成为人类移植猪器官的最大障碍。在实验中发现,猪体内普遍存在的”猪内源性反转录酶病毒”(PERV)能感染人体细胞。科学家尚未发现该病毒对猪有害,受感染的实验鼠也未患上疾病。但是,人体被该病毒感染后会产生什么后果,目前还不得而知。但一些科学家认为,最起码到目前为止,人类植入动物器官还有许多潜在危险。主宰人类器官组织配对的基因多达600种,虽然没有必要完全处理所有600种基因才可防止排斥现象,但只剔除一少部分显然不够。人类已成功克隆羊、牛、老鼠,主要是用作生产蛋白质等医学产品及优质肉食,但克隆猪却是用来生产移植用器官。人类与猪毕竟不属同一物种,让异类物种器官植入人类体内,确实让人不太舒服。异种器官移植研究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伦理境地。

人类基因组研究和伦理学

人类基因组研究和伦理学 【内容提要】首先在引言中简单介绍人类基因组研究及其重要意义。然后探讨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中的概念、理论预设、目的和价值以及伦理问题。最后对人类基因治疗的政策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基因/基因组/遗传学/伦理学/优生/基因决定论/基因本质主义/ 遗传咨询/基因治疗/知情同意/知情选择正文】 引言 20世纪世界科学的最大成就是人类一方面深入到物质的原子核,另一方面深入到细胞核。现在一项世界范围的跨世纪的研究项目正在进行,这也许是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一项科学研究计划,这就是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human enome project,下文简称hp)。 早在1984年,美国一些科学家就提出了对人类基因组进行全序列分析的前景。1986年3月在美国能源部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实施绘制人类基因组的全图、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顺序的计划。1988年10月美国能源部和国立卫生研究院达成协议,共同实施和管理该计划。英国、俄国、意大利、日本、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欧共体其他国家和中国也各自有其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相互之间进行协作或合作。

hp的目标是在2005年前将全部人类基因——30亿对碱基,它们构成大约8—10万条基因——绘图和排序。遗传的基本物质和功能单位是基因。基因信息的化学载体是脱氧核糖核酸(dna)。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它由脱氧核苷和磷酸组成。脱氧核苷由碱基(a、t、c、)和脱氧核糖结合而成。碱基有四种:腺嘌呤(adenine,a),鸟嘌呤(uanine,),胸腺嘧啶(thymine,t),胞嘧啶(cytosine,c)。多细胞机体的dna结合为染色体。在生殖细胞内染色体是单倍体,例如人类的卵或精子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为23条,而体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为二倍体,例如人类体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为46条或23对。在特定机体的染色体上完整的一套遗传物质称为它的基因组。人类基因组就是在人类细胞核内23对染色体上整套的dna。hp的目的实际上就是要读出人类基因组全部核苷酸的顺序,读懂人类基因组全部核苷核的顺序,即全部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及各dna片段的功能。〔余炎林等〕 hp的成功将引致21世纪的医学革命。迄今为止,对于人类大多数疾病,实际上是“治标不治本”。疾病的发生有外因,也有内因。对于外因的研究和了解,工作做得较多,似乎进展比较大。但对于内因,却长期以来不大了了。希波克拉底称之为“自然力”,中国传统医学称之为“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们叫它“抵抗力”。后来医学界知道人体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