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红细胞形态对肾性与非肾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尿G1红细胞对肾小球性血尿诊断价值

尿G1红细胞对肾小球性血尿诊断价值

尿G1红细胞对肾小球性血尿的诊断价值(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幼儿园 430030;2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检验科 430030)【摘要】目的:探讨尿液中一种特殊形态的红细胞——g1红细胞对血尿原因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

以镜检g1红细胞≥2%,作为肾小球性血尿的诊断标准, 评估其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研究101例血尿患者, 其中73例为肾小球疾病,28例为非肾小球性疾病。

联系镜检结果与病人临床诊断,计算其灵敏度和特异度。

结果:以g1细胞≥5%为诊断标准的敏感度为32.88%,特异度为96.43%;以g1细胞≥2%为诊断标准的敏感度为53.43%,特异度为96.43%。

结论:以g1红细胞≥2%为诊断标准的特异度很高,敏感度尚可,可以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g1红细胞;血尿;肾小球疾病the value of g1 redblood cell to diagnose glomerular hematuriahuangyun1 gaobing2【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ccuracy and clinical value of examining morphology of a special shaped red blood cell –g1 red blood cell in urine by common microscopy in localization of hematuria. the diagnostic standard of glomerular hematuria was g1 red blood cell≥5%.methodsresearch 101 patients with hematuria patients, 73 cases of glomerular disease, 28 cases with non-glomerular diseases. contact microscope examination and the patient’s clinical diagnosis to calculate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resultsthe sensitivity of the diagnostic standard of g1 red blood cell≥5% was 32.88% and the specificity was 96.43%;the sensitivity of the diagnostic standard of g1 red blood cell≥2% was 53.43% and the specificity was 96.43%. conclusionthe diagnostic standard of g1 red blood cell ≥2% is high specificity, sensitivity is acceptable to promote in the clinical.【key words】g1 red blood cell;hematuria;glomerular disease【中图分类号】r44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016-02血尿的鉴别诊断是临床医生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而在临床诊疗工作中也常碰到需要鉴别肾小球性血尿与非肾小球性血尿的问题。

尿红细胞形态对肾性与非肾性疾病鉴别诊断

尿红细胞形态对肾性与非肾性疾病鉴别诊断

尿红细胞形态对肾性与非肾性疾病的鉴别诊断血尿是泌尿系统常见的临床征象。

根据出血量的不同,可分为①肉眼血尿,②镜下血尿。

临床上,镜下血尿呈一过性或间断性发作,多为生理性;如血尿为持续性,则提示病理性改变。

尿液的显微镜检查取材方便,尤其是能早期发现泌尿系统的疾病,因而继续成为临床常规检查的重要项目。

一、血尿的概念以传统的尿离心沉渣玻片涂片,在高倍镜放大400倍下检查10个视野后,如每高倍视野中见到红细胞超过3~5个,则定为镜下血尿。

其实,正常人尿液中也存在一定数量的尿红细胞。

不同作者对正常尿中红细胞数量的观察不尽一致。

①以高倍镜表达有:0~2/Hp,3~5/Hp,1~8/Hp,等。

②以12 h尿红细胞数表达,有Addis(1926年):<425000/12 h;其他学者:<600000/12 h(相当于2/Hp或5000/ml 尿)等。

③以24 h尿红细胞数表达,有:1.2×106/24 h尿,<1.0×106/24 h尿,等。

④以每毫升尿中红细胞表达,有:<8000/ml,<5000/ml;500~5000/ml,儿童<14000/ml尿等。

凡超过以上范围,均视为病理性血尿。

二、尿中红细胞形态可依据红细胞形态,分为:1.肾性血尿指红细胞形态出现:①大小改变,②形态异常,③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分布及含量变化。

肾性血尿中出现至少两种以上红细胞形态,又称多形性血尿或非均一性血尿。

常见的有[1~2]:锯齿形(皱缩形)、环形(面包圈样)、口形、影形、裂形、铃形、棘形(其形态似乎是在环形红细胞基础上,同时伴有胞质囊泡状突起,有人描述为葫芦状突起,酵母菌样发芽状突起,米老鼠耳朵样)。

Kohler[2]发现棘形红细胞具有特殊形态,因此,易于观察者识别,其数量>5%筛检肾小球肾炎的敏感性为52%,而特异性为98%。

Kohler还认为,在肾单位环境中,只有发生溶血时才出现此种棘形红细胞,而在健康人或非肾性疾病中,几乎见不到此种棘形红细胞。

相差显微镜下尿红细胞形态检查鉴别血尿来源

相差显微镜下尿红细胞形态检查鉴别血尿来源

相差显微镜下尿红细胞形态检查鉴别血尿来源【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相差显微镜鉴别血尿来源的价值。

方法:采用OLympus CKX 41 相差显微镜对63例肾性及非肾性血尿标本进行检测,对照肾小球性血尿诊断标准,分别计算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果:尿异形红细胞诊断肾小球性血尿的敏感性为84.8%,特异性为93.3%,准确性为88.9%。

结论:相差显微镜检查尿红细胞形态对血尿来源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相差显微镜;尿红细胞形态;血尿血尿是泌尿系统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

明确血尿是来源于肾小球或是非肾小球对于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肾性血尿是累及肾脏实质的病变,进一步的检查通常是尿蛋白管型,肾功能测定,肾活检等;而非肾性血尿的确定,进一步的检查是膀胱镜,CT等。

血尿的相差显微镜检查是鉴别肾小球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性血尿的一种简便有效无创性方法。

为提高相差显微镜鉴别血尿诊断价值的认识,我们对63例不同来源的血尿进行检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63例患者均为本院住院及门诊患者,尿沉渣镜下红细胞>3个/HP,符合血尿诊断标准[1]。

其中男26例,女37例,年龄15~63岁,平均33.5岁。

经肾活检确诊为肾小球性疾病33例,经病史,血和尿生化检查,影像学等检查确诊为非肾小球性疾病30例。

1.2 检查方法:留取新鲜中段晨尿或随机取尿,1小时内送检。

取10 ml注入离心管,以1 500 r/min离心5分钟,留沉渣0.5 ml,吸取充分混匀的沉淀物一滴于玻片上,加盖玻片静置1分钟后用OLympusCKX41相差显微镜观察,计数100个红细胞及畸形红细胞数,并计算畸形红细胞百分率。

1.3 判断标准:分正常(未变型或均一型)和畸形红细胞,畸形红细胞包括:环状,穿孔,棘形,靶形,口形及浅影红细胞等。

将畸形红细胞>80%(多形型)为肾小球性血尿;畸形红细胞<20%(均一型)为非肾小球性血尿,畸形红细胞20%~80%(混合型)为混合性血尿[2]。

尿液畸形细胞形态鉴别

尿液畸形细胞形态鉴别

色× 400
C
D
畸形红细胞
棘形红细胞,红细胞呈棘球形。无染色× 400。可见于肾性和非 肾性血尿。
畸形红细胞
棘形红细胞。无染色× 400
畸形红细胞
a
c
a
a
a
a
a
b
a.畸形红细胞(花冠状);b.正常红细胞;c.白细胞
畸形红细胞
b a
a
a.畸形红细胞 b.正常红细胞
a
a
a
a
b
a
b
畸形红细胞
芽孢样红细胞也被称为G1型红细胞,红 细胞带有芽孢或伪足突起,可呈大小不等, 胞膜破坏,形成炸面包圈、球形、口形、花 环形 、戒指形等。
血尿分型标准
畸形红细胞>30%(环状、穿孔、芽孢 样),此为肾小球血尿。
畸形红细胞>75%(面包圈、蘑菇样、头盔 样、碎片状或影形红细胞等),此为肾小 球血尿。
正常红细胞>30%,畸形红细胞<20%,为非 肾小球血尿。
血尿分型标准
混合型红细胞 畸形为主的混合型红细胞血尿(畸形红细胞
>50%) 以均一型红细胞为主的混合型红细胞血尿
G1型红细胞在血尿的鉴别诊断中具有特 殊意义,>5%时诊断肾性血尿的特异性可达 90%左右。
(参考文献: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检验部 姜傥)
畸形红细胞
G1形红细胞
畸形红细胞
G1型红细胞,S-M染色× 400
畸形红细胞
G1型红细胞,无染色× 400,
畸形红细胞
G1型及其他畸形红细胞,无染色× 400
影红细胞,无染色× 400
畸形红细胞
椭圆形红细胞,无染色× 400
破裂红细胞,无染色× 400

尿液红细胞形态分型在肾性等血尿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尿液红细胞形态分型在肾性等血尿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2015.03临床研究45临床医学中血尿是一项比较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表现,以病因作为依据对其进行划分,分为肾性血尿和非肾性血尿,具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和预后判断效果。

因此,医院中更多应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尿液红细胞形态,实现对肾性血尿和非肾性血尿鉴别的诊断[1]。

我院应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尿液红细胞形态,鉴别肾性血尿和非肾性血尿,取得较好效果,现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0例肾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肾活检或者其他检查,所有患者均确诊为肾性疾病患者。

其中,28例患者为肾小球肾炎,20例患者为IgA 肾病,8例患者为肾病综合征,6例患者为狼疮性肾炎,4例患者为紫癜性肾炎;非肾性疾病患者54例,其中泌尿结石患者28例,尿路感染患者17例,泌尿系统肿瘤患者7例,输尿管畸形患者2例。

1.2 方法取患者新鲜中段尿20ml ,离心5分钟,保持1000—1500r/min 的离心速度,取出离心管,去除上清液,保留沉渣尿0.2ml 混匀,滴在载玻片上进行镜检。

对有形成分全貌和管型应用低倍镜进行观察,然后应用高倍镜对其细胞成分进行鉴定。

通过高倍镜对10个视野进行观察,对尿液中的红细胞形态进行观察,对其结果进行记录。

1.3 血尿红细胞形态诊断标准[2](1)0型红细胞(均一形红细胞):主要为正常红细胞,观察红细胞外形和大小,均为正常,大部分为正常及桑葚样红细胞,部分细胞表现为影子红细胞,该类型细胞多为非肾小球性血尿。

尿液红细胞形态分型在肾性等血尿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郭世喜重庆市巫山县人民医院 重庆市 404700【摘 要】目的:探讨肾性血尿和非肾性血尿患者的鉴别诊断过程中,应用尿液红细胞形态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0例肾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尿液红细胞形态对肾性和非肾性血尿进行鉴别诊断,并分析其应用价值。

尿红细胞位相检测在肾脏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尿红细胞位相检测在肾脏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64现代检验医学杂志第23卷第4期2008年7月JModLabMed。

V01.23,No.4,Jul.20082.4蛋白样品是否与明胶酶蛋白上样缓冲液混合保存对MMP一9和MMP一2活性的影响在蛋白样品保存方式建立过程中,我们对明胶酶蛋白上样缓冲液是否对MMP一9和MMP一2的活性造成影响进行了研究。

我们将新鲜组织提取蛋白后分为两组,一组与明胶酶蛋白上样缓冲液混合保存,另一组单独保存,然后一起用酶谱法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两者没有明显区别(图5)。

图5明胶酶墨自上样缓冲液对MMP一9和MMP一2的活性的影响3讨论国内外有很多实验室都已经用各种方法展开金属蛋白酶在各种肿瘤中的检测,但是都局限于实验室,未能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测。

我们用酶谱法对提取的食管癌组织蛋白进行了蛋白上样量梯度检测,发现在对组织进行MMP一9和MMP一2活性检测时所需的蛋白量很少,只需10弘g,从而对微量组织就可以检测MMP一9和MMP一2活性,加之其简单快捷和成本低廉的特点,将其应用于临床活体检测具有广阔前景,如食管拉网细胞和食管内窥镜活检,为食管癌早期诊断提供了一个参考指标。

由于此检测所需组织微量,还可作为食管癌术后化疗和其它治疗的监控和疗效的参考指标。

然而,此项检测方法在广泛应用于临床前还需反复大量验证。

我们同时发现MMP一9和MMP一2对长期低温保存(一20℃),明胶酶上样缓冲液和反复冻融均不敏感,这样可在一定时间内收集病人活体标本于一20℃(无需保存在一70℃),然后集中用酶谱法对提取的食管癌组织的蛋白进行MMP一9和MMP一2活性的检测,临床实验室就可以展开此种工作,为在临床展开关于食管癌MMP一9和MMP一2的回顾性调查研究提供了便利。

我们在研究食管癌中MMP一9和MMP一2表达时对适宜的蛋白上样量进行了相应探索,以肉眼可见清晰蛋白条带为标准,包括所有明胶酶活性形式,适宜的蛋白上样量为10pg,也为临床或其它研究者检测食管癌组织中的MMP一9和MMP一2提供了一个参考标准。

尿液红细胞的MCV与形态观察鉴别肾性与非肾性血尿

尿液红细胞的MCV与形态观察鉴别肾性与非肾性血尿

尿液红细胞的MCV与形态观察鉴别肾性与非肾性血尿
陈晓丽
【期刊名称】《海南医学》
【年(卷),期】2005(16)11
【摘要】目的对血尿标本进行红细胞形态和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分析,为肾性与非肾性血尿提供鉴别依据.方法取晨尿离心留取沉渣,采用半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结果200例血尿标本中68例红细胞形态畸形,65例红细胞平均体积小于正常红细胞平均体积.结论红细胞形态和红细胞平均体积的检测对肾性和非肾性血尿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总页数】2页(P110-111)
【作者】陈晓丽
【作者单位】福建省古田县医院检验科,福建,古田,352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6.12
【相关文献】
1.尿棘形红细胞对肾性和非肾性血尿的鉴别价值 [J], 侯全周
2.尿RDW在鉴别肾性血尿和非肾性血尿中的临床价值的Meta分析 [J], 马路;刘征;谢永新;宋明辉;潘涛
3.尿棘形红细胞在肾性和非肾性血尿鉴别中的意义 [J], 熊立凡;顾晓菁;董晓蓓
4.尿液红细胞分型在肾性及非肾性红细胞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J], 苏明权;丁振若;郑
善銮;岳乔红;杨柳;樊爱琳;郝晓柯
5.尿红细胞形态在鉴别肾性与非肾性血尿中的临床价值 [J], 李秋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尿红细胞形态在鉴别肾性与非肾性疾病中的临床价值

尿红细胞形态在鉴别肾性与非肾性疾病中的临床价值

例(

11 .
5

)


细胞呈


型 22 例 ( 占 84 . 6 % ) ,
棘红 细胞 阳性
1
例(
占3 .
8%
)
非均一


1
例(
占3 .
8%
)
,混 合
型 2 例( 占7. 6 % ) 。 肾性 血 尿 红 细 胞 数 目相 对 较 少 , 以 非 均 一 型 为 主 , 棘 红 细
胞 大 多呈 阳性 。 非 肾性 血 尿 红 细 胞 数 目较 多 , 以 均 一 型 为 主 ,
即均 一
性红
细胞血尿
(
非 肾小球性 血
尿
)
非均一

性红 细胞血 尿
和 混 合性 血 尿 。 ① 均 一 性 红 细 胞 血 尿 :红 细 胞 大 小 及 血 红 蛋 白
含量一 致 ,红 细胞膜光滑 ,形态基本正 常 , > 80 % 的尿红 细胞形
态 正 常 ;整 个 尿 标 本 中红 细 胞 形 态 不 超 过 两 种 。 ② 非 均 一 性 红
细 胞 血 尿 :红 细 胞 变 形 、 大 小 不 等 , 体 积 可 相 差 3 ~ 4 倍 , 尿 中可
见 2 种 形 态 以 上 的 多 形 性 变 化 的 红 细 胞 , 有 棘 型 、 伪 足 型 膜 、 内
空 泡 型 、 花 环 型 等 多 种 形 态 。 ③ 混 合 性 血 尿 :指 尿 液 中含 有 均
小 球 肾炎 19 例 、 I g A 肾病 2 l 例 , 系 膜 增 生 性 肾 小 球 肾 炎 1 7 例 ,
急 进 性 肾小 球 肾炎 8 例 、 系 膜 毛 细 血 管 增 生 性 。肾炎 7 例 、 系 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尿红细胞形态对肾性与非肾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血尿是泌尿系统常见的临床征象。

根据出血量的不同,可分为①肉眼血尿,②镜下血尿。

临床上,镜下血尿呈一过性或间断性发作,多为生理性;如血尿为持续性,则提示病理性改变。

尿液的显微镜检查取材方便,尤其是能早期发现泌尿系统的疾病,因而继续成为临床常规检查的重要项目。

一、血尿的概念以传统的尿离心沉渣玻片涂片,在高倍镜放大400倍下检查10个视野后,如每高倍视野中见到红细胞超过3~5个,则定为镜下血尿。

其实,正常人尿液中也存在一定数量的尿红细胞。

不同作者对正常尿中红细胞数量的观察不尽一致。

①以高倍镜表达有:0~2/Hp,3~5/Hp,1~8/Hp,等。

②以12 h尿红细胞数表达,有Addis(1926年):<425000/12 h;其他学者:<600000/12 h(相当于2/Hp 或5000/ml尿)等。

③以24 h尿红细胞数表达,有:1.2×106/24 h尿,<1.0×106/24 h尿,等。

④以每毫升尿中红细胞表达,有:<8000/ml,<5000/ml;500~5000/ml,儿童<14000/ml尿等。

凡超过以上范围,均视为病理性血尿。

二、尿中红细胞形态可依据红细胞形态,分为:
1.肾性血尿指红细胞形态出现:①大小改变,②形态异常,③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分布及含量变化。

肾性血尿中出现至少两种以上红细胞形态,又称多形性血尿或非均一性血尿。

常见的有[1~2]:锯齿形(皱缩形)、环形(面包圈样)、口形、影形、裂形、铃形、棘形(其形态似乎是在环形红细胞基础上,同时伴有胞质囊泡状突起,有人描述为葫芦状突起,酵母菌样发芽状突起,米老鼠耳朵样)。

Kohler[2]发现棘形红细胞具有特殊形态,因此,易于观察者识别,其数量>5%筛检肾小球肾炎的敏感性为52%,而特异性为98%。

Kohler还认为,在肾单位环境中,只有发生溶血时才出现此种棘形红细胞,而在健康人或非肾性疾病中,几乎见不到此种棘形红细胞。

2.非肾性血尿指红细胞形态大小一致以单一形态正常红细胞为主,在少数情况下,可因尿pH或渗透压等因素出现轻微改变的锯齿形细胞或影细胞等。

三、尿异形红细胞形态形成机制目前,一般认为可能机制是:①红细胞通过有病理改变的肾小球滤膜,受到挤压损伤;②红细胞受到不同pH和渗透压持续变化的肾小管滤液的影响:肾性血尿中由于红细胞本身受损,其形态已经发生变化,因此极易受肾小管滤液pH和渗透压变化的影响而发生形态畸变。

非肾性血尿则不存在红细胞通过肾小球滤膜挤压损伤的前提,而且红细胞在肾小管滤液中流经的时间短暂,因而受滤液pH和渗透压变化的影响较小,故红细胞形态保持正常或均一性轻度变化。

Briner等[3]体外研究结果是:①碱性(如pH>9)尿中,红细胞膜脂质外层面积增加,出现锯齿形红细胞和棘形红细胞。

②酸性(如pH<4.0)尿时,红细胞脂质内层面积增加,出现可逆口型红细胞或细胞肿胀、溶解。

③渗透压较低时(如400 mOsm)出现面包圈样、戒形红细胞且易溶血。

④高渗压(900 mOsm)且pH 增加时,则形成锯齿形、棘形红细胞。

⑤红细胞溶血发生率在滤液流速慢时(0.05 ml/min)比流速快(0.5 ml/min)低。

还观察到,圆盘形、锯齿形、口型红细胞在数毫秒之间即可发生互变。

Roth等[4]发现,肾疾病晚期、心功能不全加重、肾透析患者或使用利尿剂时,尿中异形红细胞数量因稀释作用反而减少,但尿细胞形态仍可提示其肾性与非肾性的来源。

四、鉴别肾性与非肾性血尿的方法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
1.普通光镜通常,在高倍镜下(400倍)识别非染色细胞形态,此法由于缺乏色泽对比和立体感,常要求观察者有丰富熟练的尿形态学经验。

改用染色法(甲基绿染色,结晶紫-沙黄染色,或瑞氏染色)可增加形态鉴别特征。

2.相差显微镜1968年,Kark研究小组开始应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尿细胞等形态,1979年澳大利亚的
肾病学家Birch和Fairly应用于临床。

相差镜反映红细胞立体感强,因而已经或正在成为临床尿检常用的仪器之一。

3.扫描电镜1983年,Fasseff[5]用扫描电镜观察尿红细胞。

由于立体感强,可敏感地观察到红细胞表面的细微变化。

但因价格昂贵而难以普及于临床。

4.血液分析仪①测定尿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肾性红细胞以小型为主,MCV小于血MCV;非肾性红细胞以正常为主,MCV大于血MCV。

以此区别不同来源血尿。

但用MCV时,要注意排除其他微粒的干扰。

②观察红细胞体积分布图(RDW):具有客观、快速、准确、重复性好的特点。

5.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1995年,日本推出流式细胞技术为原理的尿液分析仪Sysmex UF-100,可将尿中成分作荧光染色后识别,如为肾性红细胞,散射光分布在图像左侧,非肾性红细胞在图像右侧,能有效地区别血尿来源。

在以上方法中,以相差显微镜为首选。

五、红细胞形态对鉴别肾性与非肾性血尿的临床应用价值尿液镜检红细胞的临床应用,最早始于19世纪30年代Rayer及其助手Vigla[1]对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和肾盂肾炎的临床观察,他们还首先发现正常人尿中也存在红细胞
自从1979年Birch等用相差镜观察尿红细胞形态来鉴别肾性与非肾性疾病以来,国内外均有不少学者采用类似的方法作临床研究,多次证明识别尿红细胞形态具有实用的临床价值。

1.区分肾性及非肾性血尿的重要性①肾性血尿由于主要累及肾脏实质病变,因而一旦筛检确立为肾性血尿,进一步的检查通常是尿蛋白管型、肾功能测定、肾活检等。

②非肾性血尿一旦确定,进一步检查的重点是作膀胱镜检查和CT检查等。

肾性血尿疾病主要有:膜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狼疮性肾炎、局灶性肾硬化、系统性血管炎、肾淀粉样变等。

非肾性血尿疾病主要有:肾结石症、尿道肿瘤、前列腺肥大等。

肾性和非肾性血尿的诊断标准:目前尚无定论,各作者定义不同,有些认为异形红细胞占80%为肾性,而正常均一性形态红细胞占90%以上为非肾性。

大多数作者认为[1、4],异形红细胞在75%以上为肾性,而<20%,则为非肾性疾病。

2.肾性、非肾性各种检测血尿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见附表。

附表肾性血尿及非肾性血尿鉴别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尿红细胞观察方法特异性(%) 敏感性(%)
光镜与肾活检88.5 91
UF-100(荧光染色FCM) 92.5 100
UF-100 与肾活检对照100 78.2
相差镜95~100 93~95
血液分析仪(MCV<72 fl) 100
棘形红细胞(>5%) 100 100
光镜与相差镜100 100
相差镜与组织学100 100
相差镜肾性疾病93~100 95~99
非肾性疾病81~98 95~100
相差镜95~100 93~95
相差镜(多组研究报告) 93~97 86~91
血液分析仪(多组研究报告) 80~91 98~100
3.肾性血尿伴随征象肾性血尿常见疾病是肾小球肾炎,后者可能有4种征象[11]:血尿可伴管型尿、
脂质尿、脓尿,而血尿几乎为所有肾小球肾炎的特征。

血尿也可能是非肾性血尿中泌尿道恶性肿瘤首发或唯一的征象,如为肾肿瘤,则可同时见肾性或非肾性红细胞。

4.棘形红细胞的意义正常人和非肾性血尿虽可见各种异形红细胞,但棘形红细胞比率<2%。

Kohler [2]报道棘形红细胞在143例肾小球肾炎患者中,有75例均≥5%,而在非肾小球肾炎患者的187例(尿石症、多囊肾、肾上腺瘤、肾盂肾炎)中,只出现4例。

可见,发现棘形红细胞有利于鉴别诊断。

用相差镜可方便地识别红细胞,但须用新鲜尿标本。

Roth用Thimerosal(硫柳汞)保存尿标本,使标本中红细胞形态保持原状至少延长3天,从而可以用于常规检测,以提高了肾小球肾炎的早期诊断率。

总之,尿红细胞形态对于早期鉴别肾性、非肾性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