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化学论文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论文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是药学和药物制剂专业的必修课,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实践性学科,是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中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检验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1].实验内容主要是根据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生物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及物理化学性质,采用不同的提取方法进行提取分离,对所得成分进行定性鉴别及结构鉴定等[2].目前如何使学生真正掌握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是老师们一直探索的课题.延边大学药学院通过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及实施多元考核方法对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方法及内容进行了实践性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1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是基础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应重视基础知识.延边大学药学实验教学中心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4个实验,即硅胶柱色谱分离技术,槐花米中芸香苷的提取、分离精制和鉴定,虎杖中游离羟基蒽醌类的提取、分离和检识,黄腾中掌叶防己碱的提取、氢化和鉴定.通过上述实验教学使学生在较少的实验学时内掌握天然药物中典型化学成分的常用提取方法及分离和精制技术,全面训练学生的柱层析、薄层层析、纸层析3种色谱法的操作方法及检识等操作技术.重点讲解实验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基本操作,在实验设备方面,搭配设备图和操作规程采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2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2.1优化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关键.延边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摒弃了刻板的程序化教学方式和注入式、封闭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设计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操作步骤,推行启发式、研究式、开放式教学模式.实验过程中,以学生独立操作为主,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对于验证性实验,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验理论,写出详细的预习报告,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综合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自行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准备试难材料,配制药液,调试仪器,分析实验数据,讨论实验结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2.2采用类比法教学类比法教学是将未知的研究对象与已学过的研究对象进行比较,从实验中找出相同点或类似点,如在槐花米芸香苷的提取实验中,采用碱性水作为溶剂进行提取,在虎杖大黄素的提取和黄腾掌叶防己碱的提取实验中分别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和渗滤法.对上述有效成分的精制均采用了不同的纯化方法,采用3种不同的提取及精制方法的原理与植物中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密切相关,学生明确有效成分的类型及结构特点,就可通过相似相溶的原则,有效地选择提取及纯化方法.在实验教学中采用类比法对未知内容用已知内容进行推断,对不同内容进行对比讲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3采用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规范实验操作技能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以信息化带动实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高实践教学的直观性、可学性和有效性,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微观问题宏观化,抽象问题形象化.精心选编各种文字、声像的电子实验教案及课件,广泛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3].采用多媒体教学将中药材的植物图像及药用部位的照片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借助多媒体技术对仪器原理和实验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展现各种仪器结构,动态演示提取分离、结构鉴定过程;采用录像方式录制真人演示的仪器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实践结果表明,采用多媒体规范实验基本操作和技能,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如在药厂生产工艺的讲授过程中,让学生在虚拟、仿真、模拟环境中实现操作,促进虚拟、仿真、模拟实验与传统实验的有机结合;构建开放式的实验教学平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实验项目、实验时间和仪器设备等,加大实验室在时空、项目内容、方法上的进一步开放.规范化的操作纠正了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作风.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程根据教学内容所采用的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效果.2.4开设讨论课,增加课程小测验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是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自然科学向工程科学过渡的课程,涉及面广,内容繁琐,不易理解掌握,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理解能力,实验教学中增设了讨论课及小测验.讨论内容以总结实验内容为主,加强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利用原理分析实际问题.注意原理和实验操作的微小差别,教师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使学生对问题有清晰、准确的理解.小测验在每个实验结束后进行,以对实验进行复习总结.小测验题型以选择题为主,适当增加客观题,选择题主要涉及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教材中的思考题可留做作业写在实验报告书上.开设讨论课及增加小测验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且使教师为准备讨论课及小测验内容而亦更加钻研备课.3实施多元考核方法实验考核是督促学生学习的手段,是检验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可靠方法,亦是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措施.以往对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程的考核主要以实验报告为主,学生实验前不预习、实验过程不认真、实验后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比较突出.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延边大学药学院在天然药物化学在实验教学的考核中,采用了平时评价与期末考试成绩并举,操作技能、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并重,过程评价与实验结果结合的实验考核体系.成绩包括出勤率、实验预习、平时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实验操作与实验结果、实验报告与实习总结等,每次实验单独记分,采用权重法计算成绩.期末考试采用实际操作等方式或以闭卷方式对所学的实验相关内容进行考核.实践结果表明,改革实验课考核评价体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强化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知识、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发展.4结语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延边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注重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与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验教学中既强调了基础理论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又给学生提供了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能够自主思考、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参考文献][1]朴惠善,朴虎日,郑昌吉,等.药学专业实验教程[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12:175-176.[2]陆维丽,彭磊,程文明.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J].生物学杂志,2011,28(5):100-102.[3]徐秀泉,汤建,夏国华.多媒体技术在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论坛,2011,7(29):102-103.<!--。
[整理]天然药物化学论文——藏药研究现状及方向
![[整理]天然药物化学论文——藏药研究现状及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fda918eeb7360b4c2f3f644b.png)
藏药特色、研究现状及发展摘要:本文综述了藏医药特色、藏药原植物和药材资源的分类、分布及现代研究、传统成药和新型成药的研究现状,以及藏药的开发前景和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关键词:藏药特色药材资源分布新药“十五”计划中已被列为第二大支柱产业。
藏药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
这里具有复杂而独特的自然条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植物资源种类,从藏东南的热带季雨林到藏北茫茫无际的草原,依次分布着能反映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的植物种类,据资料记载藏区维管束植物种类达6144种,居于全国第四位。
有史以来,藏区就是我国药用植物的一大宝库,据初步统计,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有千种以上。
藏药学历史悠久, 理论独特:根据史料文献考证, 在目前使用的藏文字体系还没有创建前, 早期医学实践在公元前1 800 多年就已经在古象雄( 今西藏阿里地区) 借助玛尔文字形式传承、记载和应用。
因此藏医药学的发展历史有人认为至少已有3 800 年。
藏医与中医最大的区别是藏医依据的是独特的理论体系——“三因学说”即“龙”“赤巴”和“培根”。
藏医药学认为“龙”、“赤巴”、“培根”三大元素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 也是进行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量基础。
治疗疾病的实质就是调节这3 种物质, 使其趋于平衡, 以达到健康的目的。
藏医药具有精湛丰富的高原药物使用经验, 独特的用药理论。
藏药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关于藏药性、味、效的基本理论; 二是关于藏药性、味、效与五源( 水、土、火、风、空) 的关系。
藏医认为每一种药物都有固定的性、味、效。
一切药物都是由水、土、火、风、空五大元素生成的。
根据这五大元素的作用, 这些药物具有六味、八性、十七效。
临床上的用药就根据药物的六味( 甘、酸、苦、涩、辛、咸) , 八性( 寒热、润糙、轻重、钝锐) , 十七效( 寒、热、温、凉、干、稀、润、糙、轻、重、稳、动、钝、锐、柔、燥、软) 来辩证组方。
藏药使用的特点很多, 如藏医药浴, 以五味甘露散!( 圆柏叶、杜鹃叶、水柏枝、麻黄、丛生黄菊) 为基础方, 再临床配制加减药味, 治疗多种疾病, 如消化不良可加寒水石、干姜、荜茇等。
探究天然药物化学成分

探究天然药物化学成分天然药物一直是人类治疗疾病的重要资源。
自古以来,人们就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天然资源来治疗疾病。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深入研究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试图找到其中的活性物质,并将其应用于药物的开发和生产。
本文将探究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讨论其在药物研究和开发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一、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植物化合物、动物组织和分泌物、微生物代谢产物等。
植物化合物是天然药物中最常见的成分,包括生物碱、鞣质、黄酮类化合物、甾醇、多酚类化合物等。
这些化合物在天然药物中具有各种药理活性,如抗炎、抗肿瘤、抗菌、抗氧化等。
二、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研究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是药物研发的关键环节之一。
目前,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生物药用化学、药用植物化学、药用动物化学和微生物化学等。
这些方法包括了化学分离、结构鉴定、药理活性评价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通过这些研究方法,科学家可以深入了解天然药物中的化学成分,并找到其中的有效成分用于药物开发。
三、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应用天然药物化学成分在药物研究和开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们是药物研究的重要来源,通过研究天然药物中的化学成分,科学家可以发现新的药物候选化合物,为新药的发现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原料。
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还可以作为药物研发的模板,在其基础上进行结构修饰,以改进药物的药理活性、药代动力学和毒副作用等性质。
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还可以作为药物的标准物质,用于药物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
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是药物研究和开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其研究和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通过深入研究天然药物中的化学成分,科学家可以发现新的活性成分,提供新的药物研发方向,并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未来在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研究和应用方面能够取得更多的突破,为人类的健康和福祉带来更多的福音。
天然药物化学试题设计探讨的教育论文

天然药物化学试题设计探讨的教育论文天然药物化学是我国药学专业教学中规定设置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
该学科的教学评价作为教学中的一个主要环节,要能反映出其特点,最终都表达在测量的试题上。
考试是评价、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试卷能否到达预期效果,试题质量直接影响对考试的测评结果。
只有具备适宜的难度与较高区分度的试卷才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及鉴别力,才可能是一份质量较高的试卷,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学评价。
高质量的试题,其关键是能够表达学科的特点。
天然药物化学主要是研究天然药物中的化学成分,我国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是搞清楚中药药理活性的物质根底,天然药物化学在中药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实践性强、内容繁杂、涉及知识广泛等特点,而实践性强是其最大特点。
因此,该课程主要偏向于考核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的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
试题的设计应包含3个层面:①根本原理类,旨在考核学生对根本原理的理解和记忆,一般可在教材中直接或间接找出答案;②分析应用类,旨在考核学生应用根本原理分析解决详细问题的能力,如同类化合物构造不同时,其性质详细变化如何;③综合类,旨在考核学生应用根本原理,融会贯穿,解决综合性问题能力,如给出一组成分,分析各自性质,指出鉴别方法,设计别离方案。
天然药物化学试题类型一般有客观题和主观题,在命题时,要根据每章节的内容适中选择题型,本学科的特点要求我们更注意主观题的份量,主观题更能够反映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客观题在一份试卷中一般不要超过50分。
天然药物化学试题与考试内容的相关性见表1。
表1 天然药物化学试卷题型与考试内容分布(略)以上试题内容根本上表达了“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从不同层面测试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所预期到达的标准。
天然药物化学的课程目标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制定总课程目标,然后再分解,形成单元教学、课时教学和知识点教学目标。
探究天然药物化学成分

探究天然药物化学成分天然药物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治疗疾病的重要方式之一,与化学合成药物相比,天然药物因其来自自然界,通常具有较少副作用,更受到人们的青睐。
而天然药物的有效成分更是其疗效的基础,探究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具有重要意义。
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主要来源于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的有效成分包括各种生物碱、酚类化合物、生物多酚、黄酮类化合物、多糖类化合物等。
这些化学成分是天然药物产生治疗作用的关键因素,下面我们将重点探究天然药物中的化学成分及其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
我们来谈谈天然药物中的生物碱。
生物碱是一类含有氮原子的碱性物质,它们存在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
许多生物碱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生产中,如洋地黄毒苷、吗啉、喹诺酮等。
洋地黄毒苷是从毛地黄植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具有很强的心脏增强作用,被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
喹诺酮类生物碱则是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天然药物成分,常用于治疗疟疾和细菌感染等疾病。
接下来,我们谈谈天然药物中的酚类化合物。
酚类化合物是一类含有羟基的有机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常见的酚类化合物包括茶多酚、姜黄素、花青素等,它们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中。
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等多种药理作用,常被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肿瘤和糖尿病等疾病。
姜黄素则是姜黄中的有效成分,被广泛用于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方面,对关节炎、癌症等疾病具有显著疗效。
花青素是一类存在于葡萄、蓝莓、紫葡萄酒等中的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有助于预防心脏病、癌症和老年痴呆症等疾病。
我们来说说天然药物中的多糖类化合物。
多糖类化合物是一类由多个单糖单元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它们存在于各种植物、真菌和海洋生物中,具有很强的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作用。
常见的多糖类化合物包括蘑菇多糖、灵芝多糖、海藻多糖等。
蘑菇多糖是一种从蘑菇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具有很强的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作用,被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癌症。
天然药物化学小作文范文

天然药物化学小作文范文天然药物化学:从草药到现代药物治疗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研究天然产物的化学结构、性质、生物活性以及它们在体内的代谢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它涉及到从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天然来源中提取、分离和鉴定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并对其进行结构修饰和优化,以开发出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药物。
天然药物化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就开始使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天然物质来治疗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天然产物的认识逐渐深入,发现了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如青霉素、吗啡、奎宁等。
这些天然产物成为了现代药物治疗的重要来源。
天然产物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非常复杂,需要通过先进的化学和生物学技术来研究和开发。
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和鉴定是天然药物化学的基础。
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溶剂提取、水提取、超声提取等,分离方法包括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制备电泳等。
鉴定方法包括光谱分析、质谱分析、核磁共振等。
天然产物的结构修饰和优化是开发新药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天然产物的结构进行修饰和优化,可以改变其生物活性和药代动力学性质,提高其选择性和疗效。
例如,通过对青霉素的结构修饰,开发出了许多半合成青霉素类抗生素,如头孢菌素、氨苄西林等。
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是开发新药的关键。
天然产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抗炎、抗氧化等。
通过对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进行筛选和评价,可以发现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先导化合物,进一步开发成新药。
例如,从大蒜中提取的大蒜素具有抗菌和抗肿瘤作用,已经被开发成一种临床应用的药物。
天然药物化学的发展为现代药物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贡献。
许多天然产物已经被开发成临床应用的药物,如紫杉醇、喜树碱、青蒿素等。
天然产物还为新药的发现提供了重要的先导化合物,如紫杉醇的发现就是从红豆杉中提取的。
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天然药物化学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论文1.1理论根底“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是教师围绕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解决方法的带教模式[1],其在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首先试行。
详细就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是以学生为主导、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将“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应用于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便于学生掌握较难理解的各种类型的天然产物提取别离方法,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1.2教学根本程序“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的根本程序:提出中心问题→转化任务、明确问题→分解成问题和任务序列→完成序列任务、解决序列问题→完成任务、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4个主要循环阶段:激活阶段→展示阶段→应用阶段→整合阶段。
对应教师指导循环圈:帮助→指导→辅导→鼓励。
对应学生学习循环圈:准备→理解→尝试→反思。
“以问题为中心”的有效教学的4个阶段:激活阶段,教师通过激活学生原有知识构造和向学生提供知识构造,帮助学生做好学习准备;展示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将新知识与准备的知识构造加以联系,理解新知识;应用阶段,教师辅导学生进展应用活动,让学生尝试练习;整合阶段,教师鼓励学生将知识融会贯穿,进展反思和创新[2]。
“以问题为中心”实验教学思想: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将实验工程分解成多个问题,并以“问题“为中心、以“方法”为中介、以“答案”为结果,让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得到实验结果,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究精神,并在实验过程中稳固知识。
教学法在天然药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而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单一,即从的天然药物中提取明确成分,然后进展鉴别,由于药物、成分、提取溶剂使用的仪器和方法等是明确的,实验内容枯燥,学生大多缺乏兴趣,不能锻炼运用知识能力,实验教学不理想。
“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能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承受与被动记忆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从而根据实际情况主动寻找问题答案和复习相关知识点。
天然药物化学

重庆师范大学天然药物化学论文红景天苷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姓名:魏雪学号:20110513743专业:生物技术年级:2011级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指导教师:余晓东杨宪红景天苷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姓名:魏雪摘要:红景天是一种珍惜的药用植物。
早在公元前1200年就有红景天用以入药的记载,但红景天的现代药理作用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
红景天苷是红景天的主要有效成分,从红景天的根茎中分离提取,对机体有着许多有益作用,如:抗辐射作用、抗衰老作用、免疫调节作用、抗疲劳作用、抗病毒作用、保护肝脏作用和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等。
红景天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归纳了红景天苷的上述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红景天苷的开发前景做出展望。
关键词:红景天苷;抗辐射;抗衰老;免疫调节;抗疲劳引言:早在古代人们就广泛将红景天入药,民间多用于清肺咳血、止血、跌打损伤、烧烫伤、阳痿及糖尿病等病症,自20世纪50年代发现红景天的现代药理作用之后,对于红景天的研究开展得越来越广泛与深入。
研究发现红景天的主要活性成分红景天苷对机体健康有着许多有益的药理作用,近年来对红景天苷的药理作用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本文对红景天苷的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前景做出展望,使人们对红景天苷的认识更加深入,充分了解红景天的药理功效,为开发与红景天苷的相关的药物与保健品的发展做点工作,为人类的健康做点贡献。
1.红景天苷的抗辐射作用红景天苷有防护X射线辐射对机体的损伤作用。
用X射线辐射大鼠前用长白山红景天苷进行干预,观察各组大鼠血清GSH-Px、MDA及脾指数的变化,结果,单纯X射线照射组大鼠血清GSH-Px活力值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照射前服用红景天药物的大鼠血清GSH-Px活力值显著升高。
红景天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X射线照射组相比较,大鼠血清MDA含量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红景天苷有一定的抗辐射预防作用[2]。
连续用库叶红景天干浸膏给小鼠灌胃,然后以phil/ips深部X射线一次全身照射,照射后观察30d内小鼠死亡,并剖取胸腺、脾称重,计算重量指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然药物化学论文题目中草药天然药物化学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姓名骆珍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学号20132090133指导教师汪之波2017.03.29摘要:随着人们对化学药品毒副作用的深入认识以及全球范围内“回归自然”浪潮的涌起,国际市场对天然药物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加强,发达国家对植物药品的态度已明显改变,对中成药的管制也已开始出现松动的迹象,中药在整个医药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扩大的趋势。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如今我国中成药行业开始向现代化、消费品市场及美容保健品市场方向延伸,未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字:天然药物,中草药,提取,发展前景从“神农尝百草”至今,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之所以能够繁衍昌盛、绵延不断,靠的就是中医中药。
中医中药在临床应用了几千年,其疗效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并成为世界文化的一朵奇葩。
我国作为使用草药历史最久、原料最丰富的国家,有着极为丰富的方剂资料和历代中医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这些发展中草药的优势是其他国家和地区无法比拟的。
在国际医药市场上,天然药物已突破30%的市场份额,年销售高达近500亿美元,全球中草药销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市场潜力巨大。
第一部分、中草药的研究现状中草药是中医所使用的独特药物,也是中医区别于其他医学的重要标志。
中国人民对中草药的探索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
相传,神农尝百草,首创医药,神农被尊为“药皇”。
中草药主要由植物药(根、茎、叶、果)、动物药(内脏、皮、骨、器官等)和矿物药组成。
因植物药占中药的大多数,所以中药也称中草药。
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药已达5000种左右,把各种药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剂,更是数不胜数。
(一)中药的医学临床应用1.1中药应用理论中药应用理论比较独特。
中药有四气五味。
四气又称四性,是指药性的寒、热、温、凉。
五味指药物的辛、酸、甘、苦、咸。
中草药的气、味不同,其疗效也各异。
1.2中草药的应用形式中草药的应用形式多种多样,有用药物加水煎熟后去渣留汁而成的汤剂,有研磨成粉末状的粉剂,还有丸剂、膏剂、酒剂、片剂、冲剂、注射剂等。
中草药中有许多名药,植物药以人参、灵芝、何首乌、枸杞最为著名。
动物药以牛黄、熊胆、蛇毒、鹿茸等最为珍贵。
矿物药以朱砂、赭石、滑石、芒硝等为最为常用。
1.3中药应用的临床实例近年来,我国中药防治乳腺癌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某些中药对MCF27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等方面有一定的影响。
当然,目前中药对MCF27细胞作用的实验研究水平还处于较低阶段,其研究多局限于单体物质的抗癌作用,中药复方及多组分综合用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要真正在肿瘤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中药治疗,面临的科研工作还极其艰巨。
应充分结合西医科学技术与中医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传统优势,对中医药在乳腺癌治疗全过程的贯穿治疗作用加以深入研究。
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而死亡率高达41.6%。
传统治疗方法有手术、化疗、放疗、生物治疗和内分泌治疗等多种手段,中药辅助治疗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1)中药对MCF27细胞的体外培养的影响中药的抑瘤作用不仅体现在其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上,而且还体现在中药影响肿瘤的细胞周期,以及增殖与凋亡。
(2)中药对MCF27细胞周期的影响在MCF27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转铁蛋白对细胞从G1期进入S期十分必要,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恶性生长与增殖。
有些中药的活性成分可以作用于细胞骨架结构相关蛋白来干扰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采用MTT法和FCM检测细胞株生长与细胞周期,结果显示中药成分二羟异黄酮能明显阻滞细胞周期于G1期,其机制可能就是调节了细胞的骨架结构的转铁蛋白。
其他研究也表明有相当数量的中药活性成分对MCF27细胞周期有显著阻滞作用。
(3)中药对MCF27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MTT法、FCM、Western blot免疫着色法和亲和甄别磁珠法观察中药白藜芦醇对耐阿霉素人乳腺癌细胞系MCF27/ADM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白藜芦醇作用MCF27/ADM细胞72h之后,引起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导致细胞增殖大量下降并且呈剂量依赖性,从而认为白藜芦醇可能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2)的抑制剂,它可以通过作用于细胞的骨架结构相关蛋白来干扰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使细胞周期延长,从而导致MCF27/ADM细胞增殖受到抑制。
(4)中药对MCF27细胞凋亡的影响应用MTT法、FCM、Annexing/PI双染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补骨脂素对MCF27(ER阳性)细胞株的影响作用,结果显示补骨脂素对MCF27细胞有明显的体外抑制作用,其IC50值为15.16,细胞24 h后,细胞周期S期细胞减少,G1及G2期细胞增加,并且早期凋亡细胞明显增多,从而认为补骨脂素对MCF27细胞有显著的体外抑制作用,其抑制机制与影响细胞周期及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5)中药对MCF27移植瘤的影响移植瘤的存在是乳腺癌治疗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很多实验研究都探索了中药对MCF27移植瘤的影响作用。
(二)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2.1溶剂提取法.溶剂提取法的原理:溶剂提取法是根据中草药中各种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性质,选用对活性成分溶解度大,对不需要溶出成分溶解度小的溶剂,而将有效成分从药材组织内溶解出来的方法。
当溶剂加到中草药原料(需适当粉碎)中时,溶剂由于扩散、渗透作用逐渐通过细胞壁透入到细胞内,溶解了可溶性物质,而造成细胞内外的浓度差,于是细胞内的浓溶液不断向外扩散,溶剂又不断进入药材组织细胞中,如此多次往返,直至细胞内外溶液浓度达到动态平衡时,将此饱和溶液滤出,继续多次加入新溶剂,就可以把所需要的成分近于完全溶出或大部溶出。
中草药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直接与溶剂性质有关。
溶剂可分为水、亲本性有机溶剂及亲脂性有机溶剂,被溶解物质也有亲水性及亲脂性的不同。
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亲水性基团多,其极性大而疏于油;有的亲水性基团少,其。
极性小而疏于水。
这种亲水性、亲脂性及其程度的大小,是和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直接相关。
一般来说,两种基本母核相同的成分,其分子中功能基的极性越大,或极性功能基数量越多,则整个分子的极性大,亲水性强,而亲脂性就越弱,其分子非极性部分越大,或碳键越长,则极性小,亲脂性强,而亲水性就越弱。
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时中草药成分结构分析,去估计它们的此类性质和选用的溶剂。
甙类都比其甙元的亲水性强,特别是皂甙由于它们的分子中往往结合有多数糖分子,羟基数目多,能表现出较强的亲水性,而皂甙元则属于亲脂性强的化合物。
多数游离的生物碱是亲脂性化合物,与酸结合成盐后,能够离子化,加强了极性,就变为亲水的注质,这些生物碱可称为半极性化合物。
所以,生物碱的盐类易溶于水,不溶或难溶于有机溶剂;而多数游离的生物碱不溶或难溶于水,易溶于亲脂性溶剂,一般以在氯仿中溶解度最大。
鞣质是多羟基的化台物,为亲水性的物质。
油脂、挥发油、蜡、脂溶性色素都是强亲脂性的成分。
总的说来,只要中草药成分的亲水性和亲脂性与溶剂的此项性质相当,就会在其中有较大的溶解度,即所谓“相似相溶”的规律。
这是选择适当溶剂自中草药中提取所需要成分的依据之一。
2.2 水蒸气蒸馏法。
水蒸气蒸馏法,适用于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的中草药成分的提取。
此类成分的沸点多在100℃以上,与水不相混溶或仅微溶,且在约100℃时存一定的蒸气压。
当与水在一起加热时,其蒸气压和水的蒸气压总和为一个大气压时,液体就开始沸腾,水蒸气将挥发性物质一并带出。
例如中草药中的挥发油,某些小分子生物碱一麻黄碱、萧碱、槟榔碱,以及某些小分子的酚性物质。
牡丹酚等,都可应用本法提取。
有些挥发性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稍大些,常将蒸馏液重新蒸馏,在最先蒸馏出的部分,分出挥发油层,或在蒸馏液水层经盐析法并用低沸点溶剂将成分提取出来。
例如玫瑰油、原白头翁素等的制备多采用此法。
2.3 升华法.升华法:固体物质受热直接气化,遇冷后又凝固为固体化合物,称为升华。
中草药中有一些成分具有升华的性质,故可利用升华法直接自中草药中提取出来。
例如樟木中升华的樟脑(camphor),在《本草纲目》中已有详细的记载,为世界上最早应用升华法制取药材有效成分的记述。
茶叶中的咖啡碱在178℃以上就能升华而不被分解。
游离羟基蒽醌类成分,一些香豆素类,有机酸类成分,有些也具有升华的性质。
例如七叶内酯及苯甲酸等。
升华法虽然简单易行,但中草药炭化后,往往产生挥发性的焦油状物,粘附在升华物上,不易精制除去,其次,升华不完全,产率低,有时还伴随有分解现象。
2.4近年来出现的新的提取方法(1)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简称SCFE)是一种以超临界流体(简称SCF)代替常规有机溶剂对中草药有效成分进行萃取和分离的新型技术,其原理是利用流体(溶剂)在临界点附近某区域(超临界区)内与待分离混合物中的溶质具有异常相平衡行为和传递性能,且对溶质的溶解能力随压力和温度的改变而在相当宽的范围内变动,利用这种SCF作溶剂,可以从多种液态或固态混合物中萃取出待分离组分。
常用的SCF为CO2,因为CO2无毒,不易燃易爆,价廉,有较低的临界压力和温度,易于安全地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超临界CO2萃取法与传统提取方法相比,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在近常温的条件下提取分离,几乎保留产品中全部有效成分,无有机溶剂残留,产品纯度高,操作简单,节能。
(2) 超声提取技术超声提取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加速植物有效成分的浸出提取,另外超声波的次级效应,如机械振动、乳化、扩散、击碎、化学效应等也能加速欲提取成分的扩散释放并充分与溶剂混合,利于提取。
与常规提取法相比,具有提取时间短、产率高、无需加热等优点。
超声提取技术能避免高温高压对有效成分的破坏,但它对容器壁的厚薄及容器放置位置要求较高,否则会影响药材浸出效果。
而且目前实验研究都是处于很小规模,要用于大规模生产,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有关工程设备的放大问题。
(3) 微波萃取技术微波萃取是利用微波能来提高萃取率的一种最新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它的原理是在微波场中,吸收微波能力的差异使得基体物质的某些区域或萃取体系中的某些组分被选择性加热,从而使得被萃取物质从基体或体系中分离,进入到介电常数较小、微波吸收能力相对差的萃取剂中;微波萃取具有设备简单、适用范围广、萃取效率高、重现性好、节省时间、节省试剂、污染小等特点。
目前,除主要用于环境样品预处理外,还用于生化、食品、工业分析和天然产物提取等领域。
在国内,微波萃取技术用于中草药提取这方面的研究报道还比较少。
微波萃取技术与传统煎煮法相比较,克服了药材细粉易凝聚、易焦化的弊病,提取时间极短,设备简单,投资较少。
但这一技术用于中草药提取尚属起步,其萃取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