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登鹳雀楼》教学实录及评课

合集下载

《登鹤雀楼》教学实录

《登鹤雀楼》教学实录

《登鹤雀楼》教学实录《登鹤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作者写的是登鹤雀楼凭栏远眺时的的感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

全诗洋溢着盛唐时期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登鹤雀楼》教学实录,供您阅读,参考。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登鹤雀楼》教学实录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

认识“黄、更、层、楼”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2、简单理解诗意。

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

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自渎课文那么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和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

(学生自渎课文)三、学习生字1.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可见昨天在家里书读得很好。

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预习得怎样2、(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和它们打招呼,叫出它们的名字就能和它们成为朋友。

3、小朋友读得好,但是想和生字宝宝成为朋友不仅要认识它们,还要会写。

下面,我们一起把其中的4个生字好好的写一写。

4、指导写字,注意笔顺。

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

千:去掉一笔是“十”。

目:去掉一笔是“日”,再去掉一笔是“口”。

5.过渡:我们认识了生字朋友,它们回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指名读,男女生读)大家都读对了,而且都会自己停顿啦,真了不起!下面跟着老师读一遍吧。

《登鹳雀楼》评课稿

《登鹳雀楼》评课稿

《登鹳雀楼》评课稿《登鹳雀楼》评课稿引言:《登鹳雀楼》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登鹳雀楼》评课稿,欢迎大家阅读!评课稿(一)一、说教材古诗《登鹳雀楼》是聋校语文教材第十六册的第五课内容,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名诗。

其中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深刻哲理,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

二、说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和词语。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在理解古诗诗句的基础上,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 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说教法、说学法: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给学生学。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这无疑是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明了路子,即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为达到这个目的,本课设计我以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为主,融入情境教学法与和谐教学法,展示一个以训练为主线,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的过程。

另外,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辅以图画、图片形式,力求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说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说教学过程一、引入:1、由图入手揭示课题《登鹳雀楼》并板书。

2、播放课件:鹳鹊楼图景并解说,让学生对鹳鹊楼的位置及周围的景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简介作者。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先让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并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再根据检查朗读情况纠正学生的发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1、借助图片和联系实际让学生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再字字落实到诗句中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四、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想象画中的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进一步体会千古名句蕴含的深刻道理:登高才能望远。

登鹳雀楼听课记录

登鹳雀楼听课记录

《登鹳雀楼》听课记录一、基本信息听课时间:2024年X月X日授课教师:XXX教师授课班级:二年级X班课题:《登鹳雀楼》二、教学过程记录(一)导入(3分钟)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鹳雀楼的图片,画面中鹳雀楼巍峨耸立,黄河奔腾不息。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就是著名的鹳雀楼,它位于黄河岸边,非常壮观。

古代有很多诗人都曾登上鹳雀楼,留下了千古名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首古诗——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二)初读古诗,识字教学(10分钟)1.教师范读古诗,声音洪亮,节奏分明,读出了古诗的韵律感。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学生们都专注地倾听着。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不认识的字。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在巡视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对“鹳、雀、楼、依、尽、欲、穷、目”等字的读音有困难,及时给予帮助。

3.教师利用课件出示生字词:“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欲、穷、千里目”。

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进行教学:对于“鹳”字,教师介绍鹳是一种大型水鸟,“鹳雀楼”因常有鹳雀栖息其上而得名,左边“鸟”字旁表示与鸟类有关,右边“灌”字去掉三点水,通过形象的讲解帮助学生记忆字形。

“依”字,教师通过动作演示依靠的样子,让学生理解“依”有靠着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用“依”组词,如“依靠”“依偎”等,在组词中巩固记忆。

“欲”字,教师讲解“欲”有想要的意思,通过组词“欲望”“欲求”,让学生理解字义,并与“浴”字进行对比,区分两个字的不同,一个是“欠”字旁表示心理活动,一个是“氵”字旁表示与水有关。

运用开火车读、小组读、男女赛读等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生字词。

开火车读时,学生们依次大声朗读,教师认真倾听,对读错的学生耐心纠正并让其再次朗读,确保读音准确。

小组读时,各小组之间相互竞争,朗读声音响亮且整齐。

男女赛读中,学生们热情高涨,都努力读准字音。

(三)精读古诗,理解内容(18分钟)1.学习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前两句诗,提问:“同学们,从这两句诗中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太阳渐渐靠近西山,慢慢落下,黄河水奔腾不息地流向大海。

《登鹳雀楼》教学实录片断(三篇)9页

《登鹳雀楼》教学实录片断(三篇)9页

《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 ( 一)课堂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老师在黑板上提前板书好古诗《登鹳雀楼》,诗句写在黑板的下方,学生可以够得着的地方。

)师:孩子们,这是今天王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的一首古诗,请大家打开课本114面,请大家观察观察,除了这首古诗外,你还发现了些什么?生:一条黄色的河,那叫黄河。

生:一轮红红的太阳。

师:是红色的吗?再看看。

生:白色的,是夕阳,所以是白色的。

生:我还看到了远处的山。

生:我看到了帆船,船上有人。

师:观察真仔细。

你还有什么发现?生:我看到了一座楼,第一层里有两个人。

师:你真棒。

你知道这座楼叫什么名字吗?生:鹳雀楼。

师:大家一起说说这座楼的名字吧。

生:鹳——雀——楼;师:知道鹳雀楼在哪儿吗?生:知道,在这些石头上面。

(众大笑)师:是啊,鹳雀楼是建造在黄河岸边的山上,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它在山西省,与湖北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一生急着举手)生:还有河南的岳阳楼。

师:(微笑着)孩子,你是河南人吗?生:不是啊。

师:那你可不能把湖南的岳阳楼搬到河南去。

(众笑)师:除了图画之外,你还发现了诗以外的文字吗?生:我发现了,在课本的角落里写了“作者王之涣”。

师:这个小朋友好细心啊。

你们发现了吗?这首诗的作者是——生:王——之——涣。

师:王之涣是唐朝的大诗人,写了不少著名的诗。

其中有一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登——鹳雀楼。

师:现在请小朋友自由读读这首古诗,注意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师:观察课后的生字表,把这些生字在课文中圈出来,再读几遍。

(学生拿出铅笔边圈生字,边反复读生字。

)师:我请圈得仔细,读的认真的小朋友到黑板上把这些生字圈出来。

(指名一学生上台用红色的粉笔将生字圈出来。

)师:我们一起大声读读这些生字吧。

(老师指着黑板上圈出的红色的生字,学生一起大声读生字。

)师:生字的字音读得真准确,古诗能读好吗?再自由练练。

(学生再次练习朗读。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试试。

《登鹳雀楼》课堂实录

《登鹳雀楼》课堂实录

登鹳雀楼课堂实录导言《登鹳雀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由唐代文学家、政治家王之涣所作。

这首诗抒发了登临高楼的壮美情怀,以及对历史兴衰变迁的思考。

以下是一堂关于《登鹳雀楼》的课堂实录,记录下了学生们的讨论和老师的讲解。

学生A:字词解析学生A:老师,我注意到诗中出现了一些生僻的字词,比如“衔”、“翔”等。

请问这些字词怎么理解?老师:很好的提问!这些字的理解可以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结合常识推断。

首先,我们来看到“高下”,这是用来形容道路的。

在古代,道路通常以高低来衡量,相当于现代的“坡度”。

所以,“高下”应该理解为陡峭之意。

然后,“衔”是指鸟类、牲畜等用嘴、牙、爪等抓取、咬住或握住的意思。

在这首诗中,“衔”应该指的是鸟儿叼着食物飞翔。

最后,“翔”指的是鸟飞翔的姿势。

通过观察鸟的翅膀展开,以及翱翔的动作,我们可以联想到“翔”这个词的意义。

学生B:老师,除了这些字外,我还发现了一些平时没见过的字,如“千里目”,“云销雾绕”。

这些古怪的字句是什么意思呢?老师:“千里目”是指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景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目远视广”。

用来形容登高望远,眺望远方的意境。

“云销雾绕”是表达天空晴朗无阻的景象,没有云雾遮挡,宛如天空澄碧、明朗无比。

这些都是描绘自然景色的手法,由于是唐诗,所以表达方式较为华丽,给人以美好的感觉。

学生C:情感表达学生C:老师,我觉得这首诗中还传达了一种壮美的情感。

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大自然的崇敬和对历史兴衰的思考。

这是怎么实现的?老师:非常好的观察!《登鹳雀楼》以壮美的场景作为背景,通过对楼高山川景色的描绘,传达出对自然景物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另外,在最后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中,作者将目光投向远方的边疆,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

青海、暗雪山、孤城以及玉门关等都是历史兴衰的象征,通过描绘这些地方的遥远、寂静和孤独,进一步凸显出历史变迁的无情和人类的渺小。

这种情感的表达是通过描述自然景色和历史背景的方式来实现的,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和人生的哲思和感慨。

登鹳雀楼教学评课稿

登鹳雀楼教学评课稿

登鹳雀楼教学评课稿一、整体感受哇塞,这堂登鹳雀楼的课真的是很有看头呢!一进去就感觉整个课堂氛围特别活跃,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的互动就像朋友聊天一样自然又有趣。

感觉这堂课就像是一场充满惊喜的旅行,带着学生们在古诗的世界里畅游。

二、教学目标达成老师把教学目标定得特别明确,就是要让学生理解登鹳雀楼这首诗的含义,感受诗中的哲理。

在课堂上,真的是一步一步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从最开始的读诗,到后来对字词的讲解,再到对整首诗意境的领悟,学生们就像一个个小探险家,在老师的带领下,顺利地找到了目标。

比如,老师问同学们“欲穷千里目”里的“穷”是什么意思,同学们都积极地回答,有说“没有了”的,有说“尽头”的,然后老师再一引导,大家就都明白了这个字在这里是“尽,使达到极点”的意思。

这就说明教学目标在这个环节达成得很不错。

三、教学方法运用1. 诵读法老师特别注重诵读,这一点超棒。

让同学们一遍又一遍地读诗,从一开始的读准字音,到读得通顺,再到读出节奏和韵味。

而且老师还示范读,那读诗的感觉就像是在唱歌一样,同学们都被吸引住了。

就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老师读的时候,把那种山河壮丽的感觉都读出来了,同学们跟着读,也能慢慢体会到这种感觉。

2. 情境教学法老师还创设了情境呢。

在讲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的时候,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小故事,说一个小书生想要看到更远的风景,然后他就不断地往高处爬。

这样一讲,同学们就很容易理解这两句诗所蕴含的哲理了,就是要不断努力,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四、课堂互动环节课堂上的互动环节也很出彩。

老师不是那种一直自己在讲的,而是不断地和同学们互动。

比如老师问“如果你们站在鹳雀楼上,看到这样的景色,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同学们就七嘴八舌地说起来了,有的说会觉得很壮观,有的说会很兴奋。

然后老师就接着同学们的话,引导他们把这种感受和诗中的词句联系起来。

还有在解释字词的时候,老师也会让同学们自己先猜猜意思,然后再进行讲解,这样同学们的参与度就很高。

《登鹳雀楼》教学实录及评析

《登鹳雀楼》教学实录及评析

《登鹳雀楼》教学实录及评析《登鹳雀楼》教学实录及评析《登鹳雀楼》教学实录是怎样的呢?要如何进行评析呢?下面一起来看看!一、导入新课(师依次课件出示:)师:小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生l:日。

(师课件出示:日)生2:山。

(师课件出示:山)生3:目。

(师课件出示:目)师:小朋友,象形字是一幅图,也是一个字。

(师课件出示: )师:这个字,你们还认识吗?生:雀。

(师课件出示:雀)师:小朋友,“雀”字的部首是“隹”,表示“鸟”。

这样的字还有很多,想一想还有哪些字也藏着这个部首呀?生:鹰、雕。

生:雁、难。

师:“雀”这个字中,撇是关键笔域。

(“雀”字的撇变红)师:“雀”字上面是个“小”,写的时候“先中间后两边”,中间一笔没有钩,因为汉字的笔画走势要向字的中间集中,有了钩,走势就向上了。

撇要写得长,托上罩下。

(边讲解边范写,生跟着书空。

) (师课件出示:鹳雀)师:(出示“鹳雀”图)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师:来,跟老师读读这个词语。

生(齐读):鹳雀。

(师在“鹳雀”旁边出示“楼”字)师:跟老师再来读读这个词。

生(齐读):鹳雀楼。

师:(出示“鹳雀楼”图片)“鹳雀楼”在山西省永济市,这座楼有三层,前可望中条山,下可瞰黄河,因常有鹳雀停留,所以人们称这座楼为鹳雀楼。

(讲完后粘贴在黑板上)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座楼的名字吧。

生(齐读):鹳雀楼。

师:小朋友,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楼”字?生:“数”去掉反文旁,左边加个木字旁。

师:真棒!你采用了换一换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这是一个识记字形的好方法。

师:“楼”是个形声字,右半部分(课件将“娄”变红)也读“lou”,左半部分的木字旁告诉我们什么呀?生:那时候的房子是用木头建造的。

师:写“楼”字的时候右下方“女”字的横要长,托住上面的“米”,使整个字平稳。

(师范写,生跟着书空。

)(生在《习字册》上练习书写“雀”“楼”两字。

写完后,师打开投影进行点评。

)师:鹳雀楼本来不是很出名,后来因为有个诗人写了一首诗《登鹳雀楼》而名扬四海。

最新-《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优秀8篇)

最新-《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优秀8篇)

《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优秀8篇)《《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优秀8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谷建芬简介】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登鹳雀楼》课堂教学实录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欲”“楼”。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简单理解诗意,并从朗读诗句中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古诗。

2、体会最后两行诗句所蕴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这一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简笔画一、导入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学生都喜欢画画,今天老师也画一幅画送给大家好不好?(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高山、黄河、夕阳、鹳雀楼、诗人,每画一种,都让学生说出画的是什么。

)师生共同板书课题:鹳雀楼(齐读)相机简介鹳雀楼,引出诗人王之涣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

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大海。

他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那么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呢?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

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生(齐):登到最顶层!师(把诗人画到鹳雀楼顶层):我们来试试,哇!真的看到了!那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师:你太聪明了,和大诗人王之涣想的一样。

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把他看到的和想到的写成了一首古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课件出示课文)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17课《登鹳雀楼》。

师: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师:登什么?生:登鹳雀楼师: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在“登”的后边做一停顿,让别人一听就知道,作者登上的这座楼叫鹳雀楼,再读课题:登/鹳雀楼师:你懂的可真多!题目中的“雀和楼”都是本课的生字,仔细观察这两个字,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观察占格位置。

(引导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识记生字)师:编歌谣“雀”:少写一笔,住多一横师:让我们一起把“雀”字送回到田字格中(师范写,生书空)学生先描红,再临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登鹳雀楼》教学实录及评课
古诗《登鹳雀楼》教学实录及评课
一、谜语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继续猜谜。

出示猜谜:四四方方,有门有窗,出出进进,人往里藏。

师:根据谜语中的意思,猜个字,谁来猜一猜。

生:床、房……
师:不对哦,你再来想想,提醒你们这个字跟木有关系。

生:楼
师:对了,你太聪明了。

那这个楼去掉左面,右面是“娄”,我们来玩个生字开花
娄加上竹字头是“篓”字;加上‘艹’是“蒌”;加上提手旁是“搂”(搂抱的搂);加上木字旁就是“楼”(楼房的楼,它还可以作为一个姓,知道我姓什么吗?我就姓楼,所以你们可以叫我—生:楼老师
师:对的,你们真是聪明了。

可是这些字有表音有表声的字叫—形声字)
师: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诗,学习前我们接着来猜字。

二、初读文本
师:出示:日、山、目的甲骨文,让小朋友们猜猜
生:日、山、目(师指导这是—象形字)
师:这些汉字是祖先创造的,它们蕴藏很多的内容。

出示:雀字的甲骨文,来猜猜它是什么字?
生:雀字
师:是啊,答对了,雀指的是体型娇小的鸟儿。

这是一个会意字。

你们看看它下面是个锥子部,藏着锥子部的还有哪些字啊?
生:准、谁、雁
师:汉字好玩吗楼老师这有写好字的秘诀想知道吗
生:想
师:读字帖(tiè)认结构找主笔
师:伸出手来,一起书写“雀”、“楼”,拿出课前发的书写纸描红一个。

楼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小姑娘(写字姿势端正)的图片,小朋友们比不比。

生:比(提醒写字的姿势)
师:有一种鸟的名字也藏着锥子部,是什么知道吗?我来写写:鹳雀楼(板书)
师:谁来读一读
生1、生2、生3:鹳雀楼
师:读的真好,带你们看看鹳雀。

出示图片,边看边说在山西省有一座楼,这种座楼常有鹳鸟出现,所以就叫它鹳雀楼。

师:请同学们读读诗,听清楚我的要求是:看清字形,准字音。

好开始
师: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登鹳雀楼(指读3个人—齐读)
去掉拼音,指名读,指导教读五古诗的时候停顿的方法是2、3停顿。

师:读诗不仅要停顿,还要读出抑扬顿挫,师示范朗读。

会读了吗(
生齐读)
师:三读古诗要读出画面,让我们赶紧走入古诗,看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王之涣登上鹳雀楼,他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鹳雀楼(师在黑板上画出鹳雀楼)
师:除了这,还有吗还要在图上画些什么呢
生:白云、山(师立马在黑板上画了山、白云)
师:王之涣看到了这样的景色,所以他吟诵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引读—指读—齐读,顺便在黑板上把这两句诗写在图的中央)
师:眼前的景色美吗(生说美)你还想看更多的景色吗(生回想),那怎么办呢12下一页古诗《登鹳雀楼》教学实录及评课
生:再登一层楼。

师:那老师奖励你来读读。

师:第三句里还藏着一个字?出示“欲”字的甲骨文,简介说一个人心里空落落的,出示汉字“欲”,谁来读一读,伸手一起来写一写。

师: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读到这,你觉得诗人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想要看到更多的美景需要多登上一层楼。

师:是啊,那老师把这句奖励给你来读一读。

还有谁想读一读(指读2个人—齐读)
师:这首隽永的小诗你们学到这喜欢上它了吗(
生答喜欢)那谁愿意来读一读(指读3人—齐读)
师:四读古诗,读出古诗的情感来,我再来读一读。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着画面。

生:有感情的读诗。

师:今天这首小诗我们先学到这里,下节课再好好来品析。

下面我们来学写本节课的几个生字。

三、学写三个汉字
课件出示:依入更三个字有一个“主笔”:捺(捺笔写得时候注意起笔有蚕头,折笔轻巧下笔稳,捺脚似燕尾)
师:请同学们描写,边写边说:捺撇不落笔,捺要站稳,捺要穿插,描一个写一个,跟刚才的小姑娘比姿势哦。

师:展台投影评讲学生的书写,强调重要笔顺。

师:展示写好的诗,提醒小朋友写诗竖着写,从右写,最后不要忘记落笔。

师: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客人老师再见。

教学反思:
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

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比较熟悉,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读、能背了。

但发现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不但不认识诗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连字音也读不准,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

我在教学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初读古诗,然后将生字单独列出来,指名学生读,并说说哪些字的读音要注意读准,再去掉拼音指名读、开火车读。

在本课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想像力,让孩子在想像中感受美。

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通过展现画面,让学生说一说,在图中可以找到哪些古诗中出现的事物,再通过引导理解“依”的意思,让学生说一说“我仿佛看到了。

”从而理解诗句的意思。

然后以“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色怎么办呢”
引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理解。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情悟道,明白“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在本节课中,我觉得在朗读指导上还不到位。

一是时间花的不够,二是指导方法欠妥当,应该将古诗的朗读节奏标示出来,便于学生朗读。

再者就是可以通过课件展示黄河奔腾不息的画面,让学生感受黄河的壮观,从而读好“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另外还应充分发挥老师的范读的作用。

课后评课:首先我谈下我听了这堂课,我自己的感受。

楼校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那如沐春风般的声音和教态让我不禁拍案叫好,作为一个老师我都被楼校长的声音和谈吐给吸引了,更别说那群对知识渴望欲如此高的学生们,整个课堂上下来,让我觉得今天一行,收获颇丰。

楼校长上的这堂《登鹳雀楼》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首古诗。

在古诗的导入上,楼校以进行激趣导入,抓住了低年级孩子的学情和思维认知方式,以谜语的形式引入“楼”字(课题中的一个字),她对这个字的解读不仅仅存留在这个字的认读与书写上,更多的是抓住了汉字的演变和汉字的类型之“形声字“的介绍,激发了孩子们对汉字发展历程的探究和兴趣。

接着在初读文本中,楼校仍然从汉字的甲骨文渊源导入象形字“日“、“山”、“目”,从而引入会意字“雀”的指导教学,由雀字又直接引出了这首小诗的题目“登鹳雀楼”,可以说整个环节的设计师别出心裁、别巨匠心。

而在这首诗的朗读和初步感知上,楼校的设计更是于细微之处见匠心。

朗读上楼校更是以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这首诗的情调和意蕴。

而在内容的初步感知上,楼校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作者所观之景的图画再现,让我们每一位老师不得不为这样一个老师竖起赞美的大拇指。

二年级属于低年级阶段,字的书写指导是尤为重要的一部分,楼校在字的教学上采用了随文识字和最后的集体识字两个方式,通过读帖、范写、重点笔顺讲读让学生们很快就爱上了这些汉字朋友们。

整堂课的设计具有大家风范,楼校那温柔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语,感染了在场的每一
个人。

这堂课,不仅抓住了教学古诗第一课时的重难点,而且整个过程更多地是融入了楼校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解读,我觉得真的是不错的一堂语文艺术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