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撒下课外阅读的“种子”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语文一年级下册《一粒种子》优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语文一年级下册《一粒种子》优秀教学设计
4.合作作业:分组进行“种子生长观察报告”的编写,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植物,收集相关资料,整理成一份观察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植物的生长过程、特点以及生长过程中的趣事等。
5.思考作业: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种子为什么会发芽?它们是如何生长的?”“我们应该如何关爱自然,保护植物?”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种子的生长过程,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表达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激发对自然界的热爱。
3.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强调关爱生命、尊重自然的重要性,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生长过程,并与家人分享。
五、作业布置
1.家庭作业: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它们的生长过程,并尝试用简单的句子进行描述。鼓励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与家人分享,培养孩子关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目标: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课文,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
2.方法目标: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一粒种子》,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此外,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待提高,对于描述种子生长过程这样的实践活动,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作为教师,我们需要耐心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帮助他们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情感态度方面,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培养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通过学习《一粒种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激发他们对自然界的热爱,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

在学生心田播下阅读的种子

在学生心田播下阅读的种子

在学生心田播下阅读的种子作者:聂春梅来源:《新课程·下旬》2017年第05期(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百灵庙第二中学)摘要:语文老师要用较高的语文素养在学生心中播下阅读的种子,并努力创设好读书环境,去培育这颗美丽的种子,用高效的课堂教学为之施肥,让这颗阅读的种子发芽、壮大。

关键词:语文素养;阅读环境;高效课堂我从事初中语文教学近30年,从最初的传统教学到现在能动学堂教学,其间尝试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

其实,不论选择何种教学模式,都离不开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环节——阅读教学。

因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完整的书。

”语文教学改革已倡导多年,但老师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都没有改变强迫孩子们做大量阅读题的习惯。

这只是重视了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并没有真正尊重孩子的阅读需求,长此以往,大量的阅读题只能让孩子们感觉阅读索然无味,甚至开始厌恶阅读。

恐惧阅读。

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让每个孩子都爱好读书,学会读书,让阅读成为孩子们成长的需要。

语文教师若能让自己的学生爱上阅读,则功莫大焉!因为当孩子们尽情遨游于书海时,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我们首先应在孩子的心田播下阅读的种子,怎样才能顺利地撒下这颗美丽的种子?这需要用我们语文老师自身的语文素养去陶冶孩子。

俗语说:“打铁需要自身硬”“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更有人说:“老师应该是一条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奔腾不息的河流。

”具体而言,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除了要熟悉教育理论,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及丰富的语文专业知识,还要对相邻学科如政治、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有所研究,更要具备广博的自然科学知识,现在虽然大多数学生不喜欢阅读纸质书籍,但长时间的“读屏”让他们的“阅历“颇为丰富,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师若没有丰富的阅读积累,是无法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滋润学生的阅读心田的,没有理由让学生爱上阅读的。

课外阅读:种子传播的奥秘教学实录

课外阅读:种子传播的奥秘教学实录

课外阅读:种子传播的奥秘教学实录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课外阅读:种子传播的奥秘_教学实录_反思案例,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种子传播的奥秘
种子的传播方式大致有四种:风传播、动物传播、弹射传播、水传播。

如:春天,柳絮四处飞扬。

你知道春天柳絮飞扬的奥秘吗?抓一团柳絮仔细观察,会发现里面有些小颗粒,那就是柳树的种子。

柳树就是靠柳絮的飞扬,把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的。

凤仙花妈妈的办法跟豌豆妈妈的办法差不多,凤仙花果实成熟后炸裂,凤仙花妈妈用这种办法把种子送到四面八
方。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课外阅读:种子传播的奥秘,植物妈妈有办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四年级语文下册《种子》教案一等奖

四年级语文下册《种子》教案一等奖

四年级语文下册《种子》教案一等奖1、四年级语文下册《种子》教案一等奖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

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要旅行靠的啥办法?其实答案就在种子身上。

种子有着神奇的“旅行本领”,借此,它们可以处处安家,开花结果,繁殖后代。

活动目标1.收集观察,初步认识植物的种子。

2.通过阅读相关内容和亲身观察、调查了解种子的不同传播方法。

3.培养学生乐于观察的学习习惯。

活动建议观察感知1.收集植物的种子,看看种子各是什么样子的?向小组内的成员说说这是什么植物的种子。

2.在你身边还有哪些植物是有种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研究1.阅读参考资料2和3,说说你知道了哪些植物种子的传播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践评价1.根据自己这个小组的实际情况,选择你们喜欢的一项或几项活动进行实践后,完成活动报告。

(1)你也可以去查找学校里的植物标本,看看植物与它的种子。

(2)你可以和学校里的园艺师交流交流植物的种子是怎样传播的。

(3)你还可以到野外能找到种子的地方,看看它们是怎样传播的?我的活动报告时间:植物名称:植物样子:(画出来)种子样子:(画出来)种子的传播方法:2.用一句话评价这次活动中你的表现。

课堂播下课外阅读的“种子”

课堂播下课外阅读的“种子”

课堂播下课外阅读的“种子”何炳章先生在《课外阅读:为孩子储蓄自己的童年精神》中指出:“热爱读书,每天阅读,养成习惯,坚持终生。

”这是我们在指导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时提出的核心目标。

而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各自的家庭环境,阅读氛围参差不齐;学生个性差异明显,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对阅读的价值取向千差万别,这些制约因素都是教师无法控制的,可是我们可以用一堂堂精心设计的语文课,把热爱阅读的种子,播洒进每个学生的心田。

本文将从语文课堂教学的角度,引领学生课外读书兴趣,阅读中外经典,加深课内课外联系,打通两者联系渠道,谈谈本人的粗浅之思。

一、课前播下第一枚种子:太棒了,明天我也讲一个!课前两分钟,设置一个“我阅读,我展示”环节:由学生提前自愿报名,展示自己喜爱的课外读物。

一本书的名字,一个故事的梗概,一首小诗,一段美文,一点心得……只要有同学说,小学的孩子就会瞪大了眼睛津津有味的分享,然后就会有孩子摩拳擦掌的模仿,一节课一个机会,一学期的日程马上提前预订一空。

有了这个准备,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提前了解学生的阅读方向,有选择的请学生讲述相应的内容,使这个环节融入新授课的导入环节。

对于就自己的阅读方向不明确以及阅读积极性不高的学生,教师可以“请求”学生“帮忙”,让他们查找某方面的资料等等。

能帮上老师的忙,对学生是多么大的动力呀,往往让老师惊讶的结果就在这时产生了:尚且有阅读困难的她或者他,却捧着大部头,孜孜不倦的读起来……这个小小的环节,对于讲述者,我们关注的是个体的差异性,让每个学生的阅读都有机会受到完整的关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当然,不必苛求一定要达到某种效果,单单是通过这样一个短小的交流,再加上老师对上台者的有意识的重点表扬,不知道有多少小小的心灵在呐喊:明天我也讲一个!二、课堂播下第二枚种子:课文原来如此丰美!1、以教材中某一课文为基点(1)向同题作品延伸。

题目相同或相近的作品,由于作者不同,人生阅历和体验不同,情感立意不同,所表达的主题也不同;文体不同,选材不同,表达方式不同,写作目的也就有异。

(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拓展 种子word版

(西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拓展 种子word版

————————精选资料,欢迎阅读下载————————
最小的种子你知道吗
最小的种子是一种陆生的兰科植物的种子,这种植物的名字叫斑叶兰,植株矮小,成短的根茎状,9月开花,花白色,小而芳香。

它的种子没有胚乳,种子数量很多,但非常细小,小得像灰尘一样,每粒种子只有200万分之一克重。

因此,用这些种子来繁衍后代,几乎是不可能的。

一般用无性的分枝法来繁殖。

自从1960年摩瑞尔首先成功地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进行试管繁殖,目前已发展到大约有35个属150多种的兰科植物,可用组织培养的方法来大量繁殖,使兰花生产达到了工厂化。

“试管”兰花也已商品化。

新加坡已用组织培养等方法,每年外销兰花创汇200万美元。

————————精选资料,欢迎阅读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播撒智慧的种子

小学语文教学:播撒智慧的种子

小学语文教学:播撒智慧的种子
嘿,你们知道吗?我觉得小学语文就像一个大大的花园,里面撒满了智慧的种子呢。

在语文课上,老师就像一个园丁,用心地照顾着这些种子。

老师会给我们读好听的故事,那些故事就像温暖的阳光,让智慧的种子开始发芽。

有一次,老师读了《小马过河》的故事,我明白了遇到事情要自己去尝试,不能只听别人说。

老师还会教我们写字,一笔一划,就像在给种子浇水。

我们认真地写着每一个字,让智慧的种子长得更壮。

当我们写出漂亮的字时,心里可高兴了。

学古诗也很有意思哦。

古诗就像营养丰富的肥料,让智慧的种子开出美丽的花。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让我感受到了诗人的快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让我看到了美丽的风景。

我们自己也可以努力让智慧的种子长得更好。

比如,我们可以多读书,读各种各样的故事书、童话书。

还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讨论问题,分享自己的想法。

嘿,你们知道吗?我觉得小学语文教学真的很重要呢。

它就像在我们心里播撒智慧的种子,让我们变得越来越聪明。

让我们一起在小学语文的花园里,看着智慧的种子茁壮成长吧。

《一粒种子》阅读教案

《一粒种子》阅读教案

《一粒种子》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认识阅读课外书的作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让学生知道到读书的快乐,阅读的乐趣。

3、通过阅读的指导,让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基本方法,并能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4、熟读词语高雅、秘诀、头头是道、耗费、浓郁。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一节阅读课。

(板书:一粒种子)
你们都读过哪些课外书,给大家交流一下吧!
你们还记得一些关于书籍的名人名言吗?
我们知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今天,让我继续在书的海洋里畅游吧。

二、读课文
1、初读课文。

2、带问题读课文
这是一粒神奇的种子,凡是看见它的人,没一个不喜欢它。

它先后到了国王、富翁、商人、兵士的手里,结果却给他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烦恼,落得个被弃的命运。

最后,它来到了一个年轻农夫的面前,这一次,又会有怎样的结局呢?
三、感受句子的美
1.开得花呢,当然更美丽,不论是玫瑰花,牡丹花,菊花,都比不上它;并且有浓郁的香气,不论是芝兰,桂花,玉簪,都比不上它。

2.白花花的胡子密得像树林,盖住他的嘴,像在树林里露出一个洞——因为嘴笑的合不上了。

四、读后感
任何事物都有它自己的成长规律,做事情要掌握合适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课堂教学中撒下课外阅读的“种子”
何炳章先生在《课外阅读:为孩子储蓄自己的童年精神》中指出:“热爱读书,每天阅读,养成习惯,坚持终生。

”笔者认为,园内开花园外香,如果课外阅读是花香四溢,那么课堂教学必然是满园春华之沃圃。

本文将从语文课堂教学的角度,引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阅读中外经典,加强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打通两者联系渠道。

一、课前播下第一枚种子:太棒了,明天我也讲一个
课前2分钟,设置一个“我阅读,我展示”环节:由学生提前自愿报名,展示自己喜爱的课外读物。

一本书的名字、一个故事的梗概、一首小诗、一段美文、一点心得……只要有同学说,小学的孩子就会瞪大了眼睛津津有味的分享,然后就会有孩子摩拳擦掌的模仿,一节课一个机会,一学期的日程不难提前预订一空的。

有了这个准备,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提前了解学生的阅读方向,有选择的请学生讲述相应的内容,使这个环节融入新授课的导入环节。

对于就自己的阅读方向不明确以及阅读积极性不高的学生,教师可以“请求”学生“帮忙”,让他们查找某方面的资料等等。

能帮上老师的忙,对学生是多么大的动力呀,往往让老师惊讶的结果就在这时产生了:尚且有阅读困难的她或者他,却捧着大部头,孜孜不倦的读起来……这个小小的环节,对于讲述者,我们关注的是个体的差异性,让每个学生的阅读都有机会受到完整的关
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听述者,我们关注的是整体的共享性,让全体学生分享阅读的快乐,稚嫩的心声总会得到同样稚嫩的回应。

当然,不必苛求一定要达到某种效果,单单是通过这样一个短小的交流,再加上老师对上台者有意识的重点表扬,不知道有多少小小的心灵在呐喊:明天我也讲一个!
二、课堂播下第二枚种子:课文原来如此丰美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既能使学生在课内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在课内培养的能力得到锻炼,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 以教材中某一课文为基点。

(1)向同题作品延伸。

题目相同或相近的作品,由于作者不同,人生阅历和体验不同,情感立意不同,所表达的主题也不同;文体不同,选材不同,表达方式不同,写作目的也就有异。

如,学习了杏林子的《生命,生命》,再读读美国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学习了鲁迅的《社戏》,再读读林语堂的《听戏》;通过对风格各异,主题不同的作品的比较阅读和分析,学生既扩大了阅读量,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领悟到了文学大师们立意有别、各有千秋的写作艺术。

(2)向同类文章扩展。

这同类可以是题材的同类,也可以是文体的同类,也可以是某一写法的同类。

如,学习了第九册冯骥才的《珍珠鸟》后,我向学生推荐阅读《我与鸟有个约会》这篇散文,该文写作者以关爱之心待鸟在阳台上放枣招揽鸟儿,并多次试图接
近鸟儿,结果落了个枣尽鸟飞的结局。

其目的是让学生比较两篇散文在内容、构思、特色、艺术构思、风格方面的异同。

在比较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认识,理解和鉴赏。

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前,可推荐学生阅读与环保有关的课外资料。

2. 以节选的课文为基点,向整部作品扩展。

由于教科书的容量有限,有些中、外名著只能选其中的一节或几接文字,对理解课文有一定的影响。

以苏教版语文第十册《景阳冈》一课为例,在学习这一课时,教师激发兴趣:《水浒传》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那么你最喜欢哪一位?课外认真阅读《水浒传》有关章节,笔录出其故事的梗概,并写出你如何喜欢他?学习了《草船借箭》,布置学生读读《三国演义》,下一节课,我们将举办一个“三国英雄会“活动。

这样,兴趣有了,任务有了,那汇报便是学生在“三国英雄会”中的表现以及学生笔录内容、感想的张贴展示了。

学了《猴王出世》,让学生读读《西游记》;学了《临死前的严监生》,来读读《儒林外史》;学了《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让学生读读《红楼梦》……
3. 以课文为基点,向同作者的其他文章拓展阅读。

学习了冰心奶奶的《只拣儿童多处行》后,引导学生品读《小橘灯》、《寄小读者》等;学习了《海伦·凯勒》后,带领孩子赏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了安徒生的《丑小鸭》,再去读读他另外的童话,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和《看门人的儿子》。

既是相类似主题的童话作品,
又是出自同一个作家之笔的文章,学生往往带着浓厚的兴趣。

这些童话真实地描绘了穷苦人的悲惨生活,又渗透着浪漫主义的情调和幻想。

既让学生同情不幸的穷人,也会在培养学生的善良、纯洁的高尚品质上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诗歌教学中,同一个作者的作品更具有广泛性。

三、课终播下第三枚种子:我读书,所以我很棒
但凡语文老师,都会在无意有意中做知识的迁移拓展工作,我们则加大了这个环节的关注力度,使之成为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自然延展的关键桥梁。

课文讲授完毕,集中为学生做一个相关阅读内容链接:可以从作者的其他作品中选择;可以是与课文风格相类的名篇;可以是和作品同时期的其他名篇;可以是课文内容中涉及到的美文名篇……可以是精悍小文,可以是鸿篇巨著;不要担心大部头,只要相关的,大胆地告诉孩子,不要担心孩子太小,吓着孩子,恰恰相反,小孩子面对“重大问题、庞然大物”的镇定,着实应该吓着成年人。

这只是一个“知道”的过程,不一定非是一个掌握的过程,多知道一些,有什么不好。

何况学生们下节课保不准就因讲述其中某个大部头,赚来无数双大眼睛的注目礼!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经”,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促进
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这也正如何炳章先生所推崇的“课外阅读不是可有可无的额外负担,而是与课内学习平起平坐的分内任务。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