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思想实验解读
史上最著名的10个思想实验

• 解读:空地上的奶牛最初被Edmund Gettier用来 批判主流对知识定义的JTB(justified true belief) 理论,即当人们相信一件事时,它就成为了知识; 这件事事实上是真的,且可以被充分验证。实验 中,农民之所以相信奶牛在那里,是送奶工证词 和他自己所见黑白相间物所共同构成的结果。而 之后送奶工的确认,这件事也碰巧是真实的。尽 管如此,农民并非真正知道奶牛在那里,因为他 认为奶牛在那里的结论是建立在错误的前提上的。 Gettier利用这个实验和其他一些例子,说明了将 知识定义为JTB的理论需要修正。
• 10. 电车难题
• 它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 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 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 来,且马上就要辗过他们。幸运的是,你 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 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 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想想这个情况, 你应该拉拉杆吗?
史上最著名的10个思想实验
什么是思想试验?
• 思想实验是一种精神上的观念或假想,通 常和谜语相似,是哲学家和科学家用以了 解什么是大众思想的一种简单方法。他们 的运用在如哲学和理论物理(理论物理无 需做实验)等抽象领域是最为广泛的。他 们像是为思想准备的一份大餐,最终给出 复杂的答案。即使思想实验本身也会有无 法理解的时候,这并不奇怪。下面是10个 著名的思想实验,还有他们所要表达的哲 学、科学和伦理意义。
•• 5.ຫໍສະໝຸດ 伽利略的重力实验• 9. 空地上的奶牛
• 认知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实验就是“空地上的 奶牛”。实验是这样的,一个农民担心自己获奖 的奶牛走丢了。一个送奶工来到农场后,他让农 民不要担心,因为他看到那头奶牛就在附近。虽 然农民很愿意相信送奶工,但他还是自己去看了 下,他看到了熟悉的黑白相间条纹,为自己的奶 牛在那里感到很满意。过了一会,送奶工到那里 再次进行了确认。那头奶牛确实在那里,但它躲 在了树林里,而且有一大张黑白相间的纸缠绕在 了一棵树上,显然,农民把这张纸错当成自己的 奶牛了。问题于是来了, 就算奶牛一直在那里, 但农民说自己知道那头奶牛在那里时是否正确?
十个著名的思想实验,值得了解!(2)

十个著名的思想实验,值得了解!(2)(续昨天)7.猴子和打印机猴子和打字机(Monkeys and Typewriters),如果无数多的猴子在无数多的打字机上随机的打字,并持续无限久的时间,那么在某个时候,它们必然会打出莎士比亚的全部著作。
猴子和打字机的设想在20世纪初被法国数学家Emile Borel推广,但其基本思想——无数多的人员和无数多的时间能产生任何/所有东西——可以追溯至亚里士多德。
【解读】简单来说,“猴子和打字机”定理是用来描述无限的本质的最好方法之一。
人的大脑很难想象无限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无限猴子定理可以帮助理解这些概念可以达到的宽度。
猴子能碰巧写出《哈姆雷特》这看上去似乎是违反直觉,但实际上在数学上是可以证明的。
这个定理本身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重现的,但这并没有阻止某些人的尝试:2003年,一家英国动物园的科学家们“试验”了无限猴子定理,他们把一台电脑和一个键盘放进灵长类园区。
可惜的是,猴子们并没有打出什么十四行诗。
根据研究者,它们只打出了5页几乎完全是字母“s”的纸。
8.中文房间其实验可表示为:一个人手中拿着一本象形文字对照手册,身处图中所提及的房子中。
而另一人则在房间外向此房间发送象形文字问题。
房间内的人只需按照对照手册,返回手册上的象形文字答案,房间外的人就会以为房间内的人是个会思维的象形文字专家。
然而实际上房子内的人可能对象形文字一窍不通,更谈不上什么智能思维。
由于英语用同一个字的来表示“中国的”和“中国语言”(即中文),不少未真正了解本题目内容的人都将本题错译成中国房间或中国屋(例如:本条目的西班牙语版本也是写成“La Sala China”—中国房间)。
【解读】“中文房间”最早由美国哲学家John Searle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
这个实验要求你想象一位只说英语的人身处一个房间之中,这间房间除了门上有一个小窗口以外,全部都是封闭的。
他随身带着一本写有中文翻译程序的书。
人类十大思想实验

人类十大思想实验思想实验,哲学家或科学家们常常用它来论证一些容易让人感到迷惑的理念或假说,主要用于哲学或理论物理学等较为抽象的学科,因为这类实验往往难以在现实世界中开展。
这些实验看似简单,其间却蕴含着很多“剪不断、理还乱”的哲理。
它们就像是一顿丰盛的精神盛宴,等待餐客前来饕餮。
然而,这类盛宴往往菜式复杂,并非人人都能“饱餐一顿”。
因此,我们列出世界上最有名的十大思想实验,并在哲学、科学或伦理方面对这些实验进行了阐释:10.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电车难题”是十分有名的伦理学思想实验,其内容如下:一个疯子将5名无辜的人绑在一条手推车轨道上,而一辆失控的电车正向他们冲去。
幸运的是,你可以拉动操纵杆将电车转至另一轨道。
然而,该名疯子在那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
此时此刻,这根操纵杆,你拉,还是不拉?深度解析:这道“电车难题”由哲学家菲利帕·富特提出,目的在于批判伦理学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其中的功利主义。
此类理论认为,“将大多数人的利益最大化”才是最道德的。
根据功利主义哲学,牺牲1个人可以挽救5个人,则毫无疑问应该拉动操纵杆。
但这样做的问题在于,拉了操纵杆,你就成为杀死“1个人”的同谋,那么很明显你做了一件不道德的事,因为你对此人之死负有部分责任。
同时,还有人认为,但凡遇到这种情况,你就必须有所作为,不作为同样会被视为不道德。
简而言之,不管你做不做、怎样做,都无法让自己在道德的世界里无懈可击,而这正是问题之关键。
很多哲学家都以“电车难题”来说明:在现实世界中,人们通常会让自己的道德标准不断妥协,因为真实而完满的道德,并不存在于这个世上。
9.奶牛在田野(The Cow in the Field)在认识论领域(与知识有关的哲学领域),思想实验“奶牛在田野”非常有名,其内容如下:一位农夫担心自己珍爱的奶牛跑丢。
一名挤奶工来到农场,告诉农夫无需担心,他来的时候在附近田野里看到了奶牛。
史上最著名的10个思想实验

史上最著名的10个思想实验.txt9母爱是一滴甘露,亲吻干涸的泥土,它用细雨的温情,用钻石的坚毅,期待着闪着碎光的泥土的肥沃;母爱不是人生中的一个凝固点,而是一条流动的河,这条河造就了我们生命中美丽的情感之景。
史上最著名的10个思想实验想过什么是哲学吗?可能大家都不是很说的清楚。
看看下面这些“史上最著名的10个思想实验”,可能你对哲学会有自己的理解了。
10.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
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
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
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解读: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
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
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
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
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
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9.空地上的奶牛(The Cow in the field)认知论领域的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实验就是“空地上的奶牛”。
它描述的是,一个农民担心自己的获奖的奶牛走丢了。
这时送奶工到了农场,他告诉农民不要担心,因为他看到那头奶牛在附件的一块空地上。
虽然农民很相信送奶工,但他还是亲自看了看,他看到了熟悉的黑白相间的形状并感到很满意。
十大思想实验

思想实验是一种精神上的观念或假想,通常和谜语相似,是哲学家和科学家用以了解什么是大众思想的一种简单方法。
他们的运用在如哲学和理论物理(理论物理无需做实验)等抽象领域是最为广泛的。
他们像是为思想准备的一份大餐,最终给出复杂的答案。
即使思想实验本身也会有无法理解的时候,这并不奇怪。
下面是10个著名的思想实验,还有他们所要表达的哲学、科学和伦理意义。
1.缸中的大脑没有比所谓“缸中的大脑”更有影响力的思想实验了,这个思想实验涵盖了从认知学到哲学到流行文化等各个领域。
这个实验要求你想象有一个疯狂科学家把你的大脑从你体内取出,放在一个装有维持生命液体的缸中。
大脑是连着电极,电极还连到一台能产生图像和感官信号的电脑上。
因为你获取的所有关于世界的信息都是经由大脑过滤,这台电脑就有能力模拟你日常的体验。
如果这确实可能的话,你要如何来证明你周围的世界是真实的,而不是由一台电脑所产生的模拟环境?2.薛定谔的猫薛定锷的猫最早由物理学家薛定锷提出,是量子力学领域中的一个悖论。
内容是:一只猫被封闭在一个盒子里一个小时,和它一起的还有一些放射性元素和一瓶毒气。
在一小时内,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几率为50%。
如果发生了衰变,那么会触发一个连接在盖革计数器上的锤子,打碎瓶子,释放毒气,杀死猫。
因为这件事是否发生的概率相等,薛定锷认为在盒子被打开前,盒子中的猫可以同时被认为是既死又活的。
意义:简而言之,这个实验的核心思想是因为事件发生时不存在观察者,盒子里的猫可能同时存在所有的状态(实验中既死又活)。
这个观念同一个古老的谜题相似,谜题内容为,如果一棵树倒在了树木中,且没有人听到声音,那么它有没有发出声响?薛定锷最早是在回复一篇讨论量子态叠加本质的文章时提出这个实验的。
薛定锷的猫同时也说明了量子力学的理论是多么奇怪。
这个思想实验因其复杂性而臭名昭著,同时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解释。
其中最古怪的是“多重世界”假说,这个假说表示有一只既死又活的猫,那么两只猫是存在于不同的宇宙间,且永远不会有交集。
知道哲学家是怎么疯的吗?告诉你,史上最著名的10个思想实验。

知道哲学家是怎么疯的吗?告诉你,史上最著名的10个思想实验。
想过什么是哲学吗?可能大家都不是很说的清楚。
看看下面这些“史上最著名的10个思想实验”,可能你对哲学会有自己的理解了。
10.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
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
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
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解读: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
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
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
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
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
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9.空地上的奶牛(The Cow in the field)认知论领域的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实验就是“空地上的奶牛”。
它描述的是,一个农民担心自己的获奖的奶牛走丢了。
这时送奶工到了农场,他告诉农民不要担心,因为他看到那头奶牛在附件的一块空地上。
虽然农民很相信送奶工,但他还是亲自看了看,他看到了熟悉的黑白相间的形状并感到很满意。
过了一会,送奶工到那块空地上再次确认。
那头奶牛确实在那,但它躲在树林里,而且空地上还有一大张黑白相间的纸缠在树上,很明显,农民把这张纸错当成自己的奶牛了。
世界上最有名的十大思想实验

编辑/Aoi@顶尖文案TOPYS思想实验,哲学家或科学家们常常用它来论证一些容易让人感到迷惑的理念或假说,主要用于哲学或理论物理学等较为抽象的学科,因为这类实验往往难以在现实世界中开展。
这些实验看似简单,其间却蕴含着很多“剪不断、理还乱”的哲理。
它们就像是一顿丰盛的精神盛宴,等待餐客前来饕餮。
然而,这类盛宴往往菜式复杂,并非人人都能“饱餐一顿”。
因此,我们列出世界上最有名的十大思想实验,并在哲学、科学或伦理方面对这些实验进行了阐释:10. 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电车难题”是十分有名的伦理学思想实验,其内容如下:一个疯子将5名无辜的人绑在一条手推车轨道上,而一辆失控的电车正向他们冲去。
幸运的是,你可以拉动操纵杆将电车转至另一轨道。
然而,该名疯子在那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
此时此刻,这根操纵杆,你拉,还是不拉?深度解析:这道“电车难题”由哲学家菲利帕·富特(Philippa Foot)提出,目的在于批判伦理学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其中的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
此类理论认为,“将大多数人的利益最大化”才是最道德的。
根据功利主义哲学,牺牲1个人可以挽救5个人,则毫无疑问应该拉动操纵杆。
但这样做的问题在于,拉了操纵杆,你就成为杀死“1个人”的同谋,那么很明显你做了一件不道德的事,因为你对此人之死负有部分责任。
同时,还有人认为,但凡遇到这种情况,你就必须有所作为,不作为同样会被视为不道德。
简而言之,不管你做不做、怎样做,都无法让自己在道德的世界里无懈可击,而这正是问题之关键。
很多哲学家都以“电车难题”来说明:在现实世界中,人们通常会让自己的道德标准不断妥协,因为真实而完满的道德,并不存在于这个世上。
9. 奶牛在田野(The Cow in the Field)在认识论领域(与知识有关的哲学领域),思想实验“奶牛在田野”非常有名,其内容如下:一位农夫担心自己珍爱的奶牛跑丢。
10个著名的思想实验,看完你会怀疑人生!

10个著名的思想实验,看完你会怀疑人生!1、“电车难题(Trolley Problem)”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
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
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
然而问题在于,那个疯子在另一个电车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
考虑以上状况,你是否应拉拉杆?2、空地上的奶牛:一个农民担心自己的获奖的奶牛走丢了。
这时送奶工到了农场,他告诉农民不要担心,因为他看到那头奶牛在附近的一块空地上。
虽然农民很相信送奶工,但他还是亲自看了看,他看到了熟悉的黑白相间的形状并感到很满意。
过了一会,送奶工到那块空地上再次确认。
那头奶牛确实在那,但它躲在树林里,而且空地上还有一大张黑白相间的纸缠在树上,很明显,农民把这张纸错当成自己的奶牛了。
于是问题出现了,虽然奶牛一直都在空地上,但农民说自己知道奶牛在空地上时是否正确?3、定时炸弹:一枚大规模杀伤性的定时炸弹隐藏在你的居住地并即将爆炸,并导致半个城市的人伤亡,知情者已被你羁押,你是否应该使用酷刑来审讯。
4、爱因斯坦的光线:如果他能够以光速在光线旁边运动,那么他应该能够看到光线成为“在空间上不断振荡但停滞不前的电磁场”。
5、忒修斯之船: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头被逐渐替换,直到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那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6、薛定谔的猫:将一只猫关在装有少量镭和氰化物的密闭容器里。
镭的衰变存在几率,如果镭发生衰变,会触发机关打碎装有氰化物的瓶子,猫就会死;如果镭不发生衰变,猫就存活。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由于放射性的镭处于衰变和没有衰变两种状态的叠加,猫就理应处于死猫和活猫的叠加状态。
这只既死又活的猫就是所谓的“薛定谔猫”。
7、伽利略落体实验: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得出了重量不同的两个铁球同时下落的结论,从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多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最为著名的思想试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
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
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
考虑以上状况,你应当拉拉杆吗?(农民注:这个问题在“公平:怎么做才精确?”中也有涉及)解读: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重要理论,特殊是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
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当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逝世一个人。
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以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动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逝世负部分责任。
然而,其他人以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
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动,这就是重点所在。
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现现实生涯中的状况经常逼迫一个人违反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
9.空地上的奶牛(The Cow in the field)认知论领域的一个最重要的思想试验就是“空地上的奶牛”。
它描写的是,一个农民担忧自己的获奖的奶牛走丢了。
这时送奶工到了农场,他告知农民不要担忧,因为他看到那头奶牛在附件的一块空地上。
虽然农民很信任送奶工,但他还是亲自看了看,他看到了熟悉的黑白相间的形状并感到很满意。
过了一会,送奶工到那块空地上再次确认。
那头奶牛确实在那,但它躲在树林里,而且空地上还有一大张黑白相间的纸缠在树上,很明显,农民把这张纸错当成自己的奶牛了。
问题是涌现了,虽然奶牛一直都在空地上,但农民说自己知道奶牛在空地上时是否精确?解读:空地上的奶牛最初是被Edmund Gettier用来批判主流上作为知识的定义的JTB (justified true belief)理论,即当人们信任一件事时,它就成为了知识;这件事在事实上是真的,并且人们有可以验证的理由信任它。
在这个试验中,农民信任奶牛在空地上,且被送奶工的证词和他自己对于空地上的黑白相间物的察看所证实。
而且经过送奶工后来的证实,这件事也是真实的。
尽管如此,农民并没有真正的知道奶牛在那儿,因为他以为奶牛在那儿的推导是建立在过错的前提上的。
Gettier利用这个试验和其他一些例子,说明了将知识定义为JTB的理论需要修正。
8.定时炸弹(The Ticking Time Bomb)如果你关注近几年的政治时事,或者看过动作电影,那么你对于“定时炸弹”思想试验确定很熟悉。
它要求你想象一个炸弹或其他大范围杀伤性兵器藏在你的城市中,并且爆炸的倒计时马上就到零了。
在羁押中有一个知情者,他知道炸弹的埋藏点。
你是否会使用酷刑来获取情报?解读:与电车难题相似,定时炸弹情景也是逼迫一个人从两个不道德行径中选择的伦理问题。
它一般被用作对那些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使用酷刑的反驳。
它也被用作在极端形势下法律——就像美国的严禁虐囚的法律——可以被放在第二位的例子。
归功于像《24小时》的电视节目和各种政治争辩,定时炸弹情景已成为最常引用的思想试验之一。
今年早些时候,一份英国报纸提出了更为极端的见解。
这份报纸提议说,如果那个可怕分子对酷刑毫无反映,那么当局者是否愿意拷打他的妻子儿女来获取情报。
7.爱因斯坦的光线(Einstein’s Light Beam)爱因斯坦有名的狭义相对论是受启于他16岁做的思想试验。
在他的自传中,爱因斯坦回忆道他当时空想在宇宙中追寻一道光线。
他推理说,如果他能够以光速在光线旁边运动,那么他应当能够看到光线成为“在空间上不断振荡但停滞不前的电磁场”。
对于爱因斯坦,这个思想试验证明了对于这个虚拟的察看者,所有的物理定律应当和一个相对于地球静止的察看者察看到的一样。
解读:事实上,没人确实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科学家一直都在争论一个如此简略的思想试验是如此辅助爱因斯坦完成到狭义相对论这如此巨大的飞跃的。
在当时,这个试验中的想法与现在已被抛弃的“以太”理论相违反。
但他经过了好多年才证明了自己是精确的。
6.特修斯之船(The Ship of Theseus)最为古老的思想试验之一。
最早出自普鲁塔克的记录。
它描写的是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几百年的船,归功于不间断的维修和调换部件。
只要一块木板腐烂了,它就会被调换掉,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开始的那些了。
问题是,最终发生的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特修斯之船,还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在什么时候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哲学家Thomas Hobbes 后来对此进来了延伸,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来的老部件来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解读:对于哲学家,特修斯之船被用来研讨身份的实质。
特殊是讨论一个物体是否仅仅等于其组成部件之和。
一个更现代的例子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乐队,直到某一阶段乐队成员中没有任何一个原始成员。
这个问题可以利用于各个领域。
对于企业,在不断并购和更换东家后仍然坚持原来的名字。
对于人体,人体不间断的进行着新陈代谢和自我修复。
这个试验的核心思想在于逼迫人们去反思身份仅仅局限在实际物体和现象中这一常识为了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自由落体速度取决于物体的质量的理论,伽利略构造了一个简略的思想试验。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如果一个轻的物体和一个重的物体绑在一起然后从塔上丢下来,那么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快,两个物体之间的绳子会被拉直。
这时轻的物体对重物会发生一个阻力,使得下落速度变慢。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两个物体绑在一起以后的质量应当比任意一个单独的物体都大,那么全部体系下落的速度应当最快。
这个矛盾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过错的。
解读:这个思想试验辅助证明了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无论物体的质量,不考虑阻力的情况下,所有物体自由落体的速率都是一样的。
4.猴子和打字机(Monkeys and Typewriters)另一个在流行文化中占了很大分量的思想试验是“无限猴子定理”,也叫做“猴子和打字机”试验。
定理的内容是,如果无数多的猴子在无数多的打字机上随机打字,并持续无限久的时间,那么在某个时候,它们必然会打出莎士比亚的全体著作。
猴子和打字机的假想在20世纪初被法国数学家Emile Borel推广,但其基础思想(无数多的人员和无数多的时间能发生任何/所有东西)可以追溯至亚里士多德。
解读:简略来说,“猴子和打字机”定理是用来描写无限的实质的最好方式之一。
人的大脑很难想象无限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无限猴子定理可以辅助懂得这些概念可以达到的宽度。
猴子能碰巧写出《哈姆雷特》这看上去似乎是违反直觉,但实际上在数学上是可以证明的。
这个定理本身在现实生涯中是不可能重现的,但这并没有禁止某些人的尝试:2003年,一家英国动物园的科学家们“试验”了无限猴子定理,他们把一台电脑和一个键盘放进灵长类园区。
可惜的是,猴子们并没有打出什么十四行诗。
根据研讨者,它们只打出了5页几乎完全是字母“s”的纸。
3.中文房间(The Chinese Room)“中文房间”最早由美国哲学家John Searle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
这个试验要求你想象一位只说英语的人身处一个房间之中,这间房间除了门上有一个小窗口以外,全体都是封闭的。
他随身带着一本写有中文翻译程序的书。
房间里还有足够的稿纸、铅笔和橱柜。
写着中文的纸片通过小窗口被送入房间中。
根据Searle的理论,房间中的人可以使用他的书来翻译这些文字并用中文回复。
虽然他完全不会中文,Searle以为通过这个过程,房间里的人可以让任何房间外的人以为他会说流利的中文。
解读:Searle发明了“中文房间”思想试验来反驳电脑和其他人工智能能够真正思考的观点。
房间里的人不会说中文;他不能够用中文思考。
但因为他拥有某些特定的工具,他甚至可以让以中文为母语的人以为他能流利的说中文。
根据Searle,电脑就是这样工作的。
它们无法真正的懂得接受到的信息,但它们可以运行一个程序,处置信息,然后给出一个智能的印象。
2.薛定锷的猫(Schrodinger’s Cat)薛定锷的猫最早由物理学家薛定锷提出,是量子力学领域中的一个悖论。
其内容是:一只猫、一些放射性元素和一瓶毒气一起被封闭在一个盒子里一个小时。
在一个小时内,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几率为50%。
如果衰变,那么一个连接在盖革计数器上的锤子就会被触发,并打碎瓶子,释放毒气,杀逝世猫。
因为这件事会否发生的概率相等,薛定锷以为在盒子被打开前,盒子中的猫被以为是既逝世又活的。
解读:简而言之,这个试验的核心思想是因为事件发生时不存在察看者,盒子里的猫同时存在在其所有可能的状况中(既逝世又活)。
薛定锷最早提出这个试验是在回复一篇讨论量子态叠加的文章时。
薛定锷的猫同时也阐明了量子力学的理论是多么令人无法懂得。
这个思想试验因其复杂性而臭名昭著,同时也启发了各种各样的说明。
其中最奇怪的就属“多重世界”假说,这个假说表现有一只逝世猫和一只活猫,两只猫存在在不同的宇宙之中,并且永远不会有交集。
1.缸中的大脑(Brain in a Vat)没有比所谓的“缸中的大脑”假说更有影响力的思想试验了。
这个思想试验涵盖了从认知学到哲学到流行文化等各个领域。
这个试验的内容是:想象有一个猖狂科学家把你的大脑从你的体内取出,放在某种性命保持液体中。
大脑上插着电极,电极连到一台能发生图像和感官信号的电脑上。
因为你获取的所有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都是通过你的大脑来处置的,这台电脑就有能力模仿你的日常体验。
如果这确实可能的话,你要如何来证明你周围的世界是真实的,而不是由一台电脑发生的某种模仿环境?解读:如果你感到这听起来很像《黑客帝国》,那么你说对了。
这部电影以及其他一些科幻作品,都是在这个思想试验的影响下创作出来的。
这个试验的核心思想是让人们质疑自身经历的实质,并思考作为一个人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这个试验的最初原型可以一直追溯至笛卡尔。
在他的《Meditations on the First Philosophy》一书中,笛卡尔提出了能否证明他所有的感官体验都是他自己的,而不是由某个“邪恶的魔鬼”发生的这样的疑问。
笛卡尔用他的经典名言“我思故我在”来答复这个问题。
不幸的是,“缸中的大脑”试验更为复杂,因为连接着电极的大脑仍然可以思考。
这个试验被普遍的讨论着,有许多对于此试验前提的反驳,但仍没有人能有力的回应其核心问题:你究竟如何才干知道什么是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