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石CT应用与比较.宝石新技术
宝石CT应用与比较宝石新技术

是否心率60/分就绝对不会出现错层?
人憋住气身体是相对静止的,心率即使非常平稳也不是 绝对平稳,每一个亚毫秒、亚亚毫秒心脏不会完全处 在同样的状态,因此心率好可以减少错层甚至肉眼看 不到错层,但不可能完全消除错层。
60次/分尚且如此,何况80次/分,90次/分,甚至上百次 每分呢?
控制心率和训练闭气是心脏冠脉扫描成功的两大客观条 件,因此客观上来说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的完成冠脉 扫描。而且现在的宝石CT对心脏冠脉扫描的要求和 light speed VCT(64排)同样的严格。
传统CT 140kVp
75keV MARS
▪ 二、M.D物质分离与分析
MD核心工具:物质浓度分布图
纵坐标
I/Ca 物质浓 度(mg/cc)
散点图 感兴趣区域内物质以水和
I/Ca浓度表达其浓度, 其分布区域具有浓度特征,
及成分特征
基础图像:水基图像-碘基图像
横坐标
水物质浓度 (mg/cc)
1、MD 物质分离像-碘-钙
宝石CT冠脉扫描的优势:
1.高清 2.低剂量
没使用高清扫描,体重100公斤
右冠状动脉支架
使用高清扫描
Hale Waihona Puke 对比:对比2:高清扫描,左主干支架:
高清扫描,支架内软斑块?
低剂量,低到什么程度?
91x0.014=1.274mSv
宝石CT可以普及30%低剂量于每次扫描
ASIR menu for Slice mode in Recon Options
心房心室共同舒张的一段时间,生理学上叫做“全心舒张期” 一般以心率75/分为标准,全心舒张期为0.4秒左右。 如果一 个受检者的心率为60/分,也就是说心动周期是75/分的人的 1.25倍。所以按这个比例计算,全心舒张期为0.4*1.25=0.5 秒 ,而这0.5秒中仅有3/8的时间即187.5毫秒的时间心脏处 于相对静止期,这187.5毫秒的时间就是我们所争取的机器 默认的有效扫描时间。我们宝石CT在做前瞻性门控扫描即 我们通常所说的轴扫时点射扫描需要的时间为204毫秒,即 这次扫描使用轴扫会的到非常满意的图像。
探讨宝石能谱CT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探讨宝石能谱CT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摘要】宝石能谱CT是一种新兴的诊断技术,具有高分辨率和对比度、无创伤等优势。
本文探讨了宝石能谱CT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介绍技术原理和优势,对比传统CT技术,分析临床试验结果,并展望其未来的应用前景。
研究发现,宝石能谱CT在胃癌诊断中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
宝石能谱CT在胃癌诊断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有望成为一种重要的诊断工具。
【关键词】宝石能谱CT、胃癌、诊断、应用价值、技术介绍、优势、对比研究、临床试验、应用前景、总结、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胃癌的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传统的CT技术在胃癌的诊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对于小肿块的检测和区分恶性肿瘤与良性病变的诊断等方面。
本研究旨在探讨宝石能谱CT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通过比较宝石能谱CT与传统CT在胃癌诊断中的优劣势,分析临床试验结果,探讨其潜在的应用前景,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宝石能谱CT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通过比较宝石能谱CT与传统CT在胃癌诊断中的优劣势来评估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本研究旨在分析宝石能谱CT在胃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中的潜在优势,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更及时的诊断结果,从而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疗效果。
通过本研究的结果,希望可以为医学界提供更多关于宝石能谱CT技术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指导,并为进一步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2. 正文2.1 宝石能谱CT技术介绍宝石能谱CT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医学影像技术,能够提供高分辨率、高对比度的图像,从而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病变。
宝石能谱CT技术利用能量分辨的探测器,可以实现不同物质的光谱分离,从而能够区分不同组织的化学成分。
宝石CT能谱成像在肿瘤方面的应用进展

宝石CT能谱成像在肿瘤方面的应用进展宝石CT能谱成像(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GSI)是CT成像领域中一项崭新的技术,它以瞬时kVp(80/140)切换和宝石探测器为核心技术,进行数据空间的吸收投影数据到物质密度投影数据的转换,从而在准确的硬化效果校正的基础上得到准确的能谱成像。
宝石CT能谱成像能够避免CT值的漂移,得到精准的CT 值,从而反映物质的本质;同时它将CT从单参数(CT值)成像转变为多参数(不同keV下的CT值、多种基物质密度和有效原子序数)成像,实现了CT质的变革。
自宝石能谱CT于2009年底进入临床应用以来,经过一年多的应用与研究,CT能谱成像已经在全身各系统病变的诊断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并在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1-5)。
目前恶性肿瘤是人类健康第一号的杀手,并已成为人类继心血管疾病后的第二大死因。
而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有效的进行疗效评价和预后评估,以及治疗后的随访都对肿瘤的治疗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宝石CT能谱成像的内在特点使其在上述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1、小病灶的检出与其他影像方法相比,CT能谱成像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更高;同时CT能谱成像可以避免硬化伪影和容积效应,并可以提供对比噪声比最佳的单能量图像及碘基图像,强化碘对比剂的显示,从而避免小病灶的遗漏和误诊,提高小病灶和多发病灶的检出率。
肝脏肿瘤以恶性肿瘤最为常见,但由于部分良、恶性肿瘤的密度相仿,强化方式相似,故有时CT难以检出。
然而,焦晟等(6)研究发现肝血管瘤在70-75keV图像上,HCC在65-70keV图像上,肝囊肿在55-60keV图像上显示更清晰。
因此能谱成像后通过调节能量水平,可能潜在增加不同性质病变的检出。
叶晓华等(7)对42例肝脏肿瘤患者行腹部能谱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和静脉期)增强检查,发现除动脉期肝血管瘤和肝转移瘤在70keV和140kVp图像中的检出率相同外,不同肿瘤在不同时相70keV图像(78%-100%)的检出率均高于140kVp图像(65%-96%),小病灶(<1cm)的检出率增加更为明显(分别为57%-100%和14%-91%)。
探讨宝石能谱CT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探讨宝石能谱CT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摘要】宝石能谱CT是一种新型的医学影像技术,在胃癌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通过探讨宝石能谱CT技术原理、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与传统影像学比较以及临床研究案例等内容,展示了宝石能谱CT 在提高胃癌诊断准确性和早期诊断率方面的优势。
文章也对宝石能谱CT在胃癌诊断中潜在的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宝石能谱CT在胃癌诊断中的作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快速的诊断手段,有望在未来的医学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关键词】关键词:宝石能谱CT、胃癌诊断、应用价值、技术原理、影像学比较、临床研究案例、发展趋势、潜在应用。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胃癌是世界各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给医学界和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传统的胃癌诊断方法主要依靠传统影像学技术,如CT、MRI等,然而这些技术对于早期胃癌的诊断准确性有限,易出现漏诊或误诊的情况。
寻找一种新的、更准确的诊断技术成为医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宝石能谱CT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对宝石能谱CT的技术原理、与传统影像学的比较、临床研究案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以期为胃癌诊断提供更准确、快速和有效的方法。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可以深入了解宝石能谱CT在胃癌诊断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和优势,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决策依据,提高胃癌的诊断准确率和早期诊断率,进而促进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我们也希望可以探讨宝石能谱CT在未来发展中的潜在应用方向,为胃癌诊疗领域的进步做出贡献。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我们期待为胃癌的早期发现和诊断提供更加全面和精准的解决方案,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2. 正文2.1 宝石能谱CT技术原理宝石能谱CT技术原理是基于宝石探测器的单能量和双能量成像原理实现的。
宝石探测器是一种新型的X射线探测器,能够实现高分辨率、低剂量和快速成像。
探讨宝石能谱CT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探讨宝石能谱CT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宝石能谱CT是一种介于传统CT和PET-CT之间的新型检查技术,是通过测量X射线的能量分布来获得组织和器官不同的化学成分信息。
它可以同时获得CT和能谱图像,因此能够更加准确地诊断胃癌。
一般来说,胃癌的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但是这种检查方式具有一定的风险和侵入性,不能重复进行。
而宝石能谱CT检查可以非常安全地获取组织化学成分信息,不具有侵入性,可以重复进行。
因此,在临床上,宝石能谱CT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适用于胃癌的诊断。
宝石能谱CT可以检测胃黏膜和肿瘤之间不同的化学成分,如碘、钙、钾等元素的不同含量。
这些元素的含量可以反映组织或细胞的不同病理状态,因此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诊断和肿瘤分期情况,同时还可以为手术治疗提供更加详细的信息。
在临床实践中,宝石能谱CT已经成功应用于胃癌的早期诊断、疾病分期和预后评估等方面的研究。
例如,在早期胃癌的诊断方面,宝石能谱CT可以检测到胃黏膜的变化,很好地区分了不同类型的早期胃癌。
此外,它还可以帮助医生提高对肿瘤的定位识别和癌组织边缘的清晰度,提高其精确性和准确性。
在疾病分期方面,宝石能谱CT能够检出肿瘤周围的淋巴结转移,以及检测到肿瘤的远处转移病灶。
在预后评估方面,宝石能谱CT可以通过分析不同的化学成分,评估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从而帮助医生预测患者的预后。
虽然宝石能谱CT技术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受到肿瘤周围组织产生的伪影影响,但是其在胃癌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仍然不可忽略。
因此,宝石能谱CT在未来的临床应用中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探讨宝石能谱CT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探讨宝石能谱CT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宝石能谱CT是一种新型的医学影像技术,通过利用宝石闪烁体的能量分辨特性,可以获取高分辨率的能谱图像,为胃癌诊断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
下面将详细探讨宝石能谱CT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宝石能谱CT可以提供更准确的胃癌诊断结果。
传统的CT扫描通常只能提供胃腔的形态结构信息,对于早期胃癌或胃内浸润性癌的诊断有一定局限性。
而宝石能谱CT可以通过测量X射线入射体与组织之间的能量转移,提供更丰富的组织特征信息。
通过分析能谱图像,可以检测胃癌病灶的微小改变,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宝石能谱CT可以进行定量分析,有助于评估胃癌的恶性程度。
宝石能谱CT可以测量肿瘤组织的X射线吸收、散射和衰减等特征,通过分析这些能量分辨的参数,可以评估胃癌的恶性程度和浸润程度。
测量肿瘤组织的血管密度、血管直径等参数,可以评估肿瘤的血供情况,进一步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
宝石能谱CT可以提供三维图像重建,有助于胃癌的定位和分期。
宝石能谱CT可以获取多角度、多方向的能谱图像,通过这些图像可以进行三维图像重建。
三维图像可以提供更准确的胃癌定位,有助于指导手术切除范围的确定。
通过超分辨重建算法,宝石能谱CT 还可以实现高分辨率的胃癌图像,进一步提高分期的准确性。
宝石能谱CT具有较低的辐射剂量和较短的扫描时间。
宝石能谱CT利用宝石闪烁体的特性,可以更高效地吸收和转换X射线能量,从而降低了胃癌患者的辐射剂量。
宝石能谱CT的扫描时间也相对较短,可以减少扫描过程中的不适感,提高患者的接受度。
宝石能谱CT在胃癌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提供更准确的诊断结果,评估胃癌的恶性程度,定位和分期胃癌,同时具有较低的辐射剂量和较短的扫描时间。
目前宝石能谱CT技术还处于研究阶段,需要进一步的临床验证和推广应用,以进一步发挥其在胃癌诊断中的潜力。
探讨宝石能谱CT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探讨宝石能谱CT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宝石能谱CT是一种新型的医学影像技术,它结合了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宝石能谱成像技术。
它通过对物质的物理特性进行分析,可以提供更丰富的信息,以辅助医生准确诊
断胃癌。
宝石能谱CT可以提供更精确的解剖学信息。
传统的CT扫描可以展示组织和器官的形
态结构,但对于胃癌的检测和定位可能不够准确。
而宝石能谱CT可以通过不同能谱的分析,进一步展示不同组织和器官的成分差异,以更准确地识别和定位胃癌病灶。
宝石能谱CT可以识别不同组织之间的代谢差异。
胃癌是由恶性肿瘤细胞组成的,其代谢活性普遍较高。
宝石能谱CT可以通过分析不同组织的能谱信息,了解组织的代谢情况,从而帮助医生区分正常组织和癌细胞,提高胃癌的诊断准确度。
宝石能谱CT还可以提供功能性信息。
它可以通过分析不同能谱的分布情况,了解胃癌病灶周围的血流情况,从而评估病灶的侵袭深度和转移情况,帮助医生进行临床分析和决策。
宝石能谱CT还可以提供药物治疗效果的监测。
胃癌的治疗往往需要辅助化疗或放疗,而药物的分布情况和代谢过程对治疗效果有很大影响。
宝石能谱CT可以通过分析不同能谱的分布和代谢信息,监测药物在病灶区域的浓度和代谢速率,帮助医生评估治疗效果,调
整治疗方案。
宝石能谱CT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具有很大的潜力。
它可以提供更丰富的解剖学、代谢和功能性信息,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评估胃癌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监测治
疗效果。
宝石能谱CT技术仍处于发展初期,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验证,以充分发挥其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简化版 宝石CT技术介绍

宝石CT高清低剂量成像技术一与重建算法相关的低剂量1 ASiR的原理与作用(Adaptive Statistical IterativeReconstruction)(1)滤波反投影(FBP)及迭代重建技术(IR)FBP:目前所有的商业化CT在图像的重建算法上均采用解析方法,也就是说每个投影数据通过计算、滤过、反投影、加权,重建出图像,这种算法称作滤波反投影重建技术(Filtered BackProjection,FBP)。
滤波反投影重建由于重建速度较快,在过去的40多年里一直被使用着。
但这种重建技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将X-ray源假设为无限小,忽略了每个探测器单元的大小、形状,图像像素的形状、尺寸假定为无限小的点,虽然应用这一简化在图像重建受计算机能力限制时对图像重建速度是非常有帮助的,但事实上在简化的滤波反投影技术上设定的CT模型并不能代表真实情况。
因此图像对噪声比较敏感和需要抑制伪影等。
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能够提高图像质量的更好的重建算法。
IR(Iterative Reconstruction,IR):在算法上最大程度的模拟了CT扫描时 x-ray 穿过人体到达探测器的实际情况。
初始的x-ray光子及像素值的大小和形状不是假定为单纯的一个点,同时把探测器的形状和尺寸也考虑进去。
这样系统光学模型在IR中就建立起来而在FBP里没有。
同时由于有限的光子统计学而带来的波动在图像重建过程中也被考虑了。
因此IR算法克服了FBP算法由于算法过于简化而明显影响图像质量的弊端。
(2)新一代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 ASiR :Adaptive Statistical IterativeReconstruction):ASIR:IR的不足之处是,数学计算复杂,计算机工作量大和图像重建时间加长。
正因为如此,ASIR首先关注模型的噪声特性和被扫描的对象,对于那些受噪声影响比较大的检查,我们提供了非常明显的益处,主要体现在低的扫描剂量,大体重病人及薄层图像等,也就是说采用低剂量的同时获得低的图像噪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SIR menu for Volume mode in Recon Options Discovery CT750 HD Application Tips and Work-Arounds
GSI能谱扫描:
什么是“光子雷达”,KeV的概念?
常规CT球管发出的X射线均为千伏(KVP)
的混合能量成像,成像结果存在一定程度 的干扰和平均;CT值相近的不同病灶(组 织成分)对于不同能量的吸收和表达也有 所不同,混合的能量段很难加以区分和鉴 别; 这就相当于通过普通光线看到的物体是一 种颜色,而将七色光分离成赤橙黄绿青蓝 紫通过每一种单色光看到的物体本别成不 同的颜色。
纵坐标 I/Ca 物质浓 度(mg/cc)
散点图 感兴趣区域内物质以水和 I/Ca浓度表达其浓度, 其分布区域具有浓度特征, 及成分特征
基础图像:水基图像-碘基图像
横坐标 水物质浓度 (mg/cc)
1、MD 物质分离像-碘-钙
120kV CT
GSI
Angiography
2、MD 物质浓度定量-甲状腺摄碘测定
70keV
2、keV病变区域的分析-动脉斑块
能谱吸收曲线(keV-HU) 蓝色:血管中央 淡蓝:斑块周边 粉色:斑块中心 绿色:标准Blood 特 征性吸收曲线 单光子像 56keV
斑块中央的能谱吸收曲 线与标准Blood特征性吸 收曲线几近重合 ——提示斑块为附壁血栓
单光子像
水基像
碘基像
3、keV对细微结构显示-肌腱韧带病变的分析
心率要求和心率不齐方面有所放宽外,并 没有任何一台CT可以做到不控制心率和心 率不齐。同时,双源CT和东芝320排只是针 对心脏冠脉扫描有一定的优势,在冠脉后 处理平台和其他全身扫描没有突出的特点。
为什么要控制心率?
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即构成一个“心动周 期”。每一个心动周期包括心房(或心室的)一次收缩期 和一次舒张期。正常心脏的每一个心动周期都是由窦房结 自动产生动作电位引起的。 心房心室共同舒张的一段时间,生理学上叫做“全心舒张期” 一般以心率75/分为标准,全心舒张期为0.4秒左右。 如果一 个受检者的心率为60/分,也就是说心动周期是75/分的人的 1.25倍。所以按这个比例计算,全心舒张期为0.4*1.25=0.5 秒 ,而这0.5秒中仅有3/8的时间即187.5毫秒的时间心脏处 于相对静止期,这187.5毫秒的时间就是我们所争取的机器 默认的有效扫描时间。我们宝石CT在做前瞻性门控扫描即 我们通常所说的轴扫时点射扫描需要的时间为204毫秒,即 这次扫描使用轴扫会的到非常满意的图像。
70kev下:
潜在临床价值:
• 可以鉴别肌腱血肿和水肿
• 可以判断肌腱断裂确切位置
• 可以鉴别断裂程度:完全断裂和部分断
裂
• 同时可以评估韧带断裂 • 肌腱钙化对运动医学影响
4、MARS:去除金属和硬化伪影
传统CT 140kVp
75keV MARS
二、M.D物质分离与分析
MD核心工具:物质浓度分布图
正常甲状腺都有摄取碘的功能,可评价甲状 腺功能的重要指标。 右甲状腺腺瘤术后多年,左甲状腺又发现低 密度肿物:从单能谱碘密度测量及碘水物质 分析有效原子序数来看,均显示病灶(黄色) 较正常甲状腺(红色)的碘密度明显减低, 说明其摄取碘的功能明显减低,考虑为低功 能腺瘤。
谢谢大家!
是否心率60/分就绝对不会出现错层?
人憋住气身体是相对静止的,心率即使非常平稳也不是 绝对平稳,每一个亚毫秒、亚亚毫秒心脏不会完全处 在同样的状态,因此心率好可以减少错层甚至肉眼看 不到错层,但不可能完全消除错层。 60次/分尚且如此,何况80次/分,90次/分,甚至上百次 每分呢? 控制心率和训练闭气是心脏冠脉扫描成功的两大客观条 件,因此客观上来说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的完成冠脉 扫描。而且现在的宝石CT对心脏冠脉扫描的要求和 light speed VCT(64排)同样的严格。
一灶几率增加 2/分析病灶性质 3/ 显示器官微细结构
4/ 去除金属伪影与硬化伪影
keV对小病灶的检出率-肾上腺小占位病变
病史:低钠、高钾、高血压,临床怀疑醛固酮综合症,建议CT检查, 是否有醛固酮瘤,常规2.5cm CT检查无异常
常规CT
随着受检者心率的加快,心脏的相对静止期逐渐缩短, 我们仅用204毫秒不能完成一次完整的扫描即增加扫描 的时间来实现完整的扫描。那么一个心动周期的时间 将不能完成一次扫描,需要两个或更多。 “人不能两次跨进同一条河流”
不同的两个心动周期都只能是相对相同,而非绝对不同, 那么心率越快,图像满意度越差。所以控制心率非常 重要。
宝石CT较普通多排CT优势比较与应用
王宪雯 2010.06.09
宝石能谱CT四大特色
1.高清扫描 2.低剂量控制 3.GSI(能谱)扫描 4.动态500排
动态500排应用:
1.四维血管CTA扫描 2.大范围灌注
1.肺栓塞四维动态扫描:
2.大范围灌注: 实现8cm 40cm大范围的突破
误区:动态500排不用控制心率
所谓动态500排,即非真实的探测器宽度为 500排,现在的宝石CT探测器物理宽度仍为 64排,而动态500排是因为宝石清空速度的 迅速提高而使血管CTA的扫描实现第四维的 时间变量。但是在从前的X、Y、Z三轴上并 没有真实的变化,所以在心率控制上要求 和从前一样。
目前市面上只有双源CT和东芝320排分别在
宝石CT冠脉扫描的优势:
1.高清 2.低剂量
没使用高清扫描,体重100公斤
右冠状动脉支架
使用高清扫描
对比:
对比2:
高清扫描,左主干支架:
高清扫描,支架内软斑块?
低剂量,低到什么程度?
91x0.014=1.274mSv
宝石CT可以普及30%低剂量于每次扫描
ASIR menu for Slice mode in Recon O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