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_背景的现实化
图形创意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图形创意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在当今社会,视觉传达设计已经成为了各种媒体和平台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图形创意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不仅能够传递信息,还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对设计师所要表达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本文将探讨图形创意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图形创意是指将创意和图形设计相结合的一种设计手法。
它通过运用夸张、变形、比拟、象征等手法来表达设计师的创意和思想,从而让观众在视觉上获得更深刻的体验。
图形创意的首要作用是传递信息。
设计师通过运用简洁明了的图形和文字,将所要表达的主题和信息传递给观众。
观众通过观察图形和文字的组合,能够快速地理解设计师所要表达的含义。
图形创意的另一个作用是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观众对所要传递的信息产生兴趣是设计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图形创意通过运用夸张、变形、比拟、象征等手法来创造独特的图形和文字,从而吸引观众的眼球,让他们对设计师所要表达的主题产生兴趣。
图形创意还可以用来增强品牌形象。
一个好的图形创意能够让观众对品牌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帮助品牌建立市场地位和增加竞争力。
设计师可以通过分析品牌的特点和核心价值,运用图形创意来表现品牌的特点和优势,从而增强品牌形象。
海报是一种常见的视觉传达设计形式。
设计师可以通过运用图形创意来表现海报的主题和核心信息。
例如,在电影海报中,设计师可以通过运用图像和色彩来表现电影的主题和氛围,同时使用简洁有力的文字来介绍电影的基本信息。
而在公益海报中,设计师则可以使用具有象征性的图形和文字来表达公益主题,如环保、反暴力等。
标志是一种具有代表性和辨识度的设计形式。
设计师可以通过运用图形创意来创造独特的标志,从而让人们对其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苹果公司的标志是一个简单的苹果形状,这个标志不仅简洁明了,而且还具有很强的辨识度,让人一眼就能认出这个品牌。
包装是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体现产品的特点和品质。
设计师可以通过运用图形创意来表现包装的特点和优势,从而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

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扩大,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电影、游戏等领域,图形图像处理技术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技术、应用和未来发展三个方面来探讨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一、技术发展1.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当时计算机领域的研究人员开始尝试在计算机上进行图形图像的处理和显示。
当时主要的图形图像处理任务是在屏幕上显示基本的图形和文字,并进行简单的编辑和调整。
但是由于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都非常有限,所以这种处理方式过于简单和低效。
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同时计算机图形学和计算几何学等学科的发展也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在这样的背景下,计算机图形学和计算机视觉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开始大量探索和研究图形图像处理技术。
2.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阶段在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将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传统图形图像处理阶段、数字图像处理阶段和深度学习图像处理阶段。
传统图形图像处理阶段主要是以传统的计算机图形学为主,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算法和数据结构来实现图形图像的处理和显示。
但是传统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存在计算复杂度高、处理速度慢、稳定性低等问题。
数字图像处理阶段主要是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为主,这种处理方式在计算速度、稳定性、效果等方面都有极大提升。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图像去噪、图像锐化、图像分割、图像融合等方面。
深度学习图像处理阶段是目前图形图像处理技术较为热门的领域。
深度学习技术基于神经网络,通过学习大量数据来实现图形图像的高质量自动生成和识别。
二、应用现状随着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方面也在不断拓展。
1.计算机视觉计算机视觉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成语谐音广告的认知阐释-图形-背景理论的应用

、
引 言
图形 一背景论 ( i r —G on hoy 源于心理学 , Fg e ru dT er) u 是
语法结构有了更深入 的认识 J 。本文 在此基 础上 , 展 拓
了这一研究领域 , 认为图形 一背景理论除 了对语言结构外 , 也能对 1常的语言现象 , 3 诸如成语谐音广告 , 做出充分合 理
II az re
中图分类 号 :0 H3
一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05 5 (06 0 -070 10 -77 20 )50 8 -3
型在语 言中能够获得充分 的反映 , 因此 , 对语言结构的研究 有 助于正确认识人类 的潜在认知能力和规律。在对语 言结 构进行 综合 研究 , 认 知语 言学 家在 被后 来称 为 经验 观 即,
cgi d . t i oe e”h ne s n co a c wt t ae r n t n on v l s b r n e r c l o o t y I d cvr t cag ”i i a r ne i e p c o ai i gi e u .tos v g h i i e n i v s sh c d h h s g z o c t re e i t p n p a i f m ks e vr m n t ad g n xl n t vrs et s s t l . ae t e i et o s n i dep ish a e i m n bt i l a t h d e s sut n a a e d te s u a ay n K yw rs pra t e det m n; gr — r n ; c e on n ; gi e i ii e od : a i n vrs e t f u g ud p ni Pg az cn t n sc t lo a i e i e o l f p o r e o i lg ts v n
虚拟现实环境下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

170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图形艺术设计要求日益提高,而计算机技术则为图形图形设计带来了新的活力。
但在这一设计中,很多设计者过于强调计算机设计技术,而忽略了图形图像,因此,在虚拟现实环境下,探讨计算机图形图像与视觉传达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概念阐述1.1 内涵虚拟现实技术,主要指在计算机图形图像与视觉传达设计中,技术人员应用不同设计技术,营造形象的人工设计模拟环境。
在此虚拟设计环境下,设计人员可对自然环境中人的各种感知行为进行模拟。
所以,从其本质上来讲,此技术是现代人机交互技术的一种形式,通过合理优化设计环境与工具,有效提高设计人员体验度。
同时,计算机图形图像与视觉传达设计体现出的视觉表现与冲击力也不断增强。
此技术与图形图像及视觉传达设计紧密相连,可为用户带来身临其境的感知体验。
1.2 设计手法与技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科技水平日益提高,为了顺应时代潮流,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必须要正确认识电脑与设计间的联系。
对于设计工作者而言,计算机是属于一种重要设计工具,充分体现了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并将其分享给社会公众。
同时,信息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这与计算机图像图形设计密不可分,尤其是广告及电影等领域发展过程中,计算机图像图像设计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
2 具体应用分析2.1 文字图像设计文字设计,是图形图像设计中的基本设计应用之一,利用相关处理技术促使文字具有虚实相间的效果。
例如在Photoshop设计软件中,利用背景工具与阴影效果,在图形处理对话框中选择相应的处理工具处理图形字体大小与轮廓,实现预期设计效果。
在这种特殊背景下,文字是设计作品的主要元素,为受众传递明确、清晰的信息,带来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2.2 影像图形与广告创意设计在实际生活中,影像图案及广告创意等设计与计算机图形图形处理与视觉传达技术密不可分。
在实际设计处理中,一般设计人员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处理图形并对其进行优化设计,从而产生更好的创意设计效果。
图形设计-崔生国-课件

3.易识别和记忆 观形看像是人类理解现象的本能,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需要,人们在此基 础上了解社会,发展文化。文字也正由图形发展而来,但图形形象直观,生
动准确,富有特点,比语言文字更易识别、方便人们理解记忆。
4.可以超越国家民族间的语言障碍 语言文字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这已成为世界 各族人民沟通交流的一大障碍。而图形是具有世界性的,它可以超越国家民 族间的语言障碍进行广泛的交流传播,因为构成图形的视觉元素大都源于人 类的生活或生存环境,它们是相同的或相似的。
2.具有视觉冲击力 图形要在信息的海洋中脱颖而出,必须具有强有力的视觉效果,对观者产生 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其引起注意,产生深刻印象并保留记忆,进而理解图意 ,接受其承载的观念、思想、信息。 “图形应无言而自语,简练、有力而明确。”(博凯伶语) “图形的符号化是设计的大主流。”这种“符号化”就是用最简洁的视觉形 式,包容复杂、丰富的信息内容。 好的图形应以最简单、最清晰、最夺目的方法传递信息。
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意联想练习
以各种符号、物象为基点,充分展开与之相关的各种联想,显示其一形 两义或多义的价值,使元素变得更有意义,以制造视觉情趣,锻炼学生 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作业要求:
在一张A4纸上安排8个方案。
想法最关键——提倡新颖、提倡创造、提倡独一无二。 表现要完美——尝试多种方法,追求尽善尽美的表现。 在进行作业方案时,应围绕创意目的,尽可能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创意 。 选择最佳的表现手段,以手绘为主,必要时亦可借助电脑、数码、复印等 技术表现。
5.挤出来的创意 通过挤出条状颜料的变化,表现各种不合实际,但自然贴切的奇思妙想。
6. m的添加联想 在手写m造型的基础上,做形态的添加想象,使它们成为系列的新形象, 如苹果、嘴巴等等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句法研究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句法研究作者:李萍仇伟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6年第05期摘要:“图形—背景”理论源于心理学,经由语言学家Talmy的引入,后常被运用到语言组织结构中,成为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理论之一。
文章借由实例着重解读了其在简单句和复合句中的运用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简单句;复合句一、引言早期国内外语言学家从不同维度对句法的定义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
但是,传统的研究仅限于语言本体研究,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认知心理因素对语言的音形义所造成的重大影响。
本文将以“图形—背景”理论为基础,重点阐释其在简单句与复合句中的合理运用,体现该理论在句法研究中的强大解释力。
“图形”(Figure)和“背景”(Ground)这一对术语最早由丹麦心理学家Rubin(1915)在探讨“脸与花瓶幻觉图”(Face-vase illusion)现象时提出。
Koffka(1935)等完形心理学家将该现象运用到知觉组织研究中,后由Talmy引入到认知语言学,他认为“图形”是一个移动或者概念上可移动的实体;“背景”是为突出图形的一个参照体。
Langacker在其基础上提出了“射体”和“界标”的概念。
Ungerer和 Schmid更是认为简单句中的主语对应图形,而宾语对应背景。
学者们一致认为图形是突出的部分,而背景只是衬托部分。
二、“图形—背景”理论与简单句在简单句中图形和背景的关系常表现为各种方位关系,例如“上下”“旁边”等。
如:(1)The bike is near the river.译文:自行车在小河附近。
(2)The river is near the bike.译文:小河在自行车附近。
传统语法认为它们的结构一致,表达意思相近,因此是对等句。
但是,在“图形—背景”理论的诠释范围内,因为(1)和(2)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因而凸显的图形也不一样。
参照Talmy等对图形和背景所持有的见解,可以得知,在(1)中,主语“自行车”是较小的物体,因凸显程度高即为图形,宾语“小河”作为确定自行车位置的参照物,即背景。
图形学中的三维模型渲染技术

图形学中的三维模型渲染技术数字化时代,三维模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如果想要在虚拟空间中重建一个真实的物体或场景,不可避免地需要通过三维建模技术来进行处理,但是三维建模之后的模型却仍然是一个无生命的物体,而如何让其更真实地呈现在视觉上,进而产生跨足现实和虚拟的奇妙体验呢?这个问题涉及到图形学(Graphics)很深的领域,而三维模型渲染技术便是图形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
本文将以三维模型渲染技术为切入点,深入探讨渲染的背景、分类、算法和优化等方面。
一、背景三维图形渲染正是计算机图形领域中的最富挑战性和热门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在虚拟现实、游戏等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渲染技术的基本任务是将3D场景中的物体用2D的方式展现出来。
自1990年代后期以来,计算机的运算性能、图形硬件和图形算法都得到了很大进展,开发者们得以采用飞快的现代计算机处理更为复杂的3D场景,开发更具交互性和感染力的游戏和虚拟现实应用。
大量的研究工作也被投入到了三维渲染领域,许多优秀的三维渲染算法和引擎被开发出来,并广泛应用于游戏、电影、动画等等领域。
二、分类三维模型渲染技术的基本分类主要包括离线渲染和实时渲染两类。
- 离线渲染方法为了得到更为逼真的图像,通常使用离线渲染方法,目的是真正摆脱实时硬件的限制,采用计算密集型的算法,在数据采集完成之后,利用计算机大量的时间来完成最优化的渲染工作。
三维场景需要先行建模,并将其储存到计算机内部。
随后需要进一步定义光线位置和各种照明条件等环境参数,才能在渲染引擎死缓存入正确的渲染流程。
- 实时渲染方法区别于离线渲染相对不需要高性能的实时渲染,是通过一些特别的技巧和算法,在几乎没有延迟的时间里,渲染出更有趣的3D 场景和物体。
通常情况下运用实时渲染技术的核心设备是电脑或在手机、智能电视等便携式设备。
实时渲染技术能够实现复杂的纹理效果、计算照明、使用真正的物理模拟和支持挤出模型。
同时,基于着色器编程的编码必须能够利用现有的图形外部引用库。
论英语附加疑问句的复式图式化

oe h of 背景 ) 后 指 出 , vrtero( 之 图形 和 背 景 可 以理 解为一 种位 置关 系 , 种位 置关 系常常用 来表 述命 这
图形一 景理论 体现 了认 知语 言学 的一个 基本 背 观点 , 即一个 概 念结 构里 包含 若 干认知 实体 和认知 因素 。认知 主体 通常 先感 知其 中某 个实 体或 因素 , 再 以此 为认知参 照点 , 其它实 体或 因素进 行对 比 对 审视 和定位 之后 , 再根 据需 要决 定 突显 的焦点 以及
式的复式现 实化实现的。
关 键 词 :附加 疑 问句 ; 图形 一 背景 理 论 ;现 实化 中图分 类号 :H 1 3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0 — 80 2 1 )5 o4 — 4 00 2 2 (0 0 0 - 13 0
研究 当 中。
一
、
理 论 背 景
化的认 知模 型 , 在语 言 中有 广泛 的体 现 。图形 一 并 背 景理论 就是 这样 的一 种认 知模 型 。最早 于 11 95年 由丹麦 心理学 家鲁 宾提 出 , 由完形 心理 学家 借鉴 后 来 研究 知觉及 描写 空 间组织 的方 式 : 当我 们观 察周 围环境 中某个 物体 时 , 通常会 把 这个 物体 作为 知觉 上突 显 的 图形 , 把环 境 作 为背 景 , 就 是 突显 原 而 这 则。 随后 T ly 图形一 am 将 背景理论应用 于认 知语言学
21 年9 00 月
新疆大学学报 ( 哲学 ・ 文社会科学版) 人
Se , p.201 0
第3 8卷第 5期
Junl f n agUn e i ( h oo h , maie & S c l c n e) o ra o j n i rt P i sp y Xi i v sy l Hu nt s i oi i cs aS 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语言空间”结构中的图形和背景 空间是一个基本的认知域。由于空间位于
概念化的中心,而心理概念是认知语言学的基 本语义单位,因此,空间也就位于认知语言学 的中心,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空间 是一种关系,其理解必须以朴素的概念为背 景。如果我们把牛顿的空间概念 ——空间是一个连续的、固定的三维容器,即 是一个立方体 — —看成是这个关系的理想化 形式,那么,我们就可以为一个几何图形确定 八个空间方位:上、下、前、后、里、外、旁
法解释的。此外,要解释像下列这样表示“时 性、依赖性、突显性、关联性以及预料性等。
特征
图形
背景
定义特征
没有已知空间(或时间)特征可确定
空间大小 面积或体积较小 时间长短 时间较短 动态性 运动的或在概念上可移动 联 突显性 突显程度高 想 关联性 更关联;在情景或意识中更近 特 可及性 不可立即被感知 征 复杂性 几何图形较简单(通常像个点) 依赖性 较依赖 熟悉程度 不太熟悉 预料性 不易预料
(1) The diamond is in the box. (2) 河上有条小船。 显然,diamond 和“船”是图形,box 和“河” 是背景。这里的图形和背景的关系是不对称 的,即一般不能反过来说 The box is outside the diamond 或“小船下面有条河”。但是,我们 有时会遇到下列这样表示方位的句子: (3) a. 自行车在房子附近。
二、 图形-背景论的基本思想及其语言学涵义 图形-背景论是约一个世纪前由丹麦心理
学家鲁宾( Rubin)首先提出来的[1:157],后 由完形心理学家借鉴来研究知觉(主要是视觉 和听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当我们观看 周围环境中的某个物体时,通常会把这个物体 作为知觉上突显的图形,把环境作为背景,这 就是突显原则。完形心理学家对视觉和听觉输 入是如何根据突显原则来组织的这一问题很 感兴趣。他们认为,知觉场总是被分成图形和 背景两部分。图形这部分知觉场具有高度的结 构,是人们所注意的那一部分,而背景则是与 图形相对的、细节模糊的、未分化的部分。人 们观看某一客体时,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
(西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715)
摘 要:图形-背景论源于心理学,后由认知语言学家用来研究语言结构的意义,尤其是介词的意义。图 形-背景分离原则虽是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但也可用来研究语言,因而也是语言组织概念内容 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本文从图形-背景论的基本思想出发,基于英汉语料,探讨了“图形-背景”这一认 知结构在语言空间结构和时间事件结构中的现实化,从而增强了这一理论的认知解释力。 关键词:图形-背景;现实化;语言空间;时间事件;认知语言学
是,如果根据“普雷格郎茨原则”,(3b)是不 郎茨原则”也无能为力:
可接受的,因为相对说来,房子要比自行车大。
(5) a. He dreamt while he slept.
但是,(3b)在特定的语境中并非不可接受,
b. *He slept while he dreamt.
例如在这样的语境中:那辆自行车是我们学校
Talmy[5:315-6]给语言中的图形和背景
以接受的。此外,我们还会遇到这样的句子: 分别列举了定义特征和联想特征。笔者在其基
(4) a. Peter is near Mary.
础上进行了修改和补充(见下表)。图形没有
b. Mary is near Peter.
已知的空间或时间特征可确定;背景具有已知
一、 引 言 图形-背景论(Figure-Ground Theory)是
以突显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理论。“图形-背景 分离原则”不但是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 则,也是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 则。本文将从图形-背景论的基本思想出发, 探讨“图形-背景”这一认知结构在“语言空 间”结构和“时间事件”结构中的现实化,以 拓宽这一理论的应用领域。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研究图形-背景的选 择及其之间的关系在语言结构中是如何表征 的,这是很有价值且非常有趣的事情。自
Talmy[3]率先把图形-背景论用于语言研究以 来,认知语言学家就把图形-背景分离原则看 成是语言组织信息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 Langacker[4:120]根据感知突显的程度对图形 和背景进行了这样的论述:“从印象上来看, 一个情景中的图形是一个次结构,它在感知上 比其余部分(背景)要‘显眼’些,并且作为 一个中心实体具有特殊的突显,情景围绕它组 织起来,并为它提供一个环境”。他还揭示了 图形与背景区别的一种自然体现:“与环境形 成鲜明对比的一个相对密集的区域,具有被选 作图形的强烈倾向”[4:120]。Langacker 的 这番话实际上道出了一个实质性的问题,那就 是“内包”这一概念:图形必须恰当地包含在 背景中,因此它比背景小。
26
边和附着。在这八个方位中,“里”、“外”和 “附着”属于拓扑性质的空间方位,即是说它 们不随观察者视角的变化而变化,其他五个空 间方位属投影性质的空间方位,即它们会随观 察者视角的变化而变化。空间的这八个方位是 人类对空间感知的结果,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 来。既然“图形-背景分离原则”是空间组织 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那么,空间结构的语言 表征(或“语言空间”)必然会打上这一认知 原则的烙印。下面我们将分两个部分讨论“语 言空间”结构中的图形和背景问题。 1.拓扑空间方位中的图形和背景
由此可见,要解决语言中的图形和背景,
一个很知名的人骑的,并且经常放在一个固定 我们必须首先确定图形和背景的基本特征。有
的位置,我的一位新朋友也知道这一位置,我 了这些基本特征,我们事实上就找到了支配人
告诉这位新朋友,说我家所住那幢房子就在那 们选择图形和背景的因素。
辆自行车附近。在这样的语境中,(3b)是可
b. 房子在自行车附近。 从对称关系来看,这两个句子似乎表达的是相 同的命题,但事实上,它们却不具有相同的意 义,因为“自行车”和“房子”在描写可变点 和参照点的语义功能时有所不同,(3a)把房 子当作固定的位置(背景),是确定自行车(图
25
形)方位的参照点,而(3b)则正好相反。但 间事件”结构句子中的图形和背景,“普雷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作为参照点,具有描述图形的未知方面 的已知特征 面积或体积较大 时间较长 位置较固定,不易移动 突显程度低 不太关联 更能立即被感知 几何图形较复杂 较独立 较熟悉 更易预料
定义性特征在确定图形和背景时起着决 定性的作用,而联想特征只起辅助作用。当用 它们来确定图形和背景时,如发生冲突,联想 特征应服从于定义特征。正是由于定义特征在 确定图形和背景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像(3b)那样的句子即使违背了许多联想特征, 它在特定的语境中并不是不可接受。此外,在 确定图形和背景时,也许有几个联想特征同时 起作用。根据上表中的这些特征,我们就可以 解释语言中图形和背景的许多现象。
2003 年第 4 期 No.4, July 2003
外国语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文章编号:1004-5139(2003)04-0024-08
中图分类号:H0
总第 146 期 General Serial No.146
文献标识码:A
图形-背景的现实化
匡芳涛,文 旭
显然,这两个句子完全可以接受,但它们表达 的空间或时间特征,可以作为参照点用来描
的意思不一样,因为(4a)是把 Mary 作为参 写、确定图形的未知特征。这就是图形和背景
照点去确定 Peter 的方位,而(4b)正好相反。 的定义特征。联想特征可以从不同的维度进行
如果我们只根据“普雷格郎茨原则”,那是没 描写,如空间大小、时间长短、动态性、可及
Realization of Figure-Ground
KUANG Fang-tao, WEN X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 Figure-ground theory derives from psychology and is used by cognitive linguists to analyze the meaning of linguistic structures, that of prepositions in particular. The principle of figure-ground segregation is one of the basic cognitive principles according to which space is organized, but it can be applied to language as well, and it thus becomes a basic cognitive principle by which language organizes its concepts. Starting from the fundamental ideas of figure-ground theory and based on English-Chinese corpora,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ognitive structure “figure-ground” in linguistic space and temporal events, trying to strengthen the cognitive explanatory power of this theory. Key words: figure-ground; realization; linguistic space; temporal event; cognitive lingu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