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背景理论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英语空间介词意义研究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英语空间介词意义研究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英语空间理论;意义1. 引言空间介词的意义反映的是一种图形-背景关系,因此,介词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可以通过图形-背景原则来给予解释和说明的。
换言之,图形-背景理论可以用于在英语句子中理解和学习空间介词。
因为一般而言,每个英语句子是一幅图画,包含有一个图形和背景。
同时,当该英语句子中有英语介词时,图形与背景之间的位置关系便可以用来解释介词的意义即位置表征,这一点在空间介词中体现得更加明显。
2. 理论背景2.1图形-背景理论图形-背景(figure-ground)是认知语言学当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图形(figure)指某一客观对象在被人感知时得到突显的部分,即注意的焦点部分;背景(ground)指某一客观对象在被人感知时对图形起衬托作用的部分,即为突出图形而衬托的部分。
图形的确定,完形心理学家认为应遵循“普雷格郎茨原则”(Principle of Pranganz),即通常具有完形特征的物体(不可分割的物体)、小的物体、容易移动或运动的物体用作图形。
图形-背景理论认为“图形-背景分离原则”不但是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也是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
语言与认知是不可分的,语言的应用不是完全由语法规则制约的,而与人类的认知方式有关(赵艳芳,2001)。
图形背景分离原则不仅能用来解释各种语言现象,而且还被广泛地应用于语言学领域。
2.2射体-界标理论图形传达的意义为:含有介词的句子所展示的内容是一个过程,体现了其动態发展变化的特性,并隐含了这个动态过程历经了不同的、暂时性的阶段,在这些不同的变化阶段里,图形追寻的是一个路径(path),就像子弹或导弹走过的路径一样,因此,图形也可被称作为“射体(trajector)”,它刻画出了射体沿着路径从背景的一端移向或超越另一端的图像,因此,背景也可以被称为“界标(landmark)”。
3. 英语介词的来源根据认知语言学,语言是人类的认知能力不断地与外部世界互动的产物,其一切语义都起源于人类自身的体验,人类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体验过程中,不自觉地就会以自我为中心,形成立体的空间概念,如up-down,before-after,in-out 等,这些朴素的空间概念被不断感知、强化、抽象,形成更为抽象的意象图式(杨唐峰,2009),当语言产生时,表达这些空间概念的词汇就构成了介词词类,因此,从根本上讲,介词来源于人类对自身、自身所处的空间、空间内事物的位置关系的认识,如“很多次地体验一物高于一物的情景,我们就获得了某种over关系的认知模式或图式,并能够将这种空间关系运用于其他的情景。
从图形-背景理论来解读《鸡蛋的胜利》

是怎样 凸显 的, 以及 了解 图形和背景 的关系 , 以更 深刻地 阐述 该作品 的主题意义 , 帮助我们 更好地理解这部作 品。 二、 图形—— 背景理论介绍及 其在文学 中的运用 2 0世纪末 , 迅 速兴起的认 知诗学是认知语言学与 文学 评论
作品 中的地 位和作用是不 同的 , 依据这一 特征, 将 图形 分为两 个类型 : 主题图形 和形 式图形 , 主题 图形是对作 品主题意义具
第2 6卷第 1 0期
2 0 1 3年 1 O月
湖 北 函 授 大 学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HU B EI 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 U n i v e r s i t y
V 0 1 . 2 6 . N O. 1 0
0c t . 2 01 3
来摆脱 生活 的困苦 , 实现梦 想 , 但是 最终也 未能 如愿以偿 的艺 术形象 。
形” 又是什么, 这一重点 图形又是怎样影响父亲 的生活 , 揭示 出
了父 亲失败 的真正原因。 三、 图形——背景理论在作品 中体 现
部作 品中, 图形不仅仅限制于一个 , 在《 鸡蛋的胜利》 中, 就是有 多个 图形 : 鸡, 鸡蛋 和父亲这 几个图形 , 当然各 个图形在
从 图形—— 背景理论 来解读 《 鸡蛋 的胜利》
郝 明梅
( 广西师范大学外 国语 学院 , 广西桂林
[ 摘
5 4 1 0 0 6 )
要】 图形一 背景是认知诗学的一个重要理论 , 它也被 越 来越 多的人运 用到文学文本 的分析 中。本 文依据 图
Talmy图形背景理论概述

T al m y图形背景理论概述高娟李安华(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外语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02)摘要:图形背景理论源于心理学,是以突显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理论。
后$目r.Tam l y等认知语言学家引入语言研究.用于解释一些语法和语言现象,对我们的研究有极大的启迪。
本文简单介f f dTal m y对于图形背景理论的阐释。
关键词:图形背景认知原则1.图形背景理论的起源图形背景理论源于心理学,是以突显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认为“图形一背景分离原则”不但是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也是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
对于图形一背景的研究。
最早是在约一世纪前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R ubi n)率先提出来的,也就是所谓图形和背景之间的区分。
之后完形心理学家借鉴来研究知觉f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
心理学家们提出了网形一背景分离的观点,也就是视觉和听觉输人是如何根据突显原则来组织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认为,知觉场总是被分成冈形和背景两部分。
图形是看上去有完整结构的,首先引起被知觉者注意的那一部分,而背景则是与图形相对的,细节模糊的.未分化的部分,人们在观看某一客体时,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图形。
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家或完形心理学家的研究而言,格式塔(G est al t)可以是指任何分离的整体,其具有两种含义:(1)形状或形式,亦即物体的性质:f21一个具体的实体和它具有一种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
它涉及物体本身.而不是物体的特殊形式.形式只是物体的属性之一。
2.T a l m y对图形背景理论的阐释2.1图形背景理论的定义最先将网形一背景理论用于语言研究的是Tal m y。
他认为网形一背景分离原则是语言组织信息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
他给图形下的定义是:图形是一个移动的或概念中可移动的物体,其路径、位置或方向被视为变量.其特殊值是相对值。
他给背景下的定义是:背景是一个相对于一个参照框架的静止的参照物,图形的路径、位置或方向是相对于背景静止的。
以图形——背景理论阐述非语言行为影响学生的认知

、
理论 背景
( ) 一 非语言行为 人们 的信 息交 际过程 包括 语言 行 为和 非语 言行 为两 部分 , L Sm vr 出 : 绝大多数交际研 究专家认为 , a oa指 ” 在面对 面的交 际中 , 信 息的社交内容只有 3 %左右是语言行为 , 他都是通过非语 言行为 5 其
学
问
( ) 下
2 o ・ 093
以图形—— 背景理论 阐述非语 言行为影响学生的认知
李 楠
( 吉林农 业 大 学
吉林长春
10 1 ) 3 18
【 要】 摘 在课堂教 学中, 师同时使 用语 言行 为和非语 言行 为 教
两种方式 向学生传授知识 , 两种方式缺一不可 , 而且后 者起 着不可忽 视 的作用。本文将 以图形 一背景理论全 面阐述教师有效地使 用非语 言行为对学生的认知有重要影响。 【 关键词 】 言行为 ; 非语 图形 一背景理论 ; 堂教 学 ; 课 认知语 言学
一
图 。如果脱离这些行为 , 单凭话语本身很难达到有效的交际 目的 , 反 过来 , 非语言行为也只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准确表达话语 意义。 交 际活动需要两种行为共 同参与完成。 交际过程中 , 话语 接收者 在理解发 出者 的话语信息要 经历两个 步骤 : ) ( 首先获取话语 的字面意思 ; ) 1 ( 语用 加工处理 , 2 根据具 体情景 信息分析话语的语用含 义。 该过程 , 话语 的言 内信息与情景信息一同 构成认知的背景 ;而根据情景信 息被接 收者 图形化 的话语语 用信 息 才是交际的真实信 息和交 际的重 点。非语言行 为作为交际过程 的中 间环节 , 使话语 的语用信息作 为图形在话语言 内信息与情 景信 息 促 的共同背景中突显出来 , 增强认知 , 交际。 完成 同时 , 话语交 际是动态 发 生的, 图形 ~背景理论 的认 知过 程也是动态 的。R b 著名 的 ” ui n 脸 , 花瓶 幻觉 ” 证明了这一动态的 ” 知觉突显 ” ” ” ” 。 脸 和 花瓶 ” 哪个 当作背景 , 当作 图形 , 哪个 要取决 于观察者本人 。 基 于以上阐述 , 课堂教学 中, 非语言行为突显话语信息加强认知 的动态过程就显而易见 。 教师在课 堂教授重 点或难点时 , 如能够使用 教 鞭、 手势、 动作及副语言等非语 言行为唤起 学生的 注意力 , 学生就 能轻松 的提取到话语信息 。此时教师如能够结合身边的实物或用事 先准备好 的教具一边讲解一边给出实际的演示 ,然后 教师鼓励学生 到教室前面模仿教师做示范 , 就会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这一教学环 节体现 了多次图形 一 背景之 间的转换 : 学生所注视的讲台空间 , 教师 是 图形 , 台和黑板是背景 , 讲 当教师使用非语言行为唤起学生注意力 时, 黑板上 的板 书变成 了突显 的图形 , 其他成为背景 ; 教师做理 论演 示时 , 演示过程成为 图形 突显 出来 , 余作为背景 ; 其 教师鼓励学 生到 讲台上做示范时 , 被叫的学生及 做演示的过程成为关 注的图形 , 其余 成了背景。本堂课的重点或难点就这样 在教师 非语 言行 为的使用中 次次被转换为图形 突显 出来 , 强学生对新知识 的认知 , 功地完 增 成 成了本节课 的教学任务 。 ( ) 二 非语言行 为对语用信息 的认知 功能 交 际过 程中有时语言行为与 非语言行为相互背离 ,这时很好 的 体会非语言行为往往是正确提取话语语用信息 的关键。 例如 : 堂上 课 教师发 现一个学生溜号 ,立 即用较高的声调和责备的语调 叫他 的名 字 , 回答刚才讲到 的问题 。 让他 教师提问的真正 目的是 提醒学生 把注 意力放在听课上并不在于提问问题本身。从副语言行为角度学生不 难体会 出教师话语 中责备的语用信息。图形信息与背景信息分离是 个动态 的认知语用过程 , 说话者与听话者共享一个 语用环境 , 依据 已知 的背景信息 , 通过非语言行为媒介 , 使听话者解读 出说话 者 ” 声 东击西 ”的真实图形信息 。
图形背景理论在报纸新闻标题中的体现和应用

一
、
制。 对于动物来说 , 肉食 性 动 物 ( 譬 如老 虎 ) 倾 向 于捕 杀 眼前 或 离 自 己不 远 的 猎物 . 因此 对 较 近 距 离 的 物 体 观 察 细 致 、 眼 光敏 锐, 而对 远 处 的情 况 则 反 应 相 对 迟 钝 ; 草食性动物 ( 比如 羚 羊 ) 督教关 于人“ 堕落” 与“ 原罪 ” 的判定 , 坦 然 承 认 了 自身 对 禁 果 的 向往 与 渴 望 , 诗人公然肯定 了“ 禁果 ” , 认为 “ 禁果 ” 相 比“ 合 法” 的 果 子 别 有 一 番 风 味 。借 此 , 诗 人 试 图讨 论 “ 上 帝” 与“ 合 法” 的问题。 上 帝 是 世 界 的创 造 者 , 是世界的主宰。 “ 法” 则 是 上 帝 的 旨意 , 上 帝 所 规定 的宇 宙 秩 序 。 智 慧之 树 是 文 明 之 树 的 象 征, 智 慧 之果 即 知识 之 果 、 文 化之 果 。 吃 了 智 慧 之 果后 , 人 类 能 知羞 耻 、 明善恶 . 实 现 人 的 自我 意 识 和 理性 意识 的 觉 醒 。 亚 当 与夏 娃 偷 吃 禁 果 , 这就违背了上帝的劝诫 , 是 对 上 帝 的 不 顺 从 和叛逆 , 就是一种“ 违法” 的行为 。因此 , 基督教所 宣扬的 “ 原 罪” 只 不 过 是 对 人 的 自然 本 性 。 对 人类 追 求 理 性 与 智 慧 的 欲 望 的 压 抑而 已 。在 诗 人 看 来 , 偷 食 禁 果 由人 的 自然 天性 所 驱 使 , 是 人 类对 智 慧 、 理 性 的 必 然 追求 。 诗人以赞美“ 禁果” 的勇 敢 精 神 表 达 了对 人 类 “ 堕落” 与“ 原罪 ” 之 说 的 反 抗 与挑 战 , 充 分 肯 定 了 人类 的 自然本 性 及 人 类 对 理 性 与 文 明 的 追 求 。 诗 人 从 大 自然 中撷 取 丰 富 的 意 象 , 在她 的笔 下 , 自然 是 一 个 闪 烁 着 宗 教 之光 、 先 验 主义 之 光 的 多 面体 宝 石 , 其 诗 歌 自然 意 象 系统 中 , 水、 花、 果 实 这 几 类 意 象 是 具 有 反 复 出 现 的 关 键 性 意 象 的 特 点 ,因 此 这 五 类 意 象 是 把 握 迪 金 森 诗 歌 自然 意 象 系统 的关 键 。 这 五 类 原 型 意 象 一 方 面 沉 积 了 英美 民族 宗 教 、 文 化 的典 型 经 验 。另 一 方 面 诗 人 有 意 识 地 对 这些 意象 进行 了 含 义与情感的升华 . 意象这个 “ 空框 ” 结 构 中更 多 地 盛 载 了 对 男 权社会的反抗 . 追求女性 权利的表达 ; 对 传统宗教 的反抗 , 追 求 人 类 的 自然 本 性 的 表 露 , 追求理性 与文 明 ; 对爱情 的追求 , 勇 于 表 达 自己 的真 实情 感 ; 对 自然 的热 爱 , 以崇 高 的平 等 精 神 关 怀 自然 界 中 每一 个 小 生 灵 。
图形和背景反映说话人怎样的主观意愿

图形和背景反映说话人怎样的主观意愿“图形—背景”理论,又称知觉选择论,它是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于19XX年提出的一种人类心理感知理论。
他认为,我们所感知的世界中,作用于人的客观事物是纷繁复杂的,人不可能在瞬间便将一切网罗,而是有意识地选择了某一部分意愿感知的对象,或者无意间被某种事物吸引,在心、脑中对它产生了更为鲜明、清晰的知觉映像,其余的部分只作我们知觉的背景内容,有个模糊的映像。
因此,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类知觉的选择性既受到感知者本人主观因素(兴趣、态度、爱好、情绪、知识经验、观察能力等)的影响,又与外界知觉对象(具有刺激人类感知的事物)的特点密不可分,当然,当我们的感觉器官被众多客观事物刺激时,我们并不可能同时对所有信息进行反映,而是同样会挑选某些所需信息进行反馈。
综上所述,人类总是选择感知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刺激物。
例如,我们在街上遇到了熟识的朋友,在交谈过程中,我们能听到许多不同的声音,商店促销广告的声音、汽车发动机的声音、旁人说笑的声音等。
然而,在这种干扰不绝的情况下,朋友的说话声永远是我们所感知的对象,它最为清晰,也最能吸引和刺激我们的听觉器官。
那么,朋友的话语便被当做“图形”得到感知,而其他噪音则被当做“背景”,只是得到模糊的反映。
由此可见,“图形”具有光线强、声音响、轮廓分明的特点,而“背景”却恰恰相反。
图形-背景理论和识解..

Figure-Ground theory in Linguistics 时间事件
虽然图形背景论最初是用来研究人类对二维和三维意象的感知, 但它也可以用来解释一维时间轴上的事件。 一个基本的认知原则是: A较大的,在时间上可包容的事件作为背景(通常出现在从句中) B较小的,在时间上被包容的事件作为图形(通常出现在主句中)
Sequence principle The girl watched TV after she finished her homework. Cause-result principle I loved him because he was handsome.
Inclusion principle
* Principle of psychophysical isomorphism
心理物理学同型性原则 A correlation exists between conscious experience and cerebral activity.
Psycho-physical field & Isomorphism
Gestalt Laws of Organization
*类似原则
类似的部分倾向于被一 起知觉为一组。
Gestalt Laws of Organization
*接近原则
在时间或空间上紧密在一 起的部分似乎是相属的, 倾向于被知觉在一起。
Gestalt Laws or orientation is conceived as a variable the particular value of which is the salient issue.
The ground is a reference object with respect to which the figure’s
图形——背景理论与语境辨证观

图形——背景理论与语境辨证观导言图形-背景论(figure-ground theory)是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Rubin)于1915年首先提出来的,后由完形心理学家借鉴来研究知觉(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
认知语言学家Talmy(1978,2000)率先将其引入语言学领域,做出了图形背景的语言学定义,并用于解释空间方位介词(Langacker, 1987)和英语句法结构的研究。
本文在简述图形背景理论及其在语言层面的解释力的基础上,讨论了语境的辨证动态观,尝试提出了图形背景理论中图形、背景和后景与语境分类中的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辨证对应。
在此基础上得出句法结构(尤其是句子主语的选择)和语境焦点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人的视角、观察方位、注意焦点、识解方式等认知因素。
一、图形-背景的基本观点及其在语言学领域的应用众所周知,鲁宾著名的“脸/花瓶幻觉”证明的确存在着“知觉突显”。
当我们观看周围环境中的某个物体时,通常会把这个物体作为知觉上突显的图形,把环境作为背景,这就是突显原则(prominent principle)。
图形和背景的感知是人类体验的直接结果,这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会用一个物体或概念作为认知参照点去说明或解释另一个物体或概念,这里的“背景”就是“图形”的认知参照点。
例如,当我们看到桌上有本书这样的情景时,“书”通常会被认为是图形,“桌子”是背景,我们可能会说The book is on the desk.或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 而不是相反。
根据完形心理学家的观点,图形的确定应遵循“普雷格郎茨原则”(Principle of Pragnanz,即“简洁”),即通常是将具有完形特征的物体(不可分割的整体)、小的物体或容易移动的物体视作图形。
Talmy率先把图形-背景理论用于语言研究。
语言类型学研究表明,S-V-O结构人类最优化的语序结构,最符合人类的认知顺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形背景理论
【内容】:英语倒装句一种认知方法刘先清硕士英语倒装句;句法语义;语序结构;认知语言学;图形背景理论;英语语言文学西南大学; 句法语义的界面研究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语言的线性特征使人们首先注意到符号排列的前后顺序从语言之初的手势语到人工符号artificialsigns,无一不是按照先后来排列符号的顺序英语倒装句作为一种特殊的语序结构,有其特有的语义语言的这种倒装现象一直受到国内外语言研究者的关注,不过,从前的研究主要是从修辞、句法、语用、语篇功能或信息传递的角度进行的,其中徐盛桓1995,1996、张克定2001,2002,文旭、刘先清2004,Birner1994,1996,Dorgeloh1997,ChenRong2003等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认知语言学是研究建立在我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观察和概念化世界的方式基础之上的人类语言的一门新兴学科Ungerer&Schmid,1996,它为我们再认识和理解语言提供了新的模式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探讨了完形心理学家所研究的图形背景理论在语言现象中的现实化,在ChenRong2003关于倒装句的GbF模式和文旭、刘先清2004的研究基础上,运用典形理论和图形—背景理论figure-groundtheory来进一步分析英语倒装句,认为英语倒装句是这样一种机制说话者把常式的认知结构“图形—背景”转化为有标记的“背景—图形”结构这一认知过程在语言中的现实化就是说话者将常式句“主语图形—谓词—补语背景”,转化为有标记句式“补语背景—谓语—主语图形”,说话者的这一主观变化旨在引起听者首先对背景的注意,从而
建立起界标以对有标记图形的焦点注意通过这一研究,本文得出如下四点结论第一,图形—背景理论从人的认知的角度出发,是一种新的有效的阐释传统语言现象的理论第二,倒装句作为一种有标记的句式结构,是图形—背景理论在语言现象中的一种标记性的示例第三,倒装句是一种可引起听者对图形焦点注意的认知机制第四,倒装句不是违背而是遵循了人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双重谓语的认知研究胡艺芹硕士双重谓语;图形背景理论;顺序象似性;信息焦点;认知语言学;英语;英语语言文学南京师范大学; 随着认知科学的蓬勃发展,认知语言学逐渐成为语言学领域的一个新的亮点,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基于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本文对英语中颇有争议的双重谓语进行了分析探究以往对双重谓语的研究主要是从语法角度展开的,且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其争论的焦点在于DP双重谓语的第二成份的句子成分问题本文作者避开来自传统的语法角度所产生的分歧,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重新思考双重谓语根据双重谓语的句式特点,将其分解为一个含有时间状语从句的复合句“在时间事件结构中,较大的,在时间上可包含的事件作为背景较小的,在时间上被包含的事件作为图形”Talmy,1978640并根据复合句中图形背景的包含原则和附属原则及图形背景的相关参数等方面,分析得出DP<,2>是图形,DP<,1>是背景,然而在某些情况下,DP<,1>也可以做图形作者总结得出双重谓语
=事件Ⅰ+事件Ⅱ,并指出了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分析双重谓语之于传统语法研究的优越性作者对双重谓语的特殊句式进一步分析其认知动因“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映照它们所表达的实际状态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沈家煊,1993在认知过程中,表示动作性事件的DP优先感知,而表示性质、状态性事件的DP在次此外,人类的认知过程遵循着已知一未知的信息传递原则,DP承载着比DP更丰富的信息,是信息的焦点,这也符合句术焦点原则因此,顺序象似性和句术信息焦点原则共同作用,影响着双重谓语的句式结构
从汉语主题句的图形背景关系看英汉语序的基本认知结构贾淑华硕士汉语主题句;图形背景理论;英汉语序;基本认知结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南昌大学; 汉语主题旬是汉语特有的一种句式,又是汉语一种常用旬式它已成为语言学家们一直以来讨论的热门话题有关的研究不下百篇,多论及该句式的结构特殊性与语义及语用特殊性,对于汉语主题句是什么,怎么样已有较全面的讨论然而,对于为什么汉语产生主题句以及为什么主题句在汉语中成为一种常用句式,却研究甚微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研究的一种新的切入方式和视角,主要在发掘和解释语言现象背后的动因针对汉语主题句的这个问题,本文试图采用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对汉语主题句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找出其基本认知结构,从而达到对主题句及其与汉语语序的关系进行全面及系统的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对汉英主要语序的区分及原因进行探讨为了满足各项研究目的,本文从汉语主题句出发,并结合Talmy2000所给出的语言中图形背景的概念化以及两个特征定义特征和联想特征进一步分析汉语主题句中的图形背景关系本文首先阐释了汉语主题旬的定义以及相关特征并对语言中图形背景的概念化理论以及两个特征进行了介绍接着通过运用图形背景的概念化及特征对汉语主题句的实例分析,得出了汉语主题句的图形背景关系最后又从图形背景角度分别从三个层面短语层面、单句层面和复旬层面讨论了英汉语序的基本认知结构通过大量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汉语主题句遵循从背景到图形的认知结构,主题提供“背景”,述题表示“图形”英汉两种语言的基本认知结构具有不同汉语遵循从背景到图形的认知模式,而英语则是从图形到背景,这为英汉语序的不同提供了根据从主题句与汉语语序之间的和谐可以看出汉语自身语序的一致性和规则性正因为主题句与汉语语序的基本认知结构具有一致性,使得“主题句成为汉语特有的一种常用句式,而英语则不能有此类似的现象”这一问题最终得到了解释最后作者对全文作了总结,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