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句法研究
浅谈图底关系理论及其应用

浅谈图底关系理论及其应用摘要:图底关系理论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罗吉尔·特兰西克教授提出的有关城市设计的一个重要理论,本文通过对传统城市和现代城市的形态分析,初步阐明了图底关系理论的特点,并对其在现代城市设计中的适用范围做了初步总结。
关键词:城市设计图底关系理论城市外部空间Abstract: The theory of figure-ground relation i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relation with urban design raised by Professor Roger Traneik of Cornell Univer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features of the theory of figure-ground relation by analyzing the shape of the traditional city and the modern city. And a preliminary summary of the scope of the adaptation to the theory of figure-ground relation in modern urban design is also pointed out.Key words: urban designtheory of figure-ground relationCitie outside space城市设计,从根本上来说是一门研究城市人类生活形态的学科,其发展也自始而终地反映出哲学的影响。
在上个世纪哲学界中曾发生了一系列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也引发了当代城市设计理论的多方向发展,其中美国康奈尔大学罗吉尔·特兰西克(Roger Traneik)教授所总结三种城市设计理论,对我国城市设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三种理论分别为图底关系理论、联系理论和场所理论,而其中应用的最广泛的也是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是图底关系理论。
基于图式理论的“三步法”高职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1082019年36期总第476期ENGLISH ON CAMPUS基于图式理论的“三步法”高职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探讨文/刘淑洁【摘要】本文基于三种阅读模式,并以图式理论和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为出发点,试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引入图式理论,利用“三步法” 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水平。
即阅读前信息的导入,阅读中内容的理解,阅读后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探究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激活和构建学生的图式,教授学生高效的阅读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图式理论模式;高职英语;阅读教学【Abstract】 Based on three reading modes, and starting from schema theory and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in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troduce schema theory into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and use the “three-step method” to improve students’ reading enthusiasm and level. That is, the introduction of information before read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nt in reading, and the consolid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knowledge after reading.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eachers can activate and construct students’ schema effectively in classroomreading teaching, and teaches students efficient reading methods and strategies.【Key words】Schema Theory Model; English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Reading Teaching 【作者简介】刘淑洁(1984.10-),女,河南人,新疆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从认知诗学角度解读《离别辞:莫悲伤》

综合论坛新教师教学一、引言约翰•邓恩的《告别辞:莫悲伤》意象独特,充满哲学思辨,对不同的批评视角有着很强的适应性。
其中形式主义视角认为该诗运用的“陌生化”手法,抛弃惯用意象,从哲学、科学和神学领域摄取意象,给读者带来独特的审美效果。
女性主义视角认为该诗中代表女性的圆心脚是受限的,没有移动的自由,反映了邓恩的男权思想和17世纪男女不平等的现象。
解构主义视角认为邓恩的诗歌解构了伊丽莎白时期创作的固有模式,颠覆传统意象,打破统一格律。
生态主义认为邓恩在诗中运用圆形的意象,恰恰体现了其超前的生态思想。
人文主义认为其含有对古典文化的运用,对把古典主义和社会现实相结合的创作理念。
新批评主义视角通过仔细分析和充分把握文本,发现其奇思妙喻本身具有的悖论性质使得玄学派诗歌经久不衰。
然而近年来,认知诗学的发展,尤其是其中的图形/背景理论为解读这首诗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新的工具。
二、认知诗学与图形背景理论自以色列学者Tsur 在1983年提出认知诗学以来,关于运用认知诗学来解读文学作品的尝试层出不穷。
认知诗学运用认知科学的相关理论解读文学文本,探讨心智运作和认知机制做阅读过程中的作用,“是语言学与文学结合的一次本体论意义上的提升。
”[1]Tsur 认为:“认知诗学是运用认知科学提供的工具研究文学的一种跨学科分析方法,其目的在于发信信息处理过程是如何制约和影响诗歌语言和形式的,或者如何制约和影响批评界所作的评论。
”[2]我国学者熊沐清认为认知诗学的解释功能包括:“解释文本和解释阅读,即是解释读者如何界定特定文本的。
”[3]这引出了认知诗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图形-背景理论。
图形背景理论最早由丹麦心理学家爱德加•鲁宾(Edgar Rubin )提出。
他通过对经典的“人脸与花瓶幻觉图”的研究发现,人的知觉场在头脑中分为图形和背景两个部分,即大脑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有意义的图案上忽略了周围其他的图案。
“图形”即感知的突显和注意的焦点部分,“背景”指为突出图形的衬托部分。
认知视角下汉语存现构式的语篇组合模式研究

21 0 0年 9月
Se t 2 0 p. 01
认 知视 角 下汉 语 存 现构 式 的 语 篇 组 合 模 式 研 究
张 珂
( 南 大 学 外 国语 言 学 及 应 用 语 言 学 研 究 所 ,河 南 开 封 4 5 0 ) 河 7 0 1
摘要
就 汉 语 存 现 构 式 的 句 法 特 征 、 义 特 征 以及 语 篇 功 能 特 征 而 言 , 语 篇 组 学 者 所 关 注 的研 究 议 题①。
与 对 这 些 议 题 的 研 究 相 比 较 , 语 存 现 构 式 的语 篇 汉
中实体 (ni ) 系就 是 图形 和 背 景 的关 系 , et y 关 t 而存 现 构式 中的时/ 地短语 是 场景 ( 背景 ) 的语 言体 现形
、
汉 语存 现构 式 的认 知
在 汉 语 存 现 构 式 中 , / 短 语 被 用 来 指 代 这 时 地
模 式 及 其 认 知 分 类
1 .汉 语 存 现 构 式 — — Gt 构 式 F
样一 种认 知 实 体 ( o cpu le t y , 一 认 知 实 c n e ta n i ) 这 t
第 4 9卷 第 5期
Vo . 9 No 5 14 .
华 中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文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J u n l f Hu z o g No ma i e st Hu n t s a d S c a S in e ) o r a a h n r lUn v r iy( o ma i e n o i l ce c s i
调 组 合 ( o — n t n u eis 。 这 两 种 组 合 又 分 别 对 应 于 四 种 不 同 的 图 形 和 背 景 之 间 的 时 / n n mo o o o ss re )
语义学论文

的分析。“图形-背景分离原则”不但是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也是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
句法分析是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句法研究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出发,探讨图形-背景这一认知结构如何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对传统意义上的简单句和复合句进行诠释,以加强对这一领域的认知理解。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研究图形-背景的选择及其之间的关系在语言结构中是如何表征的,这是很有价值且非常有趣的事情。自Talmy率先把图形-背景论用于语言研究以来,认知语言学家就把图形-背景分离原则看成是语言组织信息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langacker根据感知突显的程度对图形和背景进行了这样的论述:“从印象上来看,一个情景中的图形是一个次结构,它在感知上比其余部分(背景)要‘显眼’些,并且作为一个中心实体具有特殊的突显,情景围绕它组织起来,并为它提供一个环境”。他还揭示了图形与背景区别的一种自然体现:“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的一个相对密集的区域,具有被选作图形的强烈倾向”。Langacker的这番话实际上道出了一个实质性的问题,那就是“内包”这一概念:图形必须恰当地包含在背景中,因此它比背景小。这也就很好的证明了上述的例子,book的体积明显小于桌子,桌子就成为了背景,书就成了图形。
图形-背景理论和识解..

Figure-Ground theory in Linguistics 时间事件
虽然图形背景论最初是用来研究人类对二维和三维意象的感知, 但它也可以用来解释一维时间轴上的事件。 一个基本的认知原则是: A较大的,在时间上可包容的事件作为背景(通常出现在从句中) B较小的,在时间上被包容的事件作为图形(通常出现在主句中)
Sequence principle The girl watched TV after she finished her homework. Cause-result principle I loved him because he was handsome.
Inclusion principle
* Principle of psychophysical isomorphism
心理物理学同型性原则 A correlation exists between conscious experience and cerebral activity.
Psycho-physical field & Isomorphism
Gestalt Laws of Organization
*类似原则
类似的部分倾向于被一 起知觉为一组。
Gestalt Laws of Organization
*接近原则
在时间或空间上紧密在一 起的部分似乎是相属的, 倾向于被知觉在一起。
Gestalt Laws or orientation is conceived as a variable the particular value of which is the salient issue.
The ground is a reference object with respect to which the figure’s
图式理论话语结构研究的新视角

图式理论话语结构研究的新视角摘要近年来,话语作为一种研究视角,日益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对话是通过一定的话语结构、话语含义来承载的。
从图式理论这一新的视角对话语的结构进行研究和分析是具有创新性的。
本文将从图式及话语的基本概念入手,通过对话语结构的分析即文本和语境的分析,论述话语结构的特点,然后结合图式的特点,对话语结构进行图式的运用,并对运用图式后的话语结构和话语逻辑进行分析。
关键词图式;话语;话语结构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62-0013-011 基本概念图式,英文简称schemata,这个词语概念的由来最早开始于希腊,由著名的哲学家康德提出的,他对图式的定义为图式就是一种个人思维的展示。
随着时代的进步著名的心理学家巴特利特(1932)提出图式是由过去的经验或者经历形成的一种心里记忆,它可以通过人们的这种记忆,在内心形成一种映射,这就是著名的心理图式。
到了近代,伟大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图式这一概念运用到了语言的学习和理解上,他认为图式的形成缘起于人们内心结构和心理的变化,就是通过这一点他可以了解人们内心的变化,内心的变化会相应的引起物理结构的变化,如环境的选择,经历的适应等,因此把图式运用到语言的理解和学习上,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现代图式的概念已经被广泛应用到计算机领域,多媒体领域以及几何领域等等,它是一种大脑的知识网络。
2 话语结构分析话语(Disocures),从字面的意思来看话语就是人们所说的话或者是所写的话。
但是如果对话语的概念进行细分,它可以分为2种类别:一是社会型话语,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人与人之间通过话语进行互动,如这个人说了什么,如何说的,有什么样的结果;二是话语作为语言学之外的另一种类型就是符号标志,在社会人文学领域当中,话语被当做一种符号,无论是文字本身还是文字的环境,话语都被认为是人文社会活动中产生的一套交流符号。
英汉心理动词研究

英汉心理动词研究黄志军【摘要】英语心理动词中like类和please类具有反向性,其参与者即经验者和刺激物都可以做主语,但是概率不同,经验者做主语的概率要远远大于刺激物做主语的概率,汉语也如此。
本文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对比两类心理动词在结构和语义上的异同。
【期刊名称】《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32)011【总页数】2页(P93-94)【关键词】心理动词;经验者;刺激物;认知;图形/背景;视角【作者】黄志军【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天津3002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一、心理动词简介心理动词是用来表达人类情感活动和变化的动词,如情感,感觉和感知等。
一个心理动词通常带有两个论元,分别称为经验者和刺激物,两个均可做主语,在下列的英语句子中,1)a.I like the film.b.The film pleases me.2)a.Bill fears the dog.b.The dog frightens Bill.经验者和刺激物都可以做主语,但经验者做主语的概率要远远大于刺激物做主语的概率。
汉语的心理动词也有同样的现象。
在下列两句汉语句子中,3)a和4)a用得较多。
3)a.我喜欢玛丽。
b.玛丽取悦我。
4)a.他怕狗。
b.狗吓着他了。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将人类的经验转化为意义的过程。
词汇语法是人类识解经验的资源。
心理动词是词汇语法的一部分,而每一种语言中都有心理动词。
心理动词涉及到人的感情、感觉、感知等心理活动及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对语言结构的选择确实存在概率。
但是无论是哪一类心理动词,经验者做主语的概率往往均大于刺激物做主语的概率。
二、文献综述语言学家们对心理动词研究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对其进行了定义和分类。
Juffs,Belletti & Rizzi和Grimshaw均集中在语义角色标记和语义层级的研究上,动词与它们论元之间的关系是指语义角色的关系,语义层级中:经验者〉刺激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句法研究
作者:李萍仇伟
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6年第05期
摘要:“图形—背景”理论源于心理学,经由语言学家Talmy的引入,后常被运用到语言组织结构中,成为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理论之一。
文章借由实例着重解读了其在简单句和复合句中的运用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简单句;复合句
一、引言
早期国内外语言学家从不同维度对句法的定义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
但是,传统的研究仅限于语言本体研究,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认知心理因素对语言的音形义所造成的重大影响。
本文将以“图形—背景”理论为基础,重点阐释其在简单句与复合句中的合理运用,体现该理论在句法研究中的强大解释力。
“图形”(Figure)和“背景”(Ground)这一对术语最早由丹麦心理学家Rubin(1915)在探讨“脸与花瓶幻觉图”(Face-vase illusion)现象时提出。
Koffka(1935)等完形心理学家将该现象运用到知觉组织研究中,后由Talmy引入到认知语言学,他认为“图形”是一个移动或者概念上可移动的实体;“背景”是为突出图形的一个参照体。
Langacker在其基础上提出了“射体”和“界标”的概念。
Ungerer和 Schmid更是认为简单句中的主语对应图形,而宾语对应背景。
学者们一致认为图形是突出的部分,而背景只是衬托部分。
二、“图形—背景”理论与简单句
在简单句中图形和背景的关系常表现为各种方位关系,例如“上下”“旁边”等。
如:
(1)The bike is near the river.
译文:自行车在小河附近。
(2)The river is near the bike.
译文:小河在自行车附近。
传统语法认为它们的结构一致,表达意思相近,因此是对等句。
但是,在“图形—背景”理论的诠释范围内,因为(1)和(2)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因而凸显的图形也不一样。
参照Talmy等对图形和背景所持有的见解,可以得知,在(1)中,主语“自行车”是较小的物体,因凸显程度高即为图形,宾语“小河”作为确定自行车位置的参照物,即背景。
在(2)中,与
(1)正好相反,“小河”成为被凸显的成分,此时的“自行车”成了确定小河位置的参照物。
因作者选择的视角不同,(1)和(2)的凸显内容也不同,并不影响人们的理解。
三、“图形—背景”理论与复合句
在复合句中,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常表现为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具体而言,图形具有相对性,在时间方位上是可变换的事件;而背景是参照物,在时间方位上相对固定。
Talmy (2000:327-329)根据图形和背景的关系详述了复合句的五大原则。
1.时序原则
即“先发生的事件(语法化为从句)被概念化为图形,后发生的事件(语法化为主句)为背景”。
如:
(3)After class(背景)he went back home(图形).
在(3)中,先出现的是处于从句位置的after class,表示先发生的事件为背景;而处在主句位置的he went back home是后发生的事件为图形,是作者强调的重点信息。
人们在认知上会很容易接纳句末焦点的规律性。
2.因果原则
即“表示原因的事件(语法化为从句)概念化为背景,表示为结果的事件(语法化为主句)概念化为图形”。
如:
(4)He cried(图形)because he lost his bag(背景).
在(4)中,处于主句的he cried是结果,而从句位置的because he lost his bag作为原因是为引出结果幻化为背景,直至图形的出现。
先因后果的顺序也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3.内包原则
即“在时间上延续较长的事件(语法化为从句)概念化为背景,包容时间较短的事件(语法化为主句)概念化为图形”。
如:
(5)When he was the headmaster(背景), everything was all right(图形).
在例(5)中,处于从句的When he was the headmaster在句子中是较大事件,为主句想表达的意思埋下伏笔。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似乎也是一种因果关系。
也许正是由于他的尽职尽责,事情才会变得明朗。
4.依存原则
即“具有决定性的第一事件被概念化背景(语法化为从句),具有依存性的第二事件被概念化为图形(语法化为主句)”。
如:
(6)Tom hay(图形)while the sun shines(背景).
在例(6)中,从句while the sun shines是决定性事件,而主句Tom hay则是依存性事件。
如果太阳不出来,Tom就没办法晒草,该事件的逻辑是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
5.替代原则
即“尚未发生的事件被概念化为背景(语法化为从句),而相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被概念化为图形(语法化为主句)”。
如:
(7)Taylor is singing(图形) rather than reading(背景).
在例(7)中,reading是尚未发生的事件,被定义为背景处于从句位置,而主句的singing 是正在发生的事件被定义为图形,得到凸显。
以上种种例子表明“图形—背景”理论适用于简单句和复合句。
图形和背景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客观上是由事物的特性决定,二是主观上是由人们选择的视角或者意图决定的。
四、结语
文章重点论述了“图形—背景”理论的概念,并借由实例探讨了该理论在简单句与复合句中的语言现实化。
由此可知,“图形—背景”理论在句法应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该理论很好地诠释了句法结构的产生不只有语法规则方面的限制,很大程度上还与人们的认知方式有关。
参考文献:
[1]Langacker, R.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Vol. 1(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120-123.
[2]Rubin, E. Figure and ground(A). In D. Beardslee & M. Wertheimer (eds.). Readings in Perception(C). Princeton, N, J: Van Nostrand, 1958: 194-203.
[3]Talmy, L. Towards a Cognitive Semantics: 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 Vol. 1(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2000: 312-320.
[4]Ungerer, F. & H. J. 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2nd edition)(M). London: Longman, 2006: 177.
[5]梁丽,赵静.图形—背景理论在句法分析中的作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5 (2): 116-119.
[6]王寅.构式语法研究(上卷):理论思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447-45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外教社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胡塞尔现象学视阈下的认知语言学研究”(2015SD0016B)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萍(1990- ),山东临沂人,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仇伟,山东章丘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博士后,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汉语言对比、认知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