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背景理论和识解

合集下载

幼儿图形认知【图形――背景理论对《山居秋暝》的认知解读】

幼儿图形认知【图形――背景理论对《山居秋暝》的认知解读】

《幼儿图形认知【图形――背景理论对《山居秋暝》的认知解读】》摘要:图形与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该理论对文学文本的阐释,在西方已经有比较成功的实践,但在中国还较少有这方面的研究,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本文从图形――背景的基本概念和建立出发,探讨了《山居秋暝》中图形――背景的建立、转换,以此来验证图形――背景理论对汉语文本的解释力,拓宽了对汉语文本的解读思路摘要:写景诗,尤其是山水田园诗基本上都是通过图形和背景的不断转移和变换给读者呈现千姿百态的画面。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图形――背景分离理论对《山居秋暝》中的景色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图形;背景;《山居秋暝》一、引言图形与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该理论对文学文本的阐释,在西方已经有比较成功的实践,但在中国还较少有这方面的研究。

中国古典写景诗,尤其是山水田园诗纷繁多姿,主要通过营造意境来表达感情,因此不管是在诗的创作过程中还是在其解读过程中都涉及很多认知因素,诗人表达意境的过程就是用简短的语言构建一幅图画的过程,读者解读的过程则是通过诗歌的语言对大脑中原有的意象进行激活的过程. 所以,田园诗具备用认知语言学相关原理进行分析的语篇特点,本文将在简要介绍图形――背景理论的基础上,尝试用该理论对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进行分析.希望以此能培养一些用图形――背景理论分析古诗的习惯。

二、图形――背景理论图形――背景理论(figure-ground theory)是1915年由丹麦心理学家Rubin 首先提出,后来由完形心理学家借鉴来研究视觉和听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

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的表达方式是基于人们对事物或事件的感知,对它们不断地进行整理,划分成图形(figure)、背景(ground)和后景(background)来组织语言表达。

“图形”是指某一认知概念或感知中突显的部分,是认知的焦点,“背景”是为突显图形而衬托的部分。

图形-背景理论和识解..

图形-背景理论和识解..
Sequence principle The girl watched TV after she finished her homework. Cause-result principle I loved him because he was handsome.
Inclusion principle
Gestalt Laws of Organization
*图形和背景
我们倾向于把知觉组织成 被观察的对象(图形)和对 象赖以产生的背景。图形 似乎更加实在,从背景中 凸现出来。
Romeo and Juliet
Figure-Ground Segregation
Edgar Rubin
埃德加·鲁宾
1915
Examples: 我正在专心看书时,突然听到门外一声巨响。
Figure-Ground theory in Linguistics 句法结构
图形背景理论还被用于分析句法结构,解释句法多样性等 句法研究中。例如,利用图形—背景理论,我们可以得出 句法多样化的原因在于不同说话者对同一事件的感知差异。 Examples: The lake is near the house. The house is near the lake.
The Theoretical Principles of Gestalt Psychology * Principle of totality 整体原则
The conscious experience must be considered globally (by taking into account all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aspects of the individual simutaneously because the nature of the mind demands that each component be considered as part of a system of dynamic) relationships.

双关语的图形―背景阐释-最新资料

双关语的图形―背景阐释-最新资料

双关语的图形―背景阐释提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基于汉语双关广告语,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双关语进行认知解读、分析,揭示双关语的内部认知机制。

研究发现,双关语是一种有标记性语言,属于典型焦点句,句子焦点由说话人意图决定。

A Figure ground Approach to PunTian Long ju(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Leshan 614004, China)Based on the Chinese pun advertisements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is paper applies figure ground theory to analyze the pun and discover its inner cognitive mechanism. Through analysis, we discover that “pun” is a kind of marked language and a typical focus sentence, whose focus mainly depends upon the speaker’s intention.1 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思想图形-背景理论(figure ground theory)是一个世纪前丹麦心理学家鲁宾(Rubin)提出来的,后来被完形心理学家用来研究知觉(主要是视觉和听觉)。

图形是指在同一瞬间被人们清晰知觉的事物,即注意的焦点部分。

背景则是指在同一瞬间被比较模糊地知觉的事物,起衬托、突出图形的作用。

背景是认知的参照点。

图形的形象鲜明,轮廓清楚,结构完善,突出在背景的前面。

而背景的形象却模糊不清,没有固定的结构,弥漫地衬托在对象的后面。

因此,图形更容易被感知、注意、识别、记忆和理解。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 研究图形-背景的选择及其之间的关系在语言结构中是如何表征的, 很有价值。

图形与背景 PPT课件

图形与背景 PPT课件

人在火车上边 *火车在人下边 苍蝇在钉子旁边 *钉子在苍蝇旁边 桌子在屋子里面 *屋子在桌子外面 太阳落山了 *山升到太阳上面去了 汽车撞坏了一棵树 *一棵树撞坏了汽车 一棵树被汽车撞坏了 *一棵树把汽车撞坏了

从句法结构来看, 左右两列都符合汉语的句法结构规则, 如果不是认知原则的限制, 右列结构并非不能成立,例如:

鹰的视觉结构则适应其空中捕捉地面猎物 信息的需要,在其视网膜的中心地带,视 觉神经最为密集,形成了一个高清晰度的 区域。 目的是更为集中地定位猎物。可见, 动物的视觉结构特征是与其生存环境互动 的产物。 不同动物的视觉感知方式不是千篇一律的。

人类的视觉也具有上述特征
当我们在视野当中观察某一个对象的时候, 我们总是倾向于从背景当中挑选出显著的 部分作为图形。也就是说, 我们习惯于将获取到的视觉信息处理为“图 形”和“背景”两部分。 我们的听觉也采取类似的方式来处理来自 外界的信息。
The
The book 和 the plane是被描写的对象, 具有被感知为图形的特点,即具有完整的 外形,面积相对较少,较易移动,因此被 看作图形。
而table,city则被看作背景。 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则通过介词来表现。 在 兰盖克的认知语法中,图形背影分离的原 则可以用来系统地解释句法的多样性。

前者有助于提高清晰度, 后者有助于扩大视野范围,及时捕捉敌情, 逃避捕杀。

狮子的视觉范围当中,由焦点影像所形成 的较为清晰的视觉区,呈现为一个横向的 狭窄区域。
这正好与草原上狮子的猎物——食草动物 在地平线上的分布所呈现的横向、狭长的 形状相吻合。 在横向、狭长的高清晰度范围之外的影像 信息,则由大脑提供的背景信息来补充。 狮子视觉上的这种结构特征,是对生存环 境、猎物相适应的最佳视觉结构。

图形―背景理论在谐音广告中的应用

图形―背景理论在谐音广告中的应用

图形―背景理论在谐音广告中的应用摘要:谐音广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图形-背景理论(figure-ground theory)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揭示了人们对周边事物进行识解的规律。

其中的“普雷格郎茨原则”(Principle of Pragnanz)能够使谐音在广告中更轻易地达到“凸显”之效果,以更迅速的方法促成商品的交易。

文章用此理论对谐音广告背后的运作机制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阐释力和可行性,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普雷格郎茨原则;谐音广告一、引言Ungerer 和Schmid把认知语言学看成是研究语言的一种方法。

他们认为,当今的认知语言学主要是由三种方法表征的:经验观(experiential view)、凸显观(prominence view)和注意观(attentional view)。

“经验观”认为,语言使用者对事物的描写不只是局限于客观的描写,还会对它们的意义提供更丰富、更自然的描写,也包括隐喻。

比如,对一辆小汽车的描写,人们不但会说小汽车的形状像一个盒子,有车轮、门、窗、方向盘、刹车等,还可能会提到小车坐起来舒服,跑得快,是社会地位的象征;有的人甚至会把小车与初恋或曾经历过的车祸联系起来。

后面这些特征显然是人们所经历的部分,远远超出了客观描写。

“凸显观”认为,语言结构中信息的选择与安排是由信息的突出程度决定的。

例如,要描写一辆车撞在一棵树上这一场景,句子The car crashed into the tree就比The tree was hit by the car更自然,因为在整个情景中,运动着的车是最有趣、最突出的部分,所以我们倾向于把车放在句首。

“注意观”认为,我们用语言所表达的实际上只反映了事件中引起我们注意的那些部分。

例如The car crashed into the tree只是描写了整个车祸中引起我们注意的一部分,而其他部分,如小车突然转向、冲出了马路等却未表达出来。

图形和背景反映说话人怎样的主观意愿

图形和背景反映说话人怎样的主观意愿

图形和背景反映说话人怎样的主观意愿“图形—背景”理论,又称知觉选择论,它是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于19XX年提出的一种人类心理感知理论。

他认为,我们所感知的世界中,作用于人的客观事物是纷繁复杂的,人不可能在瞬间便将一切网罗,而是有意识地选择了某一部分意愿感知的对象,或者无意间被某种事物吸引,在心、脑中对它产生了更为鲜明、清晰的知觉映像,其余的部分只作我们知觉的背景内容,有个模糊的映像。

因此,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类知觉的选择性既受到感知者本人主观因素(兴趣、态度、爱好、情绪、知识经验、观察能力等)的影响,又与外界知觉对象(具有刺激人类感知的事物)的特点密不可分,当然,当我们的感觉器官被众多客观事物刺激时,我们并不可能同时对所有信息进行反映,而是同样会挑选某些所需信息进行反馈。

综上所述,人类总是选择感知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刺激物。

例如,我们在街上遇到了熟识的朋友,在交谈过程中,我们能听到许多不同的声音,商店促销广告的声音、汽车发动机的声音、旁人说笑的声音等。

然而,在这种干扰不绝的情况下,朋友的说话声永远是我们所感知的对象,它最为清晰,也最能吸引和刺激我们的听觉器官。

那么,朋友的话语便被当做“图形”得到感知,而其他噪音则被当做“背景”,只是得到模糊的反映。

由此可见,“图形”具有光线强、声音响、轮廓分明的特点,而“背景”却恰恰相反。

第五章图形与背景

第五章图形与背景

前者有助于提高清晰度, 后者有助于扩大视野范围,及时捕捉敌情, 逃避捕杀。

狮子的视觉范围当中,由焦点影像所形成 的较为清晰的视觉区,呈现为一个横向的 狭窄区域。
这正好与草原上狮子的猎物——食草动物 在地平线上的分布所呈现的横向、狭长的 形状相吻合。 在横向、狭长的高清晰度范围之外的影像 信息,则由大脑提供的背景信息来补充。 狮子视觉上的这种结构特征,是对生存环 境、猎物相适应的最佳视觉结构。

下边的左列结构成立,右列结构不能成立, 根本原因
不在句法结构,而在于认知特征:
图形背景

在两个事物构成的关系当中,一般来说, 容易辨认、容易引起注意的事物被当做图 形,另一个事物则容易被当做背景。 图形特征 完整 运动 相对较小 背景特征 不完整 静止 相对较大



关注度高
关注度低

显著度高
显著度低
依赖性高
自立性低
依赖性低
自立性高
典型性低
典型性高
图形即所要描写的对象,背景是其环境, 在认知语言学的分析中,图形背景关系 首先表现为方位关系(locative relations)如:
book is on the table。 The plane is flying over the city.

二、图形和背景的生理和认知机制
图形和背景(figure—ground)根源于特定 的生理和认知机制。 动物的视觉和听觉对信息有特定的处理方 式。 动物把来自外界的视听觉信息分为图形和 背景两部分分别加以处理。

动物不仅有特定的视觉生理结构,而且在 长期的适应生存环境的过程中, 建立起一套特定的视觉认知模式,以便更 有效地抓取和筛选最关键的信息, 达到保存自我,捕获猎物的目的。

图形——背景理论与语境辨证观

图形——背景理论与语境辨证观

图形——背景理论与语境辨证观导言图形-背景论(figure-ground theory)是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Rubin)于1915年首先提出来的,后由完形心理学家借鉴来研究知觉(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

认知语言学家Talmy(1978,2000)率先将其引入语言学领域,做出了图形背景的语言学定义,并用于解释空间方位介词(Langacker, 1987)和英语句法结构的研究。

本文在简述图形背景理论及其在语言层面的解释力的基础上,讨论了语境的辨证动态观,尝试提出了图形背景理论中图形、背景和后景与语境分类中的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辨证对应。

在此基础上得出句法结构(尤其是句子主语的选择)和语境焦点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人的视角、观察方位、注意焦点、识解方式等认知因素。

一、图形-背景的基本观点及其在语言学领域的应用众所周知,鲁宾著名的“脸/花瓶幻觉”证明的确存在着“知觉突显”。

当我们观看周围环境中的某个物体时,通常会把这个物体作为知觉上突显的图形,把环境作为背景,这就是突显原则(prominent principle)。

图形和背景的感知是人类体验的直接结果,这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会用一个物体或概念作为认知参照点去说明或解释另一个物体或概念,这里的“背景”就是“图形”的认知参照点。

例如,当我们看到桌上有本书这样的情景时,“书”通常会被认为是图形,“桌子”是背景,我们可能会说The book is on the desk.或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 而不是相反。

根据完形心理学家的观点,图形的确定应遵循“普雷格郎茨原则”(Principle of Pragnanz,即“简洁”),即通常是将具有完形特征的物体(不可分割的整体)、小的物体或容易移动的物体视作图形。

Talmy率先把图形-背景理论用于语言研究。

语言类型学研究表明,S-V-O结构人类最优化的语序结构,最符合人类的认知顺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形-背景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源自格式塔心理学,该心理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图形-背景理论主要探讨人们如何将视觉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图形和背景。这一理论涉及几个关键原则,包括心物场和同型论,以及完形组织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心物场指的是观察者知觉现实的观念,与被知觉的现实(物理场)之间存在差异。同型论则认为生理历程与意识历程在结构的形式方面完全等同。在完形组织法则中,有几个重要的原则指导我们如何组织和解释视觉信息,包括类似原则、接近原则、连续原则、封闭原则和简单原则。这些原则帮助我们理解为何某些部分会被知觉为一组,或者为何我们会倾向于把不完整的图形完善化。特别地,图形和背景的分离是我们知觉组织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我们倾向于把知觉组织成被观察的对象(图形)和对象赖以产生的背景,图形通常更加实在,从背景中凸现出来。埃德加·鲁宾的著名实验‘鲁宾的花瓶’就是图形-背景分离的一个经典示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