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察渗透理论提出的背景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目及答案

一,简答题(科技史2个。
)1,古希腊有哪些自然哲学流派,其主要思想是什么?古希腊科学对世界的影响有哪些?(1)米利都学派,创始人:泰勒斯,古希腊第一个唯物主义派别,主要思想:万物的本原是水,万物起源于水而又复归于水。
(2)爱非斯学派,创始人:赫拉克利特,主要思想:世界本原是火,万物都处于永恒的、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
万物皆流,万物无常驻。
(3)毕达哥拉斯学派,创始人:毕达哥拉斯,主要思想:世界的本原就是数,数组成一切事物,数是宇宙的要素,万物皆数。
宇宙的组织在其规定性中通常是数及其关系的和谐的体系。
(4)原子学派,创始人:留基伯,主要思想: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就是一种质上相同、量上不同的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微粒,它是一切事物的组成要素。
古希腊科学其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它们都有一个共同之点,,即都是以严密的逻辑推理、抽象的形式语言、定量的数学描述和公理化的理论体系为特征,融科学与哲学于一身,因此,开了人类全部自然科学理论研究的先河。
古希腊的原子论的提出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它是现代科学的真正基石,也是牛顿绝对时空观的前身,,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认为实在在于物质,而不在于心灵,试图用简单的要素来解释世界的组成,寻求世界万物的本源。
2,中国古代和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和科学的发展特点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差异:古代中国:重关系,阴阳互补(重协同),自组织,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具象思维,人神同一。
古希腊:重实体,对立统一(重冲突),他组织(外力),月上、月下世界分,离抽象思维,人神同构自然哲学:相同之处:追求真理、唯物、辩证,有机论。
不同之处: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充满了猜测、思辨和臆想。
中国古代哲学是带有浓郁思辨性质的自然观。
如”阴阳说“主张阴阳和谐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原因;“五行说”则认为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组成,元素之间“相邻相生,相间相克”;柳宗元的“元气说”认为万物都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成,气“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原因,张载认为“凡象,皆气也”,并提出“一物两体”“不有两,则无一”的矛盾论观点;王夫之的“方动方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理论阐述了动与静的辩证关系。
考研科学哲学真题试卷

考研科学哲学真题试卷一、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30 分)1、观察渗透理论观察渗透理论是指观察不是纯粹客观的,它受到观察者已有的理论、知识和经验的影响。
也就是说,观察者在观察事物时,不是像镜子一样单纯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而是带着一定的先入之见或预设去进行观察。
这些先入之见和预设会影响观察者对观察对象的选择、理解和解释。
例如,一个具有牛顿力学理论背景的观察者和一个具有相对论理论背景的观察者,在观察同一个物理现象时,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2、范式范式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其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
范式指的是在某一学科领域内,被科学家们共同接受的一套基本理论、方法、标准和信念。
它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个共同的研究框架和解决问题的模式。
范式的改变往往会导致科学革命的发生,新的范式会取代旧的范式,从而推动科学的发展。
3、证伪主义证伪主义是由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提出的一种科学哲学观点。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不是通过证实而是通过证伪来发展的。
一个科学理论必须具有可证伪性,即能够被经验观察所反驳。
如果一个理论无论如何都不能被证伪,那么它就不是科学的理论。
证伪主义强调科学的进步是通过不断提出猜想和反驳来实现的。
4、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是指在特定的学科领域内,由具有共同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信念的科学家组成的群体。
他们通过交流、合作和竞争,推动科学的发展。
科学共同体有自己的规范、标准和评价体系,对于科学成果的认可和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
5、科学解释科学解释是指运用科学理论和相关知识,对自然现象、事件或规律进行说明和阐述。
科学解释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所观察到的事物。
科学解释通常需要遵循一定的逻辑和原则,并且能够接受经验的检验。
6、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指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所遵循的一系列步骤和程序。
一般包括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或观察、分析数据、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等环节。
观察渗透理论

汉森对观察渗透理论的分析---因果性分析
拉普拉斯的传统因果论:设X 为因, Y 为果, 把X 和Y 的因果关系看作孤立的封闭系统。拉 普拉斯认为, 如果人们早知道宇宙在某一瞬间的状态并掌握了宇宙的一切因果律, 那么他就能 预言或回顾世界历史的每一个事件。这种因果理论的错误在于排除一切偶然因素, 更重要的在 于把原因X 看作意义固定不变, 与周围环境无关, 因此因果关系成了一条预定的因果链。
观察渗透理论:作为原因的X 与周围各有关因素按某种概念模式形成一个体系, 只有把它 放在这个概念模式的一定位置上, 它的涵义才能确定, 同一个X 被置于另一个概念模式中, 会有 另一个涵义, 而且X 与Y 的因果联系亦非固定不变, 它们按不同的概念模式去联系, 会形成不同 的因果关系, 不同的概念模式最后又决定于不同的理论体系, 因此汉森说:“原因一定与结果相 联系, 不过这是由于我们的理论把他们联系起来, 而不是因为某种‘宇宙胶水’把整个宇宙粘 成一团”。此外, 因果都用科学语言来表达, 不同的理论观点赋予同一术语以不同的反应和评 价, 由于微观现象不同直接看到, 所以科学家对微观现象的不同现象的不同理论观点的争论很 难彻底解决。
心理学视野中的“观察渗透理论”
知觉模块说:美国心理学家福多把人类的思维器官比做模块,即“信息封装的计算系统, 它具有推理机制, 并且所接触的背景知识受到认知结构一般特点的制约。模块可以看成是具有 专用数据库并能实现特定目的的计算机”。
由于每个模块都只能用模块内部的信息来计算表征,因此,无论理论背景有多大的分歧, 都会受到知觉模块的信息封装限制, 从而对同一刺激拥有相同的知觉经验, 由此我们就可以得 到独立于理论的客观的观察。
多数人会将中间部分的白色背景看作一个白色的三 角形, 而且中间的白色三角形部分似乎比图像外缘的背 景更加明亮, 但事实上并不存在任何亮度差别。现在如 果观察者将这幅图看作是由6 个互相独立地摆放在白色 背景之上的图形组成的, 并将注意力集中到V 缺口的位 置, 那么视觉错觉就消失了。
自然辩证法

第一,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 "经验定律"型问题,其肯定回答就是经验定律假说.
第二,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例如:科学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
第三,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中发现矛盾.例如: "悖论" ,如罗素悖论等.
第一、能动以受动为基础,后者制约着前者,特定实践的能动性都以特定受动性为依据;
第二、能动又主导受动,人通过自觉活动来完善和发展自己,提高对受动性的认识和调控。
处理两者的方法: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主要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相对主义学派,操作主义者布里奇曼提出了操作意义标准 :每一个词语,每一个科学问题和每一个科学命题对应于一组操 作 ,凡可操作的 ,包括仪器的和智力的操作 ,就是有意义的,科学的 ;反之是无意义的,非科学的.逻辑实用主义者奎因将经验主 义实用主义化 ,认为科学是人们用来应付环境的一个概念系统和工具 ,凡是在应付环境中有用的就是科学的 ,否则是非科学的 ; 科学理论只有有用无用之分 ,没有真假好坏之别.
1)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的发展.要促进 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 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发展,以自然界的生态 平衡规律来规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把生产消费方式置于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维护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维护任何自 然系统的平衡.
观察渗透理论

讨论:有必要让这种理论渗透 到我们的观察之中吗?这种理 论给我们的观察以怎样的“渗 透”?它让我们看到了什么 “新”东西,有什么“新”想 法?
观察渗透理论关于三次浪潮理论渗透我们观察科技本身及科技与社会的互动的考察问题科学研究的门户?科研始于问题观察渗透理论?爱因斯坦
观察渗透理论
——关于“三次浪潮理论”“渗透”我们 观察科技本身及科技与社会的互动的考察
问题——科学研究的“门户”
• 科研始于问题,观察渗透理论 • 爱因斯坦:“是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 西……只有理论,即只有关于自然规律的知识, 才能使我们从感觉印象推理出基本现象。” • 达尔文:“所有的观察如果要有用处的话,都 必须用于支持或反对某种观点,人们看不到这 一点,是多么的奇怪!” (1861年9月18日在 一封信)
• “普朗克效应”:新的科学真理,不是靠通过说服反 对者并使他们看到光明而获胜;她最后的胜利,主 要是因为反对者终于死去,熟悉她的年轻一代成长 起来了。 • 拉瓦锡(1743-08-26~1794-05-08)著名的《对燃素 的见解》的看法:我并不指望我的观点马上被人们 接受。人的思想会成为一种看问题的方法。在大部 分的经历中,都是根据某种观点观察自然界的人, 很难接受新的观点。因此,只有时间的流逝才能确 证或者摧毁我提出的见解。同时,我很满意地看到 年轻人开始毫无偏见地研究科学,还看到数学家和 物理学家们以崭新的思想认识到化学真理,而不相 信斯塔尔所谓的燃素了。 • ——问题的关键不是去“中性观察”而是选择好的 理论去“污染”观察、渗透观察。
《权力的转移》(1990)
– “在我们生活的所有方面中,权力却是鲜 被大家理解而又最为重要的东西之一。这 对我们这一代人更是如此。”
• 暴力:第一次浪潮 • 财富:第二次浪潮 • 知识:第三次浪潮
观察渗透理论

三、理论渊源
1、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
2、康德的先验哲学 3、格式塔心理学
四、影响和意义
1、经验主义者的反驳
2、历史主义 3、整体主义
什么是观察?
观察是一种经验活动的方法,是科学家认识问题的
窗口,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科学家通过观察, 可以发现许多经验事实,为科学理论的建立提供感 性的经验基础。观察可以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 两大类。前者主要指在不变革观察对象的条件下, 用人的感觉器官(主要是视觉器官)或借助于一定 的观察仪器对客观对象自然形态的观察。例如对生 物形态及其生活习性、生态平衡等的观察,或是对 遥远星体的亮度、空间位置等的观察。后者主要指 人们通过科学实验的途径,在变革观察对象的条件 下,人的感觉器官或通过各种实验仪器对实验对象 特定方面的观察。
观察渗透理论
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王永生
主要内容
一、关于经验的种种表述 二、观察渗透理论
三、理论渊源
四、影响和意义
一、关于经验的种种表述
1、日常的观点
2、归纳主义 用
2、观察过程中渗透着理论 3、理论对观察的事后解释作用
自然辩证法概论_课后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_课后题答案0.1.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 30.2.自然辩证法在现代有哪些发展? 30.3.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意义? 30.4.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方法?41.1 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怎样的联系? 41.2 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试评述古朴和机唯自然观。
4 1.3 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41.4 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
(5星)41.5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有何重大意义? 52.1 试阐述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52.2 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什么?5 2.3何谓演化与进化?怎么样来理解自然的进化方式? 52.4 、阐述自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基本条件。
62.5 、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 63.1 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63.2 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73.3 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73.4 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你的想法。
(上届考察)74.1 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74.2 科学知识有哪些构成要素?说明它们的特点与相互关系。
(5星)84.3 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85.1 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85.2 如何理解观察与实验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
85.3 科学假说形成的主要途径是怎样的?86.1 什么是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它们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96.2 正确理解直觉、灵感和想象力在创新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96.3 思想模型方法在假说的形成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97.1什么是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它们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起什么作用?97.2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那几个方面?举例说明97.3如何对科学理论进行实验检验?举例说明107.4科学的评价和检验的复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P162-163)108.1不同的科学理论累积发展模式各是如何看待理论的归并的?108.2科学发展的否证模式如何看待科学理论的竞争?举例说明之。
一、“观察渗透理论”提出的背景

一、“观察渗透理论”提出的背景汉森的“观察渗透理论”的提出主要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中性观察来说的,历来许多科学家论述科学理论体系时,往往强调它的感觉基础,即认为科学认识是从感觉开始(包括观察与实验)然后从中概括出概念,概念组成科学判断和推理,得出定律,再进行更高层次的概括而得出理论以至于原理,提出感觉先于理论,后来逻辑实证主义更提出,观察是绝对“中性的”,观察语言是最“公正”、“客观”因而是最“可靠”任何理论语言都必须能还原为观察语言,这才是可靠的理论;否则就是“形而上学”空谈,一律取消!于是他们提出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可以绝对分开的基本观点,并由此推演出逻辑实证主义的一系列观点,逻辑经验主义认为观察语言不依赖于理论语言,即对理论语言保持中立;而理论语言则依赖观察语言通过对应规则从观察获得意义,波普尔虽然强调理论先于观察,但对他而言,观察仍然是中性的,汉森反对逻辑经验主义的这一传统观点,并用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与之分庭抗礼。
二、“观察渗透理论”的含义“观察渗透理论”是汉森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的基石,所以首先要弄清其含义,总的来说,这一理论告诉我们,观察并非对物象“刺激”的消极的机械反应,而是受观察者的理论影响和支配,使不同理论观点的人可能把同一对象观察成不同的样子,其不同的程度相应于他们相互分歧的程度,理论差异小,则观察结果的不同也小,理论如果相对立的,则可能把同一对象看成不同的东西,比如:在他的《发现的模式》的开篇中写到,假定有两位生物学家在显微镜下观察同一张已制备好的玻片,如果问他们看到了什么,他们也许会作出不同的答案,一位把面前的细胞看成一堆异物,比如是一种人为现象或者是一块由于染色技术不合适而产生的凝结物,这块凝结物与体内细胞毫无相关,而另一位生物学家则辨认出这个凝块是一个细胞器官,即“高尔基体”。
观察渗透理论“观察渗透理论”,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汉森提出的著名命题。
这个命题指出了我们的任何观察都不是纯粹客观的,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观察者观察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观察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观察渗透理论”提出的背景
汉森的“观察渗透理论”的提出主要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中性观察来说的,历来许多科学家论述科学理论体系时,往往强调它的感觉基础,即认为科学认识是从感觉开始(包括观察与实验)然后从中概括出概念,概念组成科学判断和推理,得出定律,再进行更高层次的概括而得出理论以至于原理,提出感觉先于理论,后来逻辑实证主义更提出,观察是绝对“中性的”,观察语言是最“公正”、“客观”因而是最“可靠”任何理论语言都必须能还原为观察语言,这才是可靠的理论;否则就是“形而上学”空谈,一律取消!于是他们提出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可以绝对分开的基本观点,并由此推演出逻辑实证主义的一系列观点,逻辑经验主义认为观察语言不依赖于理论语言,即对理论语言保持中立;而理论语言则依赖观察语言通过对应规则从观察获得意义,波普尔虽然强调理论先于观察,但对他而言,观察仍然是中性的,汉森反对逻辑经验主义的这一传统观点,并用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与之分庭抗礼。
二、“观察渗透理论”的含义
“观察渗透理论”是汉森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的基石,所以首先要弄清其含义,总的来说,这一理论告诉我们,观察并非对物象“刺激”的消极的机械反应,而是受观察者的理论影响和支配,使不同理论观点的人可能把同一对象观察成不同的样子,其不同的程度相应于他们相互分歧的程度,理论差异小,则观察结果的不同也小,理论如果相对立的,则可能把同一对象看成不同的东西,比如:在他的《发现的模式》的开篇中写到,假定有两位生物学家在显微镜下观察同一张已制备好的玻片,如果问他们看到了什么,他们也许会作出不同的答案,一位把面前的细胞看成一堆异物,比如是一种人为现象或者是一块由于染色技术不合适而产生的凝结物,这块凝结物与体内细胞毫无相关,而另一位生物学家则辨认出这个凝块是一个细胞器官,即“高尔基体”。
观察渗透理论
“观察渗透理论”,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汉森提出的著名命题。
这个命题指出了我们的任何观察都不是纯粹客观的,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观察者观察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观察结果。
“观察渗透理论”摧毁了逻辑实证主义所追求的科学合理性。
它重点表征了“先行信息”在人的视角转换中的意义;科学活动中的观察渗透理论是一个关于科学的概念框架的变换问题,而哲学层面考察的则是主体的“先行具有”、“先行掌握”和“先行视见”等精神的本质力量对于现实的认识活动的条件性。
观察和理论的关系问题是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首先,观察依赖于理论,观察渗透着理论。
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
在科学的研究中,人们都要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观察对象和范围。
科学观察基本上都是有目的的、有计划地进行的。
科学观察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作出新的发现或检验已有理论或假说。
用观察来检验一个理论,即是看是否能观察到理论所预言的现象。
第二,观察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理论决定了观察到什么。
在观察中如果以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相反,当不完备甚至错误的理论或观点渗透到观察中时,就会导致错误观察。
理论可以纠正一些错误的观察。
第三,任何观察陈述都是用某种理论语言构成的,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
一种情况是,有些观察陈述明显地用到一些理论术语,而离开了有关的科学理论就不可能理解这些观察陈述。
第二种情况是,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概念,实际上过去曾是科学家在科学探索过
程中所创造的理论术语,只不过它们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被长期广泛使用,久而久之,人们逐渐忘记了它们的来源罢了。
第三种情况,虽然观察陈述中没有任何形式的理论术语,但它所表达的意思仍以某种已经形成常识的理论为前提,与背景知识联系在一起。
此外,在不同理论和信念的指导下,可以得出不同的描述。
任何观察语言总是同某种背景理论联系在一起的,而且其语义随着背景知识的变化而变化。
并且,观察陈述所利用的理论或概念框架越精确,观察陈述所表达的意义越精确。
第四,观察陈述也是可错的。
一是观察本身可能产生错觉;二是观察依赖了错误的理论。
如何知道一个观察陈述是否正确?还是要依赖于理论。
而且检验越严格,要求的理论越多,知识越广泛,并且永远达不到绝对的确实无疑性。
任何完全独立于理论的“中立的观察语言”是不存在的,任何观察陈述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理论的因素。
所以,观察陈述并不能像逻辑经验主义者设想的那样,通过观察陈述来给理论提供绝对可靠的基础。
第五,理论以观察为基础和源泉。
科学理论和定律的发现来源与观察实验。
科学理论和假说的发展完善离不开观察实验,科学理论或假说也只是相对真理,需要在新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
科学理论的检验必须依靠观察实验。
总之,观察和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观察和理论的这种关系是由观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所决定的。
观察的主观性决定了理论必须依赖观察;观察的客观性决定了理论必然依赖观察。
观察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决定了观察与理论的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