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渗透理论提出的背景
观察渗透理论

汉森对观察渗透理论的分析---因果性分析
拉普拉斯的传统因果论:设X 为因, Y 为果, 把X 和Y 的因果关系看作孤立的封闭系统。拉 普拉斯认为, 如果人们早知道宇宙在某一瞬间的状态并掌握了宇宙的一切因果律, 那么他就能 预言或回顾世界历史的每一个事件。这种因果理论的错误在于排除一切偶然因素, 更重要的在 于把原因X 看作意义固定不变, 与周围环境无关, 因此因果关系成了一条预定的因果链。
观察渗透理论:作为原因的X 与周围各有关因素按某种概念模式形成一个体系, 只有把它 放在这个概念模式的一定位置上, 它的涵义才能确定, 同一个X 被置于另一个概念模式中, 会有 另一个涵义, 而且X 与Y 的因果联系亦非固定不变, 它们按不同的概念模式去联系, 会形成不同 的因果关系, 不同的概念模式最后又决定于不同的理论体系, 因此汉森说:“原因一定与结果相 联系, 不过这是由于我们的理论把他们联系起来, 而不是因为某种‘宇宙胶水’把整个宇宙粘 成一团”。此外, 因果都用科学语言来表达, 不同的理论观点赋予同一术语以不同的反应和评 价, 由于微观现象不同直接看到, 所以科学家对微观现象的不同现象的不同理论观点的争论很 难彻底解决。
心理学视野中的“观察渗透理论”
知觉模块说:美国心理学家福多把人类的思维器官比做模块,即“信息封装的计算系统, 它具有推理机制, 并且所接触的背景知识受到认知结构一般特点的制约。模块可以看成是具有 专用数据库并能实现特定目的的计算机”。
由于每个模块都只能用模块内部的信息来计算表征,因此,无论理论背景有多大的分歧, 都会受到知觉模块的信息封装限制, 从而对同一刺激拥有相同的知觉经验, 由此我们就可以得 到独立于理论的客观的观察。
多数人会将中间部分的白色背景看作一个白色的三 角形, 而且中间的白色三角形部分似乎比图像外缘的背 景更加明亮, 但事实上并不存在任何亮度差别。现在如 果观察者将这幅图看作是由6 个互相独立地摆放在白色 背景之上的图形组成的, 并将注意力集中到V 缺口的位 置, 那么视觉错觉就消失了。
浅析观察渗透理论

推理方法。溯因法是这样的一种推理形式:
( 1) 某一另人惊异的现象 P 被观察到。
( 2) 若 H 是真的, 则 P 理所当然地可解释的。
( 3) 因此有理由认为 H 是真的。
汉森作了一些重要解释, 主要是以他的“观 察 渗 透 理 论 ”为 基 本 根 据 , 首 先 要 注 意 : 科 学
家往往是碰到某些为旧理论所无法解释的现象时, 才求助于溯因法, 在汉森看来, 我们通常
的在于把原因 X 看作意义固定不变, 与周围环境无关, 因此因果关系成了一条预定的因 理
果链。
论
汉森认为, 作为原因的 X 与周围各有关因素按某种概念模式形成一个体系, 只有把 战 线
它放在这个概念模式的一定位置上, 它的涵义才能确定, 同一个 X 被置于另一个概念模
式中, 会有另一个涵义, 而且 X 与 Y 的因果联系亦非固定不变, 它们按不同的概念模式去联
是有意无意地以一定的概念模式去看一系列有关现象, 这些现象都能适合于这个模式, 所以
观察者觉得这些是正常现象, 不足为奇的, 可是要是忽然发现出现了新现象, 这些现象和已
有的概念模式不符合或是相矛盾, 这种新现象已不能为旧概念模式所解释, 那就只能抛弃
它, 另猜测出新假说, 可能出现几个新假说, 那就择优选取, 把最能完满解释这些现象的那个
果才使他们看到不同的东西, 这就是主张理论影响是后加的, 感觉材料本身仍然是“中性的”
硬核, 没有被理论破开, 汉森批驳了这种理论, 一再重申感觉过程是同时受理论影响的。②
汉森从可观察的对象出发, 去阐述“理论负 荷 ”理 论 , 然 后 把 这 一 理 论 加 以 发 展 , 用 它 去
解释事实和因果性, 同时引进了语言因素, 把它与理论因素融合起来, 成为影响人对事实和
观察渗透理论

三、理论渊源
1、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
2、康德的先验哲学 3、格式塔心理学
四、影响和意义
1、经验主义者的反驳
2、历史主义 3、整体主义
什么是观察?
观察是一种经验活动的方法,是科学家认识问题的
窗口,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科学家通过观察, 可以发现许多经验事实,为科学理论的建立提供感 性的经验基础。观察可以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 两大类。前者主要指在不变革观察对象的条件下, 用人的感觉器官(主要是视觉器官)或借助于一定 的观察仪器对客观对象自然形态的观察。例如对生 物形态及其生活习性、生态平衡等的观察,或是对 遥远星体的亮度、空间位置等的观察。后者主要指 人们通过科学实验的途径,在变革观察对象的条件 下,人的感觉器官或通过各种实验仪器对实验对象 特定方面的观察。
观察渗透理论
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王永生
主要内容
一、关于经验的种种表述 二、观察渗透理论
三、理论渊源
四、影响和意义
一、关于经验的种种表述
1、日常的观点
2、归纳主义 用
2、观察过程中渗透着理论 3、理论对观察的事后解释作用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考试题及答案

2、答:(1)不可证伪性:世界末日不会来。除非看到世界末日来证明有世界末日,而我们又无法知道能否看到世界末日的。
(2)可证伪却未证伪:时光倒流。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回到过去的人把自己给杀了,怎么又会有现在的他回到过去,但是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时间机器来验证真伪。
我们专业是城市规划与设计,从我们的专业角度来理解库恩的范式理论和拉卡托斯的研究纲领的话,我认为是城市规划领域的范式便是从《雅典宪章》以及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开始的,这一类理论被城市规划领域学者们普遍接受的理论,随着学科的发展,当初先进的理论也慢慢地被批判,新的宪章及理论不断产生,到现在已是低碳、生态、宜居等理论的天下。我所理解的我们专业的研究纲领应是我国的《城乡规划法》这一类法律体系,这是城市规划行业的规范,同济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则是我们这个专业的领头羊,像城市规划协会和城市规划学刊这一类则是代表了目前中国规划行业发展的方向。
(3)可证伪且已被证伪:我国古代所认为的天圆地方。现代科学早已告诉我们地球是圆的,并且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小行星。
3、答:库恩的范式理论中——范式:由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假设和定律以及它们的应用方法构成,而这些理论假设、定律和应用方法都是某个特定的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接受的。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理论则探讨了科学理论的具体内容,特别是说明科学理论系统中的基础理论或大理论与具体理论或小理论之间的关系。纠正了科恩的范式理论的心理主义的错误,拉卡托斯认为,科学研究纲领不是纯粹的心理的信念,而是认识论领域中理性的产物,科学研究纲领表现为进化和退化两种形式。
二、论述(40分)
《难以忽视的真相》、《全球变暖大骗局》两个记录片中的观点有许多不同,试用自然辩证法课程中所学的理论加以分析。并进一步阐述你自己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考。
一、“观察渗透理论”提出的背景

一、“观察渗透理论”提出的背景汉森的“观察渗透理论”的提出主要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中性观察来说的,历来许多科学家论述科学理论体系时,往往强调它的感觉基础,即认为科学认识是从感觉开始(包括观察与实验)然后从中概括出概念,概念组成科学判断和推理,得出定律,再进行更高层次的概括而得出理论以至于原理,提出感觉先于理论,后来逻辑实证主义更提出,观察是绝对“中性的”,观察语言是最“公正”、“客观”因而是最“可靠”任何理论语言都必须能还原为观察语言,这才是可靠的理论;否则就是“形而上学”空谈,一律取消!于是他们提出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可以绝对分开的基本观点,并由此推演出逻辑实证主义的一系列观点,逻辑经验主义认为观察语言不依赖于理论语言,即对理论语言保持中立;而理论语言则依赖观察语言通过对应规则从观察获得意义,波普尔虽然强调理论先于观察,但对他而言,观察仍然是中性的,汉森反对逻辑经验主义的这一传统观点,并用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与之分庭抗礼。
二、“观察渗透理论”的含义“观察渗透理论”是汉森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的基石,所以首先要弄清其含义,总的来说,这一理论告诉我们,观察并非对物象“刺激”的消极的机械反应,而是受观察者的理论影响和支配,使不同理论观点的人可能把同一对象观察成不同的样子,其不同的程度相应于他们相互分歧的程度,理论差异小,则观察结果的不同也小,理论如果相对立的,则可能把同一对象看成不同的东西,比如:在他的《发现的模式》的开篇中写到,假定有两位生物学家在显微镜下观察同一张已制备好的玻片,如果问他们看到了什么,他们也许会作出不同的答案,一位把面前的细胞看成一堆异物,比如是一种人为现象或者是一块由于染色技术不合适而产生的凝结物,这块凝结物与体内细胞毫无相关,而另一位生物学家则辨认出这个凝块是一个细胞器官,即“高尔基体”。
观察渗透理论“观察渗透理论”,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汉森提出的著名命题。
这个命题指出了我们的任何观察都不是纯粹客观的,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观察者观察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观察结果。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1.生态危机:指的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它包含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答案。
科学问题是一种已知与未知的结合体、交界。
3.科学事实:是指通过观察与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
4.范式:范式是指通过一个具体科学理论为范例,通过解决科学中关键性、全局性的问题,给人们提供了关于世界整体的图式,即世界观。
5.人类发展指数:HDI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0年人文发展报告》中提出的,用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是对传统的国民生产总值指标挑战的结果。
人类发展指数由三个指标构成: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人均GDP的对数。
这三个指标分别反映了人的长寿水平、知识水平和生活水平。
6.科学的社会建制:社会建制是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科学的社会建制是指科学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的一种社会现象。
它从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科学专业、科学共同体及其活动、规范等方面反映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7.汤浅现象:由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1962年发现,汤浅现象是近代科学史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现象。
如果定义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占全世界的25%就为科学兴隆期,那么科学兴隆期在世界范围内曾按下列顺序转移:意大利(1540-1610)、英国(1660-1730)、法国(1770-1830)、德国(1810-1920)、美国(1920-现在),而且上述各国的科学兴隆期平均约为80年。
科学史上的这种现象被称为汤浅现象。
8.默顿规范:1942年,默顿在《论科学与民主》一文中系统地阐述了科学活动的规范结构——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有组织的怀疑主义。
自然辩证法观察渗透理论小论文

“加拿大碎尸案”的凶手一定是食人狂魔吗?徐婕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11级摘要:剖析耸人惊闻的“加拿大碎尸案”,针对人们对凶手的判断,结合观察渗透理论,分析其原因,并引出合理对待被理论渗透的观察的办法。
关键词:加拿大碎尸案观察渗透理论理所当然大纲:1.加拿大发生轰动全球的碎尸案——讲述人们对加拿大碎尸案的观感与议论,重点简述人们认为凶手理所当然会犯罪的现象——“是什么”;2.“理所当然”从何而来?——从各个角度分析为什么人们会认为凶手理所当然会犯罪,引出自然辩证法中的观察渗透理论进行分析——“为什么”;3.如何对待这种“理所当然”?——从利弊两个角度分析观察渗透理论,辩证的看待和评价——“怎么样”。
加拿大发生轰动全球碎尸案当人们每天打开网页或打开电视浏览新闻时,经常会有一类新闻会引起大家对普遍关注甚至震惊,那就是各种各样重大的刑事案件。
我们虽然对这种阴暗事件感到害怕,但是同时也极为着迷,成千上万的良善市民都对描写凶杀、强奸及其他暴力形式的电影、电视、书籍和文章津津乐道、乐此不疲。
好莱坞电影中每8部就有一部是以强奸为主题的。
i因此,各种公众媒体对人间各种悲剧事件趋之若鹜,争相报道。
但即便如此,“加拿大碎尸案”事件也因其凶手丧心病狂的残忍行为和较为“传奇”的身份,恍如血腥电影一般的散播在网上的虐杀食人视频,遇害者是中国留学生,还涉及到政党,以及凶手最终的讽刺被捕,成为了这些阴暗事件中的“个中翘楚”,一时“风头无两”。
但随着调查的逐渐深入,内幕的逐渐曝光,人们的注意力从那甚至算得上是颇为创新的犯罪手段和电影一般血腥诡异的犯罪场景转移到了凶手的身份和过往经历上来,你经常会听到人们议论“啊,那个凶手是个色情演员,三级艳星,还是同性恋!还经常在网上找性伴侣!”、“他还虐杀过小猫,被人肉过!”、“他竟然还跟另外一个食人狂魔交往过,太可怕了!”,在惊异的语气中又蕴含着一种理所当然,仿佛这样一个人不做出这样惊悚的犯罪反而还奇怪了,让人觉得有一种想脱口而出“我就知道会这样”的感觉。
观察渗透理论的现实合理性及其运用方式

2010 年 4 月中
观察渗透理论的现实合理性及其运用方式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白惠仁 摘 要: 本文在是否更有利于科学进步的实用角度论证观察中立说与观察渗透理论的优劣性, 并认为在科学观察中应 选择汉森的观察渗透理论。并针对汉森学说没有明确观察要素与理论要素在观察活动中的地位的缺陷, 提出了观察渗透 理论定量化的运用方式, 从而为观察渗透理论树立了实用主义的根基。即解决了为什么要选择观察渗透理论以及怎么样 运用该理论的问题。 关键词: 科学进步; 中立; 渗透; 实际运用 汉森的观察渗透理论的提出主要是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观察 中立说的, 历来许多科学家论述科学理论体系时, 往往强调它的感 觉基础, 即认为科学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然后从中概括出概念, 概念 组成科学判断和推理, 得出定律, 再进行更高层次的概括而得出理 论以至于原理, 提出感觉先于理论, 后来逻辑实证主义更提出, 观 察是绝对中立的, 观察语言是最公正 、 客观因而是最可靠, 任何理 论语言都必须能还原为观察语言, 这才是可靠的理论, 否则就是" 形而上学"空谈, 一律取消!汉森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这一传统观 点, 并用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与之分庭抗礼。 在科学观察面前, 人 类往往更要借助主体的能动性而不是事物的自然属性来获得经验 知识, 不同的主体甚至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观察到的结论也不 尽相同。所以, 人们开始接受汉森的结论: 观察渗透理论。 我认为,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 就要先明确科学观察的目的究竟 是什么。科学观察是科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 其最 终目的是为了科学的进步。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 我将进一步论 述我们为什么应选择观察渗透理论并且我们应该怎么样运用该理 论。 汉森的观点是: 观察包含感觉资料、 观察者组织观察图像的先 前的理论和呈现观察资料的语境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 那么其相 对于观察中立说的两点不同就是: 组织样式与语境。 首先, 我们可以把对视觉图像进行组织或处理的活动方式称 为观察的组织样式 假设科学观察的组织样式不受所谓"理论的污染"而完全中 立, 那么所有观察者在观察活动中都拥有完全相同的组织样式, 这 将导致观察活动千篇一律, 缺乏丰富性, 根本上不利于科学的进 步。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看一下拉马克学派、 达尔文学派和新 达尔文学派是怎样解释"长颈鹿的脖子变长"这一观察事实的。拉 马克学派根据生物的器官如果经常使用就发达, 长期不用就退化 的"用进废退说"作出的叶 子, 就得伸长脖子。 经过若干代这样努力伸长脖子, 长颈鹿的脖子 就逐渐变长了。"①达尔文学派则根据"自然选择"的理论作出如下 解释: "在古代的长颈鹿中, 由于个体不同, 它们的颈有长有短。 在 自然界中, 颈长的个体便于以高树木的叶子为食物, 在生存竞争中 得胜而生存下来。结果, 当时颈长的长颈鹿在自然选择中逐渐形 成了今天的长颈鹿。"②以"突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理论"为基础的新 达尔文学派的解释又与达尔文学派的解释不同: "古代的长颈鹿由 于发生各种突然变异因而出现了长度不等的脖子, 其中颈长的长 颈鹿在生存竞争中有利于摄取食物, 经过自然选择成为今天的长 颈鹿。"③拉马克学派、 达尔文学派和新达尔文学派对同一观察事 实先后作出了三种不同的理论解释。 这就是由于这三类观察者的 观察活动的组织样式中渗透了不同的理论基础, 所以他们的观察 结果具有极大的多样性。这种观察结果的多样性或者说丰富性, 将极大的扩展科学活动的研究思路与领域, 对科学的进步具有重 大的意义。 而这种丰富性的获得就要求我们选择观察渗透理论作 为合理的指导理论。 其次, 观察渗透理论要求在一定的语境中呈现所观察到得东 西 只有固定的语境, 才能呈现出我们所看的图式; 没有固定的语 境, 就不能引起我们所看的图式的呈现。 语境已经渗透到看、 想象 和描述之中了。 同样, 假设科学观察没有相关语境, 那么科学观察 活动将缺乏特定范围、 领域, 观察会陷入盲目, 缺乏深入性, 进而极 大减缓科学进步的步伐。 例如物理学史上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 发现, 牛顿等人曾经倾向于微粒说, 主张光是微小粒子的直线运 动; 而以惠更斯为代表的波动说则主张, 光不是微粒的运动而是媒 介的波动。关于光的本性的两大学说各有利弊, 微粒说能很好地 解释光的直线运行、 光的反射和折射等观察现象。波动说可以解 释光的反射、 折射, 特别是干涉、 衍射及偏振现象。在这样一个两 种学说争论的语境中, 很多科学家开展了艰苦的科学观察与科学 实验。在 20 世纪初, 爱因斯坦观察发现, 某些金属在光的照射下 可以发射出电子, 但光的强度只能决定电子的多少而不能改变电 子的发射能量, 由于具有深厚的理论语境, 在这次观察活动中爱因 斯坦便很自然地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的波粒二象性。可 见, 科学观察活动必须要有语境这一必不可少的要素, 有一定语境 的观察活动才能使科学研究更加深入而具有针对性, 从而加速某 一领域科学不断精细化深入化的发展与进步。 无论是观察中立还是观察渗透理论, 我们所需要的或者说应 该选择的是一个有用的理论。而这个"有用"在这里就理解为有利 于科学的进步, 那么通过以上两点分析, 观察渗透理论更有利于科 学的进步, 所以我们在科学观察中应选择该理论。那么具体我们 该如何运用该理论呢? 观察渗透理论是汉森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的基石, 总的来说, 这一理论告诉我们, 观察并非对物象刺激的消极的机械反应, 而是 受观察者的理论影响和支配, 使不同理论观点的人可能把同一对 象观察成不同的样子, 其不同的程度相应于他们相互分歧的程度, 理论差异小, 则观察结果的不同也小, 理论如果相对立的, 则可能 把同一对象看成不同的东西, 比如, 在他的 《发现的模式》 的开篇中 写到: "假定有两位生物学家在显微镜下观察同一张已制备好的玻 片, 如果问他们看到了什么, 他们也许会作出不同的回答, 一位把 他面前的细胞看成一堆异物, 比如是一种人为现象或者是一块由 于染色技术不合适而产生的凝结物, 这块凝结物与体内细胞毫无 关系, 而另一位生物学家则辨认出这个凝块是一个细胞器官, 即' 高尔基体'。"④那么他们的观察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他作了 一系列的仔细分析, 最后他得出的结论就是人们在观察事物时, 是 受先在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所影响的, 这种影响就渗透在观察中, 他 强调这种不同并不是观察者事后对其观察对象所做的解释不同, 而是渗透在观察中的。 概括的说, 即观察活动是由感觉资料、 观察 者的组织样式和呈现观察资料的语境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构成 的, 而这三个要素在观察的过程中是不可还原地交织在一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观察渗透理论”提出的背景
汉森的“观察渗透理论”的提出主要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中性观察来说的,历来许多科学家论述科学理论体系时,往往强调它的感觉基础,即认为科学认识是从感觉开始(包括观察与实验)然后从中概括出概念,概念组成科学判断和推理,得出定律,再进行更高层次的概括而得出理论以至于原理,提出感觉先于理论,后来逻辑实证主义更提出,观察是绝对“中性的”,观察语言是最“公正”、“客观”因而是最“可靠”任何理论语言都必须能还原为观察语言,这才是可靠的理论;否则就是“形而上学”空谈,一律取消!于是他们提出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可以绝对分开的基本观点,并由此推演出逻辑实证主义的一系列观点,逻辑经验主义认为观察语言不依赖于理论语言,即对理论语言保持中立;而理论语言则依赖观察语言通过对应规则从观察获得意义,波普尔虽然强调理论先于观察,但对他而言,观察仍然是中性的,汉森反对逻辑经验主义的这一传统观点,并用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与之分庭抗礼。
二、“观察渗透理论”的含义
“观察渗透理论”是汉森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的基石,所以首先要弄清其含义,总的来说,这一理论告诉我们,观察并非对物象“刺激”的消极的机械反应,而是受观察者的理论影响和支配,使不同理论观点的人可能把同一对象观察成不同的样子,其不同的程度相应于他们相互分歧的程度,理论差异小,则观察结果的不同也小,理论如果相对立的,则可能把同一对象看成不同的东西,比如:在他的《发现的模式》的开篇中写到,假定有两位生物学家在显微镜下观察同一张已制备好的玻片,如果问他们看到了什么,他们也许会作出不同的答案,一位把面前的细胞看成一堆异物,比如是一种人为现象或者是一块由于染色技术不合适而产生的凝结物,这块凝结物与体内细胞毫无相关,而另一位生物学家则辨认出这个凝块是一个细胞器官,即“高尔基体”。
观察渗透理论
“观察渗透理论”,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汉森提出的著名命题。
这个命题指出了我们的任何观察都不是纯粹客观的,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观察者观察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观察结果。
“观察渗透理论”摧毁了逻辑实证主义所追求的科学合理性。
它重点表征了“先行信息”在人的视角转换中的意义;科学活动中的观察渗透理论是一个关于科学的概念框架的变换问题,而哲学层面考察的则是主体的“先行具有”、“先行掌握”和“先行视见”等精神的本质力量对于现实的认识活动的条件性。
观察和理论的关系问题是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首先,观察依赖于理论,观察渗透着理论。
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
在科学的研究中,人们都要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观察对象和范围。
科学观察基本上都是有目的的、有计划地进行的。
科学观察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作出新的发现或检验已有理论或假说。
用观察来检验一个理论,即是看是否能观察到理论所预言的现象。
第二,观察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理论决定了观察到什么。
在观察中如果以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相反,当不完备甚至错误的理论或观点渗透到观察中时,就会导致错误观察。
理论可以纠正一些错误的观察。
第三,任何观察陈述都是用某种理论语言构成的,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
一种情况是,有些观察陈述明显地用到一些理论术语,而离开了有关的科学理论就不可能理解这些观察陈述。
第二种情况是,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概念,实际上过去曾是科学家在科学探索过
程中所创造的理论术语,只不过它们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被长期广泛使用,久而久之,人们逐渐忘记了它们的来源罢了。
第三种情况,虽然观察陈述中没有任何形式的理论术语,但它所表达的意思仍以某种已经形成常识的理论为前提,与背景知识联系在一起。
此外,在不同理论和信念的指导下,可以得出不同的描述。
任何观察语言总是同某种背景理论联系在一起的,而且其语义随着背景知识的变化而变化。
并且,观察陈述所利用的理论或概念框架越精确,观察陈述所表达的意义越精确。
第四,观察陈述也是可错的。
一是观察本身可能产生错觉;二是观察依赖了错误的理论。
如何知道一个观察陈述是否正确?还是要依赖于理论。
而且检验越严格,要求的理论越多,知识越广泛,并且永远达不到绝对的确实无疑性。
任何完全独立于理论的“中立的观察语言”是不存在的,任何观察陈述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理论的因素。
所以,观察陈述并不能像逻辑经验主义者设想的那样,通过观察陈述来给理论提供绝对可靠的基础。
第五,理论以观察为基础和源泉。
科学理论和定律的发现来源与观察实验。
科学理论和假说的发展完善离不开观察实验,科学理论或假说也只是相对真理,需要在新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
科学理论的检验必须依靠观察实验。
总之,观察和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观察和理论的这种关系是由观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所决定的。
观察的主观性决定了理论必须依赖观察;观察的客观性决定了理论必然依赖观察。
观察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决定了观察与理论的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