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背景理论和识解..
图形-背景理论和识解..

Inclusion principle
Gestalt Laws of Organization
*图形和背景
我们倾向于把知觉组织成 被观察的对象(图形)和对 象赖以产生的背景。图形 似乎更加实在,从背景中 凸现出来。
Romeo and Juliet
Figure-Ground Segregation
Edgar Rubin
埃德加·鲁宾
1915
Examples: 我正在专心看书时,突然听到门外一声巨响。
Figure-Ground theory in Linguistics 句法结构
图形背景理论还被用于分析句法结构,解释句法多样性等 句法研究中。例如,利用图形—背景理论,我们可以得出 句法多样化的原因在于不同说话者对同一事件的感知差异。 Examples: The lake is near the house. The house is near the lake.
The Theoretical Principles of Gestalt Psychology * Principle of totality 整体原则
The conscious experience must be considered globally (by taking into account all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aspects of the individual simutaneously because the nature of the mind demands that each component be considered as part of a system of dynamic) relationships.
《荷塘月色》译作赏析——基于图形——背景理论

155文|张丽娟《荷塘月色》译作赏析——基于图形——背景理论一、图形——背景理论图形—背景理论源于由丹麦心理学家Rubin (1915)首先提出来的图形背景分离的观点(figure-ground segregation),其后这一理论被完形心理学借鉴,进行人类的知觉研究。
该理论认为图形和背景这两个部分构成人们的知觉场。
我们通常把某一认知概念或感知中突出的部分称为图形,由于它具有高度清晰的结构,因此是人们易关注的部分;而相对地,背景则是为突出图形而起衬托作用的部分,是图形的认知参照点,往往细节模糊未分化,因此也不易为人们所注意,容易被忽略。
而人们在观看某一客体时,总是在细节模糊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清晰突出的图形。
对这一理论可以根据著名的人面/花瓶图来理解:当我们把白色当成背景,呈现出来的就是一个黑色的花瓶图形;而反过来把黑色当成背景的话,那么呈现出来的就是两个人脸在对视的侧面。
而在一般情况下,正常人是没有办法同时看到脸和花瓶,这是因为人们对信息的认知是需要通过图形和背景之间的转换来完成的。
图形—背景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突显原则,当我们观察身边的物体时,下意识就把物体周围的环境作为背景,作为参照物,而把这个物体独立出来,凸显出来。
也就是说突显原则是用一个物体或概念作为认知参照物去说明另一个物体或概念。
由于背景具有已知的空间或时间特征,但是图形却没有,所以背景就能够充当参照点的角色,用来描写、确定图形的未知特征(文旭,2003)。
图形和背景作为一种视觉空间概念,在语言的各个层面都有普遍的体现,但是语言中的图形和背景与视觉场中的图形和背景并不是一致的,是有差别的,因为视觉场中的图形和背景往是具体的,而语言中的图形和背景则相对比较抽象。
二、图形——背景理论与朱纯深英译版《荷塘月色》郝霞(2012)认为翻译与图形—背景理论非常相似,因此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她就两者之间的相似性作出了以下阐述:第一,翻译与图形—背景理论都是认知的;第二,两者都与意义相关;第三,翻译中也涉及到图形背景理论的主要概念,参照及对比;第四,翻译的过程与图形背景感知的过程也非常相似。
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的仿拟识解的开题报告

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的仿拟识解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仿拟识解指的是利用图形或图案进行视觉辨认或复制的能力,是人类视觉认知过程中的重要部分。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如今许多领域都需要更高水平的仿拟识解能力,比如电子游戏、建筑设计、模型制造等。
因此,研究人类仿拟识解能力的机理和规律,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人类的视觉认知能力,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支持。
目前,有许多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人类视觉认知过程中的仿拟识解能力,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图形—背景理论。
该理论认为,图形与背景是相互依存的,人类视觉系统通过分离图形与背景,进而识别出目标物。
该理论的提出不仅深刻改变了人们对视觉认知的认识,还为研究人类仿拟识解能力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因此,本研究旨在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视角,深入剖析人类仿拟识解能力的机理和规律,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和应用前景,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和人类视觉认知能力的提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1)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对仿拟识解的启示。
该部分将系统阐述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视觉认知中的应用,通过比较和分析,探讨其对人类仿拟识解能力的启示和影响。
(2)人类视觉系统对图形/背景的感知和分离机制。
该部分将介绍人类视觉系统对于图形和背景的感知和分离过程,探究其中的机理和规律,并从中找寻影响人类仿拟识解能力的关键因素。
(3)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人类仿拟识解能力的计算建模。
该部分将利用图形—背景理论提出的视觉模型,结合神经网络算法等方法,对人类仿拟识解能力进行计算模拟,探讨其潜在应用前景。
2.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调研、实验测量、数据分析和计算建模等方法进行研究。
其中,文献调研和实验测量主要用于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数据分析和计算建模则用于对人类仿拟识解能力的机理和规律进行探究和分析。
三、预期成果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研究图形—背景理论在人类视觉认知中的应用及其对人类仿拟识解能力的启示,通过实验测量和计算建模,全面地揭示人类视觉系统对于图形和背景的感知和分离机制。
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英语被动态的认知分析

景理论为视角 , 结合语 用学 中的信息理 论与语篇建构理 论, 对英语倒装 句 的焦. 点凸显功能进行 了重新 阐释 , 认为英语倒装句符合 图形一背 景理论中 的 凸显原则。在言语交际 与语篇建构中 , 说话人将正常语序句子 中的图形 后移 , 形成旬末 焦点, 使信息焦 点落在 新信 息 上, 从 而达到 了最佳 凸 显效 果。梁丽, 赵静( 2 0 0 5 : 1 1 6 ) 从 图形一背景理论的基本思想 出发 , 探 讨图形一 背景分离原则如何通 过英语简单句和 复合句来体现语 言的 问结构和 时
科 学 理 论
图形一 背景理论视 角下英语被 动态 的认知分析
任 丹
贵 州 财经 大 学外 国语 学 院
摘 要: 本研究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 根据研究者对英语被动句的分类 , 利用图形一 背景理论探 讨性地分析 英语 中选择 不同类 型的被 动句式的深层 认知理据 。 语言编码者使用被动句式使受事者置于认知上的凸显位置, 使其成为“图形 ” , 而将显性或隐性施动者置于认知上的“ 背景 ’ ’ 位置 。 编码者选择被
被动 语态的句子在英语中广泛存在, 被 动结构是将施事者和受事者位 置调换, 将受 事者放在主语位置的一种句式。王寅指出 ( 王寅 , 2 0 0 6 ) , 主语 这一语法 成分在认知中表现为被强调或突出的优 势事件, 是论述的起始点
在 一‘ 个 简 单 的及 物 动 词 句 子 中 , 主语即图形, 宾语即背景, 动 词 表 示 二 者 之
形而衬托的部分 。语言研究者们把图形一 背景理论运用到对语言现象 的解 释上。例如, 在一个英语常式句: 主语+ 谓语+ 补语( 宾语) 结构 中, 主 语就被 认为是信息较 突显部分 , 即图形; 而补语或 宾语则被认 为是背 景部分 以达 到 焦 点信 息 更加 突 显 的一 种 旬 式 。 三、 被 动句 的认 知 理 据
图形——背景理论与语境辨证观

图形——背景理论与语境辨证观导言图形-背景论(figure-ground theory)是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Rubin)于1915年首先提出来的,后由完形心理学家借鉴来研究知觉(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
认知语言学家Talmy(1978,2000)率先将其引入语言学领域,做出了图形背景的语言学定义,并用于解释空间方位介词(Langacker, 1987)和英语句法结构的研究。
本文在简述图形背景理论及其在语言层面的解释力的基础上,讨论了语境的辨证动态观,尝试提出了图形背景理论中图形、背景和后景与语境分类中的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辨证对应。
在此基础上得出句法结构(尤其是句子主语的选择)和语境焦点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人的视角、观察方位、注意焦点、识解方式等认知因素。
一、图形-背景的基本观点及其在语言学领域的应用众所周知,鲁宾著名的“脸/花瓶幻觉”证明的确存在着“知觉突显”。
当我们观看周围环境中的某个物体时,通常会把这个物体作为知觉上突显的图形,把环境作为背景,这就是突显原则(prominent principle)。
图形和背景的感知是人类体验的直接结果,这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会用一个物体或概念作为认知参照点去说明或解释另一个物体或概念,这里的“背景”就是“图形”的认知参照点。
例如,当我们看到桌上有本书这样的情景时,“书”通常会被认为是图形,“桌子”是背景,我们可能会说The book is on the desk.或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 而不是相反。
根据完形心理学家的观点,图形的确定应遵循“普雷格郎茨原则”(Principle of Pragnanz,即“简洁”),即通常是将具有完形特征的物体(不可分割的整体)、小的物体或容易移动的物体视作图形。
Talmy率先把图形-背景理论用于语言研究。
语言类型学研究表明,S-V-O结构人类最优化的语序结构,最符合人类的认知顺序。
从图形-背景理论解析英语语句的顺序象似性原则-4页word资料

从图形-背景理论解析英语语句的顺序象似性原则1.引言图形-背景理论最早是由丹麦心理学家引入心理学,随后又由完形心理学家将其融入感知组织框架中。
当我们观看环境中的某一个物体时,我们会将其视为其所处的背景中所凸显出的一个图形。
而这种凸显原则同样适用与语言结构中,如“书在课桌上”即“The book is on the table”句中“书”和“The book”即被视为该位置关系中的图形。
同时我们在看这类词句时,第一会看到作为主语的“书”“the book”,然后才会感知到“书桌”这个感知客体。
英语语句中存在很多的句子是按照时间顺序或人们的感知顺序来描述的。
而依据认知语言学中的象似性理论中的顺序象似性概念,这类英语句子象似于所表达的实际状态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所以用图形-背景理论来解析英语语句的顺序象似性原则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英语的语句,掌握好英语。
2.图形-背景理论简介图形-背景分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组成成分。
这一术语是近一个世纪以前由丹麦的心理学家Rubin提出来的,后由完形心理学家或称为格式塔心理学家将其融入更全面的感知组织框架。
F.Ungerer和H.J.Schmid在他们共同编著的《认知语言学入门》一书中用著名的人脸/花瓶的幻觉图画做图例为大家呈现了图形-背景这一现象。
(如左图所示)我们可以感觉到,这副图片为我们呈现了两种可能:把它看作两张人脸或一个花瓶,但我们每次只能看到其中的一种,而且人们可以在两种观看方式之间任意的转换,尤其是观看了较长时间之后。
由于图形-背景现象,我们无法同时看到花瓶或人脸。
图1 人脸/花瓶幻觉(根据Rubin)F.Ungerer和H.J.Schmid在其书中同时指出:检查我们在仔细观看图1时的视觉经验的时候,可以发现将其选作为图形的事物的一些特殊的属性。
图形应有形状或外形,背景则无定形,而与主体共有的轮廓线也似乎是属于图形的。
除了形状和轮廓之外,图形似乎还有其他的一些类物性,如结构及连贯性,而图形则是无结构、无形状、平均的。
图形-背景理论下的汉语多义动词解读

二 、 图形 一 背景 图形 ( f i g u r e )指 某 一 认 知 概 念 或 感 知 中突 出 的 部 曾用 隐喻、转喻 、原型范畴等 理论来解释 ,但是这些 理论 分 ,即 注 意 的焦 点 部 分 ;背 景 ( g r o u n d ) 即为 突 出 图 形 而
都有其缺陷。下面简单阐述 。 衬托的部分 ( 赵艳芳,2 0 0 9 :1 4 8 ) 。 这 两 个概 念是 由丹 麦 L a n g a c k e r( 2 0 0 0 )指 出 , 一个 词 项 包 涵 多个 义 项 ,这 心 理 学 家 鲁 宾 ( R u b i n ) 引入 心 理 学领 域 的 。他 提 出 了著 名 些义项往 往通过一 些范畴化关 系相联系 ,形成一 个网络 , 的 “ 人脸一 花瓶 图” ( f a c e / v a s e i 1 l u s i o n ) ,说 明 图 形 比 这 个 词 项 就 代 表 了一 个 范 畴 ( 转 引 自贾 子 婧 , 2 0 1 2 ) 。也 背 景 更 具 突 显 性 ,不 同 的 人 会 注 意 不 同 的 部 分 , 获 得 不 同 就是说常 用义项为 中心成员 ,而其他义项 为边缘成 员 。但 的 视 觉 效 果 。 例 ( 1 )中,第一句的 “ 呼 吸 ”是 指 “ 生 物 体 和 外 界 进 行 气 完型心 理学对人们 的听觉输入和视 觉输入各个 不 同部 体交换 的活动 ”,是最 常见 的义 项 ,如果该 义项 为中心成 分 的 突 出性 是 如 何 组 织 的 非 常 感 兴趣 ( U n g e r e r& S c h m i d 员,那么其 “ 息息相关 ”这一义 项就是边缘 成员 。既然 如 2 0 0 1 :1 6 3 ) 。 如 听音 乐 时 ,人 们 易被 歌 手 的声 音 吸 引 ;当 此,为何 当人们看 到第 二个句子 时首先想 到的不是 “ 一种 人 们 看 运 动 员 跑步 时 , 目光 是追 随 着运 动 员的 ,而 不 是跑 道 生 理 活 动 ”而 是 “ 息 息 相 关 ”呢 ? 那 是 因 为在 该 语 境 下 , 或是 观 众 。所 以歌 声 和 运动 员是 感 知 中 比较 突 出 的 部分 ,是 “ 息 息 相 关 ” 已 经 成 为 了 中 心 义 项 。所 以 一 个 动 词 的 各 个 图 形 , 而 伴 奏 和 跑 道 或 观 众 则 是 背 景 部 分 。认 知 客 观 世 界
图形-背景理论与意象编码——《渔家傲》两英译文对比研究

摘 要 : R. 以 W.L nakr agc e 的意 象理论和 图形 背景理论 为基础 , 分析《 渔家傲 》 两种 英译 文, 的 结果表 明 : 即使 拥有
相 同的意象 , 由于认 知识 解的不 同, 图形 背景 的句法位 置体现也就不 同, 同时在意 象编码 的语 言体 现形式 以及 图
语言与文学 H 口— 了 3 - J
Th o l & Ch ng i g e W rd o q n Vo. 8 No 4 2 1 2 . 01 1
重庆与世界 21年第2 卷第4 01 8 期
图形 一背 景 理 论 与 意 象 编 码
《 家傲》 渔 两英译文对 比研 究
被衬 托的关系被认 知诗 学恰 到好 处地 应用 于文 学作 品 的 解读 , 尤其是解读诗歌 的意境 营造 中。许 多意境 都是通过
收稿 日期 :0 1 0 2 2 1 — 3— 5 作者简介 : 兰( 9 5 ) 女 , 周 17 一 , 硕士 , 讲师 , 研究方 向 : 知语言学 。 认
李清照是一位婉 约派 的女 词人 , 的词风格 含蓄而 委 她
婉 , 是 在她 的词 作 中有 一 首风 格 特殊 的豪 放 风格 的词 但 《 渔家傲 》 。整首词把真实 的生活感受 融入梦境 , … 巧妙用
典将梦幻与 生活 、 史 与现 实相 融 , 历 气度 恢宏 、 调雄 奇 , 格
形 背景后 景等的 突显度上都有不 同。翁译 文图形 背景 安排 清晰而突 出, 有层次 感, 象表 达丰 富; 意 唐安石译 文在
意象的表 达上侧 重 于背景 的编码 。
关键词 : 图形 一背景 一后 景 ; 象编码 ; 意 焦点 ; 突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